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复锻炼方法

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康复锻炼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康复锻炼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中风又名脑卒中,临床上有中经络及中脏腑之分,在现代医学中归属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范畴[1]。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中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中医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n=52):2009年8月~2010年8月52例中风偏瘫患者,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38~75(57.6±4.6);②对照组(n=52):2008年7月~2009年7月52例中风偏瘫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37~78(58.2±5.0);两组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方法:护理人员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中风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急躁的情绪。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清淡素食,避免摄入过多动物脂肪、肉类等,严禁烟酒。康复训练以说教式为主,病情稳定后通过主动及被动训练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1.2.3 中医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病情、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康复锻炼计划,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修改治疗计划。急性期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可于发病3天左右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训练,中脏腑昏迷的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密切留意患者七情,做好精神疏导。重视饮食疗法,康复期应加强滋养肝肾、调和阴阳。

1.3 疗效观察: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康复情况;评价患者康复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的生活功能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P

2 结果

2.1 ADL量表:观察组锻炼后,ADL量表各项目的独立完成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2.2 生活功能程度 康复锻炼前,两组的生活功能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不能自理22例、部分自理16例、完全自理14例,观察组不能自理2例、部分自理15例、完全自理35例,观察组完全自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中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除了注重疾病的治疗,还关注疾病的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康复锻炼宜与发病同步开始[2]。相关报道显示,中风后通过早期康复锻炼、积极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康复[3~4]。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急性期中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可于发病3天左右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训练,中脏腑昏迷的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初期各关节活动3~4次/d,注意保护肩胛骨,患者独立完成床上翻身、上下肢控制训练,练习直到坐位I级平衡改为站起训练,患侧腿部循序进行负重、体重平衡分配训练,待站立稳定后开始日常生活锻炼。密切留意患者七情,中风患者常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病情变换,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喜怒哀乐做好精神疏导,嘱患者保持情绪平稳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重视饮食疗法,康复期应加强滋养肝肾、固本养元、调和阴阳,适当配合药疗,选用山楂、莲子、木耳、大枣、甲鱼、桂圆、核桃、冬瓜等食物,可起到滋补、降脂、降压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康复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34-335

篇2

肘关节异位骨化属于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受伤后肘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在骨科临床上对该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通过手术清除异位骨化现象,但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一大难题[1,2],为了探讨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对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0.2±17.3)岁,病程范围(从患者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段)5~10个月,平均病程(6.2±3.9)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肘关节存在骨性结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缺血性肌肉痉挛和神经血管损伤患者。52例资料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进行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采取不同康复方法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1.2.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康复锻炼: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锻炼时间以半月为宜,第一阶段的锻炼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第1d开始,主要联系部位为肩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如此训练1w后进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练习时间10min/次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连续锻炼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8组~10组的锻炼。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围内科进行肩部关节的钟摆式划圈训练。第二阶段是患者训练的稳定性康复期,此时患者的肘部关节90°功能位已经固定3w,可以根据情况解除其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开展肘部关节的助力活动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性活动训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滑轮或者滑车等器械进行辅助运动(同时注意对邻近的关节部位进行不同角度的锻炼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便于为下一阶段的关节锻炼做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强度是每次锻炼20次左右,进行2~3次/d。第三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抗阻训练,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患者此时可以加强肘关节部位活动范围的锻炼,在患者耐受能力条件下,增加肘部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锻炼时注意要同时兼顾肘部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第三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多重复性、低负荷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注意患者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第四阶段:该阶段是强化康复训练期:训练重点在于增强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协调性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和巩固肱关节和桡关节的灵活性锻炼。

1.2.2物理疗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w开始进行肘关节的CPM训练[3],每次训练时间以1h左右为宜,训练后用医用冰袋冷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训练强度和关节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同时配合中频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时间后进行随访调查,治疗过程中统计伤口感染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治疗后统计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另计与治疗前数据相比,计算关节活动增加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等)为计量资料,疗效统计的肘关节活动度为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以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比较结果如下表1。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平均活动范围(103.2±9.8)°,比治疗前活动范围[(11.3±4.6)°]明显增大(P

3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经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92.8°,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69.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t=8.70,P

西医康复临床上将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分为三种[4,5]:由于各种原因的创伤和手术等造成的创伤性的异位骨化;由于各种原因的神经性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常见于儿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发性异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资料对象均为创伤性的异位骨化患者,该类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论,但有相关文献[6,7]研究表明了形成异位骨化现象的条件:①存在成骨诱导物,②适当的成骨的体内环境,③存在成骨前体细胞。异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达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容易发生松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在严格的监测下进行康复训练,在抑制骨化范围增大的基础上逐渐恢复患者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最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中药康复治疗之外进行的功能训练还具有减少受损关节内血压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关节出现机化粘连现象[8]。另外,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增大肘关节活动幅度能够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损部位肌肉萎缩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卫,李杭,潘志军,等.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邓明高,潘杰,谭军,等.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锚,李豹,等.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6):474-478.

篇3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随访;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07―03

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住院费用的高昂,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家中度过康复期。而THA术后功能锻炼是否有计划完成,直接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恢复程度及生活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院成立了护理随访管理中心,开展了电话回访式及家庭随访式健康教育。现将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进行护理随访的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行THA术后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82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手术方式用采用髋关节侧方、后外侧入路为主。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常规组、康复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常规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康复组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制定康复计划,由随访组长进行系统的、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建立护理随访档案。医院成立护理随访管理中心,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总负责。下设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由各科室提供要回访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包括:人口学资料、住院治疗情况、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出院康复指导等。建立患者随访档案。科内排选主管护师一名,要求大专学历、责任心强、有临床经验、善于沟通交流者,担任随访组长。按照责任护士为分管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计划,系统地指导患者每阶段的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发给图文并茂的《人工关节置换康复锻炼手册》,接受患者咨询,并定期电话回访与家庭随访;进行跟踪每阶段的功能康复程度、修正康复计划。

1.3评价指标

1.3.1以吃饭、穿衣、洗澡、入厕为指标评价ADL

此4项活动全部自理为生活自理;1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无部分自理患者统计有效。

1.3.2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完成量

测量4周末时,2组在接受康复护理指导后完成任务规定动作的能力,设定完成4阶段规定动作的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70%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

2结果

康复组患者及家属通过护理随访健康教育干预后,对康复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的掌握、功能锻炼计划完成量、ADL三方面比较,术后并发症康复组优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

篇4

1.1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骨科病房收治65岁以上老年患者,疾病谱涵盖骨科各种疾病,但以四肢骨折、脱位多见。2010年8~12月,共收治老年患者436例,男297例,女142例,平均年龄70.33岁;其中,下肢骨折235例,上肢骨折119例,其他骨科疾病82例。

1.2评价内容

1.2.1康复意识评价

评价患者对康复知识的认识和训练方法的掌握。对认识不到位、训练方法不正确的患者给予反复、耐心的宣教指导,直至教会为止。

1.2.2锻炼依从性评价

评价患者坚持完成“训练项目”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连续性。

1.3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309例,一期愈合率92.6%,保守治疗12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3.21d。

2“无陪”护理工作模式

2.1护士管床,责任到人

全科27名护理人员中,除安排治疗、办公护士各一名外,其余全部为管床护士。将管床护士分为五组,每组5人,其中设组长1人,专门负责本组重病人以及监控本组病人的护理质量,每位管床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12h在班,24h负责,全面实行责任小组、管床护士包干负责制。

2.2护士回归病房,实施整体护理

护士除了负责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具有医学专业的全面生活护理。同时,对老年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无微不至的整体护理工作。

2.3一对一沟通,面对面督导

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包干制”式的护理模式,即一名管床护士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是固定的病人。护士与患者全方位的接触,让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第一手病情资料,进行面对面的护患沟通和一对一地讲解、指导,并随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动态,介绍病情进展情况,强调康复锻炼对骨折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顾虑,使康复锻炼有效进行。

2.4康复锻炼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2.4.1定期进行功能评估

管床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随时对患者的伤情以及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肿胀和疼痛等功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翻身、关节活动,以及站立、行走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2.4.2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指导

2.4.2.1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

管床护士根据功能评估结果和康复锻炼计划,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对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讲解、宣教,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康复的理念,学会康复锻炼的方法。必要时护士要亲自示范、指导,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2.4.2.2提供骨科康复读物

对有阅读能力的老年患者,推荐相关读物,如我们编写的《骨科病人健康指导》、《骨科知识问答》等读物。使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进行康复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康复锻炼中来。

2.4.2.3设置训练项目并督促完成管床护士为病人量身设置康复锻炼项目,并经常深入病房,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完成每日锻炼内容。

2.4.2.4进行护理,保证康复锻炼效果

老年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活动受限,而且不同的手术对或肢体摆放要求不同。因此,康复锻炼过程中必须贯穿护理,即应用人体力学原理,经常检查病人身体的生理曲度或肢置对功能的影响,以便采取良肢位、功能位或舒适,以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受压,缓解身体疲劳,有效预防肢体畸形。

2.4.2.5随时调整训练方法

根据伤情及康复训练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畸形愈合。同时要避免过早、过量训练,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骨折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的发生。

3体会

3.1提高了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加强了管床护士面对面的康复指导,起到了督促和鼓励的作用,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伤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训练的自觉性。

3.2体现了骨科康复的整体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使康复训练贯穿于骨科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从教育指导到预防治疗,全程关注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不能替代的指导作用,体现了骨科治疗与功能康复的一体性。

篇5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69-01

髓核摘除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1]。但是手术创伤对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加之术后缺少活动使腰部肌肉废用性萎缩,均可造成脊柱稳定性降低[2]。出院后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指导患者积极做好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达到了早日康复的良好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男性,41岁,患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症状反复发作。2006年4月发展至左下肢剧烈放射性疼痛合并腓总神经瘫痪,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5月10日接受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有效的自我功能康复锻炼,术后4个月身体康复。

1.2 方法

总结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各个阶段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在家庭内进行心理健康、生活起居和腰部功能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的情况,分析其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效果和作用。

2 护理

2.1 术后住院期间自我护理

术前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后住院期间配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保持脊柱纵轴位翻身,定期对患者腹部、双腿进行按摩和协助活动。早期禁食期间采用纱布浸湿后覆盖在口唇上防止口唇干燥不适。排大便时采用侧卧位,忌用大便器。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佩带好硬腰围,绕病床缓慢站立行走,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指导患者自行上下床和行走。术后14 d顺利出院。

2.2 出院后家庭自我康复锻炼和护理

2.2.1 心理护理家属、医生加强与患者沟通,维护患者心理健康,让患者认识到功能康复锻炼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避免产生悲观畏惧心理和盲目乐观心理,自觉配合做好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

2.2.2 生活护理保持家庭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因术后早期患者以卧床为主,选用高度适中的枕头,床铺硬度适宜,保持患者卧床舒适。保证饮食卫生,营养丰富。早期卧床期间排大便时仍采用侧卧位,下地后在家属搀扶下到洗手间采取马步、趴在较高的椅背上等姿势排便。

2.2.3 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适时指导调整康复锻炼方案。功能锻炼以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循序渐进,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原则。活动时宜穿软底平跟鞋在平整地面上进行。禁止进行牵引、腰部按摩以及做跑、跳、蹦和提抬重物活动,防止摔倒和腰部剧烈扭曲及过度负重。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佩带好硬腰围,由家属搀扶防止摔倒,以室内活动为主。此期在床上做“燕飞”等功能锻炼动作。约1个月后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行走速度加快。术后一个半月开始坐硬木椅锻炼坐位姿势。术后两个月活动时逐步去掉腰围,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以室外活动为主,快慢步交替行走锻炼,以疾走为主,每日行走距离达到10~15 km。练习弯腰时幅度由小到大,掌握下蹲拾物的方法。对左足趾进行负重背屈锻炼,加用射频仪刺激左侧腓总神经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康复。术后4个月后,通过坚持康复锻炼,腰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双侧下肢肌肉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脊柱原有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脊柱要靠椎间关节之间的纤维环愈合,再借助周围肌肉的力量达到新的稳定状态[3] 。术后功能锻炼是巩固其疗效和恢复其功能的极为重要的措施,通过术后功能锻炼可预防术后神经根粘连和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复发。本例患者在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下,经过坚持正确的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达到了有效改善肌体功能,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康复,避免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需较长时间的科学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此项工作多在出院后在家庭内依靠家庭成员帮助和患者配合自我进行而实现。而多数患者及家庭成员因未能掌握正确的康复锻炼和护理知识和技能,仅靠个人盲目锻炼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造成病情复发。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康复过程,我们体会到在家庭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活动中,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应相互合作,密切配合,使患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正确有效的功能自我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避免发生意外,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康复方案,以便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2-302.

篇6

脑卒中是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其中致死率仅随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之后, 居第三位。近年来随着脑卒中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致死率不断下降, 但致残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有报道称50%~70%治疗后存活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偏瘫、失语等重度残疾[1]。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早期系统、高效的综合康复锻炼能够促进受损功能的恢复, 极大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作者现对南阳市中心医院近年施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进行总结, 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6~2012.12期间收治的长期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1)入选标准:入院后经头部MRI或CT检查确诊疾病;均为首次并发, 且存在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均平稳;(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入院后出现新病灶或病情持续恶化, 无法接受康复训练者。根据早期康复锻炼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康复组各45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

1. 2 康复锻炼 2组均进行抗凝、降纤、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凝聚等基础治疗, 常规组于患者病况基本稳定后2周进行康复锻炼。康复组则在病情稳定后2~7 d内进行康复指导和系统训练, 具体内容见讨论部分。

1. 3 评价方法 入院时和治疗1月后均进行以下评定:采用MAS量表评价偏瘫侧的肢体痉挛度;采用FMA量表评价运动功能, 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 采用SPA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3 讨论

本文中2组康复锻炼方法一致, 仅在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上存在差异, 具体康复方法为。

3. 1 训练 正确的能够有效防止和对抗肢体痉挛, 科学的选择应以患肢处于功能位(即患肢关节处于背曲位)为原则[2]。转换时应当先按摩患肢, 活动患侧各个关节部位, 指导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 指导患者翻身技巧, 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 训练患者靠健侧肢体带动患侧坐、起, 待患者能持续坐稳30 min后进行站立训练。

3. 2 手部功能锻炼 手部功能的强化锻炼非常重要, 患者要多自主练习手臂屈伸、拇指对掌运动等, 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解纽扣、更衣、持杯饮水等简单日常动作。用大头针力度适当的刺激患侧, 还可用冷热毛巾轮流擦敷, 以刺激患侧, 活跃患肢的淋巴和血液循环。还可根据患者病况进行针灸治疗。

3. 3 步行锻炼 每次步行训练前要让患者连续起坐4次左右, 然后测脉搏, 若脉搏增加次数低于正常状态下的1/3且无脉搏不齐情况时, 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准备好椅子, 以便让患者随时坐下休息。若患肢无力抬腿, 可用一根绳子系在患者脚部, 由护士协助提脚。

3. 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主要包括:(1)患者取坐位时进行洗漱、进食、穿衣、脱衣训练;(2)坐位转移及站立训练时可进行如厕和做简单家务训练;(3)进行动作训练的同时, 对患者进行连续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康复锻炼, 耐心与患者沟通, 鼓励患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愿;(4)通过绘画、练字、奏乐器等兴趣锻炼来培养患者的集中力和注意力。

3. 5 心理护理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护士积极主动与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热情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每2周进行一次心理测评, 及时疏导和排解患者的抑郁、焦躁、恐惧、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中运用积极暗示疗法, 通过积极的肯定和言语暗示来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配合训练[3]。对长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可让陪护的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中来, 用家庭的温暖和社会支持来强化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

及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能够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肌力降低、肌肉萎缩、压疮、肌肉痉挛等不良后果。因此, 如果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平稳, 病情稳定, 那么就越早进行康复锻炼越好。本文中, 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5d内即进行康复锻炼, 通过阶段性、计划性的患肢功能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 1月后患者的患肢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低于恢复期方进行康复锻炼的患者。由此表明,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疗效、稳定患者心理、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有显著作用, 临床上应当大力倡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有的患者接受的是日间手术,即手术后2小时就可出院。小部分患者到别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大部分患者回到家中自行康复。在家自我康复的患者要注意:术后需要继续使用3~5天的抗生素,最好选择口服的方法。由于是预防性用药,对用药的品种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常用的是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对这两种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抗生素。

术后康复锻炼因人而异

术后的康复过程要因人而异。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一般建议卧床4~6周。有的患者休养2周就可以上班、游泳;有的患者则需要休养3个月。康复锻炼开始的时间也要因人而异。如果锻炼时及锻炼后感觉不到疼痛,即可从第二天开始正式锻炼。否则开始正式锻炼的时间向后延。以下介绍几种因人而异的锻炼方法:

仰卧的锻炼方法 康复锻炼从仰卧开始,可以增加四肢静力张力。具体方法:使肌肉处在收与缩的循环状态。每次坚持1分钟,每天做500次。这个动作对大手术患者的康复特别有疗效。

对于做微创手术的患者,常用5点式锻炼方法,即头、两肘、两脚着床,臀部离开床的锻炼方法。开始时,膝关节可以屈曲,臀部抬高以离开床为标准,锻炼的数量因个人的体质而异。注意:坚持1分钟为1次,每组20次,每天3组为宜。锻炼中、锻炼后疼痛不增加的患者,可以逐渐增加锻炼强度。逐渐增加强度的方法:伸直膝关节,抬高臀部。或者改为3点式来增加锻炼的强度。3点式的锻炼方法为:以头和两脚着床,身体其他部位离开床。

仰卧还有一种锻炼方法:两脚向空中蹬踏,如蹬自行车,以不痛为限,每天300~500次。

俯卧的锻炼方法 也就是常见的“小燕飞”。开始时胸部或者下肢离开床,不强迫自己的身体成为一个弯曲的弓,过度弯曲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每天3组,每组20次。在没有感到不适时可以增加锻炼的强度:适当提高胸部或者下肢离开床铺的高度,或者胸和下肢同时离开床铺。

下地锻炼的方法 可以慢走、快走、慢跑等,都以不痛为限。

篇8

结果:Mayo功能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1-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同期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评估结果有明显差异(P

结论: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能够为术后疗效评估提供良好指导,对于患者治疗与康复价值明显。

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安全评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33-02

肱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临床疾病,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常表现为粉碎性骨折或关节面移位等[1],该骨折类型手术处理与康复治疗难度极高。康复治疗是基于众多的骨折处理中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对患者行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极高。本文选取96例肱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运动康复安全评定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肱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为(42.5±10.4)岁,排除合并正中神经损伤、桡动脉损伤及尺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实验组患者按照AO分型包括A型骨折18例,B型骨折52例,C型骨折26例,按照手术方法来分包括行解剖性钢板内固术31例,行双侧重建钢板内固术32例,行加压钢板术33例;对照组患者参照AO分型包括A型骨折17例,B型骨折53例,C型骨折26例,按照手术方法来分包括行解剖性钢板内固术32例,行双侧重建钢板内固术32例,行加压钢板术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患侧臂丛麻醉,并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以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指标为指导行个性化的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化的手术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手术复位固定治疗后根据患者的手术康复情况制定完善的屈伸锻炼规划,以强化患者关节灵活性。实验组患者借助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评定表来测评患者的康复运动得分,后结合评分情况制定系统的康复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要凸显患者康复方案的个性化特点,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测评中得分在70-100的患者可以行康复运动;40-70需要谨慎行康复锻炼;40分以下的患者可以适当行等张收缩锻炼。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实验组患者约术后3天便开始行康复治疗,术后3-4周时间段行肘关节屈伸锻炼,对照组患者于术后2周行康复锻炼,术后6-8周时间段时行肘关节屈伸抗阻力锻炼。

1.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表进行恢复情况评定[2],其中肘关节伸直丢失小于15°,屈曲大于130°,肘关节活动无障碍可视为优秀;患者肘关节伸直丢失小于30°,屈曲大于120°,关节有轻度障碍可视为良好;患者肘关节伸直丢失低于40°,屈曲大于90°视为效果一般;以上指标均不达标的患者视为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1.4统计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P

2结果

Mayo功能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6%、89.4%、94.3%,对照组患者术后同期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5.2%、82.4%、87.6%,两组评估结果有明显差异(P

3讨论

现阶段,肱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包括复位、内固与功能锻炼三大环节,其中手术治疗是基础,术后功能锻炼是保证,在整个过程中会伴有众多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尤其是功能锻炼环节。当前,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环节与关节康复活动安全评估环节相结合来进行,运动康复活动安全评定能够提升骨折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肱骨骨折因其手术解剖治疗具有特殊性,手术处理难度较高且并发症较多,康复环节出现关节障碍的可能性较高,这便对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锻炼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运动康复安全评定在骨折康复环节应用十分广泛,且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运动康复安全评定是在术后三天内进行的,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细化的康复进展与康复情况,为临床康复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指导。临床经验证明,以运动康复安全评定为指导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能够有效推进患者的关节康复进展,还能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9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的锻炼,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经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观察组患者在肢体活动能力上要明显优于只进行常规康复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良好的积极效果,有效促进患者肢体机能的恢复,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同时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中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关键词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脑卒中患者;康复影响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急性疾病,该病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我国已成为死亡率最高的几种疾病之一,因其发病迅速,抢救难度高的特点,加之其复发率十分高且每次复发病情通常都会加重,使得其后果十分严重,正引发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投入大量资源加以研究[1]。本文将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 年5 月~2013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在观察组中男31 例, 女19 例, 年龄从40~78 岁不等,平均年龄(61.8±3.5)岁,其中脑梗塞患者29 例, 脑出血患者21例;对照组中男34 例,女16 例,年龄从42~80 岁不等,平均年龄(62.3±3.8)岁,其中脑梗塞患者27 例,脑出血患者23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的康复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康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治疗模式。其中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肌力训练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按摩,也即是被动运动,为防止患者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可在患者发病后三天后即进行按摩,按摩时的注意事项有:一要把握力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二要注意按摩顺序,遵循由大到小的关节按摩顺序,每个关节按摩6 次左右,一天三次,视患者情况来改变按摩次数;另一种方法是对患者关节进行热敷,以减缓痛苦感;二是方面的锻炼,主要是肘关节及指关节的伸展和足部功能的训练。使患者肩部向前伸展,其关节约有90°弯曲,腿部垫一枕头,防止膝关节畸形;三是主动运动方面的锻炼,主动运动主要针对的是部分机体功能恢复的患者,其主要方式有:肢体的外旋及外展和手肘的伸展等,从而训练患者大脑与机体的协调性[2]。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康复治疗模式后,肢体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经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患者在肢体运动能力上(其指数评分达到26.25±3.15)要显著好于只进行常规康复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其指数评分为11.26±3.02),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模式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一是对在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给予良好心理辅导,以缓解甚至消除患者因长期患病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恐惧及抑郁等消极情绪;二是通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方式来帮助患者康复,通过从患者的锻炼、肌力训练及主动运动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指导工作,避免其因长期肢体功能障碍造成的肌肉萎缩情况发生,同时为今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协调大脑与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康复后,患者在肢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疾病复发率也得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因此,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有十分积极的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9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术后的康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1]。有学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2]。以往我们采用健康教育、术后指导的方法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存在患者容易忘记、主动性不强、护士因为工作忙减少程序等缺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将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应用于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收效显著,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80例,男 44 例,女36 例,年龄44 79岁,平均6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36例,其他病损10例;骨水泥固定44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住院时间最短 16天,最长30 天。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10 42分,平均32.8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无严重脑血管意外、肿瘤、精神异常等不能配合锻炼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说明锻炼目的及意义,同意者列入本范围。资料收集、计划、评估及实施人员均接受正规培训。将80例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术前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前练习床上排便,交待注意事项,心理健康指导;术后当日保持患肢外展20° 25°中立位,指导患者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锻炼;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三点支撑引体抬臀锻炼、卧床期间有效的咳嗽及扩胸运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康复护理计划单给予有计划地康复锻炼。①计划实施之前给予心理康复以增强信心,对每个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意义、对术后功能恢复有何影响等,使其积极配合。②在患者乐意接受的情况下将每个锻炼的动作、方法示范给患者,并将每个动作绘制成图谱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患者掌握要领。③将计划单的锻炼内容教给患者或家属,以提醒患者复习,防止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差忘记锻炼方法,并说明锻炼的开始时间、次数、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等。

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 60°练习坐位,每日3 5次,每次20 30 min,以减少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扶拐行走时,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行走时间。

1.2.3 效果评定 观察对比2组并发症及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并发症的观察从术后至复查。采用Harris评价标准[3]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和步态占47分,疼痛占44分,关节活动占5分,关节无畸形占4分,共100分;90 100分为优,80 89分为良,70 79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出院6个月后来院复查,由专业人员进行效果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疗效 2组患者按照Harris标准进行髋关节的功能评分,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术后不进行积极的康复,将产生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关节僵硬、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感染等,造成新的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及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日常生活的协调性,尽早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功能,同时也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在护理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的、系统的、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示范给患者,使其掌握方法、技巧,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真正达到了康复目的。计划单的内容是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并教给患者或家属,因为患者每天有计划任务和目标,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所以观察组所有患者基本上都能按计划执行;护士因为要按照计划单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其责任心增强,真正达到了参与的效果和目的,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参与模式。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年龄≥60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2.8±9.2)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车祸6例;手术方式:内固定8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9±8.8)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车祸7例;手术方式:内同定7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手术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宣教,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在无痛的状况下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早期主要是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主要是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等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以及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逐步进行负重与行走训练。③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开出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住院期间护士每日督促并评价患者功能锻炼护嘱单执行情况及锻炼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锻炼方法及锻炼量。④出院时除发放髋关节术后的出院指导,还要给患者详细制定出院后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每日的锻炼方法及锻炼量,并请家属督促执行情况。⑤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每周护士上门回访1次,术后1个月后每周电话回访1次,1w上门回访1次,3个月后2w电话回访1次,每月上门回访1次至术后6个月。指导并评价患者及家属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解答并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态11分、功能(走楼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袜4分,共14分)、行走辅助器11分、行走距离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动度5分,共100分,分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优良率=(优+良)/观察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l。

3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轻微间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如果跌倒时大粗隆部先着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2]。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创伤及手术卧床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且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供血相对不足,骨折愈合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并发症[3]。为恢复下肢肌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欢根据老经验办事。在临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担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锻炼;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很要强,超负荷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及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运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进血肿和渗出物吸收,防止关节粘连僵直,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强化肌肉力量,预防和减少各类并发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73-0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条件,若需达到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术后康复锻炼和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2]提出,院外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够使患者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促进其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指导,但大部分康复时间在出院后,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患者康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延缓其康复。我们以延续性护理为延伸,开展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5岁~78岁;意识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出院时间为术后14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或出现某些并发症,不能配合者;出院后独居,无人看护者。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干预组5例、对照组3例因电话号码更换而无法联系,故实际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70例。

(二)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TKA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指导。术后当日,麻醉期过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保持每小时10~30次。术后1天~3天,除进行术后当日锻炼外,适度进行被动抱大腿屈膝练习及患膝伸直压床练习,所有锻炼以不引起疼痛为宜,频次为每两小时5~20次。术后4天~7天进行主动抱大腿屈膝练习,病情允许者可进行床边屈膝,患足轻压健足并适度上举练习,每次3~4组,每组30次。并进行助行器辅助行走练习,每天2次,每次10分钟。以上训练方法持续至患者出院。出院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必要的出院指导,未制定详尽的康复锻炼指导措施,出院后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除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复查前进行电话联系,以保证HSS评分按时、准确外,不进行主动电话回访。

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出院后实施如下措施。

通过视频演示方式给予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术后15天~30天,患者进行伸腿练习,并做到主动屈膝伸腿,仰卧位主动屈膝,站立屈膝,弓步练习及适当下蹲,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术后30天以后,患者进行平路行走,蹲下起立练习,每天3组,每组30次左右。病情允许者,可适度进行上下楼梯练习。视频制作中演示者为医护人员,并给予讲解。

每周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延续性康复锻炼措施执行情况,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三)评价方法和工具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及护士进行评价。评价工具选择膝关节HSS关节评分[3]评价置换膝关节的康复程度。项目包括: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度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稳定性10分及8个减分项目。HSS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60分为差,分值越高,康复效果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出院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一)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目前临床上,针对TKA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大多局限在住院期间。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会给予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都缺乏详细的内容。患者及家属对指导内容的记忆不够全面,对某些专业术语不能彻底理解,往往是出院后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膝关节活动,有的过于保守,有的活动不当,反而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不仅为患者提供详尽的视频演示,还提供语言解说,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解答患者疑问的同时,对患者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由于我们制定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以时间段为单位,因此电话回访为康复锻炼措施的执行提供了保障,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特别提出的是,本研究研究对象年龄65岁~78岁,属于老年群体。据调查[4],60岁以上老年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达50%,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李东文等[5]研究显示,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康复训练不及时、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等状况,再加上老年患者理解和配合能力相对较差,常导致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情况不理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质量等。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术后功能恢复的过程较为缓慢。我们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方法,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加快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干预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不断沟通,改善了医患及护患关系。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以感激的心态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了医生与护士的责任心。

(二)关于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的思考

本研究中,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TAK患者康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纪艳萍[6]等提出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了其康复效果与生理、心理,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相关。我们能否根据影响因素给予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使其细化,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另外,我们的想法源于延续护理,除针对此类患者外,其他骨科疾病康复过程中,是否可以制定相关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是我们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吴岳嵩.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

[2]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

[3]吕厚山.人工关节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52.

篇13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