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创新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21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paid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graduates, which hinders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and discuss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与高科技创新的综合高素质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综合型科研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研究生高等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特别是理工的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高水平科研人员。我国理工类院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学评价标准必不可少的指标。如何设置培养计划来规划国际化科研水平的工科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
教育部曾颁发的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文件《几点意见》中提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包括以下能力: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研究生培养要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机构必须理顺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指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大力支持。
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研究生在整体素质上仍存在一些差距。我国理工科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通常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从国际化角度运用本学科综合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较少采用成熟的科技成果来解决工作实际中产生的科研问题。因此,研究生培养中,知识的创新、科学的进步,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出现了脱节;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的扩大和研究生研究专业的拓宽与拓展,工科研究生自身知识的更新能力、处理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国际化创新能力是当今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科研工作者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
2 我国研究生在国际化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仅从表面和局部出发,只做简单移植和推理别人的研究方法,思维被动,很少能够提出问题。较少使用大型实验仪器,科研国际化能力与调查水平较差,国际化科研学术交流不多,营造的科学学风不浓,且存在较少的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极大地妨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1)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能力较差。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研究生授课方式以被动学习为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考试或交小论文进行。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积累基本以课本为主,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差。同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时,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和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讲授型课程所占比重较多,研讨型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学硕和专硕的培养体系基本相同,研究生跟随自己的导师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课题较多,对实际工程实践背景课题认识不深刻。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能力方面较差。缺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如何制定研究计划、如何数据分析等。
(2)学术跨学科交叉不够,学术视野较窄。研究生教育存在自身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不多的情况,因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性较差。尽管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正在不断进行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科研教学体系,较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国际交流不足。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研究生对国内外前沿信息的认识来自于本专业教授的学科前沿讲座、网上文献资料的获取和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较窄,不是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际最新动态,因此创新性工作较差。
(4)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不协调,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学科的发展。目前工科研究生指导教师相对较少、所招收的研究生较多的情况。研究生导师通常用于指导研究生课题的精力不够,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需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因而造成所带的学生实际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差。同时,研究生对导师过于尊敬和顺从,在研究工作中缺乏主动性。造成我国以研究生为主的科技人才在科研中的被动状态原因较多,这些都有碍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一方面限制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导师的负担,恶性循环,强化了这种等级关系。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1)开放开明宽松的学术氛围。建议常规性举办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这样既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所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的进展,研究生通过这个过程也学会了如何解决科研问题,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活跃了科研学术气氛、又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科研学术交流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自主设计研究计划”是培养创新型科技研究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机制,我们下一步要增加对研究生“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投入和指导。
(2)导师队伍建设是基础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一方面,学习方法上要注重引导。研究生导师应该开动脑筋想办法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启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路,引导研究生做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探索。同时,导师要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专题指导。培养研究生研究既要研究领域广,也要研究深度比较深。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研改革,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重点注重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科技文献的研究;掌握正确方法的科学研究,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导师要组织指导研究生注重在本学科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讨论,比如定期召开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学术报告研讨会会、组会等培养方式等,这样会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三方面,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技术能力。因此,要提高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另外要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并加强科研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3)搭建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平台。在现有的学校办学科研及设备条件下,通过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整合学校科研设备资源,为研究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套软硬件条件,调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搭建: 研究生学术研究平台。应提供一个研究生学术研讨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平台,组织该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研讨和学习,建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W术研究团队。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可以很好的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同时又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生人才。本平台可为研究生提供参加科技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研究生实验实践创新平台。统一管理学校的科研实验室,并提供充足的实验运行经费,鼓励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活动,策划与购买实验设备,这样可避免造成实验资源浪费,实现双赢。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对口企业的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平台,为研究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实际技术改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建立研究生综合科研创新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创新型科技复合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因此需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专业化的培养过程、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组成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思维、知识、能力和个性水平等。因此,形成了一套激励、开发研究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专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素质等全面的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生科研国际化创新平台的建设,关系到各个高等学校科研国际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各个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各个高校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各个导师要加强自己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力度,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从各个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角度来规划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各个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国际化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寻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5)宏观调控措施。在国家和各级科研研究基金中,设立研究生科研基金专项课题资助项目。为申请项目的研究生本人提供相应的科研自主经费等,培养申请项目的研究生的自主和主动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发项目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在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定性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通过科研中的各种观察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发现科研创新问题,提出科研假设、形成科研概念、独立设计科研计划和实施可研方案的综合能力。同时,推动科研国际化评价体系,重组评价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科研国际化创新人才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科研创新人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立,史建君,张晓波,李小云,董文钧.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5):4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3-01
各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归纳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阐述各大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并由此开展分析与比较,归纳出不同类型实验班的特点与异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力求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提供经验。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一定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科研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质又是科研活动的必要前提。对于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决定我国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丰富、成绩斐然。这与日本科技界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作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与有效措施的落实,使得日本科技领域有较高质量的后继者作为支撑。本文将浅谈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医药卫生实践中的重要性
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需要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疗过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质,应结合实践,跟踪前沿,这是对我国未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临床实践中,实验室诊断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检测指标的产生和意义及对动态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药物研发领域,更需要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目前人源化抗体等药物绝大多数都为国外专利,我国需要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药品的研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相当比例研究生要求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科研素质也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对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就给医学相关专业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师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触科研等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短时间内“跟风”,效果有限。本科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划书,课后背书”的学习模式,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缺乏对“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认识。
2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针对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教改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实践环境上,学生以导师制进入教学实验中心进行科研活动的较多;从参与人数上,多以通过选拔,进行科研实践活动[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背景下及面临大众创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势,仍显得杯水车薪。我们需要提升医学领域人才的整体科研能力,这样对更高级人才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医学高等学校应该全面跟进,开展本科学生及长学制本科阶段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以我校为例,药学专业有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学习,参与科室部分实验工作,完成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但由于实习设置在毕业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业压力,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临床七年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有2-3个月的全时科研训练活动,以综述形式进行考核。笔者通常为其讲解科研活动的一般流程,并鼓励其将综述文章进行投稿。但由于时间短,较难完成完整的工作。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虽开设生物技术、机能、形态等实验系列课程[5],但部分课程限于几种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学习,并不系统;绝大多数学生不进具体教研室或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故对实验室工作和科研活动的认知几乎为零。为了增强以本科生为主的医学生的科研、人文素养,我校于2012-2014年进行了课余时间选修课的尝试。但从选课情况来看,同学们更关注就业、考研、人际关系、情感等较为实际的课程,而科研相关讲座少有问津,听者寥寥。此外,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学术会议和讲座。本科学生难以听懂校内讲座,这与教学中科研素质培养的缺位有关。而专业的学术会议更是本科生难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初探
我们以日本熊本大学为例,介绍日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方面的培养模式情况。熊本大学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区的熊本医学校(其前身为1756年建立的“再春馆”)、熊本师范学校、熊本药学院、第五高等中学及第五高等学校工学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设立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2004年更名为国立大学法人熊本大学。熊本大学获批2013年日本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全球大学创建支援项目(批准37所)及地区(知识)据点整备项目(CenterofCommunity)。以获得科研经费排序,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熊本大学进入日本大学前20位(研究经费17.44亿日元)。目前拥有7个院系,8个研究生院和20个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47个国家的470名外国留学生(2015年5月统计数字)。我们以该校药学(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介绍。熊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学制4年;临床医学专业招收60人,学制6年。二者理论教学均采用大班授课模式。都会在第3-4学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的活动。如:由上届学生进行实验技术讲座及实验室介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科室轮转(可能相当于我国的实验教学,只是地点为各个实验室,而非实验教学中心),并完成百页的实习报告。在5-8学期将进入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研室及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熊本大学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包括:①医学相关本科教学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期,学生都会进入各科室进行实验活动,由教师或博士生等进行指导,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环境与基本流程。这里的实验室并非实验教学中心,而是各个专业的实验室。②药学等专业中,已经进入实验室三年级学生会为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室介绍及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从学生角度传授经验,对上届学生是督促,更是荣誉,使下届学生更感兴趣。③在科室的实习活动中,即使是本科学生仍然有机会参加日本国内学术会议,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参会免会务费;甚至参加国外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硕士生可达3-5次(熊本大学生命资源与研究援助中心(CARD)为例)。此外,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学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考试,题型同样包括选择、判断及问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将做留级处理。同学们也更关心分数,除此之外较为关注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情况。同学大都从上届学生及教师授课过程中了解各个实验室和科室的情况,以选择进入的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学生白天依旧会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以在CARD实习的学生为例:早9点至下午4点左右进行理论课学习,晚上及没有课的时间会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自习,并定期安排实验进展汇报。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实验工作也比较敬业。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可以培养对该专业方向的兴趣,也能够在考研时多一个选择方向。教学内容方面,以医学生物化学为例,所讲的内容与国内差别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及其相互联系等,但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课。这可能与较早进入科室有关。可以看出,该熊本大学对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培养具有“早”和“真”的特点,即:早期进入科室进行科研活动和“真刀真枪”进行科研活动。绝不仅仅是兴趣小组的游戏,而是真正承担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国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启示
4.1学校和教研室/实验室适当提供平台医学相关专业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进行。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本科生数量较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专业学生800-1000人。而各基础科室空间有限,盲目实施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太现实。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为基础,适当结合“择优选拔”可能会是比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动越来越“高大上”,很多实验对于本科生来说,短时间难以掌握,面对出现的问题更是无从分析。如何设置本科生能够完成的“小”课题也是科室相关教师需思考与创新的。4.2实际参与科研活动对本科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真实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形式上应与研究生一致,在课题深度难度上可适当降低。不宜采取“兴趣小组”等模拟活动形式。让本科生真正参与科室的科研活动中,感受实验的失败和收获的惊喜,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毕业论文等形式。4.3丰富认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课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与科室科研工作的结合,有意识地提高同学对科室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网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兴工具在科室介绍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进入科室参加实验工作1-2轮,再通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4.4提供更多学术讲座与会议的机会最后,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在让学生参加讲座前,增加适当的介绍工作或许有助于同学理解讲座内容。并适当为有科研兴趣、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资金支持。经济水平及人口基数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领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教领域的创新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改革探索。通过不断借鉴与探索,相信我们会在医学基础医学教育工作中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李冬民,吕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4):454-456.
[2]孙利军.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15(6):88-90.
[3]陶怀,陈夏.以“助研计划”为契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8):680-68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hemistry
LANG Leiming
(Bio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skill practice 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s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circumstance,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Key words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本科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的熏陶和训练。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是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国外众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但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仍存在如只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等弊端。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本科教育中应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增设研究型课程和讲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的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1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努力培养科研意识
1.1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科学研究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之中寻找新的客观规律,而科研兴趣的培养不仅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密不可分,如何保证在正常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在讲授基础课程时,结合书本知识有针对性的穿插当前国家社会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前沿问题如绿色合成、食品添加剂、新型催化剂等,在较短的时间里,加大重点资料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开设相关的研究型课程和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型实验,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传统实验教材只是让学生照书做实验,只是简单的重复,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如此学生做完实验课后,收效甚少,从而不能独立设计实验开展科研工作,不具备真正的创新力,也很难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将以往的重复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如: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实验改进,使学生不但了解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而且还可理解制备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同时掌握水溶液制备无机物的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对产物不但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还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该实验是集无机合成、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实验,实用性较强。此外,也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讲解制备无机材料的一些新的方法和表征手段,虽然此时大部分同学可能一时还无法认知和接受这些新的东西,但只要有意识的灌输科研的思想和理念,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且朝着该方向去努力,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上,应视学生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课程中要更注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通过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或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经过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设系列科研讲座,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本科生平时除了忙于各种课程的学习外,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在二本高校中开设科研方面的讲座就更为不多,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邀请本专业的教授,重大课题负责人等老师介绍当前化学领域所从事的各类科学研究工作如何为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服务,如何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展本科生视野,展望本学科发展的美好未来,并且还邀请年轻有为的教师和科研成果丰厚的硕博士学生代表讲述自身的求学和科研之路,让学生在羡慕之余也有了很好的学习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此外,还可开设常规的科研知识讲座,就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及科研风格,本专业的科研方法、研究手段等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
1.3 对学生进行科研岗前培训
化学类的本科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虽然进行过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但接触研究型的实验较少,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如何从事科研活动还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对从事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研岗前培训,讲解如何查阅文献,如何选题和进行课题调研,如何分析现在的热点问题,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了解和熟悉科研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及主要仪器的使用方法,对科研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有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2.1 开放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
为了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训练,实验室的开放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作为基础实验课的有力补充,开放实验室为广大有兴趣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相比较基础实验课,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如实验课上只是照着书本原有实验机械操作,缺乏自主创新和思考,而且由于人数较多无法保证一对一的指导和讨论,另外由于实验课程的局限性不能保证部分失败的实验再次重做,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对操作较差的同学进行补差,通过重复实验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并且允许基础好的同学自己任选实验,进入实验室完成整个过程,验证自己的设想。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尽早进入实验室,跟随高年级同学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熟悉从文献查阅、课题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选用实验仪器设备、评价实验结果及撰写论文等全过程,培养了认真仔细,刻苦专研的科研精神,学会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并树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撰写课题申请书,参与学校或省级项目的申请,掌握课题申报的整个流程。通过这些创新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真理的兴趣,对科学研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也深化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2.2 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增强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是化学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工作也是对学生四年来基础理论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地综合评价。因此,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论文工作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从事的最长的一项科研创新活动,它在前期实验课和开放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强化的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目前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过场,最终老师还是会让其通过;大四学生的考研压力会严重影响其毕业论文的工作时间,学生的创新活动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另外由于本科学生人数的众多,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会影响毕业论文最后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毕业论文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1)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必须尽心尽责的指导并对其严格要求,让其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2)针对考研的学生可以提前让其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这就避免了考研阶段时间上的冲突。(3)增加经费投入,保障毕业论文所需药品和仪器的及时到位,打通各专业仪器的限制,使其能为全院师生服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全体师生感受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比如,与社会环保组织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周边湖泊、河流采集水样,熟悉整个采样过程,并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处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形成水质报告供环保部门参考。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而且从中也能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地总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到质监部门和化工企业等单位实践并将所学技术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优化实验条件,提出更好的技术方案,这就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对本科生来说并不是那么简单,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赵洪,余立新.在本科生中开设“研究训练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1(28):113-115.
[2]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18- 21.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1.1科技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撑。“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数进一步增加,项目经费大幅提升。“十五”期间,里下河所共承担科技项目210项,到账经费3652万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数达到335项,到账经费达8857万元,2011-2014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327项,到账经费超过1.14亿元。通过对立项项目梳理,有以下三点显著变化:一是项目来源明显丰富。“十一五”以来,新开辟了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及省引智项目、省标准化项目、市环保课题等申报渠道,获得的项目经费已占到经费总数的18%以上;二是基础研究实力增长。里下河所是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向来是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基金2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位居全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前列,有效地开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青年科技人员主持项目增多。45岁以下科技人员主持的项目占所有项目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39.6%升至2014年52.6%,青年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1.2科研条件建设支撑作用彰显科研条件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3]。“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始终坚持将科研条件建设作为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内容,先后设计建成建设标准一流、占地65.3hm2的万福科研基地,占地2hm2的生物农药、复配农药、种子包衣剂产品中试基地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占地6.7hm2的扬州辐照中心等三大科技创新基地,近期还在江都小纪镇承租流转土地约400hm2,建有农业科研成果展示核心区和基础种子繁殖区,极大地改善了科研手段和条件,为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同时,里下河所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基础平台,建成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扬州试验站、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小麦育种与种子研究室、油菜、水稻、小麦试验站、江苏省小麦种质基因库、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副产品基地等19个重大平台,争取建设经费达3500多万元。这些平台已成为科技创新培育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为里下河所科研项目与经费的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1.3人才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团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4]。里下河所始终坚持“人才兴所”的战略,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全所工作的重点。一方面,为科技人员构建良好的后勤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科技人员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申报课题和荣誉。里下河所还特别关注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青年人提升学历、增长见闻,进一步完善“传帮带”制度,返聘一批老专家,对青年人给予指导,同时设立年投入达100万的所基金,定向资助青年科技人员,为其快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里下河所拥有科技人员164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级职称人员53人,博士20人,硕士41人,人才数量与层次在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中位居前列。
1.4科研产出量质并举科研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64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3个,获得品种权24项,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较以往均有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品种创新方面,小麦品种扬麦16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年推广面积最高达60多万hm2,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列入全国主导品种和江苏省主推品种。扬麦20替代扬麦158成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扬辐麦4号连续3年创江苏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14年,里下河所还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签订关于小麦赤霉病穿梭育种的合作协议;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前5位,扬粳4038、扬粳4227被农业部列为超级稻品种,被誉为“赛泰米”的丰优香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油菜品种扬油9号列入江苏省主推品种。生态农业研究方面,研发的麦秸全量机械化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连续多年被列为江苏省主推技术,年推广面积超过134万hm2;研发的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及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均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分别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核技术研究方面,辐射诱变育种团队2014年获得联合国植物突变育种杰出成就奖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特别贡献奖。
1.5科企合作助推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里下河所以组建的三家科技型企业作为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的江苏金土地种业公司在扬州湾头、江都小纪、高邮司徒等加工基地建立了年产超万吨的种子生产线、烘干线,现拥有厂房、仓库等近1000hm2,明显增强了公司稻麦良种生产和加工能力,满足了市场对优质良种的需求,扩大了新品种在生产上的覆盖率,成为全国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已连续4年销售额超1亿元,纯利润超过1000万元;成立的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农药研究的企业之一,目前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销售到以色列等国,年创汇200多万元;成立的扬州辐照中心,主营的热缩套管产品已在全国30个省、市推广,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是全国最大的母排用热收缩管生产厂。
2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2.1科研投入偏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但由于农业科研具有公益性、周期长等特点,研究问题增多、难度增大,人工成本提升,仪器设备更新加快,导致投入与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5]。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由于平台较低,影响力不够,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申报指标有限,渠道狭窄,更是很难获得国家或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地,空有科研亮点却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项目支持。
2.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重大成果难以突破目前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的有效科技成果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其原因一方面是转化渠道不畅,科研、生产、推广和应用是成果转化的一条链,但各步骤却是由不同机构来完成,中间的联动机制并没有完善;另外,部分农业科研人员重成果数量不重质量,没有真正从农民需求着手,成果不能适应生产,与市场脱节,无法形成可以大面积推广的重大成果;同时,成果转化需要的政策、金融及税收等支持体系不完善、成果转化的投入偏低等也制约了重大成果的产生[6]。
2.3科技基础平台利用率不高一是统筹规划缺乏。申请建设平台时,缺少顶层规划设计,造成整体衔接、功能互补不够,不能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创新能力建设体系[7]。二是后续投入不足。各级平台的建设投入一般都是前期投入大,建成后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日常维护与运转,制约了功能的发挥。三是管理不科学,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平台建成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建立开放的共享机制,造成仪器设备闲置[8],平台利用率降低。
2.4学科间协同创新不够目前的农业科研工作学科间交叉和融合更为深刻和广泛,多项重大成果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产生的。但部分农业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各研究室、学科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研究力量难以整合[9]。同时,与外单位联合攻关,共同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决心不强,协同创新严重不足。
2.5青年领军人才培养亟待加强领军人才是科技工作的核心,杰出的领军人物能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里下河所就是因为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的带动,才能取得当前的成就。但大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进度缓慢。究其原因,一是青年科技人员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很难获得相应的科技资源,主动性发挥不够;二是待遇不高,特别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没有高福利稳定人、吸引人;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的长效管理体系[11],对科技创新成果没有稳定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热情。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3.1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项目建设新局面创新能力建设首要的是依靠项目带动原则,特别是重大创新项目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影响力和创造力。目前,产学研联合是重大创新项目建设的主流趋势和重要手段。农业科研单位科技资源有限,但是熟悉地区生态特点和农业生产需求,在研发应用型成果等方面有优势,高校资源雄厚、基础研究扎实,可为科研单位提供有效的资源、材料、创新手段及科研条件,企业有资金优势,可有效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应当积极主动地加入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中,实现优势互补,走出一条通过利用外部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12],积极主动地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2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助推创新成果培育目前,以追求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之中[13]。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目的就是研发能适应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农业成果,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科研单位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好地创造效益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研发实用型创新成果为导向,强化成果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使成果能加速适应市场,快速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
3.3提高科技平台利用效率,夯实创新基础一是完善科技平台管理制度,合理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划清管理责任[14],寻求各平台内部联系[3],合理规划,整合有限的资源,突出建设重点,细化建设目标,提升建设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公共服务功能。根据各科技平台专业方向,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将已建成科技平台的科学仪器、图书资料等实行共享,部分面向社会开放,稳定科技平台的日常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利用科技平台的影响力和激励手段吸引创新人才、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提高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0-02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1]。教育部为了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生科研创新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我国目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
(1)提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级标准[1];
(2)具体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3-4];
(3)分别以工科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和文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5-7];
(4)分别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例论证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8-9];
(5)将美国、英国等外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与我国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10-11]。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文献[6,8]分别基于调查问卷和灰色聚类模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
相比于定性研究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该文将在综合分析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取出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频数统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1 综合评价法在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文献[1-11]中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的分析及提出的改进意见,结合理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该文共确定5项评价指标,分别是:
(1)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2)学术氛围;
(3)学术交流机会;
(4)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5)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各项指标的具体解释与量化如下。
1.1.1 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现有招生机制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上。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招生规模应该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与导师职称、学校水平均有关,通过对部分研究生导师进行访问,结合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际,定义招生机制完善指数
(1)
其中n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总数,(1)式表明当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过多或者过低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均较小,而当招生规模越接近于合理上下限区间[2,20]的中点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越高。
1.1.2 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氛围,用IFi表示研究生发表的第i篇学术论文当期的影响因子,定义学习氛围指数
(2)
其中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
1.1.3 学术交流机会
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会议等级的划分,学术界主要是基于论文进行评价[21],该文根据参会论文被检索的级别将学术会议分为如下3个等级。
一级:论文被SCI,EI,PANS,F1000等数据库检索;
二级:论文被CSCD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
三级:论文被其他数据库检索。
根据论文被检索的等级的不同,分别赋权值2,1,0.5。假设研究生参加三个等级学术会议的次数分别是,则定义学术交流机会r3为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应等级的加权和,即
(3)
1.1.4 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学科竞赛也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用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级别来衡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定义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指数与获奖级别的数值映射关系如下:
(4)
1.1.5 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外实践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定义课外实践实习机会指数r5为研究生参加课外实践实习的总次数。
1.2 频数统计法确定权重
通过整理总结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及改进措施等结论,该文在武汉市面向不同层次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背景的人员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130份,回收率为72.22%。问卷主要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41.30%的被调查者认为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26.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科研水平,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2)87.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理科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从事专业科研工作,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为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61.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理科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很大,22.3%的调查者认为一般,16.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4)90.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针对不同的问题,大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然而在总体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型理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个人科研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上述基础上,该问卷对衡量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数做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率作为其权重,即可得到5项指标的权重
(5)
(6)式表明,在这5项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最能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三项指标依次是学术氛围,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以及学术交流机会。这三项指标囊括了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也是目前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所非常看重的指标,说明了本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
1.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造
选取线性加权法为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则第个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指数
(6)
2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该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计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10名研究生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他们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而根据模型(6)求的10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较高的研究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站点或者留在相关科研部门。这属于典型的“人-岗匹配”,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比较合理。
(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相对较低的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积累,选择相对应的工作,或者因为毕业以后不会继续奋战在科研之路,在读研期间理所当然地培养课外兴趣、职业技能,以此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本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技能水平,主动地在读研期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理科研究生本人及相关培养单位做评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3]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0-103.
[4] 肖云龙,周治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4-27.
[5] 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85.
[6]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8] 孙静.论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科研能力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所说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的支持,没有适宜的信息,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科研能力的体现必定要有一定的科研活动的支持,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由于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双向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使学生从繁重的系统化知识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
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学生要解决问题,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多年来一直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比赛等活动,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成效,虽然部分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科研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计划性、持久性差,没有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二是教学计划难以营造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科研的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三是指导力量不足。虽然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我院教师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四是科研载体有限。学生目前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只是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学校里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很少。即使各种学生社团、协会和学生会相关部门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都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
三、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故而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察觉到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地发现问题能够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的持久性思考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其次,要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再次,要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最后,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或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2.学生自身兴趣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5.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保证科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学科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平台 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学院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近年来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如表所示。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图书资料 、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复旦大学具有良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平台:
1、莙政项目
为纪念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莙女士,李政道先生及其家属和朋友自1998年起由私人捐赠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基金的宗旨是支持二、三年级优秀本科生,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或者社会实践,了解并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CURE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若是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则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CURE实施9年来,已有310个课题310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现据不完全统计,莙政学者现已发表的第一作者SCI论文达30余篇。每年暑假,前一年入选CURE的同学将有机会赴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进行暑期学术交流。
2、团委“科创行”项目
1999年由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立项的“科创行”项目,其宗旨是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推广科技创新的理念。
3、望道项目
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将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充分利用复旦大学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型大学的优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表说的能力等。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接合的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4、创新性实验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2006年起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牵头院系开展该计划。院系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范围不限,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但必须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必须有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并能在一年内完成(特殊项目可申请延长);每个项目可有1—4位学生参加,优先鼓励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
为配合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本科生参与平台项目的申报;并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保证中标项目的顺利结题。表3为学院学生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汇总。
三、在全院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科研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和自觉行为
1、加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优良的条件
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12万册;生均图书240册;生均经费760元/年;面积500平米。
建立和完善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天目山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的名录编写;制作了1000号的昆虫标本;野外实习论文集5本;野外实习网页访问人数已达万余人次;三次被评为校产学合作先进集体。
2、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1994年始,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试点“自选实验”:即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自选实验内容和题目,在固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自选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化学乃至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选实验”在生物化学试点成功后向各门实验课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始我们又尝试“研讨型课程”的建设,将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即在专业课中抽出一个月,由学生自行组团,每团自己确定与专业课相关的题目,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给出科学报告,进行答辩比试。“研讨型课程”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技术》中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和专业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创建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创新人才基金的支撑下,2007年学院创建了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资助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项目必须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中心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经费的管理、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对学院学生科研资助的范围、力度、项目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早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
学校、学院活跃的氛围、优良的条件和完备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科研成果展,促动和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
四、学院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学院先后获得“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称号。
2、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3、学院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科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学院学生在全国、全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优异,频获荣誉和好评。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总结有益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Xuanwei Zhou, Juan Lin, Yizhou Yin, Xiaofen Sun and Kexuan Tang.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 a nove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life 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7, 35(5):322-327.
2、王卫,胡震寰,丁金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1-2.
3、夏欧东,曾志荣,杨军,杜华,文民刚.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14):493-494.
关键词:
口腔医学;医学生;科研
十以来,全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创新的核心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创新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1]。科研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医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增强学生进行医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2010年我校制订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校学生立项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情况,探索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
选定一个设计合理、起点高同时难度又不大的课题,是创新训练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条件[3]。从立项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视野的宽度,切忌好高骛远。在选题时要注意课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科研要立足于实际应用,落脚于临床实践。科研经费是立项可行性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课题设计时需要做好经费预算,尽量控制在规定预算内,这样可以保证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课题不能选的偏难、偏大。知识储备、科研应用和经费预算是学生科研立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着重指导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强调综合素质能力
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形成最终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科研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包括学术上和人员协调看上的。这时需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资料的查找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实验中的问题和障碍。在科研中,有些实验指标需要应用特殊实验技术,这些技术在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学生需要协调沟通相关专业的教师请教,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在反复操作中掌握该项技能,这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此外,科研中的资料查找不单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上,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同时会有国外文献的查找,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翻译专业文献并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需要整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协作,每个成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做好成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答辩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的审议,提问,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竞争力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3体现口腔专业特点
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口腔专业课,这相比于国外的从一年级涉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较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认识没有达到逐渐融合的水平,大量的专业课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也较短。学生科研立项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口腔专业知识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口腔专业方向的项目,调动学生对口腔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将口腔临床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中。
4总结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生科研立项全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人员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生的特点就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科研项目研究为医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对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无法比拟的积极的影响。现今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文凭会看病,而是要求看好病,能沟通,会创新,综合能力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需要,对医学生的培养需要朝着多元化,创新型发展,这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振东,吴庆宪.大学本科教育中创新意识培育的试验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82-85.
虽然药学本科生经过科学系统的大学课程教育,已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操作能力,但由于每个教研室的学科专业、科研方向不同,而且每个老师所研究的课题内容也有很大区别,指导老师的研究内容不一定是实习生在课程学习时所学习或了解的,因此,实习生在进入各个课题组后,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需进一步的再学习和提高。一般情况下,实习生由一个指导老师负责,包括课题的选择、相关文献的查阅、实验、写作等,但一个指导老师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有限,有必要由课题组内其他老师或研究生进行理论及实验技术的共同指导和带教,以全面帮助实习生能力的提高。指导老师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和研究生可以在日常的实验过程中随时传授实验相关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对实习生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予以指正,可以缓解实习生面对陌生环境的茫然和无措,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实习状态,熟悉实验情况,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对实习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规范性等方面应予以严格要求,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行为,养成良好的实验室操作习惯。在重大仪器使用中养成良好的预约和使用登记习惯,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也是规范实验室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培养科研思路,鼓励独立自主完成课题
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帮助实习生快速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其科研思路及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导老师循序渐进的启发和鼓励。药学本科生在部分教研室实习期间,往往成为老师或研究生的助手,甚至成为整天为其跑腿、准备试验的跟班,这显然对实习生全面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指导老师的作用应在于为实习生提出实习课题,设定科研目标,通过适当的指导帮助,引导其相对独立地完成实习课题的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全过程。考虑到实习生实习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一般宜从科题组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小课题作为实习生的毕业课题。如此安排,可以方便指导老师和相关课题的研究生能在开展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时,兼顾指导实习生的科研工作,有更多的精力和机会指导实习生。指导老师宜通过制定课题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执行课题。一般要求实习生能独立自主地查阅文献,形成课题试验方案;咨询订购试验材料,做好实验准备;熟悉仪器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独立设计开展实验,规范记录结果;选择正确统计方法,完成结果分析;独立撰写论文,学会总结归纳。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交流、检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实习生的课题进展,帮助实习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指令的方式让实习生被动地执行任务。这不仅可以锻炼实习生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科研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