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1-01

0引言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我觉得对于做好教学的关键更多的还是在课堂外。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是极度有限的,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准备与研习。下面,我主要从教师这方面对于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那么对于老师而言,课外教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

这里的教学规划是指不仅除了在传统课堂上应该讲解的重点外,而且在课堂后应该在课外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作为课外知识要去理解与掌握的必备过程。首先,很多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针对本章节或者将要讲授的课备课,而忽视了整体观,其实,整个课程和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中,应该以整门课为单位让学生对课程目录以及大体框架了解的基础上在对于每一章节进行细致把握,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每节课要相互联系,承上启下,让学生的思维在横向纵向上都得到扩展。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时候,激发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从而在课外依据老师的知道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其次,备课模式与内容要与时俱进。很多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只是只抱住教材里的内容或是参考书不放,其实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在进行变化,如果不能对上课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新,那么学生们会觉得知识毫无新意且实用性较差,最终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所以在备课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等新型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适当补充,并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做好准备,并在课上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让其课外搜索并研究相关问题。再次,要分析学生心理与实际能力。很多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只是把教材的东西一口气的传授,信息量大而且实用性差,并且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现有水平不能够很好的接受,甚至是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需要以学生的角度,而非老师的角度去备课,甚至可以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或修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现在的学生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在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乐趣。最后,教师心态调整。其实如果老师每次把教学当成一种与朋友聊天甚至是聚会的机会,那么这样课堂教学的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的老师都把课堂内外的教学作为一种任务或工作去完成,这样带着压力的教学往往让老师疲惫不堪,甚至也会让学生也有一种压力之下的紧绷状态,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放松心态才能最终在教学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教学的一份子,甚至老师要弱化自己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并全体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2非课堂式的授课模式,即课外教学活动

传统课堂授课过程也是所有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但是只凭课堂仅有的两个小时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授课效果。对于英语科目而言,其实本人觉得以下几种方式是可以做为课外教学模式的:①英语角。英语角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并且可以在英语角遇到自己学业上的朋友共同进步,做到在信息上互通有无。②课外的影视欣赏活动,每周老师可以推荐一到两部英美原声电影作为课堂外的知识补充,并且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不但在欣赏过程中学到了语言,而且还掌握了英美文化,了解了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们对文化,人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大学的教学一定要既要注重技能型,还要培养学生有思辨的头脑。影视作品无疑是最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媒介。③课外网络教学。在现今网络和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课外的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等方式教会学生每日一句地道的美式口语,或是利用一张图片及一个故事发到博客上让学生们学到关于英美文化等知识,又或者通过语音视频聊天的方式和学生们用英语聊天,甚至举行网络模拟的英语会议和辩论。并把平时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互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督促学生在课下与老师交流。④举办英文主题的聚会等方式,比如在介绍英美文化的时候,可以依靠旅游系的现有设施,现场讲解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等。当然课外教学类型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设备设施等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多样化,但是一定要注意课外教学的学生的安全性,趣味性及实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其实无论是课内和课外,教师都要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并且在课后要与学生保持沟通顺畅。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内容,方法,技巧做成思想上的反思与总结,以便对下次教学做出改进。并且在课后通过面对面,电话,甚至是网络等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课后学业上进行帮助与辅导数。并且在批改作业方面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来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依据的一部分。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一定要做到,针对重要知识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网络来让学生提交作业,并即时通过在线修改,是课外教学做到即时性与互动性。

当然教学是师生双方面的一个互动过程,要想学好包括英语在内的每一门科目,除了教师在课外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工作外,做为教学的另外一方学生也应该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学习以及练习工作,在课堂内外发掘对科目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技巧,并积极配合好老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中的双赢局面。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完美的程度,只有师生双方不断交流,不断进取,在课堂内外找到适合彼此的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篇2

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我一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打造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质量,争当驻马店初中教育的旗舰”——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在这一目标下,乘着教育改革提质的东风,号召全体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开启了有效课堂的探索之路。2008年12月,驻马店市初中新课改教学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开始反思《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粗放、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行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的研究,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走走看看 想想 试试”的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得失,尝试体育教学新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已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国将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新形势、新任务给我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的约束性降低、灵活性大大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赋予了体育教师很大的权力,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坚定了我探索高效课堂的积极性。通过理性思考,我认为《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是这样描述的:师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量适合,课堂有魅力;学生运动心态健康,在魅力的课堂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趣体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交互合作;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出新的运动潜能等。

试着来上我理想中的高效课堂。一段时期以来,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简单地概括为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与行,我开始对每节课的评价标准进行有目的研究。

针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确定、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体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运动实践是否有新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检测,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推进了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建设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建设高效课堂的保障。

积极实验、大胆探索、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从显性的因素看,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学环境的因素等,这些因素又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探索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根据我的能力,我把研究范围界定在课堂教学领域。深深感到高效课堂的达成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培养智慧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学生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充分信任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体验、思考、质疑、合作、讨论、实践、提高等。重视学力、绽放活力、富有魅力、内涵提质的全新课堂意识克服了我的职业倦怠,把教育科研活动变成自觉的职业行为。

高效课堂的基本含义:教学效率高,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真正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整体成绩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有较好的教学效益,能够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每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总结我的教改经验,借鉴我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高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

(一)教学目标

1. 多维目标明确,符合新课标、新教材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运动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2.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锻炼能力的培养;

3.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二)教学内容

1.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逻辑,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突破好难点;

2. 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有效拓展教学资源。

(三)教师行为

1. 教学思路清晰,运动量适宜,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2. 课堂结构合理,知识的教学、运动技能的训练、运动技巧的把握,能力的培养处理得当,符合教材内容要求,重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终身运动的兴趣和乐趣;

3. 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得当,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

4.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有效参与和有效收获;

5. 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况处理及时、恰当,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6. 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和运动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动意识和运动能力。

(四)学生学法

1. 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法,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决难点方法,有效性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3.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提供、利用合理的学习资源,并促成新的学习资源的生成和运动感悟能力;

4.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绝大多数学生运动情绪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思维活跃,保持浓厚的学习与探究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运动;

5. 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运动体验建构,有探究式的学习愉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体验的能力,并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在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好学、乐学、会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会运动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3. 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4. 时间分配合理,运动量适宜,运动强度适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六)教学特色

1. 正确把握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3. 教学语言准确、体育语言少而精,有感染力,问题解决能力较强,设计合理;

4.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总之《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达成是在总结提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从“教学有法”转变为“教无定法”再到“贵在得法”。通过自己的教学套路、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化;文化素养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新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目标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个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应当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文化导入和渗透,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

二、大学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与英美文化相结合课程体系模式试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大学英语教学同英美文学、文化教学相结合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关注点。英美文化课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传播和工具型训练课程,而且还是语言实践、人文知识、文化素质升华的课程;语言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互动的和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但是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思路面临的核心问题―― 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并且就教学目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不多。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处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桎梏之下,在教材的编写和授课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教材编写

1、读写译教程忽略了文学性。以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为例,据初步统计,一至四册的40篇课文中,真正算得上文学作品的只有五篇,占总数的12.5%,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正是这些作品。目前很多大学所使用的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教程》,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视听说教程忽略了对学生语音的纠正与训练。目前没有一本视听说教程收录了完整的语音、语调方面的系统知识。该课程虽然搭上了网络自主学习的快车,但是发音方面的错误计算机无法有效地纠正,而且大班甚至是超大班授课,也使得教师无法对于学生的发音及口语做出个性化的辅导。

3、网络自身的超链接性、非线性、海量信息等客观因素,学习者自身生理、心理和自身信息素养等主观因素,还有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有效监控缺失等其他原因导致了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信息迷航现象。因此师生不能迷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如果想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踏踏实实地处理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4、无论是读写译或视听说教程都没有系统地介绍、输入目标语国家的人文背景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语言输出方面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既无法写出生动、地道的句子,也无法滔滔不绝地与他人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授课方式

1、目前读写译教程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由于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文学性与文化性,偏重于词汇、语法练习,教师不得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量地进行词汇方面的讲解与操练。

2、视听说教程使用话题授课方式,但达到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使用热门话题展开一个单元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教材对于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仍然感到自己的收获甚微。因此,对于以上的种种弊端,笔者深感有必要进行变革。

(二)、新思路下如何处理语言技能训练与提高文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着重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提高,英语学习成了五种技能训练,在教材上一般分为《读写译》与《视听说》两种,在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每周3-4学时。如前所述,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授课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英语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也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单纯强调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化力量。应该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与提高其文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就是将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在低年级打基础,强化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高年级开设语言学、文学、翻译方面的提高性课程,二者相得益彰。

(三) 新思路下的宏观教学安排

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之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可以作新的调整,即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把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一年级侧重技能训练,在二年级侧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1、教学目的

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地满足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技能,而是认为英语教学也能够发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与品格、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的教化作用。换言之,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载体。

2、培养方案

新思路指导下的培养方案作重于第一年语音、口语、听力和阅读方面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二年作重于写作、英美文学欣赏以及英语国家概况的学习,旨在培养发音准确、口头及笔头表达流畅生动、通晓西方文化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

3、教学计划

只有充足的语言与文化输入才能造就较强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借鉴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可以模仿西方教学当中大量的阅读计划,它强有力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新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安排只是一种构想,大致可以做以下的勾勒。

在原有的学时安排之下,第一学期语音课一周安排两个学时,攻克语音关,听说课安排两个学时,听力练习融入口语课程,另外在课余布置一定量的英语简写本小说、报刊时事等阅读计划,并要求用英文撰写读书报告,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听说课一周仍然安排两个学时,阅读课安排两个学时,要求学生阅读各种题材与体裁的文章,在课堂上或回答问题或展开自由讨论,继续布置课外的其他阅读计划,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第三个学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每周两个学时,另外开设英语实用文体写作课程,语法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解决,每周两个学时,继续布置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读两本英文原版小说,并撰写读书报告。 第四个学期开设英美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每周四个学时,将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融合在一起,要求上文学课程的老师同时讲授写作课程,在学习完某种文学样式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或创作性的写作或设计朗诵、戏剧表演等娱乐性活动。在课外外语系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讲故事比赛、戏剧表演大赛、诗歌朗诵比赛、英语短篇小说比赛、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竞赛,等等。

从以上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以一学期16周为例,四学期共计256学时,比现有的学时增加40学时,同时要求以自然班(一般不超过50人)为单位上课,不使用分级教学,要求每个学生修满总学时。大量的课外阅读计划加上课堂内有效地指导,课堂活动和课外竞赛相结合,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学校师资不够,可以聘请高校在读的研究生授课,并给予适当的培训。

4、教材选择与编写

语音教材可以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如果自己编写,可以从语音、语调、语速等各方面的训练着手,在选材方面,可以加进一些绕口令、小诗或幽默故事。

听说教材,可以参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现代美国口语》及1990年出版的《当代美国口语》,既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又罗列大量的口语表达,唯一不足的是听力方面的练习少了,最好自己编写能够达到这两种要求的教材。

阅读教材的编写可以侧重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讨论及辩论的热情。

英语国家概况可以直接使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了解。

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有别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一是要精选文体,二是要精选题材,三是要精心设计恰当的写作内容。在授课内容方面不必系统地讲授文学史,而应该侧重于欣赏与模仿性写作或表演方面。

三、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外的文化教学理论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思路,但是需要我们将其本土化,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韩远飞.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的融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篇4

0 引言

纵观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训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验室应该是大学生学学物理最有效的和收获最丰厚的场所。通过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实验课不仅能使大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模式。

1 研究教学对象,完善教学大纲

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理工科人才。所以,基础学科的教学应该考虑理工科学生的需要。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根据,应该体现改革精神,服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的整体要求。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高度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创新能力。

1.1 开设综合型实验,坚持基本技能训练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突出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性和对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使得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基础。例如,声速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研究等实验,除了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技能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满足大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和方法的愿望,实现教学科研相结合。

1.2 开设设计型实验,与理工科结合

淘汰验证性实验,添加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实验,展现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开设“传感器特性研究及应用设计”实验,转变了过去的专门化,单一化实验在认知上的脱节,增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教学理念需改变

我们至今大部分教学仍然是填鸭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有些实验几十年没有任何变化,更糟的是,有些实验仪器更加集成化,整套设备就一个箱子,学生无需理解实验原理只要打开电源开关等少数几个步骤即可测得合理的数据。在日益庞大的学生数量面前,实验室的人次数翻了几倍,但是实验老师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个人认为,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式下,学生层次扩大,人人都应有被教育的权利,这样迫切要求我们的实验课内容应该拉开档次,增加更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完成必修的课程,还应该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演示实验,这样同时能解决实验老师缺乏的问题。

2.2 集体备课,确保实验课的质量

在上实验课之前,我们要进行由实验课老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的课前讨论,发挥集体优势,深入理解实验内容和准备工作的要求,明确实验的重难点,确保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3 把好实验预习关,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如果准备不充分,对所涉及实验内容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时就会无所适从。这样做就能有效地把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果。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扩大教学量,对于实验室没有条件开设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学生有所了解,使学生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在物理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与实验室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拓展。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3 实验器材的完善是实验教学的根本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规模,学生的人数剧增,与之呼应的实验器材的扩充,实验课老师的不足和其流动性频繁等诸多问题,对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实验室能够满足正常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器材的完好,除了相应配套的实验守则和规章制度约束外,还需要管理实验室的老师与上实验课的老师及学生相互配合好。这就要求上实验课的老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非常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能够及时处理实验中仪器的故障,并详细地写出要上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室工作记录,这样可以对仪器的管理责任分明,避免相互的推诿现象,保证良性循环。如果的确无法自行修理好损坏的仪器,可以联系生产厂家,平时应该做好仪器的防尘,防潮,防腐,防热,防漏电,防震等保护措施。

4 勤工助学的优势

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自身得到了锻炼,部分减轻实验老师繁杂重复性的工作。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理论课更为突出,那么要求一位老师同二十几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很好的互动效果,难度很大。如果此时有对实验项目熟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上实验课的学生进行辅导,他们能更加有亲和力,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新的理念,激发新的思维,新的挑战,呼唤新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对比分析,清楚地显示出教学内容及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在学生对新的实验内容的兴趣和实验的主动性增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5

大学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反思当前预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预科教育理应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为今后预科教育的发展壮大做好理论准备。

一、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育现状

(一)预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明晰

预科语文课程没有对其教学理念做过具体的表述,我们可以从教学大纲中归纳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打好从事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注意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简言之.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符合预科语文课程性质,但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来看,却只突出了阅读能力而弱化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记叙文第一单元立意与选材有9篇文章,其中精讲4篇,一节写作知识,从阅读、写作两者昕占的篇幅及比例上看,明显倾向于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写作与阅读有着同等的地位和同量的学时。

预科语文课程与《新课标》都强调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但预科语文课程只侧重学生精神、人格中的共性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从实际教学来看.预科语文课程重视的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定位点是“补”,补学生高中阶段较为薄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理念强调了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但却忽视了预科教育作为向大学教育过渡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笔者看来,才是预科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二)预科语文教材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1.教材编写思路、体例过于陈旧

目前,大学预科语文课程使用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材《阅读与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该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全书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古诗词等5个部分。从教材体例来看,沿袭的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程的编排体例。而新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阅读鉴赏”分为如下4个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现当人记事散文和中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分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4个单元。普通高中新教材打破了文体的界限,按文章的类型、写作思维特点,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这更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特点和写作规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文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看,预科教材所选文章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活跃于现时文坛的作家作品很少入选。从文章思想内容来看,如杨朔、刘白羽等创作的歌颂祖国、人民的文章占了多数,贴近现代青年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章极少。

3.选文缺少新诗

新诗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但教材没有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三)预科语文教学方式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理念的不清晰和教材体类的陈旧,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陈旧化。预科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写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预科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与社会需求、时展、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等不相适应甚至落后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问题。改革预科语文教育课程、真正发挥预科教育作为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过渡衔接作用,已是一件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事情。

二、重视预科教育的正确定位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计划》,明确提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从预科教育实际来看,预科教育与大学本专科教育具有更多的亲缘性。首先,预科一般属于大学中的一个二级学院(系、部),如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大学预科部。预科采用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施教。其次,共享大学丰富的资源。预科教师一般来自大学,学历较高,受大学教学观念、方法影响明显;预科学生与本专科学生有同等地位,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与专、本科学生一样,能平等地享用大学丰富的学术、图书等资源。第三,预科学生的身份、角色意识已发生转变,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并已开始亲历大学学习生活,感受着大学的学习、思维方式。

只有认清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在施教时,才能找准教育的核心点,培养学生应对今后大学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真正为高校选拔和输送合格人才。

三、重建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新理念

预科学制只有一年,在短短的一年里要扎实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充分利用好一年的学习时间,预科语文教育不能按常态教育方法施教,必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方法,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语文学科的外层知识面包含字、词、句、篇、逻辑、修辞等知识要素;中间层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包含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能力的培养。

目前,初、高中基础教育已经十分重视学习能力的教育培养,《新课标》把能力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来加以贯彻落实。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

因此,预科语文课程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及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也直成为预科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编选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四、构建开放有序的预科课程新体系

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好引导工作。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已注意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语文课程设计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选修课程设计了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已比较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高校里,早已采取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学分制)。作为高中与大学之问的衔接,预科语文课程更应采取这样的课程结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预科教育特点和实际状况的需要。

首先,预科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要基本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改变预科教师以往只教基础课程,而难以教专业课程、学术科研能力较弱的状况。采取新的课程结构,表面上看好像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实际上,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让其他教师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脱身出来,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不足。

第三,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压力比起高中来说轻松了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太轻闲,有时还感到无聊如果改变课程结构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问,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修相关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调动起来。同时,可以结合大学专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