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心理健康的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临床上已趋向将除典型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除变异型心绞痛具有短暂ST段抬高的特异心电图变化而仍为临床所用外,原有心绞痛的其他分析命名临床均已弃用。这不仅是基于对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的深刻认识,也表明这类心绞痛病人临床上的不稳定型和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对医嘱依从性的重要性,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男93例,女67例;65岁以上53例,55-65岁50例,50岁以下57例;国家干部91例,工人26例,农民43例;高中以上文化78例,初中文化30例,小学文化48例,文盲4例。
采用自设问卷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经审查结果真实有效。
1.3统计学分析采用多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发生率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存在不依从性医嘱行为58例,占被调查者的36.25%。
2.2医嘱依从性差的相关因素
2.2.2不依从医嘱行为与自身素质和家属支持相关在部分患者中,23例(14.4%)男性不能戒除烟酒,24例(15%)病人不能规律生活,13例(8.1%)病人离不开麻将桌。
3讨论
依从医嘱行为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服药、合理饮食、优化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即依从医嘱的行为活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自身的依从医嘱行为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调查显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对医嘱依从性差的发生率为36.25%,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与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自身素质及不稳定心绞痛发作状况有密切关系,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行为干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自愿采取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2]。不依从医嘱行为,不仅影响不稳定心绞痛的控制,而且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掌握不依从医嘱行为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防病治病,延长寿命的知识,促进其依从医嘱行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文化程度的差异,我们注重健康教育多样化,因人而异,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床边讲解,举实例现身说法,同时,还针对不同个体的特殊情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健康教育方案,矫正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使患者易于接受,提高患者依从医嘱行为,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2
定性冠心病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病情比较稳定, 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均相当固定的一类冠心病[1]。因其治疗时间长、用药种类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 患者预后不够理想, 并可引起多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4]。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预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改善预后, 现报道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诊断和管理指南》诊断标准[5],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5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65.6±8.9)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7.5±1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 扩张冠状动脉以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压降脂降糖, 控制心率, 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嘱咐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按时服用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①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机能指标, 评估患者身体及心理状况;②针对不同患者, 制定合理的干预计划, 包括饮食搭配、作息规律、不同强度的运动、戒烟戒酒等;③发放冠心病知识相关资料, 定期开展讲座[6-8];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减轻其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 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⑤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定期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日常饮食及作息规律、危险因素的规避情况等, 给予相关指导, 监督其按时服药, 及时更正不良习惯及治疗误区等[9, 10]。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12、24及48周内相关指标(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次数及患者依从性。其中健康行为包括合理的饮食搭配、作息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戒烟戒酒四项, 每项计1分, 共4分;CHD知识熟知度分熟知、了解、不知三个等级, 分别记3分, 2分, 1分;不良情绪控制分完全控制、基本控制、不能控制三级, 分别记3分, 2分, 1分;总分为2~10分, 分数越高越好。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11], 1~7题分别计0分或1分, 第8题计1.00分、0.75分、0.50分、0.25分、0分, 满分8分, 总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为76.32%, 高于对照组的52.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管理的概念由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次提出, 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0]。老龄化及慢性病问题推动着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和发展。研究发现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发展,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健康理念,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12、24及48周内健康行为、CHD知识熟知度、不良情绪控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次数低于对照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就健康管理对稳定型冠心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健康管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习惯, 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次住院次数, 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强, 张明理, 贾鹏飞.中国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探索与展望.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7):230.
[2] 万龙, 万强, 吕振宗.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效果.生物技术世界, 2014(11):135.
[3] 任丽娟. 优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0):130-131.
[4] 王春华. 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8):110.
[5] 李艳芳.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心病及心血管病伴糖尿病指南解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2):221.
[6] 刘霞, 张文娟.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26):105-106.
[7] 纵慧珍. 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5):76-77.
[8] 王文华. 双心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8):158.
[9] 俞广芹.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3):163-164.
[10] 田莉萍, 陆婷. 健康管理在中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6):2522-2523.
[11] 武云, 阿里旦・艾尔肯, 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 Morisky问卷测量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2):145-147.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鉴于不同学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各异,研究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提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本文引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即“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①。”
(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不同流派的学者认识也不同。但是作为高职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育正常
衡量高职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看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经常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阴晴不定,喜怒无常。
3.心理和反应适度
首先,心理活动、行为与年龄相符合,儿童应该是天真的,少年难免会冲动,青年热情澎湃,而中年应该是从容的。其次,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刺激应该相吻合,“当喜就喜,该悲就悲”。再次,知、情、行协调一致,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人格健全、自我悦纳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健全就是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够做到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
二、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多与遗传相关。以轻微脑功能失调(MBD)为例,国内资料报道MBD儿童家庭成员有MBD病史的占13.6%,其中交辈式同辈有类似的病史者各占50%;在国外,坎特维尔(1972)应用MBD诊断标准衡量发现患者家属在幼年时具有多动症表现的比例较高,总体而言,男性家属占12%,女性为6.3%。这些研究证明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族性倾向,也说明了遗传因素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像甲状腺功能不足会引起智力迟钝、记忆衰退等功能障碍。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人生活在家庭中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是奠定他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的完整性,成员之间的相处,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氛围以及居住条件等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证实,在家庭比较和谐的学生中,正常学生所占比重大于存在心里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比重。
2.学校因素
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忽视对学生必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理智。许多学生为了决胜激烈的高考竞争,一心死读书。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异常脆弱,不堪一击。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唯我独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深感失落,焦虑不安。有的学生消极逃避或者自暴自弃,更有的学生悲观失望、出走,甚至自杀。
3.社会因素
如今改革开放大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职业选择的矛盾,自强意识与攀附欲望的矛盾等,高职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炼,心理承受力差,他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极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
三、体育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还能够区分必然和偶然现象。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大大改善,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显著提高,进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二)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情绪,消除心理疾患
体育运动使参加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有氧运动能使脑垂体分泌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内吗啡,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许多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能够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都与内吗啡效应相关。
(三)有助于自我良好感更加清晰
自我良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运动成正相关。一般而言,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多的身体概念和身体自尊,而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相关。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尤其是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使人们相互交流,结识很多朋友,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四、总结
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当代高职大学生面对学业、事业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高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体格。
注释: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影响模式
一、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1、 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对人们来讲并不陌生,而且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也无理解上的歧义。国内学者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①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典型的定义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②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③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如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
2、 社会支持的分类
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①物质的帮助。②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③亲密的交往行为,比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④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⑤反馈,如提供有关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个人的反馈。⑥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
国内学者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的利用度。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的构成分为两大类:纵向来源(如父母、教师等)和横向来源(如同学、朋友等)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其一是客观、现实的可见的支持,实际社会支持(received social support),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以上两类有关社会支持的理解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研究者们的学科差异和出发点不同。
3、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
关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良心状况(主效果模型)。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社会支持只是在人们面临较高的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它使人们免受或较少地受压力事件的影响,保持和增进健康(缓冲器模型)。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人们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结果却莫衷一是。主效果模型(themain-effect model):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景,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无论个体的个性因素如何,无论个体已有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能够增加社会支持,就必然能够导致抵御心理压力的能力的提高,从而帮助其整体健康的提高。这一论点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
4、 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大多实证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尤其以大学生和老年人为主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研究群体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一般城市居民,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兼顾各类社会群体来加以验证。其次,由于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社会支持的来源是错综复杂的,而且,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群体其社会支持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因此,相比社会支持的来源而言,个体所获得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更应该为探讨和分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着眼点。最后,社会支持通过内部机制即自尊、抑郁、自我控制、孤独感等内部因素影响心里健康的,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心理健康之间扮演中介作用,但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人口统计学变量、外在环境(如社会支持)、内部因素(如自尊、人格特质等)和心理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应成为以后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同时,应建构内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整合模型,并使其逐渐趋向中国本土化。
二、 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1、 心理控制感的定义
所谓心理控制,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假想的内心状态。在该理论中心理控制源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或行动与事件结局关系泛化性期待。对有些人来说,事情的结果被认为是与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的,因此每当他们从事重要工作时,他们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2、 心理控制感的分类
心理控制感分为内控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相信凡事操之于己,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因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因此内控倾型往往与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相联系,体现在社会活动、信息搜索、警觉及幸福感等方面。而有人却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俘虏,认为外界力量操控自己的命运,他们花很多的时间祈祷、赌博或等救济,而不是积极地争取所期望的目标。这类人称为“外控型”,外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人,成功是幸运,失败归因于社会、运气或他人等外部因素。这类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精神症状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
3、 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西方文献中关于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集中在内在(自我)控制感,另一条线索着重于外在控制感。集中于内在(自我)控制感的许多研究认为,内在(自我)控制感是成功调节压力的决定性因素,“相信自己能控制”能够减低主观压力感,但也有不同发现。例如:有研究报告,高自我控制感并不总能减低压力,有时情况刚好相反。如果自我控制感高,但实际的控制能力低会导致更大的问题。那些平时认为世界是可以控制的人,当他们一旦遭遇不可控制事件时表现得更加脆弱;着重于外在控制感的研究认为,如果相信一切都有其命定的程序,一旦发生不可控失败,感觉也不会太好,因为一切都不是个人力量能够改变的。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外在控制感比内在控制感更有益于心理健康。还有研究认为,即使不面临不可控失败,相信个人控制的有限性有益于心理健康。对外在控制感的不同发现是:如果过于相信外在控制,可能会使一个人丧失努力的动力而坐失本来可能的控制机会,从而导致负面的心理感受。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趋向明显。对于健康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身体(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级人才的预备队,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习任务不断加重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20世纪末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所关注的课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田径运动的关系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据调查,在总体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有33%的大学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另据调查,在参加田径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59.6%;在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共有68.8%。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t检验。从这些调查中我们明显看出,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大学生明显心理状态要好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大学生。
2.参加田径运动与不参加运动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状况
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反应、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维度均显著高于运动群体大学生;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行为反应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说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和认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运动的学生;但运动不能缓解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3.大学生情绪状况
总体大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维度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目前总体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上,情绪水平较差;但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绪水平较好。运动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著或显著低于非运动群体(P= 0.003< 0.01,P= 0.010< 0.05),在积极情绪维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说明经常参加运动比不运动学生的抑郁、慌乱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强。
4.运动与人际关系的状态
假设认为运动会影响人际关系,而心理健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则人际关系是中介变量。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改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运动与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动与情绪存在一定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相关研究显示情绪是中介变量。很明显,运动对情绪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所以,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t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即运动能调节情绪,情绪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关于田径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的几点建议
1.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从各方面加以疏导。如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跟踪式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监测,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等。
2.应对不同群体加以的引导。对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两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参加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对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中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应加强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的心理辅导。
3.应根据不同性别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体育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针对女大学生交际交友、交谈、与异往较不理想的情况,可多开展一些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体育活动:即活动所设计的任务是单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必须多人参与(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动中必须进行交流、沟通;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务的焦点;使学生在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