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2 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见表1,2,3,4)
通过问卷和交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类学生:更感性、随性,更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更张扬个性;而普高类学生:则显得更理性、自控力强、学习的功利性强,更内敛。
如果课堂枯燥乏味、或老师不被学生喜欢,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会坚持听课,或课外补课;而艺术学校附中的学生则采用睡觉、逃课的方式对待。
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其次,我们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要求、内容、形式都应该有别于普通高中。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具体地探讨艺术类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
2 艺术类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四个改变
2.1 认同学生,走进氛围,改变自己
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大多是感性的,比较随性,喜恶分明,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和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被周围的环境认同,另一方面也需要认同周围的环境。这是由艺术类人群必备的特质所决定。
调查发现,目前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与文化课老师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相互不认同的现象;文化课教师觉得这些学生只知道唱唱、跳跳、弹弹、画画,其他什么也不知道,还疯疯癫癫;而学生则觉得老师就知道一些没用的东西,吹拉弹唱啥也不会,没艺术味道,还刻板古董。这一相互不认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相互不认同的原因是双方的,但需要改变的一方主要在教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艺术类的人群,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只有融入到环境中去,才会对环境有所改变。笔者认为,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学生对老师的发型、服饰等关注大于上课的内容,有个性的、有气质的形象是获得学生认同的第一步。
二是语言。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老土”、“out”“hlod住”等词汇,老师不一定都能知道这些网络语言,但起码应该表现出对这些新东西的兴趣。否则,跟学生交往会出现语言障碍。其实,知道这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何况在网络时代,不管你是否认可,它总是会铺天盖地地来。
三是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了解个大概,最好能有自己相对拿手的才艺,否则会被学生“瞧不起”。
要欣赏学生的才艺。艺术类学生通常会在文化课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比如唱上一段、做个舞蹈动作什么的;有的老师会觉得疯癫,甚至会把它误解为是对文化课老师的“示威”。调查发现,其实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很单纯的,大多是想表达“觉得自己文化课学不好,但有自己会的东西”这样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欣赏就满足了。
2.2 从感性入手,改变教学形式
艺术类学校当前文化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是传统的讲授法;这一方法在普通中学已经不常用了,面对更为感性的艺术类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就愈加显得陈旧与落后。
目前,全国的普通高中正在利用课程改革的机遇,进行着大规模的强有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力图一改知识传授型的课堂为能力培养型的课堂。从某个层面上讲,艺术类学校更适合开展类似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艺术类学校具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要求程度低;二是艺术类学生更具有活跃气氛的天赋。
笔者曾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做过大胆的尝试。撇开教材内容的排序,自己选择了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进行比较,结合学生对音乐、画面、影像的敏感性,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这一尝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是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乐趣,同时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随风飘散。由此可见,艺术类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是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
“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比较”的教学设计如下:
素材:草原风光的图片、影像,奔马,腾格尔的歌、马头琴;龙井茶园风光的图片、影像、采茶、采茶舞曲、竹笛。
目的:通过图片、音像等素材让学生对区域特征获得感性的知识;通过图片的比较,能直观地感觉到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图片、音像、PPT软件)。
具体实施:第一步,通过PPT展示两个区域的图片和音像。让学生读出两个区域景观的不同点。第二步,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判断分别反映了是哪两个区域的景观。第三步,把音乐与图片、影像错位配对播放,让学生领会到文化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第四步,让学生试图模仿这一对比方法,比较自己熟悉的两个不同地区的特征。
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而且都非常活跃;上课睡觉或懒洋洋的景象不复存在;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有用(课后学生交流时说:原来上文化课还挺有意思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知识面的,增加了文化课学习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图像与音乐错配时,学生都能嚷嚷:“老师,音乐错了”。调动思维,学生对模仿比较的参与也非常积极,相互间交流自己去过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去过的同学模仿着做了一个PPT,而且这位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认为服装也是有地域差异的。
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门文化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奋点来发现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语文、英语等可以编排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文化课学习。同时能将艺术生的特点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快乐感。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利用课本剧形式进行教学,目的不是要排练出优秀的课本剧,不在于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质量如何,而是要注重于排练的过程,通过过程来实现对文化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改编或编写符合艺术类学生的校本教材
文化课教师面对普通中学的教材时,大多会有这样的疑问:艺术类学生为什么要学得这么深?学这些内容是否对艺术类学生有用?
一套不适合学生的教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材确定的时候,就算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教学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也只能算是在规定的圈子里跳舞,放不开手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材是需要针对性的,艺术类学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在没有现成的适合艺术类学生教材的现状下,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的行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次,筛选课程内容,搭建教材框架;再次,确定教材的内容形式;最后,具体的编写。
以地理学科的《中国地理》内容为例。中国地理主要是讲述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用图片等手段来直观展示差异性是切入口,依据学生对艺术敏感的特点,多选用照片、服饰、音乐、民歌进入教材,最后才归纳到自然地理的差异(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同时给艺术类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黄土高原上,隔着黄土沟站在黄土梁上两人的对歌音像(可用电影《血色年华》中知青对歌的片段),就能充分体现陕西民歌中“吼”的特点;不仅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还能理解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文化课的教材固定在纸质的课本上,音像教材的开发更能体现艺术类学校的特点。
2.4 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
艺术类学生参加普通高校类的招生考试,其实是抹杀了艺术类考生的特点。高考是“指挥棒”,如果这一招生方式不改变,艺术学校的课堂教学行动就无法实施。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激励和帮助,使学生能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藻类学”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及淡水生态学等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基于此,本文就在
研究性教学
“藻类学”授课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及探讨。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藻类学;应用;授课过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37—02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吴忠兴(1975— ),男,福建邵武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藻类生理生态学。
施军琼(1977— ),女,湖北枣阳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遗传学。
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把知识的传授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于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情况下,实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藻类学”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及淡水生态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水产养殖学、植物学和淡水生态学等专业学生学习及生产实习的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藻类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生理、发生和系统分类以及环境治理和经济藻类开发的应用科学,“藻类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藻类学”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由于“藻类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且以学生比较陌生的藻类为对象,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的减少让很多教师不得不选择性地授课,所以造成了学生对“藻类学”系统性的认识和技能有所下降,甚至匮乏。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藻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尤为重要。
二、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藻类学”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研究性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课前调研
课前的调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藻类学科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2.学生关心的问题及专业基础知识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藻类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动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先选择了“藻类与环境”和“藻类与生活”两大命题进行了研究性的教学。例如:在“藻类与环境”命题中,提出了:“水华和赤潮的区别有哪些?水华和赤潮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何有些藻类容易形成水华和赤潮,有的藻类不形成?为何同一种类在不同生态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而相异的种类在同一环境中表现出相近或相似的特征?”在“藻类与生活”命题中,提出了:“现实中藻类的应用有哪些?具体利用的物质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两个命题提出:“藻类具有多样性,藻类有哪些门类?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组织
根据上述拟定的两个问题,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兴趣,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工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指导、询问。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总结;在课前、课后,学生也需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讨论。
(四)课堂总结与评价
每一个研究性问题教学结束时,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表扬优秀,指出不足,不断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对这些命题的问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对“藻类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藻类学”的系统知识。在研究性教学执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利用书本知识和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从高层次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及内涵。
三、研究性教学在“藻类学”课程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参与性不高,存在着“打酱油”的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直接参与教学过程,例如:资料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方案设计及总结等,因此,需要积极动员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确保课外自主学习的量与质。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藻类相关的学术报告、科技讲座,积极参与“藻类学”的科学研究,使得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动力和兴趣。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低造成的。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将工作精力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使课程的内容、形式、结构情景化和过程化,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把握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和意义,多提供一些与藻类相关的参考书和
参考文献,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拓展网上学习、交流和讨论的新途径。“藻类学”的中文教科书或基础教材较少,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外文教科书和期刊的阅读,以了解国内外“藻类学”研究的热点和进展。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课堂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探讨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对于成功的经验继续坚持,对于不足的方面努力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三)加强对教学内容及命题的把握
“藻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依托教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和课程调整教学方面的内容,依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问题或课题,确保命题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命题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较强的应用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次教学所采用的“藻类与环境”和“藻类与生活”两个命题是通过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的课题内容,确保了教学的实施。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性教学要实行结论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特别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见和研究、创新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教学过程采用了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两种方式进行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小组互评中存在着一些主观的因素,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学效果。为了保证公平性,还需开辟专家、同行等渠道来采集信息,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并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综合反映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阮秋琦.以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3]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4]王艳秋,李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2008(9).
[5]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
近几年,根据国家政策的推动,影视文化行业蒸蒸日上,诸多传统电视台、影视公司、大型网站、广告公司、传媒公司等都在向数字影视产业靠拢。这就致使影视媒体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广电总局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中可以得知:2014年电影票房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再创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161.55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4.51%,继续保持过半份额。
我国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急需高校培养出影视专业人才。随着影视文化行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等院校开设的影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办高等院校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政策指引下产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培养影视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2009 年召开的“2009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可见,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中国影视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其独特性,此种模式培养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包括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此种模式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要特征。因此,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培养影视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
民办高等院校对影视类专业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因为影视剧的制作需要较大的投入成本,资金投入潜伏着一定市场风险,再加上我国影视剧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还不够成熟。但是,并非民办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可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施难的问题。
第一,调整与优化课程设置。传统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课为主,忽视实践课的重要性。同时,跨专业的交叉学科也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影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以新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尤其要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影视类专业需要培养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新的课程体系要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的需要。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规范管理。针对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一定的资金储备,包括人力、物力、硬件设施等等的投入。而且,影视剧的更新速度之快,影视剧的资金回笼面临风险,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保障,深入开展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产学研一体教学模式涉及到学校、影视公司、科研机构三者的各种权益,因此,规范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生的实践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就业去向管理等工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入高素质、高水平的影视人才。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和“引培并举,紧缺先行,扶持重点,整体考核”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建设。引进文艺顾问、客座教授、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引进创新团队领军人物。鼓励领军人物发扬甘为人梯的精神,发挥“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推行“送一线实践、送名校访学”的“双送”培养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影视公司、科研单位一线挂职,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和访学,通过此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少波.产学研一体化:传媒产业化的推进器[J].北京: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8).
[2]张晶晶.传媒艺术类高等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滁州:滁州学院学报,2012(6).
[3]王禹,周严.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考[J].长春:参花,2013(1).
1 ESP英语教学的内涵
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指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特点是把学习者需求置于首位,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需求分析、设计教学、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区别在于大学通用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讲授语言结构,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专门用途英语ESP针对特定专业,讲授专业知识,加强对专业词汇、术语的学习,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等的语域意识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综合英语能力,学习过程与专业密切相连。
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意识到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是基于某专业领域编写的课文,内容与专业学习课程密切关联,学习者主动、有效地使用英语,其效率和效果要比孤立地学习英语语言好。
2 国外及港台地区的ESP教学现状
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是把语言教学与真实内容和真实交际相结合。
欧洲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希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全部学习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内所谓的专业英语(杨欣欣,2004),英国University of Bath规定,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入学时如果没有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头两个学期必须参加ESP和交际技能课程的学习。Bournemouth Internatiaonal Language College提供了11种EAP课程和28种professional Engilsh课程。
日本自21世纪以来开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基本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学习重点是语言理论、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分为两个部分,一年级为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通用学术英语阶段,二至四年级为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特殊学术英语阶段,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课题,自己查找资料并做演讲。
香港各高校在把本科3年学制改为4年学制后,大学英语学分增加,英语学分主要分布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如香港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诸如clinical oral English for dental students,English skills for legal studies等42门的专业英语课,培养训练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需英语技巧,教学生用英语讨论、报告、写作等。
台湾自2005年开始在全岛兴起英语教学热潮,大力推行ESP教育。例如,成功大学成立专门的ESP教学中心,把课程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场英语EOP,把ESP课程设置为大二必修课程和大三大四选修课程。
以上英语教学实践表明,传统英语课程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设置相同的听说读写译教学内容,注重语言本身而非应用语言学习新知识,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双语人才。基于这个认识,先进地区高校先后将英语语言办学重点向ESP转变,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需要、满足职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办学过程中,注意科学设置课程,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语言学了关注语言本身,更要关注在语言使用之下的思维过程,构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学习动力不足、学无以致用的尴尬,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索。
3 ESP对国内医学类院校英语教师转型的启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学要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与目标相比,培养出的高等医学人才普通英语交际能力尚不高,更不用提运用英语进行诊断治疗、阅读医学文献、参与医学交流等活动。医学人才培养重专业知识、轻双语交流能力的弊端直接制约了医学的发展。
为解决人才培养困境,我国各类医科高校英语教学可借鉴国外及港台的成功经验,逐步由通用英语走向专门用途英语的培养模式。但现实问题是ESP师资严重短缺,医学专业教师不懂医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师无法教授专业,很多担任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校外聘任或从退休教师中返聘,高校亟须建立校内专业的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对于学习英语语言出身的年轻英语教师,这个现状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积极应对,适时转型,已经成为摆在英语教师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4 国内医学类院校英语教师转型的途径
针对医学英语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建议英语教师从以下方面提升自我适时转型:
4.1 了解学生需求,做好需求分析
ESP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需求先行。教师设计课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学生未来需要的英语能力。
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大部分学生的采访和观察发现,各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教师除了提升学生的普通英语能力,在讲课中可根据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在英语课程中体现英语和专业学科的交叉。根据各专业学生程度的不同,为学生设定不同目标。对英语能力较低的学生,从语言准确度方面提出要求,对英语能力较高的学生,从专业用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方面做出要求。医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思考医学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总之,从学生需求分析出发,注重学习者参与并适时给学生激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4.2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分级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制定教学目标前需正确定位学校类型。比如学术型医学类高校开设学术医学英语,而海源学院属于医学类独立院校,其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英语课程更应该注重职业医学英语。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在分析多层次目标的前提下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观点,作为医学类院校教师,可在全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完成所授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目标,继而从培养学生的普通英语能力、职业医学英语能力等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体现英语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4.3 透彻了解教材,做好教学计划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应独立于产生语言的人类思维之外被单独分析和描述。要研究语言的运作,语言就不能被看作自身的一种现象,而应视作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反映。英语是特定学科知识的载体,故符合医学学科特点的教学计划应该建立在了解各专业学生专业教材特点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之上。
目前各医科类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各不相同,但教材编写方向都是将枯燥的英语教学内容转换为有趣的场景交际,从而突出在特定的情境下英语的实际沟通能力。教师在使用医学英语教材前,要清楚各个年级教材的衔接,了解编写思路、编写特点和教材重难点,明确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材的异同,有效运用教材。课前精心设计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比重,课上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地展开教学,布置出难易结合、内容丰富的课后任务。
4.4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
ESP以学习为中心,学习被看作是学习者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让新信息流产生意义的过程。医学英语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医学知识之上,可以以富有知识和趣味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及需求,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医学英语实用翻译,采用基于投影仪和电脑的多媒体演示法;针对医学英语词汇学,采用基于团队协作的分组任务法;针对医学英语文献阅读,教师可指定书目让学生课后阅读的海量阅读法;针对国际医学会议交流技能,采用从真实语境和经验中提炼的案例教学法等。教师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将重要知识点在不同的时点和课程之间反复出现。
选择教学方法应着重考量教学方法对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医学英语的语域、语体、医学知识、英语技能的感知和内化,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实践,把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变为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应用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
4.5 积极构建全面、持续、动态的评价体系
根据ESP理论,评估分为学习者评估和课程评估。学习者评估能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及熟练度,为将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利用评价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期待进而形成学习需要。教师可通过调取学生英语和医学相关课程成绩来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课堂教学气氛和对教学内容的反馈程度了解本次课对学生需求的满足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课后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期中或期末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输入和输出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了解医学英语课程满足教育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程度。由于ESP是以学习者需求为前提的,所以评价课程首先要关注课程对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使用者两方面需求的满足情况,传统考试只能从期中或期末等某一个时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与ESP教学所配套的课程评价应该是持续、动态的,以课堂小测试、问卷调查、讨论、访问、师生聊天等方式关注课程对需求满足程度,评估时间可以设置在开课的第一次课,每节课后以及学期课程结束时,保证医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最后综合两方面的评估内容,确定医学英语教学是否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学习和使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4.6 抓住机遇转型,造就创新型、知识型的教师队伍
Paul Davies和Eric Pearse认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需求,有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课堂上大量使用英语,注重给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并注重课堂活动交流。ESP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转换单纯的语言教师身份,掌握超出自身先前经验的医学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从各渠道获取、习得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特点,比如很多医学词汇有着相同的词根,教师可根据特定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线并注重医学词根的记忆。如前缀peri-是“周围的”,词根odont是odontology牙科学,后缀-itis表示炎症,所以periodontitis就是牙周炎。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让学生做语言分析时主动意识到医学英语的特殊性,比如普通词汇在医学英语中的意义有转变,医学英语语篇多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语法结构一般采用长句和定语从句,较多使用被动语态以体现客观性等。医学英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分析学科特点,循序渐进,适当重复,将每节课看作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元素,突出教学目标整体性和教学过程连贯性的特点。
积极与其他医学专业教师明确双方分别的和联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合作。具体可采取英语教师到医学专业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及参加考试,对照医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的结果找出用英语讲授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向医学教师请教和跟随实习(见习),清楚学生的目标情景,在课堂中适当设计真实语境,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医学场景和用英语进行医学交际。
另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更新型教师。养成阅读中英文医学原著、医学文献、医学期刊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类英语学术、教学法、医学学术等讲座;关注各级别的进修机会,选择合适的进修班促进自我专业学术水平提高和教学方法改进;多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查缺补漏、与时俱进。
5 结语
从国外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国内英语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以学习者需求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的ESP已经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和方向。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外,更应该顺应教改趋势,注重自身英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和积累。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高校英语教师的转型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2]蔡美兰.国外ESP教学现状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3]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6)
[4]Paul Davies & Eric Pears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不断突显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不仅加快了职业的细分,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的综合性,使得教育趋向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型、技术型人才的塑造已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在各大院校课程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不适应现代教学结构的方法,引入新型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各大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正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由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特拉姆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各大院校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实践教学导向、行动教学导向,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所有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都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并相互合作,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讨论、协商,想出良好的解决对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且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间接经验,但并不以直接经验为主,学生很难深刻理解间接经验的好处,而直接经验就能让学生对此有深刻记忆。从最初的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小组分工、目标选定、方案执行、效果反馈和最终成果总结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了解并知道其中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积累经验的过程。
再次,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将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目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驱使下主动地主动去学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参与课程教学。这是有别于以往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一点,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然而,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并不影响教师原本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教师作为指导者,不仅要把握课堂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整体的学习进度,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广告创意类课程的应用
广告创意类课程在各大院校的广告学课程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意是广告的灵魂,缺少了创意的广告就如行尸走肉,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而且,面对广告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环境,高校的创意教育课程能否培养或促进学生创意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已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科书授课为主,列举相关案例作为辅助教学,这种以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面对创意创作时,一片茫然。
现在高校的广告创意类课程主要包括广告创意与策划、图形创意、创造性思维、媒介创意等等。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意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提倡实践教学导向、行动教学导向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在广告创意类课程教学中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就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创造性思维、广告创意等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得出以下几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成效。
第一,行为导向教学法促进学生创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尤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如果无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将达不到预期目标。就创造性思维课程教学为例,笔者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课程中得到真正的训练,笔者通过设置了互动智力游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开发学生爱思考的能力。例如,,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道智力游戏题:如何将一座由10根火柴棒组成的房子,只能移动2根的要求,让房子变成相反的方向?如图1所示
可以发现,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的这一智力互动游戏让学生们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提升,同时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有的学生擅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喜欢合作解决问题,并且他们能从中想出更多的不同解决方案。这一试探性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意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同时让教师更加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教师作为指导的角色,还可以从已知答案的角度给学生予以帮助提示,同时启发他们寻求更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二,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在创造性思维课程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对于同一个命题进行分小组的头脑风暴训练,以5至8人为一小组,对一命题用30个词来描述,需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为教学引导作用的教师在头脑风暴进行前,要求小组选出会议主席、会议记录员、会议主持等人物,分别负责小组讨论过程的把控、记录和总结。教师负责主持全班的头脑风暴进行,同时,间或与每组会议主席交流,了解进度,把握课程的动向。
在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头脑风暴进行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很积极地自发形成小组,并讨论选举出会议主席、记录员、主持人等等角色。由于在小组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分工,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能倾听其他同学发表的看法,并作记录。为保证头脑风暴的顺利进行,作为会议主席的学生能展现出主动担当、协调小组分工的作用,最终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得出精简的最具代表性的39个词汇,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等在这样的自发讨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训练,有别于以往沉默聆听的学习态度,如此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和课堂头脑风暴训练,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也让教师从中发现学生不同的潜力特质所在。
第三,行为导向教学法能让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的积极交流模式。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一概念,笔者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了以课堂手绘的形式进行互动。学生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如何让这个概念鲜明地被理解成为了一个难题。笔者从动静结合、变与不变的角度,先限定画面只提供一个帽子和墨镜,并告知学生往帽子和墨镜中画上相应的笔画,使得两个物体的存在更加合理。这一问题下达后,学生们会自荐或举荐班级同学到黑板前进行创作。可以看到的是,学生们积极参与了画画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画上了各种不同的人脸来让帽子和墨镜的存在更加合理。从中发现,不同性格的学生画出的人的造型不同。平时爱时尚打扮的学生画出了带有面罩装酷的正面人像;同样也是正面人像,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画出了进行夸张处理后的五官比例,使帽子和墨镜的存在方式发生了趣味性的变化;而学习认真、性格安静的学生却画出了一张将墨镜反扣在后脑勺的背面人像,有别于之前两位正面人像的处理方式,正是应证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一概念,同时也让班级同学的思维活跃度上升。这时,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提示学生们,这墨镜和帽子虽然是限定好的大小和形状,但其他的大小、外形和品种都是可以自由发挥。经这一提示后,笔者能明显发现学生们由一开始画匹配的人脸,进而演变出了多种多样丰富的变化,如无法识别正常五官比例的抽象造型、戴帽子和墨镜的寿司、将帽子和墨镜妥善摆放支撑的衣架等等,形态各异的图形。
课堂上,由学生被动的听课,经这一互动游戏,成功转变为学生主动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在互动游戏结束后。进行了知识点的小结。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设置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到“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概念,同时,每个学生在画下匹配的脸这一想法前,都会特意创作出有别于其他人的“脸”,从而启发了学生从不同方面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图形。教师也能从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得到知识点是否传授成功的反馈信息。如下图所示,为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们呈现的创意表现作品。
三、总结
广告创意类课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新型学科,广告学在国内成立的时间仅三十有余,作为较年轻的学科体系,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一门学科知识,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培养,笔者就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以身现法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教学成果。
基于近几年在广告创意类教学实践中结合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从中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将被动的、保守的课程教学、课程任务的传达,以一种主动的、流畅的、完整的、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完成课程要求。综前文所述,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得出总结:广告创意类课程中融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十分必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教学热情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为广告创意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卜穗奇.浅析行为导向教学的方法、特点和优点[J].考试周刊,2009(32):193-194.
[2]马建森,陈洁.创造性思维方法在广告创意中的实际应用(一)[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97-399.
[3]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李阳.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8):121-122.
(二)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现探索领域的任何创造性活动,而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实际目的。
研究内容:
保持人体健康的规律,健康指标的分子基础,人体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全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人体衰老过程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人体的生物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
化学药物的构效关系、植物药的有效成分
2.应用研究:
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的系统活动,但考虑到特定的实际目的。
研究内容:
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治疗及预防效果的机制研究
为实验研究需建立的动物模型、细胞株的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考核防治效果的方法学研究
寻找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医用材料的方法、有效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医用材料的机体相容性的机制研究
3.实验发展研究:
又称开发性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知识,为了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新方法,或为了对现有进行重大改进的创造性活动。
研究内容:
有关疾病的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及措施的研究
有关新药物、新生物制品、新器械、新试剂、新医用材料、实验室样品研制
有关药物的资源调查、植物药的试验
其它分类方法: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和整群随机试验)
理论性研究
按研究目的:
描述性(记述性)研究: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或特征,如个案报道
阐述性研究:阐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如论着
按研究深度和广度:
基础性研究:如遗传基因的研究
临床应用研究:如新药的临床观察
按学科范围:
专科研究:局限于专科某领域内
多学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
边缘学科研究:介于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处的研究
按研究的主要形式:
分析性研究:将研究对象从总体联系中分解出若干分支,然后同时或逐个进行分析
综合性研究:在逐个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综合认识,揭示整体联系
按研究方法:
Ⅰ型研究:随机、对照研究
Ⅱ型研究:队列(组群)研究
Ⅲ型研究:病例对照和多因素研究
Ⅳ型研究:叙述性研究和专家评论
(三)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研究课题的选定
搜集阅读文献
提出设计与假说
制定科研计划
申报研究课题
进行实验与观察
搜集科学数据与材料
整理加工及统计学处理
形成科学概念和结论
撰写论文并发表
鉴定成果与推广应用
二、医学科研选题
(一)选题在科研工作中的意义
(二)选题的原则(6原则)
1.科学性:必须要有依据,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
2.创新性:充分了解本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水平,是选题的首要前提
3.适用性:实际、需要、适当
4.目的性: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5.可行性:研究课题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可能性,包括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科研试剂、经费来源等
6.效益性:基础研究要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应用性研究要有应用前景,具有可开发性和可推广性
(三)选题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和确立选题的过程
(四)选题的方法
1.前瞻性研究: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是严格按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获得的,确定选题不受既往积累资料的限制,故选题有极大的活动度和随意性。
(1)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2)在阅读文献资料中选题
(3)重复前人实验研究选题
2.回顾性研究:是对过去某段时间内自己经历的病例资料,或搜集本单位某阶段收治的某种疾病的病例资料作为选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1)总结经验选题
(2)发现新问题选题
(3)总结教训选题
(五)选题的途径
社会需要中
事物之间的联系中
原有理论与新事实不符中不同学说的见解中
不同学科交叉的边缘中
不同的信息渠道中
(六)选题的应用
1.病因学研究选题(病因)
病因学研究选题
并存病的因果效应研究选题
致病因素的量与病研究选题
2.诊断性试验研究选题(诊断)
诊断标准选择研究选题
3.疾病治疗性研究选题(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它治疗、预后治疗
4.药物不良反应研究选题(预后)
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选题
药物不良反应远期效应研究选题
三、医学文献检索
(一)文献的分类 1.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凡以作者本人的工作或科研成果创作的原始论文,不管引用或参考了他人的着作或文献资料,均属一次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
2.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制而成,以检索工具的形式发表,包括目录、索引、文摘等
3.三次文献:是在广泛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做出系统整理、概括、分析与综合而成,包括综述、述评、进展以及年鉴、手册、教科书、指南、辞典等
4.零次文献:在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信息、知识,即尚未形成文字记载或未公开发表的材料,包括书信、手稿、记录或口头交谈等
按出版形式分类:
图书、期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档案等
按文献载体分类:
印刷型、微缩型、声像型、机读型、光盘型、电子网络型
(二)检索工具
1.书本型检索工具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
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
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2.光盘型检索工具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科研项目的开展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载体。对于成功申报获得立项的高等级科研项目,给予负责人和团队适当的奖励,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立项热情。如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给予重奖,省市级项目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拨款。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解决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配套,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1.3建立及运行科研实验平台
成立科研实验中心,集中资金购置大型先进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仪器使用率,充分发挥集中优势,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5]。
1.4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研学术活动
以各学科为依托,利用各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积极支持学科申请主办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为学术会议的承办提供便利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发动本校的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展专题讨论,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2.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基础医学教育中,其理论与实验教学都涵盖了各学科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实验技术进展。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中,重视绪论或导论中的医学史或学科发展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背景,使得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研究进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学科研究进展过程中各种革命性的经典实验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加入名人典故的介绍,如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正确的操作手法是做好科研实验的基础,是良好科研素养的点滴积累过程。实验课带教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手法,如实验用具和用品的正确拿取方法,样品和试剂吸取和加入的动作要领,目测观察时的角度等。同时,要强调实验室安全,教会学生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做好实验保护。
3.提供医学生科研实践的机会
3.1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项科研基金
1.1构建并深化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作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接诊病人,完成相应数量的临床病例是研究生培养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项。但因为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不一定是在导师一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更多的是由所在科室的其他高年资教师指导他们学习、接诊。而将这些带教医师纳入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以往由“主管领导—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形成的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将各科室、各病区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学组主管教师、科室教学秘书、科室专职教辅人员共同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形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无缝式”的管理模式。这样,既弥补了导师因事务繁忙而无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不足,又填补了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管理空白。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定期地召集这个全新的育人体系中的成员一起就研究生“精致化”教育工作召开专门的研讨会,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强化管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把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统一起来,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的新格局。这无疑是更符合“精致化”教育理念的一个大胆尝试。
1.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日常思想教育内容体系
针对我院研究生分科细、类型多、学制长等特点,一年多来,我们以分年级、分培养类型、分专业的方法按不同层面,开展适应不同研究生需求特点的精致化教育:
①分年级教育:新生教育精致化。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通过讲述医院院史并进行医院文化理念的宣讲,特别是将一位位老专家、老教授的感人事迹讲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入院时就感受到使命感和责任感。考虑到研究生统招新生多为京外生源,为了使新生更好地融入到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中,我们通过鼓励新生加入医学部的各种学生组织,与本科新生联合举办迎新晚会等活动,使他们快速地融入到学院中来,尽快找到归属感;毕业生活动精致化。在毕业前,特别邀请医院的人事处长向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讲述学长在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开业诊所不同的就业经历来指导毕业生的人生规划。毕业前夕还组织毕业生与院领导、班主任和导师们一起座谈、表彰,畅谈今后的人生理想,发表各自的毕业感言,将感言编辑成册,赠送给导师和毕业生。此外,还在离校前组织聚餐、郊游等活动,欢送毕业生离校。通过组织毕业生的相关活动,让他们感念师恩,将爱校教育进行到离校前的最后一刻;其他年级学生活动精致化。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年级学生更是这样。通过举办“青年医师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号召他们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②分培养类型教育:研究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知识、做好科研和提高技能,因此按不同的培养类型,给予不同的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定期组织临床技能型学生开展医德医风讲评、医疗纠纷处理讲座、接诊技巧交流等活动;定期组织科学研究型的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和学术前沿讲座等。此外,针对不同培养类型的各自特点,进行特殊关注。如科研型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应创造更多的交流倾诉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地心理干预,使科研型学生能够顺利投入科研学习。尽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被人为地划分为临床技能型和科学研究型,但是分培养类型的教育却决不能“划江而治”。从整个研究生教育宗旨来讲,使学生获得更广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是培养的重点。因此,我院也十分注重不同培养类型的联合培养。如要求临床型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科研型学生在椅位空闲时进行临床学习,并组织临床型与科研型学生座谈,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相互促进等。
③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强化“班级”这一概念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院,口腔研究生教育分为11个专业,分布在不同的临床科室招生,但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因此,我们就按照专业特点将其整合为5个研究生班。在各班级层面,也结合本专业实际,积极倡导“大学科”理念,定期举行“大学科”的病例讨论和学术活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并利用各班级的特殊优势,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关公益活动和课余生活,体现“精致化”。如口腔修复科班针对修复患者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义诊咨询;而口腔正畸班就针对矫正牙齿的普遍是年轻人的特点深入大学校园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说,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是具备着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精致化教育模式之一。
1.3“以人为本”,激活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
在课题进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院着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调动研究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如加强研究生党、团支部及研究生会的自身建设,搭建“党团学”组织平台,支持、鼓励研究生基层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党团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同时,在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党建促团建”,充分发挥覆盖面更广的团支部建设和研究生会建设,使其营造出要牺牲医生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教教师可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利用典型病例培养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存在,帮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只有树立了敬畏生命的意识,他们才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本研究为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科研项目(编号:T2013B7)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增加,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得用户需求和信息获取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而作为物理形态的图书馆,科研人员光顾的次数则越来越少。与科研过程相融合的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一站式服务,是科研人员对文献情报服务的新期望,也是图书馆深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嵌入科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以科研人员的课题需求为中心,为适应现代信息环境而推出的一种“融入科研、嵌入过程、资源到位、服务到人”的服务战略。嵌入科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将服务重心直接面向科研一线,嵌入课题立项、课题研究、课题鉴定的课题整个研究阶段的全程化服务模式。研究如何将知识服务嵌入到科研过程,对于高校科研工作以及以“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为宗旨的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医学科研人员具体的知识服务需求及特点分析
采用面谈或者通过QQ、E-mail等方式调查科研人员的服务需求,主要征求对象为我校附属医院6个重点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妇产科、骨科、血液病学、呼吸内科)30多名科研人员,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在科研过程中对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来源和类型、对外文信息的需求、目前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缺点、希望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等。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30名受访者中大部分对外文原始文献、专业化的新文献、定题跟踪服务几类服务存在需求,对其需求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一)对外文原始文献的需求。从事医学领域研究的医师们对于原始文献的快速获取是最直接的基本需求,中文文献大部分医师都可利用局域网内图书馆购买的三大全文数据库获取,而外文原始文献,对前沿领域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的获取对医师们来讲是最需要也是他们很难快速获得的,因此他们需要技术娴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二)需求具有专业性。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科研用户类型多样,包括教授、医师、研究生等,不同的科研用户群有着不同的专业信息需求。如教授需要的信息大多为国内外某专业领域内各知名专家最近的研究动态,医师主要需求课题的申报信息及研究前沿信息为主,研究生则主要以课题开展过程中的技术手段等信息需求为主。因此,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深入、更加专业的学科知识资源,使自己能很好地被引导,帮助他们能更好地获取相关知识需求。
(三)需求具有阶段性。在立项阶段,科技发展政策与战略、学科热点和前沿信息以及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普遍需求的;在项目实施阶段,助理研究员及研究生希望图书馆员能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课题跟踪信息服务是在整个科研过程中都比较需要的;项目结题阶段,为把握研究的整体情况,需要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对投稿指南的需求较多。
三、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我校附属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的服务需求调查及需求分析,我馆拟构建面向科学研究的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嵌入式专业服务团队及服务反馈机制。以科学研究专业服务为轴心,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背景合理的科研服务梯队。学科化服务馆员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图书馆学知识,才能与科研人员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了解课题的情况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信息服务。并且要不断提高馆员的外语水平,为用户提供对应学科的外文文献提供保障。要求负责学科服务的馆员,物理嵌入到学院、深入到服务的科研团队中并融入到科研过程中,嵌入科研人员的工作与学习,并且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且及时捕捉到科研人员的需求,更能快速地为其提供服务。同时,建立用户评价及服务反馈机制,馆领导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服务评价对馆员进行绩效考核,并能及时改进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效率。
(二)构建基于科研需求的知识服务平台,即虚拟嵌入科研。通过网络建立用户档案,并进行不间断的用户使用文献分析;建设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的知识空间和知识网络,加强各知识服务机构的共同计划和协调,并形成可靠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支撑和推动各研究领域创新目标的实现。构建知识资源库是高校图书馆从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转变为基于科研需求的知识服务与管理的有效方式。其内容围绕这6个重点学科的课题专业区域,深入地整合相关知识,为课题组提供有序、深入、高纯度的知识,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完善的、便于检索利用的学科知识,并且通过构建专题数据库积累学科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发展。
(三)嵌入课题各研究阶段,即过程嵌入。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实施和结题,提供全程的跟踪式服务。在科研过程的每个阶段根据用户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如在课题立项阶段,为其提供查新及数据库知识培训服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密切关注课题的阶段性研究趋向,嵌入课题研究阶段跟踪服务,及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料及增值服务;在课题结题鉴定过程中,协助课题组成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深度的知识材料补充,确保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四、结语
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同仁正在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化服务方式与方法,嵌入式学科馆员们正在尝试、探索、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科研人员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本文提出的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是根据本校学科背景及实际情况进行的大胆探讨,坚信嵌入式服务的介入,会让医学科研人员更方便、更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早出创新成果;也可以使学科馆员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和价值,通过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服务环境和提供最优质服务,助跑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活动的繁荣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二)提升师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主要包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装片标本、组织切片标本等类型,它们的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技能。长期以来,课程组的教师通过自己制作标本,不但丰富了标本的种类和数量,而且熟练掌握了各类标本的制作技能。同时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还有许多新的发现,获得了新的知识,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标本收集和制作过程中,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愿意参与进来,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提升了师生的研究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科研及动手能力。总之,标本室是保证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相关课程教学实验和培养科研人才的常备手段,也可作为实践教学实验材料的补充源头,同时配合基础兽医学科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要求,作为可用于比较的科研材料的集聚场所。多年以来,通过收集和制作标本,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能让他们知道标本收集和制作的辛劳,更加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萌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进一步强化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功能的措施
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的建设是动物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兽医学的教学、科研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院标本室的建设历经60年的收集与积累,涵盖了动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和兽医病理学等课程标本,规模大、类型全,促进了基础兽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标本室也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标本室功能的发挥。为了进一步强化基础兽医学科课程群标本室的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
1.领导高度重视借新的培养方案修订之际,学院领导及学校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标本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拨付专门经费加强标本室的环境建设,如通风除湿系统、不同类别的标本分开存放以及标本的制作间和保存间的分开等。另外,也要投入一定的研究经费收集和保存科研领域中需长期积累的细菌、病毒等科研资源,为以后动物医学的整体科学研究做好必要的积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3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Audit and Evalua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Sha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Graduate instructor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and therefore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 instructors appointment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review,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pects,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work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s, thereby improv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instructor; graduate training; enrollment eligibility
0 前言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展时期,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①在此背景下,随着研究生导师数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导师管理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2011年以前,由于导师遴选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导师退出机制,导师队伍日益臃肿庞大,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各学科研究生名额分配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不断凸显。
2011年起,浙江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正式启用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工作,通过导师每年申请,学院审核确认的方式,筛选符合次年招生条件的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四年来,在贯彻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提高导师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工作特色
1.1 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导师类别、招生类型及导师来源,确定不同的审核标准及程序
1.1.1 初次申请与再次申请区别审核
教师初次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有三种途径:学校当年人事职称评定同步认定;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直接确认;学院研究生科审核认定。前两种途径都由学校直接根据人事职称及引进人才类型直接认定招生资格,人数较少。第三种途径是审核工作的重点,严格参照浙江大学医学院当年人事最新拟定的教授(博导)或副教授(硕导)任职条件进行审核。因是初次考察其能否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我们不仅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学历、获奖、专利、著作等学术科研指标,还需对其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个别品行不良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对于现有导师队伍再次申请次年招生资格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主要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进行审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导师近五年内必须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达不到相关学科定量标准的导师暂停次年招生资格,直至承担符合标准的课题,发表合格的论文后恢复招生。
1.1.2 不同学科标准不同
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
比如,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主要培养科学型研究生,相比临床学科,这些学科的导师大部分不参与临床工作,可把大量精力及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丰硕。因此,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比临床医学稍高。而对于如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个别需要扶植的学科,则应适当放宽导师资格标准,以跟上国内学科发展的步伐。
1.1.3 不同人才类型分别对待
为保障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学院对部分杰出专家及科研业绩特别突出人才实行近5年原定招生资格免审通过的政策。免审范围包括:院士、国家千人(含青年千人)、省特专、长江特聘、杰青、优青、求是特聘、求是青年等;同时,对学校人事直接确认招生资格的优秀引进人才也实行5年免审。
另外,对部分科研成绩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建立审核绿色通道,放宽职称限制。如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职务者,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等中级职务者,若其科研成绩突出,达到学院相应要求,便可分别获得博士或硕士招生资格。此通道为科研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保持医学院导师队伍的年轻活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1.4 不同招生类型标准不同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方式自然不同,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类型除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三个专业目前只有学术学位,其它所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在招生资格审核中,学院充分考虑两种学位类型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导师要求,对招收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导师,设定了不同的审核标准。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能提供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科研要求相应降低。
1.2 鼓励学科交叉,允许导师跨、转学科申请招生资格
对于已具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允许跨学科申请招收指导博士生,但目前仅限在2个一级学科申请(包括其所在学科),对于个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学院会适当放宽其跨学科的范围和数量。另外,已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并不会死板地限定其研究领域,所有导师均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转学科申请,只要经所转学科、学院审批,达到该学科导师标准,即可在所转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这两个举措对推进学科交叉,提高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从获得导师资格到导师学校,确保导师岗前培训
导师培训是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要求医学院所有新增导师必须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培训通过后,才算真正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培训由学校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和管理者作专题报告,传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方法和学校的政策,帮助新增导师尽快了解研究生指导工作,为其日后的导师生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院计划从2015年起另外开展医学院自己的导师学校,结合医学院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对新老导师进行分类培训,传授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临床学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
2 工作成效
2.1 打破导师“终身制”,缓解招生名额分配矛盾
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开展以前,导师“终身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便可高枕无忧,每年享有招生资格。随着导师人数逐年增加,招生名额却相对稳定,便无法避免“僧多粥少”的现象。由此,学科之间,导师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招生名额,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影响了学院科研环境的和谐,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同时,在名额争夺战中,往往是大部分资格老,路子广的导师取得胜利,一部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加剧了导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平衡。
随着招生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明确规定导师申请招生资格需达到指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标准,筛除部分不具科研活力的导师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终身教授或名誉教授,精简研究生导师队伍,消除了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问题。
2.2 保持导师队伍科研活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研究生也是辅助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导师科研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可以说,再优秀的导师,若长期招不到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便会举步维艰,孤立无援。合适的课题、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②我们在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对于导师的科研成果设定严格标准,导师们为了招到学生,更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便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消除惰性,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项目,发表更好的文章。
另外,同大部分高校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实行导师项目资助制。导师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500元/月,中期考核后800元/月;硕士研究生:统招硕士250元/月,推免硕士350元/月。导师资助体系的推行,也要求导师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基金,才能带动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这也促使导师潜心科研,不断完善,申请好的项目,如此才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通过四年来的工作和探索,浙江大学医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同时在导师培训机制、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激励导师的创新精神,调动导师更主动的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完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探索一套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导师在岗期间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在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主要有按图书馆隶属关系、按馆藏文献范围、按用户群划分等。这些标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图书馆的类型,但任何单一的标准都不能完全揭示各类型图书馆的特点,把各种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划分图书馆类型才具有完全的意义。根据图书馆的隶属关系,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用户群、馆藏文献范围等标准来划分,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在以上各类型图书馆中,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与科学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科学图书馆都非公共性质而隶属各类科学研究机构[1]。
众所周知,国内对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研究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尝试。通过检索学术数据库论文发现,十几年时间里,国内对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而关于科研院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研究探索相对较少。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大支柱之一的科学图书馆,基于网络环境下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自身服务水平提高的需要,也可以和应该尝试探索学科化服务的道路。事实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文中简称国家科学图书馆)这一大型科研院所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就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借鉴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院所图书馆如何开展学科化服务展开思考,以期对国内拟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科研院所图书馆有所启示和帮助。
1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1.1 学科化服务之服务对象
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是由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来决定和推动的。虽然高校与科研院所同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其他大学都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相较于此,科研院所区别于高校的根本标志就在于“科学研究”,研究性工作是科研院所日常运转的核心和重点,“创新”是其立足之本。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它所面对的用户大部分为实验室里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此外则是以研究型学习为主的博、硕士研究生。这样一类研究型用户群体,虽数量上不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但因其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工作决定了相对应的信息需求是长期且深层次的,因此,要想起到辅助科研人员工作的作用,科研院所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势必要围绕科学研究过程,全面而又深入。
1.2 学科馆员定位及服务目标
初景利教授等人提出“如果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话,那么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2]”基于第二代学科馆员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探索。事实上,如同web1.0与web2.0的关系一样,第一代、第二代学科馆员只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界限并非一分为二,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第一代学科馆员工作的延伸和深化[2]。那么具体来讲,究竟什么是第二代学科馆员?笔者认为,除了通过与第一代学科馆员进行区别对比外,可从“嵌入式馆员”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近几年,国内同行开始了对嵌入式馆员的研究,其中有研究者提出嵌入式馆员的实质是从服务方式角度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的划分,包括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在内的任何一个馆员都可以成为嵌入式馆员,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多层次、多种手段的[3-4]。因此,第二代学科馆员可看作学科化服务领域中的嵌入式馆员,即嵌入式学科馆员。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这种嵌入式学科馆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嵌入式科研服务――学科馆员嵌入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中去。通过这种嵌入,学科馆员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研究进程的相关信息,进而掌握科研人员当下和潜在的信息需求,这样学科馆员就能有的放矢,结合科研流程为课题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信息、知识服务。
国家科学图书馆曾为其学科化服务设定三大目标[2]:一是打通资源与服务的通道,向科研人员广泛宣传、揭示已有的资源、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等;二是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提升用户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三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这三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服务开展不同时期及面向不同服务对象,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层层递进的服务目标体现了科研院所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策略,学科馆员借由各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服务的开展与服务对象之间频繁接触,一方面,科研人员能够体会到学科馆员是可以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的,从而在产生信息需求时会想到求助于学科馆员,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在深入科研一线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积累到服务对象研究领域的知识,为提供深入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伴随着层层目标的实现,学科馆员逐渐“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最终实现由第一代学科馆员到第二代学科馆员这一目标定位的角色更替。
1.3 学科化服务之具体措施
从科研院所的研究型用户群体特点和需求出发,围绕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战略目标,学科馆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开展服务,笔者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3.1 资源与服务推介
用户对图书馆利用率低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图书馆资源订购覆盖面的问题,还可能因为用户对图书馆已经拥有的资源、服务等并不了解而没能很好地使用它们。因此,借由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接触的机会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是打通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通道的良好举措。
具体地讲,学科馆员可向科研人员推广介绍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资源、服务项目、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根据科研人员当前的信息行为和习惯,他们使用最多的图书馆资源便是各种电子数据库,尽管图书馆网页上通常都会对购买的中外文数据库有所介绍,但如果学科馆员能够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数据库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并通过PPT讲解等方式系统展示、推荐给科研人员的话,势必会加深科研人员对各类数据库的了解,助其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在与科研人员实际接触中笔者发现,许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部分传统服务项目并不知晓或了解。比如,科研人员并不知道除了电子数据库资源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原文传递服务进行文献获取,而当学科馆员通过面对面、邮件或电话等沟通方式告知原文传递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细节信息后,科研人员可能很快就会在图书馆建立原文传递账户,开始使用这项服务。类似地,其他的项目内容如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服务等同样需要学科馆员的推广来扩大用户范围。除了资源和服务项目外,很多图书馆都引进了资源整合系统、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等这样的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由学科馆员进行广泛宣传介绍,能够在科研人员当中尽量普及它们的使用,只有更多的用户去利用这些系统和工具,才会实现图书馆帮助用户获取和管理信息的初衷。
学科馆员推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同时,还可给众一线科研人员发送学科馆员名片、学科化服务宣传彩页、以及信息行为与信息需求登记表,让用户在需要帮助时能够想到图书馆并方便找到学科馆员,同时自己可以掌握服务对象的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目前的信息行为习惯和需求,为之后开展主动的针对性的服务提供线索和依据。
1.3.2 信息素养培训
虽然信息检索课程已普遍纳入现今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且科研院所中不乏一些检索能力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科研人员,但总体来说,多数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科馆员不是要代替用户查找需要的文献,而是教会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因此深入科研院所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是有必要的。针对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用户至上”作为服务理念,学科馆员可提供“培训形式多元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时间灵活化”的信息素养培训[5]。
(1)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主要以学科馆员一对多的面对面培训课程为主,即学科馆员到科研院所中为某一实验室或为整个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做专题性讲座。除此之外,当科研人员在利用图书馆时遇到问题,如某些数据库或Endnote使用方面的困惑等,都可找学科馆员寻求帮助,通过双方一对一的问题讨论和具体演示操作等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其问题。再者,有些数据库供应商可安排培训师到购买或潜在购买单位做数据库使用培训,这时学科馆员可根据内容的适用情况通知到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人员前来图书馆学习。
(2)实用的培训内容
信息素养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和学习。因此,培训应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尽可能贴近其研究领域和学习任务。比如,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来说,PubMed、Embase等都是重要的医学文摘数据库,是查找专业文献必需的检索工具,根据主题方向,如何检索PubMed、Embase会更全面、准确地查找到相关文献对每个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都是很有意义的。此外,还可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比如,为临床工作者介绍培训一些循证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辅助其日常工作,帮助刚刚加入研究队伍的研究生学习利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来辅助科研选题等。
(3)灵活的培训时间
信息素养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体现在依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而并非十分固定。由于科研人员日常的研究、学术工作紧凑而繁忙,人员集中相对困难,因此学科馆员需通过与院所或实验室的联系人沟通来灵活安排具体培训时间。当然,有些面向研究生的培训大体时间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学期开始学生刚入实验室的阶段。
1.3.3 深层次知识服务的提供
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说,学科化服务不应仅仅停留在图书馆资源推介、信息素养培训等面向广大用户的普遍服务上,逐渐侧重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等知识服务的提供才能更深入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这也是学科化服务发展的方向所在。
学科馆员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的知识服务种类是多样的。例如,在课题申报或成果鉴定阶段,对于具备查新资格的图书馆,科研人员可直接找学科馆员为其提供课题查新报告。一般来说,学科馆员们均具备科技查新的技能和资格。再者,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属于深层次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学科情报工作是根据服务对象所在领域、学科的不同,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行业政策、研发信息等学科动态,为用户节省时间、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编制信息监测快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相关学科信息,作为知识服务的切入点,其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又加强了学科馆员与科研一线的联系[6]。课题情报工作是把握某研究领域总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课题情报的调查可以了解课题相关方向的历史进展、研究分布、最新动态等情况,这能够使科研人员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很好地“知彼”,无疑对整个科研过程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要做好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掌握一些情报研究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文献一直是科学研究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情报研究工作中常把文献作为重要的信息源[7]。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基于文献的情报研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来进行,如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与分析系统、文献分析可视化软件RefViz、CiteSpace、TDA等,关于这些工具在学科情报服务或课题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有图书情报领域的同行专门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这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说也是应该掌握的业务技能之一。
2 结 语
学科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改革传统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管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已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存在数年,但由于服务对象差异的存在,科研院所图书馆欲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可能完全照搬高校图书馆的模式,也不是成立专门部门、设立学科馆员便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修正服务思路,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01-102,112.
[2]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3]唐丽娟.用户服务新模式――嵌入式馆员[J].新世纪图书馆,2008,(6):56-58,55.
[4]林燕.嵌入式馆员――图书馆用户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1-7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近年来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16年前,我国为更好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规定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确立了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并特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目前,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再有工作年限的要求,这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成为目前研究生招生的一大趋势。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由科研型培养模式向专业型兼顾科研型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工作重心由学校向各二级学院下放,各临床医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应积极应对,以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
2研究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型和医学临床专业型两种,过去对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关注较多。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优势,实现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在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院应适应时代潮流,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这对于加快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临床与基础一体化,推动转化医学发展、造福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导师的言行举止、学术修养,对研究生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管研究生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导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现阶段我们临床医学院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其原因:(1)思想专一,临床医学院导师更注重临床实践;(2)时间原因,每天就诊大量的患者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科研课题和构思;(3)自身原因,导师自身科研能力有限;(4)学术氛围,临床医学院科研学术氛围的重视程度不够。综上所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首先自身观念应该转变,提升自己科研能力,学院要加大对科研学术氛围的培养。
4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培养
我国医学研究生招收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有本科毕业的应届生,也有具有数年临床经验的往届生,他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和掌握有很大区别,导师要分层次进行个体化培养。研究生培养,要采取因材施教、因生设计、定期进行考核。(1)有些学生入学时已经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过,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2)一些学生有着较好的内科基础,此时,重点培养其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能力,同时注重知识面的拓宽,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科研业务学习,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3)对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加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研究生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关学院的声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专业型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无一可以。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有所注重和兼顾的全素质人才,需要实施“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的培养。(2)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研究生的时间分配,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病例讨论、病例汇报、临床技能大赛、实习带教等活动来构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良好平台。(3)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临床医学院设立的自主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也参与课题的申请。也可以单独设立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由专项资助基金对选题新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资助,鼓励开展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