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0:35: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低碳经济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to landscaping design. Regional feature i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region,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formed by natural causes, and the earth landscape formed by the reformation on nature by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se landscape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garden style in the history, and also the source of important basis and styles of today'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ing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g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功能,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非凡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美丽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征,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 由于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设计师和业主在深入理解和融汇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园林的精品,这些园林景观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它们体现着地域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和地域的人文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2.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3.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层面
气候层面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另外,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有些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开发了巴西热带植物的园林价值,使那些被当地人看作是杂草的乡土植物在花园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文化层面
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传承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植被层面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城市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上述历史的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包括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地块中或是更为广泛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的实践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原则;规划设计
Key words: geographical feature;landscape gardens;design principle;plan &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07-01
1景观地域性的研究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景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这些飞速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使更新中出现了一些浮夸的雷同倾向,城市,乡村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规划设计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正在失去个性,正在失去灵魂。任何一种场所,空间,环境都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在其中不断发现带来生命力的特征根源是设计师们长期以来的追求。
2场所自然特征的产生
2.1 地形地貌西尔万・佛里波教授的设计理念:对一个区域的设计与改造不应当脱离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要只重视对其加以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区呈现出的或潜在的自然环境元素。要提供有意义的设计,建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新的平衡。所以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应当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这种关系并非被动地适应和保存原有景观,而是将景观创造性地融入环境之中,形成更加完美的景观效果。
2.2 气候天气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园林地域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成一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而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充沛的阳光、温暖的气候、晴朗的天空使室外生活极为适宜。所以以托马斯・丘奇为代表的加州学派就加利福尼亚的地中海特征气候发展出了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加州小花园”,就非常适合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
2.3 植物特征植物在绝大多数场所中都对景观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由于植物的不同足以使得景观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与地域特点紧密结合。首先由于河湖、土壤、地形地势、气候等环境的变化,植物自然分布规律有很大差异。我国北方的针叶树较多,常阔叶树较少。如在东北地区,自然形成漫山遍野的各种郁郁葱葱、雄伟挺拔的针叶林景观,这种景观在南方则少见;而南方那幽草蔽日、万玉森森的高大毛竹林,或疏林萧萧、露凝清影的小竹林,在北方则难以见到。
除了自然因素以外,地区群众的习俗也是地方风格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2.4 用材特征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点不同,在土石,植物,矿产上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这些特征几乎成为“地域基因”,从根本上影响建筑,景观用材及构筑技术的使用,并因此形成景观特点。传统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环境建设通常是大量性的,经济性要求较高的建设类型,因此会尽量地使用地方性材料资源,这是降低造价、节约经费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就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更具个性,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对土的利用是全国各地较为普遍的,它是价格最为低廉的建筑材料,而且具有隔热、防寒效果。石材是山区最廉价的材料,可就地取材,而且石材有耐压、耐磨、防潮、防渗等特点。木材是应用较广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在盛产木材的林区。竹材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哪个流派,无论它们的风格样式呈现出何种面貌,但实质上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然环境与社会现实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都有极其深刻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历史文化渊源。在此背景下,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影响,越来越重大,某种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而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手法上,也是十分多样而有效的。
3.1 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3.2 人文符号因子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3.3 民俗风情因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概念规划中,应该重点对地域民俗文化因子进行挖掘和在景观环境中表达。
3.4 社会特征因子当今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
4结语
关键词: 地方政府间竞争;区域品牌;产业集群
Key words: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regional brand;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0-01
0引言
传统的基于商品和初级生产要素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至少存在以下五点弊端:第一,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破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常运转。第二,侧重与政绩考核有关的经济增长等指标,追求“短平快”,在支出结构上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第三,地区间重复建设,低水平的专业化导致市场割据和地方保护主义。第四,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第五,只顾盲目招商引资,却没有真正改善投资环境,导致企业根植性差。第六,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导致粗放型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照这六点弊端,本文将探讨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六个特征。
1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传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往往促使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应该是一个“裁判员”,应该处在一个利益超然的位置,如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后果必然是破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正常运转,而且还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实践也证明,集群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如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市场化程度也越高。所以,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必然要求各地政府安排科学有效的集群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活力,对市场信号做出迅速的反应,不断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和创新商业模式。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许多靠政府的“无为而治”发展起来的集群,开始孕育出一个日益庞大的公共权力机构。一些政府官员借助手中的公共权力进行寻租,使得当地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
2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纠正市场失灵
传统地方政府间竞争难以全面有效地提供公共品。我国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政绩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可是政绩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政绩容易考核,而隐性政绩在考核体系中所占权重不大。
近年来,为了打造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竞争力,不少地方政府都开始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投资,致力于纠正市场失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第一,知识具有外溢性,如果不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扼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能够给社会经济带来正的外部性,所以国家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以我国晋江、温州两地的制鞋行业为例。尽管我国鞋类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但技术创新、开发设计力量薄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大部分产品属于来料加工。福建的晋江鞋业在起步阶段,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技术投入少,普遍存在剽窃、模仿行为。
3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促进各地专业化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都占优势,而是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产业;区域核心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凸显区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致力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而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产业规模优势,具有集群外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能力。所以,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只能着眼于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4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有利于构建开放性经济
在传统的地方政府竞争下,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采用贸易壁垒来分隔市场导致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增大,导致价格水平在地区之间呈离散分布,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则有助于认清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着眼于全球市场来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浙江省以出口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契机,积极打造出口区域整体品牌,促进出口区域中广大中小企业上档次上水平。
5基于区域品牌的政府间竞争有利于增进要素、财富的根植性
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能够增进企业的根植性。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品,区域内的企业不仅可以借助区域品牌提升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享受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比如,为解决企业产权不明晰留下的后顾之忧,推动本土优秀企业上市,晋江市各级政府极力帮助集群内企业改制上市。一方面,晋江民营企业初创时期大多是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合伙创办,当初的入股资金虽然参差不齐,但金额相差不大,可是企业做大后,原先微小的差别现在可能演变成巨额资产和分红的产权归属问题,这将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为了化解中国股市流动性过剩问题,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优质上市公司的供给,让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有不少优质的民营企业曾因为“出身”不好,而被迫到纳斯达克等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将利润拱手让给国外投资者。
综上所述,基于区域品牌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较量,哪个地区的政府能够较好地完成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哪个地区的政府竞争力就较强。这六个方面是:①营造良好的集群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②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如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本投资),纠正市场失灵;③依据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改善商业生态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④取消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性;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进要素、财富的根植性;
中图分类号:TD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57-02
景德镇使用的陶瓷原料主要是以岩浆岩型为主的瓷石(土)矿,像最出名的鹅湖高岭村的高岭土、几大瓷石(土)矿如大洲矿、三宝矿、宁村矿及柳家湾瓷石矿等矿床均属于岩浆岩型矿床.在景德镇地区沉积岩中有无高岭土矿?它的规模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镇新桥村和新柳村,就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它顺层产出,产状平缓,有5层矿体,预测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另外在乐平众埠镇段子畈也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为单层产出,已提交333资源矿石量为10.39万吨。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及层位特征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
矿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的长石石英砂岩中。而林山组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灰岩及砾岩,产植物化石。上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产植物及瓣鳃类化石。从石英砾石、泥灰质及细屑物这些沉积特征看,应属于湖泊环境的沉积物。所以在侏罗纪时代乐平――景德镇地区是一个湖泊区。成矿作用过程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成矿物质来自陆源剥蚀区的原岩及原生矿床的风化产物。
(二)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层位特征
其层位位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由杂色厚层状粗粒岩屑砂岩,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粗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和灰黑色含炭页岩等组成。区域上厚658米。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为305°~345°,倾角为25°~35°。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长石约占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约占60%,云母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为高岭土。林山组上部为白垩系上统赣州组的紫红色砂岩,下部为煤系地层。
二、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体特征(以新桥矿区鹊湖矿段高岭土矿为例)
(一)矿体的形态和产状特征
矿体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层状产出,受层理控制。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305°~345°,倾角25°~35°。由于矿体出露地表,沿矿体走向有多处开采坑,另有7个槽探工程控制。矿段内矿体走向延伸长约500m,矿体垂直厚度7.5~11.5米。
(二)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
1.矿石物质组份。矿石为灰白色至浅灰色、强风化至半风化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60%,云母为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成高岭土。
2.化学成分。矿石化学成分SiO2最低69.09%,最高分79.82%,平均为73.57%。Al2O3最低为13.14%,最高为20.33%,平均为17.85%。TiO最低为0.49%,最高为1.1%,平均为0.78%。Fe2O3最低为0.30%,最高为0.74%,平均为0.47%。K2O最低为2.20%,最高为3.46%,平均为2.67%。Na2O最低为0.38%,最高为1.21%,平均为0.78%。MgO最低为0.17%,最高为0.44%,平均为0.26%。CaO最低为0.019%,最高为0.029%,平均为0.024%。烧失量最低为3.12%,最高为3.96%,平均为3.39%。矿石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SiO2),低铝(Al2O3)。塑性指数为8,Fe2O3、Na2O、CaO、K2O、TiO、MgO含量较低,为一般的建筑陶瓷原料。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原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原岩结构已破坏。
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为强风化高岭土矿石、半风化高岭土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第三类:瓷土、瓷石矿石。
5.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矿石因Al2O3含量较低,品级只能达到Ш级及等外品,一般都为III级。矿体浅部风化相对较强,质量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在走向上较稳定,但沿倾向上因风化程度不一样,矿石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强风化、半风化均为矿石。
(三)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区内矿体顶板为黄绿色、青灰色砂岩。矿体的底板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矿体(层)局部见少量炭质页岩、青灰色砂岩,其厚度为0.5~1.1米不等。
(四)矿床成因类型
矿体为强风化至半风化、灰白色至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长石多风化成高岭土。矿体呈层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稳定,与围岩接触面较清楚。依据以上地质特征,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型风化残余矿床。
(五)新桥矿区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规模特征
根据景德镇市地质队对新桥矿区鹊湖矿段实施的工程控制,已提供高岭土原矿(122b)基础储量40万吨,预测5层矿体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为大型高岭土矿床一处。所以沉积型高岭土矿床其规模一般为中-大型矿床。
三、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应用范围
沉积型高岭土矿主要用于制地面砖及琉璃瓦,矿石质量符合要求,产品质量较好,矿石采出后可直接运送到建筑瓷厂销售,为地面砖及琉璃瓦的主要原料。
经景德镇某建筑材料厂试验:
(一) 制瓷物理性能
通过试验,矿区瓷土制瓷物理性能一般比较稳定,淘洗精矿白度62%,成瓷后白度可达66%~71.5%,矿石淘洗后的水选坯子Al2O3含量可达34.78%,经计算淘洗率平均为28.5%,符合陶瓷工业要求。
(二)矿石成瓷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