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0:35: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生智慧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不让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为失群的孤雁,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些直接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的职责。因此,理解、帮助、教育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消除来自家庭方面的负影响,弥补单亲教育的缺憾,使他们也能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已成为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给予赏识、给予关爱,使之感受温暖
赏识能让孩子在得到激励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并在快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保持永恒的动力,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爱”的伟大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单亲家庭的学生们渴望得到理解,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完整的爱。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为此,班主任要特别留意他们,有的放矢地保护他们。一方面,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问寒问暖,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上学,年龄小,独立能力差,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笔者班级有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学生,刚入校时性格孤僻,不愿和同学交流,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笔者利用自己是一名女老师的优势,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从钉扣子到手把手教他叠被子、洗衣服,在他生日的时候送去祝福和小礼物等这些小事情上,让他感受到温暖,在班主任身上享受到母爱。慢慢地他生活能力有了提高,也增加了自信心,变得开朗活泼,还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平等亲和、团结互助、充满友爱的团体环境能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自然地融入集体,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的幸福。因此笔者引导全班同学主动接近他们,团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淡化或抑制烦恼、孤独、离群、内向等感情体验。
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原因,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感。2006届技师班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刚入校时学习成绩中下等,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信心,组织能力很强,笔者就让他担任班长,他工作积极性很高,在同学们中间也有很高的威信。一学期后,笔者找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仅有能力当好班长,而且还有能力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在以后的学期中,他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并始终保持在班级的前五名。2012年毕业时,在顺利通过了数控车工技师资格鉴定考试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函授大专学历。今年他正在紧张复习备考雅思,准备到澳大利亚去留学。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当引导、教会单亲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善于自我评价,肯定自我,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走出自卑的误区,变消极为积极,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子女往往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班主任要重视他们情感方面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指导他们的交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接触,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消除孤僻的心理。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毅英:《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一、发挥“向师性”的作用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基础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曾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好像葵花向太阳一样,趋向于教师。虽然职校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在他们身上却凝聚着很大的潜力,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引导得当,还是能让这些看似干瘪的种子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当领导和老师在与孩子初期的接触中,能亲切和蔼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的这种“向师性”会自然快速地展示出来,否则,孩子们会用厚厚的铠甲抵御来自校方的一切教育,扭曲“向师性”。
教师应当用博大无私的爱心,以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要与孩子们甘苦与共。也就是说与孩子们同欢笑、共悲伤,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老师还要成为他们的引导者,要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道路。
教师要用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感染学生。“严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开朗的老师会培养出阳光的学生,一诺千金的老师的学生大部分会守时守信,幽默风趣的老师身边,不会缺乏活泼可爱而有趣的学生。教师以身示教,才能够使学生有着和老师一样的品格。
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和灵动的智慧启迪学生。知识是舟,魅力是帆,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动人的风采。笔者还清楚得记得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师,讲话干脆利索,讲授数学课深入浅出,语言风趣精炼,衣着打扮非常得体。这一切成为学生们崇拜和效仿的榜样。笔者的高中数学老师,徒手在黑板上画圆,丝毫不输圆规,一笔下来,让学生叹为观止。他总是能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系统化,并且经常能在各种杂志发表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对我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向师性”是极其重要的。
二、培养教师技能是发挥“向师性”的根本
教师不能仅仅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学科特长之外的其他特长。比如数学老师弹一手好吉他,英语教师百米短跑跑第一,计算机老师画出意境深远的国画,学生处的教导员不仅管理学生有板有眼,而且有拆装各种电器的绝活……这样,学生们在崇拜老师的同时,自己也会发愤学习,增长各方面的才能,因为他们想成为和老师一样的受人尊敬的人,有的学生甚至发誓要超过老师。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在这种信念和力量激励下,学生会改变学习态度,由抵制学习向需要学习转变。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低年级英语课堂的关键。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校提出了“生本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要进行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要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智慧”课堂:发展智力培养灵魂的课堂。学习绝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知识教育要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1.课堂教学模式
1.1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教师还没有进行讲解之前尝试自主性的学习,主要就是预习环节。以我校学生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英语基础,那么面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前置性学习如何实施?研究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并结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为目标的前置性作业,即最初的时候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察文本中的图片,尝试分析图片发生的故事,回答“who?when? where? what?”这些基本问题。随着所掌握的单词句型的增多,在分析图片的时候尝试用会表达的方式解读图片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圈出来,课堂上重点听讲。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仅对课本的图片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在听讲过程中做到了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听讲,提高了听课的意识,攻克了自己不会不懂的难点知识,真正实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1.2小组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低年级一般两人一组,中高年级一般4-6人一组,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上逐字逐句地对课本进行讲解,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学。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两人互助式小组,也会在课本剧表演时用到四人合作式小组。低年级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互补互助”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桌即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充分的交流和发言活动。低年级英语课堂将课本情景呈现给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尝试完成情景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检查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前小组内检查昨天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在老师来到后做基本的汇报。课中在老师讲解了重难点知识点后,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工作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低年级学生积极地参与检查工作,认真负责,不让自己的同桌掉队。课后同桌之间除了互相监督检查课上的知识点,还共同完成课后的拓展作业。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己也是小老师,监督了别的同学,也提高了自己。
1.3班级交流。班级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小组在班级上的展示,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测小组的成果,通过大家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课本剧的表演及英语的演讲。课本剧的表演就是讲英语学习寓于快乐之中、情境之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了运用,在表演中增强了学习信心。英语的演讲是低年级尝试的新挑战,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设计手抄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英语或者英语歌曲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将他们的展示做成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取长补短,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学得快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4总结巩固。总结和巩固由较适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在总结巩固中坚持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来教。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汇总中,如何总结能让学生们一下就记住呢?相比老师来给大家总结,学生很多时候更喜欢自己来总结,我也把机会交给学生,课堂最后的五分钟我会找一个组的学生,把课堂交给他们,他们成为我的小助手和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学习的知识点,还会出几道测试题检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旁边做场外指导,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提示和帮助,在他们讲解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补充。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不断成长,他们认识到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指导者,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课堂。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生本智慧课堂”给了学生很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样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当然,在课堂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低年级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问题,他们可能会出现分歧或者闹情绪;小组之间因为竞争出现的矛盾;有些小组成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在学生们的民主决议下通过,并在学期末有一个综合的考评结果,让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到考评中。
我会以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索“生本智慧课堂”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争取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以生为本”的好课,将“生本智慧课堂”切实融入课堂,实现“建生本课堂,做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汉文.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盐田区)现场会发言材料(2012.6.12).
[2]王桃.浅谈生本课堂是孩子快乐的天堂.中小学教育,2012(11):115.
[3]邓淑燕.生本课堂的生成因素开启智慧之门[J].现代教育论丛,2011(1):90-92.
[4]黄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构建高效的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4):93-94.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结合课文或者语境,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感知
在初中阶段学习单词时,通常都是以课文内容为纲来设置单词的。因此,教师在讲单词时不必要求学生当时就记住所有单词,只要有所了解就可以。在课文部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对那些在生词表中出现的生词结合课文进行再讲解,在具体的语境中,单词就有了生命,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建筑材料。比如说:在学习“take-away”这个单词时,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This is not take-away food,this is home cooking.”学生即使忘记了“take-away”的意思,那么根据具体语境也能猜出它的意思,而且还能加深记忆、提升单词的运用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单词记忆复习
遗忘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及心理现象,初中阶段虽然学生的记忆力较强,但是学过的知识也会忘记。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制定合理的单词复习与记忆计划,使学生能够及时对学过的单词进行巩固记忆,并且在学习新单词时,要提高已学单词的复现率,使学生能够重复记忆。此外,教师在讲授单词时,应该先展示该单词的词根,由词根引出已经学过的或者将要学习的单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单词,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新单词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词汇网络,从而加深记忆及推理能力。
1.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又缺乏吸引力,而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
2.增强学生信心,提高整体素养。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升学观念和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在学习方面往往表现为基础相对薄弱,在性格心理方面往往表现为自卑、敏感,在行为能力方面往往表现为盲从、平庸,但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怎样把他们的爱好表现出来,把他们的特长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培养组织活动能力,充分展示个人才艺,使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3.拓宽专业知识,夯实就业基础。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引导学生组织开展与专业、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场地、设施和经费。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境比较困难,因此学校除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场地和开放实验实训设施外,还要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必要的经费,用于购置活动设备、耗材及其他支出,努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
2.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与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弱,为有效开展好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学校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工作,由社团自主选择和学校指派相结合确定工作认真、精确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以校团委为主体建立社团管理组织,加强对社团的过程管理,确保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地展开,定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总结评比工作,表彰优秀社团和优秀指导教师,促进社团工作的全面优化。
3.充分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为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社团多种方式积极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如开展综合性的社团文化节、社团单项成果展览等,还可以动用各种展示媒体,全方位介绍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和活动成果,如学校网站可以开辟社团活动专栏、宣传窗可以定期组织专版、编印社团活动专刊等,对于成绩突出的社团组织,还可以联系当地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报社等,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扩大社团组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善于阅读的国度也一定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发展潜力的国度。当今经济发展强国——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图书馆,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以色列人都有阅读的习惯。总理在考察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时意味深长地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重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力宣传课外阅读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价值,让中小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之一。
一、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钥匙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两位名人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中小学学生课外阅读,看起来是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却是学生心理和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大脑发展接受最佳刺激的过程。人的智慧发展需要丰富的知识营养和最佳的刺激,这种丰富的知识营养和最佳刺激,最好的来源就是广泛阅读。阅读既能丰富知识,又能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它是学生“智力生活”的基础,是学生智慧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品,没有这种“营养品”,智慧的花朵就会慢慢地枯萎。课外读物内容生动有趣,变化多样,通过拟人、幻想来表达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这就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促使学生不断按照书中提供的线索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国语能力。美国科学家森·奥科纳博士对40万学生、工人和干部进行测验,然后得出结论: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大小同国语能力是成正比的,国语的能力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是成正比的,在任何领域里,国语能力与成功之间都有惊人的密切联系。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智力水平,就要发展语言能力。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迅速地提高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词是思维的工具,而阅读则是思维材料的供应仓库,阅读对于大脑的益处就像体育锻炼对于身体一样不可缺少,它是智慧发展最好的“体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
二、课外阅读是促进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的条件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广泛阅读是学习好各学科的基础,它能促使学生学业成绩优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他们都读过很多书籍。其中,《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精神家园》《贾平凹散文选》《生活的艺术》等是他们普遍爱看的书。有的教育者不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认为学生看课外读物是看着玩的,看多了会分散精力,影响在校的学习。还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只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考试成绩优良,就可以了。当然,学生首先要学好课堂上的各门课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阅读课外书籍和学校的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课外读物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如《趣味数学》《物理在家中》等,学生看了这样的书,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现在高考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考分普遍高。
科学家与艺术家,往往在中小学时代就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因从中偶然得到的感触或启迪而立下的志向,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尔文在学生时代,借到了一本名叫《世界奇观》的书,他一连读了几遍,爱不释手,幻想着有一天能到书中描述的地方实地考察,后来,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理想。课外广泛阅读,开阔了知识视野,使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三、课外阅读是扩展中小学生经历与交往的途径
宇宙苍茫,海洋浩瀚广阔,世界上的事情是如此的繁多复杂,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暂。所以,人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去经历,即使经历的事情往往又是不可能重复的,有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叹道:“人不能够从80岁向1岁活,人如能从80岁向1岁活的话,那么二分之一以上的人类都可以成为伟人。”遗憾的是人生没有这种机会,当人犯过错误,走尽了弯路,经验丰富之时,人已进入了中晚年。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最简捷地获得人生的经验,多快好省地扩大人生的阅历?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读书。阅读能在大脑里展现大量的再造想象,这些感受与过去亲身经历的感受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几乎是一样的。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经历的感受与想象中的感受难以区别。让学生大量阅读就能丰富人生的经验,增添生活感受。阅读永远是拓展各种经历的基本工具之一,它又是一种交往方式,通过阅读能使学生与古人、与现代各国人、与未来人交往,扩大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在书中,与伟大人物沟通与交流,对中小学生颇有收获。如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的书,这些伟大人物就会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去生活、去奋斗。伟大人物的苦难及喜悦、情绪的起伏、爱憎的交织、事业的成败,都会给学生一种启迪,从伟大人物一生的坎坷和光辉的历程中受到教益,理解人生与社会,有利于学生人生的成功与幸福。
体育游戏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性别特点及教授课程的内容情况专门制定的趣味活动。在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仅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而且在实施体育游戏时,在组织教学方法上应该把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既有效提高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又能通过体育游戏亲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因此,体育游戏对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个性和身体等方面都起到积极意义。总之,通过体育游戏不仅提高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提高了体育课堂的质量。
1.体育游戏的特点
(1)体育游戏不仅是游戏,更是体育活动,所以它的特点不仅包括趣味性、独立性、普及性,还包括知识性、娱乐智能性和竞争性的特点。体育游戏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在快乐、宽松的氛围中学会公平竞争,在游戏中竞争中还能够体验到体育游戏带给自身的愉悦感。放松身心,提高自身的注意力。在中小学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教学法,促进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因为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和特点,所以备受学生欢迎和热爱。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精彩。体育游戏要求的
体育运动几乎都是体育游戏的场地器材可以视经济环境而定,简单易行,便于广泛开展和普及。特别适合甘肃西北学校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
(2)体育游戏不仅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中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因为体育游戏形式活泼生动精彩,还具有直观性、生活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同时也具备竞赛性和情节性等因素。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和身体发展都非常有利,对体育课堂教学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体育游戏的意义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游戏能够使中小学生强身健体,使中小学生能够比较快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也促进了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体育游戏还能够培养中小学生遵守纪律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勇敢、顽强、机智等优秀品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从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所以,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3.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中小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体育游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置的体育游戏,这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所设置的体育游戏,从而有助于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我在中小学跑步教学这一内容中,我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首先小组间进行比赛,但在游戏环节中设置为:“交叉往返跑”、“变速分组接力跑”“捡球跑”等。
(2)有利于启发中小学生智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大脑发育是否完好和心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中小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和智力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有歌舞、体育技能、多种知识、视听想练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均衡性,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和大脑皮层的成熟,从而使中小学生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精神。
(3)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优良的品质
在中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特性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游戏中,竞争和对抗因素多充满竞争性,双方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公平竞争,这样可以鼓励强者鞭策弱者,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等都提供了机会。因为在体育游戏中,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道德规范,并且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活动,要想取胜要求集体同心协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承担起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个练习,也培养了中小学生团结友爱、遵章守纪、诚实勇敢的道德。通过体育游戏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从而增进了友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缺乏交流沟通,通过体育游戏的集体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活泼乐观的性格和提高交际能力。
(4)体育游戏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小学生的内心教师一直都是神圣的,由于受传统“教师中心说”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往往有一种惧师心理。和老师之间有一种距离感。而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师生的直接参与、直接互动、共同协作的方式,为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搭建了平等。使师生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达成了精神上的默契,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5)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能极大满足中小学生的好动好奇和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特点,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体育游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单调枯燥的教材丰富起来。体育游戏使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容易接受与参与,因为在有些体育内容中,动作难而使学生不易接受,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气氛沉闷。而体育游戏使学生的身心放松,给学生带来欢乐,在中小学生学习压力之大的环境下,体育游戏使学生消除了大脑的疲倦,也很好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下,体育游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体育游戏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智力发展、优良品质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就应该重视体育游戏的重要性,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恰当、规范、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游戏,从而更好的通过体育游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1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纵观音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音乐往往与诗歌、舞蹈等其他文化结合在一起,代表着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情感和精神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渐从重技能训练转向重文化熏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讲授音乐乐谱、旋律等知识,教会学生怎么唱,更要注重对音乐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当今中小学音乐教材及实践活动中,不仅有乐理知识、演唱技巧等,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外乐器、中外文化现象等,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例如,在中小学中开展传统乐器、地方戏剧、地方民谣、民族音乐进课堂等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深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识。
2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
美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提出“礼乐并重”,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通过音乐的教化,可以使人格达到尽善尽美;荀子也说“正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荀子?乐论》),认为音乐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际上,现当代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烛光里的妈妈》、《常回家看看》、《同一首歌》、《好大一棵树》等,就蕴含着“仁、义、礼、智、爱、孝”等中华传统思想精髓,它们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操。
音乐主要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灵魂、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高尚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和熏陶,无形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性情,中小学生正是通过对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学习和体验,逐步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学会如何获得审美的享受,进一步产生对世界观及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使个人心灵得到震撼,性情得到升华。同时,优美的音乐作品、动听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还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艺术感染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其道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中,巧妙地将音乐艺术的美感及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行为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3 音乐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