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创新思路与措施

篇1

科技惠及民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向。近年来,天津市和平区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和科技创新任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每年都将70%以上的公共财力投入到民生建设中,从人民群众当前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民生科技投入力度,打造“民生科技”示范项目,将组织实施“民心科技工程”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1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现状

1.1 探索发展“医指通”就医服务平台,努力解决看病难、挂号难

居民医疗问题这些年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热点。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引进深圳上线科技公司创办了天津上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医指通云就医平台”。医指通云就医平台是上线科技公司在全球首创的医疗民生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预约挂号平台。医指通云就医平台作为一项医疗惠民工程,它集物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电话平台于一体,把城市区域内医疗资源优化整合进行集约式管理,通过覆盖社区的物联网智能终端,有利于患者选择不同时段就诊,减少候诊时间,为津城百姓构建全市“零距离就医”生活圈。经过短短三年时间,目前医指通云就医平台已覆盖天津市39家三级医院、12家二级医院、45家社区医院,为天津百姓提供了6种立体式预约服务模式,服务用户超过500万人,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和好评。

1.2 创新科技手段,加强环保治理

针对近年北方地区雾霾较重的现状,为了让老百姓及时了解当天空气状况,和平区在工作计划及时添加了“加强空气环境监督管理”,率先开展PM2.5监测,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道路工程渣土撒漏和机动车尾气等污染专项治理,在市内六区中率先专门将“开展PM2.5监测”列入民心工程。同时,为了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根据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平区引进了深圳瑞赛尔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津城率先推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此外,还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区内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逐步达到重点污染源覆盖于在线监控,达到污染整治措施有效运行及满足排放情况数据与环保相关部门之间自动联网,将污染类企业逐步纳入自动监控的范围,逐步改变过去只靠人工进行监督污染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区内繁华地段、居民社区周围饭店等容易产生垃圾、污水地方都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实现了“预防垃圾有序化、发现垃圾提前化,处理垃圾及时化”目标。

1.3 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和平区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的都市城区。和平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和平区建设最早、政府持续投入较大的民心工程,该系统利用居民家里电话为主要通信手段,将老人、老人亲属、服务商家以及社区,通过高科技信息桥梁紧密有效联接起来,可以有效改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不足,为老人们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并且今后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并能增加各种新的服务和功能。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全区所辖地域每200-300户左右划分为一个网格,辖区内人、事、物全部纳入网格,并确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网格负责人,要求每个网格负责人要熟悉各条口业务,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技能,做到“一人多能、一岗多责”。截止2013年底,全区按照布局人口已划分629个网格,确定网格负责人661人,网格信息员1561人。

1.4 发展电子菜店、平安社区服务平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现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还有双职工家庭,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是件很发怵的事。和平区运用本区的网络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建设居民“早点工程”、“电子便民菜店”工程,引进天易物流菜店,开办了两家电子网络实体菜店,开展“送菜上门”服务,更加方便了五大道地区及周边地区老龄居民买菜。时下微信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针对80后、90后年轻人群,和平区电子菜店也相应推出微信点菜方式,在实体菜店最显眼位置,张贴有一张二维码,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菜店的微信账号,就能在手机上买菜了。

1.5 加强智慧城区安防监控,全面推进智慧和平建设

城市安全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平区近年一直在加强城市安全领域的科技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城市安全中的作用,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智慧和平”项目建设实施就是和平区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安全的成功案例。“智慧和平”是一个综合平台,它不仅需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能兼顾灾难事故预警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以和平区崇仁里社区为例,2013年更新了智能监控系统,安装了13个摄像头,将社区重新划分为13个网格,实现了全社区无缝监控,社区内发生信息不仅反馈至社区居委会,在“智慧和平”项目终端也可获得实时反馈信息,方便问题及时解决。

2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的创新思路与对策建议

和平区民生科技领域发展思路是:以民生优先为主题,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保障创新利益为主线,以产学研联合创新为手段,以转移扩散、区域合作为途径,以科学评价为保证,通过5―10年左右努力在全区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民生科技保障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知名民生服务品牌。具体思路如下:

2.1 确定民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将“民生科技”作为和平区未来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明确以“民生科技”为衡量本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努力集合科技领域资源不断向与民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医疗卫生保障、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社会公共环境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倾斜。

2.2 制定专项财政政策,支持民生科技发展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政策。民生科技的主要价值在于服务公共经济。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引导市场其他创新主体支持民生科技创新。可以对民生科技创新者实行市区两级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民生领域特别是政府重点支持的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上从市区两级给予税收优惠,如对不同的民生科技创新在增值税上实行免税、低税率或减半征收等方式,取消重点民生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税,从而有助于调动科技创新主体从事民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3 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

首先,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给科研院所更多的资金保障,推动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利用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引导科研院所从事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要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一方面高校并不直接面对市场,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企业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为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企业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4 加强民生科技项目区域合作与转移扩散

随着社会发展,民生科技呈现出高级化与复杂化特征,许多高科技如环保、能源等领域科技都属于典型的民生科技范畴。同时,这类民生科技需求并不是中国或某一个国家单独需要或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科技需求,可以发挥世界各国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既能实现资源的节约,又有利于民生科技发展。首先,我国可以通过与一些相关领域技术领先的国家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获得相关国家在技术、人才上对我国的支持,促进我国相关领域民生科技的发展;其次,可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或收购国外相关公司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再次,制定政策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来华从事科技研发,并派送我国一些优秀人才去其他国家留学深造,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蕾,刘瑞.绿色技术创新的兴起及发展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

[2]魏江.民生科技迫切需要创新理论体系[Z].光明网,2008.

[3]房琳琳,冯竞.民生科技的魅力[N].科技日报.2007.6(3).

篇2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al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建设是基础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能否屹立于市场之林,它的作用很多,比如它可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以及减少损耗,所以加强科技管理力度,有效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使科技管理体系具备实用和高效的双重品质就越来越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企业应加大建设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的力度,使其具备科学合理和高效运作的双重优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重大技术研发工作决策具有科学性、适时性以及准确性的优点。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企业技术委员会,因为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在会议决策环节以“技术委员会”为核心。企业若想使某些重大决策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则需要不断创新“专家委员会”,其组成对象包括专业技术领导和企业内部专家以及资深专家。企业的权威技术咨询机构就是“专家委员会”,它是企业技术的核心,研发项目的技术评估是其主要工作,并且还要开展专题技术探讨会、学术论坛与报告会等,“专家委员会”定期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咨询与论证会中,可以使其工作更具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1]。企业总工程师可以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可以由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来担任,其他职位进行合理匹配即可。对于科技创新,领导不能只当它是一种被动的责任,而是要在思想上引起相应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一企业重任落实到行动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某些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主管共同参与决策,从而使决策的全面性与执行力得以保障。

其次,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制度是根本,没有制度创新,即使发明、引进了新技术,其在管理不善、体制不合理的情况下也发挥不了作用。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各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科技管理制度,并明确各机构的职权,规范科技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

最后,保障科技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度建设要起到实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其最终决定权在人。只有科技管理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制度,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把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制度办事,科技管理工作才能促进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

2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项目管理是关键

2.1 做好调研工作和项目立项管理工作

谋划的基础是调研,只有通过广泛的调研,主动谋划具体工作,才能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这方面的工作也是科技项目立项的基础。工作者经过广泛调研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对于科研选题和立项以及发展方向等工作,科技人员可以对这些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的科技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对于企业重点研发项目来说,牵头工作需要由企业技术中心来完成,并和计划以及企管等部门进行共同管理,而且应当组织其他项目单位来共同实施。“课题组”的形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相关项目单位应成立课题组,选好第一责任人,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此外还要编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立项资料,从而能够顺利开展项目启动工作。

2.2 加大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项目立项工作完成之后,倘若不加大对其过程的监管力度,项目就可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宛如虚设,因此加大项目的监管力度,决定着研发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用另一种说法来讲,项目的监管过程不同于其他过程,它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监管项目并不是把一个人限制不动,而是旨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执行项目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在是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对项目执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做出变更处理,协助科技工作者处理在具体工作当中设计初期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如具体工作有不符合项目合同要求的环节,应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必要时可以中止项目执行。

2.3 加大项目管理培训工作的力度

篇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具体的建设项目或施工项目为对象、目标、内容,不断优化目标的全过程的一次性综合管理与控制。[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快车道的发展趋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建筑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的关注。现代建筑项目科技性和复杂性的加大,对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项目管理因局限于成本控制等有限的着眼点上,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需求。改变思路、创新方法、深化改革,成为建筑企业管理好项目工程的必由之路。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征

建筑工程项目的显著特征是具备唯一性,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特定独立的事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项目的内容、完成的进度、设定的目标等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此外,建筑工程项目具有计划性,每个项目都会有明确的时间点、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组织机构等,同时还具有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以及高造价、管理复杂等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这些特征,是目前企业性质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项目管理人员只有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更好的在项目管理中服务于项目。

2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出现的问题

2.1管理模式不合理

管理模式不合理是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制定工期时对总体大局把握不够,指定的各种计划仅凭指令进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受行政影响较大,个人主观臆断强烈,遇到新的项目构架不能灵活处理,解决问题效率低下。同时建筑企业缺少结构严谨的管理控制体系,对项目的开工、进展没有进行跟踪监控,缺少对全局的掌控,仅仅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加以粗糙的判断,没有分析问题的实质,不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统计,导致问题在不同的项目中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在采购方面,不合理的采购量成为一大诟病,大采购量占用资金和场地,小采购量浪费人力物力,因此,缺乏灵活性的采购方式会增加一部分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降低企业效益。

2.2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一线的技术人员也是如此,导致工程技术质量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施工工人的素质偏低容易造成一系列的潜在问题,比如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安全知识,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建筑行业重视技术工人而忽视管理人员,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大原因。

虽然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略高,但由于这些人员大多数是新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现场经验严重不足,习惯依靠书本知识,对于建筑行业现场施工来说,同样“素质”偏低。人员素质的低下已成为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3盲目追求效益,忽视工程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尤为如此。纵观近年来的“豆腐渣”工程,无不伴随着重大伤亡、巨大财产损失等沉重的代价。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赶工期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完成项目,或为了拿下更多的项目,一些建筑企业以工程进度为出发点,忽视了工程的质量,在施工工序上能省则省,检查质量时能过则过,对施工过程疏于监管,导致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管理人员尚且如此,施工人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加快进度,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搅拌、管道铺设等工序中往往粗制滥造,为建筑日后的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3适应新时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3.1改变项目管理思路,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

对企业而言,经营观念是决定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式要求的经营观念,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熟知利润观、科学决策管理观、科学技术管理观和追求创新的管理观。[2]可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控制体系。以往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机械式的职能体制,从上而下呈直线型,对于小型的施工项目这种组织结构尚能胜任,但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则需要建立符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仅要符合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原则,而且要顺应市场的需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组织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管理模式具有四种结构要素,即管理体制、经营观念、技术管理以及组织形式。建筑工程项目整个周期长,经营具有阶段性、不均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建立符合建筑项目要求的管理模式,通过借鉴、学习等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管理之路。

3.2以人为本,发展人才战略

对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职责分工,必须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搞好团结协作,对不称职的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对外包施工队伍严格施工资质审查,并进行考核上岗施工。在编制施工计划时,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和人与任务的平衡,防止造成人为事故。[3]要全面改变用人思路,提高一线员工的文化素质,同时加强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建设,要让管理人员懂得一些基本的施工技术,同时也要让技术工人学习一定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相得益彰,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得管理人员在管理技术方面的内容时更加得心应手,技术工人在施工时注重科学施工,避免安全和质量隐患的发生。

3.3质量为本,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质量体系由管理、程序、作业三个方面组成,首先由企业编制管理文件,企业组织部门和分包商按照文件的要求,制定现场作业的质量检查表、作业指导书等。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但部分企业仅仅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将其他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移植”到本企业中,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不切合实际,没有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过程跟踪,总结哪些环节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另外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只不过是“空头文件”,在实际施工中,质量管理人员出于企业利益等原因并没有完全遵循质量管理文件来执行,导致质量管理文件形同虚设,质量管理体系松散,执行不到位。

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源在于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质量的企业,最终将导致企业失信于人,得不偿失。建筑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全面覆盖施工环节,针对每一环节每一技术要点,分析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编制相应的质量控制文件,层层把关,力求将质量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新时期下,只有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创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系和人才的建设,才能让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4

期刊运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科技在各个行业之间的传播更加普遍,行业内的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创新科技信息的发展路径与方式。而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每年接受大量的科技类稿件,学科门类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良好的科技创新思路和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行业实际发展的视野和范围。除了内容方面,信息化条件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除了常规的纸质公开发行期刊外,有些编辑部根据自身和读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电子出版物的方式,将筛选出的优秀稿件通过互联网或者光盘等方式发表,读者除了常规的邮局订阅期刊外,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上平台来进行实时的科技期刊信息获取与阅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节约了必要的印刷成本和资源,另一方面也方便了读者和编辑部对稿件的管理。

期刊运作的平台化、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技期刊的运作在原有系统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运作平台的信息化发展,优化了传统纸质投稿方式,提升了信息分享与沟通的效率与效果。当前多数国内外科技期刊基本上实现了互联网融合的发展策略,通过网络投稿平台实现了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如图1所示)在线办公的创新,从而提升了科技期刊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经济性。通过在线办公系统,可以实现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等“多位一体”的期刊运作模式,丰富了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和质量,提升了科技期刊的科技含量,扩大了科技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的应用面。信息化平台的运行除了实现信息沟通与反馈以外,还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期刊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作者可以在平台上直观地查看期刊的主管和主办单位、期刊的介绍、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也可以查看期刊的收录情况、影响因子等认可度较高的信息,通过对多个期刊之间指标的对比来选择和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期刊进行论文的发表,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投稿错误现象的发生。

期刊引领国家科技发展的效果

信息化条件下科技发展的凝聚效应更加巨大,一旦某一领域科技发展的苗头显现,将会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丰富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发展当中。而科技期刊在这其中的引领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多数科技研究成果的呈现与科技论文的阅读及思考相关,而多数科技成果是通过科技类期刊得以传播的。科技期刊无论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还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价值都得到了国家、企业的高度重视。例如,建筑企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建设规律、施工管理方案和经验教训往往通过一些期刊共享出来,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高效集约化发展。

2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注重自身的科技进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能否通过把握科技进步的红利来实现自身的良好转型与发展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巩固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方面丰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优化配置之中。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发展的信息不对称性也造成了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一些本来经营良好的企业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唯有通过科技实力来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用更加优质的技术与服务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够牢固自身的发展地位,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动力需求

在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中,科技对企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否掌握核心科技是企业在行业间乃至国家间实力较量的“重头戏”。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国有企业保持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就是科技进步,唯有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力和凝聚力,才能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添能加油”。

3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

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一方面,借助科技期刊实现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使理论性的研究内容得以验证和实现;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加以展示,丰富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就此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一种交互共融的关系。

科技期刊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提供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对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实现科学技术交流与创新的良好平台。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知识在科技期刊上的发表率达80%,在一些学科领域甚至高达90%以上。这充分说明科技创新知识与方法中有多数研究成果会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方式来进行展示。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将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放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能够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科技研究者借助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范围和深度方面得以推广,提升科技成果在社会科技领域的发展。例如,每年都有大量关于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在建筑类科技期刊上实现共享,一些成果被直接运用到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施工的效率与效果;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可以借助期刊的平台将自己的一些研究方向和问题表述出来,借助大量的行业领域研究专家的能力来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丰富科学研究的信息。而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在信息传递与分享方面的功能得以在互联网上高效实现,读者通过电子采编系统随时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度,为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科技期刊能够创新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路径和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工业技术革命都是以某些科学技术为突破口而逐渐展开的,而科技期刊中的文章就犹如“星星之火”,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就会以“燎原之势”实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即自身的实践研究和对外的技术借鉴与引用。而科技期刊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后备力量支撑,将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科技研究者都纳入到自身的科技创新队伍之中,利用科技期刊所展示的科研成果来发展自身的科技实力,实现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同时,作为一种信息媒介,科技期刊可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实力构建起一套系统的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与广大读者、作者实现良性的互动,博采众长,吸纳百家之言,充分丰富和调动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科技期刊的读者通过阅读和研究其中的一些科技内容,获得一定的研究灵感,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信息源

与人文类期刊相比,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科技期刊上发表有价值的文章,只有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精通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够以其扎实的科技实力写出符合期刊要求的文章。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吸引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者,这些人借助企业的庞大实践系统来对自己的科技思想进行尝试和完善,探索出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多次试验验证得出准确有效的结论,经过科技期刊的投稿、编辑审核、加工处理等程序后出版发行,最终在大范围内推动整个行业生产力的提升。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科技进步对于期刊的质量提升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丰富科技期刊的作者人群,实现期刊的良性综合发展;二是提升科技期刊的实效性,借助一些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来实现科技期刊促进科技进步的贡献。同时,科技期刊出版的严谨性也能够对那些虚假的科技成果进行及时的纠正,规范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换行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是带动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期刊的良好发展除了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外,更需要优质的动力来进行带领,通过一些核心期刊、优质期刊的示范带头作用来带动整个科技期刊行业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一些科技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情况主管、主办一些科技期刊,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成果进行自我展示与分享。诸如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主管的科技期刊《铁道工程学报》、《桥梁建设》等,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EICompendex(美国工程索引)收录的期刊,不仅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由于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而在科研和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自主的科技研发队伍对科学技术和工程进行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与效果。同时,国有企业所具备的科研人才和平台资源能够凭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丰富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发展质量,引领科技的发展。

4科技期刊促进国有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双效互动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优化两者的融合路径,找到真正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科技期刊与国有企业科技进步良性发展的突破点。

优化科技期刊采编系统

采编系统是科技期刊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高效办公与沟通的重要途径。但从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采编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作者投稿、编辑办公和专家审稿需要,但对于互联网良性互动功能的挖掘和发挥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要从优化科技期刊采编系统方面着手来优化科技期刊在国有企业科技发展中的功能发挥路径。首先,要实现信息化采编系统的多样化发展,除了中国知网这样固有的采编系统以外,科技期刊编辑部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作者投稿的需要开发出自己独立的采编系统,提升与作者和专家的信息沟通效率及效果;其次,要完善采编系统,将读者纳入到期刊采编系统之中,为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便捷的方式;第三,除了不断完善信息化采编系统以外,要注重对传统采编方式的延续,部分研究学者尤其是年龄稍大的研究学者习惯于纸质稿件的投稿交流,科技期刊的采编要兼顾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人性化的优化保持。

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换模式

鉴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力,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换模式。首先,科技期刊编辑部要将那些技术实力强的一线员工纳入到自身的作者系统中来,鼓励其进行创新性的试验,并将科技研究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分享出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其次,期刊编辑部要密切与国有企业科研生产部门的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安排专业的采编人员深入到企业的科研第一线进行现场体验与学习,丰富采编人员的科技知识与经验;第三,定期召开研讨会,通过与专家之间的交流探讨来创新科技成果在科技期刊与企业之间的转换内容和形式,丰富和加速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细化科技期刊评价指标

篇5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便使城市道路与桥梁建设成为了一大热点议题,为了方便城市道路与桥梁布局,发挥道路、桥梁使用价值,降低城市道路与桥梁建设的不必要成本,防水技术成为了城市道路与桥梁建的新思路,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

1 水对于城市道路以及桥梁的破坏

1.1 水分对城市道路造成的破坏分析

城市道路的路面降水、路表积水或者是洒水在道路上部行车荷载所形成的的动水压力作用下进入城市道路内部,这些水通过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空隙进入路面结构内部,在动水压力反复的泵吸作用下,对沥青混合料颗粒进行反复的冲刷,最终导致颗粒表面沥青膜的脱落,造成城市道路沥青混合料出现松散以及坑槽等病害问题。

水分在进入路面结构之后,会渗入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之中,造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整体性与稳定性的破坏,导致水稳基层泥浆被反复冲刷带至路表,在城市道路表面形成唧浆等病害问题。

城市绿化带中的水分渗入或者是雨水作用,会造成路基土体含水量的升高,导致路基土体的承载能力下降,并出现软化变形,最终导致路基土体承载强度不足,造成城市道路出现沉陷等病害问题。

1.2 水对桥梁结构造成的破坏

水会造成桥梁结构钢筋以及混凝土的锈蚀。由于城市内部工业发达,空气中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溶于水中,会产生酸性化合物造成混凝土的碳化与酸化。一些化冰盐中的氯离子则会对桥梁结构钢构件或者是混凝土中的钢筋出现锈蚀,钢筋的锈蚀则会造成钢筋体积膨胀,加速混凝土的剥离与脱落。

水分会造成混凝土出现冻融或者是晶体压力破坏。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微孔之后,在北方冬季环境下由于反复的冻融会形成冰胀压力,造成混凝土的破坏。对于非冰冻地区,水中融入的盐分在环境干燥后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形成饱和结晶产生晶体压力造成桥梁混凝土结构破坏。

造成混凝土出现碱集料反应。由于水分的存在,会为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及活性剂集料之间的化学反应提供发生条件,进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硅钙胶凝体造成混凝土的膨胀破坏。

2 城市道路桥梁防水技术应用研究

2.1 城市道路的防排水应用技术

为了避免水分对于城市道路的破坏,对于城市道路路面的水分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是封水,通过城市道路表面不同结构层的封水、防止水分渗入造成路基的破坏。另一种处理方式则是排水,将进入路面结构层内的水分全部排出,在具体的实施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2.1.1合理的设置面层结构层。

为了避免路表水分渗入路面结构内部造成水损坏问题,在路面结构的设置上,对城市道路的上面层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减少水分的下渗,同时在路面结构层中增加防水粘层,在基层结构上部增加排水层与防水封层。采用这种形式的路面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路表水分的下渗,同时也可以利用排水层及时的将渗入路面结构内部的水分排出。而且面层之间的粘层不仅可以防水,同时能够强化层间连接,面层与基层间的封层,除了防水之外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基层裂缝向面层的反射。

2.1.2做好城市道路路基的处理

对于城市道路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挖方路段、半填半挖路段或者是路基土体水分含量较高的路段,为了避免由于路基含水量的变化造成路基强度的降低出现路面沉陷、松散问题,在路基顶面应该增加级配碎石垫层或者是设置碎石盲沟及时的将路基水分排除路基范围内。

2.1.3对城市道路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

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将路面水以及路面结构层间水及时的排除路面范围,应当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由于现阶段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市政雨水管线排水,因此在排水设施上重点应该根据汇流量合理的选择排水管线的管径。同时,对于中央绿化带设施,也应该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并对路面结构边缘喷洒沥青防水或者是设置土工防水布以免分隔带水进入路面结构内部。

2.1.4强化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

对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管理,关键是做好沥青路面裂缝填缝,以免水分沿着裂缝进入路面结构层的内部,造成路基的破坏。

2.2 提高桥梁防水能力的技术措施

对于桥梁防水技术,一方面是避免水分通过桥面铺装与桥梁梁板结构接触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桥梁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水能力,具体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2.1合理的设置桥面防水层

桥面防水层主要是设置在桥梁行车道板的顶面之上,将透过桥面铺装的积水及时汇入排水设施的薄层材料。对于桥面铺装材料必须选择不透水、强度高、弹性域韧性好以及耐腐蚀与耐老化性能好的材料。当前在桥面防水层施工中主要选择使用沥青涂胶、高分子聚合物涂胶、铺装沥青以及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材料。其中在桥梁防水中应用相对较多的主要是聚氨酯弹性防水涂料、环氧胶乳防水涂料、阳离子氯丁胶乳沥青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为了提高防水层的防水效果,桥面伸缩缝位置的防水层不应切断,同时沿桥梁纵面应该铺设超过桥梁的台背。

2.2.2完善桥梁防水结构的设计

提高桥梁结构的防水能力,避免桥梁结构由于水分造成的破坏,关键是提高桥梁结构的自防水能力,因此在桥梁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提高混凝土的自防水功能。首先,在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以及施工作业过程中,应该注意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密实度,尽可能控制由于混凝土内部空隙形成渗水通道。同时对于桥梁结构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应该注意控制裂缝问题的发生,以免由于裂缝造成水分深入混凝土内部造成桥梁混凝土主体结构的破坏。

2.2.3设置完善的桥梁排水设施

桥梁排水设施主要是为了避免雨水积滞在桥面并渗入桥梁梁体,而在桥梁上设置的排水系统。根据相关技术规定要求,当桥梁长度超过50m,而且纵坡超过 2% 时,必须设置泄水管。对于泄水孔的设置如果属于跨河桥可以直排,如果属于跨线桥则应该设置落水管排至地面雨水口。设置间距一般设置在 5m 左右,如果桥梁跨径较大,则可以增加到 10~20m 左右的间距。

3 结语

优化城市道路桥梁防水处理,提高城市道路桥梁防水能力,已经成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应该分别根据城市道路桥梁的水损坏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道路桥梁的防水系统设置,以提高城市道路桥梁防排水能力,延长道路与桥梁整体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83-02

舒城县委、县政府早在2008年就提出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举县而为,全力推进,力争在六安市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现结合舒城县实际,就现阶段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快速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对策进行探讨如下。

1舒城县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产业化进入上规模、上档次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舒城县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20多家,年产值近40亿元,涉及粮油、茶叶、板栗、畜禽、水产、蔬菜、羽毛、羽绒等种养业和加工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5家,年创汇总额达6000多万美元。

1.2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舒城县现已初步建立各类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小区逾140个,省、市级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小区33个,总面积3万hm2,产值达13亿元。2011年杭埠产业园被安徽省政府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县开发区和七星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农业部授予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舒城县还拥有舒丰蔬菜科技示范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以及2 666.67 hm2的桃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66.67 hm2的柏林现代农业园区。全县已建立3.33万hm2优质稻、1.33万hm2优质油菜、1.33万hm2高效蔬菜(含复种)、0.44万hm2名优茶、2.33万hm2板栗、1.00万hm2油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1.3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壮大

目前,舒城县已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43家。现已形成夏星食品、友勇米业、万佛湖渔业、华强羽绒、舒绿茶叶、景山食品等为龙头的六大系列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

1.4品牌农业初具规模

舒城县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初步建成特色农业专业乡镇8个,分别是城关镇(羽绒)、晓天镇(花卉)、杭埠镇(粮油)、干汊河镇(羽毛)、舒茶镇(肉鸡)、汤池镇(板栗)、河棚镇(油茶)、张母桥镇(竹编);一村一品专业村33个,从事专业生产农户数2.1万户,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 81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5%。望母寨牌有机板栗、万佛湖牌有机鳙鱼鲢鱼、舒城小兰花茶等名优农产品申报了地理标志登记。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机遇

现阶段,我国在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生态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安徽省把舒城县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当地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申报一些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的支持,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机遇

安徽省政府为加快形成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印发了《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8月撤销地级巢湖市,表明安徽省加快了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步伐。

2.3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机遇

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框架基本形成,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将全方位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对舒城县发展也将提供良好的机遇。

3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3.1宏观形势的挑战

一是近年来,雨雪冰冻、洪水、地震等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欧美金融危机长期得不到缓解,我国进出口增速同时下滑。三是企业用工和管理成本增大、环保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受自身经济周期及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经济增长可能放缓。

3.2区域竞争的挑战

当前,在全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周边各县市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争夺人才、争夺项目、争夺投资、争夺税源、争取政策等,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4 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4.1形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0万~500万t,而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4.2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舒城县粮食生产有3个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总产增加,但是增幅越来越小;二是单产增加,但增幅不大;三是种粮纯收益不断下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仅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还要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

4.3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4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有调研表明,2010年舒城县种植业收入仅相当于农民纯收入的1/4,打工收入占3/4。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4.5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需要

舒城县出台了《舒城县融入省会经济圈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将把舒城县建设成为全省蔬菜十强县,省城合肥的“大菜园”,中远期把舒城县建设成为省会经济圈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5舒城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5.1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建设优质粮基地3.33万hm2,以基地产业的示范优势扩大发展规模;推进“渔业致富”、“畜牧致富”工程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引导和扶持优质粮油、茶叶、油茶、蔬菜、中药村、名优水产、白鹅、生猪、肉鸡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5.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化

抓住国家重视农业科技的大好机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为切入点,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重点搞好专业大户、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合格人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2]。

5.3创新思路,推进区域农业产业

进一步引导农业区域发展,山区重点发展“两茶一栗”,丘岗、圩畈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养殖业,城镇郊区重点发展高效蔬菜、花卉苗木。积极吸引长三角、合肥市企业来舒城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立足基地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5.4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抓好舒城县柏林乡占地6 km2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以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在城郊区发展蔬菜种植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乡镇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小区。

5.5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施龙头企业“2268工程”,即到2015年力争打造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0个省级龙头企业,60个市级龙头企业,80个县级龙头企业,引进培植一批农业加工企业,扶持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带动工程,整合农业品牌,加大名牌农产品和知名商标的创争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培育油茶等特色林业产业

以油茶资源集中的河棚等6个乡镇为主,辐射带动新造油茶林1.33万hm2;以万佛湖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建立环万佛湖油茶景观带。

5.7加强农业技术合作

积极开展与安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和合工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4]。

5.8积极开拓合肥市场

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无公害蔬菜、净菜、套菜的比例,提高在合肥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合肥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辟对合肥蔬菜供应的“绿色通道”,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6参考文献

[1] 王崴.兴安盟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思路与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5-1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1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代社会对高校毕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1,2],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正站在全面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湖南农业大学一直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2012年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是W校面临的重要问题[3-5]。

一、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

实践教学应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技术、测试手段的更新和进步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指导书,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使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大部分的本科生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比较高级的仪器,对仪器的原理和使用一知半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造成了实验室的资源浪费。为让学生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科学技术,毕业后能尽快的与社会接轨,应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实验室资源浪费较大。教师应积极整合实验课程内容,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减少实验室资源的闲置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2.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或让学生自行编制实验目的、内容、实验步骤等,在亲身体验中探究新知识,开拓创新思路,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综合创新性实验不仅是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还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真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做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完善了实验教学的知识结构。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配制好所需试剂;上课教师将实验内容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写在黑板上,学生只需按照程序操作即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采样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或科研实验过程中,拍摄收集平时学生实验的场景和大小型仪器设备的正规操作方法及操作步骤以及维护和管理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供学生学习,从视觉上来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还拍摄了一些错误的示范,作为反面的教材,强调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纠正错误,加深记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采用“大家来找茬”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教师可将学生实验报告交叉互换,让同学们自己去审阅批改;或者由教师提供一份素材,将平时拍摄的实验场景放映出来,让大家共同来找茬,指出实验材料或视频材料中的不当之处,并加以纠正。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便于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和素养。

2.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或项目成果带入课堂,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教师的课题,吸纳学生作为教学和科研助手,以师带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指导实践教学,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保证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探索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课堂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学习的仪器设备都是有限的。为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多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学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契机,鼓励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外科研活动既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又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熟悉科研和教学的基本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能使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积累知识,重视在知识广度上的深造和提高,形成创新思维。

三、改变学生技能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操作仪器的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技能考核可改变以往进考场考试的模式,采用平时成绩积分制,以学生平时参加的科研项目,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选做课堂外的实验项目情况作为考核成绩,其考核的效果应更佳。考核的重点不在完成实验的情况如何,而是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了什么。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敏,张亚丽.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67-169.

[2]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篇8

[分类号] G354

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和加入WTO,专利成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这一重要的“隐形武器”就意味着谁占有了市场份额;谁巧妙地应用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综观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大致分为基础研发、应用研发、生产经营、销售贸易等几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中企业都会涉及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因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特点,其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应对的各种产品或技术及市场背景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过程中会面临种种风险和考验,遇到各种专利侵权、无效诉讼等法律纠纷。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需求,我们可提供不同阶段环节中所对应的专利技术信息报告、专利检索报告、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专利侵权检索报告、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以及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等。

1、基础研发阶段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发阶段都要经历项目的酝酿准备、开题立项、实施研发这三个基本环节。企业科研项目基础研发在论点、研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在基础研发立项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情报,查清该课题基础研发在国内外是否已有人研究过?发展水平如何?研发深度及广度如何?已解决与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由此,要对该技术研发项目作出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判定。而专利文献是世界上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信息资源,通过专利文献信息检索,企业可在前人研发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可防止重复研发而造成的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1.1 构思酝酿准备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其构思酝酿阶段,一般都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专利文献信息检索。因为这种相关领域创新技术的专利信息普查分析有助于企业研发人员全面掌握国内外该技术的研发方向、拓展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在比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有效改进”的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技术创新的价值水平。这一阶段最适用的报告为“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该报告内容涉及检索目的与要求、检索数据库、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检索结论,其中检索结果是依据检索要求中技术创新内容与检出文献进行对比,按相关度高低对国内外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国内外非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进行列举分析。分析结论依据检出相关专利及非专利文献对该项目国内外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现状、技术水平、发展动态及其知识产权背景和市场前景预测等做简要分析。

1.2 开题立项申报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研发趋势,有的放矢确立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思路与方案,企业在开题立项之前除展开全面的专利信息检索之外,针对企业立项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做专利新颖性查新检索是十分必要的,适用报告可选择“专利检索报告”。通过这类查新检索可初步判断该立项申请是否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及可行性,这样可提高企业项目申报的成功机会。尤其是当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下,专利检索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可帮助企业纵览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进程、开拓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还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近年来企业创新技术基础研发立项中,如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各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认定、创新基金等都比较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对企业申报项目研发起点设置了一道技术创新的“门槛”,而且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研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立项查新选用“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可在比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或专利产品的研发创新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与规避侵权风险的视角,对申报项目新颖性、先进性、立项意义及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

1.3 实施独立开发

随着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及专利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受到企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对于企业独立承担或自主参与完成创新技术或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申报中都十分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些申报项目还明确地把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作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必需条件。企业实施独立开发时,须对其创新技术或产品进行专利检索,可选用“专利检索报告”;也可选择“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从某种需求程度上讲,“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更适宜来客观评价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报告内容所涉及的检索要点、检索主题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检索工具及数据库、检索结论与“专利检索报告”基本相同。但检索结论中,除对委托项目新颖性(创新性)、先进性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外,更注重对企业独立开发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前景、可专利性、侵权风险性和自主知识产权予以分析与揭示。这种报告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判定原则,凸显了知识产权的背景分析,揭示内容广、技术含量高、文献依据充分、专利分析透彻,能满足企业独立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突现知识产权背景的申报要求。

2、技术引进阶段

技术引进是世界各国为加速本国科技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阶段一般涉及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几种方式。技术引进过程中,专利信息检索应用应关注于:①通过检索专利时间和地域有效性信息核查专利是否有效,以防止遭遇专利欺诈;②核实授权方是否为合法权利人以及国内外有无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专利权,以规避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③检索分析该专利技术方案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及实施的可能性,以合理评估技术的价值。

2.1 核查法律状态,防止遭遇专利欺诈

2.1.1 时间性特征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存在差异,对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计算一般在10-20年不等,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大部分国家规

定为5-10年,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分别为20年、10年、10年。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技术超出保护期限不仅会造成专利权的失效,没有按期交纳年费、未缴纳专利证书费、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或专利权被全部无效宣告同样也会造成专利的失效。

2.1.2 地域性特征根据一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如在中国未申请专利的外国专利技术,若已过了优先权期限,中方可免费拿来使用而不必支付使用费,其前提是利用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在国内或该技术不享有专利权的国家销售。另外,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专利,一股会在不同地域申请许多同族专利,以利于该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受保护。因此,通过检索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以了解被引进的专利在全球的分布。这时的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可选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主要进行专利的地域性与有效性分析。

2.2 检索合法权利人及相同技术,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

虽然专利权具有专有性,但专利权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8条规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必须在专利登记簿上登记,也就是说专利文献甚至是专利证书上显示的权利人并非一定是当前合法权利人,只有通过查看专利登记簿才能确定最新的专利权人。如忽略这点而导致从非专利权人手上引进了专利,势必造成潜在的侵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的审查采用两种审查制度,即发明专利要经过实质审查才能授权,对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即专利“三性”)进行严格审查,因此认为发明专利的法律状态较为稳定;而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在经过形式审查后,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就予以授权,导致了专利申请质量较低,很有可能已有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了专利权。因此,在引进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时要引起充分注意,有可能引进的技术已是公知技术,甚至可能构成侵犯在先的专利权,这些情况尤其适宜做与专利侵权有关的“防止侵权检索报告”。

2.3 检索专利信息,合理评估技术价值

在完成专利法律状态核查和侵权检索之后,受让方可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技术并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考察引进技术的水平及其是否为完整转让情况,把握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实施l生等,以便正确估量技术标的价值。技术链上往往牵扯到若干专利,如果授权方只转让或许可受让方使用某项专利技术不转让、或许可使用技术链上的其它相关专利技术,或者把关键点作为技术秘密保留,则可能使得受让方依此专利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指标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调查授权方在该技术链上的专利网,是否一并纳入技术引进范围对于把握最终实施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通过检索相关的专利文献,合理评估引进技术的价值,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评价其引进专利的三性以及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3、消化吸收阶段

为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专利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上海市科委前几年启动了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简称专利二次开发)专题课题申报项目,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跨越式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1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

这种在国内外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专利技术二次开发一般可选择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已公开专利,利用其原理和思路,开发出在材质、结构、功能、工艺等比原有专利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及产品,同时又可避开相应专利的侵权问题。企业只有把握专利保护的游戏规则,把专利技术再创新作为自己实施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后发优势的创新技术,才能有效掌握企业专利战略的攻防技巧,才能在最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高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通过专利许可实施或专利权转让方式获得的有效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或法律状态明确的,并在国内未申请专利但仍有效的国外专利、以及已经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但经查新表明仍然具有先进性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做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二次开发专利技术,选用“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来评价企业专利技术再创新价值与水平是适合的。

“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是以专利文献为依据,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实力。该报告主体内容包括:基础专利来源、基础专利技术要点、开发项目技术要点、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查新结论。其中基础专利的技术方案主要从项提取,效果可以借鉴实施例;而开发项目技术方案形式仿照基础专利,效果即是拟实现的目标。基础专利分析首先要确认其法律状态是否有效?其许可实施或转让专利的法律状态是否明晰?转让专利的转让人资格是否明确?此外,还通过开发项目与基础专利相关性、开发项目有何专利性及侵权风险性、开发项目的先进性与市场前景、项目单位研发基础等综合分析,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给予客观评价。

3.2 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的专利保护

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及其产品研发过程中,如同前面技术研发阶段一样,都要适时对自己的创新技术及其成果产品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并且要以拥有自主专利权来把握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和主控权。国内外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巧妙运用专利这一“隐形武器”,谁就能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有可能“败走麦城”。因此,企业创新技术或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应马上实行专利保护,尽早获得专利权,在申请专利之前有必要对其创新技术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专利检索,适用“专利检索报告”,在被确认具备了专利申请基本条件,即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专利申请,有效实施专利保护。

4、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设备、工艺、功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都是企业研发人员集体智慧与创造劳动的结晶,这些创新成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何将这些成果快速地转化成生产力,实施工业化生产,实现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及企业间的技术与产品之争,也都是在不断揣摩分析和消化他人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来的,并对其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流程中的关键创新技术及时采取有效的专利申请保护措施,从而在其特定技术领域中形成坚固的“专利保护网”,以达到垄断当今及未来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商业

目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生产前、直至生产进程中应注重对自己的各类创新技术加以严密保护,适时提出专利申请。对于其中某种关键技术或创新产品是否存在潜在侵权风险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更应及时地、主动地通过专利查新检索方式得以早期预见与确认。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专利检索报告”。

随着当令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遭遇到各种专利侵权纠纷问题。企业实施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依据我国《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加工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的行为(直接侵权);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等行为(间接侵权)都将被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为避免产品加工、生产与经营中的侵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规避侵权风险的措施,及时对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以知己知彼,防止侵权纠纷事务的发生,这种侵权检索较适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当企业被告知侵权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依照专利法规定,企业就对方诉告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诉讼,更应进行专利信息检索,这种被动侵权检索目的是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力争挽回侵权损失。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被动侵权检索报告”。

5、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涉及出口销售和国内上市两种方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专利信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在销售地区相关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防止侵犯他人合法专利权。首先采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调查相关专利情况,如果该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判断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是否终止,专利权是否在有效的保护地域范围,可采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检索对方专利的法律状态,核实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再者,对于法律状态有效的专利,应当判断是否存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对于通过“专利检索报告”确认具有专利三性的技术发明,应当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保护。

5.1 指定国(地区)出口

对产品出口地明确之情况,主要检索该产品是否落入他人在指定出口地有效专利的保护范围。若落入,则在未得到专利权人许可情况下不宜直接出口,否则极易造成侵权纠纷;如不落入,则应考虑把相关技术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以求尽早得到法律保护,达到占领该技术阵地的目的。申请专利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主要考察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5.2 非指定国(地区)销售

篇9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成员对“三农”工作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农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的瓶颈,以务实的作风、务实的干劲,落实发展的举措,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推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10%以上的年增长率,但要清醒地看到农民持续增收还面临很多困难,农民增长收入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3、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转变机关作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落实好新时期党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农林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提高认知能力、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大兴开拓创新之风,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束缚,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来解决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积极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保障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取得了“三农”工作的显著成效。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70元;二是高效农业更趋规模化,全市高效农业比重达到了28%;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已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48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0余家,“三资”投入开发农业势头强劲;四是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被评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拥有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品牌农产品;五是农业科技创新和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大幅提高,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设施机械广泛应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局的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但通过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分析检查出的问题,在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方面我局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工作创新路子不够宽。针对我市“三农”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知识技能型农民的培养、农民持续增收潜力的挖掘等方面,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创新思路不多、破题实招少,措施不够有力、成效不够明显。

2、统筹发展不够全面。“三农”工作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我市“三大合作”数量发展较快,但质量不高,真正“四有”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农村财务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效农业比重还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现有“三品”农产品数量和种植面积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等等。

3、农林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对农林服务体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市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市级农技推广部门高层次的、在全省有影响的专业领军人才不多,一定程度上呈现脱节的状态;镇村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不健全、不稳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失衡,后继乏人。

4、自身建设不够完善。支部工作比较薄弱,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手段单一,在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的招法不多,创新不够;在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方面的办法较少,不利于凝聚人心、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干部能力的培养上重视不够,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队伍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业务能力不够强,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职能、提供好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局领导之间和部门之间工作的认真程度、主动性、吃苦耐劳精神存在差距。

上述问题的存在,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主观上的原因,影响和制约着工作的开展:

一是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思想解放还不够。班子成员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潜心研究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不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水平不高,造成了日常工作中常规性动作多,解放思想不深入,使得工作思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是忙于具体事务多,对工作的思考分析不够。日常工作中,班子成员的工作任务多、担子重,平时疲于应付应接不暇的具体事务,而对工作的整体性规划、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推进,研究、分析、思考的不够,影响了工作成效。

三是领导班子协调配合、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做得不细致深入。因班子成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班子成员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换意见不多,在协调配合上还没有发挥出最佳效果。在如何实施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上做得还不够科学细致。

三、“三农”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

在深入查找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三农”工作实际,以“五大提升”为抓手,注重产业协调发展,注重质量效益提升,注重管理创新,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深入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力求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优化结构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实施产业提升行动,立足点在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内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关键是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稳定发展长效机制。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二是积极发展水产、畜牧业。三是积极发展蔬菜园艺业。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五是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特别是要注重农业多功能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营销,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有机融合,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2、深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力求在壮大农业合作组织上取得新突破。农业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生产力最活跃因素。要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尽快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完善、壮大的步伐;三是加快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着力推进规模经营。四是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合作社的创建,试点推进富民合作、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建设。

3、深入实施基础提升行动,力求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契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基础提升行动,重点要有效解决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肥力不高、生态环境承载过重的问题,改造农田、改良地力、改善环境,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路子。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预警和防控体系,确保农业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深入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力求在优化服务机制上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技、政策和投入,也离不开有效的服务加以落实和推动。要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培育服务市场,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农业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在加强市、镇、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自我服务组织,努力实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多元化。

5、深入实施管理提升行动,力求在保障农业安全上取得新突破。管理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营造良好市场秩序,维护农业安全生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都迫切需要辅之以强有力的管理。农民群众参与市场、依法保障自身权利能力相对较弱,迫切需要农林部门的有效协调。要切实加强农业依法行政工作,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整顿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秩序,深化农业项目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绩效。

四、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拓宽干部职工的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立业务工作学习交流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使工作人员从整体掌握工作情况,把握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全局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和广泛交流,促使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决策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措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切实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指导“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篇10

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由此,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正式推上了议程。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深入推动,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对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贵州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地方配套性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年-2015年)》、《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若干意见》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和规章。提出了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创新能力的较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了解贵州省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对于推动知识产权战略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43家企业进行了行业领域、上年总产值、经费投入、产出专利数以及信息需求等几项内容开展了调研,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1企业专利行业领域专利分布(见图1)

生物医药行业发明专利产出量最高,达56项,提示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发明专利授权率较低,仅为28.58%,专利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实用专利产出量最高的是装备制造业74项,授权比例81.09%,装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数为22项,总体水平较其他行业领域高,可见贵州省围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外观专利最多的是出口贸易和农产品加工,均为12项,其专利授权率分别为91.67%、33.33%。外观专利的申请结合行业分类来看,更多的是为了产品品牌的建立与保护,与技术创新关联不大。软件服务业和能源科学技术排位靠后,折射出对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1.2科研经费与企业专利产出数量的关联

将科研经费投入量和产出专利数量作为变量,应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28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专利的pearson相关性为0.459,显著性为0.14,两者显著正相关(见表1)。

科研经费TOP7企业均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产业企业科研投入比最低,仅为0.3%,同时这家企业无专利产出。可见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更多财力上的投入与支持(见图2)。

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只有10家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职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19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暂由其他部门或者经理直接管理,剩余14家企业尚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无专人负责管理,在建立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相关制度等鼓励办法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可见企业专利意识非常淡漠

1.4企业专利信息检索工具使用情况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7家企业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作为专利检索工具,4家企业以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为专利检索工具,1家企业在使用了知识产权出版社、专利检索实验平台、soopat网站来检索专利,1家企业的专利信息检索仅使用百度。只有3家企业使用的检索工具包括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知识产权出版社网站、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专利检索实验平台、patentics、oopat。只有1家企业使用了美国专利局网站作为国外专利检索工具。12家企业表示在专利检索、专利管理、专利申请与专利分析及其战略实务方面存在困难,非常需要相关的应用培训。

1.5企业专利需求统计(见图3)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5家企业无专利的产出,占了总数的34.88%。有5家企业提出了希望政府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利信息服务渠道。企业普遍表示有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等专利信息利用需求,但企业绝大部门没有专利信息应用型人才,甚至部企业技术人员不具备最基本的专利文献检索技能,也尚未接受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同样,有27家企业表示公司缺乏专利应用资金,对专利应用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面,专利应用资金和专利应用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从对企业的各项调查结果来看,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意识不足,是企业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的最大障碍,专利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表现为忽略了专利检索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检索技巧,检索途径单一甚至从来不检索专利,不重视专利文献的发掘与应用,没有积极利用专利文献来实现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情报竞争意识淡漠,缺乏战略布局。其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的激励措施没有到位,影响了职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企业专利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无法便捷的获取各种专利信息,成为了阻碍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拦路虎。

2贵州企业专利发展对策研究

2.1强化企业专利意识

随着知识产权知识不断普及大众,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贯彻,很多企业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积极完成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设工作,但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对此还是不够重视知识,在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方面受制于他人时才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这也提示我们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专利先行,专利战略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一要强化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避免企业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流失,积极利用专利法律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避免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中侵权和被侵权事件的发生。二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在决策过程中将专利工作放在战略地位上去考虑,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发明创造活动的激励措施,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2.2加强信息化技术和专利文献的应用

专利文献包含了人类95%的发明创造,记载了世界各国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以及新的科技与市场的发展动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科研周期,节约40%的科研经费。作为企业应充分重视专利文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高效利用专利文献寻找创新思路与灵感,降低创新成本,同时也能避免侵犯他们的专利权。企业应该尽快改善职工专利检索、专利分析等硬件条件,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树立科技情报竞争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法务提供保障。

2.3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

现阶段贵州省存在的专利数量,特别是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少,且授权通过率偏低。2014年贵州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2471件,贵州省发明专利申请8203件,占比36.5%。同期,广东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46816件,两者创新能力相距太大。贵州2014年的发明专利仅为广东省发明专利的1.83%。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企业产出专利数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提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优化配置企业科研经费,提高企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使得用最少的科研成本完成科研项目,保证企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质保量的提高贵州省企业专利数量。

2.4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专利信息需求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甚至对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还没有什么认知,无法将其专利信息需求具体化,严重阻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只有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知识产权系统的集成,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沟通障碍的问题,让企业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产权信息,也能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真真正正的为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为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2.5培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专利情报人才

篇11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增加,能源供给压力逐渐上涨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加严峻的经济挑战。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不断增加,例如我国老牌大庆油田就出现了石油可开采储量下降,油田后备石油储备资源质量大不如前等问题。石油开采难度和成本增加是当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单纯依靠增加开采数量实现企业盈利的方式已经远不可取,为了实现石油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综合实力和成长生命力的增强,做好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是当前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重点环节。

一、管理会计及其作用

管理会计,亦作内部经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同一般的财务会计有着重要的区别。管理会计的职责在于通过有效的财务决策、企业有效信息编制、综合管理目标制定等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管理决策依据。随着近年来石油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形成,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首先,管理会计能够综合评价石油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并根据市场的走向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其次,管理会计能够对石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有助于完成企业预算及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再次,除了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外,更新企业管理和经营办法,引入先进科学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职责内容。因此,石油企业想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科学发展,注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必不可少。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管理会计的参与,提升企业管理会计能力,是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中的关键一环。

二、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一)石油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占比和人才质量不达标

虽然管理会计职位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石油企业近年来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从石油企业管理会计现状来看,满足管理会计岗位要求的人才在企业财务整体人力资源中的比例还比较低。企业财务团队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仍占绝大多数,导致了一些管理会计岗位无人能胜任,担任管理会计的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也达不到管理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使得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困难重重。同时,企业上层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团队建设工作认识的程度也存在不足,在管理会计人才引入和培养上投入的资源和资金也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石油企业当前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成长缓慢阻碍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当前我国的石油市场发展是极为快速的,不但受到了国内能源需求的影响,国外政治、政策等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另外,从石油产品生产角度上来讲,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影响严重,特种钢材等成本市场价格浮动影响较大,再加上产品更新换代十分快速,石油企业的市场经营和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和困难。为了应对这一行业现状,虽然石油企业中信息管理系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软件系统和硬件更新节奏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生产、销售、采购等部门没有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大数据管理,导致了石油企业的运营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管理会计在业态发展预测和产业链整合中角色缺失

当前国内石油企业的产业链建设还不够完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也缺乏对产业链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整合措施。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核心重点还是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局限性限制了企业对市场和业态发展的综合预测能力。因此,在整个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会计对石油勘探、开采、炼制、化工生产、运输储存、技术研发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成本增加,企业形不成有效的系统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而制约了石油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石油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创新思路与发展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入高精尖端财务技术人才

为了确保石油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和创新,首先要不断加强人才规模和人才团队的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入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管理会计人才,以高端人才带领团队的方式,逐步实现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根据石油企业的产业实际与经营发展需要,还要加强对企业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保障管理会计工作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障管理会计工作模式的开展能够同石油企业日常管理实际相结合,做到明确责任、主旨到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协调、统筹、管理企业各个部门和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对其全过程的监督、审查和控制管理的要求。

(二)加快ERP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共享模式建设

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需要进一步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的建设。在石油企业当前ERP管理系统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推进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建设,充分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加速市场信息,尤其是国际市场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从而提高石油企业海外项目开发能力、预测国内库存储量能力,杜绝盲目生产造成企业库存成本上涨影响企业盈利的情况。同时,在企业财务共享模式建设中,还要格外注重搭建HR、FMIS、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平台,并实现各个平台之间的快速对接,实现企业管理会计办公的在线化和管理的流程化,管好票据扫描和上传系统、建设集中报销平台、实现成本大数据化管理,为石油企业经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奠定管理上的基础。

(三)延伸产业链,注重石油化工发展,以管理会计为中心推动产业链整合

根据国内外石油产业市场的现状,为了确保企业成本投放的下降和企业市场经营利润的不断提升,做好石油产业链的整合也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首先,在发展战战略上,要坚持适度开发的战略管理原则,逐步将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转移到附加值增长范围较广的中下游创业,为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其次,要实现石油市场产业链的横纵延伸扩展,逐步推进产业链一体化的建设,将石油开采、炼化、销售融为一体,并同同行业竞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或合并经营的模式,提高石油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有效地控制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收益的提高。再次,在产业链基础上,还应注重对石油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新的工艺流程,降低企业生产中的损耗,以新的产品突破市场局限,创造新的企业效益增长点,不断取得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微.管理会计之于石油企业的意义与价值[J].经贸实践,2017(23):263.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12-04

1信息类学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信息类学科知识更新和社会需求更新较快,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软件、新算法不断涌现,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出现很多问题。如对专业和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面较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论文选题陈旧,如计算机专业的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题目占相当比例,且每年都在重复使用,没有发展,毫无创新性可言;避硬件就软件,即使是硬件方面的课题,也仅是停留在设计原理结构层面上,缺乏实验调试,与实际情况对接不上;课题脱离社会实践,所使用的技术有些已是淘汰的技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课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虚拟课题,并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务,做毕业设计的同时,也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冲刺阶段,很多大学生无法安下心来做设计、写论文;即使找到工作,又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进行实习。同样,考研复试、部分学生需要完成重修考试等也因类似的原因占用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很难完全到位。有些学生毕业设计的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认真,加之有些指导教师水平有限、责任心不强,学校的监控措施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甚至从网上直接抄袭论文。以上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不用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拓宽毕业设计的途径,采取积极有利的措施,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措施

2.1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

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基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但有效设计时间仅有3~4个月左右。要想在此时间内完成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显然是困难的。因此为了实现毕业设计的目标,可以放宽毕业设计的时间限制,在不改变和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尽早提前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

例如,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作为教师的科研助手,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并熟悉科研的一般规律,从最基本的基础工作做起,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研究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我院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还充分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装备制造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和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等,结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吸收部分学生参加实验室科研活动并且在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我院2006届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人数为67名,2007届为92人,分别占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8%和25%。

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科研工作通常在具体的领域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前沿性。教师的科研实验室通常具备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宽松的实验环境,足以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保证。科研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提前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思考和工作,既能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研,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又能使科研与学习相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将实际科研项目融入毕业设计之中,真题真做,深入工程实际,抓住设计指导重点,教授工程设计方法,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升华。将这种过程持续到毕业设计过程结束,通过一年多甚至两年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远远高于仅用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取得专利。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将从事这一类型的工作,这同时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和新的工作岗位,为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能很快投入到硕士课题的研究工作。

2.2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科竞赛现在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及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国际以及国家级和省级的竞赛,例如大学生“挑战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电子竞赛、机器人大赛、网页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般可以从大学三年级做起,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跨学院多学科综合组建团队,通过赛前的积极备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品质,培育团队协作的精神,积极向上、顽强拚搏、不屈不挠的毅力。有一部分学生可结合已参与的电子竞赛、机器人大赛等方面的题目,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继续发挥创造性,提出新观点,创新内容,把课题做大、做活。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既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院每年都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商务、通信工程等专业选取80名左右的学生,还有个别来自于机械学院等其他学院的学生,每组3~5人,组成20余个创新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以参加各种竞赛为载体,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展示其取得的成果。这些学生都能非常投入,连“五一”、“十一”等长假也不休息,而平常工作到后半夜凌晨1、2点钟则更是常事,从中锻炼了自己,学生的能力、创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成为这些学生毕业就业的一个很重要资本,用他们的话讲,这是他们大学四年来所做的最有意义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2005届自动化专业学生王刚、冯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李金峰、张义鑫组成的一个创新团队,通过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成绩:设计完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学校举办的CAI课件大赛上获一等奖;研制完成的“音控智能机器人小车”获第三届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对竞赛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作为毕业设计核心研究课题,并基于此研究撰写的2篇论文“基于Visual C++的广义形态图像边缘检测算法实现”、“基于SPCE061单片机的音控智能机器人小车设计”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和《仪器仪表用户》杂志上;其中2人的毕业设计(论文)分别获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毕业后分别就职于东软集团、中国移动沈阳公司等,并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和项目负责人。

2.3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我院的每个专业已经建立起2~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收部分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时间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校企合作开展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实战演练,这既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应用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提高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由于前几年一些高校连年不断“扩招”,本科生和硕士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就业形式愈显严峻,就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人才招聘的时间随之前移,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前提是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单位实习进行试工以便考察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学生为了以后的就业考虑,也往往希望在校外单位做毕业设计。如何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一个对学校、对用人单位、对学生都有利的做法就是允许学生到用人单位做毕业设计,这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当然,这是有先决条件的,一是学生在企业所做的内容必须与本专业有关,二是企业也要指派专人进行指导,并与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三是学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进行毕业设计评定时,应对学生设计的创新之处或与生产实际关联紧密的研究课题进行鼓励并在成绩评定时给予体现。这样也可较好地引导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力求创新。这样不仅做到了真题真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例如,2007届信息安全专业王欢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一直在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进行实际课题“基于XML企业网络信息交互系统实现”的研发工作,设计出一个适合企业Web应用的Java通用架构,通过XML自身的安全性诠释XML在Web应用服务中的运用,开发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具有平台无关性,并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组件的可复用性。其设计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该毕业设计(论文)也获得了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由于设计期间的突出表现,福建、上海、沈阳的多家公司希望聘用他,最终该生选择了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在网络安全事业部工作。近几年来,我院每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比例已经占到毕业生的15%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市场的变化,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及具体实践过程、步骤,还需不断加以改进和调整。

2.4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一方面,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加强网上检索能力,了解本课题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增强消化、吸收和开发利用知识的能力,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做出高质量的、有创见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校园网为依托开通的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JI)光盘镜像站点上进行中文期刊检索,利用篇名、作者、刊名、关键词、中文摘要等途径,输入检索词、检索范围、检索时间段,得到所需课题的检索结果;通过因特网在中国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文献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上进行检索;通过“世界科技期刊网”(WorldSciNet)、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等进行外文期刊检索。

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与学校甚至指导教师之间往往保持一个相对松散的联系。我们通过学院网站的建设,专门开辟毕业设计专栏,将学校、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规定、要求、通知、选题情况、结题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模板、答辩要求、答辩安排、公开评优原则等公布在网上,搭建学生与指导教师、学院、学校之间联系的平台,及时沟通有关信息,进行在线交流与研讨,反馈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即可以有效克服学校要求的每周与学生见面次数的限制,又可以克服有些学生在外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而不能及时与校方指导教师沟通的弊端,使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提高了毕业设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2.5毕业设计实行结题验收

为了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使学生切实重视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按课题对待与管理。一般来讲,在毕业答辩前2周内,学生已把主要精力放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与修改工作,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涉及毕业设计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已基本结束。因此,可以答辩小组组成验收小组,在毕业答辩前2周对每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结题验收,验收在实验室或设计现场进行,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实际演示与操作,成果根据专业与课题的性质,可以是设计出来的实物,也可以是开发的软件等。对于结题验收效果突出者,在评定院、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时给予优先考虑;对于结题验收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需跟随下一届学生重做毕业设计。这一做法,一方面对设计突出、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特别是提前介入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参加过学科竞赛,以及在企业完成实际项目的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另一方面,可有效杜绝有些未认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答辩时随意夸大自己的毕业设计以及虚构结果等现象。我院2006届和2007届由于结题验收不合格的学生分别有16人和11人,经过整改仍未通过的有7人和4人。结题验收的实施,对端正学生的毕业设计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结束语

上述思路与措施的综合应用,在我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成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使得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我院2006届和2007届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为6项和7项,位列各学院之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毕业设计(论文)随机抽查中,获辽宁省同类专业评比第1名。自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3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学院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30篇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达到90%以上,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稳步提高。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其他环节,如选题、开题报告、答辩、评优、过程监控等方面,只要我们把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保证必要的经费,同时积极探索拓宽毕业设计途径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使毕业设计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 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2] 吴盘龙,李星秀. 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04-105.

篇1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66-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农业、单一种植业的生产格局,向多方位多层次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拉动和微观经济利益驱动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8年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4.5%和10%。全部工业增加值9500亿元,增长15.4%;粮食总产量10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这些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现今确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之后,河南省坚持不懈做好“三农”工作,“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加大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本文从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其机遇与挑战,以确定今后发展主导思路。

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1.1 促进经济增长

立足于现实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应把握经济变革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效的非农产业,以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1.2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农村平均劳动生产率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应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入手,使每个农村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增加收入。

1.3 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前,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充分发挥其资源的整体优势和局部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河南经济。

2 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但河南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传统农业比重大,市场化水平低。在加入WTO后,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

2.1 历史机遇

农产品国际贸易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加入WTO之前,决策者和学术界大多数人士认为,河南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入世对本省农业的冲击,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措施、下发文件、培训干部,响亮地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快发展”的思路。近两年来,河南省农业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进一步加大,使得河南农村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加强。

2.1.1 有利于增加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第一,食用小麦首次走出国门。

2001年,河南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提高农产品特别是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品质和经济效益,重点加快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河南新乡市以前就是农业部划定的黄淮海优质小麦区,加入WTO以后,新乡市政府就积极申请建设“优质小麦试验基地”,截至2002年,河南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万亩,豫麦34、豫麦47、高优503等优质小麦品质已经达到了国外进口小麦的水平。2002年11月,河南的小麦从连云港装船出口到国际市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第二,农副产品走向世界。

2002年,在国内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和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经受住了入世第一年的考验,农产品出口比2001年增长13.2%,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河南是畜禽养殖大省,肉类精深加工能力稳居全国第一。2003年3月,河南省首批无公害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为河南农产品出口奠定了更为有利的条件。2009年,河南双汇生猪屠宰量世界排行第五,肉制品产量世界排行第二,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2.1.2 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省长期分割城乡体制、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的政策,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化战略,农业小规模经营,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滞后,生产手段原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2001年统计的数字来看,河南省外出打工者具有初、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上升到了87.7%,出现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升的趋势;另据2004年对伊川县鸣皋乡三个行政村的调查得知,三个村99.5%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人不再回来。这使我省农业缺乏竞争力。加入WTO,压力可能变成动力,使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为今后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其次,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乡镇现有生产、技术、流通体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第四,要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统一大市场。

2.2 存在的挑战

由于农业和农村基础长期薄弱,农村建设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育成熟进步还需要一个过程,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到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实现,存在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挑战。

2.2.1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河南的发展并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仅占45%左右。此外,龙头产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与农户间利益分配问题,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2.2.3 劳动力问题突出

我省富余劳动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大量劳动力闲置进而外流,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安置问题,反而导致他们长期无固定职业,无固定从业场所,收入也是无从保证。这一问题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更为严重。大量在外省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其就业的工厂倒闭而不得不返乡,但由于家乡并无安置地方而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2.2.4 农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河南人均耕地与全国人均耕地相比少0.47亩,且耕地以每年1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后备资源也十分匮乏。“白色”与“黑色”污染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地力下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40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水、大气污染严重,省辖水系中,属于严重污染的V类水质河段就达2938.4公里,占36.8%;部分城市出现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严重危害农业,直接导致农业歉收。加之,固体废弃物污染、对矿产资源的滥挖乱采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

河南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工农业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结合省情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制度诸因素,充分挖掘、利用河南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的优势,从农业内部和外部着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坚持以潜在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选择有市场前景、有销路、有效益的产品去发展,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只是顺应市场,而且要通过人的主管努力去把握市场,拓展市场,挖掘潜在市场,预见未来市场,把握近期市场和瞄准长远市场。

3.2 认真做好政策支持和调整规划工作

为了搞好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已经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意见》、《河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今后,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发生的新变化,及时修正已有的政策并制定新的更全面有力的政策来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3.3 应认真做好调整示范带和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工作

具体是以310国道与陇海铁路这一重要通道为中心,建设310国道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另抓好重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以新乡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立以周口、商丘为主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等等。

3.4 认真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工作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发展面粉加工业,提升面粉档次,重点发展高档次专用面粉;其二,要加强食品加工业,要坚持名牌战略,如“莲花”味精、“”、“白象”“三全”、“思念”、“双汇”已经是全国知名品牌,应大力保护、扶持、宣传这些名牌产品,扩大这些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其三,要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和酿造业;其四,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发展畜牧业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是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henan.省略,2009-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