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S8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72-01

在冬季,气候比较恶劣,气温较低,因此,鸡就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共有三个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一是传染性因素,包括:支原体、大肠杆菌(气囊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鼻炎、禽流感、肺病毒等。二是非传染性因素,包括:①环境因素:如果鸡舍中白天和黑夜的温度超过了5℃,那么鸡就很容易患上感冒疾病;密度大、空气质量不好——氨气含量超标、烟尘大等。②应激反应:疫苗反应、捕捉、转群等。③营养方面: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等。三是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免疫方法,不恰当的免疫时间间隔,疫苗质量不合格,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科学的消毒以及饲养员养殖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从环境因素上的通风保湿这个方面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分析。

一、通风和保温问题

一般情况下,养鸡户不能够充分处理好通风和保温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关系,通常的养殖户大多注意鸡舍的保温,而忘记了鸡舍的通风问题。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为:第一,因为一旦鸡舍的昼夜温度超过5℃,鸡舍内的鸡就易感染上感冒等疾病,所以养殖户就很注意鸡舍的保温;第二,鸡的一些生理特点会错误的引导养殖户,使得养殖户无法处理好通风和保温二者之间的关系。

1.耐氧力强。鸡的呼吸系统是由喙——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组成的,鸡进行呼吸的时候,气体经过鸡的喉和气管等进入肺脏和气囊,当气体经过肺腔后,肺腔中的二氧化碳会经过与吸入的气体交换到达鸡的前气囊,因为在呼气前前气囊中的二氧化碳就已经被排出,后气囊中的空气就会被挤入到肺腔中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气血交换之后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又会被挤入前气囊,这就是鸡的整个呼吸过程。与其他动物的呼吸系统不同,鸡不论是在呼气的时候,还是在吸气的时候都能够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因此,鸡具有非常强大的耐氧能力。

2.耗氧量大。在所有的动物中,相同单位体重的鸡耗氧量是最大的。从上面的两个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虽然说鸡在动物中耐氧能力比较强,但是它的单位体积耗氧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鸡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对氧气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需要提供很多的氧气。同时,如果鸡舍内不注重通风处理,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鸡会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呼吸系统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鸡的肠道系统疾病,继而引起鸡的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鸡舍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够过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过0.5%,而氨气的浓度超过了20ppm,就会对鸡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一现象并不严重造成的影响就是鸡的性成熟较晚,鸡的患病率较高,严重的话会导致鸡舍内的鸡患上肿头、腹水疾病。这些都是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通风所造成的影响。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通风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够做到鸡舍的合理通风:首先,鸡舍的通风要勤,晚上也要对鸡舍进行通风,不能够关上鸡舍;其次,每次通风的时间要短,特别是在晚上,每次的通风时间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了;再次,必须做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并不能只打开天窗;而且,必须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鸡舍内的鸡,尽量使得冷空气从鸡舍的两侧或者是鸡舍的上面吹向鸡,也可以设置挡风板来阻挡冷空气;也可以在鸡舍通风之前给鸡舍适当提高点温度,或者是在通风口设置一些热温板,进而增加温度;最后,必须及时清理鸡舍的鸡粪,保证鸡舍的清洁。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1.预防。一般来说,预防鸡的呼吸系统病的方法一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鸡进行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主要有禽流感传喉等疾病;而那些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气囊炎疾病,接种疫苗并不能够很好的预防,因此,我们不建议接种疫苗来预防这种气囊炎。第二种预防方法是药物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使用土霉素钙预混剂和吉他霉素预混剂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

2.治疗对于已发生呼吸疾病的鸡群有以下几点措施。养殖户必须根据鸡的患病症状来确定鸡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这种疾病症状主要有干咳和湿咳,所谓的干咳是指鸡咳嗽的时候没有痰液只是咳嗽,这时就需要解决鸡的咳嗽问题,因为鸡咳嗽的时候会带动气流,进而破坏鸡的呼吸道系统的粘膜等,这也会导致一些细菌的感染入侵;而湿咳就是指鸡正常的呼噜,但是它会产生一定的痰液,这个时候就不必做镇咳处理,必须稀释鸡的痰液,让鸡能够把痰液咳出来,避免呼吸困难,进而导致鸡的窒息而亡。通常使用的痰液的稀释剂有氧化铵以及禾丰生产的“康诺”等药剂,这些药剂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效果较好。但是如果鸡的症状比较严重,就应该使用氨茶碱来治疗鸡的哮喘疾病等。可以根据不同细菌病毒的感染能状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消炎药物来治疗鸡的病原体感染疾病;治疗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药物有抗病毒类型的,主要有一些抗病毒中药,其他的还有向安乃近这些解热镇痛之类的药物。适当的喂食鸡舍内鸡一些维生素A,可以大大减少鸡的呼吸系统疾病,修复鸡的呼吸系统的细胞损伤,修复鸡的呼吸道粘膜。在对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要有一个合适的用药时间。因为向支原体和衣原体这样的病原体并没有细胞壁,导致很少的药物能够将其杀死,而且它们通常会有两种遗传物质。同时,这些病菌生长在细胞外,就像鸡的气囊,在气囊上并没有细胞,也就没有了毛细血管,因此药物很难将病菌杀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鸡的呼吸道疾病治疗困难的问题。我们建议使用喷雾治疗外加一定的饮水方法进行鸡的疾病治疗,并且维持足够的治疗疗程,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而述,养殖户要想做好养鸡生产,就必须秉承着“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来进行生产过程。必须做好鸡的病毒预防工作,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要做到合理的保暖工作,给鸡营造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如果,鸡的呼吸道疾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尽量找出致病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减少疾病在鸡舍中的蔓延,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狄淑英.鸡群顽固性呼吸道病的应对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9(05)

篇2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呼吸道综合症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对养鸡业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近几年来发病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越来越大,下面就发病原因、病变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死因统计资料是制定一个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卫生保健效果,居民健康水平与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144团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牧团场,分析居民的死亡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居民卫生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登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且与派出所核查复实。人口资料来源于钟家庄镇派出所,根据年末人口计算平均人口数。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1.3死因分类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为统计口径,根本死因以国际统计疾病(ICD-10)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2.1 死因别、死亡率及死亡顺位

本团2012年全团总人口数12664,死亡75人,总死亡率是592.23/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事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这五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6%。见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恶性肿瘤11例;事故(意外伤害)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96%,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2.7%。而传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总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团男性总死亡50人,死亡率为66.7%, 女性总死亡25人死亡率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

2.4在意外伤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着社区、连队差别。2012年社区总死亡38人死亡率为51%, 连队总死亡37人死亡率为49%,连队死亡低于社区。意外伤害死亡5例,占6.6%社区3例、连队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车祸,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统计分析全团居民死亡原因和顺位的意义在于:统计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团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项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①脑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恶性肿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这三种疾病是我团镇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对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预防的方法就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意外伤害等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只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个人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及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覃常宇,周小军.关于2011年西湖区居民死亡及死因监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J].201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