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型农村规划

新型农村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09:45: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型农村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型农村规划

篇1

定边县贺圈镇小巨滩村是榆林市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之一,立足于小巨滩村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根据农村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达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达到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的建设要求。

通过对小巨滩村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对今后的发展目标做了认真分析,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坚持按照“产业发展是支撑,城镇体系是载体,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标”的总体思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把村民发展致富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的融和在一起,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1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维系的文化共同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共同联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镇建设的延伸点,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落脚点,是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示范点。其建设目标是达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2.1 自然村落的解体推动农村社会重构

近年来,随着榆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业村庄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许多村庄出现了“空壳化”、“空心化”的现象。此类村庄的衰落加快了农村社会重构和农村社区的崛起。

2.2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依托

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周围村庄人口逐步向社区中心村集中,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为榆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2.3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农村社会结构,以开放为基础的地域性自治代替封闭村落为基础的村民自治,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2.4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强的聚集组合功能,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在加强合作和改善服务中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2.5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现代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为农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逐步培养农民的民主竞争、合作协商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推动现代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3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以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为目标,加快村庄整合布点,寻找科学合理的社区建设模式,制定社区建设标准,采取试点先行、重点推进的策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结合上位规划对村镇体系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新型农村社区内各功能区相对集中紧凑,有机联系;做到人畜分离,确保人居环境卫生;村内道路路面硬化,水源安全可靠,电力通信畅通,垃圾定点收运,污水雨水分流,污水处理后排放;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有活动中心、卫生室或便民诊所、商店或超市放心店等公共服务设施。

4 小巨滩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4.1 小巨滩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小巨滩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且土地相对集中,利于进行集中连片实施生产,而居住用地集中布置于村庄中部。因此小巨滩空间发展布局采用组团集中式布局。

4.2 社区性质

小巨滩是以农、林、畜为主导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社区。

4.3 建设用地选择及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选择原村庄建设用地作为未来建设用地,通过规划,逐渐搬迁旧村庄住户至新规划社区中,分阶段分批实施,搬迁后,旧村就地改造作为新的社区规划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4.4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篇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称为农村发展的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中国农业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化作引领的战略基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目前,各地已经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生活环境堪比城市小区,城乡差距在这里已显著缩小[1]。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推进,其中成都、新乡、苏州、德州等省辖市为此专门下发文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成效显著,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通常的概念中,国家有了政策和物资、资金的保证,地方上的建设就可以大上快上,指日可待,但实则不然。一项大的经济建设和改造,不仅要有政府的各项支持,还要有社会各界、各种力量的大力配合。如一个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即使政策、资金、物资全部到位,也不一定能建设一个好社区。因为怎么进行布局,建设多少房子,多少人居住,建设哪些服务设施等的问题,需要技术层面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有其自身的原则与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当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活动中,需要规划与设计的城镇乡村很多,但还没有一个通用性的设计模式可以借用。因此,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模式研究和推广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设计模式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巨大,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由权威部门完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设计模式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世界上没有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通用的“模式”一样,中国自己也没有通用自己所有省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这个模式需要具体的定位和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设计模式必须是针对某一地区或相似区域进行的具体化的系列方案[2]。设计模式是一种理性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设计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最终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环境规划与设计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方案设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结合实际办事,要充分尊重和体现用户的要求,维护用户的利益。设计模式是建立在充分的调研、考察,广泛征询意见,实际的实施检验等前提下形成的,具有针对性、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而它又不是一般性建筑和环境设计模式的重复,应有以下创新点:一是设计模式既有文字论述,也有图例说明;二是设计模式既有概念性的规划,也有建设性的实施细则;三是设计模式针对性强,遵从原创性的原则,不重复,不摹仿;四是设计模式在同一类型中,有多种形式可供参选;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其复杂程度,可设置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不同的地理位置可设置为平原设计模式、高原设计模式、江河设计模式、海洋设计模式、丘陵设计模式、岗地设计模式或山地设计模式等。不同的气候环境可设置为热带气候设计模式、温带气候设计模式或季风带气候设计模式等。

2设计模式的运用与实践

设计模式的优劣与否,必须通过实际运用才能够检验。为此选择了襄阳地区保康县歇马镇。选择的理由是:襄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也有比较丰富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形态。襄阳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按照襄阳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地形条件,在设计模式当中,可进行大的分类,即丘陵设计模式、岗地设计模式和山地设计模式。符合我们理想的T型设计模式系列,即相似模式的梯级排列。保康县歇马镇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乡镇,其中有许多的村庄坐落在高山地带,平均海拔在1200多m以上,符合选用“山地设计模式”进行运用。根据设计原则,对歇马镇设计模式进行了2个阶段的分期工作:一期为概念性的规划;二期为建设性的实施细则[3]。首先对镇属的49个村子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勘察、测量、调研,结合各级相关的要求、规定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根据大的设计模式纲要,再进行单位的模式划分:产业结构设计模式、居民居住设计模式、公共交通设计模式、公共设施设计模式、供水、供电设计模式、通讯设施设计模式、旅游开发设计模式、生态环境设计模式和文物古迹保护设计模式。历时2a多的时间,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镇政府的认可,市、县城乡设计规划部门的验收。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的建设规划设计。运用设计模式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襄阳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态分布和业态布局,可以根据政策去调控,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去落实。

3结语

设计模式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全国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活动中有着良好的参照价值和引领作用。通过研究,本课题实际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二是为用户准备的多方面的设计模式,成熟、可行,可供选择余地大;三是为同行和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四是为实践性教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五是为与外省、外地区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积累了经验。

作者:张波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对于节约土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地作用,有利于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社区建设缺少合理的规划、土地浪费严重、无序建设、建筑质量隐患大等问题,引起了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根据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共有300多万个村庄,村庄建设用地2亿多亩,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涉及的村庄数量多、面积广,与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乡村社会和建设市场,也是全世界可以拉动内需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

(二)新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开发活动越来越多,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非法占用耕地、违规违法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建设废弃物的乱堆乱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警示我们,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村庄的分布体系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村庄分布呈现一种以小型村庄为主、比较均质的形态。虽然村委会所在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大,在农业服务、行政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中心村的作用,但是在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方面的作用还不是太明显。未来的农村社区规划布局应该是建设村庄两级体系,农村社区直接接受城镇的辐射,没必要在设置一个中间等级的中心村。同时,我们不可否认村庄体系还会出现其他的可能:村庄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和地理区位中可以承担其他村与城镇之间的一个过渡的角色。

(二)村庄的规模

在我国,农村建设筹资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应该以集中型的村庄形态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要本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这样一来,问题就显现出来了,集中型的村庄规模如何控制呢?规模过大,就会造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情形,既失去了村庄的特点,在综合环境方面又不如城镇,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农村人口规模应该控制在1000-3000人之间,因为在这一规模下配备基本的公共设施最为经济。

(三)村庄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功能是进行农业生产,从欧美发达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来看,村庄的功能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第一产业农业之外,还应该包括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等等,甚至农村社区还可以承担一些城市居民的居住功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缺乏发展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以及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等。

(四)村庄的人口结构

欧美国家的村庄建设比较发达,在欧美国家的村庄社区中,人口的构成是多样的,既包括纯粹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还有一定区域内从事农业服务的人口,也包括一些从事商业的人口。根据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我国新型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是:注重土地利用集约化、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此外,我国农村人口结构还存在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所以,我们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不同需求,并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所包含的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有机结合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三、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借助区域发展的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和县城经济的发展方向协调一致,适应区域发展条件,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通过科学的规划,在照顾农村特殊村情的基础上,整合农村的资源、环境、交通以及区位优势,从宏观层面为新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定位定性,挖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在条件,加强其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不仅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还要从农村的生产和就业出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功能,解决农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合理规划社区选址、合理的日照间距以及建筑密度、适当的控制容积率等内容。在新型社区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不应该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此外,我们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区位条件,适当的推广风力发电、小水电、沼气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新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强调农村发展的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继承和发展农村中的人文特色和自然特色

小乡村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旧有的空间格局、文化习俗和建筑特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与农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相协调,又要延续和继承当地的文化风俗和传统习惯,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和古村落,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改善村民的生活为主要目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选址特别重要。农村社区的选址科学合理,有利于避免例如洪水、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又可以避免极端的地形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中,要使新建社区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体现农村的生活特点,反映村民的需求,同时努力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历史的必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为农民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和劳作条件。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不足,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这要求我们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努力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建设经验,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道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Currently, the government of Henan province is actualizing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ctively.One side,the government pursues the scientific road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the wide rural area is facing complicated problems when is developing, economy and socie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This condition can’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polici and objective demand.Taking Xin’an county as a example,we have had to adapt to circumstances when are layouting community.Also,we must carefully excavat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area to finish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layout planning.

KEYWORDS: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layout planning;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1.1国家宏观层面分析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方面,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严格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约束环境下,城镇化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压力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寻找城镇化的新出路势在必行。

2009年10月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1.2农村社区发展解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社会不再处于自然状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分散、孤立、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中,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等特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迁。为了顺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势在必行。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按行政单元设置基层组织的惯例,以自治为主体,以群众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

1.3资源环境条件下,新安农村地区空间发展特征

新安县自然文物旅游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具有“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的显著特点,河谷川地所占比例不足10%,且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生态与耕地红线的限制性明显,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具体特征有:

西北部山区村庄分布分散,规模偏小,2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76%,1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33%,尤其石井镇、北冶镇、曹村乡、南李村等乡镇1000人以下村庄已经超过总数量的的83%;县域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村庄布点存在潜在生态安全威胁,产业集聚区和洛新产业集聚区工业的发展固然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其对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周边村庄生活环境极差,饮用地下水和大气环境遭到污染,采掘业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石寺镇、正村镇北部采矿区涉及大量村庄,目前大面积采空区均有村民居住,村庄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小浪底库区建成蓄水使得新安部分地区地质条件逐渐改变,在气候多变的大环境下,很难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滑坡)、洪涝灾害曾经对石寺镇、仓头镇、正村镇造成巨大损失。曾经将部分村庄搬迁移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沿湖区尚有很多村庄,存在安全问题;另外仓乡镇特色养殖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环保和污染处理设施,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已经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

2基于资源环境条件下布局规划分析

新安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同时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极度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对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土地性质分析,以及历史文物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分布、潜在自然灾害分布等,把新安全域划分为高度敏感区域、中度敏感区域、低度敏感区域。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以确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配置选择、土地开发顺序、功能布局结构形态以及环境功能区划提供核心依据:

2.1高敏感区域

作为县域重点保护区,应作为自然发展的优先用地,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杜绝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原则上禁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2中敏感区域

作为引导建设区,包括较适宜和基本适宜用地。

较适宜用地,主要包括人工林地、灌、草地,以及基本保护农田等。此类用地生态敏感性较高,应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群落的建设,注重物种多样性保护,并对生态格局影响比较大的斑块、廊道进行加强和修复,并严格保护高产农田。该类地区规划期内不宜进行较大的开发建设行为,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搬迁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但是对于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与置换可以适度进行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但要科学确定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基本适宜用地,主要包括广阔的中低产农田、未利用荒地,也包括城乡居民点。该地区邻近需要进行生态保育的区域范围,部分可作为城乡发展用地,建设与保护同步进行,控制开发强度,打造极具人文自然环境的新型农村社区。尽量使城乡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2.3低敏感区域

作为优化建设区,该区域可作为城乡优先发展区域或生态工业用地,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区内村庄作为新型农村社区选址的重要对象,重点发展,重点建设,结合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极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3基于上述分析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基于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尤其做好万山湖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整合土地,从土地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从农民手中释放出更多的土地,通过农村地区集约内涵式的发展,从而为城镇提供一定的战略拓展空间,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社区布局涉及因素较多,影响面较广,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挖掘农村资源环境内涵,研究新要求和新问题下农村发展建设合理布局结构,统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刘三;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赵君;刘涛;贾玉巧;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规划及政策设计[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年04期

[4] 朱喜钢等;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5

“井田”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商朝,源于当时的“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原有的“井田制”无法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井田制随之瓦解。据文献记载,当时的“井田制”是“将每方里之地,划成井字形,即等分为九方,每方百亩,中为公田,余则分授八夫,各私百田,同养公田,不另纳税。成年受田,老死则还。此井田制之基本也。积井为邑,以至于同,俱有定制。①”

二、“井田”研究的范畴

从概念上看,“井田制”形制上的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四都为同的理想规划与霍华德的“社会城市②”以及杜能③的《孤立国》都有十分微妙的相似之处。即将单个“井”之外另设“井”,四井为邑,以至于同;“孤立国”则在距离城市中心第6层之外有另一“孤立国”;“田园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在农地之外另建新城,以至于多个田园城市累加扩展成“社会城市”。因此,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在现代仍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如何遵循“井田制”的启发,研究具有独特区域特色的“井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所谓“制”是体系,是制度的总称,本文所谓“井田”并不是要分析古代井田制度,而是在现有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设想的一种建立于理想层面的新型农业生产理论形式,是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尝试。

现代田园城市框架下的新井田在田园布局采用旧“井田”形态框架,而不涉及所有权等政治范畴。新井田是以“井”字为框架,“井”字中间是市政设施,周边建设庄园,主要建设高附加值农业。新井田布局有利于在形态上限定建设区界限,实现居住区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效融合,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同时,新井田为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社会治理结构创新提供了可能,促使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正向流动,最终实现农民富裕。

三、一个模型

“井田”是致力于以规划和顶层设计为主的新型农村发展理念。

(一)发展思路

按照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秉承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宗旨,创新城乡发展方式,构建依托“新井田”和城市产业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

1、科学定位

根据人口、土地、环境等因素,对每一个“井田”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确定城镇化发展方向。设立试点“井田”,在人才引进、金融资本引入、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导等先行先试,打破城乡资源流动壁垒,拓宽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增大农业区容纳城市要素资源的承载空间。

2、市场主导

打造以市场主导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充分展现“新井田”经营内涵,深入挖掘“农产品、生态环境、生态服务”价值,以吸引城市人群的消费和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宗旨,并通过制度创新,促使资源向经营能手集中,创造更高价值。

3、基层治理

应以保障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为基本出发点,处理好村民与经营者在土地、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保障村民就业、生活、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二)“新井田”模型

为说明“新井田”模式,现以900亩地(不包括道路等设施用地)为单元,以“井”字为框架,将土地分割成9“田”,每田100亩。每田之间以绿道相关联,辅之以沟渠、电、通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中田为市政设施,可以建造新型农村社区、高档住宅以及商贸等业态。按照容积率为2.5估算,总建筑面积166675m2,按人均65m2的标准计算,可容纳人口约2564人。分为市政核心区、高端农业田、绿道和管道沟渠。

1、市政核心区

核心区以商场和居住为主,具体规划形式可采取圈层式结构布局,外围疏而中间密,保证外围高档住宅采光。另外,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也在规划之中,以停车、仓储为主。

2、高端农业区

高端农业区分布在市政核心区四周,共计8块,每块100亩。期间以绿道相隔。高端农业是以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主,主要针对城市人群。

3、绿色廊道

“井田”绿道系统以“井”字型框架设计修建,道路宽度设计为两车道,道路两边密植树木,高低搭配形成林荫绿墙。同时,绿道两侧按需设置地上、地下生态停车场。绿道连接各高端农业田和市政核心区,并与城市主干道相连。

4、地下管道沟渠

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在“井田”区的创新应用,建设闭合式的“井田”生态循环处理系统,将给排水、雨水收集、电力、通讯、供热、燃气等市政管线纳入综合管沟之内,提升市政设施效率和品质。

(三)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上“新井田”是假定没有约束条件的规划构想。现实存在以下困难:

1、实施区域

市政核心区的选址可在农村原址之上或者重新占有耕地组织建设。在农村原址之上的,对原有村庄进行治理改造符合一般要求,节约耕地,但是需要大笔的拆迁和新建资金。如果在农田上重新选址,虽然会节省拆迁补偿资金,却可能导致耕地减少,居民原住区宅基地土地闲置的风险,形成新旧住区对峙格局,不利于新区发展。故本模型应在村原址基础上进行改造分析。

2、建设成本

市政核心区建设按照2500元/ m2(不计算土地成本)的成本计算,总投资约4亿元,加上拆迁安置总投入约8亿元。即使按照周边800亩农田按照最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产出(假定一般农田每亩产出为3000元,按照20倍于原产量计算)每亩产出可达6万元,800亩共计4800万元。粗略计算静态回收期约17年。高成本低回报的投资特点,导致企业无直接投资的积极性。

3、建设方式

“新井田”投资成本较高,运营风险较大,采取多元化的开发运营模式可降低政府风险。一种方案是以政府引导和扶持的方式,在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民间资金进行有序开发;另一种方案是投资者持有井田市政核心区房产和周边高端农田的部分产权进行经营,但这样很难保障农民权益。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在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并协调各方利益。

四、对“新井田”理论模型的思考

建设“新井田”,有利于促使城市资本等要素资源向农村回流、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目前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刚刚开始实践,相关政策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明晰等问题较突出,为推进“新井田”,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引导,出台扶持政策

统一规划。因“新井田”建设有投资规模大、收益不好掌控等特点,应采取“规划引领、村民自建、政府帮扶”的措施。鼓励村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实现规划引导村民自主进行开发建设“井田”,降低政府投入成本。制定“新井田”建设扶持办法,细化对村民、社会资本参与“新井田”建设的补助措施、程序以及标准等,明确管委会或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在“新井田”建设中的具体职能。对于一般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新井田”内绿道、管线建设以及“新井田”经营等公共设施方面,应有政府主导建设。

(二)明晰产权,城乡一体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确权后流转交易的条件。居民在享有土地资产的同时,能够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收入,为真正实现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奠定基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三)基层治理,构建特色城乡发展模式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基于“新井田”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成立的基层组织,作为“新井田”建设、经营、收益的主体,对本级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监督等方面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红利。

(四)控制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随着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加,严格限制市政核心区规模的扩大,并以新的居民组织机构作为监督主体,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加。但可以在“井田”外围,重新设置“井田”,“井田”之间彼此相连,以主干道贯通之,在适当地方可设置规模稍大“井田”,作为其他“井田”核心区,以此类推,形成规模连片田园优美小镇。

(五)统一运营,理顺经营体系

设立综合性经营公司。负责经营井田区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以及配套服务。负责协调区域的水系经营、重点镇经营、“新井田”开发运营、三农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制作统一的标识体系和休闲礼品设计体系。从顶层首先制定一套标准的经营体系,清晰划分各部门的职能。通过机制创新,将土地的经营权流转于生产更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管理者手中,保障农业核心区日常运营和发展。制定措施,充分调动基层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此外,实施“新井田”还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城市要素怎么回流农村;二是市政核心区的设计和包装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三是“新井田”经营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四是农民是否适应“新井田”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之,“新井田”的实施必须是在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新井田”的实现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求提前做好“新井田”的详细发展规划和顶层建筑设计。

注:

篇6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背景

村庄规模过小,人口少,公共设施投入效率低。

我县地域面积小,近年来财政不断加大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但村庄规模过小,投入效率低,其固有的问题和矛盾仍不断显现,村庄道路不畅,村民出行不便,供气、供水等因成本过高无法通达,无序状态下建成村庄,满足不了居民点设计要求,有的甚至满足不了日照,通风等基本要求;幼儿教育几乎空白,小学规模小,教学资源分散,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村庄内文化、体育等设施几乎是空白。

部分村庄选址不合理,资源利用不集约

在缺乏规划引导的情况下,盲目自发建成的村庄在选址和建设上不完全具有科学合理性,有的村庄还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无序地占有空间资源,需要空间的优化整合,过大的人均宅基地面积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节约、集约化用地,村庄环境存在脏、乱、散、差现象,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以及禽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科学合理整合、减少农村数量、集中布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居民点,才能便于基础、公共设施配套,提高基础、公共设施投入使用效率,提升空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局已经确定,规划建设开始启动,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全县54个居民点建设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有的已经启动建设,有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因方案设计粗糙,未通过专家评审,需要重新修改完善。

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选址、建设方案不科学

对目前居民点选址和方案,有的农民接受,有的农民不接受,其原因一是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二是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县相继启动了“农村危改造”、“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其次,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问题难以启动建设。

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改善生活条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生产发展好,群众生活才能富裕,再通过新型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因此,要结合农村建设,谋划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一区一品”。

二是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当前农村各项建设要与新型农村建设长远规划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农村建设资金的整体利用,防止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问题。

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县、镇政府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要教育引导农民更新观念,自觉克服消极畏难等思想倾向;规划建设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愿,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政府要积极协调,落实解决,尤其是重点抓好新型农村的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

四是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各镇要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点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同时为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和教训。

加快新型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人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折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人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人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度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 ,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 : 6.9 )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人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人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人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人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折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人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人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度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 ,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 : 6.9 )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人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人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人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篇9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92-01

一、新形势下农村电网现状

(一)农村电网更加坚强

随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应用显著增多;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

(三)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

三、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

(一)电网线路问题

部分线路供电半径长,尤其是乡村电网线路由于变电站布点少,变电容量有限,供电线路少而且长,供电半径大,装接配变数量多,造成线路负载率高,这些问题是由于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的。部分线路线径偏小,传输负荷能力不强,或者线路负荷过大,导致线路之间虽然形成了联络,但线路发生故障时,备供容量不足,使线路之间无法相互转供,降低了整个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部分线路配变装接容量过大,有些线路设备闲置、损耗较大,有些线路造成高负载率。县城网及镇区网单辐射线路比较多,不能实行负荷转供,线路检修或故障时将造成局部停电。

(二)配电台区问题

1、负荷波动较大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动性,以及居民用户昼夜时段性差异,导致电网负荷波动较大,配变长期“大马拉小车”造成配变损耗较高。农村配变长期空载运行的特征也导致相应的低压补偿设备长期不能投运,电容投运率极低,不能达到预期补偿效果。

2、三相负荷不平衡

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变压器出力,并增加了损耗,严重时会烧毁配电变压器。

3、台区保护不可靠

配电台区常规采用低压侧断路器对用户负荷进行简单保护,对配变的保护也只有简单的跌落式熔断器短路保护。台区或低压负荷故障往往导致变电站跳闸引起整条线路大面积停电,甚至导致配变烧毁。

(三)用电管理问题

通信网络建设情况各地各异,普遍采取主干道光纤通信、低压配电网多种通信方式并用的方式,同时农村电网负荷的分散性对数据通信及信息共享造成很大难度。电能量采集以手工抄表为主、少量区域实现集中抄表。

三、农村电网规划建设

(一)农网规划一般原则

农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农网建设应统一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应与农村电气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相统一,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2)农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3)农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规划要适度超前。(4)农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5)实施“科技兴电”战略,以提高农网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提高农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二)线路规划

中低压配电网应有较大的适应性,主干线路的导线截面按长期规划(一般20a)一次选定,导线正常运行宜以经济电流运行,事故或检修时宜控制在导线发热的安全电流内运行,中低压电网的导线规格不宜过多。

改造或新建架空线路一般仍可采用裸导线。下列情况宜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树线矛盾突出、导线离建筑物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难于保证安全运行(如多层住宅小区内)的线路,宜采用架空普通绝缘线。

农村中压配电网架空主干线导线截面宜选用铝芯120-150mm2。农村低压配电网主干线导线截面宜选用铝芯70-95mm2时,零线应与相线等截面,并多点重复接地。为进一步缩小线路施工、检修及事故停电范围,每条lOkV线路宜设置若干分段开关,将线路分为3、4段。低压120mm2导线主要用于城镇地区,95mm2导线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负荷密度较高地区,70mm2导线主要用于农村地区。

(二)智能配电台区规划

1、自动调压技术

采用自动调压技术除有效解决农业线路末端“低电压”问题外,可有效降低配网线路用户负荷峰谷期电压波动引起的电压越限(过高或过低),可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将变压器高压绕组各段以不同方式串入带电回路,从而实现低压侧输出不同的电压值,运行中一般为3档或5档电压调节。

2、自动调容技术

配电变压器集成自动调容功能。可大幅降低农村季节性负荷导致台区轻载时的空载损耗,节能效果显著。(上述调容:主要通过改变变压器高压绕组的Y-?接线方式,低压绕组并、串联的接线方式来实现配变在额定容量及额定容量的1/3容量位置运行。)

3、低压无功补偿及三相不平衡调整技术

建议配电台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级级差小于2kvar分相分级无功自动补偿方式,满足无功的精细化跟踪补偿要求;采用ABC相间跨接电容器(容量可取1~2kvar)的方式改善三相有功的不平衡。

4、精细化管理技术

上述配电台区变压器集成真空负荷开关的总保护功能、配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通常可根据用户负荷特性的不同,配合台区综合配电箱内的低压出线断路器达到台区的负荷自动化上下分级用电管理,形成对配电自动化的最佳补充,做到有序、合理调度和生产,实现在同等供电能力下最大最优供电效益。

(四)电能质量在线监测与控制

将电能质量监测纳入在线监测内容,同时建立完善各级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电网节点电压水平和降损的目的。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应以输配电GIS系统为基础,整合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最终实现电能质量情况的图形化展示。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应采用分散协调的优化算法,结合工程实际中最优解、次优解以及约束条件等,利用调度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根据农村负荷变化较大的情况,农村电网应大力发展配电网自动调容技术。当某台配电变压器或某用电片区的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电网能自动识别并对供电设备容量进行合理自动调整,使其容量匹配更为合理、运行更为经济。当前可以安装调容变压器或调容箱体变压器,利用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手段实现自动投切和容量调整,从而达到自动调容。

逐步建设电能量采集系统,实现电量数据采集、电费结算。逐步完善负荷管理系统,实现远程购电、线损自动计算功能。提升95598对外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坐席人员依据GIS平台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地与用户、抢修人员之间沟通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缴费平台建设,最终利用光纤+宽带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媒介,实现利用网络缴纳电费并实现送费到表。当前可使用壁挂式自助缴费机收费,并试点使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短信催费和无线空中POS机缴费功能。

篇11

在当前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信贷规范化管理是农村信用社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职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岗位职责的规范化,保证信贷岗位分工具体明确

只有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岗位职责的规范化,才能够保证农村信用社中的每一个职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岗位:

第一,调查岗,该岗位由客户经理进行负责,对于所调查事实的真实性进行负责。

第二,审查岗,该岗位由信贷管理部门专业分管人员进行负责,主要审查事实的真实情况。

第三,审批岗,该岗位由各级信贷审批委员会进行负责,主要进行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

第四,监督岗,该岗位由农村信用社委派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临柜人员进行负责,主要用于监督以便避免信贷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

第五,检查岗,该岗位由信贷管理部门和稽核部门及客户经理来共同负责,主要进行信贷业务的检查工作,避免出现不良信贷的问题。

三、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监管的规范化,保证信贷业务稳健发展

只有保证农村信用社信贷监管的规范化,才能够保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得到科学有效的监督。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做好清理整改工作,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对农村信用社中的存量信贷采取拉网式清理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将信贷信息及时向信贷管理系统之中录入。

第二,实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化监管,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出现。农村信用社应该科学有效地利用核心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和“监督平台”,严格落实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的执行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对于农村信用社所存在的信贷违法操作现象,必须给予最为严厉的处罚,达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信用社所有职工对于信贷业务执行责任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信贷风险的出现。

第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清收处理力度,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问责机制。在现阶段,在一些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良信贷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清收处理力度,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问责机制。具体来说,应该采取农村信用社信贷员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一旦发现存在信贷到期收回率超过5%或不良信贷不降反升的情况,必须对于该农村信用社相关的负责人员予以罚款或者免职处理。

四、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的规范化,不断地优化调整信贷结构

只有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的规范化,不断地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才能够推动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工作的顺利运行。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进一步做好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始终秉承“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原则,密切联系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及自然人客户资金需求的具体状况,通过和担保公司配合、建设信用共同体、嫁接农户小额信用信贷、联保信贷机制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不断地实现农村信用社担保方式的创新以及信贷产品的多样化,并且要不断地加强对于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信贷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机制引入社区,形成能够迎合非正规金融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模式。

第二,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农村信用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借助于发展零售型业务和小额信贷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分散信贷风险。

第三,进一步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的优化。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于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模块来科学有效地识别出各种各样的潜在的和直接的信贷风险,对于农村信用社客户的还款意愿和第一还款来源予以科学有效的分析,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提升到期信贷的本息收回率。

第四,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优质客户应该通过客户关怀等措施来予以保持,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黄金客户,对于那些不能够及时还款的劣质客户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对于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利润、存在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村信用社必须及时对其进行信贷的发放,以便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利润的最大化,进一步做好信贷管理工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五、实现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的规范化,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信贷现象的发生

根据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的信贷问题,能够发现,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许多信贷风险都是因为信贷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所以,在农村信用社的日常信贷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保证任何一个信贷操作都能够严格根据流程来执行,避免出现人情关系、裙带关系所导致的的信贷违规操作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应该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和自然人评级授信工作,进一步建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责任机制。对于小额信贷,严格秉承“两证一卡”的信贷机制,农户必须携带信贷证、身份证(或户口薄),农村信用社必须具备其相应的信贷管理卡,持证人到农村信用社就能够发放信贷;对于大额信贷,必须遵循严格根据流程来进行办理的“二元化”业务经营模式。对大额担保信贷,借款人、保证人都一定要到现场办理信贷手续,其财产共有人也必须在借款合同上进行签字画押,严格根据流程来办事;对上报县级联社审批信贷,明确农村信用社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先由2人以上的客户经理进行调查,经信用社初审后进行上报,再由农村信用联社客户部负责调查,信贷部门审查,进行风险评价后上报审贷会,坚决杜绝逆程序放贷的问题的出现。一旦发现上报上级农村信用联社审批的信贷新增不良率高于设定的风险标准,就必须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负责人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

篇12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力因素。总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力是否得到解放和经济秩序是否安定有序。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农经部门的探索意识不断增强,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好的方法。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致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守旧落后、杂乱无章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实现农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财务管理的模式加强与规范日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当下,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都可以处理好最基本的财务预决算工作,较为高效地利用了资金,基本能够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来加以运作。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村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监管乏力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某些地区,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偏差,致使某些村干部产生了的心理,不H使自己面临着牢狱之灾,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有所激化,群众不满干部的做法,采取极端方式加以解决,这对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制约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因素

(一)监管缺失

长久以来,村级监管制度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若村干部是党员,纪检部门可依照相关规定对其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如不是党员的话,纪检部门也无法有效地加以约束其行为。除此之外,多数村民很少关心集体事务,不懂得行使自身的权利,由于没有构建起群众监督机制,使得所谓的农村民主监管成了摆设,这使得农村干部滋生了的心理。就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而言,虽说各个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归乡镇经管站负责管理,但人事任命上归村委会,他们为了保住工作,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对村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敢怒不敢言,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管理水平滞后

一是村级主要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按规章办事,也不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要,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现象;二是会计人员水平低。农村会计都非科班出身,且年龄偏大自学能力较差,专业素养较低,同时,会计人员变动频繁,一般村会计都会在村两委换届后,随着村级主要负责人的变动而更换。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村干部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也不懂得及时地核实会计人员的账目,这使得某些人有了可乘之机。还有一部分村干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导致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现象。尤其是村级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较低,不懂得有效地开展理财工作,缺乏“对工作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政治觉悟。未能将自身的财务管家的角色扮演到位,最终使得财务工作陷入混乱之中,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颁布规章制度自然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但遗憾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即便是有也不会依照规范来开展工作;此外,某些条款过于陈旧,不符合农村的发展实际,必须要加以改革;当下,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为广大的农村完善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各项制度得以完善,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定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三、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一)提升财会人员素质,增强责任管理认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而村级财务工作者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村级财务管理的成效。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其素质能力:第一,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涵盖了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教育,增强其神圣使命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第二,提升其业务素质,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使他们可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第三,构建一支高质量的财会人员队伍,为其独立开展工作营造氛围,稳定村级会计队伍。

(二)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机制促规范

一是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前提下,按照坚持集体“四权不变”的原则,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签订规范的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机构要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明确职责,强化内控监督。要以村为独立会计核算主体,建立会计核算账簿;二是乡镇政府应该构建相应的审计部门,使其监督农村财务工作,确保会计工作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开展工作;三是将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到极致,构建完善的协调机制,统一步伐,加强督促,对于违法违纪者给予严厉处罚。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

依据《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来完善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的进行修订。健全农村集体定期清查、资产台账、开支审批等监管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销售和收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采购和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镇经管站督促村组付诸实施,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工作行为的目的。

(四)严格集体资金管理,管好资金“进出口”促规范

做到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一是要按村分别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用于办理村内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通过“双印鉴”管理的方法来开展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村以及乡镇(街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各自保管一套银行印鉴,只有同时聚齐两套印鉴,方可k理银行结算业务。“三资”委托服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银行印鉴管理,严格按规定办理银行存款、取款业务,设立登记簿并认真做好记录;二是要管好村集体资金的“进出口”。管好“进口”,首先摸清各村集体收入的来源有哪些,做到应收尽收,防止出现“账外账”、“坐收坐支”;防止不合规的乱收费入账,杜绝增加农民负担。管好“出口”,要严把资金使用“审批关”,做到立项有依据,申请有商议,使用有审批;同时,做好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管,防止资金流失。

(五)完善账务处理程序,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完善工作流程,各财务工作者必须要依照流程来办事:经手人必须要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待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合格后才会给予签字盖章;然后上报到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只有委员会签字盖章,报账员才能到镇服务中心报账,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积极地落实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财务信息实现透明化,积极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六)抓好档案规范管理,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是规范台账管理。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台账、资源登记簿、经济合同台账,并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整理、归档与保管、调阅、交接、销毁等工作;二是规范资料管理。要对发生的各类村集体经济管理资料(照片、录像、电子文档),如:出台的文件、管理制度、会议决定、承包租赁方案、经济合同、招标文书、财务会计资料等做到及时立卷归档,并同时进行电子归档,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常树春,陈顺达.新形势下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绿色财会,2011(09).

篇13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会有力的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要遵循以几点规划原则:

1.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村庄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给水、排水、通讯、通燃气、通热力系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开发建设。比如是否具有历史古迹,是否依山傍水具有足够能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景,是否有支撑村子发展的生产企业。

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将农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以农民自治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3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土地的占用,所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就成了关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政策和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占多少补多少,一寸土地一寸金,绝不浪费土地资源。

2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现状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每个层次规划中的工业建设来说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一个详细操作步骤,所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在不脱离这两种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由于工业区往往由很多不同的工业项目组成,而不同的工业项目对配套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在编制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3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规划成果与工业区的实际管理出现失调和脱节

使得当初规划编制时的很多意图和控制条件无法真切的落实到建设中去。原因就在于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的管理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多看法和意见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二者不同的出发点是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利益,后者主要是将工业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使得规划中的很多控制条件无形当中成为了阻碍工业区发展的绊脚石。

3.2 工业区规划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区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点:其一,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区的管理者不惜以降低土地低价为条件,很小的投资就可以得到很大面积的用地,造成严重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二,很多企业被一些有利的条件吸引落户以后,却没有大量资金支持企业的运营和生产,资金链终端,造成停产,最终导致土地闲置;其三,更有甚者由于部分项目仍旧没有经过充分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尚不具备成产条件,无法正常投产,使得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3.3 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低

很多规划是采用教条式的做法,根据生产流水线的特点编制规划,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旧的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无法应用到实际开发建设生产中。一般规划的实施期限是20年,实施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很预料不到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根本应对不了这种变化。导致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降低。

3.4 工业区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在衔接上出现矛盾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而总体规划的重要设施则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但工业区的开发往往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的,一方面会忽视与城市性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建设时序的问题,使先展开建设的工业区无法使用规划中存在而还没有建设的区域性设施。

4 解决方案

4.1 编制规划前要充分取得工业区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全面了解工业区企业生产情况,综合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管理者的意见,即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利益,也要考虑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其实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较大的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共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