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知识点

管理会计知识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09:4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管理会计知识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管理会计知识点

篇1

(一)管理特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

物本管理把人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和生产操作的工具,最多把人看作是“经济动物”,而把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作为管理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物本管理,是一种单纯以效率和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管理。

从管理发展史看,20世纪初期,泰罗创立的管理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因为泰罗基于“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他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使人依附于机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当作物来管理。因而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使它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可定量化、可优化等特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单纯的“经济人”,未免太简单化了。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实践上也较广为流行。

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即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精神生活,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出发点。因而认为: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而应更重视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人本管理认为,管理者首先不应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如实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social man)以至“文化人”(叫cultural man),从而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有质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的。这是人本管理的重大特点。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说的“人本管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管理思维从科学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转变。

1.科学思维方式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对比。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具有推理严谨、定量严密等特点。“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科学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它是近代在科学的研究、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通称为科学思维。人类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Cognition)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感知,感知形成观念(Conception),是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从认识论看,语言是认识的工具。“科学语言”是自然科学家认识“物的世界”的重要工具。“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是基本特征。因为自然科学向来被称为精密科学,其“精密”之处就在于:可以借助于严密的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见,“科学语言”是“科学思维”的外壳。

人文思维包含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人文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因为它研究的“人文世界”不同于“物的世界”,它涉及“精神世界”(mental world)不具物质实体的许多复杂多变的方方面面,如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伦理等,这些都是难于甚至无法直接从量上进行把握的。因而对于它们,并不追求条分缕析地进行刻画,而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特征,寓理于形象,通过慎思明辨,综合、权衡,达到对研究对象整体性的质的把握,这是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重大差别。与此相联系,“人文语言”,作为人文思维的外在形式,是以“思辨定性”为其基本特征。

同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称“科学思维”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人文思维方式也可称之为“思维”。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在于后者的精确度大,前者的自由度大。但艺术家艺术思维进行创作实践,也要严格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也就是:艺术作品既要有生动的细节上的描述,更强调系统整体性的把握;细节的描绘,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性主题的体现。如黄河大合唱,许多音符组合起来,能唱出黄河奔腾澎湃整体的雄伟气势,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又如画家作“登泰山图”,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方向取景,最终要能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艺术家是如此,管家也应是这样。

2.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类型的管理。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因而以物为本的管理系统,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精确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思维”,深入到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从中取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采用数量化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并可编成严密的程序,用机来模拟再现。

人(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在于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人总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总是起主导作用的。与此相适应,人(智)本管理认为,不可能从员工的屈从中得到真正的创造力,因而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思辨定性”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度较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力求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Management as Liberal Ar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而不是刻板的机械性的工作的见解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即使今天的电脑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了,归根到底,它还只是一个“数字相关系统”,是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处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相关问题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属于“人文层面”的问题,已超出了现有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需要用“人文观”而不是“技术观”为指导来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在这里,人文思维、艺术思维的运用,是起主导作用的。

(三)管理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向“满意性”转变。

一般都认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 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 need to measure,not 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植于“物本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运用以“精确的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语言”,寻求目标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与此相适应,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借助于模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寻求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依据。可见,把重点放在性的技术方法上,是这一决策支持模式的重要特点。

根植于“人本(智)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主要不要求“精确定量”,而要求“思辨定性”。因而要求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参谋人员的管理会计师,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通过相关人员生动活泼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

在现实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是符合当代的潮流的。因为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它不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既不可能取代决策行为,自然也不可能取代决策咨询,因为决策咨询是整个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已经把整个决策程序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创建。

1.“知识创新”的人文基础。前已指出,“智本管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更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充分的发挥。而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又以人的各种基本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为前提,以人作为人能享有本身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机制,以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为知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更具体地说,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深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而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实现知识创新,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共享化过程,只有在认识一致、感情共鸣、价值取向相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形成乐于奉献的精神——“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为此,就必须在内部实行产业民主,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知情权,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才有可能从人的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共同理念。这是促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的微观基础和条件。

2.创建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如前所说,“知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也就是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的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认识上出现了一个飞跃(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可操作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认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分析: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作,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入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因为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提高,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提高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意程度、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以“产出”表现的知识创新的成果,说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渗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同时表现为知识链、价值链。也就是在完成各项作业的行为中,新知识的融入,导致凝聚在所完成的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而产品作为各作业的总集成,各有关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自然也会凝集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总价值相应地增加。由此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它充分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生产性企业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整体价值增加最重要的源泉。

上述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可按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各有侧重地纳入各个组成单位的“瞬时信息卡”、并可参照我国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实施过的“班组核算”的做法,由各个组成单位以一定的基数为底数,自行逐日按人进行差量反映(反映在原有基数上新发生的增减变动情况),然后,由管理会计师定期(周或旬)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借以全面掌握知识创新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具体体现。由此而形成的核算体系,可以视为为创建直接服务于“知识创新”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篇2

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目标,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管理要求,明确会计电算化总目标;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及之间的联系;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顺序,按核算—计划分析—预测决策的顺序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可先实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在技术上可采用先单机,再上网络,然后逐步扩充实现网络化;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取得方式,一般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外购商品化软件等方式;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要求,提出与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机型和网络系统设备配置原则和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是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可以明确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降低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外部和内部不同部门的需求,协调会计信息子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信息化工作统一标准、统一安排;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和配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

二、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

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富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7):41.

篇3

国内学者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之所以应该采取合伙制(1)的理论探索仅局限于事务所与外部的关系,而缺乏从事务所作为一个企业的本质特征出发而做的论述;也就是说,国内学者的主要意见是,为了保证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必须让它承担较大的责任,从而要求它应采取合伙制而不是有限公司制。毫无疑问这是原因之一,国外审计理论界也不乏这样的看法。然而我们是否可以从其它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呢?例如,是否可以从它的所有权结构等内部原因出发来探索这个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企业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国外学者关于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的论述,散见于企业理论学者在探讨企业所有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监督与激励和决策程序等问题的文章上,但是笔者尚未发现有从企业理论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应采取有限公司制的相关理论观点;综合地运用企业理论,从事务所的所有权结构、内部委托关系、生产要素特征和内部决策程序4个内因的角度出发,层层深入地剖析和总结了其应采取合伙制的企业理论依据;最后本文给出了简短的政策建议。

一、国内理论界主要观点回顾与评述

为什么事务所应采用合伙制,而不应采用有限公司制呢?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合伙制可以提高事务所的风险意识,促进审计人员在执业的时候小心谨慎,保持执业操守,遵守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办公室(2001)认为“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就会导致“风险的牵制”,而另一方面有限公司制“降低了风险责任对执业行为的高度制约,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纪益成(2000)认为“个人独资的无限责任和个人其他财产连带责任也能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个人独资的执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不仅能使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质量上能得到保证,而且可以减少工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上的虚假行为”。实际上,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合伙制的事务所。米杨(2002)的观点认为合伙制这种古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合伙人对于合伙债务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之间有利同享,有债共担,搞得好则大家都有利,搞不好则大家都受损。它从制度上要求合伙企业必须对投资者和公众高度负责,否则,会被追究无限责任。

以上的理论观点带有典型性与普遍性,其实质是认为事务所对社会承担着某种形式的公共责任,而这种公共责任的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而消除或者降低这种社会危害的之一就是加强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过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促使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保持职业谨慎,从而保证审计质量。而驱动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就需要使它采取合伙制这一组织形式。这种理论观点看到了事务所的外部因素,从它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关系的角度、与社会第三方之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从事务所的内部关系、从事务所本身出发来探讨采取合伙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企业理论观点在事务所法律组织形式上的运用

在企业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各种完备与不完备合约的有机结合。企业不同的契约安排与决策程序决定了企业的最佳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契约安排和决策程序从而决定着企业的最佳组织形式呢?首先是资本供应者、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委托关系呢?是因为资本供应者、经营者与生产者是不同的要素的所有者,资本供应者提供债权资本与权益资本,经营者提供企业家才能与管理者技能,生产者则根据经营决策将投入转换为产出,只有这些不同要素的组合才能成立一个企业。在这样的委托关系中,产生了包括决策发起和执行在内的决策管理职能与包括决策审批和监督评价在内的决策控制职能(法玛和詹森,1983)。一般认为,资本供应者负责决策控制,经营者负责决策管理;同时,资本供应者成为了监督者,经营者成为了被监督者。又由于有限理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着因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导致了监督的困难。那么,在监督困难的情况下,什么是最优的剩余收益安排呢?使经营者成为全部剩余收益的所有者,就可以消除或者至少减少成本。因此,为了对“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而不应采取有限公司制”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和深入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所有权结构与其法律组织形式的关系:剩余求偿权与控制权的对应

从所有权结构的角度看,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应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进行最大程度的对应。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独资与合伙是达到最佳对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事务所而言亦是如此。

企业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必须是一个弹性机制。在这个弹性机制里,必须保证有人愿意承担剩余风险,而且剩余风险承担者先天地成为剩余收益求偿者;倘若剩余风险承担者不能获得剩余收益,他们也就缺乏承担剩余风险的意愿。为了使剩余风险的承担与剩余收益的获得之间得以顺利运行,对企业的相机控制权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最为关键的安排。而企业的所有权,不同于普通的财产所有权,是一种剩余控制权或者说是一种随机状态控制权,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企业属于企业的股东或者合伙人,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权可能属于企业的经理、员工或者其债权人。为了使企业所有权安排达到最优,我们必须遵循一条原则,此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最好对应(张维迎,1996)”,张维迎(1996)进一步论述道“如果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所有企业成员之间平均分配可以达到二者最好的对应,这样的‘合伙制’无疑是最优的”。我们将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合伙制称之为“全员合伙制”(与之相对应的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合伙制,我们把它命名为“部分合伙制”)。

无庸置疑,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股东或者合伙人越少,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就越容易达到最好对应,企业的股东或合伙人参与直接管理的程度越高,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就越容易达到最好对应。因此,在一个独资企业里,如果业主兼任经理(而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如此)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达到最好对应,企业价值也将达到最大化,因为这个时候不存在成本;合伙制企业次之;责任有限公司再次之;股份公开公司再次之。

分析表明了,为了达到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最好对应,实际上所有类型的企业都应采用独资或者合伙制,而不应采用有限公司制或其它形式,但是由于“企业的分工性质和生产要素的特点决定了在绝大部分的产业中,这样的合伙制不可能是最优的。(张维迎,1996)”然而,无论是从分工性质还是从生产要素的特点来看,合伙制是十分适合于事务所的。

2.内部问题与其法律组织形式的关系:监督与激励的平衡

企业内部分工对企业法律组织形式产生。在这里,我们把问题限于企业内部的监督与激励问题。企业的监督与激励对应着企业的内部分工,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一部分人成为监督者;另外一部分人成为被监督者,或者进行自我监督。但是不管对监督者来讲,还是对被监督者来讲,都存在着一个激励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监督?企业理论认为在一项联合生产中,由于参与者各方的利益取向的不同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需要债权人对企业、股东对经理、上一级人对下一级人的监督。詹森和迈克林(1976)认为企业在负债经营的情况,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从事较大风险的项目,这将导致债权人对企业的监督。埃斯瓦瑞和克特威(1989)认为,由于有限责任的缘故,企业所承担的资本成本低于它们承担完全责任的价格。债权人会因此认为有限责任带来了比不存在有限责任时更大的破产可能性。这就激发了债权人亲自进行经营活动的动机。以上各个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债权人必须监督企业”的问题。

为什么股东必须对经理进行监督?詹森和迈克林(1976)认为由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因此一定存在着成本,监督源于管理者不是企业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在一项联合生产中,始终存在着“偷懒问题”,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滥竿充数”或者“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必须引进监督者来监督团队成员的行为。

如何解决监督问题呢?激励是解决监督问题的最好办法。也就是说,必须给与监督者以剩余求偿权。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指出了“领取这种剩余报酬的专职人员应该成为团队成员的监督者”。詹森和迈克林(1976)认为如果赋予管理者全部剩余求偿权,则至少可以减少成本。张维迎(1996)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结论,“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从而带来的”外部性“最小,企业总价值最大。”

审计服务是具备高度专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难以被直接监督的智力活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个成员都承担剩余收益。合伙制一方面使每个成员分享剩余收益而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避免了团队生产中的“偷懒”;另外一方面由于无限连带责任激发了每个成员去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质量的热情。合伙制安排无疑是最优的。法玛和詹森(1983)观察到“专业性合伙公司的剩余求偿权限于提供组织服务的主要专业性人,而且更指出了事务所实现这种结果的有利条件-成员结构应该是”具有类似特定技术的专业人“。

另外一点必须得到重视,以上还表明了,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分工的限制,必须以现实的“部分合伙制”代替理想状态下的“全员合伙制”。

3.事务所的生产要素特点:劳动者管理型的普遍条件的具体

詹森和梅克林(1979)曾概括了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产生条件,他们认为“劳动者管理型企业的专业合伙形式极有可能对其他组织形式而言处于支配地位,条件是:(1)资本/劳动的比率甚小;(2)劳动附加值对所有非劳动成本的比率甚高;(3)班组生产存在规模;(4)外部监督成本甚高,并且(或者)班组成员生产的内部监督成本低廉;(5)班组规模甚小;(6)班组成员个人人力资本收益远远偏离完全正相关的水平;(7)有关未来劳动收入资本化的成本甚高。”

这些条件也同样适用于事务所。第一,事务所不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而是智力密集型的企业,在事务所的经营管理中,所需的资本支出很小,绝大部分的支出是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因此资本/劳动比率甚小。第二,包括审计、鉴证和咨询等业务在内的事务所业务具有典型的高劳动附加值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可能存在,但我们很难发现有比事务所业务更具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业务种类,同时由于几乎无需厂房设备等资本支出,非劳动成本与很多行业相比较低,因此,劳动附加值对所有非劳动成本的比率甚高。第三,事务所在承接一个服务项目的时候,往往由合伙人、经理、高级审计人员和助理人员组成一个项目组,这样要比单打独斗更有效率。第四,我们在前面的有关论述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外部监督成本甚高,并且(或者)班组成员生产的内部监督成本低廉。第五,事务所一般来说规模不大,针对某项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组一般也不大,不象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或者一条生产线那样人员队伍庞大,因此可以说班组规模甚小。第六,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视为一个投资组合,一个事务所主要是由各个合伙人的人力资本构成的一个组合,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组合的多样化呢?主要就是通过使不同的合伙人在组合中占有不同的人力资本份额,具体就体现为合伙人占事务所剩余求偿权的不同比例,也体现为人力资本收益的不同,即所谓的“偏离完全正相关的水平”。在以人力资本为主的企业里要实现以上的安排,最佳的组织形式无疑便是合伙制。第七,什么是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呢?企业投资各方可以未来劳务收入的形式出资,将未来的劳动收入本金化,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由于未来的劳动收入是不确定的,同时也由于在现在出售未来的劳动收入将激励他在未来才开始生产(就有可能不生产或低标准生产),那么就存在着进行监督和约束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合伙制成为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可以降低或消除因为未来销售而需要进行监督的成本。

因此,我们得出了事务所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特征导致了其应采取合伙制的结论。

4.内部决策程序与其组织形式的关系:决策的有效性法玛和詹森(1983)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的决策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了决策过程与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方面做出了富于启发性的探索。与一般企业相比,事务所的决策程序的特殊之处在于:1)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的合二为一;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联合地集中在少数几个内部人身上;2)另外,与股份公开发行的公司的股东不同,包括大型合伙公司在内的事务所中的剩余要求者几乎不要求外部的专家来保护他们的利益,董事会完全由合伙者组成。

如上所述,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在一个事务所里,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往往集中在相同的人身上。因为在审计事项中,对某一客户或某种背景的特定知识是重要的,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场所做出即时的决策是有效的。在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集于一身的情况下,赋予内部决策人以剩余求偿权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的在少数几个人身上的联合导致了剩余求偿权大部分地限于这些人”(法玛和詹森,1983),因此合伙制合乎情理地成为了事务所的选择。另外,大型合伙公司中的董事会全部由合伙者组成。因为“在组织活动中,剩余要求者是专家,他们直接观察经营合伙者组成的董事会所采取行动的效果。”(法玛和詹森,1983)这就为合伙制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事务所的业务特征决定了其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集中于某些特定人身上,这要求事务所的绝大部分的剩余求偿权由这些内部人来占有。而不象有限责任公司那样,由外部的资本供应者来占有大部分的剩余求偿权;因为在这些企业中,决策管理由经理进行,他们将获得包括一部分剩余收益在内的合同收益;而决策控制将由股东或者由被股东授权者来进行,与此同时外部股东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求偿权。如此看来,合伙制正是那些将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集于一身的内部人占有绝大部分剩余求偿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三、小结及政策建议

以上我们运用企业,从事务所所有权结构、内部关系、企业生产要素和决策程序出发,剖析了事务所为什么应采取合伙制这个命题。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企业生产要素特征的限制时,所有类型企业采取全员合伙制可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企业内部监督与被监督分工的性质,在现实中“部分合伙制”必然代替“全员合伙制”;事务所生产要素特征,决定了事务所符合合伙制的要求;事务所采用剩余求偿权集中于部分人的“部分合伙制”也是符合现实的。

事务所的法律组织形式的确定事关注册师行业的兴盛衰亡,所有其它的方面包括行业的监管、诚信制度的建立、事务所迎接WTO的挑战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个核心基础之上的。

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事务所4287家,其中实行合伙制的只有606家,占总数的14.14%,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有3681家,占总数的85.86%,全国超过100个注册会计师的事务所有27家,全部为有限责任事务所。从总的情况看,实行合伙制的事务所执业要比有限责任事务所谨慎。发现的在上市公司审计中造假的事务所基本上都是有限责任事务所。

因此,无论是还是现实,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强烈地要求事务所采取合伙制。我们的决策者一定要站在历史与理论的高度,将事务所的合伙制推行到底。我们希望,本文带来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能给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具备更大的信心。

主要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办公室。2001.200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出版社,31~32

哈罗德。德姆塞茨著。段毅才等翻译。1999.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经济科学出,149~153

尤金。法玛、迈克尔。詹森。1983.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66~197

纪益成。2000.事务所合伙制问题。会计研究,4:57~59

米杨。2002.推行合伙制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华财会网(),2002~09~25:中华财会网。财会文库。审计。行业管理。

张维迎。1996.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关系。企业理论与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7~96

张维迎。1995.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0~11

Eswaran M and Kotwal A. 1989. Why Are Capitalist the Bosses?,

Economic Journal, 99 (March): 162-76

Eugene F. Fama and Michael C. Jensen.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XXVI,June 1983

Jensen Michael and Meckling William. 1976. Theory of the Finn:

篇4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经营能力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会计管理正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会计管理者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管理,并通过分析企业目标以及阻碍实现目标的因素,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就能保证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职责的重要性

会计管理在企业稳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加强会计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只有通过先进科学的理财手段,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加适应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加强会计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可以利用会计管理筹措和使用资金,分析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从而研究企业筹资结构的合理性,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作出下一步的经营策略,有效地化解或避免风险,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前进性。

2 电力企业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管理认识不强。比起会计管理,电力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安全生产,认为只有安全生产,才能创造出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管理无非就是简单的会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进行简单的财务核算,而忽略事前控制与监督,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财务预算与分析,从而没有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的职能。

2.2 会计管理不规范。现阶段,电力企业由于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机构配置不全,只能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而无法作出全面的财务预测和分析。电力企业内部也存在很多弊端,如控制与监督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不到位。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较多漏洞,对管理决策和经营投资等考虑不周、监督力度不够,最终导致投资效果不佳,回报甚微。在筹措资金方面,电力企业的筹资方式比较少,大多都是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日常经营运转,资金来源紧张。

2.3 无形资产研发意识不足。电力企业的资产主要是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则寥寥无几。电力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关注也很少,认为企业的有形资产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主要强调有形资产的开发与获得。然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诸多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国家为督促企业研发无形资产,在税收方面给予了很大优惠。我国税法规定,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时所用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人们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电力企业也应注重无形资产的研发以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优惠。

3 电力企业会计管理职责发展新视角

3.1 完善会计管理机制。完善会计管理机制,要从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开始,改变企业松散的现状,重整企业资源,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在电力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备的核算中心,以实现对货币资金的充分利用,获取最大效益。再次是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职能,通过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和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监控,加快传递各种管理信息,认真分析企业经济活动,规范内部报告体系,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控制。

3.2 改革和创新财会制度,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按照新时期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需要,我国为规范会计管理职责,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从实质上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电力企业必须要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依法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按体系组织会计核算。同时,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统一规范审核、记账、报账及清查财产的会计方法,并按照准则计量和确认各类资本投人,更要严把关口,坚决制止滥用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3.3 不断完善和加强财务监督。企业管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条例应当体现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财务总监、实行财务委派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等都是有益、有效的措施。其中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有利于对单位的财务实行垂直领导,可以避免因个人利益而受制于本单位领导,从而减少财务违纪违规的现象,因此可以考虑将目前的财务委派制结合岗位轮换办法使其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

3.4 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要完善财务管理就要从人本身出发,努力解决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提高会计人员工作力度。首先应做好新老会计的衔接,必须对会计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改革分配制度,推行招聘试用和人员交流的办法,输送新鲜的血液充实会计队伍。其次是广泛开展会计人员学习交流工作。在不同的单位之间组织财务基础工作互查,能够取长补短,发现差距,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危机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是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搭建其成长的舞台,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后,要对在职会计业务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岗位轮换。定期调换会计人员的岗位,让其到各个环节中去学习、实践和提高,这样做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岗位轮换,可以使每名会计工作者得到全面锻炼,而且对培养年轻的财务主管人员也有显著作用。

3.5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其中,一般会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负责处理企业的各类账目,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部门交纳税费。其次,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管理中企业通常存在着严重的责任不清问题,因此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并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制度的变革,企业将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会计的控制监督职责,从而优化企业管理目标,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最后,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通过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企业价值,包括制定企业的财务目标、利润规划,编制财务预算,控制财务成本,预测新产品开发和销售情况等,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各个层次分工不同,职责各异,但应该相互协作、监督,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出谋略,贡献力量。

4 结语

会计管理贯穿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驾驭、组织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它以企业取得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的宗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密切控制投入与产出、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增强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目标。因此,对电力企业来说,对会计管理职责发展新视角的探索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事务所接受指定担任管理人后,应根据法院送达的决定书,成立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并依据破产案件的复杂程度选派项目组组成人员。

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工作人员,是事务所尽责履职的保证。按照管理人需要履行的职责要求,管理人参与企业破产案件甲理,涉及到会计、甲计、资产评估、诉讼、仲裁、拍卖、财产管理、方案制定和营业等多方面事务。因此,事务所接受指定后,应根据破产案件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必要时可通过聘请本专业的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人员协助履行管理人职责,也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重整期间的营业事务。

二、完整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在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时,事务所应根据《破产法》第31条的规定,要求债务人移交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最少一年内的账簿,并对移交的账册、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进行核对,登记造表,办理交接手续。同时,应注意向债务人收集已经向法院提交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收集资产的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合同、抵押、担保物清单;根据债务人移交的资产明细账,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核查实物资产实存数量,确认资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核对债务、债权清册余额与接管的账面余额是否一致;设定抵押、担保的资产实存数量与抵押、担保物清单是否一致。对已接管的债务人的财产、账簿等资料,应由管理人聘用的工作人员与债务人的有关人员一起负责管理、保管,并明确相关的管理办法。

接管债务人财产后,事务所还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债务人的企业经营现状、技术人员构成情况、严品生产的技术情况、设备完好情况、市场适销情况以及销售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三、全面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

事务所接管债务人财产、账簿、文书等资料后,应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尽快制作财产状况报告,为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准备资料。

一方面,要按《破产法》第31条、第32条、第33条等有关规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债务人破产申请裁定日的财务状况和破产申请裁定日前至少一年内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或审核,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有无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或放弃债权的行为;检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有无属于债务人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行为;检查债务人有无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和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行为。

在进行上述审计或审核时,管理人应对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等分2006年8月27日(新《破产法》公布之日)前(包括当日)所欠和2006年8月27日后所欠进行调查并予以公示。还应关注债务人的出资人出资义务的履行情况,设定担保物权的资产情况,并将设有担保物权的资产与普通财产分别造册。

另一方面还要按照《破产法》第48条的要求,登记债权人申报债权。

在接受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当要求债权人书面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据。对债权人主张抵销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债权,应按《破产法》第40条的规定确定是否可以抵销。管理人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当登记造册,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编制债权表,并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同时将债权人的债权申报情况与债务人的账簿记载情况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告知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比对结果不一致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四、加强破产案件审理期间的日常管理,控制、监督共益债务和破产费用的发生

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职责履行期间,应当自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指定管理人起,至重整监督期届满、管理人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认可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以及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就债权债务的处理自行达成协议、管理人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并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之日或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管理人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完毕的次日止。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债务人的日常管理职责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破产程序之中。

其间要注意以下事项:

1.管理、监督共益债务的发生,使其最优化。由于共益债务可以以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因此,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力争共益债务发生最优化。如出现符合《破产法》73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法院批准,债务人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情形,“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共益债务发生的实施主体为债务人,事务所应加强对共益债务的监督,必要时可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债务人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人员入驻债务人企业,进行事前、事中监督。

2.关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如发现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继续恶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或者债务人有欺诈、恶意减少债务人财产及其他显著不利于债权人的行为,应及时请求法院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3.代表或协助债务人参加诉讼、仲裁或者其他法律程序,掌握债务人详细的法律关系变化情况。

4.登记债权人未在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但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的债权。

5.管理、支付破产费用,对可控费用力求最小化。

五、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做好破产财产的变价、分配工作

一般来说,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破产人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后的工作,是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的重点工作。此期间无论是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还是破产财产分配方案,都直接关系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会计师事务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聘请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除债权人会议对非国有资产的破产财产的市场价格无异议并经法院同意后可以不进行评估外,其他破产财产在变价前均应进行评估。

2.拟订破产财产变价方案。管理人拟订的破产财产变价方案应有利于破产财产的收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对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宜整体变现;对市场流通性强、二手设备市场活跃的通用设备应单台出售;对专用设备可考虑“打包”转让;对房屋、建筑物及其相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变价,如国有土地使用权系出让、转让方式取得,应采取“房地合一”变现,如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取得,由于企业破产时,有关政府可以予以收回,应将房屋、建筑物和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别出售。

对专利、商标、工业技术、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如与能够独立产生效益的生产线、流水线关联性较强的,应与生产线、流水线一同转让。

由于破产财产按整体或部分变价出售时取得的变价收入可能包括了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因此,破产财产变价方案要说明取得的变价收入在有担保物权的财产和无担保物权的财产之间的划分方法和依据。

如果破产财产采用拍卖方式变价,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说明拍卖底价和拍卖机构的确定方法。

如果破产财产中有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拍卖或者限制转让的财产,破产财产变价方案中应将该部分财产单独列示,并说明按照国家规定可以采取的处理方式。

3.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管理人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注意:

(1)虽然《破产法》第109条规定了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但第132条规定同时了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2006年8月27日)前(包括当日)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113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109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因此,在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将破产人在2006年8月27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的分配顺序优先于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2)对破产人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应根据法释【2003】6号“如果企业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时,履行了法定的甲批手续,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抵押权人只有在以抵押标的物折价或拍卖、变卖所得价款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后,对剩余部分方可享有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将应缴纳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项优先提存。

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35

冠心病并发症中, 快速心律失常属其中之一, 该并发症容易导致原发病进一步恶化, 进而使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1], 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纠正心律失常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点, 同时还不可忽视治疗的安全性。本院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 胺碘酮对抗颤具有较好的效果, 将之应用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往往能收获比较满意的效果。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本院10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选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本院10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其中男67例, 女33例, 年龄最大77岁, 最小43岁, 平均年龄(63.1±5.6)岁;心律失常类型:39例室性早搏, 32例持续性房颤, 14例阵发性房颤, 7例单纯室性心动过速, 8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予以胺碘酮进行治疗, 初始剂量150 mg+生理盐水20 ml静脉滴注;持续10 min后, 将滴速调至1.0 mg/min, 6 h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减量处理, 逐渐减至0.5 mg/min滴注至完毕。静脉滴注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跟踪了解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改变情况。如用药后患者的心律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则在15~30 min后, 再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胺碘酮2~3次, 150 mg/次, 但要切记, 24 h内胺碘酮的使用总量应≤2000 mg[2]。

1.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至治疗后的整个过程中, 均需监测患者的心电图, 治疗后6 h观察患者心律控制情况,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后24 h窦性心律恢复情况。同时, 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心律无异, 在药物治疗24 h后无早搏现象, 或者早搏数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各种心律失常类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中, 以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恢复率最高, 96.88%(31/32), 其次为室性早搏, 94.87%(37/39), 这两种疾病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各种心律失常类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室性早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39), 阵发性房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1/32), 持续性房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1/14), 单纯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2/7),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3/8),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00%(11/100)。

3 讨论

心脏通过舒张与收缩为人体全身组织提供血液, 这种动作应受到窦房结的作用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窦房结会在既定的时间间隔产生一股弱电流来刺激心肌并使其收缩, 这种现象即所谓的心律, 而心律失常则是由于电流频率紊乱所致[3]。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很大, 在饮食、运动方面都缺乏健康意识, 加之喝酒抽烟无节制, 易诱发冠心病, 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冠心病会严重影响到心脏功能, 而心律失常则为其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胺碘酮是一种能有效抗心律失常的Ⅲ类药物[4], 其临床效果受到医学界的肯定, 本研究中通过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中, 以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恢复率为最高(96.88%), 其次为室性早搏(94.87%), 这两种疾病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

参考文献

[1] 杨国龙.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4(27):9-10.

[2] 石红梅.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6):745-747.

篇7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账簿和报表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档案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工作拓宽了会计档案的职能范围、提高了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也对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为会计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工作电算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是科技环境与管理环境共同作用于会计工作的结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效率得到提高。传统的人工记账时期,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其中大量重复的劳动是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过程除设置账户与填制凭证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外,人工记账时代大量重复进行的登记账簿与编制报表工作主要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主要是审核与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会计职能作用形式产生了变化,会计职能的重心由人工记账时期的会计核算转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监督。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预算控制不仅实现了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时时监控”,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的跨度,完成对历史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未来信息的分析等工作,较好地协助会计人员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等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档案)具有领域的拓宽性、环境的依赖性与数据易改性等特点,会计电算化虽然有助于简化核算过程与拓宽会计监督的职能,但在会计工作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安全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职能适应会计环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就应从调整会计职能人手,将会计职能的行使设置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前台工作人员行使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完成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处理工作,二是由后台工作人员行使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职能,完成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与信息利用工作。会计档案作为记录会计工作过程与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证据,既是联系会计工作前台与后台的纽带,也是实现会计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利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同传统手工记账时代的档案管理职能相比较,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职能主要应突出它的两大功能。

1.会计质量控制关口的职能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及时预防“差错”与“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要留下包括“差错”与“舞弊”行为在内的经济业务记录与会计工作痕迹,并通过相应的事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中止上述行为。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首要职能是实现档案归集关口的前移,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反映经济业务与会计工作的本来面貌;其次,要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实施结果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把事后监督信息定期反馈到会计工作前台,同时真实记录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的过程。

2.会计信息利用窗口的职能

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档案利用的首要任务是要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备份,并定期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档案要素复制到磁介质上,与相关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等一同归档,保证归档资料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数据的综合查询与有效利用奠定基础。其次,要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单位经济业务的分类,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对会计档案的编研,以财务年鉴等方式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防止保存档案信息的载体失效而使重要的会计信息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各项职能,必须从观念、制度、手段与人力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1.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首先,要克服传统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纠正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重凭证、账簿管理,轻辅证材料管理;重纸质实物档案管理,轻磁性介质档案管理,重档案移交后续管理,轻前台会计工作的档案管理,重一般档案的统一管理,轻专门档案的专门管理。其次,要将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和管理成果应用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实践,树立会计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意识、完整性意识、过程控制意识、质量保证意识、妥善保管意识与有效利用意识。

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管理应从严密、有序与规范的要求出发,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与会计电算化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现代化工作。要建立会计档案入库前的审查制度,加强前台会计工作的会计档案管理,确保入库会计档案的质量;要建立会计档案查询、对外借阅、复印等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档案资料的遗失与泄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要加强对有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的辅证材料以及磁性介质会计资料的管理,防止磁性介质档案信息的失效,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

3.强化档案管理手段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法规不完善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法规的不完善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会计法规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使会计信息未能相对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这样的不一致是由会计法规本身所造成的。首先,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这些预计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会计假设决定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这就包含了主观因素。再次,对于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以供遵循,但也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如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果,这种选择未必反映客观真实。因此,会计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提供了空间。

(二)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

我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但是会计工作实际中,会计人员除按法律、制度办事外,就是听从领导的旨意。在单位,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所掌握和决定,所以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投资的多元化,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如果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往往会受到单位负责人和来自其他方面的阻挠、刁难甚至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严重的甚至可能丢了饭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就会严重失真。

(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较弱,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个别会计人员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违背原则,放弃职守,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致使单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四)会计资料信息的监管不严

如果说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那么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各类大型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则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认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进行监督和验证,这些中介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把最后一道关。某些中介机构对明知虚假的重要会计信息仍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无法保障。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无形中助长了会计造假之风。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就整个社会而言,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会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资料使用者的各种判断。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终扰乱社会的经济关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地影响了会计行业的诚信

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应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诚信,企业要想能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其最终的结局就是破产关门。而会计造假者弄虚作假、见利弃义,不但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又使投资者、管理当局、社会公众无法想信他们的会计资料,使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一)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核算和监督。在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并执行适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使会计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尽量避免差错的发生。通过实施以职责分工为基础的各种内部控制手段以及制约和协调经济业务活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可靠的信息报告为单位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标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单位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产生的违规机会。这就要求各单位从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两方面做好会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健全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和审计制度,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等。

(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1.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关。要求会计人员从会计账户的设置、科目的运用、账簿的记载、单证的流转、费用的分摊、指标的考核以及各种资料的积累等,每一过程都必须有一套规范的作业程序,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方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精确度。

2.要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减少会计信息的非故意造假。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使会计人员素质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3.要全面实施道德教育,坚持会计诚信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这就要从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上对信息提供者、注册会计师乃至投资者实施全方位诚信教育,强化道德自律意识,保持职业良知,从根本上消除虚假泛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1.要建立和完善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及监督体系,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充实审计力量.加强人员业务培训,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内部审计独立行使职权。通过内部审计的审核,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减少故意性的虚报、漏报错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要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情况,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政府监督检查力度,全面实行社会监督

根据《会计法》有关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可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对单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情况的检查,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检查,会计核算情况是否合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任职资格情况的检查以及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的检查。

(五)加大法律制约和处罚力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1.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篇9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001-02

1 引言

随着雷达整车系统对后级设备用电状况的信息越来越重视,对安全性和智能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配电已经不能满足雷达整车操作的需求。为此,一套能够综合采集、监控、保护及显示各级配电设备信息的智能化、模块化的配电系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生产、调试、维修的效率,也给用户对雷达整车系统的供电管理带来全新的体验。

显控管理模块作为雷达整车智能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及触摸液晶屏显示等技术,完成对配电网和负载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是整车配电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中心。

2 整体设计

整个配电系统是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显控管理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管理控制模块,主要通过CAN总线对内部执行模块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控制、配电数据的采集与实时显示。显控模块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显控模块包括了基于ARM内核的高性能单片机、通信单元、电源转换单元、按键控制单元以及液晶显示单元。

3 单元设计

3.1 单片机介绍

显控模块的单片机采用的是基于ARM内核的STM32F407ZGT6芯片,工作频率可以达到168MHz。该芯片使用广泛,接口齐全,它最多有140个I/O口,3路12位A/D转换器,2路12位D/A转换器等,通信接口有2路CAN控制器,3路SPI串口,2路I2C,2路UART等,完全满足了本设计的要求。

3.2 通信单元

显控模块的通信单元主要包括对内通信和对外通信。对外通信使用以太网或CAN通讯方式,将配电数据传输给上位机。对内通讯采用CAN总线方式进行连接组网,实现对后级执行模块的控制与管理。

网口电路采用ARM内部MAC控制器结合以太网PHY控制器(DP83848IVV),通过RMII连接模式,经隔离变压器(H1102NL)输入输出,实现网口通信。CAN接口采用ARM内部两路CAN控制器,结合隔离CAN总线收发器(ADM3053BRZ),构成双CAN通讯网络。

3.3 电源转换单元

电源转换单元采用MINMAX公司DC/DC模块MCWI05-24S05。先将输入24V电源转换成5V,然后再使用78D33三端稳压器,转换成芯片所需要的3.3V。电路图如图2所示。

MCWI系列DC/DC模块采用SIP-8封装,具有小体积(21.8*9.3mm),较高的输出效率(83%),且具有4:1宽输入特性,输入电压范围在9V~36V,输出功率为5W。

3.4 按键控制单元

为了实现配电系统的本控加电操作,显控管理模块预留了16路本控非持续动作型按键,可以对16个执行模块进行加断电操作。此外,上位机同样有按键电平控制信号,对执行模块进行逻辑控制。

按键电路采用光耦隔离方式,可以有效的隔离按键供电对单片机控制电路的影响。电路图如图3所示。

3.5 液晶显示单元

液晶显示单元选择了英硕自动化公司的EPP320-0571-35触摸液晶屏幕。该屏幕不仅仅是一款显示器,它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嵌入式显示终端,可以执行所有控制器上能运行的软件组件。可以通过Automation Studio编程工具进行编程。

该液晶终端外置了串口、网口、USB等通讯接口,便于开发和调试,从硬件资源上已经可以完全满足项目设计要求,同时其显示系统比较清晰,5.7寸的显示屏,分辨率达到了QVGA级,用户的使用体验优于一般市面上的液晶屏。此外,软件开发环境Automation Studio功能强大,使用户可以较为简单的设计出友好的操作界面,其多任务的操作系统Automation Runtime设计思路和丰富的底层库函数使用户可以写出健壮的控制显示程序。

4 软件设计

显控模块主要包含2个部分的软件设计:单片机软件设计和液晶显示器的软件设计。

4.1 单片机软件设计

单片机的软件设计主要是利用MDK-ARMKeilv4.7开发软件对STM32F407进行编程设计。

显控模块的单片机程序包含两个部分:主程序(main)和中断服务程序(ISR)。系统的主程序简单,主要完成了一些外设的初始化和TIM等设备中断的初始化,其中UART通讯速率设定为115200bit/s,CAN通讯速率设定为500kbit/s。系统的中断服务程序由三级中断嵌套而成,分别为定时器中断级别第三(最低),UART接收中断级别第二,用于液晶模块的通信,CAN接收中断级别第一(最高),用于内部CAN总线通信。

ISR中的定时器中断服务周期为100ms,所有其他功能函数以及其他中断服务函数均必须在这100ms内完成。选择该设计方式主要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以100ms为控制周期的主要目的是在用户最快反应周期(0.1s)内完成对液晶模块内容的更新,使得液晶模块能够实时显示所有子设备的运行信息,提高用户体验和使用感受;其二是该设计方式可以确定系统对外部事件的响应速度,对配电系统的实时性得到一定控制和预测。

定时器中断服务函数主要完成了对液晶模块的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CRC-16校验、对按键的防抖扫描、对液晶模块操作指令和按键操作指令的综合判断和信息同步、对CAN总线上从设备的控制指令发送和设备周期轮询,其函数流程图如图4所示。

4.2 液晶模块软件设计

液晶模块的软件设计主要是利用Automation Studio软件对EPP320屏幕进行编程,编程包括界面的设计和后台程序的编写。在Automation Studio中设计界面非常简单,软件内部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显示对象供用户使用,大多数的显示对象提供了特定唯一的控制变量,通过后台的变量声明和捆绑环节,用户可以通过更改控制变量来更改显示对象的效果。软件设计的界面如图5、图6所示。图5为智能配电平台的总界面,可以显示后级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图6是其中一个设备的详细页面,在详细页面内会具体的显示该设备的运行信息,例如电压、电流、温度等,并可以人为的复位或更改其内部保护门限参数。

5 实物展示(图7)

6 结语

该显控模块已经完成调试,并已安装于雷达整车智能配电系统之中。全系统已经顺利通过项目实测验收,在功能上,稳定性上,操作性上都满足项目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一、广播电视台会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广播电视台会计管理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台会计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其会计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仍然不高,仍然处于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

(二)广播电视台会计管理信息流通不顺畅,资源共享性差

由于我国的广播电视台没有形成三跨的传媒集团,其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并且由于社会环境和会计管理等特点的作用,许多会计信息的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化与电算化,因而会计信息的处理仍然局限于部分范围,其流通性比较差。并且一些广播电视台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信息资源流通性差,因而导致了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性也比较差。

(三)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既掌握会计理论又掌握信息资源规划能力的人才非常短缺,因而增加了实现广播电视台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难度。

(四)广播电视台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风险

实现广播电视台的看会计信息化管理要求将会计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相结合,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和流通。但是网络信息存在来自黑客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

二、如何推进广播电视台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

(一)建立责任中心制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双轨管理

实现广播电视台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责任中心制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只有实现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双轨并行管理才能够提高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这个会计信息管理平台是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一体,并且分业实施、统一管理、分层应用的平台,不仅能够加强会计人员对广播电视台的节目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在线监督,还能够对整个传媒集团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与管理,并且实时提供信息报告,从而提高了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了对财务监管的力度。

(二)建立节目成本与责任成本共同发展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

建立节目成本与责任成本共同发展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从而满足各类不同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求。节目成本与责任成本双轨并行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可以加强对各种责任主体和节目主体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和控制,并且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各个节目的投入成本,收入利润,从而对节目的经营效益进行监督,从而形成对节目发展评价的价值尺度,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三)构建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流通性和共享性

针对会计信息流通不顺畅、资源共享性差的现状,建立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是主要解决措施之一。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对广播电视台财务管理的角色进行分配和对其权限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各司其职,共同配合,由财务部门对数据进行管理,责任主体对数据进行维护,是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这样,不仅能够让领导层和各部门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在线查询,也能实现信息的流通性和资源共享性,加强财务监督与管理,确保会计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构建事业多帐薄体系,为业绩评价与科学经营决策奠定基础

通过构建事业多账簿体系,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前提基础,在事业板块构建以产业账簿,从而实现产业、事业多账簿报告体系。通过事业多帐薄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的实现会计信息与业绩的评价标准和报表口径,从而提供比较精确的会计管理数据,及时动态的反映广电传媒集团的产业、事业财务会计状况,从而为业绩评价与科学经营决策奠定基础,提供数据支持。

(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切实提高广电会计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

篇11

【关键词】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性能特点;施工工艺;质量管理

1. 砌块主要性能特点

(1)干燥收缩性

烧结粘土砖的标态干缩值在0.1mm/m以下,且实际干缩值一般只是比标态干缩值稍小,但任何状态下都非常接近。对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它们的标态干缩值一般为红砖的3~6倍,规范要求分别为不大于0.045%、0.050%。若要将它们的实际干缩值控制在0.1mm/m,则需要控制它们的实际含水率与平衡含水率接近。在实际应用中,只要经过一定的干燥期,我们一般可以把它们的实际干缩值控制在0.1~0.3mm/m的范围,这充分表明严格控制砌块上墙含水率是非常重要的。

(2)吸水性能

烧结粘土砖的吸水性能要求小于23%,一般在20%以下。砌块的吸水率一般在20%以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吸水率比前两者都高得多,后两者都与平衡含水率相差很大,如果在下雨天没有很好的防雨措施,它们的实际含水率可接近各自的吸水率。如前所述,烧结粘土砖的实际含水率对其实际干缩值影响极小,而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实际干缩值却随制品实际含水率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3)干燥和收缩的速度

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吸水速度比烧结粘土砖要慢得多,同时它们蒸发含水的速度也比烧结粘土砖要慢得多,也就是说它们在大量吸水后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一个很大的实际干缩值。在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砌块砌筑前不得浇水;在施工期间气候异常炎热干燥时,可在砌筑前稍加喷水湿润。这样可以较好地控制砌块的干燥收缩。

(4)保温性能

砌块材料的本身保温性较差,190mm厚标准块墙体仅相当于150mm厚烧结粘土砖墙的保温性能,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民用建筑外墙的绝热性指标的要求,为了保证民用建筑有较好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建筑能耗,根据我国住宅建筑必须达到50%的要求,砌块建筑必须有专门的保温隔热措施。经查阅有关资料,三排孔小砌块墙的导热系数为0.87W/m.K,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导热系数根据干密度级别不同从0.10-0.20W/m.K不等,而烧结粘土砖的导热系数为0.814W/m.K。

2. 操作工艺及要点

(1)墙体放线:砌体施工前,应将基础面或楼层结构面按标高找平,依据砌筑图放出一皮砌块的轴线、砌体边线和洞口线。

(2)砌块排列:按砌块排列图在墙体线范围内分块定尺、划线,排列砌块的方法和要求如下:

小型空心砌块在砌筑前,应根据小砌块的品种、规格及设计图纸等绘砌块排列图,同时考虑灰缝的厚度和宽度、门窗洞口尺寸、过梁与圈梁或连系梁的高度、芯柱或构造柱位置、预留洞大小、管线、开关、插座位置等。排列图绘制完成并经确认后,按图排列砌块。

排列时以主规格的砌块(390mm× 190mm×190mm)为主,以其他规格的砌块为辅。

外墙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将砌块分皮咬槎,交错搭砌,如果不能咬槎时,按设计要求采取其他的构造措施。

(3)小砌块砌筑前不须浇水湿润,在天气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可提前洒水湿润小砌块,小砌块表面有浮水或受潮后,须干燥后方可使用。

(4)样板墙砌筑:在正式施工前,应先砌筑样板墙,经各方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砌筑。

(5)砂浆试块制作:每一检验批且不超过250m3砌体中的各类型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应至少做一组试块,每台搅拌机应至少抽检一次。

2.1 砌筑工艺要点

(1)每层应从转角处或定位砌块处开始砌筑。应砌一皮、校正一皮,拉线控制砌体标高和墙面平整度。

(2)在基础梁顶和楼面圈梁顶砌筑第一皮砌块时,应满铺砂浆。

(3)小砌块应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并宜采用专用砂浆砌筑。

(4)小砌块墙体应对孔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不应小于90mm。墙体的个别部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在灰缝中设置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但竖向通缝仍不得超过两皮小砌块。

(5)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6)墙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大于12mm,也不应小于8mm。

2.2 灌注芯柱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1)清除孔洞内的砂浆与杂物,并用水冲洗。

(2)砌筑砂浆强度大于1MPa时,方可浇灌芯柱混凝土。

(3)在浇灌芯柱混凝土前应先注入适量与芯柱混凝土相同的去石水泥砂浆,再浇灌混凝土。

(4)浇灌芯柱的混凝土,宜选用专用的小砌块灌孔混凝土,当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其坍落度宜为140mm-160mm。

(5)浇灌混凝土时,先计算好小砌块芯柱的体积,并用灰桶等作为计量工具实地测量单个芯柱所需混凝土量,以此作为其他芯柱混凝土用量的依据。

(6)浇灌混凝土至顶部时,应预留50mm不浇满,届时和混凝土圈梁一起浇注,以加强芯柱和圈梁的连接。

2.3 雨季施工

雨手施工时,应防止雨水冲刷砂浆,砂浆的稠度应适当减小;每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1.2m;收工时应覆盖砌体表面。

3. 砌块的工程质量管理内容和方法

(1)事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在施工前要组织质量管理人员认真查阅有关设计文件,包括图纸、变更及施工图审查意见等;收集、学习有关砌块墙的规范图集并掌握其内容;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口头、书面联系单、工地例会等方式与参建各方沟通解决。

(2)事中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核对砂浆配比单,现场检查计量器具是否在有效期内,并随机抽样秤量。加强巡视检查,每日砌筑过程中应不断在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口头或书面沟通,并要求立即整改。严格隐蔽工程验收,对拉结钢筋作为一项隐蔽工程验收,即所有拉结钢筋必须在砌筑前预埋或植筋完成;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巡视检查。对构造柱、芯柱主筋、箍筋等进行隐蔽验收,合格后方可同意施工单位封闭模板并浇筑混凝土;如有必要,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3)事后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总监或总监代表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验收,做好平行检验记录;发现严重的外观质量问题和严重超过规范的尺寸偏差,发书面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并进行复查;必要时召开质量专题会议。严格按规范要求计算并评定,如不合格,书面通知施工单位进行处理;必要时组织召开质量专题会议。

对检查验收合格的砌体工程相关资料进行签认,并加盖项目章;同时把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包括工序报验、材料报验、测量报验、砂浆及混凝土试块报告、平行检查记录等等。

4. 结束语

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并掌握砌块材料的基本知识及性能特点,这样有利于加深对砌块施工工艺的理解,而只有在掌握了砌块性能特点和施工工艺的基础上,严格按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内容及方法措施开展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质量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一、过度侧重理论教学对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制约

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方法大多采取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数据型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其弊端较大。

(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难度偏大,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管理会计这一学科和普通的英语数学相比较而言,可能平时不易接触,或者接触较少,在内容上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的东西,抽象、理论性强,是这部分内容的最大特点。甚至有些管理会计中的知识点还要结合高等数学进行解析,而有的同学在高等数学方面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导致在管理会计上应用不灵活,甚至不会运用,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学习中,涉及到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较多,这不仅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整个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理论重复,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

在理论课程设置时,管理会计的学习少不了与《财务管理学》和《成本会计学》的结合,但是由于相关的内容设置不科学,造成教材之间知识点重复,从而导致学习时间浪费。

(三)应试教育严重,学生实务能力差

这个的传统教育就是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之抽象的学习内容,直接造成了课堂上枯燥无味,教师没激情,学生没热情。此外,很多学校的应试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一学期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这根本无法全部掌握核心知识点。再者,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待本专业的学习态度是为了考一个从业资格证或者注册会计师证而学习,而且只学习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忽略了实务操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这种学习态度的直接后果就是步入职场后,本来就没有经验的会计专业学生,因为实务操作不过关,而在职业生涯中碰壁。

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大量引入案例教学

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不具备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弊端,那何为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即结合理论知识点,找到相关的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把会计、管理、营销相结合,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完成会计管理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学中的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做到融会贯通。当然,案例教学也不可盲目进行,教师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讲课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案例中来。假如,还是教师讲解相关案例,那就和传统的理论教学别无两样,案例教学也就失效了。举个例子,在学习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对真实的企业案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代表发表观点,从案例中总结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等方面的区别。2.学生发言完毕后,针对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应该及时做出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期末成绩中,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的方式。

(二)设计并开展管理会计模拟实验

会计专业的同学所学的知识点虽然在日常中不经常接触,但是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讲,其理论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因此,动手能力如何成为评价一名会计人员的必备指标。建立会计专业模拟实验室,把管理会计的内容真正融入其中,让学生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论课堂上,而是在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体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与决策等知识点的概念。

(三)改进现有的管理会计学考核方法

学校的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重要知识,考核方式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改变现有的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便理论考核为“理论+实践”的考核,以便督促学生练就实务本领。实践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广大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共创会计人的新明天。

参考文献:

[1]董宝裕,刘季佳.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4).

篇13

1管理会计教学现状剖析

1.1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课程,而且管理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另两门课程之后。但这三门课在教学内容的某些方面有着交叉重复现象。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炒现饭”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2管理会计教学、评价手段老套

目前,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练习加以巩固为主,而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说,计算公式多、内容较枯燥繁琐,再加上学生往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就更提升了理解的难度。同时,管理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多采用以单选、多选、判断、计算、案例分析为题型的闭卷考试。这种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都配有标准答案,虽然便于教师进行分数的评定,但却无法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各种方法的灵活掌握程度,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

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经营业务密切相关,而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因此无法深刻理解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过程,从而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虽然管理会计教学中往往都结合了一些企业案例来进行讲解,但这些案例要么时间久远,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要么来源于国外企业,与我国经济情况不符,难以借鉴。

2移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1)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移动学习平台上的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静态的,如:WORD、PPT、EXCEL、PDF等;也可是动态的,如:案例视频、微课等。而且老师可以根据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对资料内容进行更新。(2)多维评价体系。移动学习平台可以对考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打分,回答问题的方式有由老师指定学生作答、随机抽取学生作答、学生主动回答等选择,老师可以对不同回答方式设置不同的分数权重,以便更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3)畅通的沟通渠道。老师对问题的解答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课间,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的APP,老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效果更好、效率更高。(4)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时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监督学习过程、适时做出指导和评价。

3管理会计与移动教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3.1课前

教师在课前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资料和相关知识点说明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上,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观看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和测试题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点,以便在上课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2课中

针对课前预习环节中的薄弱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深入和扩展。然后,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能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训练形式可采用选择、计算、问答等形式。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应更多的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时,可分组进行,遵循自由组合—分析任务—交流讨论—达成一致—上传结果—老师点评的程序。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课后

老师将本节课重、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和学习。另外,学生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上的课后练习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加深和巩固。而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得到及时的解答。学生之间也可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由老师进行点评。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将更加便利和普及。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课程开发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能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顺应这种变化,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支训.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智库时代,201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