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定性分析

统计学定性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8: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定性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呼吸道感染;急性;儿童;血清;IGM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儿童疾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导致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明显减少,而由其他致病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对我院儿科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00例进行血清IgM抗体的检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05~7岁,平均年龄(4.24±1.13)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采血前夜空腹12 h,晨起89点抽取静脉血1~2 ml,分离血清进行血清IgM检测。对所有患儿进行抗MP、CpnIgM、RSVIgM、ADVIgM、COXIgM的检测。所有患儿均使用ELISA法进行检测,并在每次检测时,均进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的检测。所用试剂:抗MP检测的试剂盒购于富土瑞必欧株式会社;CpnIgM检测的试剂盒购于德国欧蒙公司;RSVIgM、ADVIgM、COXIgM检测的试剂盒购于美国LIFEKEY公司。并且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检测结果与性别的关系

男180例,其中61例患儿的血清IgM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33.89%;女120例,其中43例患儿的血清IgM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35.83%。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检测结果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检测结果与年龄的关系

3岁以上患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血清IgM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以下患儿(P

3 讨论

目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临床上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致病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耐药性也逐年增加,导致传统的治疗方法的疗效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1]。因此,需要对患儿的病原菌进行检测,从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功能比较差以及呼吸系统的特点,比较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本组研究中,患儿的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检出率达到30%以上。RSV病毒是儿童呼吸到感染的常见致病菌[2],在

综上所述,血清IGM抗体检测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篇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症候群。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异常变化或T波明显倒置,但无新的Q波出现。常规心电图(ECG)检出阳性率较低,需做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诊断明确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作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9例病例中,32例为住院患者,7例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既往心绞痛病史在1个月内出现;②心绞痛逐渐加重,同等劳动程度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③休息时心绞痛发作,其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同时排除常规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脏手术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 h心电图变化,参照监测日志观察ST段及T波变化情况,是否伴有心绞痛及生活状态的关系。

2 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2.1.1发病率 39例受检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共记录到36例(92.30%)1121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无明显症状。

2.1.2持续时间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发生心脏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 ST-T改变 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者23例,其中ST段显著压低者17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性ST段压低者3例,一过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现T波异常(≥2个导联)者32例,其中仅有T波异常者为12例,ST段压低同时伴有T波改变者20例。

2.3心率变异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变异100 ms 11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

3 讨论

UAP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病情变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变十分关键阶段,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UAP患者之间疼痛阈值相差较大,许多患者的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在本组39例中,90.80%的患者无明显心绞痛症状,但心肌缺血客观存在,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UAP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可f助诊断患者的预后。

本组病例中,心电图表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段及T波变化。一过性ST段抬高,多见于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压低,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倒置T波≥2.0 mm,呈对称性,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病例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可能由于: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侧支循环建立,可代偿血管狭窄区域的血液供应;④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未出现缺血性表现;⑤ST-T伪性改善。

多数UAP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偏心性狭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状动脉痉挛,严重时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能每个患者在不同时间单独或同时起作用,而产生UAP。斑块部位冠状动脉张力的改变可启动或加剧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长因子,特别是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与稳定型心绞痛转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冠脉痉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平滑肌一过性收缩而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血供突然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脉一过性闭塞性痉挛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压低则表示冠脉非闭塞性痉挛或侧支循环丰富造成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UAP发作时ST段抬高,近年来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当心肌严重缺血时,心肌细胞膜不仅有代谢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细胞膜部分地丧失了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的能力,当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减低时,该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必然随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损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产生了“损伤电流”,使ST段“相对地”抬高。而ST段压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时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升高,当心肌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距异常升高时,在心电图上便表现为ST段压低[1]。从心内膜心外膜心肌复极的角度讲,由于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张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张期又处于冠状动脉灌注的远端,心内膜下心肌的氧需较大而氧供条件相对较差。正常情况下,依靠其小动脉的易扩张性维持灌流量,一旦大动脉狭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时,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也进行扩张;心内膜下的小动脉已处于扩张状态,没有更多的扩张潜力,所以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引起心电图ST段压低[2]。

本组39例中,较长时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提示UAP处于高危状态。共有13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时间>30 min/d以上,3例(23.10%)发生在缺血时间30 min/d的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做好有效的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是一项新的有价值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3]。心肌缺血时能兴奋心脏迷走-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可发生多样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当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出现异常。

正常人自主神经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本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发现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室肌不应期延长,心肌电稳定性增加,对心脏有保护作用。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

UAP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在发病一年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时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但由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呈短暂的一过性,往往很难记录到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准确完整地监测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演变的过程,本组采用十二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可使诊断率明显提高,便于早期治疗。充分认识高危患者,客观评价其预后,有助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篇3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of 3 Kinds of Chinese Patent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aused by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Guang-w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35):144-145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Heart pill of musk and Suxiao jiuxin pills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aused by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Method: 96 CHD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3 groups(32 cases of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Heart pill of musk and group C were treated with Suxiao jiuxin pills.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of the 3 groups were conducted as well 4 weeks later. Result: The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 was 90.61%, it was 81.25% in group B and it was 84.38% in group C.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among the 3 group(P>0.05). The cost-effectiv eness ratios were 1.65,1.28 and 1.44 respectively.The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s of gr oup A and C were 4.84 and 5.69 respectively as against group A. Conclusion: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group A) is the preferred therapy for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aused by CHD.

【Key words】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Heart pill of musk; Suxiao jiuxin pills; Angina pectori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aiyuan Medicines and Equipment Supply Depot of Beijing Military Region, Taiyuan 03001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69

冠心病心绞痛是现代医学常见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被称作是“人类健康第一杀手”[1]。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临床根据其表现分为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不同证型。本病始终不离虚与滞,虚谓元气不足、推动无力,导致血瘀脉阻、气滞痰凝,因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多从活血化瘀入手[2]。目前治疗该病的中成药较多,而口服药物凭借其应用方便及良好的疗效为广大患者普遍应用,尤以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及麝香保心丸最为突出。但以上所述的药物中具体哪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尚无定论,本研究就以上三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中国人民第264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6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例,复方丹参滴丸组中男18例,女14例,中位年龄69岁(47~81岁),合并高血压病25例,高脂血症19例,糖尿病10例,吸烟者9例。麝香保心丸组,男17例,女15例,中位年龄71岁(42~85岁),合并高血压病22例,高脂血症24例,糖尿病6例,吸烟者10例。速效救心丸组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66岁(43~82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高脂血症22例,糖尿病7例,吸烟者14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及吸烟与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调脂稳斑等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给予相应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个体化治疗。

1.2.2 复方丹参滴丸组: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70 mg,口服,3次/d;麝香保心丸组: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45 mg,口服,3次/d;速效救心丸组:速效救心丸(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中药厂)240 mg,口服,3次/d。

1.2.3 所有患者以28 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及成本效果分析

1.3.1 心绞痛症状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降低2级,原I、II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

1.3.2 成本的确定 成本是指社会在进行某一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案的全部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因间接成本及隐性成本难于计算,为便于计算,本观察只计算直接成本,将1个疗程的所有药物费用视为直接成本。

1.3.3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最重要的指标是成本效果比(C/E),即取得单位治疗效果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或货币单位。C/E的数值越小,表明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所付出的治疗费用越低。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则表示两种方案之间效果差异的单位成本[5]。以A、B两方案举例说明如下:ΔC/ΔE=(CA-CB)/(EA-EB)。可以了解方案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复方丹参滴丸组有效率为90.61%,麝香保心丸组有效率为81.25%,速效救心丸组有效率为84.38%,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207,P=0.670)。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结果

组别 显效

(例) 改善

(例) 无效

(例) 有效率

(%)

复方丹参滴丸组(n=32) 12 17 3 90.61

麝香保心丸组(n=32) 7 19 6 81.25

速效救心丸组(n=32) 14 13 5 84.38

注:本组数据理论频数小于5,检验方法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2 三种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麝香保心丸组和速效救心丸组的C/E分别为1.65、1.28和1.44。以麝香保心丸组(最低成本)为参照,复方丹参滴丸组及速效救心丸组与之对比ΔC/ΔE分别为4.84及5.69。见表2。

表2 三组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组别 C(元) E(%) C/E ΔC/ΔE

麝香保心丸组(n=32) 104.00 81.25 1.28 0

复方丹参滴丸组(n=32) 149.33 90.61 1.65 4.84

速效救心丸组(n=32) 121.80 84.38 1.44 5.69

3 讨论

《诸病源候论》中:“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表明寒邪乘心,血脉不通。《素问·痹论》云“气忧思,痹聚于心”是对忧思郁怒,气血郁滞而发心痛的描述。此观点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患者容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而不良心理会加重疾病,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理论相符[7]。目前对本病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标实多为寒凝气滞、痰浊血瘀。病位在心,涉及脾、胃、肺、肝、胆、肾等脏腑[8]。对于该病的治疗,急性期主要以硝酸酯类药物为主,但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研究中的麝香保心丸成分为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功效。速效救心丸成分为川芎、冰片,主要起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复方丹参滴丸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治疗机理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三者辨证治则基本相同,从西医角度讲,亦为增加冠脉血流作用。本研究结果示三者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者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方面作用相当。但在兼顾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同时,临床医生亦应充分考虑治疗方面的经济性,以减少患者负担及合理配置社会资源[9]。

成本效果分析表明,复方丹参滴丸组、麝香保心丸组和速效救心丸组的C/E分别为1.65、1.28和1.44。以麝香保心丸组(最低成本)为参照,复方丹参滴丸组及速效救心丸组与之对比ΔC/ΔE分别为4.84及5.69。说明每增加1个单位疗效,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患者需多花费4.84元,而服用速效救心丸患者需多花费5.69元。虽然三者的疗效相当,但综合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考虑从临床获益角度讲,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更易被患者接受。既往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动脉硬化及降低血脂,特别是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小剂量阿司匹林[10-11]。鉴此,在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笔者更倾向于选择复方丹参滴丸。

参考文献

[1] 顾秀琰, 王昕. 2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药房, 2009, 20(6): 459.

[2] 黄剑林. 两种治疗冠心病中成药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 中医杂志, 2011, 52(增刊): 18.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1): 75.

[4] 于洁, 高传玉, 许文克, 等. 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心绞痛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2): 15.

[5] 赵静, 邱家学. 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基本药物进行经济学评价[J]. 中国药业, 2010, 19(14): 17.

[6] 刘安. 进口与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药房,2006, 17(7):510.

[7] 邓新梅. 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综合护理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6): 90.

[8] 蒋红红.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近况[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10): 1544-1545.

[9] 梁晓玲, 闫潇琦. 吉西他滨联合不同铂类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对比[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6): 156.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2.04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oincidence between 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vasculopathy by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and to pinpoint accuracy of diagnosis by electrocardiogram.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40 patients with diagnose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outcomes in 40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o observe vasculopathy. Results There were 13 cases with 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including 6 cases with single-vessel lesion shown by coronary arteriography (4 mild stenosis cases and 2 moderate stenosis cases) and 7 cases with multiple-vessel lesion (6 moderate stenosis cases and 1 severe stenosis case), and 27 cases with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m, including 4 cases with ingle-vessel lesion shown by coronary arteriography (1 mild stenosis case and 3 moderate stenosis cases) and 23 cases with multiple-vessel lesion [23 severe stenosis cases (5 cases with single block)]. Conclusion As a common method in diagnos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vasculopathy, electrocardiogram may lead to misdiagnosis due to inconspicuous manifestation, and coronary arteriography is necessary for certain condition.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Coronary arteriography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1, 2]。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如果不能准确诊断、及时的治疗, 患者则有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3, 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的标准是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ST段是否抬高直接影响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会发展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不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情况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从而达到深入了解心电图诊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0例, 女10例;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46岁。患者住院治疗之前, 2 d内都有心绞痛发作的经历, 并且发作时间在20 min以上。

1. 2 研究方法 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 选取患者入院后1 d内首次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每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研究, 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正常时, 采集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

1. 3 判定标准[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轻度狭窄:狭窄50%~69%;中度狭窄:狭窄70%~89%;重度狭窄:90%~99%。

2 结果

正常心电图13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6例

(4例轻度狭窄, 2例中度狭窄), 多支血管病变7例(6例中度狭窄, 1例重度狭窄);不正常心电图27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4例(1例轻度狭窄, 3例中度狭窄), 多支血管病变23例[23例均为重度狭窄(5例单支堵塞)]。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7, 8]。导致心绞痛的重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力学改变, 冠脉狭窄、冠脉痉挛、血管收缩性增强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原因[9-11]。本文研究对象都具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初发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间在1个月内, 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的情况都存在, 疼痛较为严重, 在Ⅲ级以上。②静息性心绞痛:是指患者在休息时发作, 发作时间通常在20 min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有心绞痛病史, 1个月内病情恶化加重, 频繁发作, 持续时间延长, 或疼痛阈值降低。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主要条件是缺血性ST-T改变[12, 13]。有的患者心电图正常, 无缺血性ST-T改变, 但是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却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堵塞。冠脉粥样硬化多会引起心肌缺血。管腔狭窄的程度过高时, 便会破坏血氧供需平衡, 心肌耗氧量增大, 侧支循环建立, 从而使心电图显示正常。这种供血情况如果经常出现, 则很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 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14]。因此, 心电图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病变正常时, 不能彻底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想要进一步确诊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心电图正常的情况下, 多存在2~3支血管病变, 此类患者的侧支循环一般较好。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管状狭窄甚至闭塞, 所以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便会增大, 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血管两端的压力状况发生改变, 血管进一步开放, 从而建立起了有效的侧支循环[15, 16], 虽然患者的侧支循环良好, 但长期存在这种症状的患者, 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在几年之内发展成心力衰竭。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或有吸烟史, 并且出现胸闷、憋气、大汗、呕吐等症状时, 医生进行检查时, 即使心电图检测正常, 也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诊断, 必要时要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进一步确定患者是否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具体的病情状况, 避免因误诊而造成患者病情延误, 甚至加重病情[17, 1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心电图13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6例(4例轻度狭窄, 2例中度狭窄), 多支血管病变7例(6例中度狭窄, 1例重度狭窄);不正常心电图27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4例(1例轻度狭窄, 3例中度狭窄), 多支血管病变23例[23例均为重度狭窄(5例单支堵塞)]。

总之, 心电图在检查患者血管病变情况时, 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不能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实际血管病变状况。因此心电图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不能完全排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医生诊断时还要注意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他症状进行判断, 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确定血管病变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崇屹, 宋福春. 心电图正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0):88.

[2] 董红晶.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诊断.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8):79-80.

[3] 吴凤英, 刘凤君, 孔亚娟,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临床意义分析. 医学信息, 2011, 24(4):698-699.

[4] 刘艳娜. 68例心电图正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2):170-171.

[5] 任晓兰, 李波, 李卫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 河北医学, 2015(2):255-258.

[6] 梁岳觯 张晓刚.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性分析.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 31(3):464-468.

[7] 杨婧, 高欣, 徐文贵, 等. 正常心电图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中国医药研究, 2004, 2(3):13-14.

[8] 阮萍, 陈志强.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5):769-772.

[9] 王治, 张馥敏, 王连生, 等. 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3(6):601-603.

[10] 徐开芳.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结果的比较研究. 医学信息, 2016, 29(12):98-99.

[11] 王砚青, 赵艳芳, 徐建新, 等. 36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东南国防医药, 2013, 15(4):358-360.

[12] 王彬尧.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诊断. 新医学, 2004, 35(9):

2157-2158.

[13] 周瑾.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16):51-53.

[14] 高伟, 伊莲花, 廉亚光,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 7(1):20-21.

[15] 朱久珍.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电图变化关系探讨.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4):151.

[16] 马素霞.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变化意义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1):135.

篇5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为了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现对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ACS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50~76岁;均符合ACC/AHA(2001)诊断治疗指南标准[1]。正常对照组为80例健康体检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所有对象均排除感染、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且未服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1.2 方法 清晨采取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1 h以内离心分离血清待测。hs-CRP采用上海科华公司的免疫比浊法试剂盒,Hcy采用北京九强公司的循环酶法试剂盒,均按试剂说明书在日立7020型生化分析仪上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s-CRP和Hcy含量及异常检出率比较 ACS组hs-CRP含量(16.28±11.75)mg/L,66例异常,异常检出率82.5%。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3.28±0.79)mg/L,4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5.0%。ACS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65.0%。正常对照组Hcy含量(13.79±3.58)μmol/L,仅有2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5%。经统计学处理,ACS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两组血清Hcy水平和hs-CRP水平的相关性 经直线相关分析,ACS组的 Hcy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5)。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斑块的不稳定性与炎症介质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目前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症标志物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CRP能预测心肌梗死、中风、周围动脉疾病、心源性猝死[2]。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Met)代谢的中间产物。有证据提示,Hcy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血液凝固状态及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机制而引起血管疾病[3]。新近临床及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浆Hcy水平升高是AC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4]。为了探讨ACS患者血清hs-CRP和Hcy的含量变化,作者对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ACS组hs-CRP含量(16.28±11.75)mg/L,有66例异常,异常检出率82.5%。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3.28±0.79)mg/L,有4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5.0%。ACS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异常,异常检出率65.0%。正常对照组Hcy含量(13.79±3.58)μmol/L,仅有2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2.5%。经统计学处理,ACS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均异常升高,两指标都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ACS。

参 考 文 献

[1] LibbyP,RidkerPM,Maseri A.Inflammationandatherosc1erosis.Circulation,2002,105:1135-1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