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8: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26-01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结构、效果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性。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因材施教,师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取得最大教学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注意:(1)系统规划,不但有过程,还要使人明白其设计思路和意图;(2)教学设计的目标性;(3)处理好教学与发展、主体与主导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把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思维活动过程;(4)除以班级形式组织教学外,要更重视小组化、个别化、个性化教学,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状况、符合学生状况的教学策略;(5)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6)要从一堂课的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个教学因素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协调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策划应从教学目标设计开始。一堂数学课的设计,从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结构和手段到反馈矫正等,都离不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因此搞好目标的决策,是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具体性的,因此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目标设定加以分段。教学目标的决策关键是将目标一步一步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制定准确、具体、全面、要求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情感教育等项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第二步就是认真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寻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既重视全体学生,也重视个别学生,使教学自始至终坚持面向全体又能照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选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中介。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和知识的前后衔接。由于对内容的组织安排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内容组织体现知识结构。做到重点突出,揭示深刻,有适当的容量、难度、密度和鲜明的层次。既要忠实于教材,又要灵活运用教材,还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教学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学生、教材、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好之后,教学方法的决策就对实施教学目标起关键作用。教学方法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每一个要素在其它要素的作用下对整体发生作用,体现出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应师生地位作用的变化,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和学校条件,灵活、综合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努力做到活动化、探索化、个别化。教师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使反馈――矫正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五、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功效和特点,根据目标、内容、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课本、板书、语言、教具、学具、幻灯投影等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教学媒体的设计要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要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展现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上,以及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作用。

六、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篇2

点引入时指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将学习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也称为“导入”。导入的方式很多,也有专门对导入艺术的研究,但无论怎样导入都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扣。语文教师备课时比较重视这个环节,但往往只顾及学生兴趣,把导入的形式看的很重,又是讲故事又是多媒体等,忙的不亦乐乎,反而忘记了要导入的是什么,忘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好奇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上面,结果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另外,有的教师将导入的重心放在课文上,而没把重心放在课文所体现出的某种规律即知识点上。这是语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白,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本课的知识点能让学生注意和喜欢,引入方式应尽量生动新颖,以抓住现场气氛为最佳,引入时间要恰当,不宜太长,引入口语要有启发性且干净简练。

点揭示指显示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意义,操作关键词的过程。这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成功整堂课就成功大半,一旦失败则整堂课失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地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理解到位,落实到每个字词上,不能有半点疏忽,同时要认真研究典型材料,找准材料中最能体现知识点的地方,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选择讲解的方式,最后组织好讲解的主要语言,做到准确生动简练、深入浅出。

二、知识点的强化与点延伸

点强化指在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复强化知识点、定义及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再举实例、再剖析,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过程。严格说,强化并不只是一个专门的逻辑环节,而应该涉及到教学全过程。其目的是将教学重心始终集中在中心点上,让学生能记住且表述出中心点,特别是关键词。同时提供适当练习给学生,以训练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点延伸指沿着关键词,扩大或加深知识点的涉及和运用范围,牵连出若干相关知识点或相邻知识点,使知识点延展成线、成面、成体。延伸线的长度,或延伸面的宽度,或延伸体的大小等,根据知识本身的潜力、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和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点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的课堂实践。如果在课堂上缺少这个环节,那么“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教育”等,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反之,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得到了综合的创造性发展,这堂课上一般就具备“延伸”这个环节,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点延伸的实质是建立知识结构,同时建立结构思维模式。一般说来,延伸的空间可以是相关材料,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点延伸,还可以向其他学科延伸。

篇3

活动对象

学生为四年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浓厚。已开展过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为农村学校学生,可能在课堂表现、思维活跃度、知识视野等方面略有欠缺,教师需要引导。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习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能用多种方式记录问题,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掌握筛选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积极参与讨论,乐于表述自己的见解,激发和保持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情。

活动策略

⑴课前学生要通过深度观察找到问题,充分展示证据材料(照片、观察日记、调查记录、网上下载资料、录音录像等),课堂形式更丰富。

⑵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电脑键盘敲出问题(或是教师板书问题)。

活动过程

⑴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首先给大家作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是欧阳老师,

今天的这堂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上周唐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观察、收集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了,不知道同学们完成得怎样了?现在,我们就来举行“问题”交流活动,看谁记录最用心、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有谁愿意上台来和大家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呢?

⑵学生上台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汇报内容,进行巧妙、细致的追踪和引导,指导学生不仅要讲出发现的问题,还要讲出发现问题的情景、方法、内心的感受。如:你是从哪里看到的?你是怎么调查的呢?你了解多少呢?)

(同时,教师在追踪交流时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判断和肯定,鼓励和点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说得真好!观察得真仔细!记录得真认真!真会动脑筋!真别看你年龄小,在――方面你还能成为大家的小老师!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

⑶分析论证问题,留下有待研究的问题。

①教师抛出问题删留的判断标准。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把它们都板书到黑板上了。这些问题中,有哪些是适合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呢?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判断的标准(此处为教师预设,要是由学生讨论出判断标准会更能体现该课程特征):

有的问题是别人已经研究出了成果,直接问老师同学或上网搜索就能找到答案的,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板书:有研究价值吗?)

有的问题太难程度太深,我们作为4年级的学生是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板书:有研究能力吗?)

有的问题不贴近我们的生活,研究起来不方便;(板书:贴近我们的生活吗?)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如果这个问题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找到答案的话就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板书:能通过实践活动找到问题答案吗?)

②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讲述出要删或要留问题的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或删或留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注意引导:你为什么要删掉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呢?)

(通过课前了解知道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面包上面为什么有小洞洞?

学校卫生为什么这么差?

水是不是用不完呢?

为什么不同季节开不同的花呢?

我要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动物是怎样生崽崽的?

鹦鹉为什么能学人说话?

为什么蜘蛛可以吐丝?

为什么火山不在平地爆发而在山中爆发?

为什么鱼离开水就会死?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怎样扑火人才会安全?

是谁发明了电视?

为什么有火烧云呢?

为什么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大致可以留下前面五个问题:面包可以从它的制作、起源、种类、保管等方面展开研究;卫生状况可以从不文明现象、卫生的习惯、卫生设施、合理使用卫生工具展开;水资源的运用可以从水的来源、水污染、水与我们的健康等方面研究;花的探究可以从花的种类、花的种养、花的用途、花期与季节等方面展开;回报母爱可以从感恩教育的角度去做,如讲故事、制作感恩卡、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等)

⑷教师小结本课时内容,对下次课提出设想。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记录,搜集到了许多问题,而且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哪些问题我们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下节课我们将把今天选出来的同学们认为有研究价值、我们具备研究能力、贴近生活,而且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去找到答案的研究问题转化为我们的活动主题,并且科学规范地将它们表述出来。

课堂反思:(课后与听课教师开展的讨论)

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探讨

今天我上的这堂课是主题确定阶段第一课时。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主要想引出几点思考:

①主题确定阶段分哪几个环节?

②主题确定阶段每一环节要注意些什么?

③主题确定阶段的课时怎么安排?

⑴主题确定阶段分哪几个环节:

①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②分析、论证问题;

③将问题转化为主题;

④科学规范地表述主题。

⑵每一环节要注意些什么:

①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利用课堂在班级进行集中汇报交流。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指导要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过程中,除了汇报发现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交流发现问题时的感受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情境,对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全面关注。

在交流过程中适当展示相关证据材料,让学生用材料说明观点;

教师随机板书相关问题的关键词;

②分组讨论分析论证问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明确选题原则,即研究主题必须有研究价值、 有科学的现实性、要切实可行。

今天的课堂抛出了四个选题要求是小学生容易理解的:有研究价值、我们具备研究能力、贴近生活,而且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去找到答案的研究问题才好转化为我们的活动主题。

另外还有两种比较简便的论证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删掉,留下为什么?怎么做?一类的问题)

自己能独立解决的与需要研究的。(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作为研究主题)

③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一方面,找到感兴趣的领域,找到关键词。二方面,确定研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一个问题出现后,可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研究这个问题。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从不同角度拆分你想研究的问题。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④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述主题

一个好的主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主题名称要把主题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交待清楚。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

简洁,主题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越简洁越好。

醒目,主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主题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常用动宾短语或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来表述:如动宾短语:关注我们身边的交通问题;了解……;调查……;如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近视眼的调查;沿江风光带公共厕所调查;课本循环使用现象研究;……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述主题可以从指导学生调整研究的角度、指导学生缩小研究的范围、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加以指导。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主题的表述方法,一般而言,主题表述方法有陈述式和疑问式两种。如,“近五年来我市某某河某段水质受污染的原因研究”是陈述式,“近五年来我市某某河段为什么会遭到污染?”是疑问式。(以上知识要点要求指导教师掌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来灵活指导)

篇4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

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导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浓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①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②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③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们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①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②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允许鼓励学生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3.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解决一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往往只会侧重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行逆向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以“巧练”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要得体精当、新颖,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为新课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某钢铁厂一星期生产钢材2.8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让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后出示新课例题:“某钢铁厂一星期前3天生产钢材1.2万吨,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0.4万吨。这星期平均每天生产钢材多少万吨?”先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点,再解答。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

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篇5

第一,定理6.3如何用图形、符号语言来描述?(设置目的:①考察学生对此定理的理解程度和把握效果。②为后面的学习及相关应用作好铺垫。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图形、符号语言交流的能力。)

第二,定理6.3如何证明?(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定理的证明教材上有,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证明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以及反证法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在黑板上明确给出图形,让学生依照给出的图形进行描述、证明,而且,给出图形上标记的字母要不同于教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此定理证明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

第三,对于例3,谈谈这个题目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并针对此种题目,总结一些简单常用的做题规律和方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转化成一种无形的能力。然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我这里。然后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充分肯定讨论结果,并指出不足和指导性意见。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针对小组内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体解决。我解决疑难的方式是点到为止,引导和启发学生突破过程、思路、方法即可,更多的细节和过程自己完成。另外,还可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界定一些课堂上必须解答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篇6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

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二、衔接要巧妙。

篇7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自学与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但是在构建高效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使自主学习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效果得不到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很关键的,同时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

环节一:引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巧妙的引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迫切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教师仅仅是出示目标安排预习内容,学生自然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教师的引课要抓住物理学的有用性和有趣性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缩短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如在学习压强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图钉的帽大尖小、坦克装有履带等画面;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内容时,教师介绍高速行驶的轮船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等,激发学生主动探求“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意识。

环节二: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少学生把预习看做一种过场,认为就是把老师要求的教材通读一遍,最多就是画画记号、背背概念和记记规律,因此教师对学生预习前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如结合教材的前后内容和学生的前认知预设一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和探索,初步的认识或发现问题。在预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前,教师可预设这样一组问题:①你能找出图1―1.1几个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②举例说出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④你能举例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⑤你能找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一定速度传播的事实依据吗?⑥你会查表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吗?等等。教师的指导也可通过一组基础性习题来呈现。教师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指导学生的预习,都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方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是让每个学生有事做,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在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预习,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很重要的。小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它能最大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与交流、探究与辩论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合作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讨论型学习是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和解决,已达到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的。竞赛型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一个较难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使课堂思维和创造性始终保持紧张活跃的状态。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各小组间开展“硬币跳高”比赛,讨论硬币为什么能跳起来?有什么办法使硬币跳得更高?学生在有趣实验中,借助竞赛形式使课堂思维更活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指导和问题发现双重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在既定的程序下进行小组学习,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教师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既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激烈,也要预防冷场和过度依赖,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二是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问题,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和教师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往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前概念的错误把握不准,导致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如在学习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普遍认为用大小不同的力扳动直尺会改变了声音的音调,这是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后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环节四:学习反馈是课堂必须的环节,是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

篇8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做得好,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的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时,我是先播放一曲《山不转水转》让学生感悟“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导入课堂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可以也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形式。

二、精心设置问题

每一堂教学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根据需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心探究其中的核心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在《》一课的教材里提到“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我就引导学生发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没有禁烟这个举动,英国人也会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的。这是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问:发生战争的必然性是什么呢?战争的爆发有偶然性没有?学生从战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思辩中获得了历史知识、思维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三、精心组织素材

要能把书教活就必须组织好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旅游地区文化的开发》一课讲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摩梭人的神奇走婚习俗,这在已经进入21世纪十几年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仔细地了解摩梭人原始婚俗的发展史,体会到摩梭人古老爱情的状况以后,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情感和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收获,取得了“一石双鸟”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安排互动

“没有学生主动的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老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餐饮服务・中式摆台》一课的教学中的,通过示范演示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中式摆台所涉及到的礼仪规范从表到里都有了深刻的领会,提高了能力素质。

篇9

一、精心备课,灵活控制教学环节。

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模式基本就是作品导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技能操作、课堂总结。如果教学过程组织不好,必然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容易引起秩序混乱的基本是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技能操作两个环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windows画图、office办公软件为主,这些内容基本操作不难,易于掌握,往往开始时教师导入作品,学生都会觉得很新鲜,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方法时,就有部分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操作了,这样一来免不了会出现骚动,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来全班的骚动。小学生好奇心强、自我克制能力差,很容易受影响。根据容易出现秩序混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把作品导入和教师讲解演示部分做了适当调整。

教学三年级《五彩缤纷的世界》一课时,我改变以往导入作品提示教学内容的作法,变化为教师直接演示讲解填充、喷枪、放大等工具的操作并完成简单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模仿教师作品。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没有溜号的时间,如果这时不让学生演练,教师再讲什么学生也无心倾听。在3分钟左右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掌握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强调操作步骤,这时经过3分左右的时间学生蠢蠢欲动的情绪也有所安定,加之刚才操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自然会注意老师的讲解。这样不但让学生扎实的记住了画图工具的操作方法,还有效地控制住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第一次混乱,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我觉得教师演示的作品一定要既简单又能运用到所学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做准备。

二、精心设计课堂作业,注重任务的层次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作业和其他学科的作业有些不同,主要以课堂作业为主,一般需要学生上机完成,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充满诱惑的电脑前面能够认真的完成作业,这无疑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作业是强化技能操作的重要环节。如果课堂作业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就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作业后有剩余时间无事可做;基础一般的同学对于作业没有挑战性而应付了事;基础薄弱的学生却因为不知如何着手而直接放弃,而挫伤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积极性。结果是在这个环节里大部分学生是玩游戏的玩游戏、聊天的聊天,容易出现课堂秩序的一片混乱。信息技术课里学生课堂作业时间占全课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把握不好这个环节,控制不了课堂秩序,会直接影响预计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它的层次性,全面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教学《制作节日贺卡》一课时,我实行“分层作业”、“分层要求”。鼓励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在制作效果上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操作娴熟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考虑成套设计,从创意上体现自己的优势,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只要求能够利用“文本框”、“艺术字”写寄语写贺词,并能够合理安排各个对象的位置、顺序。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各自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对目标有可达到的希望,所以学生愿意尝试,也能够专注于创作,无暇顾及其他事情,课堂秩序自然就稳定。

三、完善学生作业评价指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想让学生维持一堂课的有序纪律,单凭设计作业还是不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担任的班级多而且是跨年级教学的,想让每一课的作业都适合学生的品味、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那是很难做到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倾注十二分的注意力,相反,课堂作业如果不适合他们的兴趣口味,他们不会考虑任何因素,完全可以放任自己。所以在精心设计作业的基础上还要完善作业的评价管理,达成作业与评价的互相约束,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形成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完成好作业的习惯。有了好的学习氛围,稳定的课堂纪律也就有了保障。好的评价体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怎样制定学生作业评价指标很重要。

下面是我在画图教学中使用的作业评价指标:

作业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84—02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主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不仅是成为了一门学科,更成为了一门艺术。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由于缺乏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呢?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情景导入法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头疼的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和适当的情景,这需要教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设某些情景来进行情景教学。教师们都有经验——语言是练会的,根据这一实验性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练会所学内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歌曲引出问题,由视频引出低碳的概念(6—7分钟),课前播播放歌曲《We are the world》。

T:Just now,we heard a song called We’re the world. I have a question. What’s the world like now? Let’s watch a video and find out the answer.

(2分钟)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The global warming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 carbon emissions,which has made lots of bad effects. So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a new lifestyle——low—carbon life. The word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提问2位学生)

T:Some famous people are even the starters or supporters of low—carbon life. For example,Wang Lihong supports the idea of green commuting. LiBing bing encourages people to turn off the lights on Earth Hour Day.

Who else do you know has the idea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3 or 4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

二、提问式导入法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联想生活中如何节能环保:

T: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my duty. In my daily life,I also have a low—carbon life. For example,I recycle newspapers because they can be reused. I repair things when they are broken. Look at the map and tell m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different aspects?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活跃课堂气氛,直至有同学猜出这些物品为止,最后将实物一一展示出来。

三、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常用多媒体的演示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唤醒学生的意识,鼓舞学生的情绪,以达到完美的导入效果。例如大一上册Unit 8 Sports(体育运动)这一课时,就可用多媒体先展示一段关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短片,要求教师把短片内容编排得精典,音响也要求极具感染力,再以 “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的宣言而结束短片。这样的导入已让学生们对奥运体育精神感慨万千,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了,那么,接下来的关于奥运体育精神的授课就十分自然了。

四、律动导入法

律动导入法借助身体动作和其它直观手段积极创设语言情景,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如在教学Let’s do 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一边说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心之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律动导入法要求每个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情、声音的设计,都要求科学并能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关注疑问到破解疑问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 “低碳”(low—carbon)时,笔者采用悬念导入法,上课互相问候后,就问其中一位学生“It’s true that low—carbon lifestyle has been part of your family life. Not only I but also your pen friend Tom is very interested in it. Can you write an email and tell him about it?” 学生在10分钟之内完成写作草稿之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改。(用铅笔) T:A good writer must learn how to grade his own language. When grading a passage,you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content and structure,language,connection,vocabulary and handwriting.)

六、结论

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创新。所谓教无定术,如何从实际教学中不断累积经验,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位老师的永久职责。教师必须随时转变角色,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这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童惠云.大学英语课的导入[J].成才之路,2009,(03).

[2]刘静.浅谈课堂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

[3]赵立金.例谈牛津大学英语课堂导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3).

篇11

由于我校学生在二年级开设有信息科技课程,我也是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们,在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即使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对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环节。因此,考虑在孩子们二年级的阶段先给予他们对于文件和文件夹关系一定认知的铺垫,从而设计这样一节新授课程――《环游亚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内容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正好结合学校现阶段正在开展的国际文化节活动――“走进亚洲”,我也围绕这个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将亚洲每个区域的分布、国家从属那个区域、每个国家有哪些特产进行分层级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归类,让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活动分别走进:西亚、南亚、东亚、东南亚,也在每个环节融合进四个知识点:查看文件、移动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游览亚洲各国风土人情,更能丰富这次文化节的知识面。

【环节一】

原设计:

一、了解西亚特产

1.通过引入的“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学生带着问题“这3个国家的特产分别是什么?”进行任务一:寻找“西亚”文件夹中的特产。

3.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设计:

一、东亚――我们的家园

1.通过引入“考考你”环节让学生理清亚洲内的区域分布。

2.任务一:找到家的位置(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

3.学生回答总结方法,提出“文件夹”按钮调出左侧“资源管理器”。

4.提问:老师为何不将“实验小学”文件夹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可以看出两次设计的最大不同体现为三点:

(1)是将任务从原来的直接让学生找“西亚”文件夹内的特产,变成找自己学校的位置。这一改变是考虑到了学生在原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文件夹层次结构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学进行中学生对于文件夹关系的混淆,而产生很多的误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将“实验小学”引入到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亚洲――东亚――中国――上海――实验小学,层层深入找到学校的所在地。

(2)单单地一层层地去找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资源管理器”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地将文件的层级以树形结构展示给大家,图形化的结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夹之间的管理和上下级关系。

(3)加入一个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孩子们去发现文件夹散乱摆法是不方便的,当我们去给他们分门别类地归类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寻找和管理。

【环节二】

原设计:

二、整理东亚特产

1.提问:知道东亚有哪些国家?特产分别是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任务二:把特产归类到“东亚”每个国家的文件夹中(提供小帮主文件)。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类的?

4.总结移动的方法并引入下个环节。

三、带回南亚特产

1.小组讨论查找并选择一种带回家的特产。

2.任务三:找“南亚”特产图片放入“实验小学”文件夹。

3.总结复制的方法,比较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4.引入下个环节。

新设计:

二、南亚――丰富的特产

1.提问:知道南亚有哪些国家和特产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二:选择喜欢的特产带回“实验小学”文件夹(提供小帮主文件)。

a.学习能力稍差学生:带回家一种南亚特产;

b.一般学生:带回家三种南亚特产;

c.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带回三种非南亚特产;

3.问答总结移动文件的两种方法:复制和粘贴。

4.学生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的区别,并分享意见。

5.提问: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

6.学生思考回答,引入下个环节。

设计比较:

首先,可以看出本环节的新老设计的变化比较大,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板块的缩减,原先的两个板块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板块。这样的设计正是发现学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了;他们在一个个的任务进行中一直在尝试和操作,问题也一直在产生并不断积累,因此,学习遇到了障碍。所以,为何不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块就这样由两个化为了一个。

其次,同样是将特产带回家,在任务的设计上我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难易度的操作任务,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W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来尝试完成简单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则进行适合他们的任务,最终让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解决问题和掌握技能的喜悦。

再次,在板块结束前又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复制和剪切是不是我们的好帮手?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刚才所学本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本领?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去思考并学以致用。

【环节三】

原设计:

四、清理东南亚特产。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哪?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进行任务四: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3.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五、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

新设计:

三、东南亚――缅甸大清查

1.提问:你们在本次文化节研究的国家是?能介绍一下它吗?

2.学生回答,并提问: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

3.学生查看、思考并回答,进行任务三:将不属于“缅甸”文件夹内的特产删除。

4.学生总结删除的方法。

四、点评总结

1.学生、老师点评。

2.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要点,并提炼价值观。

设计比较:

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做的改动较小,是师生对话交流版块,我给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缅甸’的文件夹觉得它现在怎么样?”前提是学生的“缅甸”文件夹内容是混乱摆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属于该国家的特产。之所以做这样处理,就是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去了解文件夹的当前状况,让他们去发现文件夹现在是很不整齐的;同时切合他们在国际文化节对于这个国家的探究和了解,让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文件夹的内容。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去分辨文件夹是否规整,产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动性,这样的设计更切合他们的需求和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在总结的时候,教师要多导向,多引发他们去想一想这节的要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使用?学了这些本领有什么用?在今后还能在其他地方也迁移类似的方法吗?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学生能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更加有效、快乐地学习。

【启示】

一堂精彩的课,不缺少各种丰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种教学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思考的关注。因此,如何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挖掘他们思维深度,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之处。

一、结合生活,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学习单一任务,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经掌握了那些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但在运用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这样的课堂容易让孩子们渐行渐远,甚至于他们不再喜欢你的课堂。而如果仅仅以情境的带入去弥补,反而偏离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毕竟学习知识和本领是为了他们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并利用更多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发生的新闻要点,身边的校园活动,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常识等。并且要联通这些知识与本领技巧的共同之处。比如,本节课就将文件的管理和学习中亚洲的分布有机结合,为课堂增添乐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多走一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课堂的每个环节必然是环环相扣、层层相关的。每个环节的知识要点总是点到为止,或跟着流程走的教案明显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开发的。学生会逐渐形成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而不愿意去思考,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要改变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增加一个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步骤即可。这个步骤在我的课堂是通过师生提问的相互交流来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学习这些知识的妙处所在,课堂因此才会迸发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在教学中就是指不要给孩子们太多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内化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宜过多,而是要精。学习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给孩子们体验实践和思考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将知识技能掌握扎实了,才更能推进之后的课堂教学。所以,我在这新的设计中剔除了一个环节――整理东亚特产,就是让学生将杂乱的文件放入它们的文件夹中去。而选择将这个环节进行筛减也是综合考虑环节在实施过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学生把控的能力、教学时间上的掌控而综合做出来的。我发现,对于文件需要归类的概念已经在“任务一”中理清,而后续的操作过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该环节的基础之上,所以简化了环节。这一下子就将紧凑的教学过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篇1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如何对学生进行高效和有效的教学做不断努力,近几年也出现了探索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当然,变化的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学生也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更多信息。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事物也多。当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的特点,如果当今课堂上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随着教学环境及教学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就很难在教育当今学生的道路上取得满意效果。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探索当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初中历史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顺应时代的步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具有个性十足,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强等特点,要想对当今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和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在课桌上一言不发地听着,写着教师让做的笔记,做着老师让做的作业,教师占据完全的主动,可是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真的有效吗?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指挥者和领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更加适应当今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及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在课堂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让课堂具有参与性、趣味性

长久以来,教师仅仅将教学导入看做是单纯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大多数进行传统的口头导入,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入方法慢慢地让学生失去兴趣。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进行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从下课的玩耍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够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用图片进行导入,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文字及老师口头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中不仅包含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视频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口头说教的导入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兴趣,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得学术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质量

每个成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即教学方法。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读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单纯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状态,结合当前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让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愿望,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展,探究和发现适合当今学生高效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16).

[2]金跃进.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6).

篇13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结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journey 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 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of a 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 ISA 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marriag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