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8: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教师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为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绝不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子,或将要求定得过细,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

如: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章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很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像小说、童话、寓言这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根据情节的起伏来决定语速的快慢,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可通过对话中语调的轻重缓急来充分体现。比如《神笔马良》中大船画好后,马良开始画风时,朗读的语气较慢,随着风力的不断加大,朗读的语气也应随之加快,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故事的和随之而来的结局。故事中送神笔给马良的老爷爷说的话,朗读中可以缓慢、轻声地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的神仙;而朗读财主的对话时,语调急促粗重,就能突显出财主是一个凶狠残暴、贪婪的人。诗歌的朗读就不一样了,诗歌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停顿,每一句要划分出一定的节奏,重点字句的朗读要有短暂的停顿并读重音,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瀑布画面。又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散文《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篇3

一、激发兴趣,海量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他们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相对低下。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相对还比较陌生,教师要经常加以指导。可以推接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漫画书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边读拼音和汉字。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如学了《月亮姐姐的新朋友》后,可以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卫星文章。经过引导,可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抄出来,在学习、交谈、写话中运用,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大家词句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当我们的学生认真地读完一本书后,让他们学会记录读书札记的良好习惯,够一段时间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书籍一本一本的被自己攻读完后,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慢慢地会从被动地阅读向主动地阅读转变。

二、丰富内容,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的内容要向学生开放,以此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这是阅读教学的本真。既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通过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高阅读质量,就要拓宽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古典名著、诗词散文都是绝好的阅读对象。让学生在不同的题材和体材、不同的时代和时空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并行。

三、合作交流,关注自读

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是阅读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种教学策略。阅读中的合作讨论交流,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交流补充、反思、纠正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况且现代课堂教育主张通过学生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娃娃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人格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这一方式应自然融入阅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阅读内容,创设便于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语境和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知道,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通过日常的阅读练习,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阅读教学,又要加强写作教学,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改变学生不爱读书的不良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认为:阅读必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各班习作水平比较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文学社”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各种读书活动。如以“兴趣领航、策略护航、能力远航”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成长”为主题的“经典颂读”活动、以“读经典童话讲精彩故事”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与部分家长合作的“亲子共读”活动、以城市务工子女为收益对象的“师生共读”活动等。

篇4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流活动,学习活动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称往,存在着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应当激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困惑找同伴交流交流。我让学生用交换苹果和交换思想作比较,体会对话、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对话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和同伴交流时,还不会组织,不懂规则,缺乏自制。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小组同学玩玩闹闹浪费时间,对话草草收场;二是小组里少数学生发发言,其他学生不吱声,对话氛围不浓,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首先在班上招聘8个小组的“导师”,条件是能承担领导小组对话的责任,能与小组同学一起确立对话的目标或任务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能够尊重并理解同学的处境和观点,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职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使自己小组在竞争中取胜。然后由8个“导师”组阁自己的阅读研究小组,每组6名“研究生”。“对话”时首先要训练人人发言,或谈感受、想法,或提出疑问,或作出评价,或说出体验,总之要围绕小组对话的主要任务进行。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习。其次要引导小组成员学会耐心倾听,对别人的发言意见作出反应,或作出简要的评价,或反对,或赞许,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成员要推选出一名代表(轮流推出)归纳总结大家的收获或困惑,在课堂上交流。或表演编的话剧、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阶段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总之,要讲求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评价性对话

篇5

一 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前为了怕学生不明白,阅读课上把所有生词逐个教会,每个句子解释清楚,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专家认为,阅读课不但要教阅读,而且要教语音、教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出可以教的东西,如发音、语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为什么?希望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点及阅读策略。

二 阅读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

2.发展学生初读预测能力

在学生预测故事之后,就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解故事的最好时机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听故事内容,并结合故事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着重于耳朵听录音,眼睛看文本)。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首要的,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开细读复述环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细读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戏剧性变化,同时在文中寻找出上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测。教师检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拟出故事的提纲。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掌握阅读技巧,这也为后面让学生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4.指导学生听读体验

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故事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感情跟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进一步地走进故事。

5.精心设计练习,积累语言

复述、背诵阅读内容。复述或背诵短文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考察和培养学生语感和教会提炼中心思想。

6.组织表演,体验情感

表演前教师先做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表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物体做道具辅助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为喜欢,既可以保持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编排、设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小组合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