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8: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怎样进行阅读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篇1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教师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为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绝不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子,或将要求定得过细,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

如: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章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很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根据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像小说、童话、寓言这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根据情节的起伏来决定语速的快慢,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可通过对话中语调的轻重缓急来充分体现。比如《神笔马良》中大船画好后,马良开始画风时,朗读的语气较慢,随着风力的不断加大,朗读的语气也应随之加快,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故事的和随之而来的结局。故事中送神笔给马良的老爷爷说的话,朗读中可以缓慢、轻声地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的神仙;而朗读财主的对话时,语调急促粗重,就能突显出财主是一个凶狠残暴、贪婪的人。诗歌的朗读就不一样了,诗歌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停顿,每一句要划分出一定的节奏,重点字句的朗读要有短暂的停顿并读重音,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瀑布画面。又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散文《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篇3

一、激发兴趣,海量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他们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相对低下。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相对还比较陌生,教师要经常加以指导。可以推接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漫画书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边读拼音和汉字。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如学了《月亮姐姐的新朋友》后,可以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卫星文章。经过引导,可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抄出来,在学习、交谈、写话中运用,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大家词句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当我们的学生认真地读完一本书后,让他们学会记录读书札记的良好习惯,够一段时间后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书籍一本一本的被自己攻读完后,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慢慢地会从被动地阅读向主动地阅读转变。

二、丰富内容,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的内容要向学生开放,以此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这是阅读教学的本真。既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通过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高阅读质量,就要拓宽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古典名著、诗词散文都是绝好的阅读对象。让学生在不同的题材和体材、不同的时代和时空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并行。

三、合作交流,关注自读

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是阅读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种教学策略。阅读中的合作讨论交流,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交流补充、反思、纠正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况且现代课堂教育主张通过学生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娃娃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人格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这一方式应自然融入阅读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阅读内容,创设便于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语境和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知道,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通过日常的阅读练习,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阅读教学,又要加强写作教学,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改变学生不爱读书的不良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认为:阅读必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各班习作水平比较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文学社”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各种读书活动。如以“兴趣领航、策略护航、能力远航”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成长”为主题的“经典颂读”活动、以“读经典童话讲精彩故事”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与部分家长合作的“亲子共读”活动、以城市务工子女为收益对象的“师生共读”活动等。

篇4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流活动,学习活动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称往,存在着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应当激励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困惑找同伴交流交流。我让学生用交换苹果和交换思想作比较,体会对话、交流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对话的兴趣。学生刚开始和同伴交流时,还不会组织,不懂规则,缺乏自制。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小组同学玩玩闹闹浪费时间,对话草草收场;二是小组里少数学生发发言,其他学生不吱声,对话氛围不浓,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对话的规则:首先在班上招聘8个小组的“导师”,条件是能承担领导小组对话的责任,能与小组同学一起确立对话的目标或任务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能够尊重并理解同学的处境和观点,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职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使自己小组在竞争中取胜。然后由8个“导师”组阁自己的阅读研究小组,每组6名“研究生”。“对话”时首先要训练人人发言,或谈感受、想法,或提出疑问,或作出评价,或说出体验,总之要围绕小组对话的主要任务进行。由于阅读小组有阅读的主动权,他们常常自己确定“对话”的方式。有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时编话剧表演,有时自己找出问题辩论,有时围绕课后问答进行练习。其次要引导小组成员学会耐心倾听,对别人的发言意见作出反应,或作出简要的评价,或反对,或赞许,不同意也要有礼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成员要推选出一名代表(轮流推出)归纳总结大家的收获或困惑,在课堂上交流。或表演编的话剧、课本剧,或把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用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阶段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总之,要讲求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评价性对话

篇5

一 阅读教学的内容

以前为了怕学生不明白,阅读课上把所有生词逐个教会,每个句子解释清楚,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专家认为,阅读课不但要教阅读,而且要教语音、教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出可以教的东西,如发音、语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发现为什么?希望学生们从中学到什么?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点及阅读策略。

二 阅读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

2.发展学生初读预测能力

在学生预测故事之后,就是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解故事的最好时机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初听故事内容,并结合故事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这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着重于耳朵听录音,眼睛看文本)。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首要的,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开细读复述环节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细读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情节的戏剧性变化,同时在文中寻找出上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测。教师检测时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拟出故事的提纲。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掌握阅读技巧,这也为后面让学生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4.指导学生听读体验

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学生对故事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带着感情跟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进一步地走进故事。

5.精心设计练习,积累语言

复述、背诵阅读内容。复述或背诵短文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应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考察和培养学生语感和教会提炼中心思想。

6.组织表演,体验情感

表演前教师先做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情感、语言、动作、表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物体做道具辅助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较为喜欢,既可以保持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编排、设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小组合作能力。

篇6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

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了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篇7

一、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英语阅读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一定信息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此,英语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但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纯在很多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一一阐述。

1、学生词汇量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词汇量贫乏,不能理解文章内容,导致阅读效率低,或者能理解文章大概内容,但不能体会文章的内涵,极大的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形成。2.学生的阅读兴趣低。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他们缺乏阅读兴趣,做阅读题并不是自己兴趣爱好,而是在老师的逼迫下不得不做的作业,在他们看来阅读是负担,更别谈去提高阅读能力了。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学生阅读文章通常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整篇文章翻译完还没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从表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4.阅读材料有限。学生接触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与教材有关的话题,教辅材料也是针对书本选择阅读内容,导致学生阅读材料单一,不能接触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也限制阅读能力的提高。5.没有阅读技巧。比如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就查字典,没有推断词义的能力,长句难句就翻译不通,不会从全文的角度去理解长句难句,这些都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针对问题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1、对大纲的词汇,学生要牢牢记住。而且要积累在平时做题中遇到的超纲词汇。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积极地背单词,词汇量巩固提高这样就可以轻松阅读了。

2、学生在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掌握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后,才能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且我们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要知道学生对什么兴趣,然后再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数度与阅读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如果阅读的材料是自己熟悉的内容,阅读的速度就会很快,反之,如果阅读材料是非常陌生的话题,阅读速度就会很慢。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掌握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对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要把好关,选择材料要积极健康,难易适中,话题广泛,语言地道,内容新颖。

篇8

训练性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围绕问题展开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半截蜡烛》为例,训练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紧扣标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教学设计的问题:面对险情,伯诺德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他们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圈画出有关伯诺德母子三人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深入研读课文,抓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细细品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设计的问题: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说一说你眼中的杰克是怎样的?在这危急关头,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小女儿是怎样“娇声”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杰奎琳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性阅读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学生的自主理解、发现和运用为中心推进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同样以《半截蜡烛》为例,运用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从标题、写作特色、线索脉络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文章谋篇布局的合理,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将这些阅读理解和发现梳理成文,然后在课堂上朗读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

(2)展示阅读作文,交流感受,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

学生甲谈《半截蜡烛》的课文题解。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半截蜡烛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却牵引着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它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于是,一个惊心动魄、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故事围绕着它展开了。

学生乙谈《半截蜡烛》的写作特色。

《半截蜡烛》一文,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方面,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被点燃的,然而实际上,蜡烛两次被点燃,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危险更近一步。另一方面,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熄灭蜡烛,却两次遭遇危机,既紧张又刺激。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化险为夷,使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一惊一险的紧张情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是完全相似的。

三、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的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训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训练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训练内容可以事先按照教师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目的明确,有利于教师把控和调节课堂节奏,展示教师的教学才华。二是训练性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可以即教即测,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9

一、构思主义下的语文阅读模式的疑虑

教学模式一般认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i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相对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就当前语文创新模式主要有:“三主四式”导读训练的教学模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模式,四分三度跳摘教学模式,四步课型的训练的教学模式,马鞍型教学模式,立体教学模式。这些都是构思主义下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在老师预设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失去了灵活性,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二、非构思主义语文阅读教学观

马正平教授认为,构思写作就是指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控制性生成文章立意、文章结构、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自觉化生长过程。非构思写作学就是关于这种写作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因此,强调写作行为的自觉性(写作思维操作和写作文化、写作禁忌、写作审美控制),强调写作过程自组织生长性的写作学就是非构思写作。这种理论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也就是非构思阅读。非构思主义阅读(简称非构思阅读)则是一种“自由生长性”阅读。它是指在充分关了注阅读主体、阅读当下语境、时空背景下的阅读智慧(阅读文化、阅读禁忌)的前提下,面向文本本身,运用一定的阅读思维的操作(赋形思维模型、路径思维模型、文本思维模型)模型,自由生长出一系列的课堂阅读内容的阅读教学行为。

三、非构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思维措辞分析

首先,思路生成分析,其中思维分析主要是运用“重复”与“对比”分析整篇课文的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艺术逻辑、科学逻辑,使学生知道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生成的运动方向的内在机制、基本原理;同时,还要运用“路径思维”操作模型(多种“分析”技术)分析文章赋形思维(结构生成)过程中材料思绪的生成、生长规律、思维原理延异质疑:整体感知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ii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特征是什么,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赋形思维与路径思维的。通过这种思维还原、重现、堆积、强调、厚化作者的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特征。从而引导学生欣赏赋形思维与路径思维之时空美。其次,不断追问:原因、背景、功能分析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所反映的内容和自己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思想、特征作为现象,对它进行原因、背景、功能分析,导引自己从文本走向社会、生活;从“真”或“善”的认识成果与新的情感体验上面,折射心灵时空之美。当然包括对一些言辞的分析。第三,视野拓展。引导学生将文本的所反映的内容和自己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思想、特征作为个别、局部,对它进行他相似与自相似分析与综合,导引自己从文本走向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性格命运。

(2)直观内容

主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媒介形式的节奏韵律形式和文本内容体现的思维方式形式两方面,体验形式时空之美;然后再从“真”的认识成果与情感体验和从“善”的认识成果与情感体验两方面,折射心灵时间之美。其具体方法为,通过对课文的写作思维分析,清晰理解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是怎样运用思维操作技术(模型)进行表达的。

(3)措词训练

对语感形成的思维/措辞分析,训练语感该环节重要通过对1—3个句子的措辞写作思维的还原分析,进行科学的语感训练;以及通过对1—3个段落的措辞写作思维的还原分析来进行科学的思路训练。行文措辞拓展训练分析时,先从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或者两句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严密性,清晰性的句子,然后去分析这个句子是怎样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展开)的言语措辞(修辞)规律,使学生理解、感悟行文措辞“言之有文”的规律和操作技术。还原出这个句子的“基本语义”(作为句子主干的主谓宾句子结构),它便是这个句子生成过程中的“内部言语”。由于这个书面言语的句子本身已经是“外部言语”,因此,教师就要分析这个句子的“基本语义”(内部言语)是运用怎样的言语措辞原理、机制、模型,进行层层扩展、层层措辞(即陆俭明先生所强调的“词汇和句式的选择”)最后形成读者可理解的的外部言语。

四、结  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的核心部分,非构思阅读教学是一门全新的理论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写作学和美学的基础之上,是生成主义的语文教学观。既认同了科学主义又接受了人文主义,同时也照顾了经验主义,是各种语文观的折中与调和,所以说是科学的,现代的语文观。它有很丰富的内容,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索与耕耘,同时也将它付诸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学生的智力基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并程度不同的个性差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学习的内容完全相同,但由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尽相同,导致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在阅读教学中,如有的学生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仅是猎奇,关注的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进行有效调控,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善于调动、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于教学材料的阅读,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在学习生活中各有所获。

第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师自己声情并茂的片段朗诵,来营造阅读氛围。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自己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感染与影响,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正确进行阅读训练提供有利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真正起到实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起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对作者及教学内容作精当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与作者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结合这些现实因素去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与分析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问题的设置,在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高效完成阅读分析,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营造学生快乐阅读、主动阅读的教学氛围。

篇11

一、“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内涵界定

“标记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截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边读边圈点勾画、标注阅读体验、评价,尔后进行交流提升的一种语文教学法。它重在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任务,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二、“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

为落实“标记法阅读教学”的理念,真正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最终掌握自能读书的基本方法,将此阅读教学程序归纳如下:

第一步:自读自悟,勾圈点画。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对字、词语、优美句子、精彩段落进行标注、勾画,每个人所使用的记号不尽相同,勾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收获阅读的快乐,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扎实地进行自读,学有所获。

第二步:积累收集,批注感悟。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勾圈点画的基础上,遇到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记录,在阅读笔记上写下自已的所思所感,做好批注,进行读写积累。本环节要注重批什么、怎样批、批得怎样。

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文章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等。

怎样批: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批得怎样: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写出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第三步:交流批注,点拨深化。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间的平行交流,交流自己对文章的收获,大家可以各抒已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展示提升,个性张扬。由于受到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的影响,很多同学课堂上说话声音小,语言组织差,表现欲望不强。所以在标记法阅读课上我们设计了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展示自己的收获,张扬个性,提升自我。

三、“标记阅读法”阅读教学的方法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章内容中词、句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划。

(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可以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四、运用“标记阅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对“读”的感悟能力。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以默读、快速浏览、心智速读等方式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不放任自流,而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

(2)训练了学生“写”而达意的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优美的语句,对作者的写作意图透彻地理解,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所以,学生在写作中如鱼得水,学生自由表达,达到字从文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篇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活跃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教师也非常注重对问题的应用,如用问题来导入课程,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等[2],对改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问题设计的计划性不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忽略对学生认知能力的研判和教材的深度挖掘,问题常常停留在浅显的“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层次,难以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二是问题设计未能很好契合学生的兴奋点,没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合理设计问题,问题或者过难,或者是过于笼统,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启而不发,课堂问答也常常成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三是缺少互动交流,问题的设计常常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提问时间,未能充分践行生本理念,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形成消极阅读的习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建议

1.突出计划性,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由浅到深的逐步深入[3],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层次性和步骤性,首先,要通读课文,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其次,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加强对人物、事物形象的分析;再次,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结合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层次性,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由浅到深的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呢?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呢?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呢?这也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全面思考,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综合和评价类型的问题。以《黄山松》为例,设计问题:黄山松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总结,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增强趣味性,活跃氛围

篇13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体验,它应当是充满愉悦而令人神往的。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似乎很少从学生的反应中感到这种愉悦。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和当今学生的多元化阅读取向有关,但更重要的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对文章的体验,他们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别人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缺乏直观的、直觉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章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运用。

2.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老师或者天马行空,独占讲台;或者以枯燥的阅读练习答案,取代兴致盎然的文章解读。教师无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阅读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的事实,忽视了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积淀而形成新的认知的平台。学习个体发展的规律性在教学活动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断地被强化。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原来越远。

3.共生阅读的创新性缺少

共生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思考唤起和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这种共生的阅读中学会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是以教师自己的深入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没有自己的阅读是无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而共生阅读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亲自阅读文本,必须亲自解读文本。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语文教师自己不读文本了,一切来自教参,一切来自练习答案,一切来自现成的课件和各种资料。这样一来,师生对文章的解读只好墨守成规,对一家之言不敢有半点逾越,很难产生创新的勇气。

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实行高效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教师必须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但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作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文本为载体,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结果。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对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教学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教学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多学产生了怎样的潜在影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怎样的助力。

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状态研究

阅读状态研究应属学情研究,它的着力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阅读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了解了真正的“阅读需要”也就会真正发现该教什么,就可为阅读教学预设的可行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更明了自己教学时的“得”与“失”。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才是阅读教学基本出发点,这样才会营造真实的课堂现场。

3.运用传统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