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0:16: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1

2.学习意识差,理论素养欠缺。目前,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有少数学生干部学习理论知识应付了事,学习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但是学习成绩却背道而驰,理论知识修养欠缺。

3.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如何培养和建立一支优秀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所有高校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他们过硬的政治立场,又要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干部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开展的也大部分流于形式,不仅间隔时间长而且次数少,因而教育力度不够,也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4.心理承受力差,心理问题突出。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是一个普遍现象。家庭的期望高,工作就业的压力大,自身优越感太强导致定位不准等等问题也集中体现在了当前大学生干部身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力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二、对高校学生干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改进对策

1.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自身都要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领导要把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并贯穿在整个学生工作的始终。高校学生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切实体会到内因的根本作用,不能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全寄托在高校和老师身上,而是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2.教育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服务意识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让学生干部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两种角色。首先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所必须完成的基本学习任务。其次要引导学生干部将公仆意识和廉洁意识等干部应具有的思想素质植根于自己的思想中,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同时,服务于同学、服务于班级。

篇2

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对人才质量所提出的要求更加严格,加之,在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其主力军就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具备积淀千年的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茶文化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与德育内涵及其丰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茶文化,还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1茶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茶叶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促进了茶文化的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将多方面因素融入进来,促使具备一定研究价值的茶文化内涵的生成。在解读茶文化内涵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通过茶艺方面,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通常来说,在茶文化中,茶叶属于其中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与创造等茶艺内容,利用茶艺,能够将茶叶文化的深广与高雅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第二,通过茶道方面,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人们在进行茶艺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就是茶道。对于茶叶而言,茶道属于其中灵魂,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茶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静与雅。第三,通过“茶德”,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在茶道中,“茶德”居于基础地位,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可“茶德”,在“茶德”中,要求茶自身的优良品质,应当匹配具备较高道德的人,充分运用该方面,有助于将茶文化的重要影响力表现出来。

2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针对内容视角而言,我国茶文化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针对价值角度而言,我国茶文化的价值性非常突出。通过解读茶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利用茶文化,能够对人们完善、高尚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茶文化的高效利用,能够促使大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还能够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在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面对茶文化视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相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我国传统茶文化具备系统理论体系,在茶文化的有关内容中,不仅包含儒释道思想等传统文化,还包括多个学科门类,例如:哲学、文学、伦理学、古代美学等。在传统茶文化中,将儒、道、佛、诗词、绘画、医学、宗教、书法等方面融入进来。在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在了解茶文化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还能够实现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高。

3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思维理解和行为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技能实践与精神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对于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应当高度重视行为实践与思想理念。然而,针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况,通过开展系统的分析工作,可以发现:其对思想政治知识教学活动重视程度比较高,很难有效地将文化理念与精神思维融入进来。在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师虽然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项内容的讲解工作,但是不能够将多种元素系统加入进来,比如,有关思想政治理念、精神文化、行为规范等,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参与至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中,不能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本质。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够充分融入思维理解与行为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3.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与教学的针对性和广泛性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关注多样的内容。由于个体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学生自身的思维理念认知也就有所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关于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方面,因为学生具备不同的认知程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而然存在一定差异,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中心,所确定的教学方案也应当有所不同。然而,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实际落实情况而言,因为教师的认知不够充足,加之,教师不能够充分意识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致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具备比较低的针对性,很难实现较高教学价值。从客观方面来说,由于学生自身情况有所差别,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解自然而然不尽相同。实质上,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关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方面,学生个体的诉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所实施的教学方案,应当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科学性。然而,针对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对学生个性化诉求关注程度比较低,亟需开展相关改进与优化工作。

4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4.1明确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面对茶文化视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关键之处,就是应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茶文化的重要价值,作出进一步确定。关于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在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中,可以将茶文化建设划入进来,利用多样化的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学习范围的扩大。第二,应当对大学生作为传统茶文化传承主体,这一地位作出进一步确定,不断提升文化融合能力,有效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将传统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第三,应当注重增强广大教师的茶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应当掌握相关传统茶文化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当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真正渗透进来。第四,在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针对茶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与非功利性,还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将传统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凸显出来。

4.2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茶文化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将茶文化的人文价值,高效体现出来,针对茶文化的专业教育,应当注重开展相关的整合工作。在进行茶文化专业教育整合活动时,应当对传统茶文化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给予重视,并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激励大学生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内容,进一步探索并研究传统茶文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茶文化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比如: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针对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和歌曲,可以开展相关的探究与讨论活动,这样有助于对茶文化的精髓内涵作出深入理解,以此来实现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茶自身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出探究,并对畜牧行业所需的职业精神与茶本身精神间所存在的关联作出研究。与此同时,关于茶文化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应当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属于隐性教育活动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与该原则具备较高的契合度,能够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先进教学理念表现出来。在开展具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到茶园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观茶树种植、包装、采摘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

4.3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至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传统茶文化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高效性的提升,就应当依托高质量的文化,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范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关于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应当将校园媒体充分运用起来,强化开展茶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宣传橱窗、校报、互联网、新媒体等传统媒体与媒介,针对茶道文化,开展相关的报导工作,不断增强茶文化信息的推送量。还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效开展茶文化文化长廊建设活动,将茶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高效体现出来。第二,为了能够将茶文化融入至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如,激励学生组织茶艺社团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利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陶冶。在校园各类晚会与庆祝活动中,可以将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元素渗透进来,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魅力。

4.4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帮助学生掌握优秀文化

篇3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命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就现阶段来看,这个群体是比较特殊的,是一个“多数的弱势”群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要高于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思想、当前,部分中职学校出现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难等现状,主要表现在:中职生政治意识淡漠,缺乏理想信念,法制、纪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不强,文明修养缺乏等。

造成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管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观原因,如学校扩招,导致后进生数量增多,对学校办学干挠的新的因素如酒吧、网吧增多等,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二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投入不够,教育方法陈旧,没有根椐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更新教育方法,没有根据中职生特有的心理问题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抓好中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重视思想教育,抓好正面教育的主旋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政治意识、学习意识、人本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研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应用全局的战略眼光规划工作;改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爱心作为思想基础,以父母之心对学生进行教育,下大力气抓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进教育方式,真正出教育成效。

学校要重视中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精力充沛,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中职生,使其健康发展。教师应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放在第一位,抓好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抓好学生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的教育,培养优良的班风,引导学生以最积极的心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创业的真本事。

二、改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从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接触到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他们往往比较抗拒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工作方法上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需要。

一个方面,对于正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应从传统的说教式的模式中跳出来,把每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形象生动的手段,通过科学的方法给学生论证出来,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道理中走得正确,前进得快。

另一个方面,教育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政治课和班会课上的说教,应把新时期的各种科技新成果、新手段充分应用到教育工作中来,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各个时期需要对青少年展开教育的核心教材宣传片,运用电脑设备把各个阶段青少年表现的正面事迹及时在网络上传播,根据他们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郊游活动,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并及时把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优秀的精神面貌和成果,通过彩色图片进行橱窗展示或作网络展示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又可使学生在活动中所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得到肯定,并且固定下来,从而进一步形成优良的班风。

三、创新教育方式,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学校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如将压制管理转变为关心爱护,被动处理转变为主动防范,教师单向灌输授课方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再次,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以建立中职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因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进行体验社会生活,不断增强社会知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强中职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单靠职业学校,而是需要有关部门共同行动起来,为中职生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可以保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从而保障学校优良教学环境的形成及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作为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立足于当前的教育现状,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把中职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灵华.关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看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8期.

[2]任向辉.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罗琼.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刘筑.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贵州教育,2006年17期.

篇4

在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需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政治工作的形势下,我们要特别重视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改变把政治课当副科的错误认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加强和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教材建设。要以课程科学化、规范化及其结构、体系、内容、方法的优化为目标,下大力气搞好中学政治课教材建设。既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又要挖掘思想内容,多联系实际,突出有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现在课本讲知识多、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少的教材体系。

篇5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提升,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先进的、有益的与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特殊群体,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其社会心理从单一走向多极化。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缺乏足够的认知、选择、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陷入思想误区。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竞争意识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强化了他们的个人主义,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与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教育信息,经过分析和选择,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垃圾信息和不良文化观念正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一些图谋不轨的人捏造一些关于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旧的教育体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脱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制逐步过渡到学分制,造成班级的吸引力下降,凝聚力削减,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淡化,管理方式更趋向于开放式、多元化和后勤社会化。[1]学分制下,许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的提升,只注重技能忽视了德育培养,削弱了思想教育的功能。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出现使思想延伸教育的触角难以延伸到宿舍、食堂等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没有根本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多地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教育,设立专门队伍从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对教育路径的可选择性不大,基本上是"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贯地习惯用过高的标准和统一的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性。

其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阶段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内容指向还不够系统、明确。[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不能很好的保持适度平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很难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选择,相当程度使得教育对象自觉的回避。

再次,教育路径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演变为围着课本转、围着老师转、围着考试转,典型的传统应试教育,而不是作为提升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智慧,许多大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就业而考试,完全忽略了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大学生慢慢成为考试的机器,却根本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其中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发挥思政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重点放在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研究上,但并不是否定、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相互作用的两方面,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为主导作用的发挥。主导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者要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占领网络阵地,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第一,学习信息网络化。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成绩查询、学习信息咨询、心理咨询、就业信息咨询、最新信息公布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二,生活信息网络化。通过网络信箱的设置,大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合理的观点和意见,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第三,心理咨询网络化,设置相关的心理咨询模块,可以帮助那些性格内向,不好意思表达真实想法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真实的交流与沟通,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第四,就业信息网络化,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第五,党建信息网络化。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入党信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等,学会分析网络垃圾信息,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三)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91

1 前言

高职院校是各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阵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品德素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存在本质区别,其具有较高的特殊性质,就业率是其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仍处于重点核心地位。不管从学生角度、高职院校发展角度,或是从社会角度分析,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都具有迫切性、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在品德品质方面的取向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1]。即使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及道德观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小部分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会不可避免地往消极方面发展,价值、人生及世界等观念出现扭曲现象,从而做出有失诚信、有失道德的事情。由于高校学生思想未成形,波动较大,社会因素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较大影响。若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环境,则会对学生思想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价值多元化、社会开放的大环境里,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品德素养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工作。部分高职院校利用高就业率吸引学生,以此增加学校收益率,但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德育教育模式落后,教育观点陈旧,对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败坏,思想不健康,这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必将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3.1 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进行创新,使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应从院校级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培养品德素养及专业知识水平兼具的全能型人才,就必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应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作为指导,培养学生团结奋斗、刻苦专研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消除消极思想,纠正不正确的观点。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动学生思想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

3.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念和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以正面教材及反面教材为例,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3]。院校应组织一些有益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如问题辩论、学习雷锋月、体育竞技等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另外,还应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管理时间的同时,尽量为学生呈现多元化校园生活方式,以免学生由于生活乏味,而参与不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应保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状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若师生之间存在矛盾,或互不理解,则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抵触心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平等的人格上,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应以民主为主,在学习中营造融洽的相处氛围[4]。学生在学习中应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全面发展自己,并以此获得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确立健康思想观念,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践和论证,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素养。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复杂性及开放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显得越发重要,逐渐呈现出其迫切性,道德品质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能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使学生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柳.关于改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意见[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4).

[2]刘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7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载体的普及,知识接受渠道和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根本变化,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由单一课堂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自由社会型。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影响,思想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制约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

受新时期社会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思想上出现新特点,导致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制约瓶颈。

(一)经济社会发展促成学生价值观多元化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人们日常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极不稳定性与复杂性特点突出,同时,经济多元化带来了民众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这给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及牢固性都带来了新挑战。

(二)思政教育发展新要求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1、教育思想新理念要求冲击单调呆板的空洞说教。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而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要求,掌握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2、平等式民主沟通冲击家长制作风教育。学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的接受对象,更是主体,也是动力,要切实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良好育人环境氛围。

3、超前式教育意识冲击滞后观念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预见性或超前式教育,结果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此伏彼起,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极其被动。

(三)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与行为的脱节

对于90后成长起来的在校高职学生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即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付诸实践,造成知与行的脱节。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上,学生也往往有违背规章制度或社会公德规范的具体行为表现,有时甚至无视制度及社会公德。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面对新时期巨大社会变化的环境,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选择如下路径:

(一)坚持育人为本,着力内因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为本,对广大学生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质带给人的是知识的补充、思维的更新,更是一个人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支撑,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培养其人文精神为基础。

(三)结合实践教学服务活动,增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实践性环节多而丰富,必须将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渗透到学生实训实验和见习实习中去。

(四)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各地较贫困家庭或地区,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越加重要。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或各方面,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心理调适,使其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其心理素质。

(五)加强学生学习专业领域法规、伦理知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并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是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并实践技能,在工作环境中检验并提高职业技能,目前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的学生特殊学习阶段。

1顶岗实习含义及存在问题

顶岗实习实际上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所说“2+1”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1”,即“在校学习两年的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一年。”《教育大辞典》将“顶岗实习”解释为在完成理论课、实验课、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以企业人员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顶替企业职工“真刀实枪”地进行技术工作。

学生刚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对于工作环境的认知可能并不客观,工作强度大可能只是学生的主观感受,这其中不乏有些学生没有摆正心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事强度适中甚至强度较小的工作都感觉到强度大,稍有不顺就感觉到无法坚持。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指导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辅导,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进行教育,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专业课程能做到的,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环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顶岗实习”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通过两年在校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第三年按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的职责顶岗实习,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顶岗实习”人才模式培养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看似不太关联,实质上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2.1人才培养侧重“技”,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德”,两者具有紧密联系

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都是从“技”和“德”诠释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内涵。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的培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使他们自身思想道德提醒中“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所以,两者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优良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德技双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社会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过程中,自己上岗动手操作,培养端正的劳动实践和学习态度,严格劳动纪律及规范意识,时刻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通过自身观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在各实习环节中渗透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变死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慢慢渗透,对学生的优良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2在顶岗实习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

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岗位工作,是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变的开始,也是帮助学生平稳有效地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必要途径。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长期地、全程地参与生产劳动和学习,具有校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校内实训所不具备的功能,既延长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也使学生尝试真正面对社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学生实习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实习效果的必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规范意识教育、服务意识教育、沟通意学识教育、合作意识教育、质量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树立服务大众、岗位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加强对顶岗实习实过程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3创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1树立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改正过去那种只强调技能教育观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意识,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德技双高、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除了体现在部分专业相同的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目标上,还体现在这些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上。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描述中一些关键词语成为热点词汇,众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将其列为学生培养规格。如: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较强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健全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努力培养和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

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新理念。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不单纯看重其技能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很注意其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做人的基本素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技能问题,而品德、素养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应树立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改变重技能素质培养、轻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错误观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高”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他们不但在技术能力上,而且在职业道德以及行为习惯上都能胜任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3.2根据“顶岗实习”要求灵活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至少半年,有些“2+1”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岗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走上不同单位的工作岗位,也有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别到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由于学生个性不同,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这种复杂问题,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实习现状,要根据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及时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以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小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可以包括专业技能、实习表现、实习态度、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多个方面,从“德、技”两方面指导学生,考核学生。

3.3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起到激励人心、约束言行,稳定思想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学生可以在鲜活生动的企业环境中感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要在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实践环节中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及精神方面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升学生以自身为主体地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及职业素质。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要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既要包含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也要包括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例如为人处世等。通过一定的精神引领、物质环境、制度规则、行为示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个性格的塑造、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升华,使有形教育向无形教育转化、有意识教育向无意识教育转化、外在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从而使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安全、质量、效率等企业工作意识,及早地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促进事业发展。

3.4在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环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生顶岗实习环节考核可以构建多元多环节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习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实习实训期间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评价主体可由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内容包括日常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责任意识、实习实训期表现等多方面,主要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考察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思想动态、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特别要在实习环节中增加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考核内容,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予以评定。

另外,由于顶岗实习至少要持续半年,时间跨度相对比较长,且学生由于学习成长或更换单位、岗位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例如可以每月考核,最后取得平均成绩。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件事情做得好坏与否就获得了相关评价,也不仅仅只是在实习过后,单纯地做一个主观的总结性评价。客观、科学、公平、全面的评价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能力提高的肯定,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思想道德实践和职业技能实践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教职成[2005]11号.

[2] 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9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精辟而深邃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导思想。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体的发展。为此,笔者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做些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盛行听话式的教育方式,即向学生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驯服工具”来培养,作为“美德之袋”进行灌输。这种一味说教、灌输,只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对话式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允许师生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同时,教育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消除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育者交流,而且乐于与之交流,通过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二、增加教育者的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人际关系的剂,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越好。

从情感入手去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心体验和微妙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来讲,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较为深刻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诚挚、高尚、深厚的情感去关怀和感染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与受教育者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克服消极情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体验,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三、注重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的教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独特魅力而又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属于个体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毫无个性可言,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性的受教育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作为个性的独特烙印。因此,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社会适应性,而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实践也充分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更富有针对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它主要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全体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研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升华。(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氛围,充分体现大学特有的人文关怀。在校门、办公楼、教室、图书馆及其他学生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要有体现办学宗旨的人文特色的内容。要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向大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4)优化信息环境。高校要充分运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各种文字和电子传播媒体,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报、上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

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灌输的对象。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教师同是教育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又居于中心地位。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才能把教育的知识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得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心所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活动等,从而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新的形势,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职高专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了解和掌握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的实际,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做好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答案无所谓对错。调查过程中,我们未对调查者进行倾向性引导和心理暗示,因而调查资料显示的结论能客观地反映广西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状况。调查问卷选取学生思想状况中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择业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政治态度。学生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养”的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只有10%和2.56%的学生回答“可有可无”和“不需要”。表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整齐,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政治观念相对淡薄。二是道德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持肯定态度。对"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回答,74.57%的学生选择大力支持,6.74%的学生选择不支持,1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对于"诚信",23.18%的学生选择要讲诚信,7.6%的学生选择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6.2%的学生选择对亲人朋友讲诚信;如果看到有人不讲公德,80%的学生选择指正,12.67%的学生选择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正,4.72%的学生选择就当没看见。可见,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主流道德意识积极、健康、向上,一部分学生对高尚的道德行为观念认同,但不能积极地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三是择业观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标准方面,19.6%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高,1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高,20.3%的学生选择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39.22%的学生选择工作条件好,能发挥才干,10.78%的学生选择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可见,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念相对务实,关心自己的学业,注重个人前途的发展,注重个人实惠,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但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是价值观念。由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务实进取,不盲从,但趋向功利和实惠,存在传统和现代的义与利的冲突,成材愿望比较强烈,思想趋于成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高职高专院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是思想上重视,学校的领导层及广大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并投入了许多精力,使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改善。其次,组织上重视,学校专设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处对分管领导负责,代表学校制定全校的学生工作规划、计划和管理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校团委则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团的工作为主线,结合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开展各项工作。

2.2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高职高专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存在偏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或政工人员,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做深入全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仅理解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忽略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的认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三是专业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管理脱节。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部门和政工干部的事,在课堂上只传授专业知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未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协商解决,班主任或辅导员也较少向专业任课教师了解情况。

3.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高专应从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研究环境与对象的变化,适应新形势构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这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使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沿着规范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高职高专必须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这是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篇11

一、 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述

微信作为一种创新的沟通模式,不仅具备了传统手机中必备的文字发送功能,又创新性的开辟了语音聊天、实时对讲、即时视频、图片文字及其群聊等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开辟了网络通讯的新视野。微信拥有着全新的沟通模式,强大的互动平台,把生活中的熟人圈和生人圈相结合的人脉系统不断扩大,为人们的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选择一定的形式比如政治理论教育、文化活动等来展开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来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这些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载体一般都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实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二、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一) 方便快捷。在微信没有盛行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必须将学生聚在一起统一进行。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越来越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按照从前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室不够用,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微信来给大家进行网络课堂的传授。

(二) 微信的实时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许多学校不止有一个校区,教师要进行教学就必须到各个校区来进行。但是,教师到各校区进行教学必然会浪费许多时间。因为在同一地点教学,教师可以连上两节课,不在同一校区教师还要在路上花费时间。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很大障碍,就会导致各个高校尽可能地缩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如果以微信为载体,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影响力转发一些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就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微信的运用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正在逐步建立,这一平台的建立使得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授着以往单一讲述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立体化、情境化。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使得教育内容的表达更加易于当代大学生接受,增加了受教过程的娱乐化。同时,当代大学生把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校园热点和获取资讯上,这就使得微信公众平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微信传播教育内容时实现了大学生与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使得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得到恢复。

四、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微信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逐渐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形势下,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的运用微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从多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探索开展高效率工作的快捷途径,开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

(一) 利用微信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当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看到这一现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开辟微信教育阵地,打造校园学生微信群吧、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微信网络,充分发挥微信教育的功能,加强科学疏导和平等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动态,深入开展工作,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思想文化宣传的制高点,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 不断完善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微信这个超越国界的虚拟社区中,拥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欺骗、网络犯罪日益猖撅,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不断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同时要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完善大学生微信应用的外部法律环境。根据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制定新的法规,以保证微信世界的和谐安定。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平台的重视。要学习微信知识,了解微信的特性、功能及其传播优势,不断提高运用微信这类现代新媒体的运用技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解决好微信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四)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固然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业余闲暇时间,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更精彩的掌上娱乐。但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索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拒绝做“低头族”,使其能够正确运用微信增长学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日益拉大,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而这一社会问题反映到校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在全国各省市区域高校比例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成因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我国从1997年开始高校实行招生并轨,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孕育出了“贫困大学生”这一新名词。

贫困大学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意义可理解为,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突出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杂费或是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教育部文件指出: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

(二)贫困成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村大学生贫困生居多。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统计显示,贫困生有81.74%来自农村,可见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

2.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完善,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一定原因处于社会经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久而久之这部分社会成员开始向社会低层流动。因为缺乏竞争实力,长期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大学,昂贵的学杂费会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负担更加沉重。另外,父母的下岗,技能水平不高难以再就业,家庭的突变,例如火灾、地震、婚变、车祸、破产以及重要家庭成员患病,亡故等,都是城镇学生变成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扩招凸显了贫困大学生问题。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国家供给,改革之后,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降低大学门槛的同时一些学习并不优秀的富家子弟也进入高校,富二代普遍的张扬生活态度也激化了贫困大学生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

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存拥有许多富裕家庭学生无法比拟的优点,他们自强、自尊、勤俭、吃苦耐劳、性格坚毅、思想积极、态度乐观、富有朝气。他们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多数贫困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同时,贫困的环境也不免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敏感、封闭、偏执、不自信、羞于人际交往等负面性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内心过于敏感,自卑与自尊的交织

强烈的自尊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往往是本地区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优秀的竞争者增多和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使原本优秀的尖子生变成匍匐在象牙塔底层的弱势群体。而来自城镇贫困大学生自小因贫困收到许多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时刻担心别人轻视自己,逐渐养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心中的失落和内心的不甘使贫困大学生具有比一般大学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加渴望自强。然而在校园中,富二代张扬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匮乏,加之社会和校园难以避免的存在一些歧视贫困的现象,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敏感的自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在敏感的自尊下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这导致了贫困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易动怒,疑心重,缺乏自信,寡言少语等特点。

(二)悲观消沉,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封闭自我

经济上的贫困必然给贫困生心理上带来沉重的压力。很多贫困生在勉强维持生活的同时还肩负着将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同时正值青春的大学生又渴望人际的交往,部分贫困生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积极健康的参与人际交往,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在种种压力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与他人交往时常带有防御心理,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只有封闭自己才能得到安全感,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消费价值的趋同,往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贫困生很难融入。这加剧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让他们更加内向孤僻。

(三)自立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互相矛盾

贫困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多在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资助下走进大学校园的。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展开自救,做家教或找兼职,主动寻求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但社会现实的磨砺,面对贫困的无奈,以及学业的压力,与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冲突使贫困大学生压力倍增,纠结于生活、学业、心理的多重压力之下。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对自立自强的认识不彻底,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缺乏靠劳动求生存的决心。虽然有自立自强的意识,但对于勤工俭学的工作怕脏怕累,出于大学生的骄傲对于不体面的工作挑挑拣拣,敷衍了事,同时在努力自救的同时又对于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的救助心存依赖。

(四)政治态度存在埋怨情绪

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埋怨情绪,把贫困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于国家政策的不公,社会分配的不平,父母的无能。有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对国家教育改革,并轨招生不理解,认为教育费用理应由国家承担,其次才是由家庭承担,看待国家改革过于片面。这表现出贫困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不高,政治态度存在埋怨心理。加之学校忽略感恩教育,致使他们对于各种资助感到理所应当,一旦不能得偿所愿得到资助或资助中断,就会对社会、学校产生抵触甚至仇恨心理。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思考

引导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成才、成人,应从加强针对性的教育以及构建一个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两方面重点去思考。

(一)加强针对性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政治信仰迷茫,社会主义信念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选择,贫困大学生因贫穷信奉金钱,迷信命运,或是忙于勤工俭学,不关心国家时政,政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针对这些现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强化共同富裕理想的信心,正确理解高校教育改革的利弊,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感恩教育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品格教育是防止物质和精神双困生产生的有效手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外界的经济自助对于贫困大学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手段,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要从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树立“自救”意识,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贫困大学生应摆正各种经济资助的位置,不能把他看成是理所应当和一种施舍,更不能产生的依赖心理。要把经济上的资助看成是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一种推力,激励自己成才成功的信心,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完成学业,成才后回报社会,感恩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各界社会力量。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要全面周到地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看到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力武器。在健全经济救助体制同时也不可忽视心理救助体系。

1.重视素质能力培养

贫困大学生“脱贫”的最根本方法是贫困大学生运用自身技能,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物质资源,所以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高校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贫困大学生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掌握。[2]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会报告会、勤工俭学等形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谋求自身的发展。

2.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方法,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团结、教育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以党团活动为平台,辅导员为纽带,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通教育与针对性的特殊教育相结合、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建立贫困生档案,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波动变化及时掌握,进行有效的帮助教。建立一套全面长效的思想教育机制。

3.完善的资金救助体系

资金救助对贫困大学生在教育效果上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它是进行教育的物质保障。高昂的学杂费是导致贫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幅度缓解贫困生问题还得求助于高校收费制度的体制改革,进行差别收费。或是效仿国外高校减少优良成绩助学金,增加贫困奖助金的发放,惠及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是这一政策的典例。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也不可忽视。高校应修建多种渠道建立健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扶助体系,经济扶助作为推手为贫困大学生的就学就业加以推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摆脱贫困,战胜自我信心的树立。

4.转变心理辅导方式

一方面,心理咨询是解决和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多渠道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为平台,及时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防止“双困生”的产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在关心贫困生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为了显示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将贫困生的受助情况张榜公布,让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在电视广播和网络上大肆宣传资助情况,这会让一些贫困生很伤“自尊”,有学生甚至表示宁愿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资助。学校在施以援手的同时更应该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人文主义关怀,端正救助态度,优化救助方法。合理运用心理救助机制让贫困大学生更加健康坚强的成长。

篇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根据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握方向、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往往较为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工作,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欠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高校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只从上级的条条框框和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做法,加强对青年学生个体的研究和了解。在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通过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开拓创新,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渴望。教育者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就会束缚他们自主能力的发挥。因此,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本的主体能力和内部动力,通过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应体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个体价值都得到充分实现时,社会整体的价值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因此,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关系时,要把挖掘大学生个体价值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重视实现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过分迎合学生,忽视教育者的愿望和他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要求,这种倾向同样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我说你听”和不顾学生实际需要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平等地位,认真了解、听取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更加贴近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