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8 10:16: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际金融贸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贸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日渐频繁,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而逐渐青睐于开展国际贸易。充分了解贸易壁垒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是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文章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做出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要
1.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及贸易壁垒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主要是指签署GATS的各个成员国所提供的所有关于金融层面的服务,涵盖了保险、银行及其相关金融服务。伴随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还有贸易壁垒,其早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开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模式,然而金融领域却一直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签署,才对其定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主要是指受到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各国或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抵御国际贸易在本土发展而制定或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金融贸易政策和措施。
2.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由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于其他服务贸易而言具有无形的特点,其贸易壁垒的特点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各方面都有涉及,且类型多样、涵盖范围广;
(2)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多为无形壁垒,且设置形式以非关税为主;
(3)金融服务贸易壁垒设置的目的不仅针对金融服务本身,也是为了满足国家某种经济政策的目的需求;
(4)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设置对象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
由上文所述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特点可知,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是以非关税形式作为主要体现形式的,依照金融服务贸易的对象、开展模式等的不同,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资本移动型:主要包括外汇钞票和汇率的监管控制、浮动汇率的限定以及投资收益汇出的局限控制等形式。
2.人员移动型:人员移动壁垒是依照各成员国的移民限制法律条文来设定的,根据各国或地区移民法律法规或工作许可、专业许可等的规定标准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3.服务产品移动型:这种类型的贸易壁垒主要是对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方面进行限制管理,换而言之就是指东道国或地区对进入国家或地区内部经济市场的外来金融贸易服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4.信息移动型:为了防止由于国家、经营权限以及交易双方死人信息泄露而设置的壁垒,包括对国家技术标准、入网许可、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的调控措施。
5.开业权限制型:对国际金融服务进入本国或本地区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条文等设置壁垒,包括禁止垄断、限制金融服务的提供、限制或禁止非本国际人员提供服务业务等。
6.经营权限制型:即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甚至干预其具体的经营决策。
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比较差异
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分类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贸易壁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要可以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壁垒设置透明程度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壁垒设置的透明程度不尽相同,有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条文的明确设定,从而达到贸易壁垒高透明度的标准,而某些国家和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定则较为隐蔽,国外投资者的察觉度较低。
2.壁垒设置态度的差异:各国家与地区对于贸易壁垒的设置态度可以分为鼓励型、限制型以及互利互惠型等,这些国家对于金融贸易壁垒设置的态度大多取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类型。
3.国家发达程度之间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综合国力处于较优水平的原因,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通常限制程度较低,这些国家大多主张不设立贸易壁垒。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有限、本土经济体制及市场发展欠成熟,因此在数量和类型上,设置了更多的贸易壁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和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最好地处理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贸易时的贸易壁垒问题,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一、绪论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及其他服务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业给我国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相比较晚,导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基于以上背景来看当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缺乏对于金融服务贸易了解较多认知程度较高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次,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贸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因此,以当下我国竞争力薄弱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当总,如何做到防范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知道和了解如何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扩大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往来的频繁,我国的金融贸易总额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额中,进口数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较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是以进口为主。但同时,我国金融贸易总额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总贸易额仍然较小。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8.92%。
(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商业银行,具有十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银行除了开拓亚太地区的金融市场之外,同时也关注着非洲、拉美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市场。2011年,中国银行全年新设海外机构总计12家,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投资与发展可以说是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典范。
三、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因素分析
(一)劣势因素
(1)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时间晚。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真正发展时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总体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的阶段,1995年之后,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才开始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的优势依然主要集中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然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知识密集型的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相对较少且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小。
(2)金融服务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现有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对金融专业的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优势因素
尽管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但是这种弱势的状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相关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应当把金融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企业倒闭破产。这个时候,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同时自身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近些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整体处于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程度十分缓慢,这就表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强化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十分必要。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存在限制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居民的经济收入可以提升金融业的高层次需求,是金融服务贸易旺盛发展的重要内环境,因此居民收入也成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以这样的数据调查为例,我国2003年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2万亿元,到2007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0.1亿万元,而到了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则达到了73.3亿万元。期间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大型国有银行出现了上涨与回落期,而这些和同事间的发达国家相比,包括日本在内,整体的存款余额都相差甚远。这就表示在我国有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极大的限制了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并且成为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金融服务贸易扶持力度不够
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及相关宏观调控手段成为衡量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不仅有序进行对外开放,并积极履行世贸组织的承诺。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相继实施了相关政策手段,从而推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如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股份制改革政策,從而加大银股份制改革。此外在同年还颁布了银监会挂牌政策,从而通过银监会的建立对我国的银行及金融机构加大监督管理,这些其实都是我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体现。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稳定做出了相关的努力,但是还是会存在一些监管力度不足,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以保险赔偿支付运作为例,保险行业作为近些年金融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保险行业也在世贸组织建立后由于受到外资保险公司的行业刺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细小险种政策方面的缺失,因此在进行保险赔偿支付中易出现纠纷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政策支持的不完善,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三)金融服务贸易人力资本限制
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对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很显然在我国虽然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但是既懂外语又懂金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这也是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在我国以后,高等院校入学人数才开始大幅度增长,九年义务制教育在我国实行后,文盲率才基本下降,普通劳动力素质才有所提升,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行业而言,在2003年以后金融业的就业人数才处于稳步增长趋势,但是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却十分一般,大部分的金融从业人员不具备直接外语沟通能力。而在发达国家,之所以具备较强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就是因为在发达国家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融入到金融市场之中,因此金融人力资本的限制,是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四)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化落后
著名的经济学家波特提出,辅助产业是否健全是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行业而言,金融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在网络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绝对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为金融服贸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以提升金融服务贸易服务质量、减低金融服务贸易产品成本、提升金融贸易服务质量、加快金融贸易服务工作效率,促使金融业得到更高的盈利点。如在信息网络建设下,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可用通过通讯网络与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通过信息上的共享连接,从而把握市场,减少了一定运营支出。而在我国虽然近些年与金融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需要更多的进步和改善。如加快办理跨国跨行资金实时清算,提高效率,提高服务。显然我国与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达不到这个水平。因此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落后,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策略
(一)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人均国民收入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而也是由于受到国民收入水平的限制,我国的GDP虽然整体总量已经超过很多西方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的GDP收入却比较低,大约排名世界90位左右,这样的数据显示,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这对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国民收入水平,是提升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而俗语讲“国富则民富”,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国家经济建设水平,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为此在十三五计划中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从而全面的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还要加大农民个人所得税调节,加大养老金制度建设,而相信在这些一系列的措施下,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将大幅度提升,这将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极大的保障。
(二)加大政府金融服务贸易扶持
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为稳定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应该顺应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的提升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大对金融服务也的扶持力度,这也是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首先由于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跨行、跨部门的特点,因此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衔接不明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建立领导协调机制,从而形成共同协调的良好局面,为金融服务贸易工作开展创造便利。其次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整体资金规模较小,海外经营分支实力不够,这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服务能力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下,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同时不断的扩大海外营销网店,从而在政府的导向下,强化我国金融机构与海外金融机构之间的服务贸易联盟,形成互补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最后是针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安全性要求,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强化金融业风险防控系统建设,对金融服务贸易业进行科学规范的监督,以法律程序稳定金融秩序,这是促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良性运作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
(三)注重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
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金融人才也需求量日益攀升,虽然近些年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中,从事金融服务业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高素质复合型型的金融服务人才仍旧十分短缺,因此若是想要从本质上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注重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要打造我国高校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品牌,从教育事业入手,提升对金融服务贸易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断革新专业学科设置,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同时完善学习交流通道,通过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与国际金融兴业接轨,实现高端人才储备库建设。其次是相关金融结构也要不断的强化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从而不断的提升内部员工的新技能、新知识掌握程度,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可以聘用他国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来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利用这些国外高端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国际市场认知度,从而加深我国金融机构员工业务知识认识,促使我国金融服务机构业务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最后是加大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整理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员工学习和创新潜力,在金融机构内部形成巨大合力,相信在人才素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强化服务贸易信息化建设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各国金融服务贸易企业之间竞争越发激烈,而在互联网时代中,各种电子信息技术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维持日常运营及客户服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业若是想要更好的抢占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要不断的加大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创新革命。为此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金融产品中的研发,挖掘金融产品新的盈利点,不断的提升金融产品的创新性技术含量,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强客户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体验。其次在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因网络风险引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增,为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机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网络服务风险防范,研发设计更多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通讯技术,同时建立安全的保护系统和应急处理制度,从而更好的为服务金融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这也是金融服务贸易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相信在这些信息化建设措施下,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攀升。
一、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地位
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仍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各年份的逆差额度不大,但多数年份逆差额不大。从2002―2011年的金融和保险服务贸易状况,我们发现可以以2005年为界,在2002―2004年,金融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主要是由进口引起的,但是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直到2005年出现了贸易出现大致平衡的状态;而从2006年开始,由出现了大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而后又逐渐呈现递减趋势,到2011年出现了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至于我国的保险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较大逆差状态,且整体上呈现逆差额不断扩大的趋势。把总体呈现波动增长。在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时间中,保险服务贸易逆差增加了4.5倍,从30亿美元增加到167亿美元。
2.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美与香港等发达地区
单就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香港。三者之中,美国和欧洲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尤其大,特别是对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在2003―2005年的三年中,美国与欧洲分别增长了54%、6%和122%与46%、74%和22%。到了2006年,香港变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据的份额超过了80%,远超其他地区。相比而言,金融服务的出口则很少,这一阶段企业到海外进行商业拓展的不多。在此期间,欧洲与美国也是我国保险服务的主要进口地区。仅2005年,美国与欧洲在保险服务贸易方面的出口就达到了68.3亿美元和79.8亿美元的规模。
3.区域发展结构和内部行业结构不协调
(1)存在地区失衡现象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约有九层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等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城市和国内一线城市,而在北方内地与西部地区,外资金融机构却少之又少,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并且,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贸易极为之后,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内部各行业结构不均衡
当前,在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类型中,仍是银行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交易、证券经纪、保险业以及信托投资等的比重则比较小。
4.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
在业务的创新能力上,国内的金融机构显然同外资金融机构还有这非常大的差距。一方面,当前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技术开发水平较低,电子化程度低,金融产品单调,自主创新能力极弱,通常只是处于被动的模仿地位,因而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外资金融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利用创手段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差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二、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构想
1.建立政府协调机制
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征,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并对其进行规范、强化和完善,提升政府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意识,才能有效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2.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是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和首要解决的难点,因而要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学界应当精诚合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详细的统计申报制度,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国家与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金融贸易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那些既拥有金融实战经验和金融服务贸易知识,又通晓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运作并精通外语的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高等院校的相关学历教育,又要建立金融服务贸易培训平台,鼓励各种相关职业培训。
4.鼓励银行业“走出去”
“十一五”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入世后,我国可以享受包括到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以及最惠国待遇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对方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也会对我国开放。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走出去”,广泛参与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和规模,才能有效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明朝.析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稳定的促进功能[J].理论探索,2009.1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18-03
一、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1.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2007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如表1所示。
从差额上来看,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最大,将近43.28百万美元,但主要是因为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2001年到2003年逆差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出口量太少。2004年开始,逆差回落至12.084百万美元。之后,从2004到2005年逆差又开始逐步上升。直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现了首次顺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由此可看出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上看,进口贸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使得上海市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进口贸易额有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0446百万美元到2003年的45.3359百万美元,上升幅度超过一倍,而在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2005年又以1.2倍的速度大幅增长。之后直至2007年均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因此进口额总体的趋势还是上升的。
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波动要比进口贸易更大一些。尤其在2007年,依托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增长到了240百万美元,并且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在2001年到2003年进口额不稳定但是规模整体偏小。从2004年到2007年快速增长。增长的速率分别为1.7、0.5、2.5,因此总体看来近期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还是呈增长的趋势。
2.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从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保险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从2000年以来,绝大部分年份内上海保险服务进出口在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占到84%之上。进出口两者相比,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又更倚重于保险业。从2000年至2006年间上海保险业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的比重,相反,保险业进口的比重则低于全国水平。
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在2005年之前,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90%以上都是保险业贸易。上海保险业贸易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保险业贸易的出口比重,从2006年开始,上海保险业贸易进出口在整个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除保险业贸易以外的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开始上升。2007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
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中保险业贸易比重已经降至70%和77.55%,低于全国水平,相应地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则上升至30%和22.45%。
在进口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2008年,上海保险业服务进口占上海金融贸易进口的比重只有78.44%,远远低于同时期全国95.75%的比重。上海所有银行及其它除保险业以外的金融业服务进口的比重则上升至21.56%,是全国同类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的5倍之多。
3.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地理密集度高,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是金融业服务项目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已连续两年成为金融服务出口地区的前三甲。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分布如图2所示。
2008年,上海对日本金融服务出口1.2亿美元,占比54.5%。对美国金融服务出口7193.31万美元,占比32.72%。在上海金融业进口方面,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位列前三甲。其中美国占比达到了40.93%。
而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保险业贸易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英国。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如图3所示。
2008年,在上海保险业出口中,香港地区占比46.35%,美国排名第二,占比32.14%,两者共占到78.49%。
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进口地区分布如图4所示。
在上海保险业进口中,中国香港、美国和英国继续占据前三甲的位置,其中,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的占比分别为37.86%、18.78%和10.72%,三者共占到67.36%。
二、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年―2008年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如表2所示。
香港金融服务出口额由2001年的347.9亿港元上升至2008年的986.3亿港元,年均增长10.5%,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8.6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出口额的比重由10.9%逐步上升至13.7%,提高了2.8个百分点。金融服务进口额由69.7亿港元上升至258.0亿港元,年均增长11.4%,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进口额的比重由3.6%逐步上升至7.2%,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金融中介服务贸易在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重。金融中介服务包括:中央银行服务、存款服务、授信服务及财务租赁服务;股票经纪服务、商品经纪服务、股票交易程序及结算服务;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信托服务、保管服务、财务顾问服务、外币兑换服务、金融市场营运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支持服务。从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金融中介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
从服务种类看,金融中介服务一直以来占据着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占金融服务出口的比重由98.2%提高到99.0%;其他金融服务出口额占比很小,而且呈下降趋势,由1.8%降至1%。而在进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进口额占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保持在99.8%以上;其它金融服务进口额占比非常小,不足0.2%。
3.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随着以来,尤其是CEPA的签署,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内地成为了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最大输入和输出地。美国居第二位。
如相关数据显示:在香港金融服务出口中,出口到内地的贸易额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在2003年达到最大,之后开始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地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内地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减少。但是从2001年以来稳居各出口地的首位。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占比次之,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7年的14.7%。2007年出口到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贸易额占比分别排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6%、7.62%、6.74%。
在香港金融服务进口中,由内地进口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997 年的31.0%逐步下降至2007年的26.7%,但稳居各进口地的首位。由美国进口的贸易额占比次之,平均比重为15.31%。2007年由日本、英国、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占比分别居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97%、7.08%和4.14%。
三、沪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面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市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深入分析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世界市场中准确定位,下面将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三个指标,对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S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公式(1)算出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有很大的差距,2001到2003年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有波动,但是从2004年以后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与香港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总体上来看,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有待有质的飞跃。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式中,Xij―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国家j的出口值;Xiw―世界产品i的出口值;Xtw―世界总出口值。
具体来讲,RCAij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0.8≤RCA
式中:RCASij―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Sij―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指标在[-1,1]之间取值,RCASij>0表明j国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RCASij≤0 则表明j国i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由于RCASij是对RCAij 进行的单调变换,类似于对RCAij取对数,因此,不影响指标性质及对一国特定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状况的判断。相反,其改进还趋利避短,对称性更有利于比较分析各类服务部门在绝对比较优势和绝对比较劣势程度上的差别。因而,RCAS指数成为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指标。本章也采用了RCAS作为指标。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沪港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如表4所示。
比较金融服务贸易RCAS值(见表4),上海对香港的劣势明显,2001年至2007年,两地年平均值分别为-0.9160和0.1898,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与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存在1.1057的较大劣势差距值。从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的RCAS值基本稳定,近年来仅有微幅改善,但是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逐年减少。2001年,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为1.1842,2007年缩小至1.0770。
3.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计算只考虑了出口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进口对整个金融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又选取了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补充。贸易竞争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
M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如果TC指数接近O,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TC>O,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l,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从表5可见,在2007年以前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只在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才为正数。相反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很平稳,平均值在0.63,显示出很强的比较优势。
四、提升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建立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并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某一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使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解决上海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上海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这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一点处于竞争劣势的上海而言,特别的重要。
2.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营销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市场推出更贴近客户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营销策略,以特色服务取胜。二是要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为突破口,重点拓展与上海有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关系。深化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合作。三是要积极寻找金融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契合点。现如今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而金融行业也逐渐开始涉足在互联网上寻求品牌和业务营销的新方式。到目前为止也初有成效。
3.推进上海金融服务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在一国金融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信息社会,消费需求的导向效应更加强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一般商品消费的比重往往较低,而对高档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在我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但中国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是十分强劲,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级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为基础,如果上海居民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而金融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金融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根本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世界上各个金融服务贸易强国及地区,比如说香港的服务产业是首先香港地区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上海应依托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消费的比重,为形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和管理。第一,政府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拓展金融市场广度,争取把上海建成全国票据集中交换的中心;促进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在CEPA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公司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的有效途径。第二,政府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研究制定促进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机构投资者扩大金融市场投资业务,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参考文献:
1.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第一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董瑾.国际贸易学[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蒋小浪,陆骏,魏惠.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2)
4.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区域金融[J],2009(8―10)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M].第三版.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2
6.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Free Press,1991:15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
8.Ingo Walter.Global Competition i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zation.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98:24
9.顾宝炎,许秋菊.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7(24)
10.香港、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及对上海发展启示[J].战略管理,2005(25)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与蔓延,11月12日,WTO总干事拉米在日内瓦再次召集了贸易融资专家组会议。会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金融危机导致贸易融资市场状况恶化,当前全球贸易融资市场流动性缺口约为250亿美元。第二,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放缓导致了对借贷风险的重新评估。也就是说,由于风险增加,银行机构放贷更加谨慎,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第三,新兴经济体受害最为严重。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1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一般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是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是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此,还不起房贷、或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金融风暴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全球股市大跌,银行业负债、倒闭,纸币贬值,价值缩水,随后是企业倒闭,大量裁员。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后来的迪拜危机,今天的希腊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债务危机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震源”所在。
目前这场危机已成为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和欧元经济体面临的一场最大挑战。但是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除了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都赤字高企,约占各自GDP的10%,这些国家都存在信贷飞涨、杠杆率过高、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2 危机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则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进口与出口增速的差距较上年缩小。但因出口增长依然快于进口,加之以往进出口基数差距较大,2006年外贸顺差依然创下1774.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4%。
2007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在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和美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速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12月份的21.7%;第四季度出口增长22.2%,低于前三季度4.9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6.7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是第四季度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达25.4%,高于前三季度6.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上升,顺差增长明显放缓。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增长47.7%,比上年回落26.3个百分点。特别是下半年顺差增速逐月回落,从6月份的86.7回落到12月份的8%。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3.1 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3.2 从外部需求角度来说,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化
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终结。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4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4.1 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4.2 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在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4.3 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
4.4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5 应对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建议措施
5.1 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评价指标
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以信息服务、高科技服务、国际金融服务等为内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起各界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有小幅增加,但是进出口差额幅度变化更为明显,贸易逆差依然严重,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球市场该产业(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根据表1内容可知,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近年来一直在缓慢增长,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全世界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三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持续徘徊在0.5%左右。与英、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即TC指数)它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根据表2内容可知,2000-2007年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未能持续提高,并且都是负数。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还处于一种贸易竞争的劣势地位。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根据表3可知,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RCA指数基本上没有增长,一直徘徊在0.10上下。而英国从2000年到2007年的RCA指数的均值为2.71,是我国的近25倍,这说明英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韩国和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趋势比较明显,已经远远超过我国。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该指标主要用来测度一国产业内的竞争力,即金融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情况。根据表4可知,2000年后,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很低,如2006年只有0.13。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具有很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这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还远远低于货物贸易以及其他贸易形式。
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势分析
1.劳动力供给优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的供给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获取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才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全球制造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从劳动力资源来说,劳动力资源优势仍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就业保障。
2.经济快速增长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从2000年以来GDP的增长速度一直在8%以上,即使是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当绝大部分国家都陷入经济负增长时,我国经济可以称得上“一枝独秀”,2009年的增长率依然达到8.7%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广州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阶段,如广州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亿元,占GDP比重达60.97%,大大超过了工业比重。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助力。
3.经济总量优势。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据统计,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排在世界第三位。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就其总量而言,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庞大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以总体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美、日、欧等国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了这一铁律。
4.政策支持优势。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已成为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的重要考察对象。政府通过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政策影响及法制规范,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整顿与提升,从而塑造高质量的软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金融产业的支撑力度很大,如政府投入巨额外汇资金来冲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的阶段,第三产业占比依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在我国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却没有得到同步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最后,就目前而言,我国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如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技术和知识高度发达和膨胀的时代,技术和知识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而我国的服务行业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却很迟缓,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目前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之一。与金融服务经济的现实需求相比,与国外多元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我国金融产品品种较少,缺乏特色和优势产品,产品研发的市场反应速度慢,产品研发深度不够,往往只能提供基本功能,不能对产品的潜在功能进行深入挖掘,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而且区域间差距非常大。这直接导致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依然处于一种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状态,服务创新能力也很弱。
3.人力资本供给不足,流失加剧。我国虽然是劳动力供给大国,但就专门的金融人才而言,却很缺乏。首先是金融专门人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能满足我国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培养模式上,都相对落后。其次是金融人才的流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才跨国流动。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现行的激励机制失效共同造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金融专门人才的流失加剧。
4.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无疑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服务业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然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却十分落后,信息水平低下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金融服务的中心从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部门,逐渐转向金融、保险、通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增强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金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要想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增强金融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提升金融服务贸易附加值的主要手段,以此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完善流程化研发方式,构建产品标准体系、产品研发新模式、新技术和新理论支持体系,完善产品创新组织架构、产品创意形成机制、产品研发专家团队、产品创新责任体系、产品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产品客户信息平台等方面挖掘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提升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层次和能力,从而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且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减少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并吸引国际优秀金融人才加入我国金融服务业,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人才基础。
(四)提升金融服务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大量节约金融业的运营成本,衍生出种类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并且大大提高金融业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随着金融的信息化、网络化,网点的虚拟化,业务的网络化,只有不断提高金融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形成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全面结合信息技术,努力扩展我国金融服务的业务覆盖面,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加快提升我国金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维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8(12)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27-04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金融业分工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提供的任何与金融有关的服务。本文将金融服务贸易分为保险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具体分为:1.保险服务:货物运输保险,其中含海运、航空运输及陆路运输中的货物运输保险等;非货物运输保险,具体包括人寿保险、养老金或年金保险、伤残及医疗费用保险、财产保险服务、债务保险服务;附属于保险的服务。2.其他金融服务:银行及相关的服务;银行存款服务;与金融市场运行管理有关的服务;贷款服务;其他贷款服务;与债券市场有关的服务,主要涉及经纪业、股票发行和注册管理、有价证券管理等;附属于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务,包括贷款经纪、金融咨询、外汇兑换服务等。因此,本文统一运用WTO及OECD公布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科目的数据来计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是仍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表1显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27.54亿美元,2010年达到202亿美元,是2000年的7.3倍,可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一直处于出口逆差的状态,并且逆差日益扩大。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保险服务贸易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量的增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趋势缓慢并且波动性较为明显。其贸易额在2000年至2005年一直介于1.41亿美元到3.85亿美元之间,从2006年起,贸易额迅速增加,2006年突破10亿美元,经过两年的下降后,2009年再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10年达到2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保险服务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例,2000—2010年一直占到86%以上,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非常小,不足14%,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结构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2005—2010年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英国和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稳居世界前两位,两国占据国际金融服务市场将近一半份额,一定程度上说明英、美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2.98%下降到2010年1.36%,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减弱。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有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左右,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并无明显变化。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说明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处于0.5%以下,处于竞争劣势。在所选取的国家中,欧美国家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很强,而亚洲国家除了印度外,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水平不足0.5%,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商中依然是英国、美国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其中美国的出口份额高于英国。在表3中的4个亚洲国家中,印度处于领先位置,中国依然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但近年来已超越日本,与印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而韩国在这一指数上显示出较弱的水平。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TC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M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接近0,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果TC>0,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1,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根据表4各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英国在该指数上依然优势明显,由2005年的0.64上涨到2010年的0.69。美国该指数较为稳定,紧随英国之后,一直保持在0.5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在中日韩三国中,韩国的TC指数十分突出,甚至一度高于英美,近年逐渐下降和美国持平。而印度的TC指数也明显优于中国,说明印度在其他金融服务上相比中国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从2005年至今均为负值,说明中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远远小于进口量,并且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表5中各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只有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TC指数连年呈正数且保持上升,除2005年外,每年均超过0.5,表明英国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处于领先位置。而中国的TC指数在2005—2010年间维持在-0.8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是低于日韩和印度等亚洲主要竞争对手,说明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相比在保险服务贸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商品或服务出口额占该经济体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是反映该经济体这种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如果RCA≥1,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
从表6中可以看到,在MS和TC两项指数分析中占绝对第一的英国,在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上依旧保持了强劲的实力,2005—2010年都稳定在5以上,显示英国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极具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美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不如英国,但在2005—2010年也稳定在2.3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的RCA指数持续上升并于2010年突破1.25,在亚洲国家中具有较强竞争力。韩国的RCA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并无明显进步,日本的RCA指数持续下滑,竞争力大不如前。我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05之下,远远小于0.8,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劣势,且在选取的六国中处于最低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表7中可以看到,在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比较上,金融强国——英国依然稳居第一,指数连年上升,不断拉大与其他国家距离,优势地位无可撼动。美国RCA指数波动变化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位居英国之后,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虽连年下降,但在亚洲国家中仍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韩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和中国大体相当,并无明显优势。中国RCA指数虽然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超越韩国,说明我国在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资本规模
资本是金融服务贸易的首要基础,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资本支撑就谈不上金融服务业。因此,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资本规模,能够有效提升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增加金融服务业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有: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发达国家上市,来获得上市国家大规模的优质资本;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审核标准,确保资金回笼,减少呆账坏账;向社会发行长期金融债券,通过聚集民间的闲散资金扩充自身规模。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33-02
[作者简介]张进(1990-),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了五年,但是全球经济状况仍旧低迷,为了保护和快速恢复本国经济,各国都在为提振经济使出“浑身解数”。伴随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
2013年《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强调,2012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贸易争端频繁发生,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中称, 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5%,比预期下调了12%,更低于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贸易争端加剧,反之贸易保护主义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特点
第一,保护手段灵活多样。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中各国都在本国的法律基础上来执行国际条约,当二者发生冲突,就会出现各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而区域贸易组织利用排他性保护成员国的利益,导致进攻性贸易保护呈上升趋势,利用规则实行贸易保护已成为普遍态势,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不但传统的保护手段像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仍被频繁使用,而且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花样翻新。
第二,贸易保护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那么世界市场就会做出反应,而且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的步伐加快,世界市场做出反应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快蔓延到全球,每个国家都想从金融危机中挣脱出来,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亦快速波及全世界。
第三,保护领域更为广泛。贸易保护对象范围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刺激作用下变得更加广泛,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涉及货物、服务贸易层面,而且已经蔓延到了资本和劳动力跨国流动领域。
第四,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美国首先提出制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奥巴马政府更是出台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很多外国商品都被拒之门外,“中国制造”更处在风口浪尖,进入美国市场难度加大。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紧跟美国的步伐,也会出台相应有针对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五,保护措施表面合法化。WTO相关政策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政策允许成员国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而且可以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成员国在这样的政策下就会有恃无恐,披着合法的外衣,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措施。
第六,保护形式愈加隐蔽。各国常常以保护就业为理由,在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采取的措施越来越隐蔽,常打着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的旗号。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贸易保护造成出口国贸易量急剧下降,甚至会引发该国的经济危机,该国的失业人数也就会急剧增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很多因素影响,最关键的是贸易伙伴采取了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额下降会产生大量链反应,因为进出口净额是拉动出口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导向型国家一旦陷入贸易危机,该国的经济就会迅速萎缩,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随之大幅上升。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危机,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员数量。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一旦一个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那么各国的原料、产品和技术等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削弱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进口商就会把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此外,不在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还会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强制性补贴,而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所得收入根本不能弥补非受保护生产者的损失,就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第三,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无国界地在世界市场自由流动,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而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自由配置,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打乱了世界经济秩序。
第四,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处在不利地位,阻碍其出口。那么该国就会采取类似的报复手段。世界经济就会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怪圈,各国也深陷相互不信任的困境。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2013年上半年,我国共遭遇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救济调查事件达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却成为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对此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
第一,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以来,世贸组织先后了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三份监督报告,为组织成员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依据。中国作为WTO成员,积极响应,也出台了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重振经济的方案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倡导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出台“买中国货”条款,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充分肯定WTO监督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加快熟悉了解相关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进出口企业,遵守并且运用WTO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出现贸易纠纷,应积极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三,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增强企业特别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先后多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以出口为导向中小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因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率。
第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纷纷遭遇到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且金融危机袭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极度萧条,出口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做到“内外兼修”。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特别要开拓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它们具备更快地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也具备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应成为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和支持下,企业通过主导或者参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维护自身的利益,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推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技术研发能力还相对落后,许多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落后设置的,企业应化阻力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2]薛荣久WTO如何遏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J]国际贸易,2009(6)
[3]葛丹金融危机下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商业时代,2009(21)
[4]王慧敏隐形贸易保护主义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
一、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总体概述
最早对“金融发展”这一概念作出定义的是Goldsmith
(1969),他认为金融发展其实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是Goldsmith(1969) 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中最早用来衡量金融发展的量化指标,FIR=(M2+银行贷款+债券余额+股票市价总值+保费)/GDP。 另一个指标是McKinnon(1973)提出的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数量指标M2/GDP,有的学者简称它为“麦氏指标”或“经济货币化指标”,它反映了一国金融发展的深度和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如图所示就两个指标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断增长的。
图1:1999年-2013年我国FIR和M2/GDP走势
从我国实际宏观数据来看,货币资产总量(M2)由1990年的119897.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06524亿元,增长了10倍,M2占GDP的比重由133.7%上升到194.52%。截止2012年底,我国黄金储备达到3389万盎司,外汇储备33115.89亿美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167.48%、1900%。社会融资规模由2002年的20112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73168亿元,增长将近9倍。从证券市场基本情况来看,截止2013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A、B)已达到2489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数达到106家,境外上市公司达到182家。股票市价总值239077.19亿元,较2010年增长5倍。国债发行总额15544.01亿元,增长4倍,企业债券发行额到2012年底达到37366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82886.95亿元,较2002年增长13倍。
国际贸易方面,到2009 年中国的外贸度额就已达到 2.2 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2096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所占比重也从1978年的不足1%增长至2013年的11.8%,到2009年我国在世界贸易的位次上升为第1位。中国连续保持着出口总额位列世界第一,进口总额位列世界第二,中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定。
图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额情况
二、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大发展,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学者也通过相应的实证方法得出一国良好的金融发展有促进国际贸易的作用。主流的贸易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资源禀赋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学者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内生分工与专业化贸易理论。相关国际贸易理论表明,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力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和技术的差异是决定国际贸易分工方式和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所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技术等都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因数。
Rajan and Zingale(1999)认为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一国的资本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相关学者用AK模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从资本的储蓄和投资关系出发,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提高了储蓄率与储蓄向投资转化比率,从而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又扩大生产使产出增加;同时投资资本的供给增加,使得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则取决于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风险分散,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而促进贸易的增长。另外,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向技术创新环节投入,促进内生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金融支持越强,从技术外溢中获得效果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越强,进而影响一国与他国的技术差异,该国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进,金融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间接影响对外贸易产业升级而改善贸易结构。
Baldwin(1989)以风险管理的角度,从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两方面着手,认为金融发展带来的结果都有利于对外贸易中的不确定风险的管理。国际贸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汇兑风险、价格风险、商业风险、运输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构成了进行国际贸易的障碍。金融发展能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通过相关国际贸易融资工具(打包贷款、出口信用证押汇和出口托收押汇、福费廷、保理等)、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地规避、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风险,便利交易。
Kletzer&Bardhan (1987)、Baldwin (1989)、Rajan&Zingales
(1998)、Levine (2000)、Beck(2002) 、Manova (2005)等研究了一国金融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贷限制较低的国家会专业化于使用外部融资的产业,信贷市场限制较高的国家将专业化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Jinjarak(2004)、 Joshua Aizenman (1991)、Jeremy I. Bulow (2002)、Tomz(2004) 也认为一国好的金融制度可以形成良好的融资成本机制,一国(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本国经营者获得完整的市场信息的成本降低,同时能为企业提供更多A外部融资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融资成本也更低,由此形成比较优势,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汇率制度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货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同时,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对两国资本的相对价格的长期趋势没有影响,但本币汇率的升值提高了国内的工资利率比,改变了国内的相对资源禀赋,进而影响贸易商品结构。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可以通过资本、技术、风险管理、相关金融机制等各个方面影响一国的禀赋、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作用到国际贸易上来。
参考文献:
[1] 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5,(7): 143-149.
[2] 张旭.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J].财政金融,2002,(2):66-69.
[3] 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31-35.
[4] 郭云峰,刁德霖.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近期研究进展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5.
[5] Levine, N. Loayza, and T. Beck.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ausality andcau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6(1):31~77, August 2000.
[6] Rajan and L. Zingales. The great reversals: 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9(1):5{50, 2003.
[7] Barkoulas,J.T.,Baum,C.F.,Caglayan,M.,2002.Exchange rate
国际贸易水平与金融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有关文献阐述,各国金融发展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即能为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带动金融企业进一步拓宽其上升空间。金融发展决定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变、国际贸易流量,反过来,国际贸易水平是决定金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新世纪下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1金融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中,各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两者间具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回顾性分析,各国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外的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金融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两者存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1)金融发展是各国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具有比较优势,合理而科学的运用这一优势能让国家的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金融的发展是国际贸易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金融发展的走向影响着决策者改变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各国各区域的企业决策者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国际贸易的走向,进而寻找利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的商品结构,从而为商品项目的开发、商品销售而选择适宜的商,即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的构建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现实意义。
(2)从区域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来看,因金融始终能支持国际贸易市场、分散服务与商品销售风险,进而体现了金融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金融发展越迅猛的区域,其国际贸易的发达程度可想而知。
(3)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与别国合作、竞争的“集体市场”,国与国间的商务流通能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度。各国领导层不断开拓进取,尽可能的创新商品开发项目,以适应于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进而实现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国内外的金融发展。
(4)国际贸易具有规模能动性,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同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加速金融市场对外开发的进度。因此,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是导致金融市场走向自由化、对外开放的决定性因素。
2深化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1金融与国际贸易存在互动的关系。互动是金融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杠杆,两者间实现高效互动能进一步拓宽各自的发展空间。以我国为例,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我国国情需要还是民生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都是提高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进而促使经济水平得以持续提升。我国国内各行各业为拓宽其发展规模,不断在国际市场上与同行领域进行竞争、挑战,尤其是金融企业,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服务走向国际贸易化,其中包含了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风险规避与国际贸易融资,这些金融国际贸易业务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希望。其次,国际贸易具有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秉承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提高与别国合作、竞争的实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拓宽了上升空间,从而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保障。
2.2贸易政策与金融调节。虽然,国际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理念,但这远远还不够,在新世纪下,国际仍需重视完善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的正常、协调离不开贸易政策的支持。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有法可依,同理,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这一衔接各国经济的发展平台而言,完善贸易政策才能共同促进国际市场的秩序。据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考究贸易政策的作用,证实其属于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对金融状态的调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的形式制定适应发展的贸易政策是各国实现金融调整的有力保障,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不断优化传统的体制,体制的更新与进步才能适应竞争力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而推动金融企业的发展。
2.3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更新。一直以来,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造成了影响,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的形式转变得更加优化。
(1)金融发展能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以金融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例,国家借助于对金融的依赖性进而面向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从而加大了产品对外贸易的数量,以便于拓宽出口。与此同时,在金融发展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模式的结构出现了变化,商品结构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改善与进步,进而也促使金融企业的发展发生了变革,使国家发展与世界经济拉近了距离,是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
(2)对于金融企业发展水平较优的国家,不言而喻,国际贸易模式的商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势必会转换,利用金融发展水平这一有力条件提高进出口贸易的进程。
(3)为实现国际市场持续发展,国际贸易模式应尽可能的满足各国的需要,模式需应以能匹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形势为依据,构建“大众化”的国际贸易模式是拓宽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4)国际贸易自由化是各国参与竞争、合作的有力条件,金融市场的拓宽,其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理念,进而促使国际贸易模式变更后仍然以自由化的人文理念为核心思想,为决策者实现贸易模式的变革带来现实意义。
3结语
以上论述,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如同矛与盾,只有两者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相互效应,实现双向能动性。因国际间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的人文理念,在未来,国际贸易的政策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必会更加的完善,进而推动金融企业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从而提升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