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新科技

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8 10:16: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新科技

篇1

我们知道,任何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都是通过学校课程来体现的。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离开了教材这个核心,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会象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发展得那么快。知识迅速老化,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正确认识游戏对学习电脑的作用

电脑游戏以其宏伟的场面,诱人的情节,极具挑战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电脑游戏能激发初学者对电脑的兴趣,加深对电脑的感性认识,对学好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沉迷于电脑游戏,就会误入岐途。教师绝不能谈“戏”色变,应通过游戏积极培养兴趣,提高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学习一些常用软件如Windows,Flas、金山画苑等的操作,继而为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信息技术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讲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工作原理、汉字输入法,而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供时代流行软件的学习,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如Internet浏览、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

1.3 采用恰当、实用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理论再作实践,这对一个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畏惧的恐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们反观一下周围的人,很多人可以在Window 下畅游、学习、上网、玩游戏,但对操作系统本身与信息技术原理却知之甚少。从洪恩的《开天辟地》受到电脑爱好者喜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使用入手开展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大量的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和WebQuest探究教学法等,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信息技术学科较佳的教学方法。

1.4 自主学习的小组学习法

课堂教学形式外,还应以分组教学为主。将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命题,列出所选取参考资料目录,学生查找资料,上机操作,并按要求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有意识地创造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巡回辅导为辅的教学条件。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结果表明,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主动进行信息交流。学生学习的知识从固定的范围转向大范畴、大概念和整体关系。定期举行计算机操作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2 加强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以下地方需要注意:

2.1 让学生明白如何去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实践能力的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学习某种软件而学习某种软件,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观。

2.2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多大的效果。信息技术操作熟练、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并不都是其他学科成绩较好的同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的参与才可能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师不能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提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转到初步自主地学习。

2.3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要努力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要重视学生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的指导与鼓励。而上机实践、多让学生动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4 加强基础操作

信息技术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各样。但是基本操作都很类似。在中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学习这么多软件,所以只能学习一些有共性、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Windows教学中,应从图形用户界面入手,向学生介绍鼠标操作,窗口、菜单、对话框等操作,使操作变得既简单又轻松,让学生熟悉“所见即使得”的工作环境。Word,Excel的教学内容丰富,例题详细,操作容易上手。这些软件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强。对于这些基础操作,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地使用其他类似软件。

2.5 需要合理的尝试

学生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起,就会不断遇到新软件,因而培养学生自己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我认为教材的每个部分,都应留一些内容引导学生或让学生自行研究它们的做法或功能,当然这些内容应该具有“可接收性”,也就是让学生上机边试边学。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对自己不明白的,可以看看书,再想一想,上机试一试,练一练,必要时再问一问,问题就一定能搞清楚。我觉得教材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增加一些思考题、练习题等。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所以每次上课(尤其是上机)总要给定很多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实践、让他们摸索,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篇2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每种软件技术逐一教学,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拥有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中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讲解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轻松、顺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容易营造,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科技具有普遍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过程中,需要着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进行集体的讨论。还可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的登陆校园网络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查询或者欣赏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展示教程,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的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比较式死板的讲解更加有效,也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小组学习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团体,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优差互补,促进其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发展[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特长领域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中挑选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临时的组长,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组长可以指导其他组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可以组织组员进行学习知识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习资源得到均衡的共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意识,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也会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篇3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和广阔的教学空间。由于汽车电器本身结构复杂,原理比较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师“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教学相对常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改变以往呆板枯燥的形式,其表现如下: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以图形、动漫、影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传递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生动、形式多样的特点。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或动漫情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使学生有着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能力

借助信息化资源,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索资料,整合资源,并进行加工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有利于更新知识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专业教学不同于基础课的教学,它随科技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随之更新,教师掌握的知识也要紧密结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进程。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要具有科技前沿性,然而,教学使用的教材具有知识滞后性,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可以将新知识、新科技引入课堂,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实现与社会零距离对接。

三、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一)、多媒体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图片、Flas或微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通过智能手机拍下发动机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实物后制成PPT图片展示,这样就轻松地使学生对其安装位置、形状、结构、甚至功能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同时解决了实物体积小、数量有限的不足。感性的实物会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都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状态。这样讲授的新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汽车电气设备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各部分的原理上,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发动机中“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因其结构比较复杂,且在燃油喷射过程中,燃油从喷油器进油接头进入针阀体下部环形油腔过程中,燃油是流动的,针阀在开启过程中是运动的,还有喷雾质量等,教师都较难以讲授清楚,学生也难以掌握。如果将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Flas的形式展示,学生便能很清楚地弄清喷油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情况。

(二).网络信息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任务驱动,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在网络中搜索信息,寻求答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上网,从网上学习或下载汽车电器最新成果、汽车电气设备课件、电子论文等,然后进行信息交流。这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更多的汽车电气设备方面的知识,而且增强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仿真软件在中职汽车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模拟法对汽车电气设备理论原理高效的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同样对汽车电气检测、排故实训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模拟仿真教学在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中主要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具体的汽车电气工作原理、技能操作的仿真模拟系统,通过模拟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趣味性的情景中完成课程学习,达到掌握基本原理或模拟进入生产现场实际操作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宜于汽车电气理论认知和技能实习前的教学,通过模拟系统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汽车电气设备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各类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缩短了实习教学的适应时间, 提高了实习教学效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教学的目的性和实习效果。这也是目前汽车电气实训课中学生人数多而实训设备相对不足所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选择。

四、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学教学的反思

1.学校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2.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3.开发汽车电气设备信息化教材。

4.信息化教学要注重教学效果,避免华而不实

5.加强教育和监管,增强学生合理、文明地使用网络的意识。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师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信息化课堂符合时代特征,形式内容丰富,从而优化汽车电气设备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一、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已成为高校师生公认的事实,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对青年的心灵和健康成长起着侵蚀的作用,容易造成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混乱”[1]。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海量信息传播对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2]。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

二是学校重视不够。近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存在犹豫、观望现象,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高校工作出现反复”[3]。有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学,忽视思政课教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着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但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如果课堂教学无力或者乏力,则很难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这一最终目的。

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学习成为学生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学生以实用性来衡量和裁定课程的重要性,而思政课被学生视为“无用”的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是被动的学习,直接导致思政课效果低下。

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认为教学改革是最为直接快捷的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难以控制,因此,难以普遍推广。基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优缺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已被?V泛认可、传播和应用,其应用已经覆盖了大学、中学、小学,参与应用的学科专业也几乎覆盖了文、理、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已在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证实。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是在时间上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核心理念就是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学习[4]。在讲授阶段,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穷尽教材内容进行灌输讲授,而是向学生指出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知识基本框架,向学生推荐课后的阅读材料。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框架主动探寻、理解、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阶段设置在课后的学生自学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解决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吸收内化知识点,并总结课下学习成果,参与下次课的讨论,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阶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解答,通过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又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对分课堂的考核机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由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现象。

对分课堂是为了改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有深层次的主旨内涵: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教师讲授之后,自主查找资料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内化,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或者逻辑重新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与经验结合在一起,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形成长时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思维能力,并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第二,注重学生的人格成长,让学生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合作和共赢。在对分课堂中,真正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实现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体系自由组织学习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整个教学模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小组互助、主动发言、提问等活动,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依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6级5个教学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开展教学实验,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罗列,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进度,将教学过程细化为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其他章节内容按照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对照。

具体过程为:每次课两个课时,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的第一节讲授绪论内容和课程介绍,第二次课的第二节向学生详细介绍对分课堂的授课及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第三次课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按照前后逻辑顺序提出来,向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概念、主要观点以及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预留20分钟给学生快速阅读本章内容,并根据教材结合现实提出问题,形成讨论的话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自学材料(包括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仔细研读本章内容,通过对分易中的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要求学生将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对分易平台的作业中,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组对本章内容所形成的见解的PPT。第四次课的第一节课,学生按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课后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组同学提出本组讨论的问题,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进行思想碰撞,拓宽思路,相互学习;第二节课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经过同学讨论仍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解答,并总结阐释本章的重难点内容,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教师以同样的模式完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之后各章仍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通过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的讨论交流以及提交的学习心得体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以往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相比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也突出了学生的学,实现了对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的重视,实现了教学相长,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材、教师教学、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真正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四、对分课堂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负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在实施对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每章授课提前设计好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分课堂取得成功的前提。讲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规划好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讨论的问题。根据本门课的特点,在内化吸收阶段,笔者采取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留下少许时间给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在课后自学由教师所提供的自学阅读材料。在讨论阶段,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又有约束地在拟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发挥。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都要规划好,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

(二)准备教学材料

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好课堂讲授内容,列出需要学生课后阅读的书目和材料以及浏览的相关网站。这个过程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罗列清楚,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具有引导性的阅读材料,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促进成长。

(三)教师自我提升

对分课堂的一个潜在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教师,虽然减少了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但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更高了。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上,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材料,也给出了既定范围内的讨论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思维十分发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丰富,能够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同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应用对分教学,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四)监控教学过程

篇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在各级学校逐渐普及并得到发展。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呆板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划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学内容以教科书为本,一章一节讲完就好,没有紧跟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先讲、学生后做,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必须突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来说,即要抓好三个“活化”:活化教学目标、活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过程。

一、“活化”教学目标

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如果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是一班学生或一个年级学生,这种情形下制订的教学目标就没有体现出个体差异,是一种“死”的目标。这种“死”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很不适应。因为信息技术学科与别的学科不一样,学生的起点悬殊特别大,有的学生家有电脑且爱捣鼓,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已有相当的功底,有的则是一片空白。这样用划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就很不合理,从理论上讲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践上看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饿死”,没基础的学生“撑死”的难堪局面。为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必须使教学目标“活”起来,或者说“活化”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让教学目标“活”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制订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由于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肯定不同,接受新知识存在着快慢。因此,首先制订共同目标,为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保持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制订扩展目标,为较快掌握共同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让他们劲有处使,培养他们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如学习EXCEL函数,共同目标是掌握使用方法及熟悉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扩展目标是掌握TODAY、COUNT、COUNTIF、RANK等函数使用。

2.转换静态目标为动态目标。为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可制定静态目标,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路可循。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一步步深入,他们会产生一连串问题,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即动态目标。如WORD中版面设计教学,静态目标是使文档的布局美观,结构合理。为达到这个目标,应从改变“字体”学起,把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知识点,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等设置。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教师课间巡回辅导,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记录下表,根据实际掌握程度对目标作出调整,使教学目标一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活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象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发展得快。而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科书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我们教的应该是一本通过教师自己开发的“活”的教科书。如何使教科书“活”起来?即活化教学内容,对教材作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具体可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兴趣原则处理教学内容。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的局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扩充或取舍。对过时的、不实用的教学内容要毫不留情地删去,如五笔字型输入法,不是人人去做文字录入员,拼音输入法对他们来说已足够了。能提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可扩讲,如讲到“WINDOWS的录音机”的录音功能时,教师可准备话筒和音箱,让学生亲自尝试录音,把录音让同学听,这样学生能感受到计算机课程内容就在自己身边,对计算机课的学习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激发兴趣。

2.坚持生活原则处理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成了所有学科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能拉近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距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为此教学内容应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例如,“WORD中插图、文本框、艺术字、声音”知识点的教学时,笔者就用学生过节时相互寄送的贺卡为内容,通过制作图文声并茂的电子贺卡并用E-MAIL发给同学或网友的过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教学内容。

3.坚持先进性原则处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实现“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如学生经常上网下载资料,会用到下载软件及压缩软件,可讲述迅雷、RAR等软件的使用。

三、“活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及如何掌握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当作机械人。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先讲理论再作实践,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畏惧的恐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此,很多学生开始学信息技术热情高涨,后来害怕上信息技术课。反观周围的很多人,虽然对操作系统与计算机原理知之甚少,却可以在Windows下畅游、学习、上网、玩游戏。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活化”教学过程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只有从使用入手开展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1.灵活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各种电教、网络设备的功能充分应用于教学,如计算机辅助计算机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室、网络教室进行演示教学,将每节课教学内容和从Internet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放于Internet上,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去利用等手段等。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还能在学习的同时熟练掌握我们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多样教学策略激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相匹配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吸引学生。如案例驱动激趣,一般教材中介绍软件中各菜单命令的功能时是平铺直叙的。照既定程序讲练教材,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用任务驱动或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呈现教材,则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比如,学习WORD软件时,先展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黑板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边讲边练的过程中引出并讲述各WORD命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掌握。再如互帮互助激趣,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层次也有高低,操作水平好的学生比水平低的学生做得快做得好,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去帮助操作较慢的学生,能收到多方面效果:一可解放教师,不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解答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小问题;二可提高教学效率,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询问教师会有一定的畏惧感,而询问同学则会产生亲切感;三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同学互帮互助的品德;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课后有成就感,保持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3.灵活的考核评价。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信息素养,帮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知识、能力本位观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

(1)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一些纯理论知识内容,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等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形式就可以达到考核目的。

(2)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既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的内容,可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用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用上机考核考察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用笔试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用上机形式考察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按笔试和上机考核所占比例确定成绩。

(3)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对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完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进行。比如WORD、EXCEL,可布置综合性课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或协同完成。通过相对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考核方式,以使考核切实达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百花齐放,只要教师结合实际,勤思考、多探索,总结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益华.基于计算机多媒本教学环境下的评价指标体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6

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应用观,从实际出发,挖掘和发挥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力争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教书育人双丰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下面就肤浅地谈谈我个人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探索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为新型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其作用和意义如下:

(一)优化教学环境,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还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各学校也可以通过卫星接受到的各地电教馆远程教育中心传输的中小学教学资源,都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非常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不必为查找资料、变换教具或仪器设备而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物理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景、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很难或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我们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如机械波的教学就可以通过CAI技术把介质振动和波的传播情况理想化地呈现给学生。情景的延迟与加快:一个物理过程的进行时间有长有短,如宇宙的演化、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动辄数十亿年,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寿命所及。如闪电,还有光和物质间的作用,一闪即逝,在你尚未来得及感觉的时候它已消逝无踪。这时,计算机在教学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可以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更动的过程随意地加快或减慢,帮助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力还十分有限的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课堂教学时,能方便地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物质自然属性的建模,可以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使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教学优化。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等特点,对教学设置的问题进行情境思考、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亲自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分析图像,可以极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正确地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三)改变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

探索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都是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工具的典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摈弃封闭学习、静止学习的模式,而采用讨论学习、协同学习的模式,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很多工具型的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和协作式学习提供很好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能达成共识;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因此,“情景――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成为整合的主要模式。

网络环境大大地拓宽了人的交流范围,为学习者提供很好的网上交流平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书上或其他文献上所写的内容、观点有不同的见解,或有自己独到的领会和发现,就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直接与他人进行网上讨论。学习者通过网络视频等工具进行互动式地讨论、开放式学术交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各自观点与见解的自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组合,通过对网上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使物理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是封闭的。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现实生活和现代科技,各种新科技随时可以进入学生的视野。整合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

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抽象的物理问题,如电场线、等势线、磁感线的模拟,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应机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以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原子核的衰变、裂变和聚变的模拟等等,这样可以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规律,可把它做成定格频闪模拟动画以利于逐步研究,还有简谐运动、分子热运动和波动问题的模拟等等。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天体运动等。实物展示不方便的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如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定理、规律的推导实验,定理、规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内容,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理想状态”(真空、光滑无摩擦)下推导出来的。这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不可避免的会与定理规律有所偏差,容易使学生造成误解,影响教学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演示实验CAI课件制作就可以很容易的模拟出“理想状态”,使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定理规律很好的吻合,避免了实验误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使其更清晰准确的接受、理解。还有一些实验过程不可控的实验如“碰撞”过程,在教学中运用CAI课件就可以控制两物体相互作用过程,学生可以细致的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引发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整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朱熹认为:“教人不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从开学讲到期末,所以学生较为普遍地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媒体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传输教学信息,使物理教学形声结合,声画并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听并举,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形成深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难学、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举,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到爱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由于课时限制,每节课讲授内容多,容量大,用传统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高考压力之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约如板书书写等等的时间浪费,增加课堂容量,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断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使信息技术的效能最大化,力争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应用到教学中;也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更高层次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知识为中心、封闭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实现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 如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网络课堂模式。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交流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可以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过程智能化。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交互式学习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可根据教学要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时间,灵活、自由、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教师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做示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相互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同时,计算机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计算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操作计算机,自由地观看讲解、提示和指导,最后进行自我测试,使整个学习过程智能化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落到实处。网络技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习方式;对某个物理现象或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家进行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在多向交流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搜索相关信息,为我所用,这能够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引导得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过去的“教师教,自己听,你教我学”的模式中走出来,进而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慢慢走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当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实现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同样,作为教师,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运用信息技术,把物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或音频方式,给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刺激,这种多元化、立体式的呈现方式,必然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物理课堂丰富多彩,为提高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二)促进课程内容向直观化、简单化呈现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无法在课堂内实际展示,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例如《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内容,教材涉及知识面广,对相关知识要求较高。比如对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理解,不仅需要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扎实的数学表达及运算能力,该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用传统方法讲授学生不易接受。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多媒体动画,不仅可以直观反映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运动轨迹,而且可以清楚地根据相对于各行星的运动轨迹椭圆,找到太体的位置。学生一看就能够明白,原来太阳系中个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确实处在这些椭圆的一个共同焦点上;并且在观察行星运动过程中,不难从行星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得出行星在近地点运行速度最大,远地点运行速度最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也不难理解近地卫星速度较大以及流星形成的奥秘等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抽象的物理情景直观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神秘宇宙的强烈意识,教学效果明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对原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任何创新的前提都是对现状的一种突破,而任何突破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些老师习惯于原来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习惯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进课堂采取消极甚至是反对的态度。理由大概是:“原先那样教,不也照样能学会学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是仅仅传授知识,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我们物理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后,学生们的兴趣是浓厚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他们将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进入物理世界,完成“感知――认知――建构”的学习过程。另外,现在中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多媒体技术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及,至少可以鼓励他提出一些创意想法――不管是别出心裁还是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使学生受益,教师都应该鼓励。比如前面提到可以用DV机拍摄物理实景播放,在课后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家里的DV或数码相机拍摄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物理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视频集中起来在班级同学们之间交流讨论。这些方式的采用必然会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然后能勇于创新。

总之,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并且,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优势也会越来越突出。但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过度依赖它,毕竟机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企及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地采用信息技术,并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在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相信,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成为我们每位化学教师执着探索的课题。要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率,就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必须更新观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老师的指导为辅。精心备课,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加强实验,重视探究,激发兴趣,精心编制导学案。每节课分散难点,精选重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辨性、创新性、连贯性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从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一、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这样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例如在讲解酸碱指示剂与碱的反应时,可穿插这样一个化学小魔术: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石灰水画上几朵花,表演时,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纸上有花,然后用毛笔醮取酚酞,轻轻涂在白纸上时,几朵鲜艳的大红花呈现出来。一条简单的性质:酚酞遇石灰水(是一种碱)变红色,致使学生兴奋不已,惊叹化学的奇妙。酸碱指示剂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完成,即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NaOH溶液,5%的H2SO4溶液,5%的紫色石蕊溶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这一趣味实验。学生们兴趣很浓,纷纷动手设计实验,使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并且都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死狗洞”的录像,学生觉得很有趣,教师就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录像里的情景,然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例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四十五分钟课堂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能轻松接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有极其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理解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五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从而达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94-02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篇9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教育目标,而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一、重视课堂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所以对于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素。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会注重导语的设计,一个具有创新的导语设计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追根究底的心态。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喜欢学计算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理,所以计算机师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排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文字编辑,然而不少学生进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文字编辑无非就是打打字,只要懂得如何输入文字便可以了,一些学生连比较简单的删除、插入都不会,渐渐地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兴趣,笔者在教如何进行文字编辑的时候,将文字编辑看做现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隐形纸,这种隐形纸所具有的特点是存储量大,易更改,用完直接删除,无污染,而且这种特殊纸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编辑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

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就有提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就要提前灌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引用的思想,让他们领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内容的制定上一定要慎重,不能与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接受能力相差太大。

如在学习“画笔”时,学生就可以用它来制作新年贺卡或者节日祝福卡,送给亲人、同学;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学生便可以用它来写一些通知、书信,也可以制作课程表等;对于Power Point的学习,学生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班级通讯录,把全班同学的联系方式放上去;学生可以在“媒体播放器”播放自己钟爱的歌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对于以后的日常生活太方便、用处太大了,从而达到为了需要而学习。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能力

小学生具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好奇心强,但缺点是做事情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便开始产生厌烦心里。所以教师应该变换教学方式,应该启发、辅导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讲解和管制。因此,在对小学课堂情节的设计方面,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达到全方位互动,也就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练。

运用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学生大多可以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手指与眼睛的配合程度,评出在指法训练中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能者为师”,只要有些学生已经掌握所学要领,便可以鼓励他到台前,将自己所学为同学讲解,担当小老师。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四、开展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分层次教学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就等同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进行了调和。而层次级教学思想便是从这一理论的设想与需求逐渐一步一步发现起来的,它将传统理论和现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胆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是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克服在班级授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它为教学的改革提出新思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时,要对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基本操作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次考试或者考查,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进行一次等级分化,分为A、B、C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化,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它需要学生去不断想象和创新,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然而不足之处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理解计算机里涉及的概念。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资源,使学生思维上不断得到活跃。并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且富有创新力的学习气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要有创新精神,只要踊跃参与进来,那么就向成功跨进一大步。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一群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且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追求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篇10

 

一、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ね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二、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三、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课堂教学,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二、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四、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五、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学园:教育科研》.2010年第13期: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年第6期: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B09期:124-125

篇11

1.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篇12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篇13

师:手持条形磁体,请同学们回答它的周围存在什么?

生:磁场。

师:用条形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转动?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说明了磁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师:电流的周围是否也存在着磁场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做一个实验:把导线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再把导线的两端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观察小磁针是否发生转动?改变电流的方向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注意:把导线直接接到电池的两极上,会造成电源短路,电池容易损坏。这是为了获得大电流而采取的变通办法,因此,通电时间要短。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教师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了转动,断电后,小磁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生二:改变电流的方向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师:利用flas演示电流的磁现象。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磁力的作用,说明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师:改变电流的方向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又说明了什么?

生: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教师小结。

设计思路:首先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仅提供了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而且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已观察到了小磁针转动,利用flas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再一次呈现出来,能够使同学们快速地把精神集中到课堂上, 进一步加深对电流磁效应的认识,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教学片断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师:演示通电导线不能将大头针吸起,说明了通电导线的磁场是强还是弱?

生:弱。

师:怎样获得强的磁场?

演示:把刚才的通电导线绕在细铁棒上,﹙边绕边讲,把线圈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每一条导线产生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将会强得多﹚,再通电,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线圈的两端吸起了很多大头针。

师:用条形磁体也吸引一些大头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跟条形磁体相似。

师:如何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呢?

生一:撒铁屑

生二:利用小磁针。

教师演示:利用铁屑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走下讲台,让每位同学都能看到。

设计思路:使用自制教具代替现成仪器增强演示效果,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本节课上,我把导线绕在细铁棒上,做成螺线管。通电后,线圈的两端吸起了很多大头针,像小冰挂,再用条形磁体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了,课堂上不再拘谨、胆怯,开始敢于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片断三:安培定则

师: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跟条形磁体相似,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如何断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左手拿一纸筒,右手拿一根电线﹙能直立起来﹚,放在纸筒上,坚直向上。让学生把课本卷成纸筒,把右手放在纸筒上,四指与大姆指垂直,手的放法跟电线放法一致。要求学生教师怎么绕,学生的四指就怎么握。改变放法、绕法,让学生再做一次。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大家说说螺线管共有几种绕法?

生:二种。

师:有什么规律没有?

生:一种是从里向外绕,一种是从外向里绕。

师:能不能画在纸上?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

师:要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分三步:一伸右手,二看电流(电流从哪端进,右手就放在那一端),三看绕线(它怎么绕,右手就怎么握)。

利用课件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判定螺线管的磁极,再利用小磁针检验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下面利用自制的螺线管来检验螺线管的磁极跟电流的方向的关系,并利用小磁针来检验你的判断是否正确。改变电流的方向再做一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思路:首先利用纸筒、直导线进行直观教学。初中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比较差,螺线管的绕法对学生来说困难较大。通过教师直观的演示,使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片断四:当堂检测、当堂巩固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 ,这实际上就是常说的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物理学家 首先发现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