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显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性格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引导个体人格的完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随着时代的变革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大学生从数量上较上个世纪出现了质的变化,大学教育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然而,面临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凸显,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蓄意谋杀、高校学生虐待动物、高校学生自杀此类事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还存在不断向前改进的空间。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符合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内容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这种道德教育却规定施教者确守价值的中立,保证在传播教育时没有价值导向,其教育内容的仅仅是对学生在进行正确价值取向与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来讲仅属于知性教育,它无法影响到学生感性与理融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脱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做题机器”而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和统一思想训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一种价值传播,其关键在于根据当下阶级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其内容可从心理疾病或变态与健全人格稳定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状态并不只限于没有心理障碍或变态心理,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稳定的适应性、健全的人格与个人心态与内在潜能的完全激发。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个体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将自身能力发挥至巅峰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多种灵活的手段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稳定的积极心态的活动。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与有效的自行为,并能在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时寻求可靠的帮助,以达到改善与调节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趋于工具化、客体化等教育趋势;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用主义,忽视学生差异化的独立人格培养;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心理认可度;在教师素养上体现出轻视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欠佳等。在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人文关怀,影响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的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层面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认识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主体的认识与教育目的共鸣相得益彰,以学生个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共性协调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体会思想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认同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促进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为提升大学生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良好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水平是培养思想政治的基础,是制约与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室友、车祸伤人后又补8刀最终导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平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都无可厚非,事件发生乃至后续的发展让人额腕痛惜,许多事件都将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这种高智商的低级犯罪现象是由于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面对极端情况大学生心理稳定性差,面对出发状况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瞬时的心理防线崩溃,所有道德与法制观念瞬时土崩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行为失常,引起平日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成为令人发指的恶魔。其问题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显现在其内在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应遵循当代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心智与心理的变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社会学者也应该将心理治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也应该提升到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心态、完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其内在特点弥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足,丰富了其教育方法与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结合与完善其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正两种教育手段的关系。相符依托相互促进,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真正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62-02
一、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在我国社会处于大转型、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产生它的社会必然性,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基本形式。
1.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内涵
三支一扶服务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全国欠发达的地区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其服务期限为2年,招募计划中的服务范围侧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2.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2006年开始招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至今已连续7年,每年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扶贫等工作。以云南省的实施情况来看,从2007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和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已经辐射到云南省绝大部分乡镇的各单位,有力地弥补了当地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唯一检验标准的学科,的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实践反过来同时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活动,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标准。马克思在《\导言》中首次提出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理,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也在他的《实践论》别强调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印实践的这一个跃。”强调的就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重要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三支一扶志愿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客体。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主体和客体自动转化的作用。三支一扶志愿者们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无形地把在学校里所学的抽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行为。他们通过参加教育、农业、医疗卫生、扶贫等社会工作,获得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志愿者自身的社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手段
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力的增强,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不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而且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志愿服务通过“对道德的呼唤和重建,广泛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同,而对道德理想的认同又能够促进更多的人为社会服务”。选择三支一扶活动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思想升华的过程。
三、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存问题
我国三支一扶服务行动开展已有6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由于起步较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个社会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认识不足。一是市、县主管部门及被服务单位对三支一扶的概念、性质、作用等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二是被服务当地人民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认识不足,往往把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与青年志愿者行动混为一体。第二,组织部门缺乏对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制度性规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不利于三支一扶服务行动长期有效地开展。第三,各级管理机构出现管理失常的现象。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互相推卸责任;二是对三支一扶服务管理执行力度不到位;三是三支一扶的经费无法保障等。第四,三支一扶志愿者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四、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问题所在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符合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人员自身存在和体现的原因;外部原因是各级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及社会对三支一扶存在及其所表现于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的原因或影响。
1.内部原因
第一,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加上家庭、学校及社会对现阶段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的偏颇或缺乏。第二,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第三,大学毕业的青年缺乏对自身就业与社会就业形势及其社会就业政策的理性认识,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也缺乏一个理性的认知。
2.外部原因
第一,各级政府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仅仅把它当做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第二,由于对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没有产生共识及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导致三支一扶服务活动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相应制度保障;第三,责任不明确,无法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缺乏必要的问责管理激励机制;第四,社会对三支一扶的认识不足,没有严格区分三支一扶和其他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区别,各级管理机构在管理上也用其他各种形式的模式和方法来进行,所以造成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活动的不健康发展;第五,缺乏必要地监督机制。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各个地区都按各自的行为习惯来运行和操作,在监督上,也是志愿者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来进行监督,没有一种规范的监督的机制;第六,大众传媒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行动缺乏必要的宣传。导致服务者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激励感,影响参与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对策
1.以宣传促共识
利用各种社会的传媒资源,运用各种有效的渠道,在各类高校及社会进行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计划政策,让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宣传工作是任何一项事业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充分认识对三支一扶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工作的作用,发挥宣传工作在三支一扶工作中的力量,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做一个全面和真实科学的宣传和报道,促进全社会对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产生共识,使其成为三支一扶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政策法制保障
政策法制是确保三支一扶服务行动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它有利于建设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长期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法制化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三支一扶服务行动的法律地位,规定各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各单位的合法权益。使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状态。和任何制度一样,它是规范具体行为而预先设计的一种立法行为,而不能作为具体行为发生不规范现象才选择的一种补救行为,三支一扶作为新时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这五年来的实施效果,有必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建设。
3.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
在各级主管机构方面: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和健全一套管理体系,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和奖励制。对三支一扶管理有突出的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对那些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和必要的处理,达到制度的高效运行;在志愿者方面:第一,建立和健全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选拔机制,规范选拔准入门槛,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的青年参与其中。第二,实施岗前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和规范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使其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实施合理而科学的待遇机制。三支一扶的待遇资金来源明确化,完善对三支一扶资金的管理,实行其待遇随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当的增长机制,且实行按时足额发放,避免和杜绝拖欠三支一扶志愿者的生活补助的现象。
4.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用奖励的管理方式激励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工作服务热情,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而对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或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惩罚。如: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等。对长期怠慢自己的工作,在其位、不负其责,且在经过多次说服教育而累教不改的志愿服务者实行清除,净化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社会形象。
5.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全国各级各地的三支一扶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专门用于管理三支一扶的信息网站,及时关于本单位所管辖业务范围的相关信息。让上级、下级主管部门、社会及三支一扶志愿者对各地的信息及时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督合力,进行高效的监督。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监督还有赖以各级主管机构对三支一扶实施情况的实际调查和研究,特别是省级主管单位要及时了解下面各级主管机构的工作情况和三支一扶服务的具体情况,准确调整运行中的不足,完善三支一扶的运行机制,同时三支一扶服务者也要对自己和其他服务者及各级管理机构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91-03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险不断涌现,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每一个社会个体,同样也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风险的冲击,而且还可能会经受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环节风险的影响,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风险防范知识,正确认识风险,自觉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有效化解风险,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面对或应对经济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持的主观认识、价值理念、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认知、风险防范观念、风险防范心理。具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和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我们对济南市长清大学城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访谈,发现在面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时,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能够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风险防范意识滞后,对风险的警惕性不高。从个人成长道路来看,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百般疼爱的环境中,父母过度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几乎包揽了他们的一切事务,使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多少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成长过程过于顺利,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警惕性不高。调查中在问及“在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经历过风险的考验?”时,有70.5%的学生选择“否”,认为自己成长顺利,人生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风险考验。在问及“您认为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重要吗?”时,选择“不太重要”的比例高达65.4%,这些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支持,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面临的风险,没有必要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调查过程中,还有31.2%的学生认为现在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尽管有一些风险存在,但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不会有什么风险降临到自己头上。由此可见不少学生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动防范意识不高,这将影响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最终效果。
2.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深陷心理疾病困境。大学生虽已进入成年阶段,但不少人心理仍然不成熟,心理波动较大,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难以经受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的考验时,缺乏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往往身陷心理疾病困境难以自拔。“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生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当风险降临时,不少大学生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风险,而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消除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时,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释放,将有可能使他们陷入万念俱灰的绝境。近年来,大学生中离校出走、被开除、误入传销陷阱、创业被骗、抢劫银行、陷入生活贫困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杀人的事件不断出现,如“马加爵杀人事件”、“黎力抢劫银行事件”、“杨元元自杀事件”等,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忽视的现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
3.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难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风险。不少大学生由于成长之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受大的风险考验,没有切身体会成功所需经受的艰辛,因而往往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愿甚至不屑学习风险防范知识、自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不想参与社会实践,结果使他们的应对风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更多地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改变家庭命运这一沉甸甸的期望,因而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对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无法成功解决所面临的风险。鉴于此,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风险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2]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人本转向的必然选择。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而是采取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方式进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乏力。高校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关注他们风险防范意识滞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现实,力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风险防范知识,增强对风险的警惕性,培养和塑造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2.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实际效果弱化的困境之中。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提升风险防范知识素养,辩证地认识风险,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即使风险突然降临,也不会茫然失措,无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调动他们防范和解决风险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
3.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风险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开展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风险意识教育既立足于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又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充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积极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平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现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把传授风险防范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风险防范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风险防范教育资源,广泛收集风险防范教育的案例,特别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充分展开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比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风险防范知识灌输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时时有风险,事事有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可以预防和有效应对,不必过分恐惧和担忧,更不要麻痹大意;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敢于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在战胜风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实施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推进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必须加大对相关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提高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素养,建立起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强能力、专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切实保障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在风险防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风险现实,结合大学生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倡导体验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团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风险防范知识外化为自觉认识和化解风险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引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内容,遑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关注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解决这些危机与风险的,必须依靠教育和教育者的力量,号召和动员学生正确地认识危机和风险,激发他们拼搏的意志,培养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解决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缺位与严峻风险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形势、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就业等结合起来,增加社会形势教育、风险防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抗逆能力教育等内容,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自身诉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论坛、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风险防范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更富有时代气息。
4.把主体性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自我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主动性。“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启发、培养、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增强大学生学习风险防范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是要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成效。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绝不能止于单纯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自觉主动地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并将所学到的风险防范知识转为防范风险的积极行为。二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片面做法,充分重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和防范心理的现状,尊重他们在风险防范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增强大学生独立、理性、健康、完善、自由的人格,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通过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主动性,自觉投入到风险防范教育活动中,积极探寻化解风险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与难点分析
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决定了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小生产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医学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则加快了我国移植西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进程。但更加侧重人文修养,感受体悟,长期临床,大器晚成的中医药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较之西医学又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实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现行社会体制下,院校教育将会长期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这必将进一步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领高地,行动才会势如破竹,也更会为培养模式的创新创造条件。
王小云等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规律:“早期培养、大器晚成的规律;师承为本、博采众长的规律;文化底蕴、通晓人文的规律;熟读经典,指导临床的规律;长期临床,坚持不懈的规律。笔者赞同此观点,并认为其每一种规律的背后,都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精神支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中医学子理想信念,磨练中医学子意志品质,进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刘彦晶认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就要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动力作用,是人的灵魂,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首要条件。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其不仅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专业特点,亦具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为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中医学子产生隐性内化的影响:第一,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医案掌故,人情风土等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者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学者产生联想和顿悟,更有利于中医的创新。第二,中医药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坚定其持之以恒学医的信念具有鼓励和促进作用。第三,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修身养生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约生活的追求,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专研学术,学究天人。
所以,进行循序渐进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对学子能否坚定信仰、坚持勤奋产生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子的精神内涵和中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教授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之塔”,主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作为救死扶伤的中医学子,社会实践能力、需求判断能力、统筹兼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奉献能力等等,都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效果,所以,中医学子在注重身心修养,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要以马列主义的光辉思想武装自己,主动走进社会,深入社会,弘扬道义,惩治歪风。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分析,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医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医学子把握学好中医药学的本质规律,拓宽其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视野和渠道。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学子将中医药技能顺利正确输出的思想保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大学生并未对其引起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与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接受环境以及内在价值取向等有关,而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其隐性内化作用,形成学者救死扶伤的内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创造条件。而单纯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医学子个人修养,但其服务输出形式若无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外在表达,其服务的范围和被理解程度将大打折扣。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弥补二者单纯实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实效又大于二者单纯实施效果总和。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进行以下改进措施:
1.党员帮扶活动,以成绩优异,思想先进的学生党员为基础,与成绩较差学生形成帮扶小组。
2.将各班级中的2~4名优秀同学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近30人的精英团队。该团队在相关同学的带领下,开展晨读中医经典、国学经典、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活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并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大家抄写论文摘要,学习综述、论文撰写技巧,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策划组织了寝室、班级、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生各个活动层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等。
经过半年上述尝试,整个本硕结合系平均成绩上升,学生挂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时间,晨读团队也由30人发展到过100人。这个团队的成员占了我系国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层次荣誉奖励的全部名额。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结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结合的长效机制的研究,成为所有中医教育者应承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青年员工思想现状
1.1价值观不良现今在一些医疗机构,一些青年员工的价值观不够成熟,经济意识观念过重、讲究现实、注重名利,其价值观的判断标准是由理想主义转变到了实用主义,以名利的追求体现自我的价值。一些青年员工存在着不良风气,就是不能吃苦、责任意识低下、不讲绩效、自私自利、想要不劳而获,因此造成的拜金主义现象过于严重。
1.2没有明确的目标现今在一些医疗机构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青年员工没有一颗稳定的心,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想着得过且过,安于一隅的情况非常严重。一部分青年员工经不住诱惑,总是想着换一家比现在这家福利待遇好的医疗单位等心态。还有一些青年员工将医务工作视为短暂的工作地方,没有工作积极性。
1.3 消极的工作态度现今在一些医疗机构中,总会出现一些青年员工处事态度和工作态度消极的状况,这会严重的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青年员工处事态度消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表现,就是没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低下、个人主义观念过强,对于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
2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2.1 医改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医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在医改工作中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在医疗工作中彻底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环节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观,其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从而整体协调其可持续性。在医疗机构中必须要加强对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不但可以让青年员工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内涵,还可以提高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以此来提高医疗水平、扩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2 医改发展的需要医改中最需要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是卫生事业长治久安的基本需求,是医改工作顺利实施的内因保障条件之一。由于现今的医改力度逐渐加大,医院的工作环境也有了相应的改进,如何提高医疗工作者的素质也是医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在提高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让青年员工在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服务,彻底转变他们的服务观念,让他们成为医改的领头人。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仅仅是青年医疗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的基层工作者,让他们成为医改的领头人,让他们集中力量和智慧,为医改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
2.3医改建设的需要如果想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医疗团队,那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医疗团队中员工素质的高低程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而且这也是一个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就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医疗单位来看,医疗服务中的青年员工的素质高低程度不一,而且他们在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如果想要提高青年员工的整体素质,那么最关键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树立医疗工作者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医疗单位的理念与文化相结合,以此来增加职业自豪感,使其成为一个医改事业中的主力军。
3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直以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采取开大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没有创新性,所以对于现今的青年员工的吸引力不强。因此,想要彻底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又有效的措施进行,以此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标榜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思想政治问题,究其根源来说它是一种做人的工作,它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①古语说的好:打铁需要自身硬,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自身政治理论素养高的人才,就要理论结合实际,对于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各种问题,都要做好医疗服务者们的思想政治工作。②还可以多学习一些知识文化,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够自由发挥。③还要充分的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在医院的文化建设当中,或是在一些重要活动中做好标榜的作用,以各人的积极性来带动工作者们的积极性,以此来提升个人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 加强对工作者思想动态的了解想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随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由于青年员工对于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等都处于懵懂状态,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强,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抵触感,这就有可能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鉴于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①要随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选拔干部等,都会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因此需要对员工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并通过循循善诱来找出题的症结,以此来消除员工的不良心态和思想稳定。如果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激化矛盾,导致员工出现负面工作情绪。②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进行管理时,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意见,为员工解决一些工作情绪上的困难。③还可以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在处理工作中的难题时,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此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4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还可以树立良好的医疗单位形象,以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4]。
参考文献:
[1]于立平;浅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37(14):114-117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去的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体系却仍处于落后状态。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一国的主导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应当致力于发展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价值分析方法在我国崭露头角。在哲学、法学、经济学领域,学者开始利用价值分析法来分析某一特定的命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们也纷纷展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讨论。
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该项研究已基本形成了其特定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从逻辑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起源”、“历史演变”、“地位与作用”、“实践意义”等方面。其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作为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其历史演变的次序梳理,另一方面也将引导我们努力发现其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从而很好地将其运用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实践当中。
二、社会价值的界定
价值体现的是特定客体对于主体的功能及满足程度。依照价值所包含的内容,可将价值分为:政治价值、集体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指的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他人或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该贡献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对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社会价值哲学理论不仅为学者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使学者们得以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社会价值理论以研究事物的“应然”与“实然”状态来分析其发展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而言,其应然层面指的是理想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其实然层面则指的是我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可以为学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制定研究的最终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导向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就是导向价值。1985年,郭富在其论著《如何评价政工干部的劳动及其价值》中最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郭富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其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指的是其可以从非行为的高度指导相关群体的具体行为。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度的哲学意义,其可以引导行为主体主动克服自身狭隘的自我价值取向,从而主动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价值得最终需要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根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教导行为主体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肃清内心的自我意识倾向,并最终将正确的思想内化为行为主体本身的心理结构,从而将其行为引向正确的实践方向,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激励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社会价值是激励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选择功能促进和巩固集体的团结状态,从而在集体内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优秀文化。这样一来,本集体内未依照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行为的群体必将会形成一种追赶思想,努力去追赶集体内部的先进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于后行为人员的激励作用,从模仿、学习先进者的行为到最终认识到自己自我价值取向的狭隘,从而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是一个小群体慢慢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集体,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净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社会价值是净化价值。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倾向于对于个体的道德教育。从社会学上讲,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就是个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思想道德的净化作用必然成为其实现社会价值的主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个体健康人格、提升个体道德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个体思想、行为社会化,有助于完善个体的人格,丰富其需求体系的内容,从而帮助个体塑造科学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净化价值主要通过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实现。当个体得思想得到净化以后,其素质必将提高,同时也会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展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这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
(四)凝聚价值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随着高校提倡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学生自愿性为前提,以服务为基本手段,具有无偿性和公益性。因此,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多数是大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的,更多地体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或业余特长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从而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对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它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是以理论课程和讲座等形式开展,其基本载体是课堂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更多是在校外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和课堂载体,采用丰富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实践育人,寓教于服务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存在偏差,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有部分学生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去参加志愿服务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多了解一些社会资源,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在校内评优的时候享有一定优先权,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同时,在参加志愿服务时,有的学生不屑于做一些日常工作,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真正内涵。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也偏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较少,专业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数量也很多。但是据调查,多数志愿服务都是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一部分是以学生社团为主体,联系社区和学校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有时候存在志愿者数量多,服务对象少的现象,缺少一定的联系平台,从而导致志愿服务资源浪费。另外,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很多志愿者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参加志愿服务的,在专业技能上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志愿服务,很多志愿者有提供服务的意愿却无法去参加,服务的质量也不够高。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举措
(一)合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志愿服务的真正含内涵。为此,高校可以开展相关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强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出于兴趣爱好、好奇心、功利心的志愿服务动机,鼓励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大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指导,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及人生方向,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并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对创造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如今高校中打架甚至伤人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部分学生纠正其存在的极端思想,为其讲解一些不良思想带来的恶果,能够使其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学习中时刻约束自身行为。避免高校校园中的极端行为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维护了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观念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意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是教育文化的精髓,在高校校园文化融入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具有促进作用,现笔者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目前部分高校中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一个人的内在,它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意识表现出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出现,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2.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观念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引导人,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热情,从而让大学生对生活、对学习都充满自信,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及认可社会主流思想及价值观,对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及价值趋向,不论是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性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始终遵循党的政治理念及政治方向,塑造高尚的政治人格,从而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良好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开展。
3.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
若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很容易产生盲从心理,对校园文化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将会使部分大学生的消极因素带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讲座中充分吸收校园文化的营养,对校园文化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规模。
三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及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向路标,也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重要意义 内容
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
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能够为企业源源不断提供着有针对性以及创新性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都对企业新局面的开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提
一个企业只有稳定了才能慢慢赢得发展,企业稳定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统一职工的思想,使职工团结起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为了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努力。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对职工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外在对职工思想的一种影响,它不仅能够使职工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他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激发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也不断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员工融入企业中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主战场。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些重难点和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来引导员丁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来想办法。对于企业中要进行的调整和相关的发展战略的实施要广泛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引导他们来积极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真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二)贴近员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性
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关键,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维护和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是国有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当前我们根据职工做工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企业额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大多数企业围绕着一定的主题,采用这新颖的教学方式通过自身的不断建设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发展。
(三)相关机制的创新,增强了这项工作的内部驱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创新关键是在于相关制度上的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推进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起一套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切实可行的一套制度体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做到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同步,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的相关领导体制。现在的国有企业政治工作与工会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部分企业还完善了相关机制办法,真正推动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化和长效化。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高校管理者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但是这项工作在现阶段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贯彻素质教育有关要求的具体体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未来改革的总体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项指标,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既是基础,同时又决定了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维度,最终影响到大学生个体能否实现充分发展,实现人生价值。高校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可以直接实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也就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要求。现阶段,大学生群体普遍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既需要坚定而正确的信念支撑,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化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负担。高校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高尚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和压力,学会疏导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之中。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出现厌烦抵触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将更加明确,学生也将更加乐于接受,无疑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高校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认为只要充分备课,认真进行教学活动,就算是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估缺乏认识。还有一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应当保持理论知识较多、较为严肃的教学模式,很难从思想深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主体,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2.高校没有充分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离。一方面,教师不能提供大学生急需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思想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群体需求之间的不对等,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势必要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但是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机制普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反应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真正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三、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现实意义。高校管理者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思想政治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现实意义,只有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
2.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高校应当就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实际需求进行详细地调研,在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紧密衔接。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考评机制。对于各高校来说,今后一个阶段的另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是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当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成绩、现实表现、工作业绩,等等,应当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情况,进而为及时调整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标准。
我们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例。近来,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展开。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其教育内容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其针对性的教育。但是一些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导致其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群体针对性。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成长经历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其内容并未有所侧重,致使教育内容缺乏群体针对性。如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讲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要洞悉贫困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复杂情感,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贫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个体针对性不强。贫困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由于贫困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表现出个体性与层次性。而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因认知不足或者主观认识偏差,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性,导致教育内容个体针对性不强。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如果不分析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则很难达到良好成效。
(二)方法不够科学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教育者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方法有助于其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方法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
一是认识不当。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存在问题;再加上不少教育者认识方法不合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导致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相脱离。
二是流于形式。由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不足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方法、榜样激励法等方法,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实际的了解,导致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甚至有的教育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注重教学的传授,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使教育流于形式。
三是缺乏艺术性。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专业限制、认识不足、能力不强等原因,开展工作时不注意方法和艺术,使其工作难以对贫困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机制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健全机制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运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不健全,进而导致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一是贫困大学生的“认定-资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多数高校都制订了贫困生认定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如一些贫困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表明自己家庭困境,拒绝声请贫困生;而另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思想,主动声请贫困生。这样就会增加认定的难度。同时,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存在覆盖面小、资金不足、助学贷款办理难等一些问题。此外,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缺乏制度约束,往往出现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格局。
二是物质资助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经济帮扶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物质问题,而思想教育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却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经济资助,导致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等、靠、要”的不良现象。同时有些高校过分的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反馈机制不完善。在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比较慢,导致贫困大学生在认定、资助以及教育时,不能及时反馈。此外,评估也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其顺利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于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一支特殊的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
一是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在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中,存在物质资助与思想教育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同时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题上,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精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要立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传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其次,加强艰苦奋斗和自我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政治者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参观考察以及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优良作风。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表彰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最后,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先进事迹、典型案例等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扶贫,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懂得知恩图报,发扬传统美德。
(三)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使其在制度范围内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