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篇1

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推动农业经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很可能制约农村的发展。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做好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目标,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人才因素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技能强、素质高的人才,就谈不上科技创新的其他工作发展。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与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刺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队伍。此外,如果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科技不仅能解放劳动力,更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创新、运用新型农业科技的能力,进而促进自主农业科技创新。另外,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农业。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基础作为依托,充分考虑农业产品、农业技术与农业条件,整合资源,加强对农业创新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配置好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各项体制,大力推动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另一方面,仅仅围绕农业的全局性与前沿性,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研究,并激励相关机构自主创新。除此之外,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高效的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应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搭建科技平台,整个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运用。

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更大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将我国农业科技国家化。展望世界性的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探讨,分享世界的成果,共同为打造现代化农业努力。同时,仅仅围绕我国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收与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

篇2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4-04

Discussion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Chongqing City

YE Zhi-qiang1,HE Chun-yuan2,PI Jing1,MA Qiang1

(1.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1329,China;

2.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04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main power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etermine that Chongqing city must take the road of with its ow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in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go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ut forward clear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ongqing city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arget was proposed, and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6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Chong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above content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accelerating Chongqing′s ty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positioning; goals; suggestions; Chongqing city

农业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第一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1]。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应对市场竞争,缓解资源压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重庆市是一座“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的大城市,虽然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但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仍受限于自然条件的约束[3]。重庆市90%以上农村是丘陵、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76%,因而自然条件决定了重庆市农业要立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4,5],即特色效益型农业现代化之路。

重庆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6]。当前重庆市正按照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314”总体部署指引方向,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为支撑,努力推进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整体跃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与目标,研究探讨了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对加快推进重庆市特色效益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1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1 主要成效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基本构建,已基本形成“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大板块,即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形成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引领特色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储备了较好基础。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大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40余个,主要有已建成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畜牧科技城等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柑橘城、重庆农科城等。三是全市农业科技优势学科与优势领域影响力正稳步提升,如在家蚕基因组、荣昌猪、淡水鱼、长采收期柑橘、耐热粳稻、糯玉米、加工型蔬菜、甘蓝型黄子油菜、杂交小麦、高淀粉甘薯等动植物良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拥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得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舞台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突出。据近十年来相关资料,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十分突出,已获得了各类科技奖励150多项,科技对农业增效增收贡献日益显著,其中2012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通过创新活动而形成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加工业等相关联的良种、技术、方法、产品及其他技术形式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虽然目前重庆市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总量似乎已经不少,但相对于几十种作物、几十类畜禽水产品种及近百个农业小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数量所占比例还是过低。从2006~201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情况来看,其中涉农获奖科技成果39项,占全市科技进步奖总数(808项)4.4%。然而,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为50%,这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70%~80%增产增效来自于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60%,虽然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转化率。这表明重庆市农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弱,重大突破性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不够高,不能完全满足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6]。

1.2.2 农业科技研究结构不合理,产业适用性较差 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极为广泛,从生产到加工,从产前到产后,从田间到餐桌,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均与农业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农产品供给不足影响和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僵化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往往目标单一,农业科技人员要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够关心科技产业应用价值,要么只重视拿来就推广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研究,从而导致农业科研结构不合理。重庆市农业科技独立研究起步较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相对其他兄弟省(市)还不够高,不合理的科研结构表现更为明显具体如下: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基础性原创研究较少,存在重科研轻中试、重研究轻转化,重产中轻产(前)后研究,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呈现出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提高产量技术多,提高品质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少;组装配套技术多,创新突破性技术少;产中技术多,产前产后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物化硬件产品技术少等特点。这些短板均表明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还不足,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适应性还仍然比较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现实需求。

1.2.3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发展条件差 农业科技发展源头是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投入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7]。由于农业是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基础性产业,因而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仍然是公共财政。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农业生产总值的0.25%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1.00%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政策保护措施逐渐失效,政府又不断强化民生基础保障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十年如一日似的微幅上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很难取得生存空间。这对于受制于山地、丘陵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的重庆市而言,传统农业已不能更好地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更应该依靠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全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化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是,由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完全具备科技投资能力或投资积极性不够高,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0.1%,低于全国2.0%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50%水平[8,9]。同时,由于重庆市定位于工业化城市,农业生产总值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导致重庆市农业科研研发平台条件日益落后,科技研发团队实力逐年减弱,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已形成越来越困难。

1.2.4 农业科技产业化滞后,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重庆市农业现代化之路受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程度低的严重约束。重庆市山区面积76%,其中中低产田70%、15度以上坡耕地5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截至2007年底,全市人均耕地仅为573 m2(刚过国际警戒线566 m2),比全国人均耕地(933 m2)和世界人均耕地(1 920 m2)都少。户均经营耕地2 000 m2,规模仅为全国平均的1/2、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都难以适应生产规模化、品种专用化、经营产业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8]。人多、地少、地差导致重庆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十分滞后,至今全市只有极少数农业企业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科技研发体系。绝大数农业企业还仍然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来维持运转,缺少具有高科技含量名牌产品和技术独占性或服务独占性的产品,更缺少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市场开拓营销人才及高水平信息资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因而目前重庆市农业企业还难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2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与目标

2.1 战略定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自身特点和产业需求新形势,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应定位于“两个增强”。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成果孵化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以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时有效地为全市发展特色效益型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攻克关键科技瓶颈和破解产业发展关键科技难题,并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成果示范推广。二是着眼于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种类及其质量安全的需求,按照“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思路,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农村经济的行业科技基础。

2.2 战略目标

重点推进以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目标,提高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达到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现代农业高技术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科技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抓住我国拟建设1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这一机遇[10],以建设长江上游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目标,争取多角度进入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的区试、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级试验站,构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在农业关键产业科技创新上,重点在农作物良种、优质高效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主导产业上,争取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3 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建议

3.1 实施“三个带动”,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目标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带动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深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领域研究,增强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研发能力,着力推动种质资源创新、生物特色育种、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农药、农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二是强化优势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重点以柑橘、生猪、粮油、草食牲畜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搞好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落实试验、示范、推广、研发项目,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全市传统农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合作机制。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机会,深化与国内外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各类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内外交融、合作共进的科研队伍,以带动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农业科技发展格局。

3.2 构筑符合重庆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核心。重庆市农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涉农院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以及区属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万州水产研究所等,这些机构主要承担基础性、关键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在自己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多下功夫,努力在各自的方向上独树一帜,同时培育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建成全市农业科技研发的核心。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农业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毫无竞争优势,加上重庆市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对推广难度大、费用高、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政府应继续起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之成为科研机构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等研发成果的中试基地,才能不断向企业输送高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逐步形成重庆市农业企业特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3.3 构建区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庆市特色效益型现代农业进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2008年起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重庆市已有1名首席科学家、19名岗位科学家、12个综合试验站进入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设立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根据重庆市的特点,相关部门已组建了相应创新团队,对粮油、生猪、蔬菜、柑橘、蚕桑、茶叶等主导产业和对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4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建立农业科研基础性科研投入机制,以科研机构编制人数为基数,预算基础科研工作经费;依靠政府设立的“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市政府及区县理论的政策引导,逐步使农业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特别是对那些困难农业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农业科技。重点加强资本市场运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努力拓宽吸引外资、个人等多元农业科技资金投融资渠道,也可加强农业研发机构与农业担保公司等经济组织有机衔接,多渠道融资,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少的瓶颈问题。四是加大对科技资金投入的引导。鼓励引导资金向重点农业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投入,特别是向被列入到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任务中重点发展领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5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一是在搞好人才体系布局。从全国层面来看,在国家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重庆市优势学科尽可能争取列为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综合试验站,其科技人员进入科学家岗位。从重庆市层面来看,高层次科技人员分布不均,科技平台分布不均,区域性差距大。全市4.9万名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中,90%集中在主城区,其余10%分布在万州、涪陵和永川。虽然全市有4万余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在各区县和乡镇,但普遍学历不高。科技机构的90%分布在“一圈”经济区,80%的科技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因此,在人才结构布局上,要建一支基础实力雄厚、研发工作过硬、能理论联系实际、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也要建立一支推广转化成果能力强、能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要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和交流国内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综合交叉学科人才。到2015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应提高,避免人才断层和知识结构单一。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

3.6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引领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是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对科技开发能力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或科研部门,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生产销售,形成科研(育种)、生产、经营、示范推广、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也可以与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产业化经营,主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生产经营体系优势,科技成果以出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转化科技成果,重点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重庆市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成长需要优良的孵化环境,尤其是对初创阶段的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需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增强创新能力,并制订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马晓燕. 统筹推进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N].重庆日报,2012-05-17.

[2] 李丽莎.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3] 唐园结, 何兰生, 邓 俐, 等. 探析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之路[N].农民日报,2012-11-05.

[4] 陈 钧, 刘小磊. 重庆立足“四化”发展现代农业[N].重庆日报,2013-07-18.

[5] 王泽农. 重庆“四化”并举主攻特色效益农业[N]. 农民日报,2012-11-13.

[6] 柏振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4):39-41.

[7] 郭文宝,马 青.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0-20192.

篇3

陕西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资中把握重点。一是根据种、养、加、储、运、销等农业产业链及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与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尤其是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需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劣势、金融体系欠发达的省份,陕西应特别重视本省迅猛发展的农村合作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作用的发挥。据陕西银监局资料,2011年陕西有农村合作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2937个,从业人数23984人,资产总额3734亿元,法人机构10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9个,从业人数154人,资产总额12亿元,法人机构7个;农村互助资金组织1450个,覆盖率达5.31%,在西部仅次于宁夏和重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陕西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4878家,从业人员53501人,实收资本3871.37亿元,贷款余额达4447.25亿元。陕西应全面培育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会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业务,解决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资金需求。

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利益联动机制

鼓励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科技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不同需求,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与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踪评价和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整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陕西的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及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体作用较弱,尤其是在国内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偏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农业科技融资的企业少。陕西要重视对涉农企业科技证券化融资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处于种子期、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尤其要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成长期和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要设法拓宽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不仅如此,陕西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等扶持并激发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陕西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陕西农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潜力,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势平台,陕西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联盟,以市场机遇和经济效益为驱动力,形成利益联结与制衡机制,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迈向新台阶。

建立对农户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篇4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篇5

(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科研与生产脱节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分别隶属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又分属于各个研究所、高校,其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直接由单位和上级领导决定。这样一来,必然出现农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此外,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对农业科技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上。这就导致多数农业科学家、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时间和经费花到了怎样发论文上,而不是如何解决农民急需的良种、良法问题。

(三)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农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37%。据有关统计资料,山东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一方面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农业研发机构中的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另一方面又因环境、待遇等因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变得相对困难。大学生中学农专业的人少,学农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力争不搞农业的却很多,最终分到农业科研单位、部门的却又想方设法要跳出“农门”的也为数不少。而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关科研院所反映,近年来每年科研人员的流出率为职工总数3%~5%,而且是以副研究员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二、优化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

(一)增强创新意识,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迫切要求政府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的法规,以法规规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用法律保障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地位,特别要保证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资金需要。二是构建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拨款投人、辅以科技贷款、社会投入、自身创收反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人体系,逐步改善农业科研手段,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保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形成综合协调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可以由政府整体安排,对于应用性的研究项目应由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总之,政府创造公平、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