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建筑的文化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分清庙宇建筑的类型同时,也要了解重庆地区庙宇建筑形成的时间。以宗教建筑为例,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代,从北方渐次传到南方。巴蜀地区早期佛寺大概是在蜀汉晚期。道教是本土宗教,源于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出现了各种道教组织,巴蜀地区的道教则是由五斗米道于东汉时期首先扎下根,重庆早期道教场所的代表有三清古洞。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有四次,第一次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第二次为元朝,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第四次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传播发展开来,重庆天主教堂的代表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伊斯兰教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传入中国的说法很多,隋唐时期国家开放,丝绸之路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打开了大门。重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较少,在主城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是在明万历年间侍郎马文升主持修建的,原分三寺,中兴路寺院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庆剧场址)、北寺(今江北区域内)。1940年,南寺被日机炸毁,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形成时间大多跟移民潮有关。由于战乱、政权变更等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重庆历史上的移民分别有巴人移民建立巴国政权,僚人大迁移,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抗战移民,三线建设移民以及当今的三峡大移民等。据考证,重庆地区历史上属巴,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早期移民的可能性较小。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特别是明代张献忠屠川,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移民当中以湖广行省、贵州行省等地最多,还涉及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人口达到百余万。这几次移民是重庆地区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始端。因为贸易等原因,很多古镇成为这些移民的聚居地,从而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重庆古镇的形成和庙宇建筑相互依存,因果相连。古镇的形成是因该地建有寺庙,寺庙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开始是香客前来烧香礼佛,随之在庙宇的周边便有了各种商业行为,成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地方。而有些庙宇则是随古镇的形成而形成的,这些庙宇建筑多建于古镇之中,基于便民的原则建造起来。现在重庆全市开放的寺庙共83座,道教活动场所13处,天主教教堂57处,基督教教堂5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8座。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有内在艺术内涵和外在艺术内涵。内在艺术内涵表现在精神方面。建筑艺术是社会某一时期人类思想、生活、艺术等在建筑实体上的凝固。艺术影响宗教、伦理等,这些生活理念又投射到建筑文化之中。艺术有个性,艺术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哲学观念、建筑艺术、内在审美和建筑形成的过程和思想,人类智慧与艺术结合产生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建房子,而是一种艺术方式的表现,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是艺术风格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气息与重庆地区建筑艺术气息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外在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建筑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建筑是艺术的外在表现与载体,建筑综合了各种艺术,包括绘画、雕刻等,还融合了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物理化学等,生存环境、方式及建筑技术材料都影响着艺术的表达方式。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使建筑艺术有了更具特色的外在表现。重庆古镇的庙宇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中的文字、绘画、传统技艺上,超脱了功利是非,是对人生、社会现实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在讲究秩序协调、怡然自适的同时,又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明清后思想自由受到束缚,在建筑上的表现便是中规中矩。审美艺术从由简向繁、由繁向简的过程,是功能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在宗教政治经济上的需要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作品的精神不可能摆脱环境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居住环境的风水艺术上。风水现在被理解为环境科学,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在居住上追求和重视环境保护,正所谓“山水养人、人养山水”,现在来看,这其实就是朴素的生态学。
重庆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江河湍急的岸边山上修建寺庙,有利于对航行的人起到警示安慰作用。藻井在寺庙中的运用,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装饰构件、群组方式等,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尊重环境,因利择宅,就地取材的原则,与音乐、绘画、诗词等相契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领悟、意会空间。“意境”是中国古建语言独有的,追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宗教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的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戽象的理念,使人与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互为影响,将文化与建筑,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散发人文气息。
三、重庆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灭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围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因此,在山东东部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建筑形式与河南西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和传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权独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娱乐性,尚武“征服自然”,以祭祀等功能的场所为居住中心。在其宗教观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鸟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桑林崇拜等,这使其成为原始社会众多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化。殷商的直接统治区,随着郑州和安阳等中心地域从豫东到沂泰山区一代,对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殷商人的思想观念中,帝王宗教观是一元的,先王和统一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中。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灵,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商族的祭祀歌诗《商颂》,我们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对上帝的绝对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面,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将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动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现,体现出“重神道、轻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体现出一种商人隆祭祀、盛巫风的宗教迷狂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众多器皿中,其桑树、太阳鸟、山体等形象的符号常出现,特别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场面也被工匠以极为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人们热情奔放、鲜亮艳丽的画面被符号化记录,并发展为不同形式的语言使用在建筑构件和建筑纹样、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对大地的臣服和对火及生命的渴望。
农耕文化和“天人和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时期农耕的兴起和发展,确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固定,选址对风水的注重,祈求风调雨顺以得来年庄家的好收成,人们居住的场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这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现上均可窥视一二。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丝,房基的构造都是规矩型,以长方形和方形见多,坐北朝南。
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转变为以农耕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稳定生活状态,农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所有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活动均以土地为中心,建筑形式逐渐规模化、中心化。黄河流域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面建筑。农耕文化使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台地上,主要建筑形式为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圆形或方形房子。河南安阳后岗、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等具有体现。建筑环境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如确定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横向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渐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渐发展到规矩化、条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体。
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China's geography and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clude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a humanistic concep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所包涵的不同精神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睿智、深厚的精华,时间的沉淀和洗涤更显其博大的艺术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从礼制至宗教、从哲学到传统的民俗文化等等。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2.1建筑普遍具有重生意识
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中,重生意识的体现十分强烈,家庭观念的影响铸成了国人沉稳的性格,喜爱禅文化、重视围合感。我国的重生意识逐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的建筑形成以及发展产均产生较大的深刻影响。
2.2院落建筑中的围合感
院落的形成、并且有围合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特点之一,这点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现代国人对建筑的公共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及认识,更加重视对小空间院落的营造与追求,因此,家庭院落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与需要;院落的四周用檐廊环绕,不论是北方三合院还是四合院,或者是客家土屋又或者是江南厅式建筑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院落特点。
2.3建筑注重风水
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在选址方面,较为注重风水之说,并且重视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风水观点认为,建筑应该有主山、龙脉、或者是前有朝山、案山等,讲究左辅、右弼及外护,渴望保平安、兴旺财运通之类的美好祝愿。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应于建筑相互协调统一,体现建筑选址的较好风水。
2.4建筑追求统一协调
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还受到宗教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因此,在建筑的形象特征与布局方面,建筑均重视虚实结合、并以群体为胜。传统的建筑以横向铺开并且依附大地、内收凹曲线等特征形象为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及相互协调的统一思想。
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
3.1人文观念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的表述,是隐含于建筑设计者的观念与形态当中的。文化中的人文观念体现的是社会的美学及哲学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不同意义,建筑本身所展现的不同风格,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各种观念及思想。中国的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者均秉承这种思想,进行建筑的设计之时,融入人类对大自然的全新认识与体会,使建筑物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可成为人类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3.1.1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包括对人的态度与看法,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集中表现在助人伦与重道德、淳教化等方面,并按照儒家提倡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标准。人文意识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得以真正体现,其建筑的装饰内容与载体多数具有教化作用;与此同时,壁画、匾额、书画、雕刻、铜镜、楹联等载体均贯穿于人文意识当中。这些建筑的人文意识既不但从形式上给人以欣赏,同时还起到自勉、警世、烘托及激励的作用。
3.2技术内涵
文化不仅体现在它是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反映上,还体现在建筑技术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多副梁架通过横木相互牵搭,榫卯结构来固定,形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重量。首先,建筑的布局严整性, 讲究中心对称。其次,在空间组合上,建筑中的平面通常是很讲究图性感,如六角形、矩形或者是八角形与圆形形状等规整的形状。在进行空间的组合时,形成序列;对空间进行分隔时,为虚拟分隔,以便有利于达到似分非分或者是似断非断、相隔又不相断的效果。
3.3艺术内涵
中国的传统建筑均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艺术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其皇家的建筑中的艺术内涵当中,艺术的表现力是较为强烈的。从色彩的搭配效果来看,建筑物中的红色与黄色这两种暖色和绿色、蓝色两种冷色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相互搭配的作用,而且效果醒目、突出,也显得十分鲜明、活跃,效果。除此之外,建筑的装饰对于其文化内涵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装饰图案也有着不同寓意,如莲花代表玉洁,牡丹象征富贵,水仙神态飘逸,表示长寿,又如藻井防火等等。历来中国的传统寺庙中的建筑,在藻井中、在梁仿的绘制图案方面,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与丰富的图案,进而使建筑的装饰效果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3.3.1艺术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建筑有台、楼、阁、榭、亭及廊等类型,这些景观均是位于山顶或者是水边,目的是更好地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景观。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其对外为封闭的、但是对内则为开敞,庭院和周围的堂、厅、室、廊既隔但实质又连通。自然景观不仅供人们观赏、休闲,而且还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大自然的融合创造较好的条件,门与窗实现采光、通风功能,而且还具有借景功效,充分将自然的景物引至室内。养花、盆景、供石更是起到点缀的艺术作用,将自然景观引至室内,可以将无限的意境寄寓于景物当中,体现的就是热爱自然、依恋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3.3.2伦理观
伦理观作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加上受到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的设计、装修方面必然受到伦理观中的君臣关系、夫妻及父子关系等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室间的范围、色彩的选用、斗拱的型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界限。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等级就可以划分9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3.3.3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中装饰手法能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的不直露、含蓄的习惯。例如,传统建筑的图案常将鹿、鹊、蝙蝠、梅及鱼的图案进行运用。鹿与禄为谐音、蝠与福为谐音、鱼与余谐音等,寄寓着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一种隐喻,通过生物自身的生态特点,赞颂高尚的品行及情操;竹有节,寓意为人的“气节”、松、梅耐寒,寓意着人的不畏与困难的精神。此外,将松鹤象征人类的健康长寿,也是一种托物寄情的、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可见,建筑的文化内涵中的装饰手法的运用较为含蓄,并且符合人的精神与习惯,给欣赏者较大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也更能体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美与独特性。
4.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的外在设计形象上,更体现在它赋予建筑物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方面。因此,我们应借鉴、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并结合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进行创新,使我国建筑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10(01):66-67.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0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地。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1]。可见羌人建碉房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地震灾害,它们中仍然有一部分碉房象英勇的战士屹立在杂谷脑河谷,象一部无字天书向人们诉说着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2008年的5・12地震以后,羌区老碉房总体上受损轻于近些年新建的碉房,发生垮塌的大多数为后来新建的碉房。可见,羌族传统石碉房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千百年来,羌族人民为了适应自然生存环境,就地取材,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入挖掘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对于新时期有效传承和保护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将深入探析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走入属于羌民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感受他们古老而厚重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自身历史一样古老,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意识也未曾衰退,它仍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和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2]。羌族人对宗教的表述,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以民居朝向、建筑材料、石敢当、火塘、神龛、中心柱、罩楼等为重要的表达符号。
1 自然崇拜
1.1 民居朝向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朝向是有讲究的,他们会选择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羌人的信仰。从精神层面讲,羌寨会朝向神的地方,根据羌人的风水观,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大门方向应该是“门对槽、坟对包。”“槽”是指山间的空隙,“包”是指寨子旁的山顶或山梁子。住宅和村寨选择的朝向一定要躲开山的遮蔽,透过山间,可以遥望远处连绵的雪山。千百年来,羌人早已习惯与大自然亲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成为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坚持的基本建筑原则之一。因此,这种民居朝向正体现了羌族人对雪山、白石、蓝天、白云等自然物之神朝朝暮暮的崇拜,这种朝向使羌人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之神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1.2 建筑材料
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选用羌区随处可见的片石、木材和粘土。它们都来源于自然,并融于自然,整个墙体使用片石砌成,远远望去只见山寨、土地和山脉难以分辨,就如同从泥土里长出来一样,整个民居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房屋内门、围栏、地板、独木梯、中心柱等均为木质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理县桃坪羌寨,不管是上千年的古老民居还是建成十来年的新民居均是就地取材,至今还普遍使用木片式门锁。这无不体现了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以来,羌人用着完全来源于自然的建筑材料,没有给自然带来现代的工业污染。这种主体建筑材料采用片石、木材和粘土的做法,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最生态、最环保的建筑。形成了羌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使羌人在用这些石头、木头、土的时候都有着很深的崇敬之情和虔诚的态度,表现了羌人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感情,体现了他们浓厚的自然崇拜思想,表达了羌人千年来对石头神、土神等自然物之神和树神等植物之神无限的崇敬之情。也是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
1.3 火塘
火塘是羌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凝聚中心,一般设在堂屋正中间,是用石头或砖块砌成的烧火用的四方形的矮台,火塘不仅可以做饭,还可以取暖,甚至是羌族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火塘里有火种,长久保存不熄灭,又称“万年火”,最早的火塘是由三块白石垒成的,主人每次喝酒都会先敬这些白石,现为铁制的三脚架代替。由于火在羌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形成了对火神这种自然力之神的崇拜习俗,火塘就是火神的象征,是羌族自然崇拜的符号,也是羌人生活和神灵存在的空间。由于羌人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故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禁止踩踏火塘,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禁止向火塘里吐唾沫,禁止在火塘边吵架等。体现了火塘在羌族传统建筑中神圣的地位以及羌人对火的崇拜和敬畏心理。
1.4 罩楼
羌族传统建筑的屋顶在靠山的一侧通常有一间两米左右进深的小房间,称为“罩楼”,方向大都是坐南朝北,三面用石墙砌成的,南面敞开,用来储藏和半户外活动。在罩楼顶正中和两侧安放白石,楼顶正中的白石被看作是天神的象征,被供于塔子上,白石旁插松枝。白石也是火的贮存地,是羌人对火及火母体的崇拜,松枝是自然生命蓬勃盎然的象征,因此,羌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燃松枝祭天,羌族的释比在祭祀时还要说:人如白石而永久,如茂树而大发。可见,罩楼是羌族民居建筑的最高层面,是羌族神灵聚居界和各类祭祀的集中点,是羌人精神与信仰表达的凝聚点,可谓是羌族宗教文化的神殿。羌人对白石、树等自然物之神的崇拜和信仰,通过罩楼这种建筑符号向世人展露无疑。根据羌族的历史,罩楼存在的理由离不开精神的寄托,羌人把精神的寄托寄予神灵,祈求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家园,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吉祥,保证族人以后的日子风调雨顺。在灾后重建的今天,羌人为了感谢党和政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除了在罩楼顶上供奉白石和松枝外,还插上了鲜红的五星红旗,使罩楼增加了新的精神凝聚点。
2 祖先崇拜
2.1 神龛
神龛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反映祖先崇拜的重要符号。一般设在堂屋正对大门的那面墙壁上,用木板制成,供奉祖先神、牲畜神、家神、行业祖师神和财神等。左右放香炉,神龛两侧有对联。神龛的装饰上,条件好的装饰精致,龛首一般为木质镂空雕花,有云纹、花草纹等,使神龛成为室内最精美的陈设,成为堂屋中的视觉亮点。浓厚的原始意识与诸神在羌人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使羌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这些灵魂会体现在羌族子孙身上,在以后的各代复现出来。在羌族民居中,神的影响无处不在,人在神的庇护下生活,所以每家的神龛便是这些神的栖息地,体现了羌人浓郁的祖先崇拜思想,表达了他们希望通过供奉诸神保佑家人平安、牲畜兴旺的民间信仰意识。
2.2 中心柱
羌族民居属于墙承重和梁柱承重结合的结构,羌族传统建筑中的堂屋是整个家庭的活动中心,因此空间会大于其他房间,就需要在隔栅下加架,形成中心柱。羌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央皇帝”,一般都会在堂屋中央加中心柱,地位很高,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情结大于它的实用功能。中心柱也是游牧民族帐篷式民居形式的遗存,中心柱很重要,一旦被毁或断裂,就会导致整个帐篷垮塌,因此中心柱在羌人的心中地位特殊。羌人将中心柱称为中柱神或中梁神,并将其奉为家神,作为祖先加以顶礼膜拜,蕴含了羌人强烈的恋祖情结。
3 守护神崇拜
3.1 石敢当
石敢当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外的一件重要陈设,一般都放在大门口的左侧,属于住宅的辟邪之物,能驱邪镇妖,保护民居。以前很多羌族传统民居前都有,由于近现代的破坏,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在理县桃坪羌寨龙小琼家门口的“泰山石敢当”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高约1米左右,分头、身、座三部分,头大身细,头部表情狰狞、吐舌瞪眼,身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的汉字,底座已埋入地下,它是巫术神话的外化,是羌族风俗传习的符号,羌人奉它为家庭守护神,在特殊日子还会给石敢当披红烧香,进行祈祷。在汉族的许多建筑中,也有“泰山石敢当”的陈设,一般会立在墙边或嵌入墙里,所以石敢当也是汉羌文化交融的表现。如今它已成为反映羌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从石敢当这一建筑符号中折射出来的是羌人古老的民间信仰,是对民间社会神中家庭守护神的崇拜。
4 结语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更是赋予这种传统民居建筑以“灵魂”,成为羌族地区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旅游业的经济优势,积极为羌族文化服务,把蕴含羌族宗教文化的传统民居建筑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恢复重建有代表性的羌族村寨,重建过程中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尽量恢复传统民居建筑的本来面貌。羌区具有代表性的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将成为羌族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如果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
[3]田凯.宗教意识对建筑的影响――解读羌族建筑[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49-5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虽然人们充分认同经商的价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主张完全放弃科举。由此,经商与科举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为用的生存法则。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着读书的习惯,敬修堂的主人徐联习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楚地经商时,“行箧常以书自随……以故货殖数十年,恂恂儒雅。”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商。除了读书养性外,洞庭商人也乐于同文人结交,以诗酒唱和为常事,清代康熙年间东山人汪琬的《尧峰文钞》卷十五记载:“万历以来,山中高赀者推许氏、翁氏两姓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结纳四方贤士大夫,非仅纤啬拥财自卫者也。故凡春秋佳日,远近篮舆画舫争集其门。如华亭董尚书(御名)宰、陈征君仲醇、常熟钱尚书受之、嘉定李进士长蘅、太仓张内翰天如、仪部受先之属,类推翁、许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娱,牲宰酒醴供张之盛,所费殆将不赀,绝无分毫顾惜。”历史上,洞庭商人结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纲、刘墉、纪昀、钱谦益等。为扩大声望,在商业经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钱财与之结交。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体现了洞庭商人在贾和儒之间复杂而矛盾的价值抉择。
3文雅闲适的风尚习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经济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渐趋繁华。各种节俗、游冶以及歌舞、杂技、戏剧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连妇女也走出户外,参与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曾记录当时的盛况:“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为了迎合普通市民阶层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爱好的题材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节俗、游冶等情景。同时,苏州文人的艺术创作也开始涉及市井民间。如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始把视角转向普通市民生活,创作的仕女人物画、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气息。为配合居室陈设的需要,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的画作此时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间。特别是到了明代晚期,苏州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又通过民间匠人转化成为版画和建筑雕刻,这一现象也体现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门的绦环板中,就有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其内容主要涉及游园、郊游、耕读、赶考等方面。各个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情节丰富,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活跃的社会生活。
三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
1主题鲜明的布局构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总体规划上层次清晰且主题鲜明。这在敬修堂一系列门楼的雕刻中尤为明显。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进,依次需经过五道大门。除了,入口比较朴素,仅以青砖砌成一个简单的门罩外,其他每进均有一座雕刻精细、主题明确的门楼。如进入院宅后左转,可见一座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门楼额枋上有四个圆柱形门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锦的形式,将一对麒麟、两只喜鹊雕刻在有亭、桥场景的背景上,寓意“喜临门”。前檐枋下沿两端饰以寿桃雀替,上沿承四组斗拱,斗拱上托连机和前檐檩。四组斗拱之间采用透雕的技法,从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组动、植物图案。第一组的内容为松鼠、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组是柿子树、狮子和喜鹊,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组为獾和喜鹊,寓意“欢天喜地”。整个门楼的雕刻都以“喜庆”为主题,寓意开门见喜。
2形式多样的构图
敬修堂“三雕”往往会根据施雕的构件、部位和表现主题的不同来进行位置经营,因此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在单一画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主体物和其他陪衬物之间的比例、简化陪衬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而最有特点的是在表现人物故事时,注重对情节的选择,布局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题材均置于同一画面。如大厅砖雕门楼的上额枋有一组表现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园的场景。其构图采用手卷画的格局,画面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不同场景以树木进行分隔但又气韵连贯,人们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描绘生动,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其雕刻图案根据门楼构件形状进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垫板雕饰蝙蝠和寿字纹,上枋和兜肚饰为人物故事,垂莲柱上端为如意和龙纹,下端为花篮。中间字牌为乾隆进士蔡书升所书“世德作求”。下枋则是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雕饰。整个构图在局部上既结合了各个门楼构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单一构件的画面构成,又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构件系统的整体效果,疏密有致,张弛有序,形成一种整体的画面节奏。敬修堂建筑构图还借鉴了江南建筑彩画的做法。如大厅前檐枋的雕刻装饰,就有彩画图案的特点。前檐枋两端的找头以对称的形式,饰以浅浮雕卷草软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龙寿字团。
3精巧传神的雕刻技艺
苏州地区传统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阴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同时施以剔、钻、勾、镂等工艺。在进行创作时,工匠们常常会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将这些技法或单独、或相间、或组合地加以运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门楼的门簪即是雕刻技艺一次充分的体现。门簪为圆柱形,长0.28米,直径0.17米,以四季花卉为主题,其侧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叶片及花瓣,再以阴刻加以修饰。门簪正面的花头采用透雕表现,花瓣层层包裹,层次丰富。而门簪正面与侧面的交接圆润精巧,正面花瓣与侧面叶片在形态上过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砖雕门楼上有大量砖雕人物故事,民间艺人的刻刀如同画笔般在砖材上施展各种刀功技艺,或提顿按挫,或钩回曲直,或刚柔疾徐,生动地刻画出各种形象。这些人物雕刻不仅刻画精细,而且神态也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