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文化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的文化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的文化内涵

篇1

在分清庙宇建筑的类型同时,也要了解重庆地区庙宇建筑形成的时间。以宗教建筑为例,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代,从北方渐次传到南方。巴蜀地区早期佛寺大概是在蜀汉晚期。道教是本土宗教,源于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出现了各种道教组织,巴蜀地区的道教则是由五斗米道于东汉时期首先扎下根,重庆早期道教场所的代表有三清古洞。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有四次,第一次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第二次为元朝,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第四次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传播发展开来,重庆天主教堂的代表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伊斯兰教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传入中国的说法很多,隋唐时期国家开放,丝绸之路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打开了大门。重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较少,在主城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是在明万历年间侍郎马文升主持修建的,原分三寺,中兴路寺院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庆剧场址)、北寺(今江北区域内)。1940年,南寺被日机炸毁,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形成时间大多跟移民潮有关。由于战乱、政权变更等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重庆历史上的移民分别有巴人移民建立巴国政权,僚人大迁移,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抗战移民,三线建设移民以及当今的三峡大移民等。据考证,重庆地区历史上属巴,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早期移民的可能性较小。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特别是明代张献忠屠川,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移民当中以湖广行省、贵州行省等地最多,还涉及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人口达到百余万。这几次移民是重庆地区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始端。因为贸易等原因,很多古镇成为这些移民的聚居地,从而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重庆古镇的形成和庙宇建筑相互依存,因果相连。古镇的形成是因该地建有寺庙,寺庙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开始是香客前来烧香礼佛,随之在庙宇的周边便有了各种商业行为,成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地方。而有些庙宇则是随古镇的形成而形成的,这些庙宇建筑多建于古镇之中,基于便民的原则建造起来。现在重庆全市开放的寺庙共83座,道教活动场所13处,天主教教堂57处,基督教教堂5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8座。

二、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有内在艺术内涵和外在艺术内涵。内在艺术内涵表现在精神方面。建筑艺术是社会某一时期人类思想、生活、艺术等在建筑实体上的凝固。艺术影响宗教、伦理等,这些生活理念又投射到建筑文化之中。艺术有个性,艺术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哲学观念、建筑艺术、内在审美和建筑形成的过程和思想,人类智慧与艺术结合产生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建房子,而是一种艺术方式的表现,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是艺术风格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气息与重庆地区建筑艺术气息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外在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建筑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建筑是艺术的外在表现与载体,建筑综合了各种艺术,包括绘画、雕刻等,还融合了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物理化学等,生存环境、方式及建筑技术材料都影响着艺术的表达方式。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使建筑艺术有了更具特色的外在表现。重庆古镇的庙宇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中的文字、绘画、传统技艺上,超脱了功利是非,是对人生、社会现实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在讲究秩序协调、怡然自适的同时,又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明清后思想自由受到束缚,在建筑上的表现便是中规中矩。审美艺术从由简向繁、由繁向简的过程,是功能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在宗教政治经济上的需要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作品的精神不可能摆脱环境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居住环境的风水艺术上。风水现在被理解为环境科学,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在居住上追求和重视环境保护,正所谓“山水养人、人养山水”,现在来看,这其实就是朴素的生态学。

重庆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江河湍急的岸边山上修建寺庙,有利于对航行的人起到警示安慰作用。藻井在寺庙中的运用,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装饰构件、群组方式等,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尊重环境,因利择宅,就地取材的原则,与音乐、绘画、诗词等相契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领悟、意会空间。“意境”是中国古建语言独有的,追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宗教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的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戽象的理念,使人与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互为影响,将文化与建筑,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散发人文气息。

三、重庆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

篇2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灭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围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因此,在山东东部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建筑形式与河南西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和传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权独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娱乐性,尚武“征服自然”,以祭祀等功能的场所为居住中心。在其宗教观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鸟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桑林崇拜等,这使其成为原始社会众多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化。殷商的直接统治区,随着郑州和安阳等中心地域从豫东到沂泰山区一代,对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殷商人的思想观念中,帝王宗教观是一元的,先王和统一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中。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灵,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商族的祭祀歌诗《商颂》,我们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对上帝的绝对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面,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将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动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现,体现出“重神道、轻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体现出一种商人隆祭祀、盛巫风的宗教迷狂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众多器皿中,其桑树、太阳鸟、山体等形象的符号常出现,特别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场面也被工匠以极为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人们热情奔放、鲜亮艳丽的画面被符号化记录,并发展为不同形式的语言使用在建筑构件和建筑纹样、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对大地的臣服和对火及生命的渴望。

农耕文化和“天人和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时期农耕的兴起和发展,确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固定,选址对风水的注重,祈求风调雨顺以得来年庄家的好收成,人们居住的场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这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现上均可窥视一二。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丝,房基的构造都是规矩型,以长方形和方形见多,坐北朝南。

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转变为以农耕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稳定生活状态,农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所有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活动均以土地为中心,建筑形式逐渐规模化、中心化。黄河流域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面建筑。农耕文化使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台地上,主要建筑形式为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圆形或方形房子。河南安阳后岗、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等具有体现。建筑环境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如确定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横向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渐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渐发展到规矩化、条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体。

篇3

Abstract: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product of China's geography and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clude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tent, but also includes a humanistic concep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所包涵的不同精神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及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是睿智、深厚的精华,时间的沉淀和洗涤更显其博大的艺术和精神内涵。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从礼制至宗教、从哲学到传统的民俗文化等等。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

2.1建筑普遍具有重生意识

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中,重生意识的体现十分强烈,家庭观念的影响铸成了国人沉稳的性格,喜爱禅文化、重视围合感。我国的重生意识逐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的建筑形成以及发展产均产生较大的深刻影响。

2.2院落建筑中的围合感

院落的形成、并且有围合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明显特点之一,这点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现代国人对建筑的公共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及认识,更加重视对小空间院落的营造与追求,因此,家庭院落正好符合这一特点与需要;院落的四周用檐廊环绕,不论是北方三合院还是四合院,或者是客家土屋又或者是江南厅式建筑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院落特点。

2.3建筑注重风水

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在选址方面,较为注重风水之说,并且重视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风水观点认为,建筑应该有主山、龙脉、或者是前有朝山、案山等,讲究左辅、右弼及外护,渴望保平安、兴旺财运通之类的美好祝愿。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应于建筑相互协调统一,体现建筑选址的较好风水。

2.4建筑追求统一协调

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还受到宗教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因此,在建筑的形象特征与布局方面,建筑均重视虚实结合、并以群体为胜。传统的建筑以横向铺开并且依附大地、内收凹曲线等特征形象为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及相互协调的统一思想。

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现

3.1人文观念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文化内涵的表述,是隐含于建筑设计者的观念与形态当中的。文化中的人文观念体现的是社会的美学及哲学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不同意义,建筑本身所展现的不同风格,也体现出了人类的各种观念及思想。中国的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者均秉承这种思想,进行建筑的设计之时,融入人类对大自然的全新认识与体会,使建筑物不仅成为人们生活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可成为人类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

3.1.1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包括对人的态度与看法,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集中表现在助人伦与重道德、淳教化等方面,并按照儒家提倡的治国齐家平天下作为标准。人文意识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得以真正体现,其建筑的装饰内容与载体多数具有教化作用;与此同时,壁画、匾额、书画、雕刻、铜镜、楹联等载体均贯穿于人文意识当中。这些建筑的人文意识既不但从形式上给人以欣赏,同时还起到自勉、警世、烘托及激励的作用。

3.2技术内涵

文化不仅体现在它是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的反映上,还体现在建筑技术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木材作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多副梁架通过横木相互牵搭,榫卯结构来固定,形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重量。首先,建筑的布局严整性, 讲究中心对称。其次,在空间组合上,建筑中的平面通常是很讲究图性感,如六角形、矩形或者是八角形与圆形形状等规整的形状。在进行空间的组合时,形成序列;对空间进行分隔时,为虚拟分隔,以便有利于达到似分非分或者是似断非断、相隔又不相断的效果。

3.3艺术内涵

中国的传统建筑均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与艺术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其皇家的建筑中的艺术内涵当中,艺术的表现力是较为强烈的。从色彩的搭配效果来看,建筑物中的红色与黄色这两种暖色和绿色、蓝色两种冷色相互搭配,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相互搭配的作用,而且效果醒目、突出,也显得十分鲜明、活跃,效果。除此之外,建筑的装饰对于其文化内涵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装饰图案也有着不同寓意,如莲花代表玉洁,牡丹象征富贵,水仙神态飘逸,表示长寿,又如藻井防火等等。历来中国的传统寺庙中的建筑,在藻井中、在梁仿的绘制图案方面,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与丰富的图案,进而使建筑的装饰效果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3.3.1艺术中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建筑有台、楼、阁、榭、亭及廊等类型,这些景观均是位于山顶或者是水边,目的是更好地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景观。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其对外为封闭的、但是对内则为开敞,庭院和周围的堂、厅、室、廊既隔但实质又连通。自然景观不仅供人们观赏、休闲,而且还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大自然的融合创造较好的条件,门与窗实现采光、通风功能,而且还具有借景功效,充分将自然的景物引至室内。养花、盆景、供石更是起到点缀的艺术作用,将自然景观引至室内,可以将无限的意境寄寓于景物当中,体现的就是热爱自然、依恋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3.3.2伦理观

伦理观作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加上受到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的设计、装修方面必然受到伦理观中的君臣关系、夫妻及父子关系等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形式、室间的范围、色彩的选用、斗拱的型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界限。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等级就可以划分9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3.3.3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中装饰手法能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的不直露、含蓄的习惯。例如,传统建筑的图案常将鹿、鹊、蝙蝠、梅及鱼的图案进行运用。鹿与禄为谐音、蝠与福为谐音、鱼与余谐音等,寄寓着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一种隐喻,通过生物自身的生态特点,赞颂高尚的品行及情操;竹有节,寓意为人的“气节”、松、梅耐寒,寓意着人的不畏与困难的精神。此外,将松鹤象征人类的健康长寿,也是一种托物寄情的、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可见,建筑的文化内涵中的装饰手法的运用较为含蓄,并且符合人的精神与习惯,给欣赏者较大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也更能体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美与独特性。

4.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自身的外在设计形象上,更体现在它赋予建筑物丰富、浓厚的文化内涵方面。因此,我们应借鉴、发扬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并结合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进行创新,使我国建筑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陈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山西建筑.2010(01):66-67.

篇4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0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地。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1]。可见羌人建碉房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地震灾害,它们中仍然有一部分碉房象英勇的战士屹立在杂谷脑河谷,象一部无字天书向人们诉说着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2008年的5・12地震以后,羌区老碉房总体上受损轻于近些年新建的碉房,发生垮塌的大多数为后来新建的碉房。可见,羌族传统石碉房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千百年来,羌族人民为了适应自然生存环境,就地取材,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入挖掘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对于新时期有效传承和保护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将深入探析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走入属于羌民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感受他们古老而厚重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自身历史一样古老,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意识也未曾衰退,它仍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和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2]。羌族人对宗教的表述,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以民居朝向、建筑材料、石敢当、火塘、神龛、中心柱、罩楼等为重要的表达符号。

1 自然崇拜

1.1 民居朝向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朝向是有讲究的,他们会选择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羌人的信仰。从精神层面讲,羌寨会朝向神的地方,根据羌人的风水观,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大门方向应该是“门对槽、坟对包。”“槽”是指山间的空隙,“包”是指寨子旁的山顶或山梁子。住宅和村寨选择的朝向一定要躲开山的遮蔽,透过山间,可以遥望远处连绵的雪山。千百年来,羌人早已习惯与大自然亲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成为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坚持的基本建筑原则之一。因此,这种民居朝向正体现了羌族人对雪山、白石、蓝天、白云等自然物之神朝朝暮暮的崇拜,这种朝向使羌人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之神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1.2 建筑材料

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选用羌区随处可见的片石、木材和粘土。它们都来源于自然,并融于自然,整个墙体使用片石砌成,远远望去只见山寨、土地和山脉难以分辨,就如同从泥土里长出来一样,整个民居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房屋内门、围栏、地板、独木梯、中心柱等均为木质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理县桃坪羌寨,不管是上千年的古老民居还是建成十来年的新民居均是就地取材,至今还普遍使用木片式门锁。这无不体现了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以来,羌人用着完全来源于自然的建筑材料,没有给自然带来现代的工业污染。这种主体建筑材料采用片石、木材和粘土的做法,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最生态、最环保的建筑。形成了羌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使羌人在用这些石头、木头、土的时候都有着很深的崇敬之情和虔诚的态度,表现了羌人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感情,体现了他们浓厚的自然崇拜思想,表达了羌人千年来对石头神、土神等自然物之神和树神等植物之神无限的崇敬之情。也是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

1.3 火塘

火塘是羌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凝聚中心,一般设在堂屋正中间,是用石头或砖块砌成的烧火用的四方形的矮台,火塘不仅可以做饭,还可以取暖,甚至是羌族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火塘里有火种,长久保存不熄灭,又称“万年火”,最早的火塘是由三块白石垒成的,主人每次喝酒都会先敬这些白石,现为铁制的三脚架代替。由于火在羌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形成了对火神这种自然力之神的崇拜习俗,火塘就是火神的象征,是羌族自然崇拜的符号,也是羌人生活和神灵存在的空间。由于羌人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故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禁止踩踏火塘,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禁止向火塘里吐唾沫,禁止在火塘边吵架等。体现了火塘在羌族传统建筑中神圣的地位以及羌人对火的崇拜和敬畏心理。

1.4 罩楼

羌族传统建筑的屋顶在靠山的一侧通常有一间两米左右进深的小房间,称为“罩楼”,方向大都是坐南朝北,三面用石墙砌成的,南面敞开,用来储藏和半户外活动。在罩楼顶正中和两侧安放白石,楼顶正中的白石被看作是天神的象征,被供于塔子上,白石旁插松枝。白石也是火的贮存地,是羌人对火及火母体的崇拜,松枝是自然生命蓬勃盎然的象征,因此,羌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燃松枝祭天,羌族的释比在祭祀时还要说:人如白石而永久,如茂树而大发。可见,罩楼是羌族民居建筑的最高层面,是羌族神灵聚居界和各类祭祀的集中点,是羌人精神与信仰表达的凝聚点,可谓是羌族宗教文化的神殿。羌人对白石、树等自然物之神的崇拜和信仰,通过罩楼这种建筑符号向世人展露无疑。根据羌族的历史,罩楼存在的理由离不开精神的寄托,羌人把精神的寄托寄予神灵,祈求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家园,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吉祥,保证族人以后的日子风调雨顺。在灾后重建的今天,羌人为了感谢党和政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除了在罩楼顶上供奉白石和松枝外,还插上了鲜红的五星红旗,使罩楼增加了新的精神凝聚点。

2 祖先崇拜

2.1 神龛

神龛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反映祖先崇拜的重要符号。一般设在堂屋正对大门的那面墙壁上,用木板制成,供奉祖先神、牲畜神、家神、行业祖师神和财神等。左右放香炉,神龛两侧有对联。神龛的装饰上,条件好的装饰精致,龛首一般为木质镂空雕花,有云纹、花草纹等,使神龛成为室内最精美的陈设,成为堂屋中的视觉亮点。浓厚的原始意识与诸神在羌人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使羌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这些灵魂会体现在羌族子孙身上,在以后的各代复现出来。在羌族民居中,神的影响无处不在,人在神的庇护下生活,所以每家的神龛便是这些神的栖息地,体现了羌人浓郁的祖先崇拜思想,表达了他们希望通过供奉诸神保佑家人平安、牲畜兴旺的民间信仰意识。

2.2 中心柱

羌族民居属于墙承重和梁柱承重结合的结构,羌族传统建筑中的堂屋是整个家庭的活动中心,因此空间会大于其他房间,就需要在隔栅下加架,形成中心柱。羌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央皇帝”,一般都会在堂屋中央加中心柱,地位很高,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情结大于它的实用功能。中心柱也是游牧民族帐篷式民居形式的遗存,中心柱很重要,一旦被毁或断裂,就会导致整个帐篷垮塌,因此中心柱在羌人的心中地位特殊。羌人将中心柱称为中柱神或中梁神,并将其奉为家神,作为祖先加以顶礼膜拜,蕴含了羌人强烈的恋祖情结。

3 守护神崇拜

3.1 石敢当

石敢当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外的一件重要陈设,一般都放在大门口的左侧,属于住宅的辟邪之物,能驱邪镇妖,保护民居。以前很多羌族传统民居前都有,由于近现代的破坏,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在理县桃坪羌寨龙小琼家门口的“泰山石敢当”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高约1米左右,分头、身、座三部分,头大身细,头部表情狰狞、吐舌瞪眼,身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的汉字,底座已埋入地下,它是巫术神话的外化,是羌族风俗传习的符号,羌人奉它为家庭守护神,在特殊日子还会给石敢当披红烧香,进行祈祷。在汉族的许多建筑中,也有“泰山石敢当”的陈设,一般会立在墙边或嵌入墙里,所以石敢当也是汉羌文化交融的表现。如今它已成为反映羌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从石敢当这一建筑符号中折射出来的是羌人古老的民间信仰,是对民间社会神中家庭守护神的崇拜。

4 结语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更是赋予这种传统民居建筑以“灵魂”,成为羌族地区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旅游业的经济优势,积极为羌族文化服务,把蕴含羌族宗教文化的传统民居建筑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恢复重建有代表性的羌族村寨,重建过程中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尽量恢复传统民居建筑的本来面貌。羌区具有代表性的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将成为羌族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如果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

[3]田凯.宗教意识对建筑的影响――解读羌族建筑[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49-51.

篇5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虽然人们充分认同经商的价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主张完全放弃科举。由此,经商与科举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为用的生存法则。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着读书的习惯,敬修堂的主人徐联习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楚地经商时,“行箧常以书自随……以故货殖数十年,恂恂儒雅。”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商。除了读书养性外,洞庭商人也乐于同文人结交,以诗酒唱和为常事,清代康熙年间东山人汪琬的《尧峰文钞》卷十五记载:“万历以来,山中高赀者推许氏、翁氏两姓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结纳四方贤士大夫,非仅纤啬拥财自卫者也。故凡春秋佳日,远近篮舆画舫争集其门。如华亭董尚书(御名)宰、陈征君仲醇、常熟钱尚书受之、嘉定李进士长蘅、太仓张内翰天如、仪部受先之属,类推翁、许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娱,牲宰酒醴供张之盛,所费殆将不赀,绝无分毫顾惜。”历史上,洞庭商人结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纲、刘墉、纪昀、钱谦益等。为扩大声望,在商业经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钱财与之结交。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体现了洞庭商人在贾和儒之间复杂而矛盾的价值抉择。

3文雅闲适的风尚习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经济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渐趋繁华。各种节俗、游冶以及歌舞、杂技、戏剧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连妇女也走出户外,参与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曾记录当时的盛况:“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为了迎合普通市民阶层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爱好的题材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节俗、游冶等情景。同时,苏州文人的艺术创作也开始涉及市井民间。如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始把视角转向普通市民生活,创作的仕女人物画、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气息。为配合居室陈设的需要,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的画作此时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间。特别是到了明代晚期,苏州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又通过民间匠人转化成为版画和建筑雕刻,这一现象也体现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门的绦环板中,就有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其内容主要涉及游园、郊游、耕读、赶考等方面。各个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情节丰富,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活跃的社会生活。

三 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

1主题鲜明的布局构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总体规划上层次清晰且主题鲜明。这在敬修堂一系列门楼的雕刻中尤为明显。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进,依次需经过五道大门。除了,入口比较朴素,仅以青砖砌成一个简单的门罩外,其他每进均有一座雕刻精细、主题明确的门楼。如进入院宅后左转,可见一座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门楼额枋上有四个圆柱形门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锦的形式,将一对麒麟、两只喜鹊雕刻在有亭、桥场景的背景上,寓意“喜临门”。前檐枋下沿两端饰以寿桃雀替,上沿承四组斗拱,斗拱上托连机和前檐檩。四组斗拱之间采用透雕的技法,从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组动、植物图案。第一组的内容为松鼠、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组是柿子树、狮子和喜鹊,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组为獾和喜鹊,寓意“欢天喜地”。整个门楼的雕刻都以“喜庆”为主题,寓意开门见喜。

2形式多样的构图

敬修堂“三雕”往往会根据施雕的构件、部位和表现主题的不同来进行位置经营,因此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在单一画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主体物和其他陪衬物之间的比例、简化陪衬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而最有特点的是在表现人物故事时,注重对情节的选择,布局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题材均置于同一画面。如大厅砖雕门楼的上额枋有一组表现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园的场景。其构图采用手卷画的格局,画面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不同场景以树木进行分隔但又气韵连贯,人们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描绘生动,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其雕刻图案根据门楼构件形状进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垫板雕饰蝙蝠和寿字纹,上枋和兜肚饰为人物故事,垂莲柱上端为如意和龙纹,下端为花篮。中间字牌为乾隆进士蔡书升所书“世德作求”。下枋则是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雕饰。整个构图在局部上既结合了各个门楼构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单一构件的画面构成,又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构件系统的整体效果,疏密有致,张弛有序,形成一种整体的画面节奏。敬修堂建筑构图还借鉴了江南建筑彩画的做法。如大厅前檐枋的雕刻装饰,就有彩画图案的特点。前檐枋两端的找头以对称的形式,饰以浅浮雕卷草软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龙寿字团。

3精巧传神的雕刻技艺

苏州地区传统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阴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同时施以剔、钻、勾、镂等工艺。在进行创作时,工匠们常常会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将这些技法或单独、或相间、或组合地加以运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门楼的门簪即是雕刻技艺一次充分的体现。门簪为圆柱形,长0.28米,直径0.17米,以四季花卉为主题,其侧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叶片及花瓣,再以阴刻加以修饰。门簪正面的花头采用透雕表现,花瓣层层包裹,层次丰富。而门簪正面与侧面的交接圆润精巧,正面花瓣与侧面叶片在形态上过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砖雕门楼上有大量砖雕人物故事,民间艺人的刻刀如同画笔般在砖材上施展各种刀功技艺,或提顿按挫,或钩回曲直,或刚柔疾徐,生动地刻画出各种形象。这些人物雕刻不仅刻画精细,而且神态也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篇6

谭氏宗祠大门为门楼式建筑(图1),门楼宽9.3米,进深8米(外部门廊5.7米)。门楼由单歇山檐顶,七层如意斗拱、雕花枋、雕花仿月梁、柱、石础、雕花户对、门框、石鼓门墩(当)、石门槛、门扇及戏台等构成,梁枋、大门上分别镌刻和悬挂着“三策世第”、“谭氏宗祠”匾额。正如楼庆西先生所说,宗祠,作为祭祖议事之处,关系到“保佑子孙的兴旺……要增加全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宗祠建筑往往是全族聚居的村落中最美观、最壮丽的建筑。”[1]湘南古民居大门一般辅建有宽敞的门楼、或门罩、门斗等建筑形式,并相互构成为大门的整体。谭氏宗祠既保持着湘南古民居大门建筑装饰的一般特点,与中原的宗祠大门和当地家居房屋大门相比,又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特色。

其一,深厚的传统底蕴。谭氏宗祠大门的建筑装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精髓。如:谭氏宗祠大门门楼采用传统的木结构“斗拱”建筑形式,宽大的屋顶,厚实的梁柱,榫卯相连,经过曲面、曲线、屋檐两边上翘的处理,结合本体与雕板的装饰,体现出“如鸟斯革,如翠斯飞”[2]的气势与神韵。显示出与传统建筑结构理念的通源性。

其二,独特的审美追求。谭氏宗祠大门在具体处理上与中原的宗祠门楼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而体现出独特的风格,表现在:(1)门楼梁柱及结构的差异性。一般门楼为两柱单层进身,而谭氏宗祠门楼为四柱双层,并都有雕板、藻井装饰,流线美感更强。(2)大门位置设计的差异性。其它地方门楼里面“如果有戏台,那么戏台设在正中,大门设在两边,”[3]而谭氏宗祠的戏台设在大门正上方。(3)斗拱细节的差异性(图1局部放大图)。“斗”通常为方斗形,但此处为圆葫芦形,“拱”也由传统的“弓”形变为“挑”状。此外图案和雕刻手法也突出了本地的内容、形式特征等。这种建筑集中表现出“墙倒屋不塌”的寓意,加之厚实的木门框、户对、石门槛与门前的状元石和大门、中门各置的一对抱鼓石及其直通三进的大门形式的映衬,显得精致、雄伟而大气。(4)气势规模和工艺以及结构上的差别。家居房屋大门多为门斗式或门罩式,在规模上追求务实,在形式上追求工整、细腻、灵巧。而谭氏宗祠大门的外观部分,显得梁枋粗壮厚实、结构繁复多变、装饰丰富华丽,雕刻大气(粗细结合),远观气势规模宏大。

其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湘南自古多雨多灾,潮湿、闷热的气候与环境,极易产生“瘴气”。史载:“光绪十四年戊子夏大水秋大疫死数千人。”[4]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了湘南家居房屋的大门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更强调与地理环境的和谐性与实用性。如:大门门槛、门墩高,面子宽而平坦,这就便于人们在闷热和易涨洪水等灾害性气候中坐卧纳凉、遮阳避雨,也为村民交流、休憩提供理想的场所。而结实的门套,高而厚重的门墩、门槛,从形式上展示出宗祠雄伟的气度与威严;从实用上看具有阻挡自然、人为灾害(猛兽,虫蛇,山洪、泥石流、匪患等)的功能;从意识上还体现出挡“煞”的思想理念。因为频繁的灾难,使湘南先民们产生了“信鬼神好谣祠”[5]的思想、行为,具有强烈的辟邪求吉的愿望。如:户对直接采用辟邪卦图图案,这在其它地方宗祠建筑中还未曾见过。这种追求也体现在谭氏宗祠大门及村寨选址与朝向上。宗祠由谭氏秀才创建,坐北朝东南位于高坡上(门前空坪高丈余),高地有利于观察和防御各种灾害;朝东南有利于采光,调整室内空气和防寒;同时大门朝向还具有引领村寨房屋风水方面的道家色彩。古有“南王北臣”之说,宗祠的正南方有突兀的高山相堵,大门为此朝向偏了东方,为勘正方位,谭氏宗祠门楼斗拱安置了木雕朱雀(图1局部放大图),朱雀代表南方,《楚辞•惜誓》就有“飞朱鸟使先驱兮”之说,因此,朱雀之设,具有“为我先导”的朝南引领的意味。

二、家国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而流长,长盛而不衰,与其家国思想和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宗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写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入国人骨髓。这在宗祠大门的建筑装饰上也有鲜明体现。如:谭氏宗祠门楼额枋的“三策世第”牌匾及其宗祠门楼下的抱鼓、状元石,便充分体现出谭氏宗族的历史荣耀和“立家”思想。谭氏家族曾有人官拜靖国大将军,多人中进士、武举人,“世第”即是对此殊荣的高度概括;所谓“三策”应源自传为董仲舒所论的《天人三策》,即儒家的治国之道。“三策世第”标示着谭氏家族乃国家的世代良才,它既是家族荣耀的彰显,也是“门风”、“家训”的概括。

宗祠是家族地位与权势的象征。按当地习俗:一个家族有人科举及第时,会装修宗祠或按朝廷的等级要求在大门或其它处设立标志。依朝廷规定:“高级武官的门楼,摆放抱鼓形狮子门墩;低级武官的门楼,摆放抱鼓形兽吻头门墩;高级文官的门楼,摆放箱子形狮子的门墩……”[6]谭氏宗祠壮丽的形式规模和其间的抱鼓、状元石、匾额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内容,其实质显然是谭氏家族文化的符号,“显示出一个宗族的地位与权势。”[7]还体现出通过实力、权势的彰显对对立的势力取得威慑作用的性质。湘南历来战乱频仍、匪患不断,人口迁徙严重,史有“四川填湖广”之说,谭氏正是因战乱而由赣入湘的。因人口混杂,环境恶劣,匪患及宗族间的利益冲突、纷争、械斗时有发生,抗匪及防乱便是湘南宗祠建筑的重要考量。谭氏宗祠门楼边房上方的圆窗和周边配有的三座碉楼便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三、农耕生活与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湘南地域相对闭塞,特别是东南部基本处在山脉中,居民自古“事农务本,不习工艺”。交通、商业、手工艺都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过着自产自给的生活。先民们最关注、喜好的是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把它们作为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谭氏宗祠大门的门窗雕板及石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这一鲜明的文化特征。如谭氏宗祠大门正面楼梁枋木雕,除有龙凤麒麟外,梁头上突出的是牛、猪等家畜。这种把家畜与龙凤、麒麟等神物同供一处的形式,在其他宗祠大门中未有所见。宗祠大门的后面(里向)部位及周边更雕刻了许多耕种场景,如(图2、3),钓鱼,挑柴、坐卧,聚集一桥亭间;孩童骑牛在前,父亲背犁赶牛呵护在后。两图周边刻有居民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环境,特别要强调的是木雕图中所描绘的建筑形式与生活环境同当地生活都十分吻合,画面展示出浓烈的湘南乡土农耕生活气息。

此外,谭氏宗祠大门的装饰中还体现出戏剧文化的影响和湘楚文化的元素。湘南有传统昆剧、祁剧、花灯,其中昆剧传入郴州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万历三年前),今郴州还有湘昆剧团。谭氏宗祠花板中的人物形象、服饰以及某些场景多取材于这些戏曲,而带有戏曲色彩(图4)。

谭氏宗祠大门的雕板、窗花、石雕在造型上体现出楚文化擅于奇思妙想的特征。与中原雕刻相比,南秀北雄的特点鲜明。与安徽的民雕比较,也有明显区别。安徽木雕造型较注重写实性,刀法显得圆润精细,木雕布局缜密均匀,但透雕层次不多。而谭氏宗祠门楼木雕造型更为夸张,富有装饰性;刀法流畅,刀痕翻转自如,锋芒毕露,线条更具抽象性;布局自由奔放,想象丰富,不求形似,只求神韵,乃致禽兽难分,羽毛与树叶不辨,且许多木雕层次丰富,里外相互穿插,画面更具灵动性。

注释: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页。

[2]同[1],第6页。

[3]冯骥才、陶友松:《古风―中国建筑艺术•老祠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4] 《宜章县志•事纪》,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印刷,1986年版,第25页。

[5] 《宜章县志•风土志(传记旧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印刷,1986年版,第9页。

篇7

1 标志性建筑建筑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等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脉、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这些因素的集合形成了城市的个性,在城市个性的表情中,标志性建筑是最为独特的。

1.1 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主要是指在城市某一区域地段内,视觉特征显著,有强烈的形式美,既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又具有一定的精神象征、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被大众认可和接受,能够承载城市记忆和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体。

标志性建筑顾名思义,首先应该是完整的建筑或建筑群体,其次应具有标志性,作为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征。它可能形象突出或处于城市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并具有异性的象征意义。从城市体验上讲,是城市心理认知图中的重要建筑,也是公共聚集、市民生活和进行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空间地理上的一种标识和象征,是区域地段和城市空间的核心聚焦点。

标志性建筑往往承载着一个区域的特性特征,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是这个区域特有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如同城市名片一般,通过对其的宣传可以让城市以外的人快速了解这个城市的风采和历史文化。

1.2 标志性建筑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建筑主要是为了躲避野兽袭击和自然风雨,这种部落式的聚落方式使其创造了具有宗教性、纪念性的构筑物,如巨石阵、文化石、石冢、圣祠等,这是原始崇拜的产物,也是原始的标志性建筑。

封建社会时期,人类聚居产生了定居式的村落,图腾崇拜、祭神仪式和皇权至上的观念使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多为宫殿、庙宇、祭坛、战争纪念物等。

之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大批的西方文化进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新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铁和玻璃大量被使用,也随之产生了一批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建造的新式建筑。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标志性建筑向着功能上的智能化、建筑创作和技术的生态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标志性建筑对精神功能的要求大大提高。

1.3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标志物作为解答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强调了标志物与城市历史的关系:“一旦某个物体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不仅形式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因其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而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城市发展史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建筑风貌:如一些历史古都,如西安、北京、开封等,因为古代封建礼制和皇权思想的禁锢,遗留下来很多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发展至变为城市符号;而一些开放较早的沿海城市被西方国家入侵,带来了殖民文化,则出现了大量带有殖民特色、异域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建筑,如青岛、哈尔滨、上海等。

2 河南标志性建筑

2.1 河南标志性建筑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河南有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笔者在此分将城市列举:

郑州市已确定14个城市核心标志:裕达国贸大厦、绿地千禧广场、中原福塔、河南电视台大楼、二七纪念塔、郑州火车站站前标志建筑、金水路花园路标志建筑、龙湖标志建筑、高铁东站站前标志建筑、二七片区标志建筑、经开新区标志建筑、高新区标志建筑、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

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白园,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九龙鼎、洛阳电视塔,伊川县的红腰带等;开封是历史上的八朝古都,开封铁塔、开封府、龙亭、清明上河园在全国都是享有盛名的。

此外安阳的中国铜币博物馆、殷虚和红旗渠;商丘的商文化雕塑、商丘古城和商丘商祖祠;南阳的诸葛庐又名武侯祠;濮阳的龙城广场;许昌的三国园博园和许都公园;焦作的大铜马腾飞雕塑和焦作电视塔;新乡的平原博物院;平顶山的鹰城雕塑《创业》;济源的愚公移山像和篮球城;周口的沙河边铁牛和周口文化艺术中心;漯河的东方红广场和许慎文化园;三门峡的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和文体中心;信阳的茗阳阁和百花园;驻马店的天中塔等等。

2.2 河南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2.2.1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我国传统建筑创作的首要法则。河南地标性建筑普遍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来体现地域特征,并充分考虑抵御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建筑遵循环境,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并且能够生态地看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对生态资源尊重,利用生态技术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来营造和谐的建筑环境。如河南艺术中心的灵感来源于河南出土文物乐器陶埙、石排箫和贾湖骨笛的造型,艺术墙的设计源自黄河波涛翻卷的浪花,旁边的如意湖湖水通过如意河同人工湿地相连,采用生态环保的人工湿地生物处理技术对湖水净化处理,是古代中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2.2.2 与城市格局相容

现代社会的标志性建筑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单体建筑的特立独行。城市建筑 多而繁,“标志性”无法只通过一个单个的建筑来表现,而单体建筑的形式也不再是标志性建筑的决定性因素。它首先要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要适应城市肌理,并且建筑周边景观的规划也是标志性的评价核心。

河南地域的标志性建筑基本都具有城市空间主导性和视觉的连续性。它们不仅在城市格局和城市景观中处在主导地位,还向人们传达着某种象征意义。而且其视觉上的连续性是整体上的,随着人们视点的移动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动态感官体验和丰富的景观层次,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聚集的场地,

如黑川纪章设计规划的郑东新区CBD,以新陈代谢为主,应用九宫格和如意形象等传统文化,以及大面积绿地、流动的水系和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组团式发展等元素的融合,最终使郑东新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城市区域。

2.2.3 建筑精神比建筑形式更重要

标志性建筑最本源的作用是地标。人们往往把它看做一个城市的显著特征,标志性建筑首先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地理方位,但它更多是体现着这个区域的象征价值。比如在郑州看见二七塔我们就知道身处在市中心。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同陈年的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品越有味道,并被人津津乐道。

河南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特征,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存理念、社会价值、审美趣味。建筑的建造技术和材料是最明显和直接的表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精神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如齐康教授设计的河南博物院,以”中原之气“为核心,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从建筑布局到细部处理等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中原建筑语言的运用于变异,满满凝聚着中原的文化特色。

2.3 河南标志性建筑出现的问题

城市建设过于激进:城市化速度加快,人们在享受城市快速建设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开始承担这种激进带来的生态、坏境等一系列问题。

建筑形态上一味模仿,缺乏文化特色。每一个建筑都在追求形式上的不同、建筑语言的标新立异。过分追求对视觉的冲击性和瞬间的关注度,例如建筑的外形和颜色的异它性。

过于依赖大师的力量:对世界先进案例的注重,对著名建筑师的过分依赖,以他们的审美标准来审视普通大众的审美标准,以他们的理念来建造城市,而不根据自身情况。

3 河南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

河南标志性建筑中,大多数都具有凝重的历史感,这是中原厚重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中原文化是主要指以中原地区为依托,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包括了河洛文化、河内文化、黄淮文化、楚文化和天中文化等。

河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体现了中原文化兼容并蓄、生生不息、刚柔相济的特点。而河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融合了圣贤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重文化形式,其标志性建筑是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如中原福塔塔座为鼎,寓意着鼎立中原;塔身为古代乐器“编铙齐鸣”,寓意通信传播功能;从上空俯瞰犹如河南的省花五瓣梅花,寓意梅开五福。

河南的标志性建筑主要以淡雅明快、过藕断理性的中性色为主。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黄儿女对黄土地、黄河的崇拜衍生出的传统。河南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国家、民族、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感官,使建筑与文脉有机流动,互相渗透和影响。应凸显历史文化名城,挖掘地方特色,营造中原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形象,使建筑成为环境的有机部分,从而做出既能使大众接受,又能体现出城市精神的建筑作品。

篇8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篇9

我国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1.建筑装饰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文化首先具备了文化所具有的特质,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表现必须有其所依赖的物质载体,建筑装饰文化就将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建筑物的实际装饰上。影响建筑装饰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背景、气候特点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化镶嵌在这些设计风格中,反之,设计风格能展现出其所蕴含和要传达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礼仪之邦,在早些年间的建筑装饰风格上都有所体现,整齐划一和中规中矩的装饰风格似乎是唯一的装饰风格,从设计风格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别具一格的特性,正统的装饰风格代代延续,一派庄严肃穆的感觉,中华民族的精髓尽收眼底,传统的装饰风格给人以自信,但是,这种风格在快速发展的建筑业中逐渐被多元的设计风格所取代,由于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物的装饰风格中这一影响也较为深刻。

2.装饰设计风格中文化的功能

建筑装饰不仅是多元文化的结晶,而且它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建筑装饰的整体风格来看,一个好的装饰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观赏感受,还能够通过设计风格看出建筑物具体的用途,有很强的明确性。

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选用质感厚重的混凝土结构,但是随着新的材料及科技的发展,建筑装饰的设计风格充满了人文特性,从设计的颜色、图案等都可以感受到建筑物带来的人文气息以及科技观念和信息发展的进步。

带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建筑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生活体验,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享受性,通过高品质的文化氛围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及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其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应该考虑到很多方面,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可以加深建筑文化的内涵,同时文化内涵的提升也可以促进建筑设计风格的日趋进步。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当地的自然因素的制约,还与整个地区的文化氛围以及设计师和当事人的文化素养有关。

1.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对文化的吸收

建筑设计的风格虽然是一种表象的表现形式,但是,其内在却渗透着包括自然情况、人文背景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对于现代社会多元的建筑设计风格来说,风格更不是流于形式的呆板艺术品,而是赋予丰富地理和人文内涵的艺术活化石。贝育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他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建筑物,不仅要考虑带地点和当地的气候,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状况以及大众的爱好等。所以,好的建筑设计风格的形成,首先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情况,还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地区特色来构思和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设计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装饰作品,针对特定的建筑物要设计出不同的作品,设计师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历史知识、绘画功底以及现代的设计手法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当今的社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风格要求也日益多样化,不仅要从材料的选取上,在室内装饰的设备配置上也要能透露出人们对于建筑设计文化观念的改变,他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有完美的艺术风格的装饰物件上,从而营造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

2.文化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设施来说,由于其大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很多近现代茶馆建筑通常在环境优美地区,而且其在建设过程中,也极其考究,无论是具体的建设状况,还是整个茶馆的视觉观赏效果,都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建设过程中,还有着旅游经济开发的产业优势。

1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点和发展应用状况分析

客观的说,随着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以及文化旅游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认知度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创新与茶相关的旅游业内涵元素,事实上就极为必要。茶馆建筑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还是整个茶馆建筑的文化承载性,都实际上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文化不仅是一种内涵,同时还是一种元素,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的关注点更多是文化和旅游资源等一系列极具价值内涵的元素。而在人们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对整个文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资源嫁接和应用,而是要在充分融入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消费者自身理念,从而实现整个产业最大价值的发挥和诠释。文化创意产业是独立的文化机制。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因此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系统化、成熟的价值理念,所以如果能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传承,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文化机制的有效传承。通过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各项资源元素进行分析,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能够为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元素,不仅能够为我们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素,同时为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融入相关资源要素,从而丰富整个旅游活动。不仅如此,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内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其中所具备的精神理念为文化创意产业传播奠定了相应基础和有效帮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实质性创新与完善。

2当前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的价值需求点

近现代茶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复合价值和功能。当前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其消费理念更加成熟,除了文化娱乐消费,同时对健康养生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在近现代茶馆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将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近现代茶馆建筑经营元素,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开发利用与经营发展提供合适的基础。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多样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趋势和方向。丰富构建全面的消费元素,确保消费者的参与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更能融入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消费活动不仅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也是将人们的消费需要与现实元素应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无论是具体的旅游项目元素,还是人们的具体关注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多样消费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对旅游消费内容进行系统化创新与突破,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想要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消费元素进行系统化改造,进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元素。而在这一过程中,茶馆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探究其内涵价值极为必要。想要充分有效满足人们的旅游活动需要,就必须创新茶叶开发元素,通过创新和改造完善旅游消费理念,从而实现整个旅游消费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茶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涵理念,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价值元素,同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机制,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创新完善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融入,结合必要的文化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效果。

3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现代茶馆建筑文化资源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系统化了解这一资源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些资源内容融入到整个旅游活动开发活动中,必然能够实现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但是客观的说,当前我国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在系统化开发过程中,面临极大困境。尤其是更多人对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存在片面性,多数人对该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缺乏应有的价值认知。因此,可以说,不仅未能对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形成有效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具体参与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提升,优化利用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就极为必要。系统化看,当前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时,其对文化内涵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融入文化要素,提升文化理念,完善文化资源的应用性,就发展成为当前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应用的必然要求。对于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而想要实现对这一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就需要对其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进行分析。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在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从建筑文化和茶文化这一基础内涵分析与理解入手。我国饮茶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具体的价值理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都极为丰富。而在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馆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要素日益凸显。而茶馆不仅是一种饮茶活动场所,同时更是承担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因此在对茶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活动时,必须注重创新其元素融入,通过理念的实质性丰富,从而提升整个近现代茶馆的最大价值。

4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对于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认识到整个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系列资源,通过实质性融入和体系化开发,从而实现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经营的最佳效果。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存在,从而为近现代茶馆建筑系统化开发提供了相应基础和保障。而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切入这一活动,其能够提升茶馆建筑资源的价值内涵,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当然在知识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文化创意实际上就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认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内涵上的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将相关文化创意融入到近现代茶馆建筑建设改造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茶馆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实现其最佳影响力。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完善的产业元素不仅关系到茶馆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同时还关系到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而融入文化内涵,他更是提升整个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最大价值的客观表现。随着当前整个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开发机制不断成熟,无论是市场的具体需求度,还是市场的认知理念都极为成熟。近现代茶馆建筑旅游资源作为茶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融入时代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提升近现代茶馆建筑的综合价值,同时也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综合需要。在实施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旅游开发利用活动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需要注重对基础资源进行应用,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通过提升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从而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化开展奠定相关基础。对于近现代茶馆建筑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来说,融入文化属性,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极为必要。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相应价值理念都直接关系到近现代茶馆建筑的作用价值。当然,在对其进行文化活动开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系统化融入中,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化创意实际上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对其进行系统化开发时,必须注重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5结语

从当前人们具体的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看,丰富消费理念,创新消费要素,是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消费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看,想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客观消费需要,就需要在充分满足人们消费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融入各项资源,从而实现消费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对资源进行利用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融入具体文化创意的改造活动,通过系统化融入各项环境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应用效果。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加附加值的产业开发活动,在人们对文化价值作用日益成熟的当今,将文化创意与茶馆建筑资源应用相结合,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吴生智.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英县盐卤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9-122.

[2]郑丽丽.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南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4):101-104.

[3]张友平.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3-135.

篇11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

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篇1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rm and meaning ar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need to show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 certain shape, 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ner beauty and external beauty.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pplied to cultural factors in many places, which can not only highlight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lso ca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the whole. In this paper, taking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关键字:文化因素 建筑设计 具体应用

Keywords: cultural factor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是人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展现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将这一因素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既能够充分的凸显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能够传递一种文化的气息,展现人们的审美品位,并且能够从文化因素的内涵中展现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风俗习惯的形成。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该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立足于发展的大潮中,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使得许多的建筑物创作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且很多建筑物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出现了很多泡沫工程和豆腐渣工程,这些都影响了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随着国外思想理念逐渐深入我国,很多设计者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盲目的推崇西方文化,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因素在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很多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且表现手法夸张,建筑造型古怪,缺乏建筑文化内涵。这是设计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应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因素带来的问题。

建筑物的设计不仅要展现形态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建筑的深层文化内涵,这才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在设计的过程中加以充分的运用能够为建筑业的发展开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 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其具体应用

上文中指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使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凸显建筑的文化内涵,促进建筑业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因素,下面本文就对文化因素在设计中的影响和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传统符号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文化就是用一种较为明确的信息来表达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具体一些具体事物的深层含义。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符号就是通过概括的方式,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者是造型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此来强调该建筑的文化内涵,凸显当地的传统和特色。之所以说符号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能够用符号的形式深入并且生动的反应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发展状况。在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运用符号文化,需要从尊重这一文化内涵开始,在设计中,并不是要简单的运用它,达到一种复古的需求,也不是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简单的相加使其表现住新的符号文化特征来,而是要恰当的把握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神韵,抓住其中的文化精髓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例如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中,就应用了传统文化中密檐塔的符号文化,现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典型代表。再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理念,就来源于鸟窝的这一符号形态,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断地融合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最终设计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工程。

(二)传统建筑材料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的继承和创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建筑领域内各种新材料也层出不穷,这种新材料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借鉴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新型材料的设计过程中,相关者能够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出发,懂得将新材料和传统材料相结合,这样既能够节约资源,又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我国南方地区一直以竹子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也使得竹文化成为南方建筑的一个代表,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也有传承此文化内涵的。虽然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是以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为主,但是竹子在其中作为划分房屋空间的手段,也达到了这一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例如我国长城脚下的竹宅,就是充分的利用了竹材料这一文化因素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竹子所要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意境,所要表达的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因素,展现竹子长短不一、曲折变化的特色,并且与现代的结构形态完美结合,更加凸显了建筑物的文化底蕴。

(三)传统形态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形态,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十分关注的因素,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然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说在对其形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上和细节上体现出地方特色,这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到传统的形态文化,使得实际出的建筑物既有传统形态文化的影子,又具有新时期建筑形态的结构特征。

形态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就是传统的园林形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这一设计应用的典型代表是香山饭店的设计。该饭店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了园林形态这一文化要素,饭店内的环境既幽静典雅,又能够体现现在社会的繁花和嘈杂。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处理建筑物和自然的关系上十分讲究,运用了我国园林形态设计的方式,将园林文化应用到饭店建筑设计汇总,并且在颜色的搭配上也符合文化的要求。在该建筑的空间布局哈桑,也运用了走廊和庭院,这和我国园林设计有相同之处,且建筑内的布景也符合园林布景文化。

其二,是传统的群体布局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都较为注重群体性,因此从现代看来,这种设计展现出了浓厚的群体文化气息,这种设计理念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能够很好的体现群体性,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现代很多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群体院落的设计理念,实现建筑设计的错落有致,轴线主次分明,体现出明显的群体文化特征。

其三,传统居住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我国古代的居住文化就比较重视“家”的感觉,往往是四合院式的居住模式,这一居住文化特征传承至今依然得以保存,虽然现代建筑设计中高楼大厦较多,但是也留有这种传统的居住文化形式。如我国北方的平房建筑,往往讲究的是群体设计和群体施工建设,这符合我国传统的“家”这一文化传统。

结束语: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体现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也能够较好的表达地方的文化特色,实现建筑和文化的和谐统一。本文就从文化和建筑的关系入手,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应用传统文化,使得现代建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化性。

参考文献:

[1] 杨启光 浅析传统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9期

[2] 林毅 浅谈情感符号与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第11期

篇13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stereotype, authority differentl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nothing much differently, experience differently in vogue, lead to more and more city lost feature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into a place of icy cold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cement forests, reduced the artistic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feeling. Therefore, regional culture into building design will b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dd building regional connotation, to make the city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upgrade the city quality and image,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the ci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regional cul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fus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设计中的从众定势、权威定势、传统定势、崇洋定势、经验定势盛行,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特色和个性,变成一座座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水泥森林,降低了建筑的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当中,增添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地域内涵,对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1 建筑中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是生活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群体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是在地域范围内群体思想和行为一致性的综合体现。从建筑设计的自身来讲,所有的建筑都是真实而具体的,都是跟具体的位置和区域联系在一起的,根植于具体的环境中,所有建筑的设计都受到地域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城市建筑的风格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使建筑设计的成果融入到城市的整体特色之中,形成一定的建筑文化和体色,让建筑不仅成为技术的产物,同时兼具艺术性,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人们的习惯和对建筑的依赖和评价逐步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风格。

2.2 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我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一直深受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及外来设计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建筑设计师主体特征的影响。主体特征主要体现为建筑设计师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地域性是根植于建筑师的潜意识中的文化思想,这些民族性和地域性伴随着建筑师的成长逐渐在其脑海中扎根,并在其设计的作品中有意无意的体现和反应。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环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在建筑设计上的反应就是工程的复杂性以及投资的规模、工期等,这些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社会环境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区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新兴思潮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区域对设计者作品的评价,文化评价体系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地域性建筑的成果。

地域性建筑设计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建筑施工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存在巨大差别,形成了具有技术烙印的地域建筑体系。

3不同侧重点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3.1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批判性的地域建筑设计模式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影响的超越和否定。批判地域主义强调场址、地点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它同时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主要有七个特点:首先是一种是边缘性的实践,然后是边界 清晰的建筑场所和形式的产物,第三把建筑的实现看作建构现象,第四对建筑场所特有的要素很重视,第五强调触觉与视觉同等重要,第六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最后批判的地域主义努力在文化的间隙中成长兴盛。

3.2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在建筑 的体现就是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与区域的建成环境以及天然的环境的契合。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场所与环境,场所与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场所环境的不同,相应的条件也不同,建筑设计的成果势必存在差异。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想人和自然看成是相互融合的整体,讲究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将山脉、河流、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作为建设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统一整合到城镇、单体建筑的设计布局中,以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3.3侧重于与人文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

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具体的,可以外化的,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礼仪习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符号意义和语意系统等多方面构成的人文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就显得抽象和虚化。而这种抽象性和复杂性,也造就了地域性建筑的不可琢磨和难以把握。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创作要达到以上目的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表达建筑文化的内涵。这包括对已有环境和传统文脉的沟通,也包括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体现时代气息而塑造建筑环境和内外空间。

3.4侧重于地域适宜性技术与地方材料运用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

地域适应性和对地方特色材料的运用本身就是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特征之一。而侧重这一思路的建筑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域特征的分析和理解,利用具有地域特点的材料丰富建筑设计的内涵。如云贵地区的吊脚楼、东北地区的大炕、地下烟道等,通过对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的分析,设计和创造出因地制宜、适用经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

4 地域性建筑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地域全球化思潮对我国建筑设计趋势的影响和冲击,近来来,建筑设计界地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在不断上升,作品也在不断增多,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高速的城市化减低了对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的认知度。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缩短了建筑设计施工的周期,使得建筑设计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无法对地域特点、文化环境、自然条件做细致的调查,凑功能、拼形式的作品在大型城市中层出不穷,难以做出好的地域建筑作品。

建筑师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地域特色的建设设计的实现。现代的年轻的设计师由于受到的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完善,以及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欠缺,导致设计的作品仅仅在形式上体现地域特点,但作品缺乏内涵和深度,不能很好的掌握传统建筑的技术,不了解传统建筑技术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作品只能一味的模仿,不能创新。同时,建筑师在地域适应性技术知识方面普遍存在欠缺,只有设计建筑与所在区域的气候、生活习俗、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相适应,才能形成最佳的技术选择及建构方式,而这些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建筑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来,目前的建筑设计风气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也阻碍了这一构想的实现。

5 结论

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融合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能够很好的提升城市的特色与内涵,提高城市的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建筑设计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对不同侧重点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其结果对提高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 刘丛红, 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 2002(05):4-7.

[2] 李再深. 城市特色与建筑创作[J]. 建筑学报, 1985(10): 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