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学能力提升方法

教学能力提升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学能力提升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学能力提升方法

篇1

三岁左右的幼儿,其大脑兴奋以及抑制的发展不太平衡,其很容易出现激动的现象,且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并且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

基于此,老师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此,老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鼓励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提问。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小动物和植物,并让其参观实物展览或者是图片展览,让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表达对所观察内容的感情,进而激发其语言表达的兴趣。

要注意,教师需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幼儿,并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这样幼儿在老师面前才会无所拘束,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敢于讲话。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大胆表达

可以说,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环境要素。

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群的生疏会使幼儿不善言语,出现沉模的现象,有些幼儿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会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基于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用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利用户外活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在户外活动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玩具的名称,并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游戏名称,幼儿在愉快的活动当中就能够更好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老师则需要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幼儿树立起语言榜样,以便更好的提升其语言能力。可以说,小班的幼儿是处于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以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要为其树立好正确的榜样,成为他们很好的模仿对象。老师可以和幼儿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乐于说,这样就会在自然的状态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幼儿的语言环境并不是单一的,因此需要老师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幼儿会随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足够的沟通,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幼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情感要求,掌握幼儿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要保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矛盾,这样会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老师要向家长说明幼儿语言能力对于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家长则需要跟老师说明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共同努力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可以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听故事和讲故事是语言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训练幼儿语言的关键途径,老师可以利用教具,用幼儿最容易听懂的语言讲解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尤其是对故事当中的重点人物反复强调,让幼儿慢慢听懂故事,并能够模仿故事当中人物的对话。

或者采用情景教学法,老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故事表演、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一个故事当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这样能够让幼儿亲身感受,并且可以体验语言交流,这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

篇2

1 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1.1 主题教学活动。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精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制定贴近幼儿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教育目标,收集、改编适合语言教育内容,包括:儿歌、故事、早期阅读、谈话活动。

1.2 培养幼儿清楚、正确的发音能力,学说普通话,加强语音训练。在语言交流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发音,别人就很难听懂,因此,教会幼儿清楚、正确地发音具的重要的意义。

1.3 通过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获得语言的经验,提高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1.4 通过提问、交流、评价,让幼儿学习说完整话。完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完整语言具有社会实用价值。

2 发展幼儿语言的方法

2.1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而5~7岁的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有所增强,他们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比较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

2.2 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一是要引导幼儿观察。二是要鼓励和启发幼儿提问。三是利用时令特征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四是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幼儿饲养小动物和种植植物,并让幼儿参观图片、实物展览,使幼儿在种养、参观过程中培养观察兴趣。

2.3 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其次,要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观察。再次,要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

2.4 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组织幼儿到社会中去观察。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组织幼儿在游戏中观察。

2.5 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应多加鼓励,必要时开展观察竞赛,创造竞争的气氛,切忌一味压制和批评,以免压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信心。

3 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大胆表述

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周围人群的生疏,大部分小班孩子不善言语,容易出现“沉默是金”现象,也有个别孩子用“哭”来宣言,这些情况都无益于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之大胆表述就显得很重要了。

3.1 利用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让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玩具,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喜欢它们。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说出自己喜欢玩具的原因,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充分思考,发挥想象。

3.2 发挥教师良好语言的榜样示范作用。小班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此外,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说话,幼儿入园以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教师的语言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有的幼儿平时学习的方面可能接受得不是很快,但学起他们老师的话来,是一学就会的,老师无意的一句话他们很快就已经学会了,我们就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平时和孩子谈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乐于说,乐于讲,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得到好的教育。

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让幼儿爱听、喜欢听、听得懂我们的话,也让幼儿受到良好的熏陶,给幼儿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

幼儿语言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它必须和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为幼儿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成长,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语言训练形成的,同时孩子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悉心体察,精心施教。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幼儿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他们参与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锻炼他言语的组织能力。

篇3

一、创新理念,激发兴趣,整合计算机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把握学生动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对话,了解把握学生的学科基础、认知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计算机教学的对策、建设,并梳理整合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建议、见解,在激发兴趣、激情引思的同时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要注重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精心选取一些教学内容新、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从现代传媒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而导。为学生讲解最新的学科知识,对教材上的一些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实际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Excel公式、数据处理功能时,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应用的技巧与技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给学生讲清道明所讲解的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在现实领域的利用,意识到掌握新知识在今后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充分感知新知识的强大功能,激发学习兴趣,催生学习动力。这样一来,在教师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听得仔细、学得认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知的学习之中,就会乐于接受新知识。如,我在讲解《网络图形设计》内容时,运用PowerPoint软件工具为学生进行图片修改,让学生在充满疑惑中看到图案的变化,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迫切要求我进行讲解选择技术的操作方法,这时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解,在充满激情、满怀信心中很快学会了操作方法。

二、创新模式,电化教学,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成效。

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师生互动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感知能力和学习技能,确保计算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要用生活实际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师生要不断更新学习理念、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些在课堂上一时难以解决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要通过梳理知识要点,强调解决难点、讲解知识重点,点拨、引导学生增加思维的广度,学会更多的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展示电子课件,通过“直观形象、快捷生动”的方式演示具体实例,借助屏幕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完成授课内容,增强计算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加大信息容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喜爱、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人。根据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学生,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就会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学生们期待知道故事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要会读、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转贴于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篇5

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已历经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2000年,教育部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何以如此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求职成功率,也关系到他们步入职场后的生存及职业发展。对大多数中职学校而言,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可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在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还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如今中职生的就业率普遍高于本科生,但中职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事实,并由此影响着中职学校的招生。所以,欲使学校生存和发展得好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则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则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关,由此中职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众多的中职学校应把研究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对学校而言,制约着职业能力提高的环节很多,比如学校的德育开展情况,学校的实习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自身素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其对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是否通过主动学习学到了他们未来在某个职场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最重要的则是他们是否通过学习获得了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东西,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胶乳制品工艺》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分为胶乳的检验、胶乳的配合及胶乳制品的操作工艺三大部分。通过这三大部分的学习,胶乳制品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将有所了解和掌握。作为专业教师,面对学习基础极差、学习兴趣低下且无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过程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的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一些自

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应为讲清每个知识点的“why”,即为什么。比如,胶乳的检验部分,知识点有胶乳的技术要求、胶乳的试验项目、胶乳的试验方法等。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应当把为什么会有这些技术要求,为什么要检验这些项目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检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这样做的理由有三:(1)在讲解每个知识点之前设一个疑问,教学可围绕释疑展开,可起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低下,无疑则更无动力学习。如果在解释这些“why”时,学生都有强烈的解惑意识,再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弄懂这些专业知识就不会太难了。(2)通过讲清这些知识点的“why”,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在实习的实际操作训练时就会自觉严格地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自觉强化训练,提高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在学习胶乳的检验部分时,为什么要讲清楚检验那些项目的理由呢?因为如果学生弄懂了那些检验项目或与工艺性能或与产品质量的关系,那么将来他们实习的时候,在从事检验操作技能训练的时候的认真努力程度便会加倍。再比如说,如果他们弄懂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检验方法即为什么要这样检验,就相当于懂得了检验方法的原理和一些检验细节,这样的话他们几乎懂得了检验工作的全部,可达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度。专业知识学扎实了,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用功了,这样的学生专业能力能不强吗?专业能力属职业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能力,它提高了,职业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3)学生通过解释“why”了解到工艺操作中的每一步都几乎与产品质量有关,又由于产品质量与企业生存关系密切,因此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

从上学时便开始萌发了,并逐步增强,质量意识的强化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习惯,同样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将每个知识点的“why”当做教学重点可通过激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且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习惯等优点,其最终的结果都是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来看,将每个知识点的“why”当做教学重点来讲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

二、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胶乳制品工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一样,不仅要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乐学、易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中所包含的能力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则需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那么,在《胶乳制品工艺》教学中,我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学生又得到了哪些职业能力的提高呢?

1.极限假设法

极限假设法只用于简单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释。在解释为什么要检验天然胶乳的一系列项目时,我采用的是该法。具体做法是:要学生假设一下这些项目的数据若处在过大或过小这两种极限情况下,胶乳的工艺过程或得到的制品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如,天然胶乳氨含量一项,如数据太小天然胶乳不易保存,数据太大则胶凝不好。又比如说,天然胶乳总固体含量一项,如数据太小得到的制品物理性能差,太大则受天然胶乳浓缩技术和成本的限制。通过项目的数据在两种极限情况下产生的不好后果,学生就会了解到,天然胶乳中这些项目的数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因此天然胶乳在使用前一定要对那些或与工艺性能或与产品性能有关的项目进行检验,只有数据合格了才能用于生产。明白了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活动中若遇上检验操作训练,一定会特别用心地把数据测准确。极限假设法以所授知识点在两种极限情况下所导致的不好后果来证明所授知识点的检验重要性,相当于教会了他们思考问题

的方向,即可从极限情况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它提高了,职业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极限假设法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微小项目教学法

微小项目教学法相比通常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法,所需完成的项目比较小,完成项目时也不需要进行技能操作,只需动脑思考。通常的项目教学法分五步进行,即:(1)项目确定;(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项目归档。而微小项目教学法则只需完成前四项。在讲授《胶乳制品工艺》的胶乳检验方法一节时,我大量采用的是微小项目教学法,先在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的检验项目分成几个项目组,每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下面以“干胶含量的测定”为例讲述其具体做法。(1)项目确定:干胶含量的测定方案设计(课前已布置);(2)制订计划:由项目组内的学生讨论干胶测定需完成哪几个方面的设计,每个设计内容具体由那个学生来完成;

(3)实施计划:由相应学生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老师提示相关信息来源,学生可请教老师也可同学间进行讨论);(4)检查评估:由项目内的相应学生上讲台来讲述自己的设计内容及设计理由,由老师和其他学生来评价这些设计合理与否。通过将各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改成各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各个检

验项目的检验原理、检验过程、检验注意事项,检验时所需仪器、检验时所需用到的试剂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对检验工作所

需用到的专业知识都很好地掌握了,将来若从事检验工作,不仅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具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潜质,这样的学生专业能力不会不强。微小项目教学法第二步的完成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计划,第三步的完成可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两步的完成都可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的提高。第三步的完成有可能用到网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它的完成可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中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的提高。第四步的完成则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因此

它的完成可使学生获得一般职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

总体说来,微小项目教学法的完成涉及整个项目组学生的相互配合及帮助,所以整个流程下来以后,学生相互间的交往、沟通、协作能力自会增强,综合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也相应增强了。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微小项目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好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学科和商科的应用很广泛,应用于《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教学也同样适用。在讲授《胶乳制品工艺》的配方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时,我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何运用呢?以配方设计的讲授为例,我先做一份产品的配方,然后让学生来判断这份配方是否合理,并提示能使制品在性能、工艺和成本可行性三方面都取得最佳效果的配方才是合理的配方。通过对现有配方的诊断,学生必须了解配方中应该包括哪些种类的配合剂,具体的配合剂都有哪些特性以及选择配合剂品种及用量的依据是什么等等问题,这样一番学习下来,配方设计要用到的专业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以案例教学法来讲授配方设计相比平铺直叙地讲授配方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要好很多,因为他们是为了判断别人的正误而学,如同医生为了判断病人的病因而学一样,均存在一个学习动力,一旦完成,成就感就会增加,对接下来以后的学习都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案例教学法无疑更适于学习兴趣低、学习自信心不足的中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而且还能了解配方设计需从制品性能、工艺性能和成本三方面进行考虑的设计思考方向,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相应的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案例教学法无论从使学生乐学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看,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4.自学讨论+小组竞赛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运用语言力量,引导幼儿表演

语言教学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生动、活泼的话语与幼儿的心理相结合,通过积极引导,使幼儿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而促使孩子在言语的感召下大胆表现自己。

其一,创设语言情境。语言情境即为教师根据教材,将其中的教材语言搬进课堂,通过组织言语,让幼儿跟随教师,进行言语表演的过程。如在故事《三只熊》中的对话很有意思,有韵律感,此时,教师让孩子扮演其中的熊爸爸、熊妈妈以及熊宝宝,并模仿故事里的对话,让孩子从对话中感受自己到课堂快乐,再如在歌曲《数鸭子》教学中,教师将俏皮的言语与幼儿的好动心理相结合,让孩子跟随歌曲中“二、四、六、七、八”做出伸手指表示数字的动作,并让孩子伴随歌曲模仿小鸭子走路、游泳的动作,此刻,幼儿的大脑、手足、口均被调动起来,又其乐融融,进而促进了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其二,进行言语评价。幼儿的自我倾向较强,且容易满足,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表扬”的力量,通过美妙的言语,将孩子调动到课堂中,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如在进行算数训练时,教师让幼儿通过“排小棒”的方式,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此时,教师要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如说“看看谁排得快,谁就是我们的小榜样”,“谁想得到这个漂亮的小红花呀?那就比比谁排得又快又好”。

2 运用游戏教学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好动”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让幼儿展示自己,而游戏则是最适宜幼儿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也最能给幼儿带来欢乐,促使幼儿在欢乐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实现幼儿实践能力培养。如开展体育游戏,以跳绳、滚圈、大吸力球等活动,让幼儿形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在幼儿做活动中,对幼儿的动作进行指导,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而且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了一些小技能。

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且由于他们的思维观念并不完善,容易形成“自私心理”,因此,在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协作能力培养,通过积极的组织、引导,使孩子在游戏中形成互助意识,如进行合作教学。合作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些合作性作业,根据幼儿的兴趣、个性,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并形成组内合作,组间异质的模式,促使每个幼儿参与到活动之中,最后教师对小组表现进行评比。如在“接球跑步”游戏中,教师将孩子分为几组,以接力赛的形式,在赛跑中传递小球,最先到达终点的小组取胜,在取胜后,教师以代币奖励,如颁发小红花、进行口头表扬、计分等,让孩子感受付出的快乐,督促孩子进行合作,进而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对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3 展开探索活动

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幼儿自身探索、实践而获得资料、信息,并进行总结、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对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实践。如在认识植物的教学中,教师让孩子走出课堂,在幼儿园内捡起飘落的叶子,让孩子观察叶子的形状,并从多种叶子中找出不同形状的叶子,引导孩子形成“叶子从哪里来的?”“叶子上面的脉络是什么样子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它的颜色会变吗?”“叶子落到地面后会怎样?”等一系列问题,加深孩子对叶子、植物的了解,扩展孩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收集完成后,教师教孩子做贴画、面具、标本等,并让孩子参照叶子在图画本上画出叶子,通过孩子的亲手操作,让孩子了解叶子的用途,提升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借助各种资源

幼儿园中有大量的玩具、材料,教师要将这些材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借助已有的材料,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制造个性化的作品。如教师让幼儿用积木排成各种形状,用线和珠子展开串珠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如让幼儿通过原有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成各种玩具,如“小机器人”、“洋娃娃”等。再如通过各种资源,展开多样化的活动,可借助彩纸、拉花、小剪刀等材料或工具,开展“过节”活动,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剪出多彩多样的窗花、小人、动物等,并让孩子进行分组协作,将剪彩贴在黑板上,将拉花挂起,此刻孩子的参与力提升,且自由地展现自己。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手工制作水平有限,但是作品里充满了天真、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进行肯定,并鼓励他们做出更漂亮的艺术品,使他们树立动手创造、提升自我的信心。

5 发挥课外力量

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堂,还在于课外力量的支持,如家庭、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资源的作用,将各种能够影响到幼儿实践能力的因素引入到教学之中,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相互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将幼儿带下课堂,走进多彩的自然世界、社会,展开校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促使幼儿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如借助“植树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幼儿参加植树、制作等活动,并给予幼儿奖励。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家庭展开积极合作,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传授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与方法,在提升幼儿实践能力的同时,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6 结语

幼儿教学的教育形式影响着幼儿实际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展开多种实践活动和游戏,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能力,为幼儿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润兰,袁永昌,白然,王琳.加强实践环节 适应社会需求[J].实验室科学,2010(3).

[2] 王润霞.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6).

[3] 潘群.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2(2).

篇7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73

1引言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导致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更为突出。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影响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想探索关于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方案,进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为民办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2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在教学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教学热情较高

对于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大多都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做什么事情都比较积极,能够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新鲜,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会主动要求承担教学任务,也乐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中去。

2.2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青年教师在校期间经过长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面比较宽,在承担专业课教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并且自学能力强,很够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3与学生沟通容易

大部分青年教师刚刚进入教师的角色,仍然会保留一些学生的气息,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且他们会有很多共同点,对指导学生学习、考研和就业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以更好的解决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年轻教师从事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年轻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学和培训,教学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经验少,缺乏大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二是处理教学内容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确;三是语言表述缺乏凝练,缺乏逻辑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教法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另外有些老师重科研,轻教学。总之,这些问题会严重的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利于他们教学效果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下面我从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提几点建议。

3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3.1持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对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的合力,学校可以构建有效的青年教师指导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进一步实施教师教学的“传、帮、带”,实施导师制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让有经验的老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给青年教师的指导,让年轻教师更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

3.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培训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所说的培训主要是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基本功。首先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青蓝工程”之新入职教师系列培训,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题主要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选某一方面比较有特长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老师。其次,学校可以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到其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和访问,重点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再次,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对行业人才和技能的要求,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结合度。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转变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在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提高教学相关指标的权重,比如年终对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并将教学和科研分开考核,这样就体现出学校对教学方面的重视,同时也能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积极性的教学环境,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实施公平竞争,竞争上岗,绩效工资,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进行奖励,对有待提升的青年教师一些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通过建立这类考核制度可以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另外还要建立督导制度,形成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督导理念,学校可以分层督导,学校督导处、学院督导处和学生听评课。并且采取随机督导的形式,督导听评课之后还要有个意见反馈,对青年教师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采取 “听、评、帮、教”督导方法,不断的强化管理制度,形成教学激励与督导相结合的机制,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竞赛

教学竞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竞赛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大赛、优质课程比赛、说课比赛、课件评比、教案评比等等。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提升空间比较大的青年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竞赛活动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各个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让青年教师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保证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5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听评课制度

听课是一种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传统方法,在青年教师中实施此项制度也是非常有效的,听课范围可以不用局限于本教研室、本学院,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听课,可以听一下学校优秀教师的课程,向他们进行学习。除了听课之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评课,学校在设置听课记录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听评课记录的设计,体现出对听课后评课的重要性,通过对老师们听课后的评课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后,以及进行深刻的反思,久而久之就会对讲课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实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是在逐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我们需要去挖掘、去培养,只有这样才会与众不同,才能有自己的特色。

4总结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规范,除此之外,还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进行双重引导,再加上制度约束和督导激励,相信通过以上措施一定能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今锋.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082.

[2]周震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37138.

篇8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参与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1]。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印象进行评判的重要因素。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现出自己为人处事的缜密态度。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准确流利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文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这就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注重课文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采用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在进行分组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带头人”的方式,让这名同学带领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进而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的方式q,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描绘闰土这一人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如文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这句话表现的是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性格特点,“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表述的是中年闰土的生活处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课文中人物角色众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从范进、胡屠户、张敬斋和邻居等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筛选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相关分析与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辨别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其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已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将案例教学视为精品课程的要素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总结近几年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纯理论讲授为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课堂上的引导者、指导者、调动者、观察者。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具体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学习,成为受教育的主体,真正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较强的独立辨别能力与分析能能力来指导与提高其实践能力。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案例的筛选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与授课内容脱节;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恰当的进行身份的变换,分别以引导者、指导者、调动者、观察者的身份发挥指导、引导和控制的作用,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处于主体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所学理论,针对具体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其间必然会出现相关知识点的偏差和讨论时间的浪费。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们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控制,尽量避免讨论偏离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控制,这样才能成功的实施案例教学。

二、精心组织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以案例教学的精心组织和实施为前提。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根据我个人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教师精心选择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和难易适中的案例

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在《税收筹划与》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所选的案例必须是个人或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宜采用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和人们生活较为接近,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其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进而对于最优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助益。但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虚拟的,和学生了解的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就会认为缺乏现实意义,认为没有必要讨论,也就缺乏热情和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所选择的案例是否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税收筹划与》授课学时只有48学时,在有限的48学时里,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间上非常紧张。因此,教师在选择具体个人或企业税务筹划案例的时候,应根据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的全面了解,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相适应,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篇幅较短、包含的信息量不太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理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更重要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安排学生提前进行充分有效的准备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在案例讨论前几天把案例发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分析要求,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整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事先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中的个人或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尤其是企业的类型,以及所涉及的税种和税率,根据需要可以相应地进行计算、分析;二是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税收筹划的途径、方法和具体可行方案,各种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从而选择一种最优、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案。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学知识与具体案例的内容展开分析讨论,强调对于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三是对于讨论的观点及结果等需要学生进一步体现到书面材料的整理中,为参加相关案例讨论进行相应的准备与结题。

3.小组讨论和课堂集体讨论相结合

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我在案例教学中采取的做法是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般5~8人一组,人数不宜过多,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整个小组讨论活动由小组长主持,并委派小组成员做好讨论的相关记录,要求小组中每位组员都要发言,不必强求意见一致,讨论时只要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扩展的目的即可。教师应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只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各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参加课堂集体讨论,由各小组发言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依次对所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的引导和启发,使讨论的主题不断深入,进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4. 做好案例讨论的概括总结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概括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总结案例讨论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念。总结可以采取当堂口头总结,即教师针对课堂上大家讨论的结果作口头总结。 还可以采取书面总结,即作为一次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再思考。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个人认为采取书面总结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总之,要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精心组织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蓓蕾,钱黎春,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汤幼平,周曙光,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吴菁,徐振领,周慧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篇11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相比,内容上更加复杂和丰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以及学生单方面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适合数学这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被不断的推广以及普及,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在使用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定义以及有关空间知识采用单方面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模式,无法很好的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会造成学习主动性的缺失,让学生觉得相关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把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上,但是却忽略了对解题思路进行培养的本质。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答题的训练,但是学生往往只能对常见的题目进行解答,对于稍微变形的题型就会出现解答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解题时缺乏一定的变通能力。

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不仅涉及到简单的加减运算,还会涉及到各种几何图形的学习和方位的理解以及思考,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一)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则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为空间的概念、呈现的工具以及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提高人们对空间意义的相关理解,并能够利用空间的性质而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对问题的解答和思考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所涉及到的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1.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中有关空间思维的知识处于刚刚接触的阶段,学生作为初学者并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因此需要通过语言进行相关的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语言的表达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以及空间的想象。例如在对有关方向运动问题的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中所描述的具体数据、方向以及情况,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路线图来帮助解题。在指导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设计到方位的知识以及路线长短的知识,这些都能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并具有空间思维的意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以及自觉性的培养,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提高其空间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生活化以及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例如在对三角形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三角形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因此教师在对一般概念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实际的三角形工具来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对三角形道具进行观察,结合所学的相关概念和定理,验证所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三角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注意到身边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初中数学的学了需要具备一定观察和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将其脑中所思考的内容进行具象化,从而在真实的空间中将自己的空间思维思考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具象,来达到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其综合的能力。例如在α⑻寮负握庖荒谌萁行教学时,光是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分部剖析绘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的几何图形进行拆解或者拼凑,来仔细观察立体几何的相关定义和概念。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的空间思维,在提高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其空间思维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除了上述的几种策略和方法以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比较复杂的图形进行简单化,让学生能够对图形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将简单化的各个部分进行联合,让学生在分解联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篇1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32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N Buxian[1], YANG Fengtao[2]

([1]Jiangsu Huai'an Technician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001;

[2]Huai'an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weak link in the whol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poin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is end, it is to find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at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0 引言

如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因为信息化的渗透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

为此,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投入。近两年,各职业院校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但是大部分院校都由于老师信息化水平欠缺而使得这些信息化资源闲置,成为摆设。加之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好多信息设备还没有使用便已被淘汰,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有效提升淮安地区职业院校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我们以淮安地区为试点范围,从2015年3月份开始对淮安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了题为“淮安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我们提出了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特点分析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于传统的电化教育,它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是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它包括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在教育部2004 年 12 月 25 日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的内容有所描述,概括如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主要是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2 制约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分析

为了能找到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式进行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的调查。本次共发放了330份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18份,回收率达到96.36%。问卷主要从被调查老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情况、被调查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及其使用情况、被调查老师对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和信息化资源的获取方面的能力情况以及提升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年轻教师比例偏少。通过对各学校老师的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集中在35 到50岁之间,通过统计得出:被调查对象中35 到50岁之间的老师达到61.6%,其次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占12.1%,50岁以上的老师占26.3%。从年龄比例来看, 35周岁以下的年轻老师比例不高。

(2)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够,目的不明。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以“教师的岗位”为自变量,“您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为因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从图1中我们发现,一线老师中有7.86%的老师认为就是上网进行教学资料查找的能力,有25.79%的老师认为是对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有51.89%的老师认为是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只有14.47%的老师认为是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相融合的能力,其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而从调研的结果看行政管理人员有82.39%的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相融合的能力,其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

另外,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一线老师对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如图2所示,只有19.5%的老师认为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有39.3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方便。另外有27.99%的老师认为主观上不想使用,主要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

图2 “借助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原因”的调查结果

(3)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投入不少,但是有效利用率底,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在调研的学校中,所有的学校都给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或数字电视等多媒体播放设备,每位教师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个学校都建有校园网、OA办公系统。但是,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的学校不多。从部分学校的设备使用记录表中能看出,有些设备使用率还不足20%。就是在这不足20%的使用机会中,使用最多的也就是用来播放多媒体课件。

另外,在调研的学校中除了两所高职院校具有录播教室以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录播教室。有录播教室的院校,其录播教室的使用率也比较低。在“贵校是否有过对名师或者示范课进行录像并共享”的问卷调查时,有48.43%的老师选择了“据我所知,从来都没有过录像”,有32.08%的老师选择了“偶尔有过,主要作为存档资料供上级检查”,有10.96%的老师选择了“有过录像,但是录像效果太差,没人愿意去观看”,只有8.81%的老师选择了“经常录像,并将录像结果供大家学习交流”。

(4)教师在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软件方面的能力不足,获取网络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也很缺乏。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一线教师中能熟练使用“Authorware课件制作”软件进行交互式课件制作的老师只有16.04%,掌握“绘声绘影”视频编辑软件的老师仅仅占22.33%。

从图3中,我们能看出仍有5.03%的老师表示不能独立完成任何课件,能制作既有交互性又有智能性课件的老师只有2.52%,能制作“有交互性但无智能性”课件的老师只占21.70%。

图3 “您能独立完成的多媒体课件类型”的调查结果

在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也非常缺乏。在“包括优秀微课在内的很多教学资源在网上都有专门的网站供大家下载、学习,您是否经常下载、学习这些教学资源?” 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35.53%的老师选择了“不知道网址,无法下载。”

(5)一线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简单的PPT课件来应付学校检查或者方便自己的教学。在“您上课所使用的课件来源是什么”的调查中,有39.62%的老师选择了“从网络上下载”,有43.4%的老师选择了“随教材所赠送”,只有6.6%的老师选择了“根据课程需要自己制作 ”,另外还有10.38%的老师选择了“上课不需要课件”。

(6)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教师参加这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提供给各院校老师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机会很多。但是,在“是否愿意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问题调查时,75.26%的老师称主观上不太愿意参加培训。

3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3.1 加强对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教师的引进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受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上都应该进行一定的变革以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些正是中老年教师的弱项,他们平时教学认真负责,但是不太喜欢变革,或者说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所以说信息时代本身就是年轻人的时代。加强对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教师的引进,给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注入新的信息化血液。一方面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交流学习的机会,能迅速提升中老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

3.2 提高认识,端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目前,职业院校的一线老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严重不够,提高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端正信息化教学态度,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开设信息化教学示范课,提高老师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认识。先是鼓励有能力的老师开设信息化教学示范课,让其他老师观摩学习。逐渐扩大老师范围,保证每位老师都有机会开设信息化教学示范课。并鼓励老师把示范课教学方法带入自己的课堂。逐步让每位老师做到每堂课都能上出信息化示范课的效果。

(2)开办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专家讲座,端正其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要把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每学期至少开设一到两次这类讲座,让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化教学相关宏观知识,认识其重要性,知道信息化教学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能起到什么效果。

3.3 加大新设备的投入,保证旧设备的使用率,同时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

各职业院校要迅速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规定老师在课堂上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情况要及时通报,对于使用不当或使用不到位的要予以批评惩罚,对使用较好的要给与一定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还要加大新设备的投入,提升教师对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保证设备和教师的运用能力都能与时俱进。

3.4 通过培训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的应用能力,加强培训的管理,提升培训效果

首先,要组织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各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的应用能力。针对这样培训,国家、省、市以及各学校都要制定近几年的培训计划纳入各自的五年规划中去,对于各级别培训都要精心设计,培训侧重点上要有所不同。

其次,要加强培训的管理,保证培训效果。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在制定国家、省、市、校这种多层次的培训模式中,要做到越靠上参与的教师就越少,并且开课时间要越长点。这样保证越往上,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就越高,无形中提升了更高层次培训的效果。

(2)针对老师的培训,要求必须是逐层培训,也就是说参加过校级培训的老师方可参加市级培训,参加过市级培训的老师方可参加省级培训,以此类推。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知识的衔接和稳定,提升老师参加高层培训的质量。

(3)各学校针对老师的培训效果要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调节老师的参培积极性,提升培训效果。比如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达到效果的培训可以折算一定的学时来提升老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加强培训过程中的管理,严格培训过程中的考勤和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通过官方途径汇总给各学校,由各学校通过自己的绩效考核制度对老师的培训态度进行约束。在各级培训中还要建立培训监督管理小组对培训组织部门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督管理。培训结束后,还要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培训效果方能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5)加强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培训结束后,各学校还要针对老师是否将培训效果运用到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要求老师学以致用,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

3.5 制定各种奖惩激励制度,激发老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动性

各学校要尽快改进现有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有关“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面的奖惩激励制度。对于主动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的老师要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通过培训仍不能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奖励优秀,惩罚落后,做到奖惩分明,调动所有老师主动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3.6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教

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上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大的。教师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比赛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所以,要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获奖的老师,回来后要将其作为校内或市内示范课的形式组织其他老师观摩、学习,以达到带动全体的效果。

4 小结

当然,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国家、学校和老师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目前,国家也经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从2010年起,教育部举办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设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实训教学三个比赛项目来推动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专家学者们也在国家政策的大方针下努力探索符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我相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下,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肯定能得到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