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 16: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19-03
高血压为多发病常见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该病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终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导致发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和致死[1]。进而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鉴于此,护理工作中采用“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100例,均为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者。病例纳入标准:(1)均按照“三同一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侧,进行非同日、3次静息血压测量均超过140/90 mm Hg,明确诊断,并符合WHO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Ⅰ~Ⅲ级;(2)无严重合并症;(3)日常生活可自理;(4)无交流沟通障碍;(5)排除继发性高血压;(6)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高血压分级、分类,评估危险程度。同时,采用简化醒觉维持试验(Osler试验)排除假性高血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9岁,平均(48.7±3.2)岁;按照高血压病分级:高血压病Ⅰ级45例,Ⅱ级31例,Ⅲ级24例;按照高血压病分型:高血管阻力型32例,高血容量型49例,混合型19例;病程:最短3年56例,最长14年44例;受教育程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23例,初中至专科文化水平47例,小学文化水平30例;在职人员68例,离退休人员32例。所有患者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患者均于来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第1天,在给予基本检查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然后由责任护士采用KABP模式进行健康教育。KABP模式健康教育步骤:(1)评估。于患者来源就诊或者治疗的第1天,首先将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让患者自行填写。表格包括的内容,①高血压病的发病危险因素;②现有的不适或者典型的症状;③对疾病的认知态度;患者疾病知识知晓情况;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⑤患者的健康行为。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方式。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现存的容易导致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共分为四个级别: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极高度危险。再次,根据上述的危险因素分层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内容,并个性化实施。(2)提供相关的知识。通过与患者交谈、讲授、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的方式,个性化地对患者讲述高血压病发病的原因、主要的危害、不良生活习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良的介导和对病情的激化作用;讲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果,如告知患者抽烟损害人体所有器官,还会导致最少10种癌症的发生。若能够戒烟,则能够较好地控制高血压病终点事件的发生。(3))树立良好信念。提供相关的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督导强化让患者理解接受并知觉到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纠正错误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就易患更为严重的疾病。从而增强患者的易感性、严重性意识。同时,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还要让患者感觉到益处,让患者坚信只要自己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采取保健活动,能降低患病率或者减轻疾病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4)健康行为训练,主要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如能够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戒烟;调整饮食结构,接受得舒膳食;确定有氧运动项目并自觉安排锻炼的时间;使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能完成根据自己血压情况安排服药时间,作好服药记录等工作;将服药与自己的生活事件相联系;确定一个提醒者或物品(在其忘记时予与提醒);采取低盐饮食等。
采用上述健康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为3个月。门诊患者以及住院治疗的患者出院后均采用定期家访、电话访谈、书信方式,保证健康教育过程的持续性。3个月后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
1.3心理健康评价的工具量表
采用KABP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前后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评。该量表共有90个问题,包括10个症状因素。采用5级评分法(1~5),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也是目前国内外用于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得分越高,表明其症状越严重。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因子分[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KABP健康教育模式前后心理健康测评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行t检验,P
2结果
采用KABP模式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见表1。采用KABP模式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降低,除强迫、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早已经被公认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误区,认为医务人员所认为和宣传的危险因素均属于个人习惯和生活范畴,并不影响和违公德,也不危害大众健康。因此,患者不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也就对自身的不健康行为不能很好地控制,也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各种活动,使健康信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传递交流,使受教育者树立健康意识,自觉自愿地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者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3]。采用KABP模式健康教育是对健康教育宗旨与内涵的演练,是整体护理行为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KABP模式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而目前已经被社会公认的健康,则是“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要求患者通过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态[4-5]。
而KABP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然而,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知识是行为转变所必不可少的,有了知识却并不一定会引起患者的行为转变。患者从获得知识到发生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因素均可影响知识向行为的顺利转化与维持,其中包括患者是否对知识感兴趣、是否意识到转变行为带来的收益、有无受环境与经济的限制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改变的失败。只有当患者能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逐步形成信念,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6]。KAB模式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受到护理人员的热情服务和耐心细致的健康指导,在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后,提高了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信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自觉效能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KABP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淑霞,冠心病207例综合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117-118.
[2] 张作记. 症状自评量表(特刊)[M].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8-121.
[3] 沈健,王利群. 社区护理[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22-28.
[4] 钟美兴,谢红英,曾琳,等. 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63-65.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86-02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患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高血压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普遍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下降,经常反复的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混乱,从而影响了对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运行,形成了以血管收缩带来的神经冲动为主导的兴奋中枢,最终导致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产生阻力,血压升高。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及带来的危害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1]。高血压病程长、治疗慢且反复发作,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患者确诊为高血压时需要接受长期甚至终生治疗,且根据血压值及并发症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故高血压患者除了临床治疗及护理外,心理的护理及院外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病情的治疗及控制亦是非常重要的。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84例,女63例。年龄53~92岁,平均(78.7±3.9)岁。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7例,Ⅱ期62例,Ⅲ期48例。合并有肾衰竭2例,脑血管疾病6例,心血管疾病9例。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测患者的血压,采用卧位或坐位,需测3次,间隔3~4 min,取平均数。检查患者血压变化,了解有无合并心、脑、肾病变时产生的相应体征。 询问患者有无家族史,病前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如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喝咖啡,吸烟等),工作性质及头痛、头晕程度等。完善相应的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见有无红细胞、蛋白尿、管型尿等,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2)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主动脉迂曲、扩张,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可见左心室增大及肺淤血征象。(3)心电图心脏受累时示左心室肥厚、劳损及各种心律失常等改变。
1.3 诊断标准[2]:见表1。
表1 列出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进行的分级
2 临床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主要是指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使血压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老年患者高血压治疗的目的。常用降压药物有:利尿剂(氢氯噻嗪)、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血管扩张剂(硝普甘油)等,上述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预防,药物一般遵医嘱从小剂量开始,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不可擅自增减和撤换药物;注意对老年病人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直立性血压下降和低血压,应指导患者在改变时应缓慢;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当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平躺并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护士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反复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病终身服药及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详细介绍药物的治疗作用,告知用药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注意观察疗效和用药的不良反应。
3 心理护理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于急躁和情绪激动,而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会导致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加重病情。老年患者或高估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而过度悲观,或生性乐观而对病情过度的乐观导致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或由于退休或者长期卧床,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产生心理落差等而导致沮丧心理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都不能缓解甚至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护理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展开不同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多多关心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多与患者交谈,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语言要温和、得体,同时还要注意非语言的运用,如眼神、手势等具有暗示作用的表情和动作。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以保持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有助于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目的。总之,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互动中与患者逐步建立信任,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降压药物的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引起其足够的重视,指导老年患者在院外的长期规律用药,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指导等方面。
4.1 建立正确的疾病治疗理念: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理念模式,而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在护理应努力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以建立正确的疾病治疗理念。
4.2 指导患者长期规律应用降压药: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高血压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及详细解释药物的药理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应告知其以及日常生活中服药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规律服用降压药,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药物剂量的调整需要在医师指导或者根据血压波动情况下调整,防止血压发生反跳。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
4.3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①合理膳食 高血压患者总的饮食原则是“三低一高”,即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优质蛋白[2]限制食盐摄入,一般成人摄入盐5g/d~6g/d。此外,过多摄入脂肪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的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选择低胆固醇食物,适宜吃含蛋白质高的物品,如豆类及豆制产品、蛋清、牛肉、羊肉、猪的瘦肉、鱼类、鸡等;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减少胆固醇在肠内的吸收。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另外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一些高血压患者宜食的食疗验方,如:冬瓜、南瓜、丝瓜、黄瓜、苦瓜等瓜果、芹菜、洋葱、番茄、核桃、海带、紫菜、菠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钾低钠食品,以保护血管、降低血压。合理的饮食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又可以控制肥胖,是高血压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保护措施。②限制体重 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护士除了向患者宣教肥胖的危害外,还应指导病人如何防胖减重,适度增加有氧活动量,超重者要逐步减轻体重,但不宜过快,病人在减轻体重时应保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若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可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③适度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压;同时也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增加,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每天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并持之以恒。但是,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应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项目,不宜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 。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均是不错的体育锻炼方式。运动能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每天早晚可以跑步或散步,逐步地增加运动量。④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紧张,生活要有规律,以保持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兴奋、过度紧张、情绪波动都不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应鼓励患者适量从事有兴趣的休闲活动,如养花弄草、钓鱼、欣赏曲调柔和的音乐等,均可使心情愉快,对降血压有益。⑤限制饮酒,戒烟 提倡戒烟:长期饮酒者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高,易引起高脂血症,应戒酒、戒烟。 ⑥防止发生便秘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而大便过分用力会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因此应积极预防便秘。鼓励老年患者平日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若已经发生便秘,早晚喝1杯蜂蜜水肠道,并学会正确按摩刺激胃肠蠕动,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促进排便,不可过分用力排便。
5 结果
通过对该组147例患者进行临床及护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绝大部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得到了显着地改善,并逐步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用药方式,使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该组患者中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者141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达95.92%。
6 结论
高血压疾病一旦确诊即需要终身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等)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方法。全面有效的临床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患者改善和控制患者的病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存在较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14.24+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138-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多出现在妊娠20周以后,据统计, 5%~10%的妊娠妇女将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严重者可造成产妇与围生儿死亡[1]。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心理负担比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大,恐惧、悲观及焦虑等心理负担普遍存在,而这些应激心理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平缓患者的悲观情绪尤为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根本,具有健康的心理将会指导人们改变危险的行为[2]。本研究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由上级医院确诊并转入本辖区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80例,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探讨健康教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本辖区内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共280例,所有患者均已经由上级医院确诊出院,转入社康中心随诊,诊断标准参考第六版《妇产科学》的标准来确定[3]。
1.2 方法
对本院门诊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的孕妇进行专科治疗的同时转诊辖区内社康中心建档管理。社康医生对患者督促专科用药、监测血压、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和社会功能情况调查,针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情况及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1.2.1 家庭随访 由医护团队每月一次家访进行个体指导,保持监控的连续性。通过社区医师家访,可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影响患者心理因素的情况;了解执行专科医生医嘱的情况;与患者深入沟通,指导患者认真学习妊娠高血压知识,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就不会对妊娠高血压有过分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患者认知上存在的误解,给予加强指导,增强健康信念。从基本上讲只要正确认识妊娠高血压,大多数人不会对妊娠高血压疾病会有过分的恐惧。
1.2.2 电话、电脑QQ信息 通过电话和电脑信息平台可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的健康教育信息;可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提供连续的信息,信息可以做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以期让患者本身详细地了解自身的病情,继而可以消除自身的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恢复患者受损的社会功能。
1.2.3 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有效地平稳患者的心理状态。
1.2.4 座谈会 组织座谈会请已康复的老患者参与交流,讲述妊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分享康复的经验,有向导作用,可有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过分的担心和焦虑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有恐惧、焦虑、担忧等悲观情绪者为256例,干预后为136例;干预前患者工作能力下降179例,干预后为107例;干预前患者日常活动受影响147例,干预后为74例;干预前患者社会交往能力下降165例,干预后为93例。干预前与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
表1 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比[n(%)]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的死亡总数的10%~16%,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主要症状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妊娠期高血压的病因和机制。由于患者本身知识缺乏,常会产生自责感,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4]。此外,有些妊高征患者缺乏医学常识, 非常担心服用药物将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存在恐惧、紧张以及焦虑等心理[5],尤其在这个时期,这些心理问题显得更加明显,有文献资料表明孕期紧张或焦虑与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早产、产程较长、产后出血、习惯性流产以及胎儿宫内发育异常等具有一定相关性[6-7]。健康的心理是人们执行健康行为的基础,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基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负担,转变成为健康的心理,继而改变患者自身的危险行为,同时健康的心理能够使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处于最佳状态[8]。健康教育不仅能给患者传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还能传授患者普通治疗、护理的操作技能,使患者离开医院、回归社会家庭后能自我进行普通治疗及护理[9]。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悲观情绪、工作能力、日常活动、社会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说明社区健康教育可全面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况,对提高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疗效,减少子痫的发生,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娟.1996年~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60.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042.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7-104.
[4]邱燕平,陈伟月,钟瑞卿,等.护理干预对减轻妊娠高血压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业版(下旬刊),2012,(7):73-74.
[5]石秋连,李晨芳,梁活娟.循证护理在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并发症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0(3):81-83.
[6]上海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0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3):137-13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062
Abstract Objective:Anxie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Methods: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March 2011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in 8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use of amlodipine anti-anxiety agents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therapy treatment,the patient anxie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arried out from Rating Scale (SAS) for investigation.Results:87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12 weeks,87 patients,57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23 cases,7 case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0%;87 anxiety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SAS change this group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SAS score of 582±81,SAS score after treatment was 191±139(P<005).Conclusion:Anti-anxiety agents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s in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ypertensive effect is significant,safe and worth promoting.KeyWords Aged;hypertension;anxiety;comprehensive treatment
老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见病,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服药,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伴有焦虑情绪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抗焦虑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伴有焦虑情绪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根据高血压分级2级41例,3级46例,其中男42例,女45例,年龄66~81岁,平均713岁。
治疗方法:采用氨氯地平5mg/日,联合盐酸丁螺环酮,联合健康教育,联系治疗12周。问卷调查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评估情绪状态。首先对患者进行表格填写培训,在问卷调查前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焦虑状态评分(STAI)以正常成人常模95%为标准,超过该值者为焦虑(状态总分为57)。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诊3个月未见复发。②有效:症状和体症减轻,诊3个月未见症状加重。③无效:症状无改变。
结 果
血压及心率(HR、DBP、SBP)治疗前后变化:87例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降压效果:治疗12周后,87例患者中显效57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0%。
治疗前后焦虑状况变化:87例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情绪治疗前治疗前SAS评分为582±81,治疗后SAS评分为191±13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为探讨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情绪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伴有焦虑情绪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抗焦虑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87例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2周后,87例患者中显效57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0%;87例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情绪治疗前SAS评分为582±81,治疗后SAS评分为191±13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降压药物联合抗焦虑剂和心理健康教育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高血压患者存在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现状,多数患者因担心高血压的并发症而引起焦虑,从而进一步导致血压的剧烈波动。从而使加剧了血压的波动,血压的剧烈波动与心脏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氨氯地平为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血管平滑肌有高度选择性,可直接扩张小动脉,具可直接扩张小动脉,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敏感性[3]。
本组研究显示,单纯降压治疗对高血压伴发的焦虑症状效果较差,联合应用抗焦虑剂丁螺环酮治疗后,不仅焦虑情绪明显改善,降压效果也明显提高,降压药物联合抗焦虑剂和心理健康教育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77-01
1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目的
1.1 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理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降低心脑血管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1.2 防止和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是目前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推迟并发症的年龄,减少其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3 避免急危并发症的发生:对已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减缓并发症的发展。当情绪发生波动、高血压危象采取对策,及时就医,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防止病情恶化。
1.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通过定期的宣教与患者沟通,能强化患者的行为,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血压控制就会越接近正常水平,从而使高血压的并发症发病率降低。
2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对象
2.1 全人群(主要是健康人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生活中易养成各种影响健康的行为。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家从小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防患于未然,使成年人的知、信、行向有利于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并矫正不良习惯,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2 高血压病人: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知道坚持按时服药和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防止病程恶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2.3 高危人群: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家属应通过健康教育得到的知识、保健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血压检测和危险因素控制。
3 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
3.1 高血压病人多表现为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去除过多的忧虑。让其了解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有效的控制,绝大多数病人能与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
3.2 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g~6g以下。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戒烟少酒,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食含钾高的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钠食物如黄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香焦、橘子等。宜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
3.3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患者可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3.4 熟悉高血压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基本措施,掌握药物治疗的要领和基本知识,防止用药过程中出现性低血压;建立静脉通路,降压时应注意根据血压调整点滴速度及药物的浓度,并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用药期间不能骤停或突然撤药物,防止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3.5 向出院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家庭测量血压或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建立长期的医疗保健合同,定时检测血压,指导坚持服药,勿随便停药、减药,观察血压变化,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
4 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4.1 定期将高血压患者组织起来集中讲授高血压的饮食,起居及生活方式,鼓励高血压病人之间互动,通过沟通饮食,运动及血压的控制情况,引导患者自愿服从健康指导及治疗。
4.2 教会患者如何测量血压,如何数脉搏等。
4.3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电子屏幕等大众传媒进行控制高血压宣传,通过宣传单、宣传折页和手册等文字资料直接宣传,通过宣传展板、宣传画以及聘请健康教育专家开展高血压大课堂系列活动,小讲座、咨询等多种人际传播形式。进行文字和形象教育,便于信息交流、随访。
4.4 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从而减少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全身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小动脉功能。但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掌握发运量,可以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甚至可以进行慢跑、游泳等全身性的锻炼。运动频率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
5 心理指导
近年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高血压的转预后及治疗效果。因为高血压病人是有情绪不稳定,个性脆弱等性格缺陷。因此,保持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可通过以下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指导。
5.1 做好入院介绍。热情接待病人,给病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让他消除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及时做好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的介绍和自我介绍,帮助病人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消除陌生感,介绍患者与其它病人相互认识,便于更好相处和消除孤独感,使病人能够安心愉快地住院治疗。
5.2 抓住每个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心、诚恳地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疾病和心理相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好病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忧虑、悲观情绪。
5.3 安排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配合心理放松训练和情景冥想训练。
5.4 根据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防和治疗原则,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及时将病情治疗的相关情况反馈给病人,使病人增强治疗的信心。总之,对高血压病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发挥主动性和重视自我保健很有意义,使病人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正视疾病,对病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加强病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还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班的小彬同学一年多以来,为了治疗突发性的高血压已经跑遍了上海、南京、常州的各大医院。他的“病情”很奇特。
第一:连医生都无法确定他是否患了高血压。如果没有,那为什么有时候血压高达170,如果有,那为什么吃了降压药依然不奏效,不吃药反倒自动降压。
第二:无法确定突发高血压的病因。从24小时监测血压到做脑CT,拍X光片等检查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一切正常。他的家族没有高血压患者,因此不存在遗传因素。他对这个诊断结果不满意,不断地说:“烦死了。”“我的身体为什么会这样?”“成绩都下降了,怎么办?”
一、原因
小彬同学到底有没有得高血压呢?我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为什么他有时会血压升高,身体难受呢?我的分析如下。
1.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精神紧张。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使人精神振奋,消极的心理暗示却造成不良影响。
当小彬第一次因为头晕去医院的时候,一个急诊室的医生在没有经过任何检查的情况下告诉他他有可能得了高血压和心脏病。尽管后来的检查并未确诊,但这句话就像魔咒不断在他脑海里回响,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很担心这把剑何时突然坠下。这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他的精神更加紧张,血压更高。
2.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压力太大。
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也会导致血压升高。高中生高血压患者,其中40%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尽管大学扩招,升学率大大提高,但是考上好大学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小彬成绩下降使他这个“优等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医生又嘱咐他不能过度疲劳,要适度休息,这让他非常矛盾,也非常无奈。而小彬的“高血压”经常发生在考试前或考试成绩揭晓后,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
3.自我期望过高,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很负责的人”,这样的自我评价让他无法忍受自己因身体原因而不能参加过于激烈的活动,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挑灯苦读。仿佛这使他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老师同学的鼓励和父母的期待。
4.性格比较内向,交际面狭窄。
小彬的个性比较内敛,没有多少朋友,课间也总是埋头做作业或者看书。其实,课间的闲聊或者活动,并非一定要从中学习什么,而是一种精神的放松,注意力的转移,压力的排遣,而小彬把自己排除在外,自然失去了放松自己的机会。
二、采取的措施
1.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
因为家长、教师、医生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所以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暗示。我首先与家长联系,带他去看权威的心脏外科专家和心理医生,通过专家告诉他他的身体很健康,心脏和血压都没有任何问题。心理医生告诉他之所以偶尔血压高心率快是因为情绪紧张。权威的结论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知道即使紧张的时候也设有“性命之忧”,也就不会强化病情。
2.利用历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课堂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合。利用历史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特意找学生谈话相比,淡化了刻意的痕迹,更容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是借助教材或者其他教学资源。例如,在《一代雄狮拿破仑》这一课,拿破仑军队被反法联盟打败之后,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设问:“守备如此森严,拿破仑就此放弃了吗?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学生说:“没有,他居然想尽办法从岛上逃出,重新波旁王朝,再次登上皇位。”设问:“遇到再大的困难,勇敢者会怎么做?”学生答:“不畏艰难,理性分析,把握时机,迅速行动。”还有学生说:“不能丧失信心,放弃希望,怨天尤人,而要积极主动寻找突破。”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拿破仑的事例中汲取精神力量,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
3.适当降低教师和家长的期许,减轻其学业负担和压力。
老师家长不能以一时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努力,而是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评价。例如,他在劳动卫生工作方面一丝不苟也是负责的表现。这能让他不再时刻纠结于成绩的波动,减轻负罪感,放松情绪,轻装上阵。
4.帮助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中时代,友谊往往是学习压力的减压阀,是枯燥生活的剂,是相携相扶共同进步的动力。我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的合作和摩擦中增进与同学的友谊,学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要使他们困难时懂得求助,快乐时懂得分享,而不是自我封闭。
5.鼓励他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魄。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94-02
高血压是指患者收缩压或舒张压高出正常水平。因为人体的血压升高会引发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并且患病人数也逐年上升[1],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在社区内对指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以提高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控制患者的血压发展。本文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对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09年―2010年期间确诊的234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17例,对照组117例。观察组男性73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的1年;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对照组男性75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的7年,最短的3个月;学历最高的本科,学历最低的初中。2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眼前突然发黑、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高血压典型症状。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都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进行网络健康教育。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采取集体上课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患病原因、治疗方法、依从服药的意义、日常自我血压监控的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教育[2]。
1.2.2 观察组 进行常规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网络管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进行患者个人资料档案的管理,建立网上咨询邮箱,患者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专业社区医生的解答,建立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网站,对高血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方便患者阅读,并制定答卷[3],让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努力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4],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并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网络激励机制,和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形成行为契约,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一直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效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控制血压。
1.3 应用评价标准
效果优:患者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并且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
效果良:患者舒张压下降没有超过10毫米汞柱但控制到正常水平,或者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到20毫米汞柱。
效果差: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未达到效果优和效果良的程度。
效果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 以P
2 结果
对照组效果优21例,效果良39例,效果差57例,效果优良率51.28%;观察组效果优51例,效果良48例,效果差18例,效果优良率84.62%。两组患者在效果优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卡方=25.52 ,P
表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网络膳食管理 在网络上提供高血压患者的饮食食谱,规范了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方便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学习制作,例如:每日要喝1袋牛奶;每日要用50克的燕麦片来煮粥;黑木耳的日常做法等。对患者起到了提醒和指导的效果,并且患者之间在网上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把自己的膳食心理和别的患者进行分享,提高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3.2 网络运动管理 在网络上提出每日的运动指标,并鼓励患者一同完成。例如:每天要步行的三公里,并时间在半小时以上,每周要进行五次以上的运动。
3.3 网络不良生活管理 对有烟酒史的患者进行不良生活管理,在网络上用生动的视频讲解吸烟和饮酒和高血压的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患者通过生动的案例了解烟酒对自身疾病的影响,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3.4 网络心理管理 在网络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拥有快乐心和平常心,积极的治疗高血压。例如:在网络上每日更新一些快乐的视频资料让患者调节心情,并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信箱,方便患者倾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排解紧张的情绪和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的顾虑。
3.5 网络用药指导 在网上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在家里就能学习高血压用药的知识和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例如:把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的分类和服用注意事项,在网上进行总结、分析,方便患者进行查找和学习,对自己所服用的高血压药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6 网络自我血压监控 指导患者每日在家进行自我血压测量,并进行网络录入,方便社区医生进行查看,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在家进行血压自我测量,在安静休息五分钟以上后测血压,现把自己的左上臂出来,袖带绑好要松紧合适,取坐位,并保持安静,使用电子血压计,右手按血压测量开关,等测量数值出来后,等一分钟再一次测量血压,测三次,取平均值,记录在电脑中,上传数据,社区医生就可以看到了,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下一步的用药指导。
3.7 网络测试评价 患者根据网络学习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网络学习测试,在网上回答关于高血压的常识,对一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社区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患者的下一步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 张凤,健康教育疗法治疗原发性轻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0―1061.
1.1 对象 选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治疗高血压患者60例,高血压病诊断按实用内科学相关章节确诊[1]。随机分为两组: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4.67±11.04)岁,病程0.5~17年,平均9.91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2l例,女性9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3.84±9.67)岁;病程0.5~15年,平均9.76年。两组病人入组基本条件近似,其中高血压I级15例,Ⅱ级40例,Ⅲ级5例。两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和高血压每30例的严重程度分期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测查指标 入院三日内做:①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2],出院前三天重复以上检查。②治疗期间每天分三次测量记录血压值。并记录每日饮食、睡眠等一般状况。
1.2.2治疗方法①两组均按常规口服钙拮抗剂伲福达20mg,每日2次。②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在口服以上药物同时,并用心理方法干预1月。主要采用以下的心理干预方法:①心理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生为其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懂得什么是高血压,情绪、行为模式、紧张生活事件以及个性特征与高血压的关系。②认知和行为调整 根据对病人的访谈结果,针对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的认知和自我评价偏差,给予心理咨询,每周一次。③松弛反应训练 听放松指导语磁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④生物反馈治疗 使用北京博达生产的肌电生物反馈仪,JD-2A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血压下降后稳定情况每个患者1~2疗程。
1.3 资料处理 研究数据由SPSS 10.0作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对照组的高血压病人入院时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收缩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血压值出入院时比较(x±s,SBP,mmHg)
2.2 两组患者出入院SCL-90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各因子得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比对照组躯体化分显著下降(P<0.05),且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也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仅使躯体化较入院时得到改善,其余因子分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别(表2)。
表2 两组出入院SCL-90评分比较(x±s)
2.3 与全国常模比较 入院时高血压病人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健康者。出院时对照组仍留有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心理问题,而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出院结果比较SCL-90评分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
2.4 心理干预治疗组有93%的患者主观感觉饮食和睡眠状况改善明显,对照组只有20%的患者自觉饮食和睡眠状况改善明显。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生活紧张、工作负担繁重、家庭矛盾等造成的长期心情郁闷是造成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而高血压患者常常在血压增高的同时伴易怒,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安、心情烦躁等不适,入院前高血压患者SCL-90结果显示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增高与以往的研究一致。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是应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从而减轻了症状,延缓了病情的进展,使并发症减少。伲福达是临床常用的降压控释片药物,具有抑制钙离子内流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用作抗高血压治疗,不但能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更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患者具有近期和远期疗效,口服吸收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干预治疗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等方法着重解决病人的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使病人遵从医嘱、提高自己对生活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改善其心理状况。松弛反应训练和生物反馈治疗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病人遵从医疗计划、用来矫正与高血压病有关的不良生活习惯,而且还可以直接使血压下降,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消除心理、情绪应激症状[3]。其中松弛反应训练既能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减慢,收缩压下降,还可对抗紧张和焦虑。
对照组出院时SCL-90因子分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变化,而有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组出院时各因子分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测评指标明显好转,说明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使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症状有效改善或消除。
本文综合心理干预治疗组出院时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高血压病的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较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单一的心理疗法中的非药物治疗,如生物反馈方法等对血压的影响更好,对心理健康恢复的效果更加显著,使生理和心理水平得到了良性循环。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可以松弛肌肉,稳定情绪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不仅可以影响高血压病的病程、治疗和预后,控制诱因,还可以有效改善药物治疗中的副作用如头痛、食欲不振和睡眠差等问题。同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既稳定血压,又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应在临床积极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9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3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5-01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它的病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精神、生活饮食习惯、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谈,以行为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各种不良因素,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最佳水平,预防和减少了高血压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因此,预防高血压病和实施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预防方面
1.1 限盐:这对预防高血压十分有效,但真正做到也不容易,人类每日需要1克食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应进食5克以下的食盐,而我国目前人均每日摄盐高达10克,我们每日应少吃盐,少吃含钠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火腿、香肠、豆腐乳等。
1.2 多吃富含钾、钙的食物,钾、钙对钠有抑制作用,促进钠的排除,牛奶、水果、蘑菇、及豆制品都是含钾和钙的食物,多吃这些食物,与限盐具有同等意义。
1.3 加强锻炼,每天要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心理健康教育:高血压病症状明显,并发症较多,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帮助、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情绪,让患者了解到诱发高血压的原因,指导患者战胜自已,调节好自已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最佳水平。
2.2 环境与休息健康教育:环境,保持室内温显度适宜,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休息,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保证充足睡眠,忌过劳,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
3 用药健康指导
3.1 应用降压药,应严格遵医嘱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增加次数和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目的后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
3.2 应用利尿剂,注意有无低钾而引起的腹胀、无力,输入甘露醇时应快速静点,防止外渗。
3.3 输入硝普钠时,注意严格遵医嘱,防止速度过快引起血压下降,避光,同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滴速,有条件时进行血压监护。
参考文献
[1] 陈燕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效果探讨[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2年01期
结果:在整个自我管理的模式运用中,通过集中干预与社区干预的管理,并综合自我管理方式的有效运用,更好的形成优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规范化管理的有41.38%;行为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减少吸烟量的病人有10.92%,戒烟的病人有27.01%;减少饮酒量的有13.22%,戒酒的病人有35.06%;减少摄盐量的有85.63%;减少脂肪摄入量的有85.63%;增加体育锻炼的有41.95%;降低了管理人群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加强自我管理的干预方式,形成医患互动的方式,让高血压患者主动参与到配合治疗之中,真正实效的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社区 高血压患者 自我管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23-01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综合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各方面的卫生保健活动,形成严密的自我管理模式,尤其是采取集中干预与病人自我管理的结合模式下,更好的实现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期间的高血压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期间的高血压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年龄45.9岁。
1.2 方法。
1.2.1 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社区高血压的自我管理模式中,要从社区的整体情况出发,通过积极健康的有趣活动,成立各种俱乐部,每个月安排相应的活动,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进行详实的登记,包括4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形、体检结果、治疗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展开社区护理知识的讲座,包括高血压情况的知识讲座,形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化、系统化的自我管理模式。在全面印发自我管理宣传小册子的基础上,将病人的各种基本情况形成细化管理,每个患者要加强自我检查与评价,督查每一个患者在健康行为方面的管理。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将40位患者的控制情况、高血压的急救法,生活方式疾病,健康小知识,尤其是在有氧运动、体重指数、肥胖指数、血脂情况等,形成自我管理的严格化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部力量管理中,形成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相应指数的及时填写,并在医生的遵嘱下进行相应的技术锻炼。并实行分类管理的综合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患者初步明白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心理行为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及时消除顾虑。正视疾病现实,树立康复信心。心理放松疗法:针对高血压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症状,采用关心、启迪、鼓励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方式。以自我管理小组为单位,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通过冥想、气功、太极拳、倾听音乐及催眠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放松并交流感受。心理放松训练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饮食控制,在自我管理小组内组成饮食控制相互监督小分队,鼓励队员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采用低盐低脂的饮食,戒烟限酒等。运动干预,将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分成6个活动小组,有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进行每天两次的健身锻炼,如太极拳、散步、扇子舞、健身球等,并进行活动心得的交流,及时记录在册。
1.2.2 效果评价方式。通过采用相应的评价系统,在专业人员及技术的指导下,形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的评价,督促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2 结果
在整个自我管理的模式运用中,通过集中干预与社区干预的管理,并综合自我管理方式的有效运用,更好的形成优化管理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规范化管理的有41.38%;行为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减少吸烟量的病人有10.92%,戒烟的病人有27.01%;减少饮酒量的有13.22%,戒酒的病人有35.06%;减少摄盐量的有85.63%;减少脂肪摄入量的有85.63%;增加体育锻炼的有41.95%;降低了管理人群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主要建立在三个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即社会认识理论模式、压力应对模式、行为转变理论模式。
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的研究中,以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居多。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老年高血压的防治现况、疾病认知、健康行为。主要的干预措施有:健康教育、自我效能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家庭访视、人文关怀、个体化护理干预、运动疗法等;干预的方法包括:电话健康指导、集体健康教育、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板、黑板报、发放宣传画和小册子。观测的变量包括:遵医行为、健康增进行为、依从性、生理与心理状态等。
自我管理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是一种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本项目以病人自我管理为主,医患互动,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成主动。根据过去一年的管理工作来看,对社区居民采取了协约管理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与高血压患者协调商定,签订一个可行的治疗合同,再对其收取一定的治疗费用,最后才开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提供相对适合的治疗服务。回顾一年的管理经历以及最终的效果来看,对病人进行协约管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血压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病人的死亡人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25-02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变,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可累及心脏、脑、肾脏、眼底及全身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列为新一代健康指标,它代表所有健康干预的最终目标[2]。据报道,与糖尿病并存的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3]。健康教育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帮助患者掌握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的能力,本科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8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护理程序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半年,提高了患者对所患疾病知识的掌握及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了血压、血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58.2岁;有慢性并发症15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68岁,平均55.4岁;有慢性并发症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心理护理、运动、饮食、用药指导、自我护理技能培训。研究组在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由责任护士应用系统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教育[4]。(1)步骤:①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确定所需教育的层次。②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降低体重、血脂,控制血糖、血压的教育目标,并指导实施教育计划。③每周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根据效果及时修正教育计划,达到患者知、信、行的效果。(2)方式:责任护士根据制定的教育计划遵循分阶段原则和个体化原则进行教育。根据患者及家属实施计划的能力,发放本院制定的健康教育处方,每周两次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指导。(3)内容:①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饮食治疗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如何计算每日总热量,并应用食品交换份法,以含足量蛋白质、低糖、低脂、低盐、低热量、低胆固醇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宜。切忌暴饮暴食,以限酒戒烟、科学饮水为原则。降低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增加绿叶菜、豆制品、鲜奶的摄入。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②用药指导:患者服用药物种类较多,告知正确服药,并讲解降糖药的用法,以预防低血糖反应,平时随身自备糖果饼干。对于注射胰岛素患者,详细讲解并示范注射方法及胰岛素保管方法。避免药物失效,而达不到治疗效果。③心理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的精神心理状况、性格特点及在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因素进行分类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耐心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各方面的答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及解释工作,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心理。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病情的控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④运动指导:锻炼是预防并发症重要方法[5]。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消除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以下肢为主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上下楼、慢跑、游泳、太极拳、健身操等。每周3~5次。每次30~60 min。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持续的运动可增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重点在于坚持长期的锻炼。⑤血压及血糖的监测:教会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血压计和血糖仪,了解正常的血压和血糖值。并实时记录反馈。
1.3 临床观察指标
出院前1 d,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饮食控制、按时服药、加强运动依从性上,请患者和家属复述所学内容并进行交流,以进行效果评价。并根据2008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 7.8 mmol/L,餐后2 h血糖 ≤ 11.1 mmol/L)和血压控制目标(< 140/80 mm Hg,1 mm Hg = 0.133 Kpa)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系统健康教育后治疗依从性情况的比较
经系统健康教育措施实施半年后,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系统健康教育前后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教育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压、三酰甘油(TG)控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常规健康教育和系统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压、三酰甘油(TG)控制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本文通过系统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的对比显示,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系统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护理计划制定、实施、评价。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促使患者和家属掌握更多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更积极主动防治疾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服药种类较多,系统健康教育通过针对性、多样性、个体化一对一的实施健康指导,特别是强调对降糖药及胰岛素使用方法,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用药方法,降低了低血糖发作的概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及家庭支持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患者通过和家属一同参与健康教育,并经过责任护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控制自身情绪波动而引发疾病恶性发展,最终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胡小娟.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61-62.
[2] 李超.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健康医学杂志,2006,21(4):379-382.
[3] 钱荣立,项坤三.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4] 许樟荣. 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7-728.
摘 要 目的:观察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与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在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中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采取系统管理和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在其基础治疗上再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2个月后观察两组管理前后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中医养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医养生指导 人文关怀 家庭医生服务制
Effect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Wu Ping,Ge Lingyu,Jiang Qing,Li Jianwei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201802
Foundation item Shanghai City Health Bureau of Jiading District project.Project Nam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KYXM).Project number:NO:2011-12-1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Methods:We selected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50 each).Two groups adopted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routine medication management.Intervention group add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After 12 months,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Chinese medicine health and hypertension related health knowledg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In treatment satisfact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Hyperten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Humanistic care;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不良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特别是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由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治疗后转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5个居委会建立的家庭病床。将其按建床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名。干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5.5±4.7)岁,病程(16.5±7.5)年,血压(160.16±7.40)/(90.20±8.8)mmHg;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4.8±5.3)岁,病程(15.8±6.5)年,血压(158.12±8.80)/(88.50±8.62)mmHg。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所有高血压患者均符合西医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基本生活自理,无认知障碍,可以有家属照料者。在受访前已连续服降压药>2年,同意参加本项临床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患者;②有心肌梗死史、创伤或各种手术史;③伴有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④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因各种因素不再继续建立家庭病床者;⑥中风偏瘫的肌力0~Ⅲ级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的管理与治疗措施:a.系统管理:基线调查结果派专人进行电子档案的录入、全程监察、专人管理;b.常规用药干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片10mg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滞剂(ARB)缬沙坦片40mg,1次/日,口服;c.定期随访等。
干预组再给予: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次/周,每次60分钟。12个月后评定疗效。①中医养生指导:制定中医养生宣教方案、开设中医养生方面专题讲座(包括膳食指导、四季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a.膳食指导: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和饮食规律,介绍常见的食物性味(四气五味)、功效以及药膳使用方法,讲解日常饮食宜忌、常用中医食疗方法、注意原则等,指导对药膳的认识,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等。b.四季养生:指导高血压患者应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及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和对四季变化的适应能力[3]。c.运动养生:指导运动养生贵在“适度”。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推广和辅导八段锦,提出锻炼注意事项和方法等,坚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使血压稳定[4,5]。d.情志养生:详细讲解高血压患者情志调摄的重要性,如果情志不调极易促使血压升高,有时吃药也难以奏效。要保持心情愉快,体内气机才能升降运行和顺畅达,阴阳和谐平衡,血压也就相对自然而然地降至正常的原理。②人文关怀干预:a.开设高血压、心理咨询热线专线、每周1次专病门诊、发放健康教育和中医养生资料(包括为能够自测血压的家庭发放血压计、健康宣教记录簿、测量血压记录本及《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教材)[6],依据患者需求定期上门作具体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的家庭环境制定对应的个体化服务。b.加强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给予关怀,耐心引导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指导高血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c.建立医护人员-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的病因、预防和干预,使他们了解高血压病特点、常见并发症及其危害性及长期干预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必要时进行个体化的反复多次宣教,按时正确监测血压,掌握复查和自查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认知、态度、理解力的改变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患者自身健康意识,树立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观察指标:实施管理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①血压控制情况;②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③中医养生知晓情况;④干预组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由本中心制定,患者本人填写或家属后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以P
结 果
对干预前后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压基线情况相同;经干预,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两组收缩压、干预组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血压下降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对干预前后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情况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明显增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明显提高(P
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比较:①服务达标率:干预组达标率96%,对照组达标率9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②服务及时率:干预组达标率92%,对照组达标率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③治疗满意度:干预组整体满意率98%,对照组整体满意率8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是在社区的预防服务上应用生命全程保健的方法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它强调自然社会环境和行为因素对人的不同作用及对人健康的影响,在针对不同阶段的靶人群,有的放矢地提供连续性预防服务[7]。服务对象是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多见于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老年患者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环境不好,行动不方便,经济条件较拮据,接受健康教育的知识面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普遍具有盲目性。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主要有体质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及药物养生等[8]。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9]。社区卫生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家庭病床的开设,其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价格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能够直接进入百姓家庭,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位患者、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使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与保健理念直接进入百姓家庭,更好地为百姓服务。随着医疗改革体系的深入,人文关怀也将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将与医疗、护理、治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患者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医务人员只有拥有了人文关怀,才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10]。体现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
本研究在社区层面以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团队式服务,采用在常规干预下以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的模式,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因此,以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制中的家庭病床为突破点,研究并提供家庭病床可持续服务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制是医院人性化关怀的延伸,是医院社会功能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孙敏.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99.
2 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陈志光.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17-119.
4 陈辉,周亚娜.八段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2):178-179.
5 陈威.八段锦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72-3473.
6 傅东波,傅华.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金国军.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模式研究与绩效评价[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1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在治疗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包括患者58例。对照组老年心血管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2例和2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68.57±7.12)岁,包括18例高血压患者、13例心绞痛患者、11例心律失常患者、9例心力衰竭患者和7例心肌梗死患者。试验组老年心血管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数量分别为33例和2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为(68.34±7.07)岁,包括21例高血压患者、12例心绞痛患者、10例心律失常患者、7例心力衰竭患者和8例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老年心血管患者给予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疾病知识宣教,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知识均了解较少,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情、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对患者灌输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产生原因、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5]。2)心理健康教育,心血管内科疾病往往治疗周期较长,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注重培养患者的积极乐观情绪,引导患者以平常心态来面对治疗;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引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对不良情绪进行释放[6];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发动患者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亲人的温暖和鼓励[7]。3)饮食健康教育,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积极有效的饮食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采用低盐、低脂和低热量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禁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患者还应该戒烟戒酒[8]。4)运动健康教育,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精神,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9]。但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该本着劳逸结合的原则。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开展体育锻炼。5)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该让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充分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能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对用药时间、用药次数以及用药剂量等进行改变[10]。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评分表获得。用药情况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满足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用药情况、生活方式以及门诊随访情况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评分、生活方式评分以及门诊随访评分采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