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体现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从小耳濡目染本国文化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因素的差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把中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势必导致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出现错误或产生误解。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多种困扰因素。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发现,中学生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候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朋友之间都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两种语言各有一定的方式来表达。英语通常的问候语为:Hi! Hello! How are you?以上的问候在中国人之间很少用到。而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吃过了吗”“你哪儿去” 或“你干什么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而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了”“要到哪儿去”“去干吗”。中国学生如果缺乏英美人打招呼问候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而按照汉语的“套话”去向一个讲英语的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他就可能以为你要邀请他共进午餐,如果问“Whe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则会有打听他人隐私的嫌疑。
2.称呼
在我们国家“同志”“师傅”被用于不同的性别、身份、地位的人。而在英美国家一般用Mrs、Mr、Miss、Ms或者Sir、Madam来称呼。再比如,中国学生总喜欢把“老师”称为“teacher”,在英语课上,学生就会这样称呼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Wang”,其实“teacher”在英美人士的文化中,表示一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因此,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我们学生应该说“Good morning Miss/Mr. Wang.”
3.称赞和恭维
中国人和英美人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要称赞一番,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称赞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予以反复否定,而不像外国人那样坦然地用语言表达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表扬中国学生的英语说得好时,该学生就会说:
A: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B:No,not at all.
其实,对这样的赞美之辞说外国人常用的一句“Thank you”就行了。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美德。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错误。
4.隐私和禁忌语
不同语言中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似乎是常事,但在英语国家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问题都要回避,否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因为询问这些问题,是对他人不尊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例如,中国学生由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和关心,初次见面常会问下面的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一连串问题的话题。
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wages?
How much do you ear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Are you married?
西方人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的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他们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说法。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发的学习问题的对策
为了避免和减少错误,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
1.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
跨文化交际是对不同文化源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因为文化差异,阻碍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如何扫除这些障碍,使商务活动能够有效沟通和进行,最终取得商业活动的成功,这个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在商务活动中关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ICBC)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化差异根源、差异主要表现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跨文化商务交际冲突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一面临海、三面险阻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它使得中国与外界相隔绝,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陆性质的“大陆民族文化”。中国长期处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培养出老百姓仁爱善良,朴实平和的民族性格。但同时,自我封闭和天朝上国的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滞了中国文明进步的步伐。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其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农业为主的社会型文化、和谐统一型文化、人文教化的道德型文化。在政治制度方面,封建统治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帝王统治的,下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国人们的心中。这个也反映在商务活动中,总裁制定计划和制度。公司的员工只是遵守规定或是按章办事,创新意识被大大的减弱。
与中国文化相反的是,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和希腊半岛,它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一种较开放的“蓝色文明”。人们注重与外部联系,向外扩展,强调竞争和个人主义,具有较强的冒险和创新精神。西方文化有别与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宗教,基督教在西方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人们有很强的,“人生来就有罪”这一思想意识一直存在于他们脑中。因此,他们渴望被救赎,渴望灵魂得到拯救,祈求来世幸福。宗教文化上的不同,也影响到商务活动中,尤其是很强的国家,我们在同其交际中,要格外注意。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人们普遍把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uward Hall)的著作《无声的语言》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霍尔在这本书中,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思想时会产生差异。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冲突,提到文化差异的表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分类,荷兰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国家文化维度模型,他从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以及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五个方面分析了各国文化。我国学者吴为善和严慧仙在编写的《跨文化交际概论》一书中,从五个部分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是语言行为差异、精神文化差异、制度文化差异、行为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差异。参考了前人的观点和理论,本人认为,至少有几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当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语言的差异往往是商务活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通过本族文化与其他各族文化的比较。在差异中找到特点,从而掌握它。在当今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词汇,我们在掌握不同语言交际和和交流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的沟通。中国向来是一个崇尚个人内在修养的民族,不喜欢咄咄逼人的雄辩,表达语言时,以委婉、简约、含蓄为常,不轻易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异议和不满,肢体语言也较少。而西方人强调拼搏,鼓励独立思考,在语言表达时,多为精确、直接、单刀直入,肢体语言也较为丰富,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引起双方反感的词句,注意避免西方人忌讳的事物和表达。在交谈中,要体现出真诚和自信。
充分地了解西方国家的,不但可以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而且方便人们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
(二)社会规范差异
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一定区域内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约定俗成的。风俗、道德、法律、宗教条文等都是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中华民族的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传统的家族观念使中国人有明显的长幼尊卑意识。中国人崇尚和谐、与人为善、礼貌待人、重视亲情。在商务交际中,喜欢礼尚往来,古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说法。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人喜欢自由和冒险,崇尚个人主义。在国际商务交际中变现尤其明显。他们喜欢直接进入主题,经济利益方面,他们尤为关注近期利益。而中国人比较喜欢运用关系,更看重长远的利益。
(三)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各个民族的知识、观念、思维意识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思维受地理环境和长期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产生出一种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求稳、保守及求得统一的观念,强调整体。不像西方游牧民族和海洋文化那样,具有冒险性和扩张性,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取得了一点成绩,总会说:“在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成员的努力配合下,才取得这点成绩。”这些话都表现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力量,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不忘强调别人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这在西方人听起来好像取得的成绩不在自己而在别人,很是迷惑不解。同时中国文化中也反映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就有“物生有两、一阴一阳”的辩证思想。例如,汉语中有“今天死活完成不了”的说法。这里的“死活”外国人很是费解,又是死又是活,事情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了吗?外国人不理解,这里的“死活”是一种程度,是表达“无论如何”的意思。
(四)价值观差异
提到价值观,其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如时间观、金钱观、隐私观、宗教观、个人集体观和社会观等,这些价值观念都是在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下形成的。中国人的价值观还体现出了古代儒学的中庸之道,无论办什么事情都不走极端,采取一种平衡的做法。在时间上,一次商务活动中,外商问中国代表,“你晚上九点能来我房间一下?”中方代表回答说:
“不一定,看情况再说吧。”这就体现出中国人既是又不是的价值观,倾向于否定,但话里留有余地,没有说死。在个人集体价值观方面,西方人重视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的是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潜力的发挥、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和谐,集体努力达到共同目标。价值观是某种文化中所蕴涵的无形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各种文化中的商务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获得成功,不是单一处理好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问题,而是要综合的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从总体上把握。
三、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应对策略
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和表现,我们就可以有目的的提高涉外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对此,我建议采取一下策略:首先。我们应对各国文化的差异持乐观的态度,树立多元文化概念。其实各国的基本文化概念是可以共享的,比如责任、荣誉、爱、公平、公正等等。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可以使我们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商务活动策略,而且让我们的举止更得体。其次,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时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各国的文化都有其民族特色在里面,我们要相互理解,避免产生冲突。最后,对于那些国际商务恬动中的涉外工作人员,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制度法规,聘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官员对其进行商务方面的专业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交际问题的产生源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果我们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就很容易出现摩擦。因此,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跨文化商务交际,多元文化概念等很是必要。交际在从事跨国商务活动时,应当了解、重视、研究各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商务活动最后获得成功,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英美国家奉行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是核心价值观。而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群体文化,重在体现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也不允许将个人的价值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崇尚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因此中国人往往更加顾全大局,会克制一己之欲而谋求整体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树立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西方的传统文化则崇尚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这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代表。
(四)非语言文化差异
人在讲话中的表情、距离、姿态以及眼光等,都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中西各国人民使用的肢体语言具有较大差异,例如西方人见面时常会来一个热情的拥抱,而我国好友见面只需相互之间握手即可。在中国,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眼睛一直盯住对方被视为不讲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眼睛不看着对方则被认为是不讲礼貌、不信任以及不专注。因此在翻译中我们也不能够忽视了这些差异。[2]
二、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罗马和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而基督教思想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也已经逐渐渗入到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中,并且以主要文学艺术的形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
(一)基督教思想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
基督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圣经》(TheBible)是西方人要遵循的法律标准和道德行为准则,其不仅是组成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对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圣经》内容十分广泛,它以小说、历史、诗歌、戏剧、书信等不同体裁,讲述了不同主人公的困惑,以及他们内心朝圣和祈望的各种心路历程。[3]《圣经》中的典故和故事被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借鉴。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圣经》里面的人物和词句,往往充实了作品内容和内涵,如弥尔顿的《三部曲》也是取自《圣经》中的故事。如今《圣经》中的典故在各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4]但《圣经》文化的翻译很容易成为翻译者的文化盲点,在整体上也容易造成理解困惑,如“Solomon(所罗门)”“Satan(撒旦)”等。若是翻译者不谙熟《圣经》,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含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就容易出问题。因此英美文学翻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必须了解其主要传承的文化信息,只有翻译者在语言和文化上双管齐下,才能够在翻译中准确的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
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者,英美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用语,因此我们要了解并翻译西方文化,就要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孕育地———古希腊和罗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其中的典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底蕴。许多英美文学作者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如莎士比亚、哈代、霍桑、雪莱、乔伊斯等诗人、小说家以及戏剧作家,都采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丰富作品的内容。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典故用语、名言都被吸收到英语当中。翻译者若不能深入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对神话内容的翻译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不能达到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充分了解是准确翻译英美文化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5]例如:“theWoodenhorseofTroy”表示潜伏的敌人,而“Pandora’sbox”则表示麻烦、灾难和祸害的根源。若翻译者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来源,则很难将翻译工作进行下去。再如,在翻译“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时,翻译者就必须要了解“Achilles”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的母亲在他刚出生时握住了他的脚踵,身体其他部位都浸在了冥水河中,这样他的身体除了脚踵部位外,其他部位都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的,但是最后他还是因为被敌人射中了脚踵而亡。因此在后来的翻译中人们就把“Achilles’heel”来表示一个人的弱点,因此“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可翻译为“致命弱点是害羞”。[6]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对策
如今很多英美文学译本并没有做到“信、达、雅”,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写作意图并没有呈现出来,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也没有被准确把握,翻译不严谨,译本质量不高,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因此,翻译者应在充分把握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确保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一)以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出发点
在上世纪90年代,有美国学者提出:翻译主要有异化和归化两种思维,主要目的是能够让读者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尽量重合,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领会到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和用意,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意境。异化和归化并不是相对立的双面,它们之间相互承接,相互补充。翻译者在翻译英美作品时,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翻译的需要来选择异化或归化进行翻译,同时还要考虑到两种方法的价值联系。异化的主要翻译手法是采用直译、音译和注释等,而归化则主要采用替换、省译和解释等方法。例如,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时,张谷若先生为了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他就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并在原文下用脚注的方式说明了英国人民的生活喜好和风俗习惯,让读者在了解国家的情况下,再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7]选择异化能够增强读者对原作品的理解,而选择归化则能够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加深读者对其他国家风俗习惯的理解。无论是采用何种翻译方式,翻译者应以异化或归化作为翻译的出发点,根据作品需要,选取合适的翻译手段。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