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10:18: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科技英语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35-2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更加频繁。科技英语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了一门专业性的学科,科技英语的翻译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科技英语是科技人员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十分必要。从科技英语的表面特征探究其深刻的内涵实质,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科技英语,科技英语具有什么特征,然后才能全面透彻地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科技英语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泛指一切论及科学和技术的英语。从狭义上讲,科技英语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方面的论文、著作、报告或者是实验等方面所使用的英语。
从科技英语的定义不难看出,科技英语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但是特征明显。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语境因素。这三大语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这种文体特征的变化,要想把科技英语翻译得更准确,更地道,就得从各个深层次的语言特征开始探索,从而探讨出一些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二、科技英语文体的特征
整体来看,科技英语的基本特征是:一是专业性强,很多词汇都是专业术语,所以科技词汇的词义比较单一和固定,如space-shuttle(航天飞机),hovercraft(气垫船);二是语言文字简洁,科技英语是一种书面语言,它不要求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语言修辞,它没有感彩,更多的是要求陈述客观事实;三是严谨性,科技英语一般侧重事实的表述和逻辑推理,所以词句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要求思维的准确和语意之间的连贯性。
具体分析,科技英语和语言的其他功能变体一样,它并没有单独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科技英语除了运用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之外,还要运用一些实义词(即在句中充当成分时有意义的词)和语法功能词(如介词、冠词和连词等)。由于科技文体的广泛交流和大量使用,研究科技英语的功能变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将为科技英语的三个显著的句法特征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大量使用名词或名词化短语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引自《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因为科技文体重在陈述,其语言简洁明了,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事实。
例如:Archimed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阿基米德最先发现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属于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the principle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另一方面强调了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二)大量使用被动结构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 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由于被动态的使用可以减少主观臆断,增强客观判断,即减少一二人称的使用,增加第三人称的使用,从而也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
例如:The switching time of the new-type transistor is shortened three times. 新型晶体管的开关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或缩短为三分之一)
句中的is shortened这一被动结构的使用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并且大量使用被动结构可以将the switching time作为整句话的主语结构,使文章的关键信息显而易见,科技英语通常都是非人称的叙述。
(三)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及分词结构
由于科技文体的简洁性,所以在文章中很多都是使用非谓语动词或者是分词结构来代替复杂的从句,这样就简化了句子的难度。并且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明确了陈述的对象,使科技英语的翻译更加准确。
例如:Determining the least costly way to produce a specific quantity of output occupies much of the time of the managers.
确定用代价最小的方法来生产一个特定数量的产品占去经理们许多时间。
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包括动名词、分词和不定式。此句属于复杂句,需要叙述三个动作determine,produce,occupy,但主要的动作occupy作为了整句话的谓语动词,其余的都作为了非谓语动词结构,这使得该句话句式严密和紧凑,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准确。
三、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所谓翻译,它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学科,不同的人对翻译做了不同的阐释。中国现代作者徐永提出,翻译就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缩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来表达的思想。所以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其他文体翻译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离不开翻译的重要原则“信,达,雅”。
科技英语重在陈述客观事实,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信”,即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基本思想,准确地翻译出所有包含的信息。科技英语的专业性强,词汇含义专一稳定,在翻译过程中,又必须强调“达”,即准确翻译科技英语的专业词汇,需要查阅专业书籍进行检查和核对,特别是一些新时代的新的科技复合词在翻译时需要与时俱进。科技英语的句子结构简洁,句式严密,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强调“雅”,即重视翻译语言的句子排列和正确的时态运用,不能拘泥于原英文的句式结构,应该翻译出适合于本语言的语言习惯。
在翻译界,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要么过分拘泥于原文,采用直译的方法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呆板,句式不符合语法习惯,要么过分掺杂个人的主观色彩,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得文章文学色彩偏重,不符合该文体特征,从而扭曲了客观事实。本文将试着分析一下普通科技英语的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技巧。
(一)词汇的翻译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科技英语词汇主要是通过沿用生活词汇、类比、借用、派生、合成、缩略和混成等几种方式构成的。在词汇的翻译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具体使用的是“音译”和“象形译”。
音译一般是根据读音直接翻译就可以了,通常是一些人名、地名或者是药物的名称,例如:clone(克隆)、aspirin(阿斯匹林)、Mark Twain (马克・吐温)、nylon (尼龙)。
象形译一般是根据事物的形状进行的翻译,它包括“象译”和“形译”两种情况,象译直接把物体的形状翻译出来,形译直接把字形的形状翻译出来。例如:H - beam 工字架、V - belt 三角形皮带、Cross - bit 十字钻头。另外,以字母或字母组合作为代码或型号的情况也是使用形译法,直接照抄原语即可,例如:BASIC(BASIC语言),LIX-64N(LIX-64N萃取剂)。
(二)句子的翻译
科技英语虽然用语简洁,不拖泥带水,但是常常运用复合句,这是因为科技文章常常要求逻辑性强,推理严谨,话语准确,需要运用各个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主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等)的简单句来进行修饰和说明,所以科技英语的翻译重在掌握长难句的翻译技巧。
在了解科技英语的特征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词汇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的基础,解决长难句才是科技英语翻译的核心。长难句的翻译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化繁为简,由短到长。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文章的主谓宾结构,把长句缩短为短句,把修饰成分去掉之后理解整句话的框架,即找到句子的中心内容,然后把修饰成分逐个加入到简单句中,把各个单独的分句翻译出来,最后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并按照翻译后的语言习惯翻译出来就可以了。通常采用的翻译方法是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合译法。
当然,需要提出一点的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句式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英语更注重“形合”,采用的是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者从句来表达逻辑关系,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以形显义;汉语更注重“意合”,很少采用或者不用语言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所以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合理的语言结构是翻译句子的关键所在。
例如:Those functions that describe how a computer software reacts to mechanical design,called application functions,are more often important to the engineer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analysis,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mechanical design because he wishes to know how they will work in use to which he wants to apply them.
对于这个复合句,我们首先应该将复杂句变为简单的句子,找出中心内容,即主谓宾。分析整句话,可以找到六个谓语动词,describe、reacts 、are、wishes、 work、wants ,但是正确的句子中通常只有一个是谓语动词,其余的都是非谓语动词;该句话的主语分别为:that(代functions),computer software, functions, he(代the engineer),they(代functions)和he,其中functions前面没有关联词,所以它是作为整句话的主语,由此可知该句子是由一个主句和五个分句构成的一个复合句,该句的中心主句结构为functions are important,由繁化简之后,再采用由短到长的顺译法翻译整个句子。
从句子的大致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句讲的主要是关于工程师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对于工程师来说很重要,第二层是进一步说明这种重要性的原因。所以最后翻译为:
描述计算机软件如何适应机械设计的软件功能(被称为软件的应用功能)对从事诸如机械设计的分析、计算和模拟仿真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希望了解这些软件功能在他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对科技英语特征的探究,我们对科技英语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科技英语的基本特征,把所讲的翻译技巧和策略运用到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去,灵活的处理译文。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4.
1 引言
科技文章,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长句子颇多,只不过科技英语中长句子更多,这一明显的特征决定了科技英语中关联词使用频繁这一特点。一是为了处理好长句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科技作者在表达概念时要做到准确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重点突出[1],二是为了更明确表达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各种逻辑关系,譬如表示附加、顺序、结果、肯定、条件、定义、转折、对比、举例、理由、时间等,科技作者往往需要运用大量的过渡性“关联词加以总结[2],以使其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形成连贯的作用。鉴于此,科技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包括撰写科技英语文献时,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关联词的特征和运用方法,在科技英语中做到灵活和准确地使用关联词。
2 科技英语中“关联词”的特征
科技英语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也称作科技文体。它要求严谨周密、概念准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客观性和严密性[3] ,与其他英语文体相比有一定差别,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科技英语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单位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看,科技英语语体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专业性强、概念新、结构复杂、文字简练、陈述句型多、被动语态多、简略表达多、复杂句型多[4]。在科技英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明确表达,因此往往运用很多的关联词,它们在句中起纽带作用。
关联词也称主从连接词,即引导从句的连词[5],是一种功能词, 主要作用是连接主句和从句,形成连贯。姚宝梁在谈英汉复句的异同时,也强调了关联词在英语复句中的重要性,即复句的主要标志是关联词,且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也主要靠关联词来表示[6]。关联词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语言单位来看,关联词可以是某个单一的词汇,如and, but, or, so等,也可以是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如to begin with,in addition,owing to等;
从词性来看,潘树香和冯晓辉在对关联词进行区分和鉴别时,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连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2)代词(连接代词和关系代词);3)副词(连接副词和关系副词)[7]。换言之,关联词语可以由连词、代词以及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充当,其中后两者除了表示句子关系外, 本身也具有意义。
从意义来看,顾晓天(2005)在总结和归类科技英语中关联词的用法时,将其分为10大种类,具体相关的关联词表示的意义包括:附加意义、表示顺序、提示结果、肯定意义、说明条件、给出定义、示意转折、举例说明、给出理由、表示时间等[2]。
3 “关联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
关联词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十分多样,不同词性的关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关系。有些关联词不仅能够标识句子的逻辑关系,如引导并列句、名词性从句以及时间、原因、条件、让步、比较、目的、结果等状语从句,本身也具有意义,可以在句中充当重要成分。根据科技英语语体的特点,从科技题材的文体特征出发,译者结合了科技文献中3个常用关联词的12个汉译实例,分析并探讨了它们在科技英语中的意义。
3.1 “and”表示的意义及其译法
科技英语中,关联词与句子的结构紧密相关。凡遇到两个或多个并列关系的单词、词组、分句等,一般都用连词and连接。此外, and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同位关系、转折关系等,因此and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在科技英语中and有以下三种常见意义:
3.1.1 表示并列关系
例1 Paul Moller has spent 40 years and millions of dollars developing his Skycar.
译文:保罗・穆勒花费了40年时间以及数百万美元来研制他的“蓝天飞车”(Skycar)[8]。
例2 Today the world faces two urgent and interconnected challenges related to modern energy services, based on 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and where they are not.
译文:当今世界面临两个紧迫的挑战,两者彼此关联,且都与现代能源服务相关,取决于何处有之,何处无之[9]。
分析:and表示并列关系时通常译为“和”、“以及”,如例1所示。例2不仅涉及关联词,而且与合译法相关,原文“urgent and interconnected”、“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and where they are not”两处中的and 虽然都表示并列关系,但汉译时应该合译,比较符合汉语习惯。
3.1.2 表示递进关系
例1 Although the first clear evidence for damage to ecosystems in these areas was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60s, it took many years before the industries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harmful atmospheric emissions, especially of sulphur dioxide, acknowledged the growing body of science evidence and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m.
译文: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有学者首次公布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有害气体会危及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而且后来这类科学证据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工厂多年之后才认可证据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10]。
分析:and表示递进关系时表示意义上的增补,通常译为“并且”、“而且”,与in addition, moreover,furthermore等关联词表示的意义相同。
3.1.3 表示顺承关系
例1 But get closer and the cracks begins to emerge.
译文:稍一走近,巨大的冰缝便立即映入眼帘[11]。
例2 The historic energy transitions―first from human power to animal power, and then from animal power to mechanical power―were major shifts in the human journey towards greater productivity, prosperity, and comfort.
译文:历史上,能源的转变,首先从人力到畜力,然后由畜力到机械动力,是人类提高生产力、走向繁荣、增进舒适的旅程上的重大转变[9]。
分析:and表示顺承关系时,一般可以译为“就”、“便”、“先……然后”,如例1所示。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不译,如例2中的“and then”,只译“then”。
3.2 “while”的表示的意义及其译法
科技英语中,表示时间的关联词十分常见,如before,since, until,meanwhile, at the moment,when等;示意转折的关联词也比比皆是,如however,on the other hand,even though,in contrast等,它们表示对辨明句子结构十分重要。以while为例,在科技英语中while通常表示以下两种意义:
3.2.1 表示时间
例1 REM was named for the “rapid eye movement” that happens while you are dreaming. During REM sleep, your eyes move back and forth behind your closed lids, as though you were watching a movie.
译文:REM为“快速眼动”的缩写,人在做梦时时常发生这种现象,REM眨眼过程中,眼睛在闭合的眼睑后来回移动,好像在看电影一般[12]。
例2 I watch as a plume of mist fills the air where the iceberg once was, while the fjord churns on.
译文:只见峡湾冰水翻腾,原来的冰山已化为齑粉[11]。
分析:while表示时间时可以译为“在…时”。
3.2.2 表示转折关系
例1 They also saw a virtual woman approaching them and stroking their virtual girl’s arm, while in the real world unseen experiments touched the men’s flesh-and-blood arm.
译文:他们还看见一位虚拟女士走近他们,并抚摸他们虚拟女孩的手臂,而在现实世界隐匿的实验者,也在触摸受试男子的血肉之臂[13]。
例2 The phenomena of light propagation may best be describ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 while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matter, in the processes of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is a corpuscular phenomenon[2].
译文:电磁波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光传播现象,然而在散射和吸收过程,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粒子现象。
分析:这里的while不再表示时间意义,而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关联词。
3.3 “that”表示的意义及其用法
科技英语中句子越长,关联词的作用就越重要,其中that的使用较为频繁。在科技英语中that有以下三种常见意义:
3.3.1 引导定语从句
例1 Sarah designed a 4-passenger vehicle that would pop out telescoping wings at the push of a button.
译文:萨尔设计的飞车可以运载4名乘客,只要一按按钮就可以弹出伸缩式机翼。
分析:that作为关系代词,在引导定语从句时不仅起连接作用连接,还充当句子成分。此处that代替先行词vehicle,充当从句中的主语。
3.3.2 引导名词性从句
例1 City Hawk developers say that it could be used as an air taxi, for news gathering and for traffic control.
译文:开发者称飞鹰可用作空中出租车,也可用来采集新闻和控制交通[8]。
例2 The evidence seemed inescapable that light consisted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extremely short wavelength.
译文:光是由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组成,这一事实看来已经证据确凿[2]。
分析:that引导宾语从句和同位从句时仅仅起连接作用,本身不具有意义,如例1、2分别所示。此外,that还可以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名词性从句。
4 结语
总体上看, 科技文体具有专业性强、复杂句型多、句法关系严密等特点。因此在科技英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关联词来连结和标识,可以说,关联词在科技英语的复合句中起着连贯前后的关键作用。要想使文章结构紧密,思想连贯,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关联词的特征和运用方法,并做到灵活和准确地使用。
但是,由于关联词的多样性,加之科技文体中语境的不同,常用关联词语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谨慎对待。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忠实准确、简洁明晰、通顺流畅的标准,同时通过关联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脉络。
此处,还需指出的是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内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通常通过上下文体现,因此有些英语关联词在汉译时往往隐身,例如3.1.3中的例2,and在表示顺承关系时往往不译,又如短语“rules and laws”、“harsh and cruel”、“advice and counsel”等往往进行合译,在汉译时应特别注意。
注: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潘月明博士是该论文的指导老师,非常感谢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戴聪腾,张聪义.从科技英语视角再探关联词译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52-154.
[2]顾晓天.全新科技英语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9.
[3]王卫平.英语科技文献的语言特点与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
[4]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5]薄冰,赵德鑫.英语语法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8.
[6]姚宝梁.英汉复句关联词的异同.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潘树香,冯晓辉.略论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英语关联词.H314考试周刊2007年32期.
[8]李鲁译注.How Flying Cars Will Work.中国科技翻译,2013年8月第26卷3期.
[9]蔡力坚译注.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中国翻译,2012年第6期.
[10]何三宁.寻找美的线条――科技翻译策略的一个新视角.上海翻译,2011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60-05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ANG Yan1,2,YU Zhong-gan1
(1.Postdoctoral S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s provided with such 5 characteristics as highlighted scene emotion, obvious non official organization, natural and diversified types, diversified effects and instant feedback.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eading manner, the nature and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tudents during sports classes, and space setup for sports classes, ar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n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oday,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have an ambiguous recognition on class interaction scenes; the “directive - obey” type interaction in v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s excessive; relatively there is a lack of recognition type interaction.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class interac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01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2]。近8年来课程改革的多方反馈表明,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强调无疑是正确性。不过,方向上的正确能否带来实践效益的产生,必须取决于各科课程能否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践行方向的引导。具体到体育课程而言,当利用“互动的教学观”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时,首先应当对体育课堂互动的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和把握,否则,互动将可能流于形式。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看似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好看不受用”的批评,就与对体育课堂互动的认识和把握不当有关。此外,在一些有关体育课堂互动的研究文献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例如,以往研究把“体育课堂互动特点”归纳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体育课堂环境的效应性、体育教学交往的相互性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4个方面[3]。这种归纳显然没有抓住“课堂互动”的本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课堂互动”的特性。这些情况表明,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研究而言,加强对体育课堂互动之认识的深化和完善确有必要。
1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
1.1互动情景:情感性成分突出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工具性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职责,情感性关系则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育人”职责[4]74。不过,相对于一般的“文化课堂”而言,体育课堂互动情景中的情感性成分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文化课堂”中,其课程内容主要以内隐的“认知性知识”为主,这决定了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主要以中性的“思维引导”来进行;而体育课程内容则主要是以外显的“操作性知识”为主,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除了要进行必要的思维引导外,还会伴以频繁的“情感鼓励”。而且,这种“情感性鼓励”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懂”到“学会”的桥梁。例如,在跳箱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让那些胆小的学生完成练习,除了进行动作讲解展示外,通常还会使用诸如“大胆一点,不要怕”、“来,大家一起给他鼓掌加油”等言语鼓励。事实证明,在体育课堂中,这种“情感鼓励”往往比单纯的“思维引导”更为有效。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体育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1.2互动组织:非正式组织贯穿始终
从制度化的角度而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处于组织的高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指导者和被领导者,处于组织的低位。另外,就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有着明确的“游戏规则”和预期目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都要求围绕预期目标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非组织”特征。这是因为,体育课堂空间不像“文化课堂”空间那样具有固定性,而常常处于变换之中。学生因课堂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其学习活动并不总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并且,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比例的自主练习本身也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常规性要求。这就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私下”接触,特别是同辈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私下接触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多种角色体验成为可能,而这正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3互动类型:多样类型自然统一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占比例甚少。在本已甚少的学生互动中,也主要是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互动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4]84。
相对于一般课堂单调的互动类型而言,体育课堂互动的类型则丰富得多。首先,从教学交往行为的使用来看,非言语行为是体育课堂成员必备的交往行为之一。一堂缺少非言语行为的体育课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其次,从交往活动的外在形式来看,许多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要在交往对象之间的竞争或合作中来进行。如各种集体性项目的学习,离开学生之间的竞争或合作,几乎就无法进行。最后,从交往对象的构成来看,不同的教学任务又需要不同数量的成员来共同参与。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既有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互动,也有以非言语符号进行的互动;既有成员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并且,不同类型互动之间常常会随着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进行转换。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蕴含着丰富互动的教育场所。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课堂中,才会出现学生“随时会面临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5]。
1.4互动效果:“身、心、适”共同发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因此,从表现形态来看,互动的结果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身体行为。但是,这些身体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脑对来自互动对象一方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体育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依靠群体的共同行为来进行的,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以“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群体成员的身份出现。这种身份要求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知识、技能有关的“认知性”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态度、情感等有关的“非认知性”信息。例如,在篮球这一集体性练习中,学生个体的技术运用不仅要受制于合作方或竞争方成员的技术运用,而且也要受制于他们的情绪变化。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情绪变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这种影响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不仅能使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得到发展。可以说,在学校的常规课堂中,体育课堂是唯一可能使学生“身、心、适”同时得到发展的课堂。
1.5互动反馈:信息反馈即时把握
体育课堂与一般课堂有一个明显不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行为的外显性。通过这种外显的行为,教师能够立即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学生也能立即知道教师在某一项目上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讲,体育课堂互动是一种“即时性反馈”的互动。
从教师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能够为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教学节奏、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有助于教师顺利推进教学。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即时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课堂教学的运行带来消极影响。首先,由于体育老师在掌握项目技能上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体育项目时很难为情。正如一位体育教师所言:“不做示范吧,学生又搞不懂;做示范吧,又怕学生笑话”。体育老师的这种两难处境,使得他们很难与自己所教学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成为部分“体育差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体育差生”害怕自己做出来的动作遭人讥笑而不敢或不愿做练习;另一方面,体育课堂中大量的竞争使得“体育差生”在面对面的竞争中常处于“失败”境地,进而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
互动反馈对体育课堂的这种消极影响反映了当前体育课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一是体育教师个体技能的有限性与教学要求的全能性;二是学生个体体育需要的多元性与课堂教学任务要求的统一性。体育课的这两种结构性矛盾是从内部制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原因,此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将难以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2体育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2.1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李克特在勒温的研究基础上,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强硬集权、仁慈集权、放任和民主4种类型,在不同的领导类型下,学生的反应(即互动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6]。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这4种领导方式中,采取前两种领导方式的体育教师更像是训练场上的教练,其主导下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课堂上学生之间互动较少,互动的积极性不高。采取第3种方式领导的教师实际上是山坡上的“牧羊人”,在这种课堂中,与其说学生是在学习,不如说学生是在“设备简陋的游乐场”玩耍。在那些能够从“简陋设备”中找到快乐的学生之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互动持续不断;而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要么三三两两坐在操场边聊天,要么就溜回教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课堂”已经失去意义,所谓的“课堂互动”根本就不存在。在第4种方式领导下课堂的,由于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和谐,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而且也乐于帮助同伴,与同伴积极合作。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下,第4种领导方式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道路。当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在操作层面实现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民主领导,尚需通过广泛的教学实践。
2.2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吸引力
同“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相比较,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不是由书本来体现的语言符号,而是由各种具体的场地和器材来体现的实物。随着实物在类型或构造上的不同,也就形成了性质各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或以多人协同活动为主,或以双人互助为主,或以个人单练为主);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兴趣越浓烈,表明教学内容对他的吸引力也越大。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情况也明显不同。例如,于涛[7]在对初中体育课堂中5项不同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以群体性活动为主的足球、篮球、排球课中,其“课堂互动指数”明显高于以个体活动为主的田径和体操课,而且学生在前者课堂中的“肯定情感互动指数”也要比在后者的课堂中高,相反,“否定情感互动指数”则要低。此外,庄弼[8]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对教材认同程度的“一致性”也往往影响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兴趣较一致的项目,其课堂互动的频率和密度较高,相反,则较低。
积极的课堂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在外部压力下迸发出来的动力,如在升学压力下产生的积极性学习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内心认同而自动产生的动力,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内部动机。对于体育课而言,学生在其中感受的外部压力并不大,因此,通过其内部动机的激发来促进其积极性学习行为的产生,就成为有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需要首选考虑的问题。
2.3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地位与角色
课堂如同社会,其间的成员(学生)也会因各种原因被划归为不同的“阶层”。在课堂中,较明显的“阶层”区分有两种,一是学业成就标准下的“优生”和“差生”之分;二是学习行为标准下的“乖孩子”和“调皮蛋”之分。前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高低,后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类型。
马艳红[9]62在2004年的研究指出,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与体育优生的互动明显多于与体育差生的互动”,同时,“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优生和体育差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截然不同,对体育优生表扬的比例远远高于体育差生,而批评的比例则相反。”
笔者曾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体育教师自身权威的高低,将学生的课堂角色类型分为“乐学者”、“苦学者”、“自学者”和“弃学者”4种,并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不同角色类型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特征(见表1)。实践观察表明,体育教师的确更乐于与表1中的前两种学生进行互动,而与后两种学生发生互动的几率较少。并且,在互动的态度上,也的确存在与马艳红研究结果相类似的情况。
2.4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空间位置
学生在课堂队列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也会对其参与课堂互动产生影响。马艳红[9]63在同一项研究中指出,“88.4%的体育教师和65.9%的学生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中所站立的位置影响他们参与互动的机会。体育教师同处于队列中间位置的学生发生更多的互动,同处于排头的学生次之,处于排尾的学生同体育教师的互动最少。”尽管在课堂观察中确认了这一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对体育课堂互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却有进一步的原因解释。
空间位置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即教师喜欢与就近的学生发生交往;二是因为那些不喜欢或不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学生本身会选择远离教师的位置站立,特别是在体育教师让学生自然站立进行动作讲解或评价的时候更是这样。因此,在空间位置造成学生课堂互动差异的背后,有时候体现出的是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同态度问题。事实上,第2种原因常常在客观上强化了第1种原因中所说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空间位置因素造成的学生体育课堂互动的差异,其实是“学生课堂地位和角色”因素影响下的互动差异的延伸。
3体育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
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场所,其社会影响广泛存在。对于任何学生而言,在他们进入具体的体育课堂接受学习之前,都会对课堂情景存在着一种“前提性”认识。在逻辑上,对互动情景的前提性认识决定了互动过程的结构和类型。一般来说,这种前提性认识越清晰、统一,互动过程就会越趋于有序,反之,则越趋于混乱。
然而,就现实的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既不清晰,也不统一[10]305。体育课堂对他们而言,到底是学习知识的严肃性场所,还是缓解“学习”压力、调整情绪的娱乐性场所?在这里,他们是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体育技能,还是根据各自的兴趣“把玩”自己喜好的项目?他们并不清楚。用互动理论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他们对体育课堂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必然导致互动过程的“失范”。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种广泛而典型的“失范”现象就是,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留给一定自由活动时间的承诺,他们就会很不情愿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3.2师生言语互动中“指令-服从”型互动过多
从互动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性质来看,体育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可分“要求-遵从”、“提问-答复”、“评价-改进”等类型。其中,“要求-遵从”类互动又可根据教师要求类言语行为的性质分为“建议-参考选择”、“模糊-自主选择”和“指令-服从”3种子类型。在“指令-服从”型互动中,学生在进行行为应答时基本上没有思考的余地和选择的机会,而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机械反应。因此,从本质上讲,这种互动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互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但多则无益,至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笔者对36名小学5年级体育教师的课堂观测统计发现,“指令”恰恰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言语行为。在纳入统计的教师9项小类言语行为中,“指令”所占的比例比处于第2、3、4位的“建议性要求”、“肯定性评价”和“事实性提问”分别多出20余个百分点,而其它类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还不及它的零头[11]。
3.3认知性互动相对缺失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具有多种意义,但说到底,课堂终归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种课堂如果在发展学生的认知上无所建树,那么,这种课堂便失去了最为根本的意义。而体育课堂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得有些无能。20年前,于涛就曾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大多数是情感性互动,而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认知性互动很少,“暴露了我们在知识、技术、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294,[12]。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报道也表明,认知性互动在体育课堂互动中的缺失相当严重。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不会“前滚翻”、“蹲踞式起跑”、“三大步上篮”等基本技术的现象年年都不少见。体育课堂互动中认知性互动的缺失,使其作为一种学习场所的意义大大受损。对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并必须着手改进的问题。否则,体育课堂将失去其作为一种正规性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据。
以上分析表明,体育课堂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确具有学校一般“文化课堂”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这也说明了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目标的设置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对于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而言,强化课堂互动意识、完善课堂互动形式,进而充分展现其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天然优势,是应当继续坚持和深化的主题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本文还是要再次强调体育课堂应当尽快弥补自己在学生“认知性”发展方面的缺失。因为,后者才是体育课堂之所以可以称为“课堂”的存在之基。也就是说,当我们积极利用体育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之时,必须要保持“互动”过程中的体育知识含量。不如此,“互动”就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些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体育课之所以遭到“好看不受用”的广泛批评,盖其原因,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钟启泉,崔云,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
[3] 马玉芳.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1,22(6):82-84.
[4]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季克异.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1.
[6]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4.
[7] 于涛. 初中生不同教材体育课社会互动过程与教材互动指数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8(4):80-85.
[8] 庄弼. 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率与密度[J]. 中国学校体育,1991(6):29-30.
[9] 马艳红.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36-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国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一个经典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会议后,中国率先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朱庄瑞指出,当前我国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不高、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利用率低下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已向定量化方面前进,方法体系日渐丰富,多尺度测验动态的时间序列研究也不断出现。可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正不断推进,而这些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遵循自然法则、道德准绳与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研究的着眼点不是区域发展能力的现状分析,而是根据区域特性寻求一种最合适该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而,可以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立足于更高层次、更新视角和更长时间尺度上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分述如下:(1)发展。发展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没有发展就无所谓持续,因为缺少持续的动力。保护与改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障是发展,故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基石。(2)协调。一般认为,实现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与恢复能力的长期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存量、生态环境与社会水平相互协调。(3)持续。毋庸置疑,区域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持续,要求区域的资源存量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与速度之间不存在导致发展停滞的矛盾,要求要有足够的动力和活动支撑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2.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要素,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其复杂性表现在:既涉及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又涉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问题;既要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区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既要探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间的横向关系,又要探讨上述各因素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联系。
2.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
既然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那么整体性便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共同发展,也就是人的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表现为: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资源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等,这与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只重视单要素的增长是截然不同的。
2.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诞生,首先考虑的就是公平性问题。这些公平性包括:人与自然间的主体公平、区域与区域间的空间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间的时间公平。公平之下的发展,方能是一种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阈值性
所谓阈值性,是说要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其中必然会有一个或若干个判断指标,而这些指标存在一个阈值,可以将“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两种属性区分开来。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这些指标要求的发展均应保持在各自的临界值一侧(可持续发展一侧),而不是追求各指标要素无限制地往某个方向增长。
2.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
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脱离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无所依托。区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包括全球、大洲、国家、省、市、县、乡等多个等级,亦包括城市、农村、山地、草地、荒漠等多个类型。各区域内因等级、类型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而地域性和差异性正是区域的根本特征,其本质差异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定和规划研究。
2.6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
相对性是任何事物的共性。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同一类区域往往采取统一的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方法即使同属一类,但制定出的方案也必须各不相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适应既定区域的发展要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与地理区位条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变或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但更多的时候,人类需要去适应环境。自然因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由资源条件、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其储量大小、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消耗速度及恢复速度等均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位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则更为直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往往在大江大河两岸,从最根源说明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不仅仅包括所在物理位置,也包括经济区位、交通区位等。生态环境因子包罗万象,包括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光热、植被等基础要素,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2经济因素
普遍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许多领域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经济的增长上。随着国际交流的遍及,经济增长的途径不断丰富,经济增长途径的差异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从区内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从区外经济发展方式看,区域内部的经济条件均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3.3社会因素
应该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最高级部分,也是实现难度最大的一步。反过来,社会因素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而言,亦是一种潜在性较强的影响因子,它可通过观念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进而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对经济条件的管理等,从而得到相应的反匮。其中,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二者的先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难易。
3.4政治因素
虽然说,区域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但是,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其权利与执行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意愿与倾向,政治力量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甚至在某些地域某个时段成为决定性因素。例如,近期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使该海岛迎来了发展大浪潮,可以肯定地说,若没有政策因素,这股浪潮很难出现。政治力量同时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系统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为规划方案等的有效落实提供根本保障。
4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也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充分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庄瑞.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0,(6):12-14
[2]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12):6702-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