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英语的特征

科技英语的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0:18: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英语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英语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35-2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更加频繁。科技英语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了一门专业性的学科,科技英语的翻译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科技英语是科技人员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十分必要。从科技英语的表面特征探究其深刻的内涵实质,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科技英语,科技英语具有什么特征,然后才能全面透彻地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科技英语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泛指一切论及科学和技术的英语。从狭义上讲,科技英语是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方面的论文、著作、报告或者是实验等方面所使用的英语。

从科技英语的定义不难看出,科技英语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但是特征明显。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语境因素。这三大语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这种文体特征的变化,要想把科技英语翻译得更准确,更地道,就得从各个深层次的语言特征开始探索,从而探讨出一些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二、科技英语文体的特征

整体来看,科技英语的基本特征是:一是专业性强,很多词汇都是专业术语,所以科技词汇的词义比较单一和固定,如space-shuttle(航天飞机),hovercraft(气垫船);二是语言文字简洁,科技英语是一种书面语言,它不要求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语言修辞,它没有感彩,更多的是要求陈述客观事实;三是严谨性,科技英语一般侧重事实的表述和逻辑推理,所以词句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要求思维的准确和语意之间的连贯性。

具体分析,科技英语和语言的其他功能变体一样,它并没有单独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科技英语除了运用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之外,还要运用一些实义词(即在句中充当成分时有意义的词)和语法功能词(如介词、冠词和连词等)。由于科技文体的广泛交流和大量使用,研究科技英语的功能变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将为科技英语的三个显著的句法特征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大量使用名词或名词化短语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引自《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因为科技文体重在陈述,其语言简洁明了,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事实。

例如:Archimed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阿基米德最先发现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属于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the principle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另一方面强调了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二)大量使用被动结构

根据英国利兹大学John Swales 的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态。这是由于被动态的使用可以减少主观臆断,增强客观判断,即减少一二人称的使用,增加第三人称的使用,从而也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

例如:The switching time of the new-type transistor is shortened three times. 新型晶体管的开关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或缩短为三分之一)

句中的is shortened这一被动结构的使用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并且大量使用被动结构可以将the switching time作为整句话的主语结构,使文章的关键信息显而易见,科技英语通常都是非人称的叙述。

(三)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及分词结构

由于科技文体的简洁性,所以在文章中很多都是使用非谓语动词或者是分词结构来代替复杂的从句,这样就简化了句子的难度。并且非谓语动词作定语,明确了陈述的对象,使科技英语的翻译更加准确。

例如:Determining the least costly way to produce a specific quantity of output occupies much of the time of the managers.

确定用代价最小的方法来生产一个特定数量的产品占去经理们许多时间。

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包括动名词、分词和不定式。此句属于复杂句,需要叙述三个动作determine,produce,occupy,但主要的动作occupy作为了整句话的谓语动词,其余的都作为了非谓语动词结构,这使得该句话句式严密和紧凑,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准确。

三、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

所谓翻译,它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学科,不同的人对翻译做了不同的阐释。中国现代作者徐永提出,翻译就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归缩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来表达的思想。所以科技英语的翻译和其他文体翻译的根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离不开翻译的重要原则“信,达,雅”。

科技英语重在陈述客观事实,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信”,即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作者的基本思想,准确地翻译出所有包含的信息。科技英语的专业性强,词汇含义专一稳定,在翻译过程中,又必须强调“达”,即准确翻译科技英语的专业词汇,需要查阅专业书籍进行检查和核对,特别是一些新时代的新的科技复合词在翻译时需要与时俱进。科技英语的句子结构简洁,句式严密,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强调“雅”,即重视翻译语言的句子排列和正确的时态运用,不能拘泥于原英文的句式结构,应该翻译出适合于本语言的语言习惯。

在翻译界,我们通常使用的是“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种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要么过分拘泥于原文,采用直译的方法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呆板,句式不符合语法习惯,要么过分掺杂个人的主观色彩,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得文章文学色彩偏重,不符合该文体特征,从而扭曲了客观事实。本文将试着分析一下普通科技英语的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技巧。

(一)词汇的翻译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科技英语词汇主要是通过沿用生活词汇、类比、借用、派生、合成、缩略和混成等几种方式构成的。在词汇的翻译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具体使用的是“音译”和“象形译”。

音译一般是根据读音直接翻译就可以了,通常是一些人名、地名或者是药物的名称,例如:clone(克隆)、aspirin(阿斯匹林)、Mark Twain (马克・吐温)、nylon (尼龙)。

象形译一般是根据事物的形状进行的翻译,它包括“象译”和“形译”两种情况,象译直接把物体的形状翻译出来,形译直接把字形的形状翻译出来。例如:H - beam 工字架、V - belt 三角形皮带、Cross - bit 十字钻头。另外,以字母或字母组合作为代码或型号的情况也是使用形译法,直接照抄原语即可,例如:BASIC(BASIC语言),LIX-64N(LIX-64N萃取剂)。

(二)句子的翻译

科技英语虽然用语简洁,不拖泥带水,但是常常运用复合句,这是因为科技文章常常要求逻辑性强,推理严谨,话语准确,需要运用各个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主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等)的简单句来进行修饰和说明,所以科技英语的翻译重在掌握长难句的翻译技巧。

在了解科技英语的特征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词汇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的基础,解决长难句才是科技英语翻译的核心。长难句的翻译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化繁为简,由短到长。我们首先应该找到文章的主谓宾结构,把长句缩短为短句,把修饰成分去掉之后理解整句话的框架,即找到句子的中心内容,然后把修饰成分逐个加入到简单句中,把各个单独的分句翻译出来,最后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并按照翻译后的语言习惯翻译出来就可以了。通常采用的翻译方法是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合译法。

当然,需要提出一点的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句式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英语更注重“形合”,采用的是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者从句来表达逻辑关系,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以形显义;汉语更注重“意合”,很少采用或者不用语言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所以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合理的语言结构是翻译句子的关键所在。

例如:Those functions that describe how a computer software reacts to mechanical design,called application functions,are more often important to the engineer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analysis,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mechanical design because he wishes to know how they will work in use to which he wants to apply them.

对于这个复合句,我们首先应该将复杂句变为简单的句子,找出中心内容,即主谓宾。分析整句话,可以找到六个谓语动词,describe、reacts 、are、wishes、 work、wants ,但是正确的句子中通常只有一个是谓语动词,其余的都是非谓语动词;该句话的主语分别为:that(代functions),computer software, functions, he(代the engineer),they(代functions)和he,其中functions前面没有关联词,所以它是作为整句话的主语,由此可知该句子是由一个主句和五个分句构成的一个复合句,该句的中心主句结构为functions are important,由繁化简之后,再采用由短到长的顺译法翻译整个句子。

从句子的大致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句讲的主要是关于工程师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对于工程师来说很重要,第二层是进一步说明这种重要性的原因。所以最后翻译为:

描述计算机软件如何适应机械设计的软件功能(被称为软件的应用功能)对从事诸如机械设计的分析、计算和模拟仿真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希望了解这些软件功能在他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对科技英语特征的探究,我们对科技英语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科技英语的基本特征,把所讲的翻译技巧和策略运用到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去,灵活的处理译文。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4.

篇2

1 引言

科技文章,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长句子颇多,只不过科技英语中长句子更多,这一明显的特征决定了科技英语中关联词使用频繁这一特点。一是为了处理好长句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科技作者在表达概念时要做到准确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重点突出[1],二是为了更明确表达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各种逻辑关系,譬如表示附加、顺序、结果、肯定、条件、定义、转折、对比、举例、理由、时间等,科技作者往往需要运用大量的过渡性“关联词加以总结[2],以使其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形成连贯的作用。鉴于此,科技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包括撰写科技英语文献时,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关联词的特征和运用方法,在科技英语中做到灵活和准确地使用关联词。

2 科技英语中“关联词”的特征

科技英语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也称作科技文体。它要求严谨周密、概念准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客观性和严密性[3] ,与其他英语文体相比有一定差别,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科技英语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单位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看,科技英语语体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专业性强、概念新、结构复杂、文字简练、陈述句型多、被动语态多、简略表达多、复杂句型多[4]。在科技英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明确表达,因此往往运用很多的关联词,它们在句中起纽带作用。

关联词也称主从连接词,即引导从句的连词[5],是一种功能词, 主要作用是连接主句和从句,形成连贯。姚宝梁在谈英汉复句的异同时,也强调了关联词在英语复句中的重要性,即复句的主要标志是关联词,且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也主要靠关联词来表示[6]。关联词的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语言单位来看,关联词可以是某个单一的词汇,如and, but, or, so等,也可以是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如to begin with,in addition,owing to等;

从词性来看,潘树香和冯晓辉在对关联词进行区分和鉴别时,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连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2)代词(连接代词和关系代词);3)副词(连接副词和关系副词)[7]。换言之,关联词语可以由连词、代词以及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充当,其中后两者除了表示句子关系外, 本身也具有意义。

从意义来看,顾晓天(2005)在总结和归类科技英语中关联词的用法时,将其分为10大种类,具体相关的关联词表示的意义包括:附加意义、表示顺序、提示结果、肯定意义、说明条件、给出定义、示意转折、举例说明、给出理由、表示时间等[2]。

3 “关联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

关联词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十分多样,不同词性的关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和关系。有些关联词不仅能够标识句子的逻辑关系,如引导并列句、名词性从句以及时间、原因、条件、让步、比较、目的、结果等状语从句,本身也具有意义,可以在句中充当重要成分。根据科技英语语体的特点,从科技题材的文体特征出发,译者结合了科技文献中3个常用关联词的12个汉译实例,分析并探讨了它们在科技英语中的意义。

3.1 “and”表示的意义及其译法

科技英语中,关联词与句子的结构紧密相关。凡遇到两个或多个并列关系的单词、词组、分句等,一般都用连词and连接。此外, and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同位关系、转折关系等,因此and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在科技英语中and有以下三种常见意义:

3.1.1 表示并列关系

例1 Paul Moller has spent 40 years and millions of dollars developing his Skycar.

译文:保罗・穆勒花费了40年时间以及数百万美元来研制他的“蓝天飞车”(Skycar)[8]。

例2 Today the world faces two urgent and interconnected challenges related to modern energy services, based on 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and where they are not.

译文:当今世界面临两个紧迫的挑战,两者彼此关联,且都与现代能源服务相关,取决于何处有之,何处无之[9]。

分析:and表示并列关系时通常译为“和”、“以及”,如例1所示。例2不仅涉及关联词,而且与合译法相关,原文“urgent and interconnected”、“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and where they are not”两处中的and 虽然都表示并列关系,但汉译时应该合译,比较符合汉语习惯。

3.1.2 表示递进关系

例1 Although the first clear evidence for damage to ecosystems in these areas was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60s, it took many years before the industries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harmful atmospheric emissions, especially of sulphur dioxide, acknowledged the growing body of science evidence and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m.

译文: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有学者首次公布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有害气体会危及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而且后来这类科学证据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工厂多年之后才认可证据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10]。

分析:and表示递进关系时表示意义上的增补,通常译为“并且”、“而且”,与in addition, moreover,furthermore等关联词表示的意义相同。

3.1.3 表示顺承关系

例1 But get closer and the cracks begins to emerge.

译文:稍一走近,巨大的冰缝便立即映入眼帘[11]。

例2 The historic energy transitions―first from human power to animal power, and then from animal power to mechanical power―were major shifts in the human journey towards greater productivity, prosperity, and comfort.

译文:历史上,能源的转变,首先从人力到畜力,然后由畜力到机械动力,是人类提高生产力、走向繁荣、增进舒适的旅程上的重大转变[9]。

分析:and表示顺承关系时,一般可以译为“就”、“便”、“先……然后”,如例1所示。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不译,如例2中的“and then”,只译“then”。

3.2 “while”的表示的意义及其译法

科技英语中,表示时间的关联词十分常见,如before,since, until,meanwhile, at the moment,when等;示意转折的关联词也比比皆是,如however,on the other hand,even though,in contrast等,它们表示对辨明句子结构十分重要。以while为例,在科技英语中while通常表示以下两种意义:

3.2.1 表示时间

例1 REM was named for the “rapid eye movement” that happens while you are dreaming. During REM sleep, your eyes move back and forth behind your closed lids, as though you were watching a movie.

译文:REM为“快速眼动”的缩写,人在做梦时时常发生这种现象,REM眨眼过程中,眼睛在闭合的眼睑后来回移动,好像在看电影一般[12]。

例2 I watch as a plume of mist fills the air where the iceberg once was, while the fjord churns on.

译文:只见峡湾冰水翻腾,原来的冰山已化为齑粉[11]。

分析:while表示时间时可以译为“在…时”。

3.2.2 表示转折关系

例1 They also saw a virtual woman approaching them and stroking their virtual girl’s arm, while in the real world unseen experiments touched the men’s flesh-and-blood arm.

译文:他们还看见一位虚拟女士走近他们,并抚摸他们虚拟女孩的手臂,而在现实世界隐匿的实验者,也在触摸受试男子的血肉之臂[13]。

例2 The phenomena of light propagation may best be described by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 while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matter, in the processes of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is a corpuscular phenomenon[2].

译文:电磁波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光传播现象,然而在散射和吸收过程,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粒子现象。

分析:这里的while不再表示时间意义,而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关联词。

3.3 “that”表示的意义及其用法

科技英语中句子越长,关联词的作用就越重要,其中that的使用较为频繁。在科技英语中that有以下三种常见意义:

3.3.1 引导定语从句

例1 Sarah designed a 4-passenger vehicle that would pop out telescoping wings at the push of a button.

译文:萨尔设计的飞车可以运载4名乘客,只要一按按钮就可以弹出伸缩式机翼。

分析:that作为关系代词,在引导定语从句时不仅起连接作用连接,还充当句子成分。此处that代替先行词vehicle,充当从句中的主语。

3.3.2 引导名词性从句

例1 City Hawk developers say that it could be used as an air taxi, for news gathering and for traffic control.

译文:开发者称飞鹰可用作空中出租车,也可用来采集新闻和控制交通[8]。

例2 The evidence seemed inescapable that light consisted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f extremely short wavelength.

译文:光是由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组成,这一事实看来已经证据确凿[2]。

分析:that引导宾语从句和同位从句时仅仅起连接作用,本身不具有意义,如例1、2分别所示。此外,that还可以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名词性从句。

4 结语

总体上看, 科技文体具有专业性强、复杂句型多、句法关系严密等特点。因此在科技英语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关联词来连结和标识,可以说,关联词在科技英语的复合句中起着连贯前后的关键作用。要想使文章结构紧密,思想连贯,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关联词的特征和运用方法,并做到灵活和准确地使用。

但是,由于关联词的多样性,加之科技文体中语境的不同,常用关联词语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谨慎对待。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忠实准确、简洁明晰、通顺流畅的标准,同时通过关联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脉络。

此处,还需指出的是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内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通常通过上下文体现,因此有些英语关联词在汉译时往往隐身,例如3.1.3中的例2,and在表示顺承关系时往往不译,又如短语“rules and laws”、“harsh and cruel”、“advice and counsel”等往往进行合译,在汉译时应特别注意。

注: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潘月明博士是该论文的指导老师,非常感谢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戴聪腾,张聪义.从科技英语视角再探关联词译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152-154.

[2]顾晓天.全新科技英语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9.

[3]王卫平.英语科技文献的语言特点与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

[4]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5]薄冰,赵德鑫.英语语法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8.

[6]姚宝梁.英汉复句关联词的异同.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潘树香,冯晓辉.略论与句子结构有关的英语关联词.H314考试周刊2007年32期.

[8]李鲁译注.How Flying Cars Will Work.中国科技翻译,2013年8月第26卷3期.

[9]蔡力坚译注.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中国翻译,2012年第6期.

[10]何三宁.寻找美的线条――科技翻译策略的一个新视角.上海翻译,2011年第3期.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60-05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ANG Yan1,2,YU Zhong-gan1

(1.Postdoctoral S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s provided with such 5 characteristics as highlighted scene emotion, obvious non official organization, natural and diversified types, diversified effects and instant feedback.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leading manner, the nature and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students during sports classes, and space setup for sports classes, ar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In the interaction during sports classes today,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have an ambiguous recognition on class interaction scenes; the “directive - obey” type interaction in v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is excessive; relatively there is a lack of recognition type interaction.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class interac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01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2]。近8年来课程改革的多方反馈表明,新课程改革的这一强调无疑是正确性。不过,方向上的正确能否带来实践效益的产生,必须取决于各科课程能否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践行方向的引导。具体到体育课程而言,当利用“互动的教学观”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时,首先应当对体育课堂互动的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和把握,否则,互动将可能流于形式。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看似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好看不受用”的批评,就与对体育课堂互动的认识和把握不当有关。此外,在一些有关体育课堂互动的研究文献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偏差。例如,以往研究把“体育课堂互动特点”归纳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制约性、体育课堂环境的效应性、体育教学交往的相互性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4个方面[3]。这种归纳显然没有抓住“课堂互动”的本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课堂互动”的特性。这些情况表明,对于当前的体育教学研究而言,加强对体育课堂互动之认识的深化和完善确有必要。

1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

1.1互动情景:情感性成分突出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工具性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书”职责,情感性关系则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育人”职责[4]74。不过,相对于一般的“文化课堂”而言,体育课堂互动情景中的情感性成分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文化课堂”中,其课程内容主要以内隐的“认知性知识”为主,这决定了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主要以中性的“思维引导”来进行;而体育课程内容则主要是以外显的“操作性知识”为主,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除了要进行必要的思维引导外,还会伴以频繁的“情感鼓励”。而且,这种“情感性鼓励”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懂”到“学会”的桥梁。例如,在跳箱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让那些胆小的学生完成练习,除了进行动作讲解展示外,通常还会使用诸如“大胆一点,不要怕”、“来,大家一起给他鼓掌加油”等言语鼓励。事实证明,在体育课堂中,这种“情感鼓励”往往比单纯的“思维引导”更为有效。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体育学习过程不只是一种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1.2互动组织:非正式组织贯穿始终

从制度化的角度而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处于组织的高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指导者和被领导者,处于组织的低位。另外,就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有着明确的“游戏规则”和预期目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都要求围绕预期目标并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非组织”特征。这是因为,体育课堂空间不像“文化课堂”空间那样具有固定性,而常常处于变换之中。学生因课堂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其学习活动并不总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并且,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比例的自主练习本身也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常规性要求。这就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私下”接触,特别是同辈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私下接触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多种角色体验成为可能,而这正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3互动类型:多样类型自然统一

有研究表明,在一般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占比例甚少。在本已甚少的学生互动中,也主要是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互动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4]84。

相对于一般课堂单调的互动类型而言,体育课堂互动的类型则丰富得多。首先,从教学交往行为的使用来看,非言语行为是体育课堂成员必备的交往行为之一。一堂缺少非言语行为的体育课甚至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其次,从交往活动的外在形式来看,许多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要在交往对象之间的竞争或合作中来进行。如各种集体性项目的学习,离开学生之间的竞争或合作,几乎就无法进行。最后,从交往对象的构成来看,不同的教学任务又需要不同数量的成员来共同参与。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既有以言语符号为媒介进行的互动,也有以非言语符号进行的互动;既有成员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并且,不同类型互动之间常常会随着教学进程自然而然地进行转换。体育课堂互动的这一特征,表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蕴含着丰富互动的教育场所。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课堂中,才会出现学生“随时会面临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5]。

1.4互动效果:“身、心、适”共同发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因此,从表现形态来看,互动的结果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身体行为。但是,这些身体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大脑对来自互动对象一方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体育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依靠群体的共同行为来进行的,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以“功能联系”较为紧密的群体成员的身份出现。这种身份要求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知识、技能有关的“认知性”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分析加工来自互动对象的与态度、情感等有关的“非认知性”信息。例如,在篮球这一集体性练习中,学生个体的技术运用不仅要受制于合作方或竞争方成员的技术运用,而且也要受制于他们的情绪变化。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场景中,经常可以看到情绪变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这种影响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互动,不仅能使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得到发展。可以说,在学校的常规课堂中,体育课堂是唯一可能使学生“身、心、适”同时得到发展的课堂。

1.5互动反馈:信息反馈即时把握

体育课堂与一般课堂有一个明显不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行为的外显性。通过这种外显的行为,教师能够立即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学生也能立即知道教师在某一项目上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讲,体育课堂互动是一种“即时性反馈”的互动。

从教师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能够为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教学节奏、调整教学重点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有助于教师顺利推进教学。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即时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课堂教学的运行带来消极影响。首先,由于体育老师在掌握项目技能上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教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体育项目时很难为情。正如一位体育教师所言:“不做示范吧,学生又搞不懂;做示范吧,又怕学生笑话”。体育老师的这种两难处境,使得他们很难与自己所教学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即时性”成为部分“体育差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体育差生”害怕自己做出来的动作遭人讥笑而不敢或不愿做练习;另一方面,体育课堂中大量的竞争使得“体育差生”在面对面的竞争中常处于“失败”境地,进而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

互动反馈对体育课堂的这种消极影响反映了当前体育课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一是体育教师个体技能的有限性与教学要求的全能性;二是学生个体体育需要的多元性与课堂教学任务要求的统一性。体育课的这两种结构性矛盾是从内部制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原因,此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将难以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2体育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

2.1体育教师的领导方式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李克特在勒温的研究基础上,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强硬集权、仁慈集权、放任和民主4种类型,在不同的领导类型下,学生的反应(即互动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6]。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这4种领导方式中,采取前两种领导方式的体育教师更像是训练场上的教练,其主导下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课堂上学生之间互动较少,互动的积极性不高。采取第3种方式领导的教师实际上是山坡上的“牧羊人”,在这种课堂中,与其说学生是在学习,不如说学生是在“设备简陋的游乐场”玩耍。在那些能够从“简陋设备”中找到快乐的学生之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互动持续不断;而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要么三三两两坐在操场边聊天,要么就溜回教室,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课堂”已经失去意义,所谓的“课堂互动”根本就不存在。在第4种方式领导下课堂的,由于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课堂气氛不仅活跃而且和谐,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而且也乐于帮助同伴,与同伴积极合作。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下,第4种领导方式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道路。当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在操作层面实现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民主领导,尚需通过广泛的教学实践。

2.2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吸引力

同“文化课”的教学内容相比较,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不是由书本来体现的语言符号,而是由各种具体的场地和器材来体现的实物。随着实物在类型或构造上的不同,也就形成了性质各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或以多人协同活动为主,或以双人互助为主,或以个人单练为主);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兴趣越浓烈,表明教学内容对他的吸引力也越大。

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情况也明显不同。例如,于涛[7]在对初中体育课堂中5项不同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以群体性活动为主的足球、篮球、排球课中,其“课堂互动指数”明显高于以个体活动为主的田径和体操课,而且学生在前者课堂中的“肯定情感互动指数”也要比在后者的课堂中高,相反,“否定情感互动指数”则要低。此外,庄弼[8]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对教材认同程度的“一致性”也往往影响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兴趣较一致的项目,其课堂互动的频率和密度较高,相反,则较低。

积极的课堂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在外部压力下迸发出来的动力,如在升学压力下产生的积极性学习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内心认同而自动产生的动力,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内部动机。对于体育课而言,学生在其中感受的外部压力并不大,因此,通过其内部动机的激发来促进其积极性学习行为的产生,就成为有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需要首选考虑的问题。

2.3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地位与角色

课堂如同社会,其间的成员(学生)也会因各种原因被划归为不同的“阶层”。在课堂中,较明显的“阶层”区分有两种,一是学业成就标准下的“优生”和“差生”之分;二是学习行为标准下的“乖孩子”和“调皮蛋”之分。前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高低,后者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类型。

马艳红[9]62在2004年的研究指出,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与体育优生的互动明显多于与体育差生的互动”,同时,“在体育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优生和体育差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截然不同,对体育优生表扬的比例远远高于体育差生,而批评的比例则相反。”

笔者曾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体育教师自身权威的高低,将学生的课堂角色类型分为“乐学者”、“苦学者”、“自学者”和“弃学者”4种,并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不同角色类型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特征(见表1)。实践观察表明,体育教师的确更乐于与表1中的前两种学生进行互动,而与后两种学生发生互动的几率较少。并且,在互动的态度上,也的确存在与马艳红研究结果相类似的情况。

2.4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空间位置

学生在课堂队列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也会对其参与课堂互动产生影响。马艳红[9]63在同一项研究中指出,“88.4%的体育教师和65.9%的学生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中所站立的位置影响他们参与互动的机会。体育教师同处于队列中间位置的学生发生更多的互动,同处于排头的学生次之,处于排尾的学生同体育教师的互动最少。”尽管在课堂观察中确认了这一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对体育课堂互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却有进一步的原因解释。

空间位置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即教师喜欢与就近的学生发生交往;二是因为那些不喜欢或不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学生本身会选择远离教师的位置站立,特别是在体育教师让学生自然站立进行动作讲解或评价的时候更是这样。因此,在空间位置造成学生课堂互动差异的背后,有时候体现出的是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同态度问题。事实上,第2种原因常常在客观上强化了第1种原因中所说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空间位置因素造成的学生体育课堂互动的差异,其实是“学生课堂地位和角色”因素影响下的互动差异的延伸。

3体育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

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场所,其社会影响广泛存在。对于任何学生而言,在他们进入具体的体育课堂接受学习之前,都会对课堂情景存在着一种“前提性”认识。在逻辑上,对互动情景的前提性认识决定了互动过程的结构和类型。一般来说,这种前提性认识越清晰、统一,互动过程就会越趋于有序,反之,则越趋于混乱。

然而,就现实的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既不清晰,也不统一[10]305。体育课堂对他们而言,到底是学习知识的严肃性场所,还是缓解“学习”压力、调整情绪的娱乐性场所?在这里,他们是该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体育技能,还是根据各自的兴趣“把玩”自己喜好的项目?他们并不清楚。用互动理论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他们对体育课堂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对互动情景的辨识模糊,必然导致互动过程的“失范”。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种广泛而典型的“失范”现象就是,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留给一定自由活动时间的承诺,他们就会很不情愿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3.2师生言语互动中“指令-服从”型互动过多

从互动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性质来看,体育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可分“要求-遵从”、“提问-答复”、“评价-改进”等类型。其中,“要求-遵从”类互动又可根据教师要求类言语行为的性质分为“建议-参考选择”、“模糊-自主选择”和“指令-服从”3种子类型。在“指令-服从”型互动中,学生在进行行为应答时基本上没有思考的余地和选择的机会,而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机械反应。因此,从本质上讲,这种互动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互动一定程度的存在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但多则无益,至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笔者对36名小学5年级体育教师的课堂观测统计发现,“指令”恰恰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言语行为。在纳入统计的教师9项小类言语行为中,“指令”所占的比例比处于第2、3、4位的“建议性要求”、“肯定性评价”和“事实性提问”分别多出20余个百分点,而其它类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还不及它的零头[11]。

3.3认知性互动相对缺失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具有多种意义,但说到底,课堂终归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种课堂如果在发展学生的认知上无所建树,那么,这种课堂便失去了最为根本的意义。而体育课堂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得有些无能。20年前,于涛就曾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大多数是情感性互动,而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认知性互动很少,“暴露了我们在知识、技术、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294,[12]。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报道也表明,认知性互动在体育课堂互动中的缺失相当严重。事实上,在大学新生中,不会“前滚翻”、“蹲踞式起跑”、“三大步上篮”等基本技术的现象年年都不少见。体育课堂互动中认知性互动的缺失,使其作为一种学习场所的意义大大受损。对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并必须着手改进的问题。否则,体育课堂将失去其作为一种正规性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据。

以上分析表明,体育课堂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确具有学校一般“文化课堂”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这也说明了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目标的设置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对于未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而言,强化课堂互动意识、完善课堂互动形式,进而充分展现其在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天然优势,是应当继续坚持和深化的主题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本文还是要再次强调体育课堂应当尽快弥补自己在学生“认知性”发展方面的缺失。因为,后者才是体育课堂之所以可以称为“课堂”的存在之基。也就是说,当我们积极利用体育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之时,必须要保持“互动”过程中的体育知识含量。不如此,“互动”就只有形式上的意义。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一些场面热闹、互动频繁的体育课之所以遭到“好看不受用”的广泛批评,盖其原因,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钟启泉,崔云,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

[3] 马玉芳. 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点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1,22(6):82-84.

[4]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季克异.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1.

[6]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4.

[7] 于涛. 初中生不同教材体育课社会互动过程与教材互动指数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8(4):80-85.

[8] 庄弼. 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率与密度[J]. 中国学校体育,1991(6):29-30.

[9] 马艳红.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篇5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336-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国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一个经典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该会议后,中国率先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其作为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朱庄瑞指出,当前我国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不高、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利用率低下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已向定量化方面前进,方法体系日渐丰富,多尺度测验动态的时间序列研究也不断出现。可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正不断推进,而这些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遵循自然法则、道德准绳与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谋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研究的着眼点不是区域发展能力的现状分析,而是根据区域特性寻求一种最合适该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而,可以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立足于更高层次、更新视角和更长时间尺度上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分述如下:(1)发展。发展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它更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没有发展就无所谓持续,因为缺少持续的动力。保护与改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障是发展,故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基石。(2)协调。一般认为,实现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与恢复能力的长期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存量、生态环境与社会水平相互协调。(3)持续。毋庸置疑,区域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持续,要求区域的资源存量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与速度之间不存在导致发展停滞的矛盾,要求要有足够的动力和活动支撑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2.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要素,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其复杂性表现在:既涉及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问题,又涉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问题;既要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又要研究区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既要探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间的横向关系,又要探讨上述各因素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联系。

2.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

既然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那么整体性便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追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共同发展,也就是人的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表现为:人口数量与资源总量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资源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等,这与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只重视单要素的增长是截然不同的。

2.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诞生,首先考虑的就是公平性问题。这些公平性包括:人与自然间的主体公平、区域与区域间的空间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间的时间公平。公平之下的发展,方能是一种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阈值性

所谓阈值性,是说要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其中必然会有一个或若干个判断指标,而这些指标存在一个阈值,可以将“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两种属性区分开来。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这些指标要求的发展均应保持在各自的临界值一侧(可持续发展一侧),而不是追求各指标要素无限制地往某个方向增长。

2.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

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脱离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无所依托。区域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包括全球、大洲、国家、省、市、县、乡等多个等级,亦包括城市、农村、山地、草地、荒漠等多个类型。各区域内因等级、类型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而地域性和差异性正是区域的根本特征,其本质差异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制定和规划研究。

2.6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

相对性是任何事物的共性。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同一类区域往往采取统一的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方法即使同属一类,但制定出的方案也必须各不相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适应既定区域的发展要求。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与地理区位条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变或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但更多的时候,人类需要去适应环境。自然因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由资源条件、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其储量大小、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消耗速度及恢复速度等均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位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则更为直观。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往往在大江大河两岸,从最根源说明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不仅仅包括所在物理位置,也包括经济区位、交通区位等。生态环境因子包罗万象,包括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光热、植被等基础要素,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2经济因素

普遍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许多领域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经济的增长上。随着国际交流的遍及,经济增长的途径不断丰富,经济增长途径的差异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从区内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从区外经济发展方式看,区域内部的经济条件均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3.3社会因素

应该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最高级部分,也是实现难度最大的一步。反过来,社会因素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而言,亦是一种潜在性较强的影响因子,它可通过观念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进而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对经济条件的管理等,从而得到相应的反匮。其中,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二者的先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难易。

3.4政治因素

虽然说,区域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但是,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其权利与执行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意愿与倾向,政治力量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甚至在某些地域某个时段成为决定性因素。例如,近期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使该海岛迎来了发展大浪潮,可以肯定地说,若没有政策因素,这股浪潮很难出现。政治力量同时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系统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为规划方案等的有效落实提供根本保障。

4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也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充分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庄瑞.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0,(6):12-14

[2]张金萍,秦耀辰,张二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12):6702-6711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6.51.192

1 引 言

在21世纪新阶段,国家重视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加快推臃务业的发展,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1]当前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旅游地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游客类型的差异及其行为特征,对旅游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人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其中,我国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1]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2],因此,游客是区域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游客消费是旅游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游客特征及行为潜在地改变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不同的游客类型与表现,会对所在旅游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因而充分分析游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特征,对旅游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

本文借助对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进行的专项调研,探讨影响游客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因素以及其自身的旅游行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从市场需求和营销角度来为区域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策略。

2 调查区域和调查方法

2.1 调查区域

本次组织开展的调查对象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11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同时是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星湖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为石灰岩峰林型山水风景,总面积20.61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地,享有较高的评价,被认为兼有杭州西湖和广西桂林的胜景。

2.2 调查方法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分为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卷调查进行时间为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历时6个月,选取不同的时间段,主要针对进入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和已游览过该名胜区的游客开展调查。本次实地问卷调查前后共进行了10次调查;共有806名游客参与调查;有214名游客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1020名游客参与了调查,最终获得885份有效问卷。

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把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游客的旅行习惯、消费偏好以及游客在旅游决策上的更多偏好;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

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1.1 游客来源与职业

本次调查按照游客的现居地来对游客来源进行分类,首先主要分类为肇庆市本地,广东省所属的肇庆市以外的行政区,以及中国的其他省份。调查结果中本地人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60.1%;其次是省内非本地,占总样本的36.9%;省外人数则只占总样本的2.9%。

到星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省内游客数量超过了总数的95%,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览群体具有高度本地化的特征,现居地这一因素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

对于游客职业的调查,对游客群体职业分为12个类别,各群体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群体以学生、公司职员和教师为主,约占总体比例的70%。

3.1.2 游客年龄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15~24岁和25~44岁的区间范围内,而此年龄区间的群体多数为学生和在职人员。14岁以下,45~64岁及65岁以上的游客群体数量明显少于15~44岁的群体,但数量分布较为均匀,从中可以看出游览星湖风景区的群体的主要出游形式是结伴出游、家庭或小群体形式出游,而结伴出游的形式更多存在于15~24岁这一年轻群体当中。

游客职业频率分布图

3.2 旅游动机与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本文把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在此两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便得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星湖区域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3.2.1 旅游动机(内因)

调查问卷中对于旅游动机的选项较多,而结果反映出游客出游首要的原因是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其次是追求精神和身体健康、丰富旅行经历和拓展视野,而在追求新奇刺激和情感交流两个选项上的选择较少,但仍有一定的群体需求。

3.2.2 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外因)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把影响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因素归纳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信息来源。

(1)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一项的调查中,首先旅游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和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环境氛围、地方饮食和城市形象,而交通便利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旅游信息来源

对旅游信息来源的调查中,游客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多,主流的信息获取途径是亲戚或朋友介绍、旅游网站推荐以及网络平台宣传,这三种信息获取途径多存在于自驾车和自助游群体,而旅行社推介这一信息获取途径则多存在于参加旅游团出游的群体。

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间接地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于当前的星湖风景区游客群体有较高本地化的特点,当前本地及省内其他行政区的游客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重视风景区宣传信息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吸引更多省外的游客,提高省外游客的游览量。

3.3 游客旅游习惯

受到游客职业类型的影响,在出游r间的选择上,首先大部分的游客选择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出游,其次是选择在寒暑假出游。在出游伴侣的选择中,朋友、家人和同学的选择率最高,而单独出游的选择率远低于结伴出游的选择率,由此可以得知游览星湖风景区的大部分游客倾向于结伴出游,且偏爱选择朋友、家人或同学作为旅游伴侣。在旅游路线的安排上,首先游客倾向自主选择路线,其次是亲戚或朋友推荐和参考旅游网站的旅游攻略。

3.4 游客消费结构

在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中,游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购物和交通等四个方面,而受游客现居地的影响,游客的消费结构总体呈现的规律是游客现居地距离风景区越远,游客在住宿和购物上的消费比重越大,而餐饮和交通的消费比重则越小。

在景区的餐饮类消费中,特色小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首先大部分游客都选择在特色小吃类目中消费,其次是正餐的消费。在购物类消费者,占总体消费比重最大的是景区纪念品、当地特产及特色物件。而在交通消费中,首先是出租车的消费比重最大,其次是自驾车所需费用。

3.5 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包括游客再游景区的意愿,向他人推荐景区的意愿以及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3.5.1 愿意再游景区和推荐景区意向调查

愿意再游景区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89%的游客愿意再游星湖风景区,11%的游客表示不愿意再游该景区。在愿意再游景区的群体中,4.1%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主要原因是对门票的定价不满意。而不愿意再游景区的游客群体中,66.7%的游客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剩余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的主要原因是对景区游览价值以及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满意。

3.5.2 景区建设及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景区内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满意度最高,从不满意度的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门票价格,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其中门票价格的不满意度高达18.2%,而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不满意度分别为3.6%和2.4%。

游客对门票价格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高于景区的游览价值,相当一部分游客认为星湖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偏高,进入景区内有其他需要自费游玩的项目,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较高且与景区的游览价值不符。第二,肇庆市本地的旅游年卡优惠政策影响不同来源的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肇庆市本地居民以及在本地工作或上学并具有单位证明的居民享有办理旅游年卡的优惠,即办理一张旅游卡在一年的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地免费进入本地多个旅游景区,因而持有旅游年卡的游客对门票价格敏感度较低,普遍对旅游年卡优惠政策感到满意。而外地居民不能享有此优惠,每次进入景区都需要购买门票,因而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满意度也较为分散。

游客对景区外交通秩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景区外的交通堵塞,道路指示不明确和售票处的服务窗口太少。景区不同的出入口外停车场区域设置和道路指示缺乏规范管理,交通管理人员不足,致使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4 促进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趋势,而星湖风景区作为观光型旅游景区,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与满意度。星湖风景区当前应重视门票价格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以及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对景区的规划和改造力度,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整合等环节的工作。

规划需要立足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重点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档次,以增强星湖风景区的吸引力。景区旅游的定价应尽量符合市场需求,以此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此外,应坚持旅游优惠政策的实施,让景区的发展成功惠及本地居民,保留本地游客的市场份额。

4.2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的力度

旅游消费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并促使其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旅游景区应尽可能加大旅游产品组合的创新力度,扩展组合的宽度,实行旅游项目创新。根据游客的消费结构及大众的需求,开发和经营旅游市场内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类目,丰富产品类型并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增加组合的附加值,刺激旅游消费。产品组合与经营项目多样化有利于发挥旅游景区的资源潜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星湖风景区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方式逐渐向以休闲、体验为主导的方式转变,建设成为一个深层次的休闲风景名胜区。

4.3 重视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与品牌建设

由七星岩和鼎湖山组成的星湖风景区是肇庆市旅游区域的核心景区,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对其保护对于整个肇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星湖风景区打造成城市发展的品牌,需要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区域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资源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3]资源竞争力是指本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的有利条件。[4]星湖风景区的资源竞争力在于其区域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地貌与景观,若能充分利用肇庆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于景区文化的营造与传播,培育景区旅游文化,将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域的吸引力,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形成景区独有的竞争力。

4.4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提升景区营销的效率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若能利用好现代的营销手段,将有利于提升景区的营销效率。现代营销手段中,定位传播这一方法适用于当前景区的宣传。所谓定位传播,就是将产品品牌定位方向或思路,转化成精确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视觉形象,借以合适的传播方式(媒介传播或人际传播)和公关营销策划,传递给目饲痹谑苤冢让目标受众对这一产品特色与个性有所认识,最终转化成市场销售力。在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没有目标方向的广而告之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只有锁定目标人群进行传播,才能把旅游产品信息或服务有效地传达到目标受众。总的来说,定位传播就是细分人群有针对性地推广传播。

根据星湖风景区主要游览群体和消费群体的特性,以旅游网站和网络平台为主要的传播媒介,面向不同群体制定传播策略,尽可能地让目标受众对旅游信息及产品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市场购买力,最后通过分享旅游体验向他人传播旅游信息,实现人际传播,更好地提高宣传和传播的效率,提高旅游信息搜索的转化率。

4.5 加强管理,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旅游生活需要结合时代的趋势进行转变。服务质量是决定旅游业营销效果、经济利益和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游客服务感知的关键因素,因而景区发展应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建立服务型旅游区域。

从顾客满意论出发,服务营销的出发点是顾客的需求,终点是顾客满意。[3]在完善基础建设及管理的基础上,服务型旅游区域的建设可以从服务、管理、交通、饮食、住宿、等消费热点方面着手,经营相关产业链。可以考虑不同年龄、来源和职业的群体的需求,配备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拓展星湖风景区的区域品牌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满足游客的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使优质服务成为星湖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5 结 论

从当前状况来看,来自本地区域的游客,以及年龄范围在15~44岁的学生和在职人员是星湖风景区最重要的目标游客群体。本地区域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60%,是本地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保证。在职人员有较高的消费力和游览倾向,学生群体数量较大且具有潜在的消费力和较大的游览倾向,所以是促进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

从旅游营销的角度考虑,需要注重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在科学规划景区建设的前提下注重服务营销,从品牌、文化传播、服务等多方面提高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形成独有的竞争力。未来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辅以优质服务,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旅游区域品牌,在保证已有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以吸引外地市场为目标,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旅游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旅游业[EB/OL].(2016-03-02)[2016-08-15].http:///link?url=HIsL5GL7m_9iT115OTmxyFA3rPUr8Fpup6gZo0UIVO2v71y_jshtmW-8BdNHm UdKLERbjx28tJ1thvjQJtYuDMtHKUuhoMA3jEWDpAolEEs2cCgqNTpq1yt Myrsq7PcN.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46-02

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2014年新一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其更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标题由“要求”改为“指南”,“‘指南’这一名称淡化了行政的强制性色彩,这为各高校及大学英语教师为实现个性化、自主化教学具有更多的自。”实现个性化、自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外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外语教师是课堂话语的主导者,影响着课堂话语的模式、质量,影响着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机率和可能性,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合理利用自去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角色、更新理念和方法,不再独居课堂的“霸主”地位,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话语及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因此对现代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掌握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动态,现代教师话语权力关系的转变、教师话语权的合理运用对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

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是法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权力”是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认为权力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犹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流动性。在早期研究中福柯认为权力是单向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是对个人或群体等进行直接支配、控制、监督与镇压。然而权力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否定力量,更是具有生产性的积极力量。权力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集权压制与迫害,而是积极生产、富于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福柯后期作品中,他充分肯定了权力的积极肯定、生产性的一面。我们应看到权力的积极、生产性一面,改变我们权力技术策略使其朝着积极一面发展,“我们社会拥有如此丰富的权力机制仪式、手段和技术,它们能生产多种效应、战略、知识,为何偏要将权力中这些积极、有活力的要素剔除呢!”

嗔具有生产性,权力策略的正确运用对权力关系具有促进作用。微观权力理论的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微观权力关系问题,如师生关系、父子母女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

权力即话语,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发挥作用的,权力在话语中运行和实践。在外语课堂中,外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主要的权力关系,教师话语及话语权常常以潜藏和微妙的形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策略性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权力关系的积极正面发展。因此权力的生产性、权力策略运用的积极性为现代外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二、现代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权特征分析

(一)显性控制向隐性控制的转变

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权具有“隐匿性”的特征。教师对学生不再是简单、直接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支配与控制”的关系。“一言堂”、“教师话语霸权”是传统话语强势方,随着现代社会民主意识的提升,传统的话语强势方(政府官员、教师)也越来越注意回避使用这些显性强势话语形式,努力营造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而将权力的运作转为更隐蔽的幕后。

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及话语权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隐性体现教师话语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从头至尾的讲解知识,教师话语在课堂占绝对比重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外语课堂也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的使用,翻转课堂的引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直接话语量,减少了教师自身话语对学生的直接控制与压抑。多种声音及话语的出现,减少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可以多渠道的、更地道的进行二语习得,它拓宽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通过多种的话语实现教学,对学生实施间接控制和引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调控、矫正的“隐性指挥棒”,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向教化

随着压制和支配性质的逐渐淡化,教师规训权力对教学活动的正向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从外在的规训与惩罚的控制性教育走向内化的教化之路,实现规训权力的积极效应。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温和、柔性的控制,采用分层分级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性教学。其次,采用鼓励性教学,对学生多用鼓励、表扬性话语,实现赏识教育,从而给予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亲近的外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在方向上和内容上获得自我塑造的指导、鼓励与支持。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精神的个体,而不是由规训管制培养出来的物性、工具性的个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创建平等、互动、和谐的现代外语教学课堂积极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三)从机械传递性到生产性与创造性

篇8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篇9

一、国际文凭课程简介

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一门两年制的预科课程。这门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组织并且管理的。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平衡的课程设置以及高标准的学业衡量水平,其文凭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目前全球已经有75个国家的2546所大学明确表示乐于接受国际文凭课程的毕业生,包括斯坦福、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一直以来,国际文凭课程的评价体系深受教育评价专家的好评。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盛赞国际文凭课程“是一种类似于水仙花结构模型(如下图)的课程”, 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一课程设计为克服普通中等教育中科目林立,将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做出了重大尝试,是现有的其他中学课程体系所不及的。”

从以上图形中可以看到,学生要想取得文凭,除了要学习六门学科的课程之外,还要完成知识论(简称TOK,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学科)、拓展性论文(Extended Essay,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以及学生创造行动服务(简称CAS)为宗旨的课程。该课程体系一直致力于培养有探究精神的终身学习者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二、国际文凭课程英文Language B的评价体系

1.英文Language B课程的评价标准及实施

英文课程的评价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选择高水平英文课程(High Level),反之可以选择标准水平课程(Standard Level)。以下笔者将以高水平课程评价体系为例进行分析。

高水平课程的外部评价为笔试,所占比例为70%,试卷最终将呈递IBO进行统一批阅。此部分包括卷一“文本阅读”(25%)、卷二“写作”(25%)以及“文学作品评论”(20%)。卷一部分共囊括五篇文本,涉及国际课程核心话题的方方面面;卷二部分则以非核心话题(IB国际文凭Language B包含三大核心话题,分别为global issues,communication and media,social relationships. 此外还有五大非核心话题,分别为cultural diversity, customs and traditions,health,lei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为根基,考查学生对于不同文体(例如news report,interview,blog,diary entry,speech等)的运用;而文学作品写作部分则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所读文学作品自主确定写作内容,独立完成创作。在学生完成创作的规定时间内,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

课程的内部评价则为口试,占总分的30%,由任课教师出具测试结果,IBO对成绩进行监督调整。此部分将分别对学生进行individual oral(20%)以及interactive oral(10%)的测试,前者是学生基于图片进行个人陈述,而后者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动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凭组织所采用的评估标准是标准参照法而不是对比参照法,即评估方法是根据所确定的有关评估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而不是参照其他考生的表现。(《大学预科项目英文LanguageB指南》,国际文凭组织,瑞士日内瓦,2013年7月,第35页)针对每一项测试内容,IBO提供了明确的评估细则并给出了0~5,0~10的分数段,教师可以更有参照地判断考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此外Language B 的语言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语法使用情况,还关注语义的组织传达以及语言的交际性。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zdn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语言教师不应以传统语言知识本身的测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和标准,应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其优秀智力领域的品质向其他领域进行迁移。

2.英文Language B 课程评价体系的特征

(1)内部评估倡导过程性评价的教学

《大学预科评估原则与实践》(Diploma Programm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Geneva,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

tion,First Published in September,2004)中提到:“正式的大学预科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用来记录学习结束时学生所获得的成就,但仍然有许多评价工具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考试,尤其是内部评价。

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language B 强调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与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我校为例,学校在安排教学管理时尤其重视内部评价的过程性教学。从学生进入课程(Grade 11)之后,要求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时有计划地把individual oral 和interactive oral的训练纳入每节课堂,进入12年级之后,至少为学生模拟三次正式考试环境下的内部评价,为学生最终的内部评价做好充足准备。例如,在教授TCK(Third culture kids)这个话题时,在引导学生处理完所有文本信息之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次panel discussion,分配给学生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生在确定自身角色之后继续进行扩展阅读,搜寻相关知识,小组配合排练。通过观察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发现学生不仅深入挖掘到TCK家庭面临的困境和享有的优势,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这种操练,学生不断自评、互评和接受老师评价,不断深化对于interactive oral的理解。

在过程性评价引导下的内部评估使学生和老师不断意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学生则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2)外部评估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多元化评价,采用PTA 量表进行参照评价

PTA的意思是“基本要素分析”,根据该评价法,“任何一种行为表现,包括行为的和认知的,都会有一系列基本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行为表现的基本单元,只要找出这些基本单元,并对学生在这些基本单元上的行为做出准确的评定,则学生在完成这些具体任务时的总体特征就可以得到适当的评定。”Language B 的外部评估对卷二以及“文学作品评论”两个部分分别制订了PTA量表。以卷二Section A为例,PTA量表把学生作答的内容分解为三个要素,分别为“Language”“Message” 和 “Format”, 各自关注语法、语意和语境三个不同层面。而针对每一个基本要素,又分别给出五条评估细则,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从0分到10分的成绩水平。

相较于传统的语言考试评价方式,PTA量表评价引导教师、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语法知识的强化,更加关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曾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它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教育的重心相应的也必须转移,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仔细研究Language B 的课程评价体系,不难发现,该课程始终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努力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例如,学生在完成“文学作品评论”的任务过程中,首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确定选题,然后发起研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可以对学生的选题和初稿提出建议,但不能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修改或参与研究。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帮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海外求学生涯,甚至有研究表明,有过国际文凭学习经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

三、国际文凭课程Language B 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中创设更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语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语言知识的传播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可以将其作为语言教学的唯一目的。学生的自我实践方式会决定其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每个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尽相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反思自身的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将师向生的单向型互动延展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倾听同伴的意见汲取语言知识。与此同时,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宽容沟通,协作分享。

2.将单一的书面评价方式逐渐转换为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英语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并且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会展现出不同的认知策略以及探究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的特长才能进行认定,能够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并且这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更加公平的评价过程。同时学生在过程性评价的敦促下,可以不断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探究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沿革也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国际文凭课程language B的评价体系,笔者发现该课程将评价纳入学习过程,注重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的多元评价方式的采用促进了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这一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英语教师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常庆.IB:国际教育的统一度量衡[J].上海教育,2009(12):42.

篇10

掌握英语词汇学构词法的有关知识、熟悉相关专业背景并注意加强阅读理解或翻译等语言应用能力,有助于学习与应用科技英语。但是,一个纯粹的英语专业从业人员对科技英语应用所能作的贡献具有很大局限性;只有当专业人士具备其本专业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结合其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英语的作用。总的来说,科技英语词汇翻译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异译。直译包含移植法、音译法和形译法等,其中移植法即找出一个单词的词素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音译法即根据单词的英文发音进行翻译;形译法即根据英语单词所表明的意思来描述物体。而异译包含推演法、引申法和阐释法等,其中推演法即根据语境意义和词典注释来判定单词的意思,引申法和阐释法即按单词的延伸含义来进行翻译。研究现代英语词汇学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将其汉化方面。将科技英语词汇翻译成汉语一般既要符合专业化术语的表达习惯,又要能够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因此,翻译表述时必须根据语境正确地理解并简洁地表达语义,尽可能尊重既定的通用表达方式。以常见的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汉化为例:a)异译,如Explorer本意是“探险家、探测器”,而我们实际上称之“浏览器”;Click本意是“(发出)滴答声”,而习惯将其译为“点击”;b)直译,如Main-board(主板)、FloppyDisk(软盘);c)音译,如Hacker(黑客)、Clone(克隆);d)音译与意译兼顾,如Internet(因特网);e)不译,如CD(CompactDisk)译作”光盘”或不译,直接用CD表示,类似情况还有ADSL(电信宽带)、ISDN(一线通)等。

基于语法特征的应用策略

科技英语在语法方面的主要特征有时态上多用一般现在时,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句法常常使用长句、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动词,普遍使用形容词短语作后里定语。以下将讨论基于这些语法特征的原则性翻译策略。

(一)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语态是表明句子中谓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手段。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甚至有时候被认为是必须的,比如在科技写作或实验报告中动作的主体并不重要或者动作的过程、原则才是需要表述为最重要的。科技文献强调详细叙述和推理,而读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文本的思想和内容。为体现客观性,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得到广泛运用。根据不同语境,被动句可以被灵活地翻译成主动形式或保留被动形式。汉语中,被动语态通常通过“把”和“被”等被动词来表示。同时,由于汉语语言句法灵活多变,其被动语态的使用与英语相比较少使用。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两种语言的习惯,从句式和辅助词语两个方面进行语态转换,以顺畅地表达原意。科技英语被动语态译成汉语时,主要有以下策略:1.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a.保持原主语不变,因为汉语里有被动语态的动词比英语里多,所以英语里被动语态使用更为广泛,而翻译成汉语时动词不需要使用被动结构就能表达被动语态,也不需要改变主语。b.将原主语变成宾语。有时候,需要把英语的被动语态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以更符合后者的表达习惯,此时原句中的主语相应变成译文中的宾语,而原句中动作的发出者、作修饰语的同位语及其他短语也相应地译成主语。c.译文中加上恰当主语,以使汉语通顺。一些汉语动词不能用于被动语态,此时原句主语变成译文的宾语后需要补充加上主语。2.被动结构转换为无主句。原句主语变成译文中的宾语,同时译文中无主语。3.被动结构保持不变。这种转换分为两种情况:a.为强调原句的被动意思,译成汉语时可通过加上表示被动的词如“被”“受”“以”“得到”“为所”等来保持被动语态。b.将主语及谓语一起翻译为汉语的主语。4“.It+被动语态+that”句式的汉译。这类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普遍,成为区别于其他英语文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例如“Itcanbeforeseenthat...”(可以预料出),“Itcannotbedeniedthat...”(不可否认.)。这类句子通常可以翻译成无人称或不定人称的主动句。

(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英语是静态的,名词常被用来替换动词;而汉语是动态的,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更多的动词。作为词法种类丰富的综合性语言,英语对谓语动词有很多严格的规则来限制其变化形式。比如,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谓语性动词,因此英语中很多名词都是由动词变化而来,而名词化结构也藉此得到广泛使用。与通用英语相比,名词化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频率更高。由于包含多个单词的名词化短语的语义意义通常比较复杂,其翻译也应超越其表面结构。用尽可能少的单词准确地表达意义是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原则。在英语原文中,使用名词化结构是为简化句子结构,因此不同情况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Arch-imedsfirstdiscoveredtheprincipleofdis-placementofwaterbysolidbodies”,该句中“displacementofwaterbysolidbod-ies”是名词化结构,其不仅简化了同位句,而且强调了“排水”的事实。因此,译成汉语时,也应处理为名词形式,即“固体排水原理”,以简化句子。再如“Ifyouusefirebricksroundthewallsofaboiler,theheatlosscanbeconsiderablyreduced”炉壁采用防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科技英语解释自然原理,因此翻译时应避免在译文中使用第一、二人称,而是应把主题信息放在句首。科技英语中伴随动词的名词化,介词以“动词+宾语+介词”或“介词+宾语+介词”的形式得到广泛使用。1“.动词+宾语+介词”结构,如makeuseof(利用)、keepwatchover(密切注视)、givenoevi-denceof(不足以说明)。从这些短语中看出,汉语的动词意义都来自英语原句中充当宾语的名词。而原句中的动词被称作“Emptyverbs”(空心动词),包括have,make,do,take,get等等,其句法功能比主题功能更为重要。英汉翻译中,应更加注意原句中能改写成中文概念的名词。2“.介词+宾语+介词”结构。介词是非常主动的,能表达动词及名词的意义。在名词化形式中,空心动词被介词所替代,比如inaccordancewith(按照)、onac-counto(f基于原因)、bymeanso(f凭借)、inproportionto(成比例)等等。对于这种形式,翻译时应注意第一个介词后面的名词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中文。

(三)复杂长句的翻译技巧当表达复杂概念时,科技英语比普通英语中长难句使用更为广泛,因为科技英语旨在表述一种逻辑和描述一个过程。科技英语中所表述的的定义、规律、订立、概念或技能必须精准,因此句子通常有很多修饰语和附加成分,从而变得长且复杂。长难句翻译可能是英汉翻译中最难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对原句逻辑和结构的准确理解。翻译中常使用的方法是把长难句分拆成几个小而简单的句子,即理清原句的思想和层次,然后把中文成分进行重组,使之符合中文表达方式。长难句翻译首先要对整个文本进行广泛阅读,去理解文本结构和主要思想;然后,分析句法并确定从句间关系以完全理解整个句子;最后,把长难句译成准确和可读的汉语句子。概括起来,长难句翻译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顺序法、倒序法和分拆法。(1)顺序法。如果长句的叙述层次是按顺序并且与中文相近,则可按顺序翻译原句,并根据不同情况增删一些连接词。(2)倒序法。当长句结构与汉语结构相反,应按相反顺序翻译原句。大多数情况下,英语句子结构是与汉语相反的。因此,倒序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使用更加频繁。(3)分拆法。有时候,主从句之间或者介词或分词短语所修饰的词之间的关系并非紧不可分,而且各个成分均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则可将长难句分拆几个单位并按中文意思进行重组。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12-03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指用于科学和技术交流方面的英语语言变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语体,其主要功能是传播、交流科技信息和知识,具体用于收集信息和数据,介绍概念和理论,评论新近的科技发展,并根据实验过程写报告等。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活跃,合作的形式、内容和层次不断得到拓展的今天,科技英语在国际上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早期科技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静态分析方面,比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等,相应地,这也造成传统的科技英语研究多集中于一些词、句和语法翻译等表层方面,而鲜有结合认知理论,尤其是译(作)者主体性进行的相关研究,其结果是对科技英语往往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等。“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主要是在认知科学这一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王寅,2006)。文章在借鉴应用语言学及科技英语相关研究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认知理论视角对科技英语的词汇、语法、文体和修辞等应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词汇特征分析

科技英语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主要涉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知识和技术,涵盖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词汇。由于科技方面的专业术语是构成科技理论的语言基础,因此科技英语的基本特点是使用大量语义单一且严谨、长且复杂的科技术语。科技英语为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描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现象,其必须使用表义确切的专业术语。它们通常是由一些基本的科技英语词素组合而成,如:磁流体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telemicroscope望远显微镜(tele-+micro+-scope)等,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英语词素及其组合规律有利于记忆科技英语词汇和理解英语科技资料。比如,通过考察长而复杂专业词汇的构词就能猜明其词意。此外,科学技术有多种不同领域,科技英语也有多种不同分支,在不同科技领域内有不同的词汇,每个都有其自身词汇及特点,而且一个同样的词用于不同领域时会有多种不同含义。

科技英语新词大量采用缩略语,以缩略文章篇幅空间,加快文本传输速度。同时,缩略词简练易记,一目了然,因而使用十分广泛。常见的缩略方式有:首字母缩略词,如PAHs(phenanthrene,naphthalene and pyrene)多环芳烃(菲、萘、芘);对原有两词进行裁减加工缩略,如:knowbot(knowledgerobot)智能机器人。有的缩写词具有几十个不同词义,比如缩写词A(a)就代表着50多个词义。据统计,科技英语中有30000多个缩写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不断增加。根据美国科技英语专家Oscar E Nybaken统计:每10000普通英语词汇中,约有46%源于拉丁语,7.2%源于希腊语,而且这种比率随着英语词汇专业性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在词汇上的稳定性,专家预测其将成为构成科技英语新词汇的重要基础。主要组合方式有:希腊词素如syn-(共同)和tron(器)构成synchrotron同步加速器;拉丁词素sub-(次,亚)和-son(声音)构成subsonic(亚声的);希腊词素或拉丁词素+英语固定词素,如tranbus(超级公共汽车),bioglass(生物玻璃);英语固定词素+希腊词素或拉丁词素,如wea-therometer(老化测试计),missileproof(防导弹的)。

科技英语词汇中前后缀出现频率高。派生法、转化法和合成法是英语的主要构词方式,而科技英语的多数词汇产生于派生法。其核心是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构成新词,即前缀和后缀的使用频率高,前缀如auto-“自动”,multi“多”,poly-“多”,micro-“极小的”;后缀如-gra-phy“摄影术”/,-naut“操作人员”,-cide”杀”。构成科技英语词汇的常用前缀有数十个,其构成的科技英语词汇数量巨大,比如由前缀auto-构成的词汇有260多个,由前缀micro-构成的词汇有300多个。同样,后缀构成的词汇量,数量也相当可观,而且不同的后缀赋予该词汇不同的性质、状态、行为、特征等含义。

除此之外,科技英语词汇还有第一人称使用较少、名词群增多、有多种搭配关系等特点。传统观点认为,人称主语句的使用会有损作者的客观态度和谦虚品质。因此,科技英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含有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代词应不使用或尽可能少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写作规范。名词群的构词特征是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名词作定语修饰名词,如digitcommunicationsystem数字通信系统,其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科技英语词汇一般都有多种搭配关系,引起词义的不同变化,比如形容词与不同名词的搭配产生不同词义变化,动词与不同名词的搭配产生不同词义变化。

二、语法特征分析

从时态上看,科技英语中使用最多的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而一个明显趋势是用一般现在时。不同时态的用法和功能也各有不同,可简要概括如下:1.一般现在时主要用于描述研究目的和范围、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通常给读者以信息新鲜、客观和真实的感觉,有助于引起读者兴趣和获得读者信任,从而达到的目的。2.一般过去时用于描述论文撰写前作者已做的工作、实验方法,也可用于转述已发表文献的报导、讨论和研究内容。3.现在完成时表示研究或工作已经完成,强调其影响与作用,或是这种研究或工作到撰写论文时还在持续,其经常与其它两种时态相结合,主要用于介绍该领域的背景情况,如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做过的试验、得出的结论等。

从语态上看,科技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科技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往往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实验的过程或科技成果等,更注重准确性和严谨性,而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忽略行为主体,使读者的焦点都集中在所叙述的内容本身,减少主观色彩,增强说服力,尤其是在叙述技术操作实验的时候。同时,被动语态的使用还有利于优化句子的平衡机构,达到表达的客观性和目的要求,也符合礼貌原则。

从句法上看,科技文章描述自然现象、事实、过程、属性及特征时极力排除个人因素,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常常使用标准句式,大量使用长句、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动词,普遍使用形容词短语作后里定语。1.科技英语多使用复杂的长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工程师们需要更频繁地用科技英语描述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现象,交流他们的观点、发现及发明,他们收集信息和数据,介绍概念和理论,评论新近的科技发展,并根据实验过程写报告。科技文献要表达非常复杂的概念或过程,注重逻辑推导和事实,对定律、定义、定理、概念、过程的表达或描述都必须精确、严谨,不可含糊,因此,用简单句通常不能清晰、完整地说明。在科技英语中,长句使用得较多,常常是一个主句带着若干个从句,从句带着短语,短语带从句,从句套从句,互相依附,相互制约,从而使句子显得复杂、冗长。在科技英语中,长句比比皆是,甚至一份英国情报资料中发现一句竟有223个单词的长句。2.频繁使用名词化结构。科技人员关心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抽象化的概念,因此表达需要高度的准确、客观和正式,而把具体的行为动词和状态形容词名词抽象成为概念名词,有利于科技语体表达抽象思维。名词化通过掩盖参与者、模糊时间或删除情态成分,能够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语体效果,同时名词化结构不需要人称代词作主语,体现科技语体的客观性,从而使文章表达客观、内容确切,符合科技人员表达行文的需要。名词化结构可以使增加科技语篇的信息密度,明确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还可以凝练语句、优化语篇,增加句子的信息量,从而使科技文献内容丰富、行文简洁。此外,名词化结构主题化可以保持科技信息的流畅,推进文章的论点向前发展。主要的名词化结构有名词(行为名词)+介词+名词、介词+名词(行为名词)、中性介词+行为名词(+介词短语)、与动词构成固定搭配、行为名词+短语或从句、名词+名词(行为名词)。3.大量使用分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等非限定动词以及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有些句子不仅使用了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以及when十过去分词的形式,还使用了动词不定式以及其被动式。动词非谓语形式的正确使用,能使句子更加简洁,并恰当反映出句子结构的内在联系。4.多后置现象。为明确完整表达概念,科技英语中经常使用短语或从句修饰各种成分。由于从句会使句子显得冗长,为保持句子平衡并使语义更加明显突出,往往把较短的成分提前或者把本该紧跟某些词类的成分后置。用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能使句子简洁、紧凑,避免滞重、累赘。此外,科技文献中常有的插入成分也会导致后置现象;祈使句及倒装现象出现频率多,通常把形式主语放在句首而把真正主语放在谓语后面。

三、修辞特征分析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修辞旨在表意确切,表达新颖、形象生动。现代功能修辞学从传统的文字修辞研究发展到对不同文体的修辞研究。事实上,众多修辞手段并非此有彼无的问题,而是在不同文体中使用频率与场合的问题。科技文体要求准确、简明、精炼,一般不宜过多使用修辞格。但有时为清楚表达抽象的概念、原理或工艺技术,也需要运用到某些修辞手段,因此产生了文体的交叉运用、相互渗透的现象,尤其出现在科技报道和科普类文章中。

科技英语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明喻、暗喻和拟人。1.明喻(Simile),即通过as,like,seem,as if等比喻词与另一种具有鲜明同一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说明事理。2.暗喻(Metaphor),或称隐喻,即不用上述比喻词而使人直接产生联想,形象而深刻地明晓事理。实际上多科技术语都是由此而生的,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如windows(窗口),menus(菜单),network(网络)等。3.隐喻动词(Metaphoricalverb)属于结构更深层、喻意更隐含的隐喻形式,即其喻意通过动词折射出来并让读者通过心理联想去感知或领悟寓意。4.拟人(Personification)。其实现代的机器人、计算机技术的目标就是模仿人的行为功能,使之高度智能化,因此许多术语由拟人而来,如memory(记忆器),robotcop(机器人警察)等。

篇12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经验交猫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篇13

农科英语是农业科技英语(English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简称,是指用于农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专业英语。因此,农科英语属于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科技英语逻辑严密、客观性强、严谨规范等总体特征。《牛津英语》科技英语部分的执笔彼得•梅达沃爵士认为:简洁(brevity)、中肯(congency)、明晰(clarity)乃科技文体的三大主要品质。①这三大要旨对我们理解和翻译好农科论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作者或译者受英语水平或行文技巧所限,往往很难达到这一要求。鉴于此,本文拟就农科类英语的文体和结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作一分析探讨。

农科英语的词汇特点

农科英语中充当各句关键词的是农业专业词汇和通用科技词汇。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不但新的科技词汇大量涌现,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词也被赋予了新的科技含义。

专业词的应用。农科英语属于科技文体,具备科技文体的一般性特征,用词专业化是其中之一。专业词语的使用面窄,针对性强,专业性特征十分明显,能够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具体概念。一些“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词汇,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却成了专业技术用语,具有严格的科学含义。例如:ear(果穗),ring(年轮),cap(根冠)等。还有些常用词在农科专业英语里词形变化复杂,且词性发生转化,词义多,构词能力强。例如water一词,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用时意义为“水”、“水深”、“水位”、“分泌液”,复数意思是“洪水”;作动词用时意思是“浇水”、“加水”;当形容词用时意为“水的”、“水生的”、“含水的”。构词方面,water可以构成以下合成词或派生词汇:waterwheel(水轮、辘轳),watertight(不透水的、防水的),waterproof(不透水的;防水物;使不透水),watermelon(西瓜),waterlog(积水)等。大量的农业科技词汇,需要查阅专业词典,才能了解它们的意义。例如:chlorophyll(叶绿素),trichogramma(赤眼蜂),superpho-sphate(过磷酸钙)等。

大量使用复合词与派生词。大量使用复合词与派生词是农科文章的特点之一。为简练而又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的特性、大小、数量、程度等农业科技概念,农业科技英语中通常大量使用复合词(compounds),复合词从过去的双词组合发展到多词组合;主要形式有:用连字符连接而成,如crumb-structure(团粒结构),self-fertile(自花授粉);不用连字符直接组合而成,如livestock(牲畜),sharecropper(佃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以短语形式组合而成,如dairy industry(乳品加工业);market gardening(商品蔬菜种植业)。派生词(derivations)指在词根的基础上加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而创造出的新词,派生词在农科英语词汇中占有相当比例。如reproductive(繁殖的)由拉丁语前缀re-(重、再)加上词根productive(生产的)构成;fungicide(杀真菌剂)由词根fungi(真菌)加上后缀-cide(杀)构成。

缩略词的应用。“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对于常用的词组(多为专名)以及少数常用的词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即为缩写,由此形成的词叫缩略词(acronyms)。②在农科类专业英语中,往往存在一些比较常用的专门术语,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人们依照有关缩写规则为多数常用术语制定了缩略形式,如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害虫综合防治,AI(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授精,IFAD(International Fu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ET(Embryo Transplants)胚胎移植等。

农科英语的语法特点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使之具有名词功能,又保留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主要特征。《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在论述科技英语时提出,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故在一般英语中用动词表示的内容,农业英语却惯用动词派生的名词,而把原来的施动含义潜蕴在结构的深层里。③例如:Polyculture is the dominant farming system in many areas of tropics,where the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and 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remain low.混养是许多热带地区主要的耕作制度,在这些地方,机械化程度低,并且很少使用农药。

非限定动词的广泛应用。如前所述,农业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这样可缩短句子,又比较醒目。例如:The same effect reproduced in hundreds of little streams has a great cumulative effect on the flow of water in the larger rivers fed by the streams and often causes serious flooding destruction of irrigation drainage and hydroelectric works and dislocation of the natural system in places far removed from the deforested area.数百条小河所产生的同一作用,对这些小河汇成的大河产生更加巨大的后果,而且往往在远离森林采伐区的地方引起严重的水灾,冲毁灌溉工程和水电站,并使天然排水系统改道。

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用主动语态行文,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的印象;并且主动语态在结构上不利于句子的扩展,表达内容有限,重点不够突出。被动语态能够避免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使行文显得客观,并且能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客观对象。如:When a leaf is looked at under a microscope,it is seen to have thousands of little breathing pores.如果把一片树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数千个微小的气孔。

长句的广泛使用。与其他文体相比,农业科技英语中长而复杂的难句较多,长达数行、数十行,包含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单词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屡见不鲜。在标准资料、专利说明书和规范等文献类型中尤为多见。为了准确、详尽地表述事物之间的因果、条件、依附、伴随和对比等关系,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内容见诸语言形式,就容易形成包含有大量信息、盘根错节、枝叶横生的长难句了。如:The campaign carried out in 1915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ainst the cit- rus canker bacterium,Xanthomonas citri,by destroying about 4,000,000 trees at the cost of about$2,500,000 is a noteworthy feature to explain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f the dangers even at that early stage when not enough knowledge had acumulated on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1915年,美国农业部开展了柑橘溃疡病细菌即柑橘黄单胞杆菌(X.citri)的防治工作,毁掉了大约400万株柑橘树,价值大约250万美元。这是一个显著的事例,说明了这种病害的严重性,以及在对植物细菌性病害还没有积累足够知识的早期,政府和人民就懂得了这种病害的危险性。

农科英语的翻译策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哲学家H.P.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包含四条,即: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洁、有条理。④这个准则应用到农业科技翻译中,就是要清楚、明白、忠实地表达原文思想和意图。依据这些原则翻译时,首先要注意使用专业性词语。因为专业性词语具有表义准确、文体正式的特点。

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农科类英语专业词汇的意义比较专一、稳定,通常可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的翻译方法。

直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十分明确英语和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使得译文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如:foot-and-mouth disease(口蹄疫),raise the multiple cropping index(提高复种指数),forage crop rotation(牧草轮作),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性耕作),monoculture(单一栽培)等。意译:通常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翻译中应该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采用意译的方法。比如a dry cow,照字面直译是“一头干巴巴的牛”,这与原文含义“不产奶的母牛”相去甚远。音译:音译一般用来翻译外来词,即照着外来词的声音翻译过来,如gene(基因),Yorkshire(约克夏),El Nino(厄尔尼诺)等。农业科技英语中某些由专有名词构成的术语、单位名称、新型材料的名称等,在翻译时都可采用音译法。

英语句子的翻译方法。严复在他翻译的《天演论》译例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而“在非文学的翻译,只要能信、能达,便尽了译书者的能事。”⑤农业科技英语属于非文学文体中的科技文体,反映的是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译者只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也就达到了目的。在翻译农业英语复杂长句时进行必要的转换、拆分、增减等调整,也正是上述原则的具体应用。

转换:汉语没有词形变化,句子中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和保持。英语则不然,由于语法、修辞和句子结构等的需要,某些句子成分的语序发生了变化⑥。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要做相应的语序转换。例如:With organic farming there is enormous potential for dealing with a large portion of Americ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y recognizing that organic materials are actually a resource rather than“wastes”.有机物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而不是废物。基于这种认识,所以采用有机耕作方式对于处理美国大部分的环境保护问题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原文位于句尾的充当方式状语的介词短语by recognizing……“wastes”在译文中转换译成原因状语放到了句首)。

分译:农业科技英语的句子通常比较长,为使译文简练,当长难句中的从句或分词短语与主句的内容联系不密切,具有相对独立性时,往往可以把短语或从句译成短句,并酌情增添适当的词语,以使汉语译文语气连贯,逻辑关系密切。例如:Plants are continually growing,producing new chloroplasts and chlorophyll so both spectrums of light are being used by the plant continually.植物持续不断地生长,产生新的叶绿素和叶绿体,所以,两种波长的光都不断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增减词:出于语法结构和修辞效果的需要,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增减词的方法,增词可使译文更加完整、通顺和明确;减词可使译文更为严谨、简洁、明确,合乎汉语表达习惯。例如:Air,food,water and heat are four requirements of all living things.空气、食物、水和热量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四个条件(译文增加“赖以生存的”这一定语,使译文符合阐明事理的逻辑)。The fresh nectar poured out of the body of the bee contains 80 per cent of water.蜜蜂吐出的新鲜花蜜有80%的水分(名词body减译。花蜜当然是从蜜蜂的body中吐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词的增减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添枝加叶,任意发挥;二是避难就易,肆意裁割。

农业科技英语属于科技文体的一个分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其翻译要求也有着独特之处。总的说来,农科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词汇特征,尤其是其句式特征紧密相关的。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准确、通顺地用译文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将多种译法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使用,力求使译文达到理想的翻译标准:准确规范,通顺易懂,简洁明晰。

注 释:

①Dear,I.C.B,Oxford English[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②《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③李丙午、燕静敏:《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2(1)。

④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⑤陈西滢:《谈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