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0:09: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的经济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大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假日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但实际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假日旅游的产生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下称《办法》)的决定,《办法》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取消“五一”黄金周,“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日由3天调整为1天,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此次国家法定节假制度调整方案的制订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二、假日旅游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在其初级阶段的时期,总是呈现其旺盛的发展力,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凸显出各种问题,假日旅游的发展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假日旅游促进了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十一”长假有多达8天的假期,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比2008年同期劲增28.5%与此同时,随着出行人数的增多,全国旅游收入也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7亿元。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32.4%;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59元。2011年黄金周期间,全国有超3亿人次出游,创下历史新高。而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出游人数与销售额两项数字均创历史纪录。
(2)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约70% 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长假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现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旅游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
(3)拉动城市周边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期间,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喧嚣的环境,选择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直接拉动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的各种“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农家乐”超过数万家,大多数省份也都有数千家。成都三圣花乡发展“农家乐”266家,开发各类旅游景点11处,200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89万人次,旅游收入1272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306元;北京雾灵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8年旅游接待14万人次,旅游收入1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其中,45%来自于旅游业;贵州天龙村屯堡旅游点2009年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43家,接待海内外游客64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由发展旅游前的760元提高到4725元。此外,依托毗邻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大批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应运而生,一些现代新村、生态村庄、民俗村寨、古老村镇开发了旅游,成为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量农民通过开旅馆、办餐饮、摆摊点、搞运输等,迅速转变为不离土、不离乡的服务行业的从业者。
旅游和休闲改变了社会产品结构。中国各地的风情、民俗、气候的差异为旅游休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对旅游产品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冰雪、海洋、阳光、空气都能够成为产品。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国的阳光沙滩,从京津的民俗小吃,到南国的水乡风情,都成为人们旅游的大餐。
2.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1)景区超载,环境破坏
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承载,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观景审美情绪受到人为破坏。
(2)交通拥挤,住宿困难
浪潮式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为解决住宿问题,许多旅游地的医院病房、办公楼会议室、办公室、商品楼出租房等都住满了游客。四川成都远郊的西岭雪山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只能提供篝火,让没有床位的游客烤火过夜。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以及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游人骤增,超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容量,导致接待标准名不符实,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和旅游地形象。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临时招募、匆匆上岗的“地陪导游”敷衍了事;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高定价,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等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能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明显增多。
(4)借势造势,盲目的旅游开发现象严重
假日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高度重视,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极大“热情”,往往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例如,坚持市场“一元化”的倾向,忽视旅游地资源评价,致使旅游地缺乏正确定位和鲜明形象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经济可行性论证,致使旅游规划项目贪多、贪大、贪高,旅游项目雷同、重复性建设频频出现,造成旅游地接待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和巨额投资的浪费。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假日旅游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潮中凸现的这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既有旅游设施供给不适应消费高峰需求的问题,又有有关部门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协调不力、应急措施跟不上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如此集中的旅游潮,也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引导和各个部门的鼎力合作。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利用信息和舆论导向,调节假日旅游市场
由于我国老百姓传统的从众的消费方式,加上信号息的不畅通,因此黄金长假期间都出现了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意见较多,满意程度较低。假日是全民的假日,市场也是全国性的市场,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宏观协调和有效的引导,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倡导健康、多样的旅游消费形式,推荐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成熟的旅游消费文化,做好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促使旅游客流合理分流,为他们的消费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防止热点过于集中,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假日旅游科学有序发展。
2.修正服务缺陷,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缺陷包括企业的产品缺陷、?由于服务员工的素质缺陷所造成的服务失误和服务体制存在的缺陷。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顾客总会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提出他们的意见、不满、抱怨、甚至投诉,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对企业能否留住顾客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节假日中,节假消费的大量性和集中性更容易出现服务缺陷。修正服务缺陷对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作用巨大,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最好的顾客往往是受过最大挫折的顾客。同样,在节假市场,对服务缺陷的及时修正,必将大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必须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
要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零点指标网曾对此专门作过调查,即将受访群体划分为假日旅游高频群体、中频群体、低频群体以及非假日旅游群体。年轻人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分析并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偏好及需求十分关键。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刚刚进入小康水平,尤其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年轻人,他们的手中虽然有些余钱,但也不多,同时他们也想在原有的消费水平上提高一些,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面对假日旅游的大好商机,有长远眼光的商家,应把消费定位在大众化水平,这样才符合实际国情,才能薄利多销,抓住商机多赚钱。例如,在旅游方面,应避开一些热点线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在住宿方面,应以中低档旅社为宜,在旅游高峰时期,可以通过旅游供给弹性调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依法治旅,强化监控,切实保护游客利益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制经济、合同经济,一切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旅游者都必须保持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平常心,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地方旅游经营企业不能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旅游资源状况和自身容量,有意高强度超量接待,并强行提高收费标准和降低服务标准;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抓好市场管理,抓好安全,加强对景区(点)和社会服务单位的治安、运输市场、交易行为以及食品卫生管理,严力打击欺客宰客、偷盗扒窃等行为,防止发生火灾、食物中毒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要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旅游、商业、餐饮等社会服务企业都要明码标价,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景区(点)门票以及机票、车船票价格的管理,任何单位和部都要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说假日旅游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有业界共同的努力,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抓住个性化的消费,才能真正促进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春,张友臣.现代旅游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 2007
[2]艾力森华研咨询有限公司综合研究部.长假制度的调查与思考市场研究[J].2009
[3]向英.充实与完善旅游黄金周决策之浅见[J].商业经济,2004年第二期
[4]樊信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法[J].2008?20(2)
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二、旅游英语对开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性
据WTO的报告称,下世纪不仅旅游业将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且中国将于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热点。据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接待游人的速度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国,旅游人次将达到1.371亿,其次才是美国, 法国位居第三,西班牙第四、中国香港第五。从长远看,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我国旅游业的优越地位,以为凭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就能保证旅游业长久的兴旺发达。但是我国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旅游发展的重要难题。旅游英语发展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国对外国际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市场国际化对人才的需要
一名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高等教育学历;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开拓精神;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勤勉敬业,诚实守信。因此,要大力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在旅游企业,也需要一批能从事应用技术的英语高级人才以及在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服务管理和服务经营的人才。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比较,这类人才在知识、能力、专业面及深度上都应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在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需要提升,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之中,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涉外宾馆酒店旅行社都为高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旅游英语教育对英语高级人才需求负有时代重任。如英语导游首先要能熟练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口笔表达能力要强,口齿清晰度要好,反应速度要快,声音要亮,具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工作时做到不紧张, 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高效解决问题,正视各种挑战,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有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演讲才能和组织能力,在各种复杂的场合要有果敢的处理能力。
四、培养旅游英语产业化人才途径
(一)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
(二)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进生国际旅游知识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外语过关,而且还充分了解当前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快的适合国际旅游工作。
小结 旅游英语的发展是符合国际旅游发展趋势的,只有充分培养好专业旅游英语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充分的动力。使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慧.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一、导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导游与游客接触极为密切,所以导游的服务质量经常是游客判定旅游是否成功的标准。
导游服务是整个旅游业服务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在旅游中,导游是游客最先直接接触到的,所以导游是游客审美活动中的直接审美对象。其次,导游通过他的讲解服务为游客传递了审美的信息,丰富了游客的审美感受。最后,导游为游客做出旅程设计时,是从游客的需求出发的,令游客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此时,导游的角色是旅游审美活动中的协调者。
二、导游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导游的职业道德意识弱化
导游的宗旨与根本出发点是为游客服务,游客就是导游的上帝。无规律不成方圆,因此,导游在为游客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有的导游只着眼于利益,为了拿回扣,与景点的商店、购物中心等互相勾结,强制游客购物消费,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导游的职业道德,还损害了游客的切身利益,容易给他们带来只要旅游就会被强制消费的心理阴影。还有的导游变相向游客索取小费,甚至对游客恶语相向,拳打脚踢,产生暴力行为。
(二)导游的工作能力低下
游客愿意跟著导游走是想感悟景点的文化韵味,然而有些导游只是敷衍了事,讲解不充分,自己了解的就很肤浅,生硬的照搬导游词,讲解态度怠慢,对于游客提出的问题无法做出回答,缺乏灵活的协调应变能力,令游客产生不满情绪。此外,导游不能针对由于游客的个性差异产生的多元需求而做出贴心的服务。
(三)导游超负荷劳动
导游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游客面前展示传递欢乐的情绪。长期控制情绪可能会致使情绪出现不良波动,影响导游的服务行为。导游的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较大,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工作可能会出现稍许失误。
(四)游客的直接外来干预
在导游服务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游客随意打断、不断抱怨、单独行动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毫无秩序,会扰乱导游的讲解思路与主观情绪,挫伤导游的积极性,令导游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从而降低了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游客的旅游效率。
三、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合理措施
(一)规范旅游业的整体秩序,完善对导游的监督工作
政府要使旅游业的发展规范化,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管理和监督旅游业,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对导游实施统一管理,成立专门的导游公司。加强对导游服务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将导游的服务质量、工作业绩水准、游客反响公开化,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2.调整导游资格认定制度,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考核,提升考核标准,拒绝只懂读死书的书呆子,从而提高整个导游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导游的多层次需求。3.加强对旅游购物商家的管理。禁止商家与旅行社沆瀣一气,刻意抬高物价,进行强制消费。商家可以生产售卖当地有特色的纪念品,通过合理宣传,拉动购物消费增长。
(二)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力度,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积极响应旅游局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做好导游的岗前培训工作。同时,定期对在职的导游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工作能力。再次,导游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加知识储备,积极学习一些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技能,例如紧急救护技能、危机应对技能、语言技能等,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此外,针对游客的个性差异产生的多元旅游需求,导游要因人而异,为他们提供舒心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薪酬体系与奖惩体制
有了健全的薪酬体系,突破传统的分配制度,以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与职业等级划定工资高低,导游的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障,可以激发他们工作的激情,增加他们对导游这份职业的归属感,归属感强了,会使他们产生内心的自我约束里和强烈的责任感,最终达到投桃报李的效果。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不同的导游公平平等竞争,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活跃旅游业的气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特点
1.1旅游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发展特点。同时,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旅游业每年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它的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国内以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积累和创外汇均起了重要作用。
1.2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岗位。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经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因而发展旅游业,首先使许多其他有关联的产业都随之得到发展。其次,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机会。旅游业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等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许多行业,因而旅游业增加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
1.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1.4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以及经济交流
通过国际旅游的频繁交往,加深各国间的经济生活联系和相互合作。不仅推动旅游及其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例如从其他产业中采购原料设备、购入先进技术、利润和员工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等等,使旅游业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其贡献已超过其他各个工业部门,从而有助于世界国民经济及其总产值的不断增长。
2、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旅游业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尤其由于垄断经营所带来的官商作风,效率低下,如开放旅行社,对发达国家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很难承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可引进和激励竞争机制,并可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革新、改造和发展。我国旅游市场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度,特别是对旅行社的开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服务市场的饭店、宾馆早已对外开放,而旅行社和旅游交通业仍受国家高度保护,外资不能插手。其次,由于旅游服务业涵盖面广,对旅游与相关服务行业如何配套均衡发展问题要发展旅游业,住、吃,行、游、娱,购之间因相互关联,须均衡发展,如仅单独发展一个方面,则很难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但当前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无法实现这一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方面,由于国家保护程度不同,有的开放度大,且开放的时间也较早,如饭店宾馆,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有的如购物行业和交通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仍不能适应扩大旅游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有关增强旅行社运营活力和完善旅游景点设施问题,使其能与其他相关联的服务行业保持均衡发展,以达到与外部国际环境相适应和接轨的要求。
3、发展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4、如何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4.1 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4.2 更加注重旅游公司形象和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旅游行业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尤其是在?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确保这些环节的安全才能整体的调节我国旅游行业内部的安全情况。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支柱型产业,旅游行业内部的经济情况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衡量指标,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重视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维持我国旅游产业的经济安全,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2 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
(1)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政府加大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调整旅游经济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积极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政府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在科技方面积极创新,充分的发挥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在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中运用灵活性的外交政策支持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由此可见,政府是旅游经济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2)国内的旅游经济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程度,现在很多国家都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相比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一直呈上升趋势,推动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项高收入的附加产业,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内部多以休闲的场所为主,考虑到游人的经济水平和旅游心态,做出了政策的调整,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水平的同时,做出了很好的宣传,给国内的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发展国内旅游是提升国家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3)国内旅游经济安全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安全的保证,安全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安全问题的保证,安全的保障程度决定这活动的实施范围。国内的一些旅游项目中,社会安全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制约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此外,国家人民的素质也是影响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更好的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可以带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旅游者展示出旅游业更深的魅力,增强旅游业的人流量。旅游业是一项服务类产业,有义务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社会评价指标关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
3 提高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有效措施
3.1 政府加大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经济,首先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加大对旅游产业资金投入,扩大旅游经营范围,增强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坚持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内旅游经济的安全维护力度。
3.2 提高人民收入
国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有责任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积极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提高,保证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
3.3 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
一 旅游经济安全概念的提出
“旅游经济安全”这一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旅游经济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全新的等待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只要存在旅游业,就必须存在着旅游安全的问题。但是,旅游经济安全等同于旅游安全,它大于并高于旅游安全。旅游安全从旅游业运行的环节和旅游活动特点看,“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六大环节,即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娱乐安全六大类”;从旅游学研究对象看,“可分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媒体和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即旅游者安全;旅游媒体安全主要集中表现在交通安全和旅游从业者安全;旅游客体安全即旅游资源的安全,涉及资源的保护、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经济安全则是指旅游这个行业发展的安全,是旅游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安全。说到底,旅游经济安全问题就是旅游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 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旅游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影响国家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旅游业自身因素,四大方面。
1 政府因素分析
首先,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旅游业,决定着旅游业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工作只能由政府或主要应由政府承担。例如,国际旅游合作协定的签订,本国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本国整体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例如,有的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那么,在这个国家,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一般而言,国家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程度和壮大的程度。其次,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灵活度,决定着发展国际旅游的优化程度。因为,当今社会,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必然要与世界各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些坚持对外开放并能妥善地处理好各国家关系,才会打开国门,拥抱游客,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一个闭关锁国,外交紧张的国家,外国公民连这个国家的国门都难以踏进,又何来旅游业?更谈不上壮大旅游经济。因此,政府灵活、开放的外交政策,是发展国际旅游,壮大旅游经济的重要前提。
2 经济因素分析
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一个国家就算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旅游业也不一定能够发展起来。毕竟,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它是一种休闲产业,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有进行旅游的愿望和需求、时间和资金上才有保障,旅游业发展才具有了源动力,这个时候,旅游经济才能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足够的资金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 社会因素分析
旅游活动的六大环节中,安全问题一直贯彻始终,而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取决于一国社会的安全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一国家长期处于民族和宗教矛盾、种族冲突、权力纷争不断,旅游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同时,一个国国民的素质程度,也考验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吸引力程度。毕竟一国的旅游经济安全是要靠全体民众努力去实现的。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服务人员的战略谋划、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旅游者旅游的愉悦程度、信心程度。因此,整个民众素质,其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等更是关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4旅游业自身因素
旅游业自身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旅游经济要发展好,应制定好相关的发展战略。如果一个国家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能适时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正确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经济起到经济的引导作用,必然会收到有效的成果。反之,就会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倒退甚至遭受巨大损失。第二,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资源拥有程度。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发展旅游业,一个国家要发展旅游业,应当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等。第三,旅游的安全程度。旅游经济安全既包括旅游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安全。旅游安全即旅游自身的安全。旅游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旅游安全性是旅游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就没有旅游业。强调旅游安全,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人身、财产、心理、精神、物质、名誉上的安全经历,这是旅游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就是要为旅游者在开展旅游活动时,提供景点、交通、消防、餐宿、治安等旅游载体和环境方面的安全保障;就是要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方式是低碳旅游。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因此,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1]。旅游业是低污染行业,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上。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吸引物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设施水平,也可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对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既可以通过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也可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来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在引导旅游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也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1]。如果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旅游理念的话,那么低碳旅游便是一种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可操作性。
二、旅游“三体”的低碳化
旅游“三体”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从旅游“三体”的角度看,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三者的性质、功能、状态等均合乎旅游主体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
旅游客体的低碳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客体的低碳化包括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它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提供主体都是沟通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的媒体。旅游媒体的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其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低碳化。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有赖于培训、教化和企业文化的再造等。
旅游主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市场角度看,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都是服务于旅游主体低碳需求的。但是,仅有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说,旅游者自身的低碳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旅游主体的低碳化在于正确的低碳观的确立和旅游行为的低碳化实践。
三、低碳经济对旅游“三体”的影响
(一)对旅游主体的影响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产生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旅游业和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2]。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是研究旅游主体的重要内容。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个人收入、旅游产品的价格、其他物品的价格、个人偏好、闲暇时间。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偏好的影响来影响旅游者需求[3]。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低碳理念如低碳旅游,旅游者就会在旅游需求上提出一些低碳的要求,比如将有低碳理念的景区、低碳的旅游活动作为首选。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它涉及旅游的六大要素。在低碳旅游观念的影响下,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方式将会有所改变。(1)采用低碳旅游交通方式,如尽量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放弃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2)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3)在选择住宿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4)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如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
(二)对旅游客体的影响
旅游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对象与之对应,这些对象物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等。旅游景区是这些对象的主要的载体。低碳旅游的实现路径主要是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低碳旅游设施。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游业的行业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热潮将要来临。在景区开发方面,一些本身具有低碳性质的旅游资源如森林、海洋、湿地、湖泊、江河等,将会得到开发,而一些已经开发但是收效不好的旅游吸引物将会得到重新包装。一些有远见的业内人士,已经在推进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山东德州皇明集团打造的“太阳谷主题公园”,展示的是具有显著低碳、微排特征的未来生活场景。太阳谷正在朝“一个低碳社区,一个低碳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一个高品级低碳旅游景区”的方向发展[4]。在景区建设方面,政府会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低碳经济渐成共识的当下,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应该成为景区评定的硬性指标。低碳旅游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绿色、环保、生态。中国景区建设需要转变固有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必须以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为根本。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低碳旅游道路,使用低碳旅游交通工具等,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
(三)对旅游媒体的影响
旅游企业在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克服旅游障碍(语言障碍、货币使用障碍、生活习惯障碍等)的重要保证。现代旅游中的国际旅游,大多要借助于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媒体的桥梁作用才能得以实现[5],而新的旅游理念主要是从旅游媒体中传播出去的。
1.对旅行社的影响
旅行社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需要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产品。如神舟国旅集团,于2010年2月推出了“畅游新春:天宁塞班同业家属团”低碳旅游新品,选择直航包机,在线路的行程安排上加入低碳元素,价格经济实惠,让游客领略到迷人风光的同时又能深入体验发达国家居民的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旅游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旅行社则可借此机会重新组合旅游线路,或者冠以新的形象,推出一些旅游目的地。如2010年3月重庆商报推出了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即燕子沟、峨眉山、张家界、香格里拉、大兴安岭。
2.对旅游交通的影响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由此可见,旅游交通在低碳旅游方面任重而道远。
外部交通方面,要倡导选择公共交通和直接包机形式。包机不仅机票价格便宜,而且节省了不少旅途时间,可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游客从北京去马尔代夫度假,如果从北京直飞曼谷,往返时间只需15个小时左右,比以往节省了10个小时,这意味着会少向大气层排放8万kg的CO2。在景区内部,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开始以电瓶车取代机动车。如西溪湿地景区,陆地交通工具变成了电瓶车,水上交通由漕舫船承担。在改变交通工具之后,以30km计算,人均的碳排放量比乘坐大巴要减少一半以上[6]。
3.对旅游饭店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看,乡村旅游已有百年历史。各国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乡村旅游开发出现了热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北省乡村旅游逐步走向产业化、规范化。目前,湖北省乡村旅游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浅层次参与性专项旅游为辅,度假旅游为方向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新格局。[2]湖北省作为中部省份,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扶贫工作仍然仍面临着挑战。包括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区域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更加凸现,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湖北省农村一面是良好的自然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一面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集中——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和幕阜山四大连片扶贫地区,集中了湖北省8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70%以上的4A级景区和90%以上的贫困人口。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及如何让旅游发展成为减贫困、富百姓的动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已经采取评定“旅游名镇、名村”等积极举措,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旅游引擎功能,帮助大批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3]
二、乡村旅游对湖北农村经济扶贫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整合,推动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演变而来的产物,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整合,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为农民发家致富拓宽了道路,同时推动了农业转型的步伐,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游”促进经济增长多元化。乡村旅游开发兴起为农村解决了农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销售渠道,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壮大,旅游接待所需的产品总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使产品提供这条产业链不断向外延伸,逐渐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4]
(三)加快了农村基础建设改造步伐。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仅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市化步伐。乡村旅游开发采取了集体投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力量,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才能更好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通过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使得乡村在道路、照明、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四)乡村旅游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范围主要有吃、住、行、游、购、娱乐这六大事项,从而就使得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补充,从而促进了有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一定程度上也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
三、湖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划,经营粗放,开发层次较低。湖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较晚,大多利用已有的庭院、农田、果园等搞起乡村旅游来,由于重视眼前利益,导致其所经营的乡村旅游产品特色性较差,重复建设,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为抢夺客源,经营者之间利用价格大战,导致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二)基层组织和农民开发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落后,湖北省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搞乡村旅游不是主业,投资大、见效慢、没有多大前途,由此导致工作上的消极被动。
(三)产品模式比较单一,缺乏个性。目前,湖北省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开发还不够深入。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流失,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开发模式雷同,缺少特色产品,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四、发展湖北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乡村旅游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各级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应当形成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国民经济的综合、农业、土地、林业、水利、环保、城建、交通、文化等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关的委员会,在推动乡村旅游上各司其职,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合力推进。尤其是要提高县级以下农村各级政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正确把握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做为改造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新出路,增强各级政府和农民投资创业的热情及自觉性。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5.不受季节影响。一般旅游,由于旅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每年的春秋两季,尤其是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旺季。游客可能会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而放弃一次旅行计划。但是会展旅游,尤其是会议旅游,因为他们是在会展或是会议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因此弥补了旅游业的不均衡性,增加了旅游淡季的营业收入,而且还促进了旅馆业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在法国一年举办的700多个国际会议中,巴黎占了400 多个,1998年,巴黎的会展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0 亿法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都;2002 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 次,游客达734 万人次,使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 亿元[3]。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昆明市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会展期间,参加者近千万人,均告爆满,出入昆明的飞机票、火车票也售罄。大批游客如潮水般涌入,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宾馆、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仅前九个月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元,同比增长62.45%,旅游外汇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长31.8%[4]。可见会展行业的发展,给会展的举办城市创造了丰厚利润和空前繁荣。
2.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 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上海有四大著名展览场馆,2000 年上海举办了199 场展览会,而APEC 会议更是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地位。再看广州,中国最大的广交会每届成交额超过150 亿美元,带来的直接收入是60 亿元人民币。有资料称,广州一次大型会展,其投入和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之比是1∶10 。北京在举办奥运会成功后,发展会展旅游更有优势。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9[5]。
3.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4.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
5.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据统计,在香港每年会展业大约可提供90 000 个就业机会,1996 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 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 亿马克的利润及45 亿马克的税收。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得知,每增加1 000 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在中国,专家预计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相对弱一些,但无论如何,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会展旅游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城市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另外,会展旅游可以与旅游消费券联系起来。发放旅游消费券也是拉动旅游消费的一种方式。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认为,旅游消费券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88 [6],也就是说,消费者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88个百分点,因而“乘数效应”明显。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3]魏园园.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一、研究背景、意义与价值
自海南建省以来,海南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海南省GDP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1987年到2011年,海南省旅游业的国内收入从0.71亿元增长到299.47亿元,增长了近422倍. 2011年国内外旅游人数为3001.34万人次是1987年旅游人数的40倍。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利用海南省1987年―2011年数据估计模型参数,进而说明海南旅游业总收入对海南经济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对海南旅游业与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关联度、影响旅游业收入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层面,很少有人对海南省GDP与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实证分析,而本文对海南省GDP和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实证分析,为海南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数据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了以海南省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采用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用当年的汇率把外汇收入转换为本币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加总求和得总收入作为衡量指标来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收集海南省1987年―2011年海南省GDP和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利用Eviews得到如下结果:
表1 回归结果
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为:
(-0.2503)(49.5114)
由上述方程可知,所估计的参数 ,说明每增加1亿元旅游业收入,就导致海南省GDP增加7.6527亿元。 的值为正值,表明海南省GDP随旅游业的增加而增加。
三、模型结果分析
由上图我们可知,可决系数 ,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旅游业总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南省GDP”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对回归参数 进行t检验:原假设H0: ,备择假设H1:
由上图可知值为 ,在a=0.05,自由度为n-2=25-2=23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为t0.025(23)=0.069,因为 ,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不拒绝备择假设,表明回归模型中旅游业总收入对海南省GDP是有显著影响的。
本文选用White法检验模型的异方差,通过EViews软件得出White检验为:
表2 White检验结果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为农村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
通过规划设计,利用农业自然环境、人力资源以及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个田园喜悦般的休闲旅游度假区,能够起到有效地促进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增加农业收入,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的观点,缩小城乡差别,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繁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将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农村的乡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独特的农业景观河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味、体验、休闲。农村商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以实现农业对于第三产业和延伸渗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因为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农业特色,应当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注重于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发展的想法扩大到关注人、地、人和谐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三)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因为所服务的客户都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都市游客,所以还需要高素质、多功能的管理人才,这说明乡村旅游是个以服务为重的行业。高素质人才与游客沟通、学习起着传播和带动的作用,让农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去尝试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能力。以促进人流动为目的的行业是旅游业,正因为人员的经常流动,信息、技术、资本也跟着流动,这同时也使得了当地农民的思维理念、价值观的发生了变化。他们放弃了以农为本,小农经济的挂念,开始注意到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高。
二、加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建议
(一)系统规划特色的乡村并合理定位
江苏省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大,不光要有广泛的旅游项目,还应努力打造比较鲜明的特点。在传统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开发特色新产品,重点发展依照参与型、体验型的创新产品为代表,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能够突出特色。为了满足游客的审美的市场需求,要利用好农村自然景观资源的优势,从而在乡村旅游实现新的突破,在乡村旅游中应突出当地村里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以便于凸显乡村旅游产品的“土著”。应当努力设计完美的产品,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等,这样可以满足游客的对于跨文化差异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需求特点。
(二)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发展融资问题,特别是对于乡村旅游业。我国现如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已经加快步伐,增加农村工业经济资金的支持,可是用于综合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是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先解决资金问题,才能使乡村旅游得到发展,增加政府的支持政策,形成企业投资的额外银行贷款筹集模式,充分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努力吸引外商投资,使投入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高效、多元化的投资框架。总之,为了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需要调动各方面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政府应当加大对乡村旅游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制定财政贴息和税收政策,企业的原则则是“谁投资谁受益”。从整个社会方面来看,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吸引外国的投资,例如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城镇、村庄和农户参与集体投资。
(三)引进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旅游经济的作用
1.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1.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1.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g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2、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2.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3.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3.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3发展特殊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