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0:0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三、活动应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大家一起动手实践。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应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活动应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21-01
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Windows画图时,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基本操作,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一幅作品,这一作品为学生自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很有特色。在这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二、创设真实的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三、协作学习、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任务设计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分组讨论或借助教师的引导、点播和讲解,学生通过探索解决了,他会有成就感,可以增强信心,而借助教师解决的,将是学生最需要的,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E-MAIL的申请和收发时,学生第一欲望就是想拥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教师此时开通网络,引导学生申请,信箱申请成功后的反应,当然是要收发信件了,他们可以相互发信,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时并没有结束任务,老师在这最活跃的时候提出可不可以给自己发和同时给多人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发现均可以,在这过程中老师仅点播给多人发信的格式问题就可以了,从而也达到了向教材外和延伸和拓展。
四、适时评价,提高创新激情
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7]。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每个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都进行交流展示,将做的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点评,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对于那些能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激情,也激发其他同学的创造积极性。将操作能力较弱者所做的进步加以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 欣.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J].今日科苑.2006(12):97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也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当代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新世纪国家建设的重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结合语文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淋漓尽致地释放学生表现欲和创造欲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理解”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敢想敢说,“随心所欲”。比如: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教《荷花》第一课时,当讲到“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向学生问道:“假如你是一朵荷花,你冒出来想干什么呢?”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看外面的世界。”有的说:“呼吸新鲜空气。”有的说:“晒太阳。”老师对这些学生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正是有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以及与学生处于一些平等地位的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后面的第四自段能使学生更大受到影响,更能深入地想象、理解到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和荷花融为一体打开了思路。反之,如果当时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无情的批评与否定,学生的创新欲望将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由此看来,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创新动力的源泉。
二、运用巧问、求异的引思方式,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巧妙地提问,或者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老师的问题只有问得好,问得巧,才能引导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从不同的“方位”去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自然水到渠成。例如:《猪八戒吃西瓜》是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一个童话故事,为了激发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作铺垫,学完课文后,我向学生问道“猪八戒空着手,又摔得鼻青脸肿,回去会对师父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许多合理、新奇的答案。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小朋友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教《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你想造出什么样的纸?”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我想造一种坚韧的纸,代替钢材的作用。”有的学生说:“我想造夜光纸,把它用在道路旁,就可以不用安装电灯,节约用电。”其中还有一个学生说道:“我想造一种避弹纸,因为巴基斯坦现在和反政府武装进行交战有很多无辜的人死于战争,如果能穿上这种纸做的衣服,就不会有人死亡。我希望我们的人类都能和平相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采用巧问、求异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
三、打破传统、机械的作业模式,培树学生的创新理念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作业以机械性地“抄写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使许多学生完全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接受教育,造成学习缺乏动力,丧失兴趣,也磨灭了个性。如何把学生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成长”,是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只有让作业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充分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想其所想,做其所好,从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甚至感觉是一种“享受”,才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创新理念。诸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年轮图,要求通过图上能反映方位、气候的变化,并配上简洁、明了的文字。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做起来也感兴趣。在教《万能胶水了明记》时,让学生课后想想“聪聪的发明最终能成为现实吗?”并要求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作业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将唯一性的文字资料,设计转化还原为立体性的生活场景,将教材中机械死板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活动场景,精心策划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精心准备活动教具和有关情境图,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这样上课时学生会在新颖、有趣、熟悉、亲切的活动情境中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将学生沉睡的数学学习潜力发挥出来。同时,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设计成学生非常熟悉,又乐意参加的“运动会”活动情境,在雄壮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运动会会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渐渐进入了学习的境界。这时,“机灵狗”引导大家及时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再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奖杯,最后老师开车来接大家回家时,再让学生判断车上座位是否够坐。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学得有效、扎实、牢固。现在的小学生从0岁开始就开始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刺激和“爱”的熏陶,学生一方面思维方式新颖,灵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个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灵活多样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研究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要善于归纳、梳理,从中由自己探索总结出规律来。同时,在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学习,但是又要善于恰当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引”得巧妙,“引”到穷到好处。
三、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取长补短,吸取对方的长处,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动手操作演练中,可以将所学知识激活,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消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桌子有多长》一节课时,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观察学习别的同学的测量方法,还可以互相纠正缺点,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测量中,既巩固记住了新学的长度单位:厘米,又学会了测量的正确方法。另外,在合作动手中,学生还有可能探讨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方法。譬如,有几位学生的尺子少了一截,该怎么量?聪明的学生会探究出如果从刻度“几”开始量,那么要从量得的总数里减去“几”,这种方法如果不动手测量,不合作讨论,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立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四、多元评价,激励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37-1
一、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非常重要。课堂是学生获得美术技法,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去感知,使心灵受到碰撞,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艺术素养。创设情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找问题。如果我们把想要表达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再问学生想不想,要不要,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创新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活动是借助形象思维的,而形象思维是最容易激发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灵感,只能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想象。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抓住发散点。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而更谈不上创新,墨守成规就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问题伸展是新思维、新发展、新方法的种子,特别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强调发散性问题,把问题看成是动力、起点,贯穿问题的主线。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
三、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美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固守传统形成了思维定势,习惯按老模式、老方法去教学,而且得心应手,学生也就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但事实上在这一观念下的教学效益是很不理想的,是会扼杀学生天赋的。因此,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根据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可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活动的帮助者,是表演时的评价者,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艺术就要不断地去创新,就要张扬个性,而且很多时候要敢于突破权威。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的教学中,不能用条条杠杠来限制学生,而是看在画面中的内容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是否有他自己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我们在评阅学生的作品时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些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
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质疑,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权利,允许他们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但他们往往缺少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只要他们已具有了这种创新精神,我们就应该及时肯定。我们千万不能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去画,不能要求学生作品与老师的一模一样,要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审美观点,如果学生有创新的地方,老师就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引导他们在原来的作品上有所突破,让他们大胆地展示他们的作品。
五、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长汀县第三中学 ,福建 龙岩 366300)
摘 要:本文从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创新、学校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等四方面,来剖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意识;设计;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开展教学创新的主阵地。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呢?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会学而教
教学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要创设态度民主型、思维开放型,自由讨论型的课堂氛围,特别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教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学生的个性应该在和谐、民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由发展。
二、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门科学性和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它体系完善、博大精深、应用广泛、生命力且富于变化,这些都为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优良的载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增强例题的开放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解数学题,就是在于探索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样式,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是从同一题设中,探求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思维方向发散于不同的方面,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例如:二次函数过(-1,0),(3,0),(1,-5)三点,求其解析式。该题可从多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如可假设其解析式为一般式:y=ax2+bx+c;顶点式:y=a(x-1)2-5;交点式:y=a(x+1)(x-5)。它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达到娴熟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激发创造灵感。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在一题多变的引伸演变中培养创新精神
“一题多变”就是进行命题研究,将命题模式、解题技巧及思维方法进行充分的揭示,给学生恰当的设置“最近发展区”,就会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设计一题在“方程4x2+4kx+2k-1=0中k为任意实数,方程有无实根?”接着可将问题做如下变化:
变式1:若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求k的值;
变式2:若方程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的值;
变式3:若方程两根的绝对值相等,求k的值;
变式4:k为何值时,方程两根都为负数? 图1
通过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式,使学生从中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它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例(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创新精神
开放题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着多种可能,它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独创的机会。
例如: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中,AQ、BN、CN、DQ分别是∠DAB,∠ABC,∠BCD,∠CDA的平分线,AQ与BN交于P,CN与DQ交于M,在不添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试写出一个由上述条件推出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
此题是一道几何结论开放题,它改变了以往的“已知…求证…”的命题形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实践表明,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因而,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特别是在解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应先发表意见,先“定调”,而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允许说错,知道学生思维受阻时,再建议或给予揭示。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不唯名师,不唯课本,大胆质疑,要有批判精神。
四、教学评价创新——标新立异,评出导向,激励士气
创新课堂离不开具有创新品质的教师。一个具有创新品质的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激发意识、发现意识,同时也更应具备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评价意识,其中包括:
(一)评价的及时性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最重要的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可以说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自身潜能的根本动力。因此,当学生提出一些不平凡的意见或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
(二)评价的全面性
陶行知说:“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在班级里,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平时不那么起眼的学生,甚至所谓的一些后进生,也常会有一些不用寻常的想法和见解,他们在课堂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不仅仅是一份努力,更应是创新的表现,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并给予恰如其分乃至较高的评价。创新评价应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三)评价的深刻性
分三点:肯定——赞扬——鼓励与期望。具体地讲,如果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与成果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会产生成就感、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生看到教师鼓励提供不同答案的同学时,无形之中也会激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一些创新的构想,形成“百花齐放”,“争先发言”的场面和气氛。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期望,可转化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往往会产生使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反对那种把教学过程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代创造的结果,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就能把学习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统一起来,这就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僖.用活教材例习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中学数学,2001,(1).
教育学视角涵盖教育原理方方面面,本文基于教育学的视角,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大学生自身、德育等几个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密切相关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关系的视角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挖掘,从而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从高校师生关系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的一种主体关系。它是以教学任务为中介,以“教”和“学”为手段构成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是高校最基本、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也是一种连接纽带,对课堂教学组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关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谁占主体地位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否定学生的独立地位,学生是教师加工、改造的客体。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目的的外在条件。显然,这两种观点都否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动的关系,不利于活跃高校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实际上,师生互动的关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着重阐述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要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教师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使各种新思想火花迸发。
第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使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研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主动、批判性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式及富有个性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与学生交流,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尝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从高校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课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人们对课程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狭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既包括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或隐性的内容。下面从研究型课程的角度探讨课程与学生创造性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型课程是应时展需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型课程的本质是研究型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型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说明,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研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型课程是指主要为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态度而设计的一系列学生主体性研究项目。研究型课程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研究型课程的课题大都由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在教师指导的参考范围内做出选择,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突出教材的界限,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选出新颖且符合要求的课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研究型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学生课题的选择中起辅助作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研究型课程的探究中,学生亲身参与,摆托了单纯接受的被动地位,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再次,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不是由课程开发者预先设计确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展开的。其内容大多表现为有待学生探索或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这样能打破学生的僵化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对问题的解答,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积极开设研究生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对象是教育学研究范畴中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既作为教育对象而存在,又是狭义的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加者,他是在主动地和其认识客体的交往中来获得知识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影响时具有选择性,受自己思想意识的支配。学生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总之,其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大学生自己。下面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是激发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新知,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
第二,大学生应在学习中积极质疑问难,培养自身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仅仅具备勤奋,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学习知识应“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的现有定论,对所学知识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在自己对新知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创新的品质。
四、从德育即教育观念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教育”大范畴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什么是德育,定义的角度不同,认识就不同。大体可以把德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德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狭义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观念可以说是德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从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谈一下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观念作为一种德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必须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
更新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势在必行,任务所在。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方法,采用新模式。教师切记重视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思”,鼓励学生的“创”,要他们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张扬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千万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否则会制约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新理念,提供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具体地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率先更新观念。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未来更需要素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语文又属于基础学科,自然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沿,当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具体地说,语文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宗旨,把课堂当作培养语文素质的最佳阵地。但必须明确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创新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强弱是语文素质高低的明显标志。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教学观。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以人为本,语文素质就得以发展为本,尤其要以语文创新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创新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换句话说学生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语文创新的主人、语文创新的主体。教育要民主,教学更要民主,尤其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语文课堂跟“语”和“文”打交道,更需要民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畅所欲言,勇于大胆创新,乐于自主探究,善于探索创新。
二、必须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是爱。他们渴望生活和学习在一个充满爱心、愉快、和谐的环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健康成长:在这里顽皮的学生可以得到爱的感动;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落后的学生得到爱的抚慰。他们尽享着探索认识世界的乐趣,他们体验着爱意的美好情感,他们领略着意志品质的无敌,他们尽情彰显着个性的差异。
富有爱意的课堂氛围如何来创建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上巨大的不幸与失败,其根源常常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充分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另一方面,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的。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的树立,来自于教师的高尚人格、教师的广博学识以及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有了高尚的人格,教师才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了广博的学识,教师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有了童心,教师才能了如指掌,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了公正感,教师才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有了自制力,教师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人际关系就一定是和谐的、愉快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健康发展。
二、科学引导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主体意识是形成一种人生的自觉、自尊、自爱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使命感,对养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结构、发展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具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如何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改革教法,保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知识信息的新颖性,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让小学儿童在课堂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三是利用小学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电教设备和直观教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四是巧用动机迁移原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境遇。
三、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认识活动是重要的心理过程,而认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它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比较忽视方法和过程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唯恐自己想法和老师不一致而导致分数不高,因此有想法也不表现出来。这种现状极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动机的激发以及创造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的学习观。老师可通过创新人才的故事启迪学生,在教学任务安排时强调创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言行举趾,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只有使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同时,又会设法去突破现成的结论,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具有质疑精神才能推进个体不断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萌发创造的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养成面对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怀疑、敢于创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设计学案,奠定创新基础
任何学科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因此我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教案改为学案,重点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教与学两条线齐头并进。这样就使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增多,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推动,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始于问题。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讨论题作了这样的设计: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积极寻找规律,帮助他们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理解记忆,掌握创新方法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
1.兴趣记忆法。如讲“无性生殖的应用”,可补叙嫁接仙人掌类植物的实践活动;如讲“自然选择”,可补充“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原因”;讲“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可插入“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等故事。这些故事用时不多,却有助于适当地拓展和加深教材内容,且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助于记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当今的物理教学已进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时期,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应该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树立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因受“应试教育”和当前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迫于教改的形式,课堂上只是在口头上喊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重覆旧辙,不敢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学习.即使学生参与了教学,也是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学生只是充当了教师“导演”的一个角色而已,主体性、创造性的教学只是摆的花架子.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仍然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和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主动性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反映,兴趣是主动性的源头,自信是主动性的基础,成功感是主动性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下,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再创造的学习理论和方法,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确立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因为“自主”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创新意识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自主的发展,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学生的自主性越强其创新意识表现得越充分.
三、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在质疑中求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预习中寻找问题.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所具备的品质之一就是课前主动预习,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为使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创新,遵循发展个性的原则,我要求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找出疑难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出供师生课堂思考、解答的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读这样的经验,在敲门时,用力大,声音大,轻轻敲门,声音小.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敲门的声音大小是可以控制的,从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在实践中求创新,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创新入手,精心创设每一节课的结构、方法,使之既充满趣味性又不失知识的信息量,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满怀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品质,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新课标所赋予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实际教学的每节课,我们必须在追求课堂教学价值的同时,渗透创新教育。本人通过对一节生物复习课教学创意的反思就生物教学中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1.一堂高效复习课
人教版《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一章 各环境中的动物》一章的复习,我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知识竞赛方式实施教学。其过程如下:
1.1赛前准备。在本次复习课前三天,布置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重点掌握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增进对其代表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各方面的认识,能够熟练地绘制代表动物结构简图。我按好中差层次的合理配比,把学生分成5个竞赛队,并提前公布竞赛奖惩方法,激励学生在100分的基础上,每错1项扣5分,每向老师提1个好问题加10分,抢答与抽签结合,机会人人均等。队员们在积极夺魁的备战中,既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也强化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1.2竞赛步骤。竞赛如期开始,同学们既兴奋,又激动,为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我以动物分类主要依据的集体提问,拉开了本次竞赛的序幕。
第一项:找同类。本项目的宗旨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我首先把写有从a~m编号的五类动物的13条主要特征和绘有1~20编号的20个动物图形,用投影显示在屏幕上,然后向学生介绍本竞赛项目的三个程序是按特征找朋友。要求参赛队员在3分钟内,把经各队抽签选定的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的序号用彩笔填写在规定的大表格里,同时还要把本类动物在结构上典型的进化特征也填写在大表格中。讲台上,5个队员在认真的选取答案,讲台下小评委的眼睛在紧张的盯着自己队员的选择,同时也严密地监督着其他队员的选择,其职权的行使真是一丝不苟。
第二项:比绘图。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本次竞赛项目的评比规则是图形绘制要规范,结构位置排列合理,名称填写准确,然后仍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参赛队员到黑板上绘制所要求的代表动物结构简图。参赛队员在认真的绘图、填写,努力发挥着自己的最大优势,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在无声的竞争中升腾。10分钟的较量,既展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2.反思和体会
本堂复习课的成功之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渗透了创新教育思想,强化了课堂的民主气氛,并能充分点燃每个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知识容量大,复习效率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本人体会颇深:
2.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其次,充分利用生物科学新学说新技术如何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的事实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其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依据课标的要求,削枝强干,降低难度,设置不同梯度的提纲,给学生留足思考余地,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提出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去获取所需的知识,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2.1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摈弃老师硬性灌输学生被动听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质凝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围绕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问激趣,以问促思,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将其从书本拓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