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1 11:06: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篇2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篇3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的经济参与者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操作、信用、市场等多种风险。不同领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独特的影响性,使金融风险监管备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两面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参与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伴随性。金融风险伴随着资金借贷与经营的全过程。

3.直观性。货币资本的变动是金融风险的体现形式,可直接观察货币的变动情况判断风险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国从事金融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与监管,以达到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步骤:

1.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潜在或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做出评估,以便于风险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选择与成本控制。

3.风险控制是在上述两项步骤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风险控制工具对金融风险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从198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本文对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做阐述。1994年,我国投资规模急速扩大,物价上涨与货币的大量发行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投资,降低了贷款规模,最终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此时我国已颁布相关金融法律,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经营与贷款施行责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银行管理机构,非商业机构,不可参与商业活动。此外,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输出,扩大了自身资金的供给渠道。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金融结构的债务与损失提出相应的承担与补偿的措施。另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国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由于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我国受到的经济打击相对要小很多。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群众的住房和医疗困难的解决给予支持。通过建设大型设施,如三峡工程等众多国家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群众就业压力。然后,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税率,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刺激消费,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活力。最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实的货币保障。

然而我国各阶段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却造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与新的金融风险。并且在我国不断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二是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制。

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做叙述,此外还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不做论述。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第一,对于加大风险管理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被教育对象包括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个人等全部资本活动参与者。强化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提高对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企业与个人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对其他经济参与者的监督。第二,施行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内部人员实时监督、责任到人,刺激经营者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参考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我国颁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国家通过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金融风险将一直存在。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制造收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产生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发现与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对经济打击时迅速应对,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1)金融企业主体缺乏严重的金融危机防范意识。现代企业的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不清,严重缺乏金融危机意识,不能够对自身周围的危机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造成企业主体的危机防范措施不能够落到实处。(2)普遍存在错误的风险管理理念。下表1详细列出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同错误风险管理理念。

二、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在发达国家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银行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风险,承担遇到风险的底线是银行的全部资金。我国的金融体制管理还不是很成熟,许多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的商业银行,他们对于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和边界并不明确。但如果有风险,肯定就会有最终承担者,二者缺一不可。我国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最终导致的后果由国家资本取代银行资本,承担金融管理中的风险。(2)金融机构管理的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不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内控体制虽然近几年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远远不够,而且不足以使我国自己灵活应对管理风险。所以我们要想使得国家的金融事业更上一层楼,就必须的先健全金融机构管理的内控体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具匮乏。目前西方金融体系中向投资者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使风险能够在金融主体间进行配置,但是我国现在的现状还不足以拥有衍生金融产品市场。(4)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量化过于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5)缺少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由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学科。一方面,它是以现代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数量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它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急需的就是大批的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对策

(1)明确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承担主体。就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重视金融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我国金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最终导致的后果由国家资本取代银行资本,承担金融管理中的风险。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使得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非常重视金融风险,但是对于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明确金融机构管理风险承担主体。(2)健全金融机构管理的内控体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3)增加风险管理工具。从我们自身来说,必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增加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拥有我们自己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4)改革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量化,提升量化能力。什么时候都是技术第一,有技术就有能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一般有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风险业务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度量方式。改革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量化,提升量化能力。(5)培养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必须继续加强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我们才会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更加有竞争力。

通过对我国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概念的了解,以及我国金融机构管理现状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得出了我们对于国内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今后该有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将会使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更加有效,更能有利于国家金融事业迅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5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扩展升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遭受重创的当属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7年来,各国政府出台种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刺激世界经济走出深度衰退的泥淖。截至目前,全球经济仍然走在艰难复苏的道路上。金融危机的波及之深之广,可见一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际研究经验表明,银行总体风险暴露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经济不断下行所带来的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坏账以及不良贷款上升等,都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朗等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必须注意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联动效应。最后,由于商业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称为为操作风险。这项重要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新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因此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上述三大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之内,由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测算。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有效资本配置的要求逐渐提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在资产组合层面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新巴塞尔协议所蕴含的全面风险理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不仅提出了风险矩阵的概念,并明确要求全面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二是风险管理过程与系统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等。在国际社会中,由美国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最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三大支柱,使得风险管理的监管与市场约束更全面。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源、警兆以及变动趋势走向的组织形式,并且以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被称为金融预警机制。经济金融统计资料和信息技术是金融预警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还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一些相关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还可以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者基准值等,并且把这些运用到预警模式中,一旦发现状况,立即显示出警讯,使得监管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并找出解决方法。

风险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银行系统内部所有问题直接进行检测和判断,还以度量模型、实时数据、评价方法以及预警知识为基础,并对各种风险在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并找出其解决方法。商业风险金融预警机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风险实时监测功能、决策模拟功能、以及全面风险预控功能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方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杂性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预警机制的特点,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都是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和基础。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进步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可更改性和可集成性要求。

2.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起步较晚,往往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略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风险预警、减持及退出机制,对资产实施动态的持续性监控。其次,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借助各类操作工具,确保风险预警所涉及的银行内外的各部门,能方便快捷的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最后,应效仿国外风险监管的有效经验,着手监理风险数据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持续改善和开发风险预警模型,让风险预警机制落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整体传递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是单纯的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不同种类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趋势以及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现阶段内预警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以及需求性不断的提升,对银行所面对的整体风险性需要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特点进行准确性的定位。所以说,商业银行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要有良好的体制,才能更好的去满足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以及度量集成方式需要有着较好的拓展性,同时需要根据领导、风险管理、资金领导、业务人员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风险分析需要在透明性、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得到不同层次风险分析数据,能够完成集成计量。

参考文献:

篇6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篇7

传统的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封闭,理念落后,方式单一,考评方法呆板,导致高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胜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需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及考评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学好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以便未来学以致用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风险管理的课程特点

(一)多元性。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

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它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及保险精算学等学科基础之上,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带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二)实用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但企业管理层却缺乏风险管理理念。首先,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工作。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放一边,置之不理。其次,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经理。多数企业存在较严重的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再次,企业管理层未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内部控制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应从加强内部控制做起,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应提高企业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安全运行。然而,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完全隔离开来。

(三)抽象性。风险管理理论汲取了很多学科的营养,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如在课程内容上涉及到了大量的与风险相关的概念、术语及原理等,特别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风险管理课程建设创新

(一)课程内容及载体。课程内容及载体中包括大纲、自编讲义、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和第二课堂、制定符合培养计划、内容完整的教学大纲,并邀请国内其他高校老师以及金融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论证。为学生推荐丰富的参考书目,及国内外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网站和他校精品课网站。根据教学大纲和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高水平成果,建立多媒体课件,一切以利于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搜集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的各种案例,附加该案例的分析及经验教训,分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建立案例库。

(二)教学条件。建立风险管理网站。上传教学讲义和课件,设文献库和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料,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课程最前沿的理论发展。在网站上开设学习沙龙板块,随时更新相关金融新闻和评论,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答疑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建立风险管理实验室,通过引进金融风险管理软件,使学生在实验室更直观地学习接触各类金融风险,并自己动手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进各大金融企业,亲身感受学习企业的经营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措施。

(三)学生管理。通过网络创新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切实把握各类风险,形象掌握各类具体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点,丰富学生金融理论知。考虑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网络互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奖惩机制,使学生通过适当的课内理论和课外实务作业的训练,充分理解并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建立风险沙龙,在网站上建立风险沙龙版块,根据学生回答,给出学生的排名,且排名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因素。建立风险学苑,在网站上设风险学苑版块,将关于金融风险的热点问题和相关作业训练题目,分专题列示,并实现师生学习答疑的互动讨论。

(四)课程管理。确保有高质量、规范齐全的大纲、讲义、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课程建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特别是在学习资源、答疑讨论、课程问卷、在线测试、课程作业及研究性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在网站上实现在线考试,并且发放课程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总之,该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前沿知识,并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既使学生掌握了该课程,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篇8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 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篇9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一、我国金融市场实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叫做金融创新,结合所有的金融要素,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机会,所以逐渐形成的市场改革。泛指金融体系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的融资方式、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支付手段等各种新的内容。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多种形式的创新,金融创新的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市场实行金融创新主要的原因是规避金融管制的需要,满足金融业竞争的需求,规避风险的需要,还有一点是为了适应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的需要。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要通过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制约各种经济行为,金融业也是为了利润,在新的管制下发动新的创新。促进创新必须具备金融管制能够影响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这是金融机构外在压力。金融管制仍然有不足的地方,有漏洞可钻,促进创新的实现,这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金融管制是为了金融业的安全,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严格的金融管制对金融机构的盈利有一定的约束,规避管制与金融创新的内在动机。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特征之一,新的金融制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被逐渐的创造出来。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因为技术的改进而降低,新的清算系统的出现,降低了清算成本,非银行机构降低经营成本,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在激励的竞争,通过创新来降低交易的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统业务之外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竞争是推动金融工具创新的原因。金融创新是为了规避风险的需要,管理风险在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环境显得更加重要。金融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容。使金融工具的风险属性越来越复杂,促进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系统科学、数值计算、计算机科学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促进现代金融风险管理逐渐的完善。

二、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管理由于自身体制的问题所所导致了主要的问题,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缺少有效的监控机制,业绩考评以经营规模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金融创新的有效性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忽视了金融产品升级后的业务控制。我国的金融创新仍然采用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没有经济情况的本土金融产品。追求高回报的投资型险种,而偏离保险本质,没有防范风险的创新意识。各个银行缺少统一的金融创新整体规划,在做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交叉混战的问题,直接导致金融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统一,缺乏良好的金融创新意识,金融创新缺乏整体性,风险把控能力较弱。只是以考量信用的风险,来进行风险评估,忽视了产品创新所带来的资金结构风险。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方式单一,与国内外的市场不适应。评估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存的传统计划管理模式,与国际的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不相适应。我国的一部分金融企业风险评级制度刻板,监管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信息滞后,在分析和考u的过程中没有动态考评机制。虽然有的银行建立了内部审查机构,但只是有其名,根本没有实权,工作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创新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要点,因此监管根本没有起到作用。金融行业的风险信息采集,信息披露不足,缺乏相应的信息监管更新机制,企业之间缺乏诚信互通的沟通机制。国内的金融行业仍然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披露缺陷,信息披露的恶意炒作,导致信息披露不真实,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诚信沟通机制。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提高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实施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估计,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更好的融入到金融创新当中。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不要忽视,要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科学度量,并进行预防和控制。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当前金融市场所处的环境,不能盲目冒进,遵循发展的规律。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这时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有其是在遏制经济、金融风险中。在金融创新的工程中设好防火墙,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产品,关注混业经营的风险,遵循渐近式的改革,不能盲目的推广和应用,追求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即能丰富金融产品,活跃了金融市场,又能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若处理和应对不当,容易造成全局性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金融风险管理,若没有风险防控,很容易演变为非法集资等行为,带来令人意料不到的结果。因此,在强调金融创新的同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地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效避免虚拟经济泡沫冲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篇11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考验着全球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仍在蔓延,分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

的漠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从亚洲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中可预测,随着危机周期发生频率增加,未来全球风险管理市场业务与风管人才需求高峰期将提前,持续时间将缩短。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一个风险管理市场业务和风管人才需求激增的时期,客观上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风险管理》课程是我校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涉及数学、统计学与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庞杂,实际操作复杂。因此,为使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了解风险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动态,并提高本科毕业生在实务中识别、度量和控制风险能力,我们需要对《风险管理》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一、本科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由于《风险管理》课程的广泛实用性和多元化,因此《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可选择余地较大。对于经济或金融类本科生而言,许多高校教学中以定性为主,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步骤、目标等,对定量度量方法和模型甚少介绍。显然,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不适合应用数学和统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上述专业《风险管理》的课程教学应体现以定量方法和模型为主,兼顾定性的思路。

最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和著作不断涌现,其内容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保险领域比较著名的有谢志刚主编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和熊福生主编的《风险理论》作为教材,这两本教材作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重点介绍保险行业经典的风险理论模型,其内容和推导均比较详细,深受大家认可。然而,该教材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就内容而言,该教材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保险行业,基本没有介绍企业、银行及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量化度量;从方法上看,上述教材主要是立足波动率和破产概率来刻画风险的度量,缺乏系统性和多元化。还有,全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科目《风险管理》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系统阐述,既包括常用信用风险模型:KMV、CreditMetrics、CreditRisk+以及RiskMetrics模型的介绍,同时涉及资本准备金的计算。但该教材同样过于单一,缺乏对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度量的分析。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风险管理》课程体系中应该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以风险度量方法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并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实际应用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我们首先给出风险度量方法、公里化体系等基本理论基础上,从风险形态角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度量。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通过风险度量方法将内容连贯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能为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具体内容设置如下: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及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部分内容以定性为主,使学生对风险管理有初步系统的了解;介绍企业和金融机构最常见的市场风险及度量方法,包括债券、证券、期货等金融工具及风险度量;讨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介绍保险行业的几个常用模型,如短期个别模型、短期聚合模型和长期聚合模型等;介绍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信用评级,及国际上最流行的Creditmetrics、Creditrisk+、KMV、Creditportfolio等信用风险模型。

《风险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且结合企业及金融机构阐述量化风险的计算。使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系统介绍风险度量方法,且结合具体行业的风险特征进行风险度量,选择合适的案例突出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操作流程和价值评估。

三、教学方法改革

1 开展案例式辅助教学

作为全国大多数统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势必关注更多的案例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金融危机下涌现出许多机构破产事件,如美国次级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掌握风险管理原理和实务的效率。以案例教学为向导,通过模拟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度量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风险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联系实际,掌握金融活动中常用的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教师要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由于在统计和应用数学《风险管理》教学中涉及模型较多,因此板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而《风险管理》经常要涉及金融数据和度量分析过程等,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增强教学内容形象化,同时使风险度量过程更加详实和具体。

篇12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篇13

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而金融的纵深发展则脱离不了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当前,金融工程利用数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前沿性理论分析在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提供了完备的方法论指导,同时金融工程将提供新型的金融手段与金融产品,在未来金融的发展中必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工程内涵及特征

金融工程将经济领域的概念与工程管理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这门新兴的学科重要性更加凸显。在金融发展中,金融工程使金融的管理更趋完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从金融工程的狭义角度来看,金融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金融理论和数学理论等知识开发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产品的发展。而更广义的角度将金融工程理解为对采用工程化处理的模式来对待金融问题,对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交易以及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把握。金融工程系统化囊括了金融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当前。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表现出了创新的方法理念,并以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核心的理论。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征。首先是金融工程的数理化特征。金融工程将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在金融工程中,在专业性知识的支撑下,金融产品更加科学化,同时在风险管理中也呈现出定量化的特征。其次金融工程提高了对风险管理的技术程度,利用金融工程开展的项目,专业化程度更高。最后金融工程的工程化特征,金融工程的核心特征就是其工程化,也就是说采用无套利均衡分析,规避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套利几率。

二、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在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价格风险、投资风险以及风险。这些风险性因素的存在时刻的影响着资金总额在市场中的浮亏浮盈。金融工程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这些风险性因素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而其应用也主要从对这些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表现出来。

1.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价值铁律一直指挥着市场的行为,在市场接触到相关信息时就会形成价格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则会给市场主体带来资金安全收益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将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通过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以及衍生的金融商品所形成的金融工具创造经济价值,从而补偿因为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对不同的价格风险提供了不同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从而保证对价格风险的有效规避。

2.金融工程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利用自己的闲散资金进行商业性的投资以实现在短期内获得相应收入,从而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却时刻的受到风险性因素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很可能会受到亏损以致无法完成预期的目标。利用金融工程技术特别是其相关的衍生金融商品能够减少对投资风险的影响。在投资中可以利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投资搭配模式对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实现对冲,减少资金总量的流失。投资风险因投资的种类以及投资的时机而定,而金融工程中的相关数理分析将提供完备的技术分析体系以及思维方式,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的针对性。

3.金融工程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管理权是分离的,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拥有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在企业的盈利计划上虽然也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谋求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在长期的管理中因为对市场的判断以及自身的能力与意愿等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人不能给公司经营带来收益最大化,为此在公司的发展中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公司管理人员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管理人员的利益和公司的经营效果绑在一起,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证。

4.金融工程对数量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数量风险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可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市场需求的浮动等元素造成了数量的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也就是说数量上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对投资总额的盈利收入影响。当经济主体因为利好的信息大量的创造市场供给,在有限的市场需求情况下就会形成过量的投资,投资资本回收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对自身经济情况的改变。数量风险看似是从一个较小的经济主体出现,但是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后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体系。

针对数量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金融工程提供了商品期权和宏观衍生金融产品等类型的金融产品。通过对这些新的产品的使用将分散交易过程中的数量风险。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金融工程应用在风险管理中实现了对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通过对资金的管理,规避了资金流失的风险。当然金融工程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金融工程应用范围较窄,金融工程主要以价格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为主,在其他的应用方面较为有限,这也是其应用的一个局限。但是尽管存在应用局限问题掩饰不了其在应用中的优势。

1.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金融工程在运用的过程中采取较为专业性的知识,通过这些专业的技术分析能够判断存在的投资风险问题。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以及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及信息,而金融工程将能够为金融机构形成科学合理的金融组织模式以及治理机构,同时金融工程也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准确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金融工程将完善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效率。

2.金融工程改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工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深受信息影响的金融市场,一旦出现不利的信息,价格就会随着价值大幅度波动,一旦在风险管理落后的情况下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就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金融工程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分散的方式强调弱化风险的危害程度,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投资,避免所有的投资资金都遇到风险。而风险转移是在风险即将到来或者是已经到来的时候将现有的投资资金转移安排到其他的投资项目中,规避在风险中存在的资金受损情况。

3.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工程在发展中能够向市场投放各种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为资金的流动提供媒介,在不同金融工具的相互组合中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机会,创造利润空间,另一方方面,这些不同的组合将有可能规避风险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投资者通过这些工具实现了资金的流转,同时也能够在金融市场中套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皆大欢喜,而对于市场来说,市场活力被带动起来,市场更具商机。市场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放大,这些都潜在的为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4.金融工程有助于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使得金融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促进金融发展经验的积累,有助于金融在发展中形成健全的金融体系,将金融的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方法论相结合,突出了金融发展的科学化特点。金融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而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将为金融体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在发展中利用了前言性的金融知识以及数理信息技术知识,这些将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金融工程的运用将提高金融现代化水平。

金融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是在金融工具的提供上还是金融风险的控制方法上都具有优越性,它能够为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为了规避我国在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有必要加大对金融工程的研究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