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预防方法

高血压预防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1 11:06: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血压预防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血压预防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43-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并发症,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致死因素。本文对我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进行合理预防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岁。术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1例,冠心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其中,脑内出血20例,基底节区出血16例,出血破人脑室4例,脑干出血2例。意识清醒者10例,昏迷者32例。其中,32例出血量在30~90 ml;6例发生脑疝;血压180~240/100~150 mmHg 50例。同时选取对照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42名,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即吸氧、降颅压、护脑、保护胃黏膜等处理。除2例脑干出血患者外,其余患者都行使以下治疗方法:患者于发病后3~24 h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YL-I型微创穿刺粉碎针,按照CT定位的靶点,刺入血肿中心,同时用5 ml无菌针管抽吸,一般首次抽吸血肿总量的30%~50%。然后注入尿激酶1万~2万U,关闭4 h后开放,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3 ml+尿激酶1万U注入脑室,夹管30 min后开放引流,引流时间不超过7 d为宜,个别达10~14 d或经复查CT血肿吸收,脑室梗阻缓解为止。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与术后常规护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组存活38例,存活率为90.1%,死亡4例,死亡患者均为出血量大于80 ml,其中2例是脑干出血患者。存活者病情稳定后,20例自由步行,18例术前下肢肌力0级恢复到Ⅲ~Ⅳ级。对照组存活32例,存活率为76.2%,死亡原因跟治疗组一样,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并发症

治疗组38例存活患者中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5例,高血糖2例,肾功能衰竭1例,颅内再出血1例。对照组32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高血糖4例,肾功能衰竭3例,颅内再出血4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较高。该病术后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加强治疗与术后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本院采用CT片定位后取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性进入脑内血肿部位,脑损伤较轻,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可以迅速减轻血肿中心的压力,解除占位效应,使疝出的脑组织尽快回纳。结果显示,本组的存活率为90.1%,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不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证明此方法治疗比较安全有效。

在预防上,营养支持对于此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瞳孔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术后24 h内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可以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使脑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脑低氧加重,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保持呼吸道畅通及大便通畅,保持正确。积极有效地控制术后发热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头部温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少脑耗氧量。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对患者的情绪影响,减少应激反应。注意气道湿化,可减少肺部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率的降低而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多,在此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预防:掌握脑水肿程度和及脑疝临床特征,做好开颅准备。防止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持续心电监护,动态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致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所以,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CT或MRI,如有颅内再出血,需尽早再次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应加强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外指导,包括心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指导,这一点对门诊医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汇民,刘国仗.高血压与糖尿病共患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国分

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4(1):52-55.

[2]蒋延生,魏江波.高血压并发症的用药选择[J].哈尔滨医药,2005,25(6):48-49.

[3]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3(19):383-385.

篇2

高血压并发症;预防;治疗

作者单位:21000373852部队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居民健康的无形杀手,极大的影响了中老年的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不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趋向年轻化。同时,除高血压疾病本身对人健康的危害之外,高血压并发症引起身体健康的损坏更是严重的,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视网膜相关疾病、脑卒中和肾病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度某医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取有高血压的128人进行研究。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的人口学资料和高血压相关疾病。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依据是 2005年11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冠心病诊断依据是以往体检有过心肌梗死史,或有典型的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人员;脑卒中的诊断依据是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 CT或 MRI证实;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眼底改变Ⅲ期以上者;肾病诊断依据是血肌酐≥132 μmol/L,血尿素氮≥7.1 mmol/L,尿蛋白定量> 300 mg/24 h。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查128名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资料,得到有效资料122份,有效率为95.31%。调查人群中男50人,占40.92%,女72人,占59.02%。

2.2 高血压并发症的分布情况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不同。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χ2=12.42,P0.05)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发病情况分析,高血压并发症的前两位为冠心病和视网膜疾病,其次为脑卒中和肾病。

3 讨论

高血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基本的特征,而且持续的时间越久,可能受到影响的组织器官越多,因此要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加强预防和治疗,达到最终控制高血压带来的危害的目的。

3.1 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

推行三级预防的策略,加强护理工作。对存在高危险性的人群要加强干预,排除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改变其可能存在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太极、散步、体操等;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有效的休息;控制性格,不能过于急躁,否则会导致血压升高;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少过多的脂肪的摄入,保持合理的体质量[2,3]。只有在控制好高血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控制与其相关的并发症。针对其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 瞳孔的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特征,一般可以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看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术后24 h 内要密切观察病情。同时,坚持对血压的监测,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

3.2 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

从研究资料可以看出,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有四大类,即有冠心病、视网膜相关疾病、脑卒中和肾病。针对不用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治疗措施。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它的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鉴别患者类型和症状,若为稳定性的冠心病需要及时给予门诊给氧、口服硝酸脂类药物来改变冠状动脉。为了更好的预防血栓的形成,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若为不稳定通过以上措施处理后不能缓解,按心梗处理后转送患者到医院和专科医院进一步处理[4]。

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5],要加强血糖控制,同时进行止血剂、血管扩张剂的服用。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治疗是高血压并发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可以用口服阿司匹林,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为了防止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需要保存血压的稳定和平衡,防止过大的变化,可以口服阿司匹林或者丹参片等。

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患者治疗也是值得关注的,患者在早期可以用较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晚期用袢利尿剂。也可用钙拮抗剂、α1阻滞剂、β阻滞剂不禁忌,避免保钾利尿剂和ACEI。如果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后,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加用其他降压药物。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

总之,要加强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不同的措施降低其带来的危害,才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促进全民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徐月丽.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6) :8859-8860.

[2] 周红梅.门诊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健康指导.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26) :6373.

[3] 邱丽芹.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5) :1214.

篇3

社区干预的概念及方法

什么是高血压社区干预:高血压社区干预是指对居民社区内高血压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促进健康,提高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1]。

社区干预的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由社区医生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是进行社区干预的第一步,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使社区医生与病人建立固定的、持久的联系,以便于做到对病人进行定期查体、定期随访和个体化指导。②开展健康教育: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对高血压病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社区综合干预的重要手段[2],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种,如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举办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子,组织看录像,在家访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高血压的用药监测等等。③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通过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比如,帮助病人建立合理膳食模式,限制钠盐的摄入,采用低脂低热量饮食,为动态观察膳食结构的变化,给病人发放日历,记录每天摄入的食物的种类,在合理饮食的同时,注意限制烟酒,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强体力;比如,针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心理症状,采用关怀、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或请心理医师给病人专业心理指导等。

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

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提高: 程巧云[3]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实行以高血压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干预后居民对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和精神紧张等高血压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社区干预有利于消除误解,使居民拥有正确的知识和观念。

行为的变化:通过社区行为干预,高血压患者采用限盐饮食的比例、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的比例明显提高,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善不良行为,采用合理的膳食模式和运动习惯,同时,改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通过对社区人群及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指导等社区干预可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各种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走进社区,走进患者家中,甚至进行"一对一"式个体指导,医患沟通极为便捷,患者在治疗中遇到困难及时得到帮助,从而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帮助社区居民及高血压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对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严迪英.社区干预.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44-45

篇4

1 宣传教育

1.1 宣传途径 (1)大众传播是社区居民获取高血压知识的首选途径。主要应用视听教育手段,如通过报刊、杂志、电台广播、电视或录像等形式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此外,通过健康教育橱窗、宣传画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候诊室和输液室通过VCD播放高血压防治知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和认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可提高社区居民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2)群体传播即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是社区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放置高血压防治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者免费取阅;举办专题讲座,并组织患者进行讨论,现场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将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讲解发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形式能近距离、面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其教育效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理性认识。

1.2 落实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充分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必需落实以下措施:(1)发放《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记录卡》是督促患者将每月的配药和每月的服药记录于卡片上,便于定期检查。以强化其长期坚持服药行为。(2)了解患者的知晓率。刘兰林等通过社区健康教育,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8.9%提高至80.6%,低盐率由干预前的28.17%上升至干预后的45.1%,吸烟率和饮白酒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9.14%和25.89%下降到干预后的14.3%和11.5%,此提示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良好途径。

2 生活方式干预

2.1 戒烟 在研究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时发现,吸烟与不吸烟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可在短时期内使血压急剧升高10-25 mm Hg,使每分钟心率骤增5-20次左右。研究还发现,高血压患者吸烟可增加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增加并发症的严重性。吸烟者发生急性高血压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3.5倍,而且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大大高于不吸烟者。张京等报道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嗜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嗜中性白细胞吸收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而导致高血压。上述资料表明戒烟可减缓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2 限酒 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能使高血压升高,而戒酒则使血压降低,高血压总体的发病率5%。7%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男性可达11%)。由于酒的热量高,经常饮酒还会加重肥胖,提高血压值。有资料表明,每天饮用含酒精40%-70%的白酒,收缩压升高5-6 mm Hg,舒张压升高2-4 mm Hg,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100%。国外报道一组美国白人与日本人的酒精摄入量和血压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年龄、BMI、吸烟、心率、血糖、血尿酸、尿钠/尿钾比值等因素之后,酒精与血压的正相关依然存在,且与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相关。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工人和渔民这两组职业人群中,酒精摄入量每增加57 mg/d,其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会分别增加25.6%和18.7%表明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 饮食指导

非药物疗法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其中饮食疗法作为非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恰当的饮食治疗可使血压不需要药物治疗就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3.1 低盐低脂饮食 人体摄入的钠75%来自饮食,多以氯化钠或食盐的形式存在。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钠摄入和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即长期高钠饮食可使血压升高。低钠饮食可以降低血压。有研究表明,每人每天盐摄入量由4.2 mg增至12 mg可使15%的青年人和5%的老年人血压水平提高5 mm Hg,多数青年人的血压提高1-3 mm Hg。限盐对于改变血压的意义非常重大,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增加钠的吸收和钠在体内的蓄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此外,摄入过多的钠盐,使动脉管壁内钠和水分含量增加,引起管壁增厚,管腔变狭,导致外周阻力增大。同时也使动脉管壁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对缩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基肾上腺素)的反应增加,引起小动脉的收缩痉挛,造成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陈玉等研究结果显示,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高者血压异常率比摄入量低者高,植物性食物摄入高者血压异常率低,油脂食物摄入高者,血压异常率高。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动物性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高。血脂和胆固醇升高,会引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动性增高,血管舒张调节功能降低,这两种因素都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和加重。

3.2 补充钾盐和维生素 摄入适量钾盐和维生素,可保护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降低血脂,维持正常血压,钾盐对血压的调节可能与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活性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4体育运动

许多研究表明。适量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具有提高生活质量、控制体重的作用。白红梅对4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6个月的运动干预,结果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13.92±0.37)mm Hg,舒张压下降(9.73±0.08)mm Hg,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明显提高。陈香仙等探讨太极拳降压的作用机制。太极拳运动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NO合成与释放;促进RBC膜钠的活性;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平滑肌细胞对血管内皮收缩因子的反应性,改善血管内外阻力,上述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运动增加了血流速度以及对内皮细胞的切向力,使得内皮细胞的氧化氮含酶信息核糖核酸的表达和磷酸化增多,进而增加NO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了降低血压的作用。

篇5

当前人们最为关注和害怕的疾病就是"三高"问题,即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现在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达到了接近10%。高血压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经调查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大约是非糖尿病产生高血压的1.5~2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较糖尿病非高血压患者总体增加4倍[1]。因此,如何更好地控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糖及血压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及疾病预防,我们医院从2009年9月开始对入院的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强化干预性护理研究,截止2012年9月共有85例患者纳入干预研究组,75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患者160例均符合糖尿病(按1997年ADA标准)和高血压(1999年WHO-ISH第1、2级诊断标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其中研究组85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平均年龄49.8岁,对照组7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仅实施一般护理方式,包括:入院常规宣教、发放相关资料及常规护理病房巡视。

1.2.1研究组 根据文献资料制定相关干预及护理措施[2,3],包括①依从性监督: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同时监督患者生活方式调节,做好记录,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避免患者因擅自停药或者加大剂量,而产生不良反应。教会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需减量、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反复告知患者在治疗中不宜随便停药,避免产生酮症酸中毒和抗药性。应用胍已啶和扩血管药物时,需注意产生性低血压,患者应在睡前服药;②非药物治疗干预及护理:包括教育患者正常处理应激反应及心理护理(临床的应激状态会引发血糖及血压的急剧波动,因此在平时宣教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上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地进行疏导工作。尽量避免患者愤怒、恐惧、紧张等可能出现的应激性情绪波动,适当时候予以音乐放松及心理干预)、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依据患者年龄、气候等因素逐渐提高每天的运动量,不一定必须参加剧烈运动,适当的中等运动已经足够。应以有氧运动为主,通常进行散步、慢跑,爬山、游泳或太极拳等方式,坚持20~30min/d。运动应安排餐后1h,不要在餐前进行运动,以防止运动过程中产生低血糖反应)、规范的饮食宣教(例如:改变生方式与纠正饮食习惯、平衡膳食;降低糖类的摄人,减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来减轻胰岛细胞负担,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用低盐(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5g),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与低动物脂肪食物为主、适当减肥、戒烟戒酒及其它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4 统计指标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知识接受情况、满意度调查、血糖及血压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比较,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研究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分别为(6.38±1.4)mmol/L、(7.83±2.3)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5±1.8)mmol/L、(10.23±2.1)mmol/L。对照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40/90mmHg)以下的人数为45例(占对照组60%),血压达标率显著低于研究组的84.7%。此外,研究组医嘱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高血压和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吸烟等均是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患者群中,高血压的存在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被称为双重危险因素(doublerisks)。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4~6]。通过本研究再次证实,加大对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性护理及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可以让患者认识到病情的控制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等,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压水平,并且可以降低其他并发症的产生。

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教育与管理必须是终身的。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到各方面,影响到各系统的疾病,我们护理工作者应当积极学习糖尿病、心血管、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空间,才能够适应患者的需求,并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荣健. 糖尿病高血压研究近况[J].中国疗养医学,2001, 10(3): 32-33.

[2]张启薪.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3):59.

[3]张玉梅. 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医学,2011,(4):1544.

篇6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由于现代外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正确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现将我科2009年收治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0岁-78岁,以突然发病为特点,头颅CT为诊断依据。住院时间10 d-64 d,病人人院经手术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术后再出血:术后再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48 h。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患者安静,躁动者给予镇静。(2)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控制血压,防止波动过大,一般应控制在110~150/70~90 mmHg,对基础血压过高者,一般控制在165/94 mmHg左右。(4)注意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发现患者术后意识好转后又突然恶化或术后意识恢复不理想,清醒患者头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5)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发现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或血凝块,提示有再出血可能。另外,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每天不超过500 ml,避免颅压过低。

2.2术后脑水肿:脑水肿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及心率变慢等高颅压的症状,重者可导致脑疝,甚至死亡。脑水肿高峰期一般为术后2~4 d[1],以后逐渐下降。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后抬高头部15°~30°,避免颈部扭曲,以利静脉回流通畅。(2)术后2~4 d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速度(甘露醇除外)不能过快。(3)加强脱水治疗。(4)保持吸氧导管及血肿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量。

2.3术后感染。

2.3.1颅内感染:颅内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前备皮要严格、彻底。(2)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引流液内有絮状物、手术切口处漏液等,疑似感染者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2肺部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每2 h翻身叩背1次。有研究表明,术后24 h开始翻身并给予肺叩打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2)雾化吸入3次/天,以利于痰液的稀释与排出。对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呼吸道湿化,给予生理盐水气管内滴注,并及时吸净痰液。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气管切开后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3次。(4)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定时开窗通风。(5)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定期做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6)增加患者营养的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2.3.3尿路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留置导尿管时间不宜过长,并定时夹管,清醒病人术后尽早拔除尿管,鼓励自行排尿。对有排尿能力但无控制意识的男患者可用塑料袋作为接尿袋套于处,及时倾倒尿液。 (2)长期留置尿管者加强会护理,每天冲洗膀胱1次并更换引流袋,每2周更换导尿管1次,严格无菌操作。(3)鼓励患者多饮水。

2.4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多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病情越重,发病率越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昏迷患者尽早留置胃管,如病情稳定,第3天可进食,以保护胃粘膜。(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倾向。每次鼻饲前常规抽取胃液,观察胃内容物性质及颜色,并注意大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送检。如已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患者禁食、胃肠减压,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使用止血药等。

2.5术后中枢性高热:临床特征;起病早,体温高达39℃以上,头、胸部发热出汗,肢体无汗反而发凉,可伴有头痛、颅压增高、瞳孔缩小等。高热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加重脑缺氧,从而加重脑水肿,进而威胁患者生命。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患者身上盖以薄床单代替棉被,头部置冰袋、冰帽或使用颅脑降温治疗仪[4],温水擦浴或使用降温毯降温,冰块冷敷大动脉等。(2)体温过高可使用冬眠疗法。 (3)在使用药物降温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不仅损伤血管内皮,还可引起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同时加重高血压脑出血的昏迷程度。主要是因为术后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重视血糖的监测,在使用降血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2.7术后肾功能不全: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尿量、颜色和性状。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及早预测肾功能,以便及时治疗。

2.8癫痫:多发生在术后2-4d脑水肿高峰期,脑水肿消退后癫痫常可自愈。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发作时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去枕平卧,清除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护患者,以免意外受伤,应详细做好记录

2.9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影响病人呼吸。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对呃逆病人检查上腹部,若有胃胀气,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也可压迫眶上神经或按医嘱用药遏制呃逆。

2.10肢体废用综合征。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住院早期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提高预后及生命质量。

3小结

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多,为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作为临床护士应具备整体观念及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89

篇7

结果:实验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5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饮食干预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治疗高血压有效率比较高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临床上值得被广泛使用。

关键词:饮食干预法 高血压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00-02

高血压是目前危害性较为严重且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的导火索。它具有“三高”特点,分别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现在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我们必须刻不容缓,而饮食干预方法则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途径[1]。为了进一步分析饮食干预对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年来我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患者来进行研究,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45~70岁,平均年龄(58.50±1.56);而实验组44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在46~75岁,平均年龄(60.10±1.11)。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治疗之前已确定其一般的基础资料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将选取的患者分成组后,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护理治疗,而实验组则在一般的护理治疗上加上饮食干预,饮食干预重点在于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让患者意识到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教育患者合理饮食,要让患者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食,在保证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保证膳食平衡,限制食盐的摄入,平均每天食盐量为6.0g,要克制自己不吃腌制的食物,我们需要低脂、低固醇。而对于吸烟喝酒患者我们要宣传吸烟喝酒对高血压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因为烟中含有尼古丁成分,该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压药的疗效,所以吸烟对高血压患者是无益的,而喝酒可导致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从而伴随着血压的升高,同时也影响了药物的疗效,所以须提倡戒烟戒酒。然后我们要遵按医嘱让患者服药,没有规律的服药对疾病的治疗也是没有作用的,最后我们需要每天观察血压的监测,记录血压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疾病的效果。显效标准为舒张压下降9.80毫米以上的汞柱并达到了血压的正常值或是虽没有达到正常值但舒张压下降20左右毫米汞柱。有效标准为舒张压没有下降10毫米左右的汞柱却达到了正常值或是下降了10~20毫米汞柱但未达到正常值,但收缩压下降了30毫米左右的汞柱。无效则是没有达到以上的标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采取不同方法干预后的疗效情况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经过采取不同途径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54%),经比较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中国老年化的步伐的加快,高血压在老年中已成为一个最为严重的疾病。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对饮食的认识与了解较为缺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按照医嘱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按时吃药、严格监测血压,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食物中含脂含盐成分比较高,导致患者摄入的油腻东西、食盐过多,这样长期以来会对高血压病情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患者们往往忽视了对饮食习惯的概念,所以护士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尤其是饮食干预,我们要给他们安排合理饮食并把饮食方法具体化,加强指导[3]。本研究显示在给高血压患者实施饮食干预方法后,其治疗高血压总有效率(86.36%)明显高于一般的护理(5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给予高血压患者一般护理的同时加强饮食干预会给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对高血压的治疗有意义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对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可以被广泛进行实施与宣传。

参考文献

篇8

1 研究对象

本院近7年收治的80例1~2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65岁,其中男51例,女29例;配合治疗的63例,不配合治疗的17例(指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按时服药,不按时测血压、体质量)。

2 结果

配合治疗的63例中,有3例出现并发症,发病率为4.76%;不配合治疗的17例中,有7人出现并发症,发病率为41.2%。

2.1 分析及体会

2.1.1 提高认识 在10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的就有5例控制血压单靠药物的治疗,对该病的认识未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近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已证明了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模式,社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该病认识的程度不同, 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有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患该病多年,平时不注意观察血压亦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劳累、心情紧张时偶感头晕不适,休息时好转,因此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已确诊为高血压病,平时也不服药控制,以至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较年轻者,他们的血压已达诊断标准,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也不进行体检,对血压的高低也不在意,有时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自觉症状亦不在意,仍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出现了其他器官的损害才引起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篇9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25-02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常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院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患者,较好地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8例,年龄5l~76岁,平均年龄(65.3±13.6)岁;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2±1.3)年;其中男性45例,女性33例。全部患者均经3次以上心电图检查发现有反复房颤发作,发作时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心功能Ⅰ~Ⅱ级者。同时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40mm、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房颤等。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进入临床观察期。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第1周给予600mg/d,第2周减量至400mg/d,第3周减量至200mg/d并维持[1]。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治疗,第1~2周给予40mg/d,若无低血压现象,第3周加量至80mg/d。治疗过程中若血压降低于90/60mmHg,则将替米沙坦剂量减半[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观察期间阵发性房颤复发率、首次复发时间的差异;疗程结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和首次复发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阵发性房颤复发12例,复发率30.77%,首次复发时间为(82.1±19.3)d;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阵发性房颤复发7例,复发率为17.95%,首次复发时间为(98.8±25.1)d。观察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和首次复发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57.2±32.5)mmHg,舒张压为(101.4±23.7)mmHg;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60.1±35.3)mmHg,舒张压为(102.2±25.1)mmHg;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为(130.3±28.4)mmHg,舒张压为(92.1±19.3)mmHg;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为(128.8±26.7)mmHg,舒张压为(90.9±20.0)mmHg。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持续高血压状态不仅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继发心房结构变化,还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心房内压力处于持续增高状态,影响了心肌局部转换酶水平表达,增强了血管紧张素Ⅱ在心房的作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3]。

胺碘酮是一种苯丙呋喃衍生物,为临床常用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阻断钾离子通道、抑制开放状态的钾电流、阻滞L型钙通道。虽然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功能强大,但窦性心律维持作用较弱。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竞争性抑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具有持久而明显的降压作用。还可拮抗心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等不利作用,延缓心房重构进程,维持窦性心律[4]。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预防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复发,延迟首次复发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鸥,卢益中,陈小芬.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 30 例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93~94.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32-02

为探索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2月~ 2013年2月管理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用药管理护理干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2月~2013年2月管理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5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21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50~92岁,平均年龄为(71.3±5.8)岁。在临床诊断分级方面,有39例患者为Ⅰ期,11例患者为Ⅱ期;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年龄51~90岁,平均年龄为(70.6±4.9)岁。在临床诊断分级方面,有37例患者为Ⅰ期,13例患者为Ⅱ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分级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用药管理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在心理干预方面,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按时随访,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详细解释使用某种药物引起的不适,将患者心理的顾虑有效消除掉。如果患者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及时向医生报告。此外,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教育,使其重视和认识高血压病,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服务中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社会心理学、护理学、老年保健医学等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切实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减负工作,从而使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

1.2.2 用药干预 社区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访问,督促患者遵医服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用药知识、没有清楚认识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治疗的长期性、用药知识匮乏、记忆力欠佳等,一些患者中途停药、间断服药甚至拒绝服药。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医护人员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宣传用药相关知识,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如果患者服用长效剂、缓释剂等,则指导患者在用药时吞服整颗药,而不能掰开服用;如果患者服用短效制剂、具有不稳定的血压控制、自行增减药量,则将其行为的危险性指出来,督促其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合理调整药物;如果患者具有较差的记忆力,经常忘记服药,则提醒其将药物放在醒目的位置并准备本子,服药后登记,从而对漏服或多服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干预1~3个月后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价。此外,还加强与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使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2]。

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事实提前告知患者,使其给予用药原则以充分的重视,并端正服药意识,坚持服药。依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出来,约束患者擅自停药和随便更换药物的行为。尽可能地让患者口服小剂量分次服用降压药物。使患者对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禁止在服药过程中突然改变,以对血压突降造成晕厥而发生意外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3]。在降压的过程中,督促患者坚持缓慢、温和、适度等原则,不能过多过快地降低血压[4]。

1.3 观察指标

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管理水平得分进行统计,共10个问题,每题4分,共40分,分数越高表示用药管理水平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观察统计,最后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现阶段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主要方法是长期的家庭用药,虽然现有的降压药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控制程度欠佳[5]。同时,老年患者具有较大的年龄、记忆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均下降、药物相关知识及监护匮乏等,造成老年患者无法正确储存、使用和保管药品,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控制程度。因此在进行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必须给予用药管理以充分的重视[6]。近年来,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兴起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用药管理水平、血压控制率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喻中会.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对降压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442-443.

[2] 邹吉莉,邹春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2(21):138.

[3] 詹艳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6(2):113-114.

[4] 全鹏,雷松蕙,黄思静.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依从性影响的调查[J].护理与康复,2009,6(6):36-37.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61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1]。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

资料与方法

对城区各个医院确诊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发放“俱乐部会员证”,告知俱乐部开展的各项活动,欢迎高血压高危人群、病人家属及社区居民参加。

方法:①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血压监测的指导、用药的指导、饮食的指导、运动的指导、心理护理等;②活动形式:讲座、录像、宣传栏、图书资料、宣传手册、个别咨询指导;③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施:血压监测的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服药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走进的误区(血压上升则服药,血压正常就随心所欲地停药或擅自加减药物剂量,更改药物等)。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药物类型和剂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1次服药时间[1]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最后一次应在下午6:00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前30~60分钟给药效果最好。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1次,应清晨醒后即服用。这种服用方法对防止上午血压升高有重要意义,既能使白昼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小时血压的目的。

讨 论

通过组建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从医行为。从医行为是指病人就医后其行为与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2]。高血压病人对医嘱依从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目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病人做到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情绪稳定、监测血压和脉搏、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心、脑、肾、眼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通过建立社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由于高血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有的病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就自行减量或停药,造成血压反跳,病情反复,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3]。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知识宣教,提高病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

通过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改变了病人和社区居民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高血压病除与年龄、遗传等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针对高血压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但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即使发病也可以使血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通过讲座、录像、宣传栏、资料手册、咨询等方式,让病人、高危人群、社区居民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从而针对肥胖、摄盐过多、缺乏体力劳动、吸烟饮酒、心理压力过大等危险因素,进行减重、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效维持血压稳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高血压患者已经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或因某次偶然测血压升高来就诊的患者。

具有高血压易发因素或危险因素的人群对血压未达到国际统一标准,但具有高血压高危因素人群,如高钠/低钾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吸烟、体力活动不足、有慢性疾病遗传家族史等的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患者家属对于依从性较差,需要经常监督督促的患者,在健康教育时,邀请家属共同参与,以提高自我监测的效能。

传统教育模式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除了在就诊时与医生护士间的短暂交流外,对如何防控高血压的知识还是非常匮乏的。传统的高血压护理方式对于促进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好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仅能从表面上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粗略大致的指导,但对患者思想以及生活习惯难以发挥指导作用。而高血压患者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自我血压监测管理,在自我管理中会因多方影响而产生颇多的误区,如听信不良商家广告宣传使用保健商品而不服药等,从而延误病情的治疗。

慢性疾病护士门诊教育模式

基本情况2015年11月1日,明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疾病护士门诊正式开诊,开诊至今接待182人次。其中高血压患者90人次,男性患者41人,女性患者49人,年龄在45~87岁。这些门诊患者中较大一部分患者的服药率、控制率、知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一些患者虽参加过健康小组教育、电视网络健康知识讲座等,但在门诊评估时发现,患者还是在自我规范化监测管理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缺乏有效的方法。

实施一对一个体化教育方法南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发生,就需终生管理。所以应该重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实施比较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现在各社区都会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大课堂、小组教育等形式的专题健康教育。虽然集中教育式的授课方式可比较方便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但是缺少了患者与授课者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

有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心理及性格特点的人对疾病的认识及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后的效果也有不同。而慢性疾病护士门诊则是针对小同患者、不同健康问题与个体特点进行一对一的施教,详细介绍高血压发病因素、危害性、并发症、治疗方法、保健方式、用药知识等,让患者明白、接受高血压是一种需终生服药的慢性疾病其次,教会患者或家属如何正确规范地定、定部位、定时间、定期测量血压。从而针对患者出现的不控制体重、高钠饮食、饮酒、情绪紧张、吸烟、缺少锻炼、从医行为不良等七大高血压危险行为,制定更适合患者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的个体化健康处方。这种门诊授课方式针对性强,手把手的教育有助于患者理解并记忆授课的内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门诊教育辅助

可通过宣传栏、视频健康教育、电脑触摸屏、掌上云医院、动态血压仪监测、健康e站等形式进行自我管理监测。

门诊流程

患者通过门诊全科医生、各服务站慢性疾病管理医生推荐等途径至慢性疾病护士门诊就诊门诊护士通过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制定个性化控制目标。计划的总目标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目标,将每个层次目标设定为患者可以接受,并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而前一层次的目标是达到后一层次目标的必需。如对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以促进其减肥,可推荐下列顺序: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效应1(如知识提高等)-效应2(如何饮食)-效应3(控制体重)-效应4(血压的控制)-效应5(发病率、并发症率、死亡率下降)……这些计划通过患者认可后,发放自找管理监测本,患者居家逐步实施,并进行自我效果评价。如未达到预期目标,门诊复诊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方案。

跟踪监测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针对门诊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数据库,同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采用门诊就诊、电话随访、掌上云医院、动态血压仪监测等方式远程监控患者血压,并登记在案预约门诊复诊。

篇13

前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红细胞、纤维蛋白以及包括不等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在静脉内发生凝块的过程,通常一般频发于下肢,其主要症状为患肢疼痛、体温升高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在神经外科术后,其发病率高达24%左右,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繁琐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通常会伴随着肢体瘫痪,需长期卧床,极易导致DVT的发生,若发现不及时,容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早期的预防护理干预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我院对医院收治的部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均由家属陪同入院,并自愿配合研究,发病时间在72h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为(46.23±6.5)岁,血肿量为14-46ml,平均(28.1±3.6)ml ;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为(45.23±6.6)岁,血肿量为15-45ml,平均(28.2±3.4)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其中对照组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如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降血压降颅压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药物止血、持续性吸氧护理等,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措施,15天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DVT形成情况。

1.2.1日常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以及注意事项、常见的并发症以及预后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具有充分的认知。并告诉患者讲解早期的积极运动以及康复训练对于预防DVT的重要意义,积极帮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这样有利于患者手术的预后,有利于深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个小时后,根据主治医师的意见对患者实施肝素注射治疗,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现DVT。

1.2.2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时就需要及时给予双肢被动活动,将双肢放在外展中立位,主动为患者按摩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并同时给予踝关节及股肉挤压活动,并向上挤压患肢的小腿及大腿肌肉。待患者麻醉消失后,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可以进行踝关节的跖曲及背伸等活动,健肢的直腿抬高及膝关节等的主动活动。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锻炼20~30下。

1.2.3饮食护理

需指导患者多食富含蛋白质以及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保持每天摄取充足的水分,能够有效地加快患者血液的流动速度,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此外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多进行粗粮食物的摄取,这样有利于加快患者胃肠道的蠕动,避免患者出现便秘现象,能够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少量饮酒,有利于血液的循环[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记数资料采用频数及%表示,给予卡方检验,p

2.结果

15天后,实验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高居不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多出现昏迷没有意识,出现了不能自主吞咽、基础代谢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需要长期卧床,自身血流速度减慢或者出现淤缓的时候,机体的纤维蛋白额活性会显著降低,甚至出现功能性病变,进而引发DVT。临床有研究指出[3],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未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其DVT的发生率高达25%, 而术后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则有效降低其临床发生率。可见,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DVT的发生的重要性,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类似,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秀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3):1869-187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