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1:0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媒体促进了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上,各个国家在信息传播中都应该享有平等、均衡的传播机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现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②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不仅促进了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更为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媒体集团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铺平了道路。原有的不合理的国际信息与传播秩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坦承:“美国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③在互联网上,有90%的内容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有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对人们意识的占领,其本身就处于被动局面的文化产品在信息传播中将日益边缘化,甚至会逐渐消亡。
大众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别强调:大众文化不是大众化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大众传媒催生的一种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形式上表现为肥皂剧、娱乐电影、时装表演、流行歌曲、畅销书、唱片等等。
由于文化沦为商品,因此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商品价值,这种文化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导,只要什么能取悦受众就生产什么,生产者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满足和引导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针对受众的爱好和口味量身订做的这些文化产品,以娱乐占据着受众的注意力,以“”麻痹着受众的大脑,以结合新技术不断翻新的样式陶醉着受众。
“大众文化”对受众的取悦和麻醉使得受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流于浅表,对一些正统的、严肃的、朴素的本民族文化丧失兴趣、嗤之以鼻,认为其缺乏时尚感、不合时宜,弃之如敝屣。
网络“仿真”世界使受众逐步与民族传统文化脱离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受众可以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理想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各种在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感受,得到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交流由于具有隐蔽性、无拘束性,受众可以在其中畅抒胸怀,尝试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空前的自由使受众心甘情愿地投入网络的怀抱。网络为大众营造的“仿真”世界是超真实的,是幻境式的真实。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里,真实的处境是“真实本身也在超真实中沉默了。复制媒介巨细无遗地临摹,真实在从媒介到媒介的过程中被挥发了,成了一种死亡寓言,真实成了为真实而真实的真实……”④在“仿真”世界,大众被各种符号和信息所包围,他们尽情享受着感官刺激、精神刺激,寻找审美与满足,理性和思考游走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彻底抛开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因素,抛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⑤随着“仿真”世界对时空的消解,与历史、社会的脱离,也必然地带着它的“臣民”逐渐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脱离。
注释: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Frederick,Howard H.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bid. ,1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既一脉相承,又百花齐放。在一个地区,中华文明具体地表现为地方传统文化,有传说故事、工艺美食、风景文物等物质表现形式,又有说唱、舞蹈、绝技表演等非物质表现形式。在思南县合朋溪镇的传统文化就有“说伏似、唱花灯、锣鼓灯、舞龙、醒狮、上刀梯、下火海、丧葬、许愿、祭祀、哭嫁、土法造纸、米花米丝、神仙豆腐、花烛等20多种形式。
传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历史沉淀,也是人文活动痕迹。大到社会统治管理思想,小到民风习俗,无不受其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徜徉在历史长河。
从宏观上看,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道、佛、儒学相互联系,此消彼长,影响和贯穿着中华民族社会管理思想始终。从尧舜禅让到君权神授,从孝义治天下到以仁政管理,从人治到法治,无不体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从发展历史看,有了辉煌的历史文明,就有了妄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清朝封建统治,导致创新不足,经济落后,才有了鸦牌战争以来的近代屈辱史。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也有了一度的崇洋思想。经过了近代战争洗礼和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华民族不断审视和修正文化思维,目前,又逐步走上了文化发展正确轨道。
传统文化对民众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以一定形式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影响民众思想情趣,民众生活又反作用于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傩技上刀山、过火海表现了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勇敢拼搏的思想情怀;哭嫁风俗表达了即将出阁的女儿与亲人之间感恩惜别之情;米花米丝、神仙豆腐的制作则表现了人们利用自然、创新劳作,体验美好生活的情感;醒狮、舞龙则表现了群众勇猛、乐观、敢闯敢拼的性格;丧葬、还愿、祭祀等仪式,与其说是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人们寄托哀思、净化心灵、自我解脱的方式;土法造纸术和《有女不嫁造纸家》的歌谣,充分展现了造纸劳作的艰辛,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
人们通过参与、听闻、观看传统文化的演绎,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内心,这是任何教育和规则无法取代的,是这个社会和环境作用的结果。人们又通过学习,来思考这些传统文化,反作用于传统文化的取舍和前进方向,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管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要走弯路,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传统文化通过对一个人的综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为人、处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态度。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才能逐步修正和形成自己的个性、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民众思想现状及原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裕,但却表现出富而不贵、安而不乐、浮躁、嚣张的社会现象,部分群众的思想表现出猜疑、等靠要、耍无赖、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和少数,但仍然极大地阻碍了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伤害了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情感。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的。
从总体上看,从开始,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已不再“强大”,继而有了“以夷制夷”、维新变法、改革开放等创新举动。在此过程中,不泛矫枉过正、崇洋思想作祟,一概排拆传统文明。这一点,从“洋马儿、洋火、洋铲”等产品名称就可见一般,当时凡事沾上了“洋”字的东西,就高人一等,令人刮目相看。
从地方发展来看,“除四旧”等活动把传统文化发展压在低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奋起直追,一定程度也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文化长期远离群众生活。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广大群众纷纷到发达地区“杀广”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偏离了轨道。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这种思想上的偏离和传统文化的缺位都是不允许的。
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设想
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高层看,能够腾出手来抓文化产业,从群众看,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也强烈地要求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修正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开展传统文化普查,摸清家底。通过详细调查整理,对区域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发展根源和趋势做到一清二楚。目前,我镇正在开展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已搜集到醒狮、舞龙、傩技等20多种传统文化表现种类。
其次是研究传统文化内涵。根据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要求和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和闪光点,并融入到大文化、大旅游发展中去。
再次是规划传统文化发展蓝图,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和表现形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大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规划区域传统文化发展蓝图,并按步实施。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多出精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传播正能量,凝聚发展力量和酝酿发展形势。
最后,就是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创新传统文化发展、传承、投资等体制机制,让传统文化的投资人、表演者、传承人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漫长的,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和修正过程也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切忌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的、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循序渐进。要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
二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切忌我行我素,偏离轨道。
三是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我们应当有、也必须有坚强的文化自信。切忌崇洋和排它两种极端,应学会会众合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只有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并将之长期的展现在广大群众生活之中,群众的思想才能被修正,品格才能提升。群众才能摒弃猜疑、等靠要、耍无赖等不良思想。才能肃清富而不贵、安而不乐、浮躁、嚣张等不良社会形态,才能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参考文献]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态度,陶冶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现代社会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引入到学生管理领域当中,汲取其中的经验,提升管理质量。下面,笔者就将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同现代学生管理相契合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其具体应用方式,以期对广大教师的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一、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点。在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所著的《管子·霸言篇》中有这样一段陈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由此可见,早在古时人们就已经有了以人民即被管理者为根本、为出发点的理念。此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在儒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孔子曾说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其意义就在于劝诫国家的管理者要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以此巩固统治。这些思想借鉴到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集中体现为在管理工作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顺应人性,达到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2.“修身正己”的管理作风。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正己”,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正己”思想表现更为突出。在《论语·颜渊》当中就曾有相关论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看出,古人将自身德行的树立摆在首位,讲求“正人先正己”。将这一思想引入到现代社会中很好地解释了管理主体的自身规范问题。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工作者要首先做到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形象作为管理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因材施教”的管理原则。孔子是最早认识到因材施教重要性的教育家。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教导,有差别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在“闻斯行诸”这一问题上,就对公西华和冉有给出了“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和“闻斯行之”两种不同的答案。以此鼓励办事犹豫不决的冉有,劝诫行事莽撞的公西华。将“因材施教”引入到现代教育管理当中,就是要求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手段,以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
4.激励机制的管理手段。赏罚分明的管理理念早在先秦就有具体记载,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的著述当中表现更是明显。法家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对有功绩的贤臣进行提拔和奖赏,对有过错的臣子要按照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方能使臣民更加恪守法度,争相为国效力。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就是要依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新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早在十七大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同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元化的人物,所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基本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部分: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则是任何行为主体的基本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其次,要解决好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面临好多困惑和迷茫,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强制性、说教性的管理理念,从“师本位”的神坛上走下来,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工作中。要从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坚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来管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2.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仅是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和履行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具有示范性作用和领导性作用,会在无形之中去被效仿、去谈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谨记“身教重于言教”,要将教育工作做到细致化,随时随地、抓住一切行为机会来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角落。若教育工作者知法犯法,不履行相应的制度,那么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首先,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自我修养,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确保言行一致,在做事情之前“三思而后行”,在于学生平等相处的过程中也要保证自己的威严性。
3.教育工作者要实施“因材施教”的管理方针。早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的研究,挖掘其潜力,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理念和行为举止来灵活变动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其次,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能力培养。再次,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思想上的交流来了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之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奖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危机感,从而不敢胡作非为。现代高校要建立起“双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满足学校“大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学生的“小利”,并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大河有水、小河也满”的管理目标。具体而言,激励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刚性激励,一种是柔性激励:刚性激励即对学生的行为举止采用强制性、威严性以及不可抗拒性的激励方式,形成强制性的保障;而柔性激励则是根据不同学生灵活采用较为缓和的方式,以情感刺激和道德反省为主,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是否恰当,相比于刚性激励制度,这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三、结语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为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借鉴。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努力挖掘两者的融合点和切入点,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引言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就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中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思维的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重视传统政治文化这一历史性的行政生态环境对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使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寻求一种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传统政治文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一般是指自商代到中日以前的政治文化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文化积累与某一时期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策略,前者类似于今天的宪法,具有总体纲领性的意义,后者相当于为了应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阶段性的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基于我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政治文化这一特殊历史因素,改革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得不去重视这种影响因素,从历史的巨大惯性这一因素去考虑问题无疑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这种跳出行政本身以历史的影响因素去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无疑是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也是对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所处的大环境的精确把握的基本要求。将行政不仅仅看作是经济的产物,而是将它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进化的生物,这无疑是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伟大的创新,也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1.1民本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其源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理论,后为董仲舒发扬,在为儒家思想所统治的古代社会中对政治体制的发展一直有着深远影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法治化历程,为民主观念打好了思想基础。从历史的惯性来看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人本思想这一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这种“民本”,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合理聚集民心,对人民实行一种思想上的安抚与激励。这种民本思想恰好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殊途同归。领导者如果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会更加的轻松。“仁政”的实施要依托人民群众,民为过本,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领到干部要认真落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以天下为己任的出仕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意思是,为天地确定一个正真切实可行的标准,使天下人民有了坚实的依靠,继承万世师表孔子的学业主张,为千秋万代开创一个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器局最能表现儒家学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更能体现出两千多年来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我们称这种责任心的实施为“入仕精神”,积极投身社会的建设之中去。孔子说“士若怀居,不足为士也”(《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有士子之心的人如果老是在意自己居住的地方,只考虑到造福生养自己的地方,而没有考虑到更加广阔的天下,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子。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对于社会的管理更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态来实施。
1.3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道中庸”等。构建和谐社会自人类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直到今天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来,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了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倡导的“小国寡民”思想,都是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跳出规则之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亦是如此,只有遵循这个规则才能很好地发展。尽管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优越之处,但难免有其不足之处,如果要将这些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如今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就要扬长避短,因时制宜的妥善处理。
2以行政生态学视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现如今行政管理体制中所重视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仆精神都是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对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的优点,人们要以生态发展保留优势的观点去继承与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点,要以生态发展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法去淘汰它。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端正为官态度,精简部门政权
重视官员的选拔过程,制定一系列的选拔机制,务必使选的官员都能是公正廉洁的好官。转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为官思路,加强公仆意识的教育,正确认识历史,端正审视历史的态度。精兵简政,改革繁琐的行政程序,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办事效率。在精简行政流程的基础上,缩减政府职能部门与相关人员数量,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例如铁道部的改革将企业化的部分剥离出来成立公司。
2.2加强法治建设
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规范的监督作用,重塑法律尊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特别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自上而下对社会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养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风气。
2.3完善监督体系
绝对的权利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权利只有在监督下实施才能保证其公正性。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对权利的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建设,保证权利永远处于监督之下。
3结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所特有的巨大历史惯性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无疑类似于一次生物进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时要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今社会相结合,采取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苗建萍,周茂春.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5).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较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
企业的管理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整合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而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我国文化的长期整合与与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这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重视和联系。另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还体现在其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3.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即任何一个企业的在某一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适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首先体现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大多是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其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除此之外,在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过程中,如果以我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并且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这对于在中国生存的企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影响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影响企业管理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影响企业管理者
影响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而言,借助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大多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其内容往往也涉及到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即我国传统文化会使得诸多企业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推己及人来实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重视研究企业的氛围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和企业领导风格的形成等非硬性文化指标上,即在这一指标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以起到超乎想象的良好作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