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1 11:0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媒体促进了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上,各个国家在信息传播中都应该享有平等、均衡的传播机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现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②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不仅促进了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更为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媒体集团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铺平了道路。原有的不合理的国际信息与传播秩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坦承:“美国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③在互联网上,有90%的内容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有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对人们意识的占领,其本身就处于被动局面的文化产品在信息传播中将日益边缘化,甚至会逐渐消亡。
大众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别强调:大众文化不是大众化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大众传媒催生的一种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形式上表现为肥皂剧、娱乐电影、时装表演、流行歌曲、畅销书、唱片等等。
由于文化沦为商品,因此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商品价值,这种文化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导,只要什么能取悦受众就生产什么,生产者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满足和引导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针对受众的爱好和口味量身订做的这些文化产品,以娱乐占据着受众的注意力,以“”麻痹着受众的大脑,以结合新技术不断翻新的样式陶醉着受众。
“大众文化”对受众的取悦和麻醉使得受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流于浅表,对一些正统的、严肃的、朴素的本民族文化丧失兴趣、嗤之以鼻,认为其缺乏时尚感、不合时宜,弃之如敝屣。
网络“仿真”世界使受众逐步与民族传统文化脱离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受众可以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理想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各种在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感受,得到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交流由于具有隐蔽性、无拘束性,受众可以在其中畅抒胸怀,尝试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空前的自由使受众心甘情愿地投入网络的怀抱。网络为大众营造的“仿真”世界是超真实的,是幻境式的真实。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里,真实的处境是“真实本身也在超真实中沉默了。复制媒介巨细无遗地临摹,真实在从媒介到媒介的过程中被挥发了,成了一种死亡寓言,真实成了为真实而真实的真实……”④在“仿真”世界,大众被各种符号和信息所包围,他们尽情享受着感官刺激、精神刺激,寻找审美与满足,理性和思考游走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彻底抛开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因素,抛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⑤随着“仿真”世界对时空的消解,与历史、社会的脱离,也必然地带着它的“臣民”逐渐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脱离。
注释: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Frederick,Howard H.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bid. ,1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既一脉相承,又百花齐放。在一个地区,中华文明具体地表现为地方传统文化,有传说故事、工艺美食、风景文物等物质表现形式,又有说唱、舞蹈、绝技表演等非物质表现形式。在思南县合朋溪镇的传统文化就有“说伏似、唱花灯、锣鼓灯、舞龙、醒狮、上刀梯、下火海、丧葬、许愿、祭祀、哭嫁、土法造纸、米花米丝、神仙豆腐、花烛等20多种形式。
传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历史沉淀,也是人文活动痕迹。大到社会统治管理思想,小到民风习俗,无不受其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徜徉在历史长河。
从宏观上看,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道、佛、儒学相互联系,此消彼长,影响和贯穿着中华民族社会管理思想始终。从尧舜禅让到君权神授,从孝义治天下到以仁政管理,从人治到法治,无不体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从发展历史看,有了辉煌的历史文明,就有了妄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清朝封建统治,导致创新不足,经济落后,才有了鸦牌战争以来的近代屈辱史。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也有了一度的崇洋思想。经过了近代战争洗礼和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华民族不断审视和修正文化思维,目前,又逐步走上了文化发展正确轨道。
传统文化对民众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以一定形式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影响民众思想情趣,民众生活又反作用于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傩技上刀山、过火海表现了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勇敢拼搏的思想情怀;哭嫁风俗表达了即将出阁的女儿与亲人之间感恩惜别之情;米花米丝、神仙豆腐的制作则表现了人们利用自然、创新劳作,体验美好生活的情感;醒狮、舞龙则表现了群众勇猛、乐观、敢闯敢拼的性格;丧葬、还愿、祭祀等仪式,与其说是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人们寄托哀思、净化心灵、自我解脱的方式;土法造纸术和《有女不嫁造纸家》的歌谣,充分展现了造纸劳作的艰辛,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
人们通过参与、听闻、观看传统文化的演绎,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内心,这是任何教育和规则无法取代的,是这个社会和环境作用的结果。人们又通过学习,来思考这些传统文化,反作用于传统文化的取舍和前进方向,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管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要走弯路,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传统文化通过对一个人的综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为人、处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态度。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才能逐步修正和形成自己的个性、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民众思想现状及原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裕,但却表现出富而不贵、安而不乐、浮躁、嚣张的社会现象,部分群众的思想表现出猜疑、等靠要、耍无赖、冷漠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和少数,但仍然极大地阻碍了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伤害了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情感。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的。
从总体上看,从开始,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已不再“强大”,继而有了“以夷制夷”、维新变法、改革开放等创新举动。在此过程中,不泛矫枉过正、崇洋思想作祟,一概排拆传统文明。这一点,从“洋马儿、洋火、洋铲”等产品名称就可见一般,当时凡事沾上了“洋”字的东西,就高人一等,令人刮目相看。
从地方发展来看,“除四旧”等活动把传统文化发展压在低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奋起直追,一定程度也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文化长期远离群众生活。少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广大群众纷纷到发达地区“杀广”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偏离了轨道。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这种思想上的偏离和传统文化的缺位都是不允许的。
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设想
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高层看,能够腾出手来抓文化产业,从群众看,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也强烈地要求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修正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开展传统文化普查,摸清家底。通过详细调查整理,对区域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发展根源和趋势做到一清二楚。目前,我镇正在开展传统文化搜集整理,已搜集到醒狮、舞龙、傩技等20多种传统文化表现种类。
其次是研究传统文化内涵。根据社会主义核价值观要求和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和闪光点,并融入到大文化、大旅游发展中去。
再次是规划传统文化发展蓝图,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和表现形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文化大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规划区域传统文化发展蓝图,并按步实施。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多出精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精神,传播正能量,凝聚发展力量和酝酿发展形势。
最后,就是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创新传统文化发展、传承、投资等体制机制,让传统文化的投资人、表演者、传承人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
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漫长的,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和修正过程也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切忌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的、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循序渐进。要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
二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切忌我行我素,偏离轨道。
三是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我们应当有、也必须有坚强的文化自信。切忌崇洋和排它两种极端,应学会会众合一,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只有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并将之长期的展现在广大群众生活之中,群众的思想才能被修正,品格才能提升。群众才能摒弃猜疑、等靠要、耍无赖等不良思想。才能肃清富而不贵、安而不乐、浮躁、嚣张等不良社会形态,才能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参考文献]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态度,陶冶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现代社会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引入到学生管理领域当中,汲取其中的经验,提升管理质量。下面,笔者就将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同现代学生管理相契合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其具体应用方式,以期对广大教师的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一、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点。在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所著的《管子·霸言篇》中有这样一段陈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由此可见,早在古时人们就已经有了以人民即被管理者为根本、为出发点的理念。此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在儒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孔子曾说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其意义就在于劝诫国家的管理者要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以此巩固统治。这些思想借鉴到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集中体现为在管理工作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顺应人性,达到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2.“修身正己”的管理作风。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正己”,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正己”思想表现更为突出。在《论语·颜渊》当中就曾有相关论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看出,古人将自身德行的树立摆在首位,讲求“正人先正己”。将这一思想引入到现代社会中很好地解释了管理主体的自身规范问题。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工作者要首先做到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形象作为管理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因材施教”的管理原则。孔子是最早认识到因材施教重要性的教育家。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教导,有差别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在“闻斯行诸”这一问题上,就对公西华和冉有给出了“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和“闻斯行之”两种不同的答案。以此鼓励办事犹豫不决的冉有,劝诫行事莽撞的公西华。将“因材施教”引入到现代教育管理当中,就是要求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手段,以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
4.激励机制的管理手段。赏罚分明的管理理念早在先秦就有具体记载,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的著述当中表现更是明显。法家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对有功绩的贤臣进行提拔和奖赏,对有过错的臣子要按照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方能使臣民更加恪守法度,争相为国效力。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就是要依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新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早在十七大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同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元化的人物,所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基本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部分: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则是任何行为主体的基本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其次,要解决好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面临好多困惑和迷茫,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强制性、说教性的管理理念,从“师本位”的神坛上走下来,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工作中。要从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坚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来管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2.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仅是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和履行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具有示范性作用和领导性作用,会在无形之中去被效仿、去谈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谨记“身教重于言教”,要将教育工作做到细致化,随时随地、抓住一切行为机会来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角落。若教育工作者知法犯法,不履行相应的制度,那么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首先,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自我修养,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确保言行一致,在做事情之前“三思而后行”,在于学生平等相处的过程中也要保证自己的威严性。
3.教育工作者要实施“因材施教”的管理方针。早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的研究,挖掘其潜力,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理念和行为举止来灵活变动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其次,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能力培养。再次,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思想上的交流来了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之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奖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危机感,从而不敢胡作非为。现代高校要建立起“双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满足学校“大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学生的“小利”,并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大河有水、小河也满”的管理目标。具体而言,激励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刚性激励,一种是柔性激励:刚性激励即对学生的行为举止采用强制性、威严性以及不可抗拒性的激励方式,形成强制性的保障;而柔性激励则是根据不同学生灵活采用较为缓和的方式,以情感刺激和道德反省为主,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是否恰当,相比于刚性激励制度,这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三、结语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为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借鉴。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努力挖掘两者的融合点和切入点,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引言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就要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中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思维的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些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重视传统政治文化这一历史性的行政生态环境对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使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寻求一种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传统政治文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一般是指自商代到中日以前的政治文化思想。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文化积累与某一时期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策略,前者类似于今天的宪法,具有总体纲领性的意义,后者相当于为了应对某一特殊事件而制定的阶段性的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基于我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政治文化这一特殊历史因素,改革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得不去重视这种影响因素,从历史的巨大惯性这一因素去考虑问题无疑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这种跳出行政本身以历史的影响因素去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无疑是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也是对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所处的大环境的精确把握的基本要求。将行政不仅仅看作是经济的产物,而是将它本身当作一个可以进化的生物,这无疑是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伟大的创新,也是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进一步完善。
1.1民本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髓。其源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理论,后为董仲舒发扬,在为儒家思想所统治的古代社会中对政治体制的发展一直有着深远影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法治化历程,为民主观念打好了思想基础。从历史的惯性来看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人本思想这一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政治文化中的这种“民本”,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合理聚集民心,对人民实行一种思想上的安抚与激励。这种民本思想恰好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殊途同归。领导者如果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中会更加的轻松。“仁政”的实施要依托人民群众,民为过本,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领到干部要认真落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以天下为己任的出仕思想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意思是,为天地确定一个正真切实可行的标准,使天下人民有了坚实的依靠,继承万世师表孔子的学业主张,为千秋万代开创一个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器局最能表现儒家学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更能体现出两千多年来在思想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我们称这种责任心的实施为“入仕精神”,积极投身社会的建设之中去。孔子说“士若怀居,不足为士也”(《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有士子之心的人如果老是在意自己居住的地方,只考虑到造福生养自己的地方,而没有考虑到更加广阔的天下,那么他就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子。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对于社会的管理更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心态来实施。
1.3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影响
早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比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道中庸”等。构建和谐社会自人类国家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直到今天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来,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了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倡导的“小国寡民”思想,都是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这与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不可能跳出规则之外,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亦是如此,只有遵循这个规则才能很好地发展。尽管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优越之处,但难免有其不足之处,如果要将这些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如今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中,就要扬长避短,因时制宜的妥善处理。
2以行政生态学视角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现如今行政管理体制中所重视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仆精神都是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对于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的优点,人们要以生态发展保留优势的观点去继承与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点,要以生态发展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方法去淘汰它。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端正为官态度,精简部门政权
重视官员的选拔过程,制定一系列的选拔机制,务必使选的官员都能是公正廉洁的好官。转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为官思路,加强公仆意识的教育,正确认识历史,端正审视历史的态度。精兵简政,改革繁琐的行政程序,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办事效率。在精简行政流程的基础上,缩减政府职能部门与相关人员数量,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例如铁道部的改革将企业化的部分剥离出来成立公司。
2.2加强法治建设
要不断地加强法治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规范的监督作用,重塑法律尊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特别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自上而下对社会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养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风气。
2.3完善监督体系
绝对的权利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权利只有在监督下实施才能保证其公正性。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这就需要对权利的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的建设,保证权利永远处于监督之下。
3结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其所特有的巨大历史惯性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行政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无疑类似于一次生物进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时要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今社会相结合,采取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1][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8.
[3]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苗建萍,周茂春.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5).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的概况
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讲,还是从人文资源方面来讲,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且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一般都与著名事件或者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然景观一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景观吸引力,使得我国旅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旅游风格,在世界旅游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这是传统文化赋予自然景观文化底蕴,促进自然景观旅游的发展,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对旅游管理有着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于社会事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旅游管理的发展也会促进历史文化的进步,这就是管理和文化之间的一种共生性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的影响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讲求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解放人的思想,,在对于问题的处理时,不仅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尺度,在旅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荀子有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讲求的就是对于人的重视,这就是教育人民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近年的旅游管理发展过程中,兴起了参与式管理,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参与式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要求加强对于员工的自身素质建设,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每一位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那么整个企业才会得到好的发展。
2、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以和为贵,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旅游管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旅游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往往一条旅游路线包括多个环节,如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等,同时还有工作人员与旅游人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这就需要坚持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做好管理工作,以礼待人,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一个和谐的组织管理状态,坚持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种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样员工才可以以一种平和有礼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使得各方关系达到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当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也需要用礼仪对其进行教化,坚持“礼之用,和为贵”,注重柔性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做好现今旅游管理工作。
3、以德服人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在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贵民”亦即“重民”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旅游管理置“人”的管理于重要的位置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
“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内有圣人之德,外行王者之政。在这里,圣人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旅游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尊重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这样可以赢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二、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
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管理中,我国的旅游资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科学规划旅游地区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举措。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旅游地区的规划。
(二)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
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三)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高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会局限在观光旅游的初级层次,而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区必须结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
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旅游文化呈现出冲突与整合相交织的发展趋势。这种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势必对旅游文化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旅游文化学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扩大化趋势
一方面,将迅速扩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把触角伸向旅游活动中的广大领域,形成自己的分支,如旅游消费文化学、旅游审美文化学、旅游企业文化学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学将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发掘出其中深层的东西,促使其向纵深方向发展。
3.科学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旅游文化研究将逐渐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们直接应用于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之中,快速简捷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只能做定性分析的问题定量化,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旅游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旅游学科自身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管理学的普遍属性。建立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文化,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吸取其有利部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旅游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其中几乎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几乎都能跟历史的著名事件或者是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此为自然景观添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我国的人文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往往都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正是由于我国在旅游文化资源上特有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底蕴,因此在世界的旅游文化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与文化之间具有共生性,管理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实现发展,文化发展水平、方式都会对管理的模式、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管理反过来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部分,也同时符合这种管理和文化之间共生性的原则。
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下的旅游管理,具体指的是旅游管理中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管理上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文化旅游产品最基本的特征。
首先,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举例而言,要想到看到敦煌壁画的旅游者只有去敦煌莫高窟,去别的地方是无法感受的;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
无论是旅游管理上的“以人为本”,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人的重视,这些在思想根源上都是一致的,例如著名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水可载舟,水亦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些传统文化上对人的重视,对现代的旅游管理者所给予的启示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将员工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视“和为贵”思想,这就可以运用在现在旅游管理中各环节之间的团结协作上。就现今企业的管理而言,和谐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上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实现整体上的和谐。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此外,在旅游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具体体现上,还涉及对下属员工的激励。激励和鼓舞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艺术,同时还具备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对员工的激励上,首先是物质奖励,然后给予一定的精神激励作为配合,最后还要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来促进。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并不能实现较为长久的激励效果。因此这就需要用到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对员工的创造力和劳动者进行激发的同时,除了对员工的集团荣誉感进行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要是利用自身人格力量和下属员工做到心灵上的沟通。具体做法就是要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对员工体察入微,利用内心的良善处处为员工着想。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将这些付之于具体的行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提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心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的管理。
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在社会的发展下,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应用中应该有选择性的应用,避免盲目性。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
1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中的“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荀子》一书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而企业是由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人员构成的,要想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合理的分配企业的员工,使其能够各司其职,职能明确。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分”说启发下得出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的管理中,除了要各司其职之外,还需要实现“和”。所谓的和主要就是指,企业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大团队,在大团队下,还有很多的小团队,团队里的成员需要发挥出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整体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团队里的成员需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1]。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了解“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且将其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员工职能明确,还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像,如果企业以个人业务评价工作能力,那么企业领导者在个人业务发面需要表现突出,这样才能够使员工信服,并且对员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员工将个人业务突出的管理者作为目标,不断的超越,进而最终也成为领导者[2]。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争相做好个人工作,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1.3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主要就是指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在企业中,有总经理、经理、部门主管、组长以及普通员工,这也属于名分等次,通过在企业中设立不同的等级,能够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并且呈现的是一级管理一级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进行,通过秩序化的管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哪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将“礼治”的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哪个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3]。
1.4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道家的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其联系到企业管理中,主要就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构想,但是前提条件是员工自己要为结果负责,有助于摆脱繁琐的企业控制系统。无为而治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能够增添企业的活力,使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应该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突出企业人才的优势。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启示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先进思想,通过对其良好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像,一些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层次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4]。二,应用中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在应用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剔除掉,运用先进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应用,能够确保应用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贵.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工厂管理.2012(0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园园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企业管理,影响,电力,我国,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1、仁爱的道德精神
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石。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必须是有道德的。仁爱的道德精神要求以仁德之心对待顾客、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儒家非常讲究人伦道德,把它看成是区别人和动物的质的规定性。“仁”,即“爱人”就是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爱自己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然后才能爱国敬业,所以儒家认为,要培养一个人的爱的品德,首先要以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要实行仁德,必须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合乎于社会的规范,才能使社会和谐与协调。
儒家的仁爱之心,在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是有它的重要价值的。人与人相爱可以是人类长期共同求的价值准则,只有以仁爱之心去对别人,社会和企业才可能有个和谐安的环境。企业的领导要以仁爱之心去待你的上级和下属,同样工人也应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出凝聚力。并且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即应以爱心、善意对待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顾及和维护其长远利益。仁爱的道德精神,还包含着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和奉献。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具活力并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细胞单位——企业,是有责任承担起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和义务,以仁德之心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著名百年老店“同仁堂”,始终坚持“同志同仁,济世济人;仁心仁术,医国医民”,这足以体现了对民众和国家的仁爱;还有中国彩电业中的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为理念,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而使长虹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仁爱发展到更高层次。
3、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子不言利”,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不是绝对的,而是提倡“义者 ,宜也。”即要合宜、合理地行为、做事、取利。因此儒家的义利观在长期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被不断更新和突破。例如中国大多企业家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义利结合、义利兼容、义利并举,就是取利的手段要合理,取利的来源要正当,要符合“义”的规范。我们熟知的民间商业谚语“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义利观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力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电力企业将获取利益视为其生存的前提,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根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显得尤为重要,电力企业通过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做到见利思义,以义生利,义利结合的正确义利观,这样企业在面对义与利之间发生冲突时,是以义为主,而不是惟利是图,见利忘义,以损害消费者或社会利益为代价,而获取一己私利,更不能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企业在坚持以义为本,以义求利的经营道德观念下,持之以恒,便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而长久的利益。由此可见,正确的义利观对电力企业管理可持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企业管理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企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例如,“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基。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
不将文化贯穿其中的管理是一种工具性,机械化的管理,而中国企业注重“情”,因此就需要不仅在技术、制度方面逐步完善,更要融入情感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但是管理者更需要把握“情理”的适度。中国有许多企业人情风盛行,岗位的安排设置,职权的大小有很多取决于人情。这不仅揭示了这些企业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适度应用“情理”观念,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本土企业。
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该理念恰好是现代企业提倡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集体主义观念一旦发展到极端,会对个体产生贬斥作用,对标新立异的个体产生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扼杀了个体的创新动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领导者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再去影响他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在众人思想的汇集下,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孟子的这个观点应用于企业中,企业的成功并非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的,必须有其追随者的帮衬与努力。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提升自己,获得组织成员信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本思想”,体恤成员,信任自己的成员,管理者需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让成员认为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让成员甘心情愿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自身人才的竞争优势。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兵书,其连续不断的军事战争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各国倾尽人力斗智斗勇,尽显其政治,军事才华,其中的战略计谋堪称为经典。尽管三国时代军事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中有很多管理思想史通用的,管理者可以将三国时代的战略管理融会贯通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求才欲,以及豁达心胸,广纳百言,融汇众智。这种理念在三国时代的军事管理中体现在多处。以曹操为例,其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运用各种手段网罗各类人才,委以重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组织成员能够人尽其才,才能是企业协调运营,各方面共同发展。
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标,并集中于这一点,全力以赴,在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激励,以便更快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蕴含着保证重点,避免四面出击的思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重中之重,而不能像刘备那样,战线过长,目标太散,必然导致失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塞涅卡)。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各个方面做出榜样,使组织成员心服口服,甘愿追随。例如孙策在战场上一向冲杀在前,士兵纷纷效仿于他,个个奋勇,争先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其成员,大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行动不足以服众,没有凝聚力,使成员不能尽心尽力。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两面性。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点,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不断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理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如果一味的照搬外国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两者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银春,吴学刚.读三国学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120- 313.
[2]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43-50.
关键词 宗教 文化 体育事业
印度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印度的文化中,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又是宗教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印度文化就是各宗教文化的综合体。如果进一步区分,印度文化中至少又可以区分出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锡克教文化、部落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这些各大宗教及其文化在印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印度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在文学、哲学、天文学、造型艺术等方面共同熔铸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试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陶晓辉 名族学院学报 2004年9月]。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97%以上的人口都信奉宗教,而其中的91%,信奉的是从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因而也可以说,印度社会的文化特点,也就是印度教的特点,作为国教的印度教的教旨,就成为印度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堪称为印度教的三大圣典[ 《试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陶晓辉 名族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在印度,宗教不仅仅是信仰,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由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是教育人们不是追求平等,而追求的是差别和对差别的容忍。虽然婆罗门教演变为至今的印度教,印度教虽然抛弃了婆罗门教的血腥的祭祀,却继承了婆罗门教最核心的教义,就是对差别的容忍。这种对差别的合理性认识和容忍,致使印度在整体性发展和进步上缺乏必要的冲动。
与印度文化相适应的印度体育的发展则打上了非常深的烙印。其发展呈现出了其自有的特色。其传统体育与目前的竞技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境遇。
提及印度的体育,人们头脑中那个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瑜伽。瑜伽是印度传统体育的代表。瑜伽在印度语中的意思译为“一致”、“和谐”和“结合”。瑜伽在印度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历史。
从瑜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瑜伽的盛行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瑜伽是宗教的产物。瑜伽不单单是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一种宗教的教义的解读。这样一来符合印度的以宗教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其次,瑜伽的修行轻物质,重精神。强调调养生息,以达到内心的祥和与安宁。这与印度文化中的重精神轻物质的传统思想相一致。最后,印度人民对于其宗教与文化的认可也给予了瑜伽发展最肥沃的土壤。从瑜伽在印度的发展也可折射出印度的文化,印度的社会在贫富差距极大的现状之下仍然较为稳定,反映出印度的容忍文化的内涵。而瑜伽正是符合了这样的文化内涵。瑜伽的修行并不是在于与他人的比较与超越,而是在于自身的宁静。这也是对印度文化最好的解读。
相对于印度传统体育的以奥运会为载体的竞技体育,印度则发展的较为落后。
纵观历届奥运会印度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迄今为止,只获得2块金牌。印度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并且印度的容忍、稳定的传统思想与西方强调竞争的竞技体育有着非常大的隔阂。
印度在竞技体育方面发展缓慢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先生说过:“一个民族不能吸收他族之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如果一种文化特质与西方文化相背离并且呈现保守状态,那么在该国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就成为必然。首先,由于印度的与宗教在印度中的地位导致其他文化进入有严重的壁垒。固有的思想与西方的体育思想有很大的冲突。印度的传统文化思想是重精神轻物质,并且重集体轻个人,重和谐轻竞争。而西方文化的重要特质就是开拓、冒险、竞争和敢于同自然搏斗。这就导致两者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其次,印度对本土文化的优越感也是造就这样发展局面的原因。《印度教徒报》引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世界47个国家所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世界上,印度人最自恋。”调查显示,93%的印度人认为本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有63%的印度人认为印度在任何方面都比别的国家好[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赖云华 崔国文 《体育文化周刊》 2009年05期
]。印度对本土文化固守一份心理宁静而对外来文化的不屑与轻视,必然导致新的文化在印度发展的不顺。本土文化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与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这也是中国与印度同属东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竞技体育与印度竞技体育发展千差万别的原因。
综上所述,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创造的文化和历史必然酝酿出不同的体育思想[ 《影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 孙鸿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3月]。印度的传统文化充满着宗教色彩,并且在印度国内印度人民对于其宗教文化的认可与顶礼膜拜是印度的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不同发展境遇的根本原因。由印度的体育发展历程也可以得出:当保守的异种文化与竞技体育发展发生冲突时,各种文化交融的不适会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吐故纳新,与异种文化相互交融。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多样化的融合,只有与世界文化相融合,才能为本土文化补充新鲜血液,才能让本土文化立于世界之林。
注释:
①陶晓辉.试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名族学院学报.2004.9.
②陶晓辉.试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名族学院学报.2004.9.
③赖云华,崔国文.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J].体育文化周刊.2009(05).
④孙鸿.影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
参考文献:
[1] 陶晓辉.试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名族学院学报.2004.9.
[2] 赖云华,崔国文.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J].体育文化周刊.2009(05).
一、企业管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和把握
企业管理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企业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例如,“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基。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而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在强调应该时时能做到适中,既无过,也无不及。
不将文化贯穿其中的管理是一种工具性,机械化的管理,而中国企业注重“情”,因此就需要不仅在技术、制度方面逐步完善,更要融入情感理念,这样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但是管理者更需要把握“情理”的适度。中国有许多企业人情风盛行,岗位的安排设置,职权的大小有很多取决于人情。这不仅揭示了这些企业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适度应用“情理”观念,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本土企业。
儒家思想倡导整体主义理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应该基于群体的发展,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该理念恰好是现代企业提倡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集体主义观念一旦发展到极端,会对个体产生贬斥作用,对标新立异的个体产生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扼杀了个体的创新动力,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领导者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再去影响他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在众人思想的汇集下,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孟子的这个观点应用于企业中,企业的成功并非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实现的,必须有其追随者的帮衬与努力。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提升自己,获得组织成员信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本思想”,体恤成员,信任自己的成员,管理者需要把企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让成员认为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让成员甘心情愿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哲学,强调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指出水的具有滋润万物却与其他事物不产生冲突的本性,旨在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自身人才的竞争优势。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兵书,其连续不断的军事战争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各国倾尽人力斗智斗勇,尽显其政治,军事才华,其中的战略计谋堪称为经典。尽管三国时代军事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其中有很多管理思想史通用的,管理者可以将三国时代的战略管理融会贯通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求才欲,以及豁达心胸,广纳百言,融汇众智。这种理念在三国时代的军事管理中体现在多处。以曹操为例,其求贤若渴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运用各种手段网罗各类人才,委以重任。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善于与员工进行沟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组织成员能够人尽其才,才能是企业协调运营,各方面共同发展。
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标,并集中于这一点,全力以赴,在实施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激励,以便更快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蕴含着保证重点,避免四面出击的思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重中之重,而不能像刘备那样,战线过长,目标太散,必然导致失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塞涅卡)。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各个方面做出榜样,使组织成员心服口服,甘愿追随。例如孙策在战场上一向冲杀在前,士兵纷纷效仿于他,个个奋勇,争先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效的管理其成员,大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行动不足以服众,没有凝聚力,使成员不能尽心尽力。
由上可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两面性。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点,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不断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理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如果一味的照搬外国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两者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银春,吴学刚.读三国学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120- 313.
[2]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