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1:0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医学测量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医学测量技术

篇1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Biomedical Electronics experiment course was designed for the students.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 amplifier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 subject; In the experiment, student will be required to combine the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softwar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to complete the design work of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 amplifier, verify its function, and measure its important performance; the experiment was arrang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heoretical course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more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biomedical electronics experiments.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is successful.

【Key words】Biomedical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lectronics; Biological potential amplifier;Design automation

0 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1];但与此同时,该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工作也具有很高的难度,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多而不精,在择业时常常无法体现出能力优势。因此,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角度而言,应该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特定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2]。

医学电子仪器方式是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电子工程技术[3]。这其中,生物医学电子学[4]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电子仪器中带有共性的电子器件、电子线路及电子学设计方法,因此是引导学生学习将电子工程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环节。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是该课程的配套实验,目的是在于通过有代表性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内容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因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需要进行慎重的实验选题、认真的实验设计和细致的实验安排。为此,进行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工作,详述如下。

1 课程设计思想

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被安排于第五学期,和生物医学电子学理论课平行设置。此前,学生已经通过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等课程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电子工程技术基础。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的总课时为1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难度。在此背景下,展开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的课程设计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选题。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的选题,应该能够突出生物医学电子学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经过研究,多个生物医学电子学的相关教材中,都将生物电位放大器(Biopotential Amplifier),即仪表放大器(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上[5]。生物电位放大器,是用于放大心电、肌电和脑电等信号的专用放大器;这些信号具有的特点包括:由生物体内的电活动产生、属于微弱的差分信号、非常容易被更加强烈的共模噪声淹没;而生物电位放大器具有很好的共模抑止特性,最适于放大这些存在于强烈共模噪声背景下的微弱差分信号[6];因此,生物电位放大器在生物医学电子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生物电位放大器为主题开展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基础上有所提高。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设计。围绕生物电位放大器这个主题开展实验设计工作,需要使实验具有一定深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大部分同学有能力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任务。经过反复论证设计,最终决定生物电位放大器相关实验由两部分组成:基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软件的设计仿真实验和动手实践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中:学生基于LM324[7]完成生物电位放大器的设计工作;仿真验证设计结果;仿真测试其差模增益幅频响应曲线[8]。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学生在面包板上动手搭建生物电位放大器;并在实验室中,使用各种设备测试差模增益幅频响应曲线。上述实验设计的优点在于:通过设计仿真工作,让同学们尽快掌握生物电位放大器的原理,同时,基于EDA软件开展电路工作,符合发展趋势[9];通过设计仿真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互为验证,比较差异,容易引发思考,更加深刻的体会电子工程技术中不同手段的特点;对生物电位放大器的重要参数进行仿真、测量和总结,有利于学生们在更深地程度上掌握生物电位放大器。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验安排。由于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是生物医学电子学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因此在进度安排上必须要统筹考虑;此外,实验设计决定了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适宜集中精力完成,而不是分散到每周进行,集中完成实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在生物医学电子学理论课程中,生物电位放大器相关内容被安排在课程的早期进行讲解;紧随其后,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在一周内完成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体会到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2 实验内容展示

下面以一位学生的实验情况为例,说明课程设计效果。

1)生物电位放大器的设计和仿真

a)生物电位放大器的设计:

基于lm324设计一个基于三运放的仪表放大器,用于生物电位测量,仿真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增益公式如公式(1)所示,其中:R1、R2、R5和R6都选用10KΩ的电阻;R3和R4都选用24KΩ的电阻;Rg为增益电阻,当Rg为无穷大时,(这里选用600MΩ),增益约为1倍,当Rg为5.6kΩ时,增益约为10倍,当Rg为470时,增益约为100倍,当Rg为47时,增益约为1000倍。

A=(2*R3/Rg+1)*R2/R1(1)

b)对所设计的生物电位放大器进行仿真,验证其功能

如图1所示:使用+Vdm/2和-Vdm/2两个信号源组合成模拟心电信号的差模输入信号Vdm,峰值为10mV,频率为18Hz;使用Vcm仿真工频干扰产生的共模信号,峰值为500mV,频率为50Hz。取Rg为5.6kΩ,输入、输出信号对比图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差模输入信号被放大约10倍,但50Hz共模输入信号在输出信号中全无踪迹,因此该生物电位放大器正确的实现了预期目的: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

c)对所设计的生物电位放大器进行仿真,测量其性能,频率范围设定在0.1Hz-5MHz之间:

对图1的生物电位放大器进行仿真,测量其差模增益频率响应,如图3所示。图中从上到下的短划线、虚线、点划线和实线分别代表差模增益约为1000倍、100倍、10倍和1倍时的幅频响应。由图3可见,放大倍数越小时的幅频响应截止频率约高:差模增益约1000倍时,幅频响应在1kHz左右就开始截止;差模增益约100倍时,幅频响应在10kHz左右开始截止;差模增益约10倍时,幅频响应在100kHz左右开始截止;差模增益约1倍时,幅频响应在1MHz左右开始截止。

2)生物电位放大器的实践实验

动手实现所设计的生物电位放大器。使用的器材包括:面包板、lm324、10KΩ电阻、24KΩ电阻、5.6KΩ电阻、470Ω电阻、47Ω电阻和导线等,电阻均为5%精度;使用的仪器包括SPF05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DS1000数字示波器和电源。测试所得到差模增益频响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差模增益随频率变化的趋势与仿真所得的结果基本类似,除了差模增益为1时的截止频率出现在了100kHz左右。

3)实验分析

相比于实际实现的生物电位放大器,仿真实验而得的结果具有更好、更理想的特点。其原因在于:仿真时避免了器件差异造成的影响,需要匹配的电阻和运放可以做到完全匹配,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测量失误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排除随机误差。仿真实验更容易实施,对于理解理论课内容大有裨益;但动手实验更加真实,且可以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验经验,对于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好处;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3 结论

为了避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博而不精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应该加强特定专业技能的训练;上海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电子仪器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电子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的配套实验,在引导学生“入门”、引发专业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对该实验进行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工作。实践表明,通过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的训练,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对技术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得到了提升,这些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该实验的课程设计是成功的,今后将沿此方向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尤富生.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及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启示[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1).

[2]赵晓明.生物医学电子综合实验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

[3]周宇.医学仪器设计原理课程构建的心电检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

[4]马长升.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

[5]Webster, J.G.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M]. 3rd ed. John Wiley & Sons,2009.

[6]Franco, S.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M].2ed.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生命科学已经处于从定性医学走向定量医学的崭新阶段。生物医学工程即结合理、工、医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医学检测、诊断、治疗和信息化管理等问题,为医学诊断和研究提供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医疗装备。纵观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疗器械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的公司瓜分;在高档医疗设备市场,更呈现出进口产品几乎独霸天下的局面,其中以GE、西门子和飞利浦三大医疗集团为突出代表。因此,发展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提高医疗仪器的研发技术水平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努力提高我国各个院校和科研机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国医疗检测设备研发水平的基础和保障。生物医学传感器作为医疗仪器的第一个环节,延伸了医生的感觉器官,可帮助医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定量分析;同时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决定医学测量系统的精度和有效性,因此在医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及使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来说,《传感器与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及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下接医学仪器设计课程。传感器与医学工程不仅是对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的必要补充,而且是生物医学工程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基础,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在医学电子系统设计中对传感器这一关键部件的理解。学生通过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学习,掌握信号检测与处理的电路设计;通过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学习,提高信号处理的硬件编程能力;再经过传感器与医学工程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从信号采集、检测、分析到处理等一系列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一门能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技术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决定该专业学生对传感器和现代医学检测概念的理解及新型医疗装备的使用与设计。

一、目前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与传感器与医学工程相关的课程资源不够丰富,现有的传感器与检测原理的相关教材对医用传感器的特色介绍不够突出,不能满足传感器与医学工程课程的教学需求。相关的网络资源方面,大多只是对传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的介绍,特别针对生物医学类传感器特点的内容比较欠缺;仅有的教学资源以文字讲解为主,即使有的内容配备一定的图表,也显得单一,不利于给学生以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2.对于本课程在内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当以教会和学会为目的;然而,目前衡量教会和学会的程度一般都只能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教学缺乏学生的日常反馈的环节,不能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势必影响授课质量。

3.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造成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好,但是不被用人单位认可。

二、解决问题的若干改革方法

1.改善教学资源,提高授课对象兴趣。充实和完善传感器与医学工程的教学资源,具体可以从教师的课件制作及丰富的动画补充环节加以改善。优秀的教学课件能够使教师以多种软件工具为载体,围绕知识点展开形象生动的讲解,开展以教师制作为主、学生为辅的课件制作方法的尝试,既可以提高课件的多元化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2.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效果反馈。搭建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并且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随时随地展开提问与讨论,教师可从中获知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教学效果,并找到教学方式的改进办法。实时的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教师实时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

3.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实验环节,例如动手设计试验箱。目前市场上可购买的传感器试验箱很多,但大多集成度较高,不利于学生了解传感器的测试原理和尝试基本测量电路的搭建。因此,试验箱的设计和搭建既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是弥补上文所述现状分析中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结语

对于传感器与医学工程的授课过程,通过提出如上的教学改进思路,通过改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环节等途径保证课程的有效讲授,使该课程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信号特征和测量基础知识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程正富.《传感器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84-85.

篇3

主管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37-1413/R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4

1.1图像成像

从本质上来看,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下文简称“图像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区别并不大,仅仅是人们更习惯将其表达为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图像成像技术的研究内容为:利用染色方法和光学原理,清晰地表达出机体内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转变为可视图像。图像成像技术研究的图像对象有:人体的标本摄影图像、观察手绘图像、断层图像(如ECT、CT、B超、红外线、X光)、脏器内窥镜图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活细胞显微镜图像、荧光显微镜图像、组织细胞学光学显微镜图像、基因芯片、核酸、电泳等显色信息图像、纳米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超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等等。

图像成像技术主要包括2个部分:现代数字成像和传统摄影成像。通常可采用扫描仪、内窥镜数码相机、采集卡、数字摄像机等进行数字图像采集;显微图像采集则可应用光学显微镜成像设备及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成像设备;特殊光源采集可应用超声成像仪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及X光成像设备。目前,各种医学图像技术的发展都十分迅速,特别是MRI、CT、X线、超声图像等技术。在医学图像成像技术方面,如何提高成像分辨力、成像速度、拓展成像功能,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及人体化学成分检测方面,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重视。

1.2图像处理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进行数字图像采集、存储、显示、传输、加工等操作的技术。图像处理是对获取的医学图像进行识别、分析、解释、分割、分类、显示、三维重建等处理,以提取或增强特征信息。目前,医学领域所应用的图像处理技术种类较多,统计学知识、成像技术知识、解剖学知识、临床知识等的图像处理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外,人工神经网络、模糊处理等技术也引起了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

1.3图像分析及图像传输

生物医学图像分析技术,是指测量和标定医学图像中的感兴趣目标,以获取感兴趣目标的客观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描述。通过计算测定的图像数据,可揭示机体功能及形态,推断损伤或疾病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进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生物医学图像传输技术,是指应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开展医学图像信息的查询与检索。通过网上传输图像,在异地间进行图像信息交流,可实现远程诊断。同时,在院内通过PACS(数字医学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也能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图像的网络传递。

篇5

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检验课程的教学成果,反馈教学信息对《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激发学生创造力,调整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专业题库的建设是和课程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该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广,命题量大。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考试中常常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专业题库的建设依据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灵活安排考试内容,能够实现多层次不同级别考试的进行,使考试内容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可以更好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该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和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中,更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专业题库的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建立虚拟的实验测试平台,对丰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软件进行考核,从而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效果。

最后,技术创新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生物传感工程是目前发展迅速的热门领域,知识更新换代比较快,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充实进来,因此考试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关注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专业题库具有灵活、高效和极强的可控性,可以适时的补充和完善,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由于目前《生物医学传感器》的题库建设还比较少,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任课教师自己摸索。同时该学科的前瞻性也要求教师时常更新试题以完善试题库,这样就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强度和难度,为该模式的推行带来了相应的阻力。

1《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试题库建设内容

本着不断探索的精神,我们对《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试题库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试题标准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试题标准,提高命题的科学性,既要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所突出,同时兼顾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凡是入库的试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按合理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保证考试质量的稳定性。

1.2题库等级的划分

根据试题标准,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试卷,既要有针对重点章节局部内容全面细致的考察,又要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和融会贯通的测试,优化组合成内容、性质、难度等各不相同的试卷,使试卷符合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使整个测量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一致性和通用性。

1.3命题形式的规范化和多样化

结合考试内容,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考查,同时变换命题形式,丰富题库的类型,对不同题型的比例进行优化。每道试题的题意要清楚,题文用语要准确、精炼,题图要规范,并附评分规定、难度参数、区分度参数、答题时间等信息。

1.4注重与科研实践的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实验考核,通过考试内容引导学生跟踪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关注医用传感器相关产品和企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1.5试题库的维护

试题库是动态的,应该随着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大纲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不断完善。

2建立以试题库为主体的教考分离模式

建立以试题库为主体的教考分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该模式的实行将大大推动生物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过程。本着这一思路,我们对《生物医学传感器》的试题库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2.1试题自备阶段

主要将试题的着眼点放在教材各章后的习题上面,对试题进行认真筛选,将那些概念性强,知识要点突出,方法典型,综合性强和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试题全部录入。现已初具规模。

2.2教师自编试题收集录入

生物传感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热点,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任课教师设置试卷的范围、试题的难度系数等,编制灵活多变的试卷。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对题库中试题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工作。题库入库试题必须不断得以补充,好的试题加入和质量差的试题淘汰,形成库内试题不断更新。

2.3积极开发试题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