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1:0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篇1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篇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但是教师倾注在单亲学生身上的爱应比倾注在普通学生身上的爱多一点,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让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可以在教师这儿得到抚慰。首先,教师应多观察离异家庭的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跟外婆一起生活。有一天上课时,这位学生心神不定,东张西望,经过询问,原来她父亲给她寄了一百元钱,她想取来自己用,不让外婆知道,又觉得这样做不好。我了解后,耐心地告诉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亲情、孝道等问题。通过交谈,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关注这样一些小事,往往比关注“大事”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心胸较狭窄。比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其父母离异,她长期跟奶奶住在一起。有一次,她和同桌发生了矛盾,同桌骂她:“你妈要死。”就为这一句话,她就进行了让人想象不到的报复:她把同桌的三本书扔到厕所的粪池里。尽管这种行为让人觉得生气,但我并没有对她严厉地大声呵斥,而是和她以谈心的形式进行交流。我指出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属于心胸狭窄,并给她讲关于宽容谦让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明白: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免不了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宽容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听了我的话后,她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从此以后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二、动之以情,改善他们的情感世界

离异家庭子女多较自卑,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对任何人都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别人也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情感的力量,采用耐心和宽容的态度,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在疏导方面,开展学生自我情感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避实就虚,先避开其父母离婚的事实,从男女之间的感情谈起,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们了,而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了变化。感情的问题绝对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其父母结婚的时候是很相爱的,因为根据最新调查表明,爱情一般只能维系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然后,爱情就变成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对婚姻和爱情存在幻想或者一方过于关注干事业,或者双方的老人参与等都能导致婚姻的破裂。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段感情的破裂付出自己的成长代价,如果一味地陷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那么最后受伤的就只是自己,难道真想因其父母失败的婚姻而葬送自己的一生吗?类似的教育不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现在有帮助,对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观也很有教育意义,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琼瑶式的爱情根本不存在,生活除了爱情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长地久,它是短暂的,维系家庭的更多的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亲情

和责任心。

三、公正评价,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离异家庭学生喜欢离群独处,被孤独感所左右、掩盖,不能正确对待事物,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又使其更加孤僻、怯懦,造成自尊心扭曲。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公正评价,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环境,协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已长处的机会,为他们点燃进取的火花,激发他们的进取

心,使他们享受进步和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活动矫正,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往往以敌对的心态,蛮横、冷酷的性格和同学进行交往,这直接影响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帮助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减轻、消除他们的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敌对心理,使他们意识并体验到自已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其集体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使其改变对周围环境的偏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为其创造表现自已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走出因家庭所造成的恐惧和抵触,战胜孤僻、抑郁,愉快、舒畅地生活、学习和交友。

篇3

一、选好主题,定好课题

一个好的课程主题不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能吸引学生,引发深思。在如何选题的问题上,肖观仁进行过统计分析,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选题单一、辅导主题范围太大、容易引起歧义等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选好主题,定好课题呢?笔者认为,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为依据,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纵横交互进行选题。也就是说,每个年级可以有几个固定的、相同的辅导主题,而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年级要由浅入深,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切忌选题过于单一、片面。

另外,主题选好后,如何定好课题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课题的制定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型,二是间接型。以本节课为例,本节课属于自信心理辅导课,直接型的课题可以制定为“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伴我行”“我自信,我能行”等,这样的题目具体明确,避免歧义;而间接型的课题则可以根据一些教学特色或者活动来命名,如本节课是以诗歌活动为主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因此命名为“诗歌Show”。这样的题目形式新颖,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也会让人费解,所以在选用间接型课题时,可以加一个副标题,这样既生动有趣,又能表明主题。

二、轻松导入,引情激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活动情境、轻松自然的导入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所以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导入尤为重要。田丽认为,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导入的方式有三种,即预热法、澄清法和介绍法。而笔者认为,在预热法中,可以具体用到以下方式:故事、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实物、模型、图片欣赏、音乐律动、热身游戏、角色扮演等。以本节课为例,先让学生观看奥巴马以及羊城小市长自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自信,引入话题;在此基础上,巧妙设计一个“我说你做”的小活动,即让学生展示一种自信的目光、一个自信的站姿、一种自信的声音、一个自信的手势,借助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自信状态,并把信心延伸到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当中,一举两得。

三、教学活动,层次分明

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好的活动设计,而好的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系统性和层次性。所谓系统性,指的是各个教学活动不是零散拼凑,而是相互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主线明晰,容量合适;所谓层次性,指的是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历程,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由浅入深地设计各个教学活动。以“诗歌Show”为例,以主题活动“诗歌表演比赛”贯穿整节课,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其服务,“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将自信的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准备、排练、表演、评价以及最后的分享,既让学生体验了自信的力量,又从中知道了有哪些因素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自信,一节课下来,活动紧凑,滴水不漏,给人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在课堂的一开始,先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自信的外在表现,接着让学生相互练习自信的一些肢体动作,然后创设一个“诗歌Show”比赛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信的力量,最后分享得出增强自信的内在因素,提升自信。这种由外而内、由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得以充分体验和感悟,又拓展了本节课的宽度,提升了其深度,使得这样的课堂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注重体验,激发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索、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体验活动的设计必不可少。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既要为辅导目标服务,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游戏、辩论赛、模拟现场、情景再现等。在本节课上,我们采用了现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自信地解决难题、自信地上台展示、自信地给予并接纳评价,“诗歌Show”犹如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尽情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体验完这个活动后,自然能够感受到那份自信的力量,这比教师不断重复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怎样才能做个自信的人更加有效。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如吸管插土豆、穿越白纸、巴格达飞毯等。如果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而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或许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

同样,分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察觉问题所在,共同解决;通过分享,学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透过分享,学生能发现盲点,洞悉自我;通过分享,学生能了解彼此的收获,引发共鸣,激发智慧的碰撞,收获快乐。分享一般有以下形式:个别发言或表演,全班同学听看分享;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所有同学写,然后选一些分享。本节课采用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分享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全部学生参与完活动后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更为清晰,利于在全班作交流分享,节省学生在众人压力下的思考时间。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充分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课堂的感受和收获。

五、过程评价,尊重学生

篇4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一、人格与心理健康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

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三、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职学生人格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2]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2011(02).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篇5

关键词 :PREMA模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本研究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04)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X13019)资助。

良好的心理健康毫无疑问应当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在更丰富、松散和多元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面临更多机遇、挑战和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由于国家一直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与途径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1倍,超过58万人。到201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170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研究生群体具有高智力、高文化、高自尊、高抱负的特征,使他们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相比,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长,背景差异大。根据某高校数据显示,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本科生高20周岁,研究生群体中已婚比例也远远高于本科生。因此,既不能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进行经验总结性的探讨,另一类是主要使用较为单一的研究工具,例如90项症状清单(SCL-90)探讨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因变量等主题。关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或干预方法、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或干预体系建设,大多数是从传统的疾病模式出发,关注已经或即将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抑郁,减轻焦虑等,也就是说如何使研究生心理健康达到无病的及格水平。

同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则存在医学化、孤立化、碎片化、雷同化等问题。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雷同,尚未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研究生心理特点及适用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者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有人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自杀预防和个别心理疾病的治疗,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二、PREMA模型及借鉴价值

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由于它独特的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质疑以往心理学中对消极面的过度关注,认为着眼于消除病态和痛苦最多能把小部分“问题人”修补成没有问题的普通人,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得到快乐,心理学应当纠正以往的失衡,致力于促进社会成员达到理想的幸福。

2011年,积极心理学研究先驱和领导者塞利格曼在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基础上,提出PREMA模型,代表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展五个元素促进个体达到快乐、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帮助个体、社区、甚至国家达到蓬勃发展。PREMA是五个基本积极元素的缩写,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生活和工作(Engagement in life and work)、积极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塞利格曼认为,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帮助个体、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获得真正可持续的幸福。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校园干预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减少抑郁、焦虑、学习和行为问题及促进幸福感方面卓有成效。

塞利格曼提出这五个基本元素分别都是可测量的,并且对幸福有独立的贡献。积极情绪指快乐等良好的感觉,投入指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人际关系指和他人紧密的联结,意义指感受到的目标感,成就指完成和成功的感觉。五个基本积极元素均有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支撑,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PREMA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型非常适用于作为目标来指引个体及群体追求幸福和蓬勃发展的方向,并作为一个系统、全面、清晰的标准来评估当前的幸福和蓬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频率和深度如何?生活中有多少时间和事件能够处于专注的状态?是否能感受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儿,正在过有意义的生活?人际支持是否充分、有效?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并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客观的成绩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个体或群体的幸福水平。

此外,该模型的五个因素自身能够实现自成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意义感能够增强努力和投入,带来积极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又可以通过拓展个体内外资源,提高成就水平;而积极情绪也能够提升成就,人际关系。该系统内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提升,使其在良性循环中顺畅运作。不但在单个个体的小系统层面,在像学校和社区这样中等规模的系统层面和国家、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系统层面,同样可以通过提高模型中五个因素来提高整体的幸福和蓬勃发展程度。

三、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

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全体研究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网络、发现和寻求学习及生活的意义、促进努力和投入,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获得优秀成就,提高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幸福感,进一步将校园建设成为积极的组织系统。

四、基于PREMA模型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1.增强全体包括学校各群体在内的全体人员培育积极心理的氛围和意识

包括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教辅管理人员,树立关注积极心理建设的氛围。通过宣传、定期专题培训、向全体人员普及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渗透积极影响。教育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参考是否能够发挥学生优势、带来积极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审视和评价其日常工作。

2.科学测评,引导研究生关注、发现和应用自身优势

通过讲座、宣传、尤其是科学的心理测验等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尝试有意识地增加自身优势的使用。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用优势能力时,是我们能够得心应手,高效率,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高覆盖、多层次的教育手段,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注意和认识到自身优势,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优势的使用。

3.提供机会,建构和拓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发并实施能够拓展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项目,给广大研究生提供机会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多元,研究生虽有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但缺乏途径和主动性,日常交往中,以浅层次信息交流为主的交往多,而能达到相互支持和激发的深层次共享和交流少。因此,学校需鼓励开展旨在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学习项目,例如,推动教学部门开展小组教学,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项目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学习兴趣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沙龙等。

4.鼓励探索和意义发现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需要在更细化的学科分之中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专业生活、人生目标、日常生活等内容的深层意义,是提高研究生群体生命意义感,并促进其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可以尝试在学校层面建设支持探索和发现意义的氛围,例如:通过开展基于经验和感悟交流的讨论会,引导研究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专业、自身行动为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等。

篇6

因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冲动、烦躁、易怒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处于焦虑、害怕的心理状态,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反之,教师心理健康,他的事业心就强,生活态度也会积极,在教学中就会想方设法,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由于老师教法得当而积极地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努力学习。教师这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情感,同时也会诱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篇7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篇8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西藏高原军人1560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项目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除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降低(0.13±0.15/0.28±0.22、0.21±0.19/0.46±0.26,P<0.01)外,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B=0.015、0.17、-0.42、0.21)。结论 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受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关键词】 西藏; 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with mental health in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Methods 1500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were tested with Coping Style Scale,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Results In SCL-90,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P>0.05) while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factor scores in other items (P>0.01); in Coping Style Scale,the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re factor scores of the national n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0.13±0.15/0.28±0.22,0.21±0.19/0.45±0.26,P<0.01) while their scores of other 4 facto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norm; the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ex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the factors in SCL-90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e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P<0.01) but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other 4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total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P<0.01); the order of the factor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as as follows: trait anxiety > self-accusation > problem-solving > rationalization (B=0.015,0.17,-0.42,0.21). Conclusions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hold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 state-trait anxiety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对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但西藏高原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较少。驻守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居住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部队担负任务繁重,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西藏高原军人所面对的心理压力高于普通人群。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人群,有研究认为与应对方式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与特质焦虑有关,对此课题的研究单独研究较多,而缺少对应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现役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5个连的官兵共1560人作为被试对象。被试官兵参加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于2007年8~9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集中收回,发放调查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率为96%.年龄18~37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年;平均驻藏时间2.1年。

1.2 测评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3]:其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90个条目,抱括9个因子。状态-特质量表[4]:该量表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20-80分),主要评判即刻或近期的体验;后20项(20-80分)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

1.3 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常模比较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6];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见表1、表2、表3。

表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3 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表2 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2.2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4。

2.3 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以SCL-90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8因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子,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且B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值)(略)

表5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人际关系因子外、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特质焦虑水平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多因素的影响,从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作用大小来看,特质焦虑作用最大,依次为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中,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自责、合理化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选择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说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并且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在接受相同应激源刺激时,特质焦虑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倾向性表现为状态焦虑,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自我的弱点是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处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条件下的应激特点有关,加之期望值高,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适当的焦虑,可以维住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所以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培养西藏高原军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减少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西藏高原军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西藏高原军人能否适应恶劣环境胜任现代军事重任,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小的,只有优化心理素质,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承受应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的挑战中培养适应性能力,防止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西藏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罗正学,苗丹民,皇浦恩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内心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41-542.

[2] 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09-115.

篇9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篇1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做好个案辅导、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两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内容要求:

1、学习心理与智能发展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信心。

(2)引导学生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阅读、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监控等策略。

(5)特殊时段的学习心理调适。如竞赛前夕、升学考试前夕。

2、情绪、情感、情操教育。

(1)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与易变性。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2)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与合理途径。

(3)学会保持积极心境的方法。

3、坚强意志与承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4、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性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5、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逐步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逐步做到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教室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将继续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职业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本学期我们将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开展心理健康课

在预备和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周1课时。旨在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人格水平。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将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提高学习效率系列、学习认识自我系列(性别意识、自己的价值、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技巧系列(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情感系列(包括师生情谊、感恩父母、什么是爱情)、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价值观澄清)等。本学年的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心理活动课几乎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几乎每节课学生都有活动可以参与,甚至还有户外活动课的内容。

2、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咨询与辅导是达到学校心理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延续了以前的传统,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15-13:00,丁洪春老师和郑佼佼老师会在心理咨询市或各自的办公室,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或预约,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各种形式及时必要的咨询、辅导。实践下来,这个部分的工作经过验证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不仅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好的口碑也在同学中传播,使得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

3、网络BLOG公告站

考虑到学生上网的不便利,信箱设立的效果不佳。本学期网络BLOG的工作相对减少,仅针对课外拓展、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普及。一些学而有余力的同学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并和老师进行交流。

4、管理心灵絮语栏目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与学校青春藤文学社联合,刊登一些文章介绍心理学常识,同时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5、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全体测试儿童团体智力测验、Y-G人格测验,个别测试SCL90等来完成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预测学生状况,防范于未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从以往工作的经验来看,这项工作往往会被大家忽视或者轻视,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希望通过新学年的努力,既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也能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崭新的形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11

2.情绪幼稚。都上二、三年级了,手上割破点皮就哇哇大哭;失去了亲人,却不知悲伤。

3.依赖感极强。

4.以我为中心。

5.缺乏家庭道德感,没有责任心、同情心,不懂得关心别人。

6.不遵守社会公德,喜欢恶作剧。

7.不善于与小伙伴平等相处,不珍惜友情、甚至亲情。

8.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会主动和人交往。

9.受挫折能力特别差。

10.生在福中不知福,情绪消沉,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甚至逃学或离家出走。

此外,老是怀疑别人、嫉妒、过分敏感、多动症、爱撒谎、过分胆小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

一、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I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2.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出现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预防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要他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抽象内容显然是不行的,只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方式,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蕴涵其中,使他们在玩与乐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5.建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咨询室设“知心姐姐”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6.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写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7.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42-01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学生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有关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1.2 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1.3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篇13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德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区别,其理论基础、任务、内容和方法、工作原则都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面向所有人进行的心理教育活动。它是心理卫生和健康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理论,而我们国家的德育主要是以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其任务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人树立牢固的价值观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而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咨询者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为咨询者保密,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强调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不会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德育工作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固定的价值观,通常以报告、评比、竞赛、参观、访问等公开的集体形式为主,强调“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二、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心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性教育,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培养,挫折教育,学生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我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心理潜能等。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克服学习障碍等内容。它是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习的效率,开发潜能的过程。

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

学校开设心理课非常必要。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能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心理教师的引领作用。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班团活动、行为训练、野外拓展等,而这些内容更是无法由心理课来实现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咨询是不够的,还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靠心理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实效。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学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只有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主要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由于自主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更有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仅当个体不能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时,才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还要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从本质上说,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其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五、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教师的事,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这种认识并不全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是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事,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主要应该实现三个结合: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目前正在深化素质教育和实施课程改革,这也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利契机。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走出认识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