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1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1

一、概述

1.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字面的意思就是针对某项内容进行的教育,也可叫作“专门教育”。专业教育通常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师专英语专业教育则是指师范类的学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英语方面的专门教育,并为教育行业培养合格的英语师资队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有语言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只有经过这样的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2.职业能力

能力是指我们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经验去完成某一个事件,达到某一目标的活动。职业能力是指利用所学知识经验完成职业任务或职业目标所需具备的技能。师专学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指师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搭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不扎实

当前师专英语专业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并不精准,语调不正确。大部分学生的口语发音都带有方言口音,对于正确发音的要领掌握并不扎实。对于单复数的发音、长短音的发音区别模糊,对发音中的升降调发音不明显,在具体的情境中不能正确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升降调。另外,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并不过关,对很多语法理解并不透彻,比如关于定语从句的形式及使用情况等。定语使用是英语学习内容里较为常见也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对该专业知识都没有弄清楚,就不要谈去授业解惑了。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师专英语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比如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针对性并不强,更多的只是走过场,泛泛之谈,完成教学任务。缺乏针对性就导致师专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建构教学体系,如何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另外,课程设置内容中缺乏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模块,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难以得到实际的理解与运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与应用,没隔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课程设置既要建立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些生理条件基础上,比如记忆力。

3.职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

很多师专学生轻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只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能说会道,会识字就行。而其他的能力并不是教学一定需要具备的,可以在具体实践中慢慢学习,慢慢养成。所以在学习生涯中,他们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略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部分学生英语口语不流利,不标准,缺乏英语沟通的能力,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另外,部分学生英语书写不规范,板书潦草不成体系,内容不严谨,有些甚至出现错误,对教学规范与要求理解不透彻,甚至在众人面前讲课会过分紧张,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与学生互动,更不知道如何组织课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显然是轻视教学职业能力的后果,导致师专院校输送的英语教师职业能力低,质量参差不齐。

4.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尤其是师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将来进行英语教学的重任,对知识运用的实际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可是在学校里,那些专业成绩优秀,英语语法、书写、口语能力都强的学生,却缺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当他们真正走向教学,走向课堂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这主要是因为师专学生对教学课堂缺乏具体实际的了解,在正式走向课堂之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模拟真正的课堂,缺乏教学对象,因此对真正的教学缺乏具体的感知。此外,对备教材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对所接受知识的再加工不够,对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衔接能力比较差,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本末倒置。除此之外,课堂形式也是导致师专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很多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未给学生充足的演练机会。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传统的教学法,而不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思考去形成合适的、活跃的、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师专学生英语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1.提高专业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师专学生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水平。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要以提高专业教育为重要方向。从硬实力来讲,学校首先要在硬件设备方面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的需要,完善教学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提倡使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学条件的改善,从硬件设施方面为学生专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软实力来讲,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老师对师专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教学,这样才能保证高素质学生的输出,从而为教育输出高素质的教师。另外,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准确,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更透彻,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软实力方面还包括学生自身方面。学生要做到积极学习,有意识地学习,努力学习英语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克服各种困难。课堂上认真学习与理解专业知识,课后能对听说读写进行不断练习与巩固。

2.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一名合格的师专英语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教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步入教育行业后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因此,课程的安排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了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的问题,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加重专业课程的课时。课程设置中还要注重心理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也是师专英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忌内容太空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个体差异,还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对学生技能进行测量。

3.多方式规范执业能力训练活动

教学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复杂且灵活多变的,面对的情境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且该能力必须具备实践性、长期性以及多样化。师专英语学生多半是要走进教育行业,扮演教师的角色,因此职业能力对他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职业能力中尤以英语口语、三笔字、普通话等一些基本教师能力为主。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要在课后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辟出进行实践应用的实训基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一套标准化考核标准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估,以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篇2

教案的质量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素质、教学经验和艺术水平,也是确保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坚实基础。体育课教案一般由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准备活动、教学内容合理搭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运用、运动负荷合理控制以及场地器材的准备和有效调配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教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明确的目标要求;清晰的图文标注;精简的语言解释;层次清楚的教学步骤、组织教法和内容、教学时间和练习次数;严格的负荷控制等。体育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钻研教材和掌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构思和课堂设计,做好编写教案工作。

2、讲解示范能力

口头语言和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课是在运动场地上,师生相互运动的一个动态的学习场景,教师的口头语言和示范对控制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的语言能力表现在运用普通话的水平、专业术语的准确运用以及表述流畅程度等。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发音、清晰的声调、准确的吐词、果断的口令。组织教学过程中,口令要清晰准确,讲解要精练且重点突出、评价指导要恰如其分。动作示范更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一种特殊能力,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最重要教学技能能力,准确规范的示范动作不仅提高教师的凝聚力,更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中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能够准确反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它是指体育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之于教学、训练的一种综合运用能力,其内容包括教法选用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训练能力和担任裁判工作能力以及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师要对课堂精密设计、安排,细致到每个教学内容、练习项目的次数、时间,完成的组数,以及每个教学内容的队形变换和运动技能练习的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来实现完成。选择的教法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符合体育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学生的技术水平、体育场馆的设施条件、运动器材的数量和教学时间等多方面要求。组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体能变化,场馆和体育器材设施的变化,落实好每一个教学内容,教法要前后贯通,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形成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4、运动训练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是指专业运动员参加训练比赛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是衡量优秀运动员的标准之一。体育教师的运动能力包括正确的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和纠错模仿能力,以及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提出练习要求和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训练能力包括: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能力;合理选择训练方法科学实训的能力;科学选材的能力;组织比赛和管理运动队的能力等。与其他学科相比,运动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是完成教学、训练任务相结合的专门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3-01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后大部分还是踏上工作岗位,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岗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即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带着兴趣让自己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作为学校,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将是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专业教师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就目前的状况对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能力和学校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 中职计算机教学状况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课堂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新时期的教学要求,虽然这几年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上也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导向,但学生毕业就业仍并不理想,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但学生的专业如果学的扎实而又感兴趣,那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如今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双师型”的特征,即能进行课堂教学,又能进行专业实践,然而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的还只是限于书本上的一些项目实例,还是按照教材内容去设计教学过程的,其实现实中的问题中可能要比教材中的更复杂一些,这就要求我们最好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能将企业中的实践情景和想法灌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以“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专业课为例,笔者就有切身的体会,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虽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时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情景项目设计,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实践为主体,但最终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大部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由内而发,学生一般来说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项目实践,不能把工作中所碰到的情况真实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如果专业教师有过企业锻炼的经历,就能将课堂模拟出一个工作情景,在情景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学习网站建设首先要明白网站工作的一个整个流程,如果只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就很难把一个问题具体化,教师也很难讲明白,学生也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将课堂中模拟成一个具体的工作环境,如:谁负责网站,谁负责域名,谁负责服务器等,在操作中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网站建设的流程。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老师能够灵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将书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 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2.1专业与企业岗位相结合

在下企业锻炼前,必须联系好跟自己专业有关联的企业,笔者在几次下企业锻炼中主要是负责企业的网站建设与维护,刚不熟悉的时候,只能请教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自己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最后掌握了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行流程。在企业中,首先自己在角色上从教师变成了一名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遵守企业制度,其次,学会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能跟随企业发展而自我充电和摸索。

2.2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下企业锻炼的专业教师来说,可能碰到的问题就会不一样,这样要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就要选择不同的企业去锻炼。例如:笔者在多个企业进行网站方面的实践锻炼,有的企业只要进行一些网站的基本管理如编辑文章、处理图片,有的企业进行网站的模板设计和一些网站编程和数据库操作,其中有一次,在一个旅行社的暑期下企业锻炼中,从网站的域名、空间和整个网站的开发都是笔者和同事完成的,这些平时能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都在这次锻炼中得到了解决,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2.3总结实践勇于创新

下企业锻炼的老师就好比一个厨师,开始的时候要学会做很多菜,而且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学习他人的技艺,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有创意的菜肴。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中要学会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让自己在问题中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最后能够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的需求。就拿网站建设来说,它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在网络、编程、数据库和网站制作方面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然后不断的深入学习、操作实践才能应对不同的需求,才会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

3 在实践中思考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有教师的教的能力和学生的学的能力组成,但着重点还是在教师的教上,主要体现在如何让学生的学的能力培养出来。大部门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专业教师经过企业锻炼后,在备课的时候,就能按照实际情景进行模拟设计,对知识点的进行筛选,在课堂中能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和碰到的问题和学生们分享,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同时在课堂上碰到的一些理论问题也能在下一次企业锻炼中通过实践得以解决,使两者的能力互相促进,互相融合。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2014年在本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做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笔者还随机抽取了30名师生做了访谈。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效果不理想。89%的学生认可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6%的学生表示非常想学好英语,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在40%左右;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英语。

2.教学方法有待完善。61%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英语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遵循词汇-课文-语法-练习的教学步骤,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教学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发展脱离。57%的教师承认现行教材与护理专业的相关度不高,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职业能力。68%的学生表示对现行教材不感兴趣,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所学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缺乏实用性。

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公共教学部共有16名英语教师,只有3名副教授,其他大部分是讲师,而取得“双师”资格的只有两名教师。81%的教师表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太少,自身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高。94%的教师期待能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5.目前,我校只开设了《大学英语精读》等基础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87%的英语教师希望今后能开设专业英语课程,7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护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就业优势。

三、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1.开设医护英语课程,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结合。根据我校护理系学生的现状,在第一学年为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精读》等课程,以巩固并扩展基础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了医护英语课程,以补充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医护工作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我校还自行编写了《医护英语泛读教程》,该书补充了更多的医护英语场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护英语知识。

2.注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我校鼓励英语教师通过自学、科研或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为英语教师外出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宝贵资源,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或者访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3.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缺失等现象,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互联网、校园网络等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英语教学尝试。我们充分利用我校的解剖实验室、护理实验室、附属医院及周边实习单位等丰富的资源,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有极大的好处。

5.利用微课、慕课等进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翻转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解决了英语课时不足的问题。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应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我们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变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高职医护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 “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又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即专业定向是在小学,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儿童潜在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比其他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的课程体系包括了了以教育理论课程、学科类课程,教育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保证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并突出儿童文化的学习及童心的塑造。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劳动与其他类型的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己的思想、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名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主张的教育理念、采用的教育方法、习惯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避免消极不利影响。如在教学行为上应讲究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育理念上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先进理——念,强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师范性特点不鲜明,师范生掌握的都是一些书本化、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紧密联系小学教育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观察、考察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儿童的观察和分析,用教育学原理来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所应具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给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以积极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掌握实践技巧。此外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也应讲究表述的简洁、准确、幽默等。在板书方面则应讲究美观、明了等,给学生以示范。

四、构建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明确教师职业能力构成

为了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训练和考核,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把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将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项目化。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这“六能六会” 基本技能是搞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们相互配合,形成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我们把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入相关课程的实训项目、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保障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开展多层次实践活动,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师范专业学生感受真实的教育教学氛围,体验职业角色,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习课程包括了一年二期1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三年级一期3周的模拟教育实习,四年二期8周的毕业教育实习。这样完善的全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真正理解“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积累来自小学教育的鲜活经验。并能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还能有机会深入开展教育调查,从而增强对社会、教师与教育的了解;使之在教育教学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自觉地将已有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升华,并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具体要求,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师范生专业能力向教师职业能力的迁移,使之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具实践性的教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适应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6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石,也是十分重要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能基本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会计思维方式,熟悉会计工作基本的核算流程,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入门课程掌握的比较好,那么对于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会非常有利,并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该课程内容多且专业术语较多,会计核算连贯突出逻辑性,会计准则不断更新调整强调时效性,会计实践操作性强等均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课程的入门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这会在后面做具体阐述。

同时,基于该课程,学生还应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操守。这是学生在以后从业道路上要遵守的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体现。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材料不系统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最终落脚点,特别是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很多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熟悉,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但是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却没有把教学目标很好地贯穿到全部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多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但由于不同的教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知识体系把握不一样,会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所以教学资料难以统一和规范,这不利于学生本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比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基本的会计理论、方法和技能,并可以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其会计思维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资料准备和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会计理论、方法的灌输,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会计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入门教育缺失,课程导入欠缺

对于初学者而言,会计学是一门非常陌生的专业知识,而基础会计又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在课程导入时,首先要树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然后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解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同时以生活实例和对比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最后在需要时,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岗位模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上第一堂课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对学生做个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没有了解学生的反应和需求,就直接进入课程讲授,忽视了会计专业知识的入门教育,这会大大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甚至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式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来说,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高校基础会计教学仍延续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听课做笔记,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程考试方式单一也是教学方式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多数地方性本科高校对于基础会计的考核方式是简单的“复述式”模式,考题设计偏重理论,侧重考核记忆理解。期末综合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考勤和作业共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前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找任课教师要范围或重点,考前机械地记忆背背题目,考试时机械地输出复述答案,期末卷面成绩只要通过及格线,加上平时无缺勤和漏交作业的情况,一般来说这门课程就能轻松过关。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平时不学习,吃喝玩乐打游戏,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却依然能轻松过关的心态,自此以后对大学的考试不屑一顾。这种学习风气和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将带来不利影?。

(四)实践教学不足,职业培养欠缺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地方本科高校基础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越来越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别是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但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实践方案。总体来说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不到位,而且实验室的利用效率较低,使得很多实践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重视实践教学,也同样重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这也使得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走出学校却不能胜任一个普通的会计工作,会计职业发展受限。

三、完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材料

从会计专业角度来看,整个财务会计目标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任务,目的是编制财务报告,因此无论是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都要围绕此目标来开展。基础会计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核算流程,以“证―账―表”为主线的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中级财务会计以基础会计为基础,重点解决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深化基础会计中的主要内容。而高级财务会计是对特殊复杂业务的具体处理,要求学生关注专业领域里的前沿问题,并掌握一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只有明确了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备课以及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促进会计职业胜任能力形成。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准备相关教学材料,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记录等缺一不可,教材的选择和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强调特色。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真实填写教学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做出调整,以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重视入门教育,正确导入课程

专业以及课程入门教育的缺失或者忽略,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导论课程的建设,重视入门教育,告知学生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每一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正确导入课程。教师首先要清楚在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最后做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因为教学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

可见,基础会计的入门教育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上,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对会计的基本认知、学习水平等。其次,在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发掘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最后,开始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讲解。因为只有学生在明白会计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值得去学习,如何才能学好这些问题之后,教学过程才会有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教学方式,注重过程教育

教学方式的单一与落后,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甚至僵化,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也难以培养其拥有良好的会计思维方式,这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演示、情景模拟等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对于债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这一问题,不是直接把几点区别与联系讲给学生听,而是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的朋友成立一个公司,资金不足邀请你加入,你是选择做债权人还是所有者?”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自由讨论,教师再加以适当总结,这个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这种讨论式的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延伸交流和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过程教育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降低期末试卷成绩的比重。基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实际情况,建议:平时成绩20%,实践活动(手工实训)30%,期末成绩50%。考核方式作为一个指向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认真对待,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篇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我国各行业企业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如今,对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的外语人才或某一专业人才已不再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招聘即拥有专业知识又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大势所趋。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相应的教育模式也应顺势而变动,EOP教学模式进入高职院校成为必然。

二、EOP教学模式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作为 ESP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翻译为职业用途英语或行业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英语教学,其组成部分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科技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cientific Purposes)就引起广泛关注,而同是重要组成部分的EOP,直到最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人们才逐渐加大了对EOP的研究和实践。

EOP教学模式,是在研究了当今社会对就业人员英语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一套动态的、具有实用性的教学体系。EOP(职业用途英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将英语视作一种用于交流交际的工具来学习,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减少不必要的英语学习,且学习的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其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三、EOP教学模式下提高英语老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老师是学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校里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强与弱。EOP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且先进的教学模式,要想推动它的运行,老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EOP教学模式要想达到同时传授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达到以学致用的目的,对高职英语教师拥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们除了掌握自身英语知识外,还应具备其他某一专业的能力,达到英语专业化、专业英语化的有效结合。这就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结合企业某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但是,现阶段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离EOP教学模式的要求相差甚远,他们虽然掌握了很强的英语能力,但并未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所以加强高职院校英语老师专业能力是推行EOP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EOP 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主要是使学生将英语课堂所传授的书本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将其有效的运用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得要求高职英语老师除了英语知识外,还能够具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备课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达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相互渗透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吃透教学的内容,这也对高职院校英语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教学为主导,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老师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和任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兴趣爱好以及实践运用等等没有充分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而EOP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出实践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EOP模式能够将理论英语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在进行EOP英语教学中,高职院校英语老师除了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还必须具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相结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说EOP教学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全新的教学视角。

四、在EOP教学模式下英语老师应如何运用

现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是每一个高职院校老师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首先需要教师从自身素质提高做起,我认为,要想提升高职院校英语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培养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而言,主动获取的知识更能快速有效的被人掌握。为了让英语教师群体迅速有效的提升相关专业水平,应引导教师自己主动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英语。高职院校应在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评教机制、激励和奖惩机制,在制度和政策上为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制造动机和适当压力。英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高职英语教师应意识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在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应更注重将英语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例如,在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中财务知识、术语、流程等等相关概念,而且还必须了解会计专业中账务流程、财务报告、账本的建立等等。只有真正了解了相关专业知识,英语老师才能在英语教学中,理解学生的薄弱点,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是EOP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高职英语老师要真正的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提升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把英语教学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深入了解教学专业的现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了使教师可以迅速高效的提升专业知识,最实用的方法便是将理论用于实际。高职院校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大英语教师的参与性,使之以主人翁的热情参与院校组织的教学活动。高职英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所教授专业的现状、知识理论结构、专业技能、未来前景等各方面,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高职英语教师也应该在具体推进EOP教学模式的实施下,总结经验,积极反思遇到的哪怕每一个小问题、每一个小失误,认真对待每一个小创新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探索阶段的种种成为自己以后教学过程中的宝贵的前车之鉴。

3.高职院校应提供多种途径提高英语老师的学习能力。为有效提高英语老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努力将校内外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英语老师开创多种学习的通道,来保障教师可以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允许老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授某一专业,让英语老师对教授的专业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理解。第一,整合校内资源,组织学校的专业老师与英语老师就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使英语老师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迅速的提升;第二,利用好外部资源,学校应主动与校外合作企业联系,组织学校英语老师到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学习,在了解了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与英语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还可邀请企业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开展专题讲座,或直接进行现场教学与指导;第三,提供多层次培训机会,依据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水平的不同,为英语教师提供不同院校、不同水平层次的培训和学习机会;第四,有效合理的利用互联网,如今,网络课程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高职院校应利用网络资源加大与不同院校、不同行业的合作力度,为英语教师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网络资源,使英语教师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就像与世界接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一样,将EOP教学模式用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高职英语教师应顺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提高自身英语素养的同时,主动利用各种渠道学习并有效掌握某一种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宏丽.论EOP理论框架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篇8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篇9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20-0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精细化程度提高,强调创新性教学,学生培养的社会定位合理,教育教学专业性强,培养学生数量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但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一线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和自身定位错误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目前,全国各职业院校注重强化特色,加强专业群建设和内涵建设,改善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学校专业核心内涵,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新型思维,改变当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激发青年教师教学潜能。

一、职业学校教师能力

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能力发展,又包括教学能力发展。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有明确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又明确了“双师型”教师数量的要求,应当说,既有扎实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训的复合性“双师型”教师已成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识和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通过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进行调查研究,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学能力。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必须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所教对象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摸索,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专业教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标准必须达到本科,符合所教职业的专业要求,对所教专业知识体系有较强理解,能够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持有相关行业的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对所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参与厂矿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3.教育科研能力。青年教师能够结合所教专业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撰写教研教改论文、专业学术论文,能够参与教科研课题,同时还应具有结合本专业知识为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

二、制约教师能力发展因素

1.青年教师压力大。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青年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过重,导致青年教师压力大,因此青年教师忙于应付教学,自身能力发展缓慢。教师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学课时量要求大;二是学生教学管理难;三是学校琐事多;四是年轻教师认为收入偏低,职业前景平淡,专业知识更新慢导致专业不适应社会发展,慢慢会被淘汰。过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则会影响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身心健康,对其教学能力发展带来不利。

2.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职业学校对于一线教学青年教师往往只有一些惩罚性措施,很少甚至没有激励机制。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人才激励意识淡薄,对人才发展重视不够,教学一线教师分配激励强度不够,导致了部分骨干教师产生消极情绪。

3.教师下企实践制度和技能竞赛指导制度缺失。职业院校都有专业教师“出校入企”的时间要求,但是学校下企锻炼的具体保障制度缺失。职业院校大都没有制定具体鼓励教师入企业、项目开发和新技术新技能学习的实质性鼓励政策,既不计算课时量,也不计算技能培训工作量,导致专业教师积极性下降。同时企业又希望工作岗位连贯性和员工企业融入性,对下企业锻炼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无法计入生产成本,所以企业也不愿接受教师锻炼。

三、建立教师能力发展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缓慢的问题,破解这一症结的关键在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青年教师访谈和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调研,建立教师能力发展培养模式。

1.明确新教师三级能力发展模式。

2.建立教师正负激励机制。职业学校领导应进行充分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正负激励机制。以前职业学校激励机制往往都是单一方向的激励机制,这样部分教师的惰性就会显现,创造性得不到体现。建立教师正负双向激励机制,就可以有效规范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发展,更新专业教学知识,积极参与专业课程的资源化建设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研究;同时对教师深入现场调研、技能培训给予补贴,对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优先晋升的机会;对发生教学事故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再学习计划,学习阶段取消奖励和晋升机会。

3.完善师生跟踪考核评价模式。借助目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完善师生跟踪考核评价模式。首先学校必须统一考核标准,对一些专业教学教师要进行绩效激励,建立跟踪式过程考核模式,增加学生和教师相互间考核评价比重,加大教学技能和教学信息化方面的考核,调动教师积极性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改革。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绩效工资要有必备项考核和任选项考核,这样更能激发青年教师创造性和多样性。职业院校制定考核指标时要把握好定量与定性的度,防止教师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多种模式和途径,但在目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三级发展模式、建立教师正负激励机制和师生跟踪考核模式,不仅可以突破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的瓶颈,还可以激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性思维。职业学校应当注重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切实有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专业知识,适当创造一些平台让青年教师去提高和展示,在制度上给予一定正负激励制度,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尽快适应职业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晓鸣,朱玲,陈松洲.关于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调查研究叨[J].职教论坛,2010,(21).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态度维度、情境维度等,从行为表现性的维度拓展到默会的、潜能的维度,从聚焦职业岗位本身扩展为职业群、甚至生活领域的相关能力[1]。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强调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2]。《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应着企业的仓储配送岗位,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对仓储配送作业进行操作,是一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微众,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职业与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3]。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笔者承担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获得校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支持,对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本课程参加2019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经过近年来课程改革与建设,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在线课程。文章基于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课程特点,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完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总结。

二、高职《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包含仓储商务活动、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在库保管、出库作业、配送作业六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点多,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该门课为56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受课时限制,组织学生对部分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更多的技能点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实时性差,教师难于掌握学生课外实践演练情况,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学中,基于“超星学习通”建设课程平台,在平台上展示所有的课程资源,教师课前通过平台任务和引导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行课前在线测试,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重点,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只需要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即可,更具针对性;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课后技能训练情况可以录制视频上传平台,教师更易掌握学生技能培训情况,实时点评,学生能更好地改进和提高。师生通过平台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实施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二)网络环境和教学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建设完成数字化校园,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比例达到100%,学校已经购买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在线测试、随机提问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的特点,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情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授课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课前对学生发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的能力、对于课程的认知、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认知。调查发现,通过前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商品学和仓储管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仓储配送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基于对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发现他们喜欢探究式学习、爱动手,愿意团队协作,不喜欢灌输式教学,愁死记,缺乏严谨细致的科学职业素养。

2.教学环境分析。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需要有功能强大线上教学平台、教室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课程所使用的平台是超星学习通,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课程资源、讨论交流、教学任务、学习通知、主题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在线测试情况,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平台也能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并方便沟通交流。学习环境和实训环境在本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室,配备有电脑、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并建成仓储配送实训所需要的各类仓储设施設备、实训软件等,能满足课堂知识讲授和技能实践演练的需要。

3.职业岗位能力与教学目标分析。根据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仓储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群之一,培养目标为具有信念坚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仓储、运输配送等基层管理和物流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对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仓储配送岗位进行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共同确定仓储配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职业知识:熟悉仓储配送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仓储安全等知识;掌握商品的出入库作业流程;熟悉仓储在库管理、库存控制知识;熟悉仓储商品流通加工的项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业务的组織知识;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类型并掌握配送路线设计和优化的方法。

(3)职业技能:能开展仓储商务活动;能独立开展仓库的出入库作业;能开展货物在库管理以及仓库安全管理;能进行有效的库存控制;能根据配送订单要求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商品分拣和流通加工作业并为出库商品选择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业。

确定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要求,即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仓储配送管理、操作知识,具有独立开展仓储商务、仓储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仓储信息处理等专业技能;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备知识、技能、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学内容分析。《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作为物流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选用国规教材《仓储管理实务》,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构,设置了六个教学项目:仓储商务管理、仓储规划与设计、入库作业组织、在库管理组织、出库作业组织、配送作业组织。并对各个项目进行细化,设置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技能训练关键点。

(二)教学设计

依据混合式教学理论,主要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五个方面开展。

1.教学策略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加强行业指导、评价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的课后企业实践,并全程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在课堂设计实现工学结合,达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Flash游戏、讲授、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采用超星学习通APP、国家教学资源库、动画、游戏、思维导图(Mindmaster)、微信视频连线、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手段,并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答疑、技能实践评价、课后拓展教学中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

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首先确定线上学习和课题学习的关键点。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前学习和在线测试,掌握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时以货物入库验收流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置任务情境,设计两类货物验收项目,分别是模拟货物验收,掌握货物验收关键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实训室货物,随机抽取货物进行实物验收,虚实结合,锤炼学生实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三个引导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依据货物验收步骤,将任务分解,确定验收四步骤,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完成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连连看、货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戏及绘制四维导图、企业导师参与指导评价等方式,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推进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资源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所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的基本文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拓展资源。通过实现各种资源形式的多样化,来提升学习的兴趣。资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学环境设计。线上的教学环境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所有的课程资源,线上任务和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下载APP利用手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和在线测试,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平台实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答;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时点评反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利用物流实训室,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重难点讨论、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并利用实训室的仓储配送设备、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对技能点进行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4.教学组织与活动设计。《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践演练、在线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实践演练完成专业技能点的训练,在线学习主要在课前课后完成,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预习新知,巩固知识和技能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实施

依据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课程中项目三“入库作业”中的任务二“货物入库验收”为例,实施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货物入库验收流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细化,课程任务分解,通过课前感知、课中演练、课后提升来实施混合式教学。

1.课前感知。教师将提前一周通过教学平台任务,上传教学资源,设置课前在线测试;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学习平台,学习微课、教学资源,完成在线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到企业体验验收,拍摄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建立讨论主题,学生分享课前体验入库验收个人感悟,形成对货物验收的感性认识;教师查阅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完成的任务视频和讨论情况,分析学生对货物入库验收的感知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2.课中演练。学校每节课为45分钟,一般是两节课连排。课中演练的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8分钟):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要顺利完成此批货物的验收,必须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对项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子任务。

(2)任务解决(3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解决学习重难点。教师将入库验收任务分解成核对单据、确定验收比例、验收实物、异常处理四个子任务;设置“是不是所有货物入库前都要验收呢?货物验收需要验些什么呢?出现验收异常应该如何处理呢?”三个引导问题,并通过《验收流程拼图游戏》《货物验收比例连连看》《货物质量来找茬》等小游戏、知识点口诀归纳、企业专家连线、绘制货物验收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知识点的巩固,训练专业技能,实施过程通过由易到难,强化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游戏,自我反思,完善思维导图并展示。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异常处理的方式,并强调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严谨细致,做到诚实守信,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并指导各小组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由学生汇总分解任务,完善情境任务方案,上传平台,教师点评打分。

(3)仿真实训(15分钟)。这部分主要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检验其最终验收方案的正确性。学生登录3D仓储虚拟仿真软件,体验货物入库验收操作,如果某一环节操作错误,系统将自动给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最终完成货物入库验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演练(20分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物流实训室设置多组具有不同异常情况的货物,并制定货物验收评分表。小组同学随机抽取一组货物完成验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异常处理是否妥当、现场是否做到7S,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同时,互拍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师生、校企专家同步评价。

(5)点评总结(12分钟)。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践演练情况进行小结,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点评总结。

(6)课后教学拓展与反馈。课后教师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编制课后测试题,学生完成课后测试,并参与合作企业、学校仓库、食堂入库验收工作,巩固提升专业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对整个线上线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权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況实时调整。考核环节采取学习平台打分、仿真软件自动评分以及小组、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评价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公平与客观,以“货物入库验收”为例,教学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四、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课后座谈等方法,完成对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问卷显示:(1)98%以上的学生认可当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能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90%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分享学习情况,提高了自主能力,线上的预习新知让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课后拓展学习可以更好拓展知识面,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明显。(3)85%学生认可当前的评价体系,不再唯期末考试作为最关键的成绩参考,可以督促同学们平时加大对于课程的投入时间,主动去思考、解决课程项目任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在实践环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和职业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课前、课中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在课后测试成绩提升明显,参与企业的实践演练操作规范,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好评率更高。

(二)教学特色与创新

《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课程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多种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勤思、明辨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前在线学习、体验工作过程、课上学习重难点、完成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演练,课后参与企业实际的仓储配送工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培养学生思学结合、学行并重的行为模式,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可持续提升。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亟需培养大批熟练掌握英语、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具有商务实际操作技能的国际性复合型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我国许多高校和高职高专都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快,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未能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未能与高职教育的规模同步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的棘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出发,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些方法。

一、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其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既包括普通英语的内容,又包含商务知识的特定内容。与普通英语相同的是掌握商务英语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不同的是商务英语还涉及相当广泛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如贸易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商务英语教学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外事商务行业,为商贸、外事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功底和较强商务贸易能力,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一线使用英语进行相关商务洽谈、生产经营、外事接待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可以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英语语言学习,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国际商务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即以英语语言学习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工具为学生所掌握,并借助这种工具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商务活动。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出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知识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合格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英语功底,而且要有丰富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单纯语言教学的教师转型而来,商务知识贫乏,缺乏具体的商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或传授商务技能,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职业教育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模糊,对突然开设的商务英语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缺少信心,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甚少,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同原有的英语教育专业的方法没有多大区别。有些教师还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加一张嘴以“满堂灌”的方式讲下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素质能力

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文化素质的教育融入课堂。高职的素质教育更加关注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将使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而非“教育家”,所以除了职业能力,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加强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定位、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吃苦精神等文化素质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并能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伙伴。

三、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办法

基于以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结合职业院校目前的教学状况,笔者提出以下三条途径来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应该看到,教育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对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规定,在体现“双师素质”教师概念的内涵特征方面还不尽完善,个别提法也有待商榷。因此各地区高职院校在此规定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认定标准。但每一套标准都强调专业教师行业的经验、经历和能力。

为实现“双素质”,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培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在经济、管理、外贸、金融及营销等方面的专家给教师讲授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将教师直接送到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提供给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会更加的形象、生动、立体。从教师个人来讲,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讲,考取外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证书包括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员、单证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教师可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从中选取。

2.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坚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行业的从业经历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双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还要能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为: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个性化的、综合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师生偏离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师生互动性的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符合新型高职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平台、安装专业实习软件、创设虚拟的贸易空间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语言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恰当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能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而且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是教师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通晓大量的商务礼仪、企业文化、人格教育等知识,并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各位教师应在学院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职业素质等各方面武装自己以提高自身职业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2 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组织专业教师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情况、教学实训条件及其他教学资源等各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便自主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不愿自主学习;教师水平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

1)课程体系不合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生不便自主学习。之前课程体系总是首先让学生学习很多基础理论课程,然后学习专业课程,接下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课时,觉得抽象难懂,也不知道所学知识将来能用来做什么,而在实践环节又没有理论知识做支撑。因此,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所学知识也就不能转化成技能。

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只是讲解知识或者列举一些学生很难接触到的案例,学习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习。

3)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全面,不能很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技能点很多,有专业基础、软件应用、加工工艺、机床操作等,很多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全面,难以全面指导学生。

4)实训设备使用率低,实践条件不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传统实训室的布局是以机种分类的,相同机器布置在同一实训室,满足不了学生自主的需求,因为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等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部分设备闲置,部分设备严重短缺,出现严重的设备瓶颈现象,设备利用率低下,学生实践环节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 改革计划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不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型为目标,首先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展开基于学生专业自学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的模块课程,明确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学期项目,提升学生专业自主学习能力;以打破课程界限手段,组建模块课程教学团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实践条件为保障,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需求。然后,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在学院机械类专业加以改良推广,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4 具体实践

1)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项目化模块课程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具专业依据岗位核心技能构建4个项目模块,每个模块由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通过具体项目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便于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模块课程知识开发项目,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案例展示、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通过上网络课程、查询课程资源库、做实验等方式,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开发实施项目,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指导,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需求。以项目组为单位,打破课程界限,组建3~5人的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开发项目。这样,每个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时,同时有3~5位教师提供咨询服务。

4)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条件。传统实训室是把所有相同机器布置在一起,设备单一,不能满足个性需求,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需要的设备、工量具种类却很多。借鉴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仿效拉动式生产布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最小实训单元,按需求分别布置多种实训设备,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需求。

5 应用情况

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明确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与质量工程的各项评比中屡屡有所突破,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1)质量内涵建设成绩显著。2007年以来,获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名江苏省名师,1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2)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所增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2008年,3名学生代表江苏省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比赛,并荣获团体二等奖,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标兵”荣誉称号。2007年、2008年分别有7项和10项项目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3)项目成果在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全面展开。该项教学改革在模具专业所取得成效已经全面显现,2012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同时把项目制教学改革的成果经验全面推广到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在该专业群基础共享教学模块,开发设计机械基础教育项目;在各专业中层设计分离的专业项目,在顶层设计开发跨专业综合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开始实施过程中去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

4)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2010、2011、2012年连续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共培训中职骨干教师320人;承担国家级高职骨干教师培训,“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UGCAM/CAD”“中德电子与机电一体化国内培训”,培训人数281人;2011、2012年连续两年承担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培训280人次,为重庆、辽阳等中职学校对口培训教师65人次。

6 主要特色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具专业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设计满足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模块3~5门课程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匹配,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自主式的项目设计与制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喜欢的项目。项目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与技能自主开发实施项目,把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项目去承载和显现,基于工作过程去实施项目,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自助式的教学资源 为了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打破课程界限,围绕模块项目组建教学团队,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向教师寻求帮助;其次,构建多个实训单元,满足个性化需求;再次,学校建设有E-leaning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中心、学期项目智能管理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