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亚健康应对措施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1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亚健康应对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亚健康应对措施

篇1

Abstract: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Statusand Shortcomings of home visiting nursing in China, And then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home visiting nursing, Status,Shortcomings,countermeasures

家庭访视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基本手段之一,在社区护理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社区人群和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护理人员的访视,完成对社区健康人群和居家患者的预防保健、健康促进、护理照顾和康复护理的工作。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由于一系列社会因素,使得我国家庭访视护理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本文将分析我国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方法。

1.家庭访视护理的概念

由刘建芬主编的《社区护理学》中对家庭访视护理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家庭访视护理是“在服务对象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利用护理来专业知识、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和健康咨询,从而达到促进和维持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健康[]1”,区别于一般的临床护理,服务对象的家庭是护理人员完成访视护理服务的场所。家庭访视护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居家患者,也包括健康、亚健康人群。护理人员知识技能高要求化,护理人员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护理技术,还要提供各种健康信息和预防保健的知识。

2.发展家庭访视护理的意义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非健康,超过70%为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3,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发展使医疗卫生知识进一步普及,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由于视护理服务的场所为服务对象的家庭,避免了患者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的劳累,预防了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家庭内熟悉的环境还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另外家庭访视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一些老年人慢性病、康复性疾病和亚健康人群的康复治疗和健康改善,优化和节省了医院的资源。

3.国内家庭访视护理的现状

3.1 国内家庭访视护理模式

3.1.1服务对象 截至2008年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人口1.6亿,我国家庭访视护理目前的主要对象是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和不方便去医院就诊的病人。

3.1.2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家庭访视护理的管理模式主要由医院派出部分医护人员在居民区建立或由基层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化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

4.我国家庭访视护理存在的不足

4.1家庭护理人员缺乏

一方面,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由于人员数量有限紧张,只能为患者单纯地提供治疗性护理[]9。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增至近3亿,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卫生保健供需矛盾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此外,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是由临床护士转岗而来,短时间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2目前社会普遍对护士的不信任和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虽然目前护理行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通过随机采访发现,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家庭护理质量的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等的质疑,这种质疑对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阻碍。

4.3家庭访视护理缺乏管理制度

对社区护士家访时着装及所携带医疗物品、对护理文书记录、对家庭访视护理的质量评价缺乏有效反馈等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

4.4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缺陷

目前绝大部分人对健康的认识不够,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忽略了对疾病的防治和保健,从而也就否定了家庭访视护理的价值。

5.发展我国家庭访视护理的应对措施

5.1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使人们树立全新的健康及护理观念,充分认识到家庭护理对健康的作用。

5.2加强家庭护理人员的培训

基层护士向社区护士的转变需要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除加强巩固基础的护理知识外,需加强家庭访视与家庭访视相关的护理社会学、康复护理学、人际沟通学、护理心理学、健康教育与促进学等知识的培训,培养出专业知识丰富、技能较强,善于交流沟通的高素质社区家庭护理人员。

5.3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家庭访视护理的经验 建立健全家庭访视护理制度

建立家庭访视护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携带物品制度、护理过程记录制度、隔离消毒制度、药品器械及设备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提高家庭访视护理效果和质量。通过各项制度规范,明确访视护理行为中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行业行为。

虽然我国家庭访视护理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但从长远看,其社会需求的巨大的,社区护理作为 “十一五”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各部门协调帮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及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的努力下,家庭访视护理将不断发展,为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芬.社区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5.

[2]鲁勇.浅谈社区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9):105.

[3]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50-53.

[4]张连辉.从我国卫生保健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J].中国康复,2006,21(4):28.

[5]徐莉,王峰.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J].全科护理,2010 2(8):544-545.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58-01

1工作压力

11工作强度高突出在处理突发事件,由于妊娠分娩的特殊性、复杂性、产程进展的动态性,病情变化快,又有难预见性。时有险情出现,一旦发生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抢救、新生儿窒息等,将危及母婴安全,因此助产士每天担心因工作中的疏忽造成孕产妇和新生儿病情延误,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12工作量大助产士需要持续的提供心理、生理、体力、精神及技术支持,一方面助产士要完成产程的观察,接产及进行会阴缝合由于术时长时间站立,保持前屈、侧屈的姿势,导致不同程度的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同时协助医师处理难产和抢救工作,又要保持分娩室的环境整洁,手术器械的清洗,大量的文字书写,网上报表。更重要是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新生儿疾病筛查及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

13工作时间长因基层医院,人员短缺,作息时间不规律。助产士每天上班24小时,2天倒一次班,工作时间长,加上分娩多发生在夜间,使其身体疲乏,易造成失眠,易怒。

14工作环境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接产过程中会遇到病人的抢救,此时助产士必须全心投入抢救,极易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羊水等分泌物污染,而成为各种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

2家庭方面

助产士在工作中要当医生的好助手,在家要当好妻子、好妈妈。可是面对工作的特殊性、环境的复杂性,助产士只能全身心地投入。长期的值夜班,不能照顾家人、孩子。有时自己的辛苦工作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出现矛盾,产生精神压力,身心疲惫。

3社会风险高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人们诉诸法律的医疗纠纷明显增多,产房是最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的科室,医疗风险也最大,对助产士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应对措施:

31合理配置助产士编制减少工作时间,弹性倒班,减少疲劳,降低身体亚健康状态是减少医疗差错事故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有效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35-03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这种临界状态即使没有明确的病症出现,也会出现没有精神的态势,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导致生物钟的紊乱,诱发慢性疾病;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高校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亚健康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缺乏锻炼、生活没有规律等原因所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院教职工388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5.36%。其中30岁及以下38人,31~40岁61人,40~50岁184人,50~60岁87人;男性203人,女性167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

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有关亚健康知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1,76.22%的教师知道亚健康的知识,但了解得不多;20.27%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了解得较多;3.51%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知之甚少。

2.亚健康状况的基本统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此次我院就教职工亚健康状况的370名人群调查中,健康状态者92人,占24.86%,亚健康状态者占75.14%。其中,67.63%为轻度亚健康状态者,共188人;中度亚健康状态者60人,占21.58%;重症亚健康状态者30人,占10.79%。说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比例较高。

另外,男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者145人,占男性教职工71.43%;女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133人,占女性教职工79.64%。说明,男教师中健康者和轻度亚健康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中、重度亚健康者相对男教师来说比较多。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调查,我院教职工除30~50岁年龄段以外的职工,均把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但30~50年龄段的却将工作摆在第一位,参加体育运动从而锻炼身体的意识较差。追其原因,这与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相符。

(1)每周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间。锻炼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是指人完成锻炼动作所必需的时间。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50岁以下的人明显居多。这说明我院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缺乏。原因主要体现在各项工作事物成倍增加,教职工的工作量大,没有空闲时间参加锻炼。

(2)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为无兴趣、没有时间、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没有组织四个因素。

对于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无兴趣和没有时间,而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和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较低。对于亚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没有场所及无兴趣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最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工作疲劳的状态下,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可能下降,这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职称的变动、年龄的增长,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教职工中尤为突出。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工作、职称(务)的晋升、素质的提高、学历的提升,等等。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教师不仅体育锻炼意识较差,而且就算经常锻炼,运动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由此可见,造成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三、对策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教师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应定期开展关于体育运动与亚健康知识讲座,以使教师树立坚持体育运动、预防亚健康发生的意识。同时,利用空暇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激发教师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减轻压力。应在学校成立健身康复中心,通过对教师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不同运动方式,给予运动速度、运动频度,运动持续时间等量化指导,从而预防和控制亚健康,进而恢复健康。

2.规律饮食,营养均衡

对于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而言,“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重大。理想的膳食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并在每天的膳食中合理搭配荤素。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000千卡的热量,保持体力、精力充沛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

3.把握运动三部曲

(1)一步一个脚印。运动应当严格考虑自身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自身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锻炼时,要从热身开始,先进行小运动量锻炼,再逐渐加大,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加长,运动频度由少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2)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有收获。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一要认识到运动的长远效用,因为运动训练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渐渐反映出来。二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进行长期规律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不可半途而废,不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3)及时调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对身体反馈的信息予以记录、评价,及时调整健身方案,使得锻炼方式、持续时间、难易程度、运动量的大小符合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周英,尤黎明.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1).

篇4

(1)症状表现类似

首先说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且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比如神经症中最常见的神经衰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易疲劳、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无效率、躯体易疲劳、头痛、入睡困难、胡思乱想等等。再说亚健康,从自我生理体验角度描述为:个体存在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力下降、工作懈怠时,表明处于该状态。此状态下,人的注意力涣散、情绪消沉、心境苦恼、无聊、自我调控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低等等。由此看出,神经症与亚健康状态的许多症状类似。

(2)共同的人格因素

人们的人格不同,决定着他们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或可能性的大小。现实生活中,在相同或类似的处境下,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患神经症,只有少数人患神经症,从大量临床研究认为,最根源性的问题是人格因素。容易患神经症的人格特征有多种,常见的有强迫症人格、抑郁性人格、冲突性人格等,在表现上有自卑、不安全感、内疚、完美主义、羞耻感、缺乏享乐能力、过分的自我约束等等。这些特殊类型的人格与神经症长时间的过度,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资料表明,神经症患者有70%以上有人格基础。分析亚健康的成因,从亚健康状态的本身就表明是一系列功能性的症状,即使是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其深层原因也在于精神活力的降低。人在过度体力疲劳中显得困倦,但他如果是开朗、稳定、热情向上的人,困倦只是短暂的,不会造成心理的苦恼或精神的疲乏而一蹶不振。“一个人将名利、进退、荣辱、顺逆看成是人生峰回路转,四季变换,亚健康状态即使业已产生也会烟消云散。反之,亚健康状态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时刻与你相伴”。所以,不具有坚强意志、热情奔放、助人为乐等良好的人格特性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压力下,容易导致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是否罹患神经症或导致亚健康状态。人格因素比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重要得多,可谓是病源性的因素。

(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神经症性人格和亚健康状态,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上,亦都反映着相同之处。其一,人际关系障碍。神经症性人格有一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人生取回避态度,纠缠于无聊的琐事中,没有快乐的人际交往行为;亚健康状态的人,消极被动、依赖性强、受自卑感支配,是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人际关系模式。其二,两者都有精神痛苦,人走不出消极和自我压抑,是愉快不起来的。第三,两者均有许多相同的躯体不适之处。神经症性人格和亚健康状态,对个体的最大影响还是意志品质的下降乃至异化,没有潜力的发挥,更不用说精神境界的升华,其生活质量无疑是低下的。

二、改善亚健康和神经症性人格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个性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很形象地说明了不容忽视人小时候的素质。从小培养良好的个性,则是人生教育之本。人的品格、个性对人的成长和成功显示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因此,在对人的成长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务必重视“品格”这门非智力课程。如今的素质教育正是对这方面的努力。

(2)心理教育

在亚健康和神经症的形成中,心理因素起着直接作用。因此,心理教育在改善神经症性人格和亚健康状态中,显得尤其重要。开展广泛的心理卫生科普宣传,采用集体的、或个体的形式,对人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人们提高理解生活、承受挫折、调整自我等心理能力。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医生运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现实疗法等心理咨询手段,对个人亚健康的成因进行客观、科学的剖析,帮助病人懂得正视现实、剖析自我的现实意义,放弃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不切实际的目标,从而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

篇5

亚健康的起因主要有两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或节食偏食、缺乏运动、过于劳累、睡眠不足),直接或间接的心理问题(焦虑、郁闷、紧张、寂寞、离婚、失恋等),而护士亚健康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1护患矛盾日益突出,护士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随着病人就医费用的提高,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上班除了严格的完成护理治疗外,言语行为等都要时时小心谨慎,尽量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使护士工作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1.2护士配备不足,工作超负荷目前各医院护士均缺编,护士床位配比不足是一大突出问题。一个护士往往要负责几项工作,工作量大,一穿上白大褂就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经常处于小跑状态,不能按时就餐,致使有些护士上班都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造成高发膀胱炎、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颈椎病、大隐静脉曲张、胃炎、胃溃疡、神经衰弱、心肌炎等疾病。

1.3夜班多,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一名护士一周要值2~3个夜班,夜班频繁,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长此以往造成睡眠不足、神经衰弱,明显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亚健康状态。

1.4工作-家庭冲突困扰英国一项对注册护士的调查显示,有一半护士称护理工作长期影响着家庭生活,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工作要求、职责与家庭角色在某方面相互冲突,如孩子小、生病没人带。由于护士忙累、夜班多影响家庭生活,不能参加家庭聚会及做家务等,部分年轻护士婚恋成功率低,使护士疲劳、耗竭、情绪困扰。

1.5晋职晋级机会少、各种考试多护士与医生相比,晋职晋级名额少、竞争激烈,相反各种理论、技术考核多,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提高机会少,个人发展空间小,造成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低满足感和护士大量流失和短缺。

2对策

2.1护理管理职能部门的重视对造成护士高压力、高体力、紧张疲惫的原因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如晋职晋级分房向护士倾斜;关注心理需求,多给予表扬和激励;人性化关怀,改善护士工作和生活环境。发挥其潜能、锻炼其快速成长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借“五一二”国际护士节之际大力宣扬敬业爱岗精神,表彰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的优秀护士,奖励夜班、服务、技术、安全、科研等方面的星级护士。

2.2合理的护士配备按床护比配足护士,减轻护士工作量与高强度的心脑体劳动,解决好护士餐厅、护士学习、休息室等,让护士上班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下班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解决好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及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科学排班,注重工作时效,合理安排调休、轮休,使之有张有弛,指导护理者自我保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计划,增加学习机会。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18-02

急诊科是临床的一线科室,承担急诊急救任务,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救治的多为突发疾病及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而且工作缺乏规律性,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成批伤者,因此工作强度大,缺乏规律性,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急诊科及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焦虑及抑郁心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急诊科护士50名作为研究组,入选者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7岁,平均(32.4±8.7)岁,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6.4年,选取同期住院部护理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4岁,平均(33.2±7.4)岁,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构成、工龄及职称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HAMA及HRDS评分过程由专人进行,评分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每份问卷评估时间约为30 min。

1.2.1 HAMA评分方法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HAMA进行评分及焦虑心理评估,HAMA量表共计14项,各条目分别代表焦虑心理相关的核心表现及症状,并根据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分别评分为0~3分,部分条目为1~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进行分数累加,确定焦虑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焦虑;总分8~13分,可能焦虑;总分

1.2.2 HRDS评分方法研究对象HAMA评分完毕后采用HRDS评分并评估抑郁心理及其严重程度,HRDS量表共计24项,分别代表抑郁心理的核心表现及症状,每个条目0~3分,分别代表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条目0~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累加积分,确定抑郁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RDS总分≥35分,严重抑郁;34~20分,中等度抑郁;8~19分轻度抑郁,

1.3 分析方法

分别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比较参加急诊护理工作时间≤3年及>3年急诊科护理人员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同对照组HAMA、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HAMA评分为(15.70±2.47)分,对照组为(12.60±2.95)分,研究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HRDS评分(12.60±3.14)分,对照组为(10.40±2.02)分,研究组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组同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

研究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8.0%,对照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0.0%,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6.7%,研究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HAMA及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HAMA评分为(17.10±2.16)分,工龄>3年者评分为(13.80±2.04)分,工龄≤3年者HAMA评分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9.60±2.68)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13.90±2.51)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3。

2.4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2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9.5%,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4。

3 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工作突发性及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规律性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较一般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较大,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中伤者或者内科疾病突发加重患者,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准确的护理措施并初步完善急救条件,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措施,而且初步护理处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成批接收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常突然增加,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难以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3],多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急诊科是病员及家属流动性较大的科室,在急诊科环境嘈杂,即使在休息时间,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难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精神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精神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此外,在急诊科接诊的病员中,家属多面对突发事件情绪不稳定,容易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急诊科是患者家属同医务人员正面冲突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暴力事件[4-5],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医疗救治过程,也来自医患关系的紧张,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应激能够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对急诊科护士与住院部护士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 HAMA、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科护士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在对不同工龄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比发现,低年资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急诊科护士短期难以适应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应激而发生焦虑,而高年资护理人员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同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6],急诊科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且在工作的不同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低年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更为常见,而高年资急诊科护士抑郁心理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应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等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凯先,占绘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6-117.

[2]计月红,张铁丽,霍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12(28):2654-2655.

[3]李聪岩.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3.

[4]王培席,陈传波,白琴,等.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37-439.

[5]霍迎难.急诊科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4):2082.

篇7

白领人士。据一项对6000多名31~60岁白领人员的调查显示,这个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9%,肥胖患病率高达31.6%,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2.8%,冠心病患病率为3.1%。专家分析,白领人士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可能是由于白领工作者常有过量的摄食和经常吃夜宵等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扰乱了机体正常代谢。加之运动锻炼较少,工作和心理压力又较大,为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人若能坚持每年体检一次。以上疾病就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篇8

一、心理亚健康概念

“心理亚健康”是指未达到心理疾患程度的偏常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严重程度。诸如,在人们承受一定的刺激或压力时,心理和行为稍微地偏离正常常规,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由于刺激的大小或压力强弱的不同、个人心理素质或个性的差异以及对所遇生活事件的主观评价的区别,其心理亚健康的轻重表现也各异。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伴随着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泛滥,正统的学校教育赋予他们极强的社会正义感,满腹纠乱反正的抱负;同时作为年轻一代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殷实的社会地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忧患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与室友、同学、老师、朋友、父母等关系不和谐,较易与人冲突,或者不愿与人交往,将自己孤立起来,对外界极为敏感,对周围人持怀疑、警戒态度,嫉妒心强,他们与同学、教师沟通少,胆小、怕羞、表情冷淡。当别人看着他(她)或者谈论他(她)时感到很不自在,同时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与他人相比较时。这样极易削弱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最终使他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学习方法欠佳,学习自控力差,对所学知识非常费解以及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作息不规律等问题。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指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和控制力较差,常受不良情绪控制。具体表现有: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场合或活动,害怕面对考试和课堂提问等具体情境,睡眠质量不好以及感觉大学生活难以适应等。以焦虑为例,它主要表现为脑功能低下,经常出现伤感、烦恼等情绪体验。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或无缘无故的突然感到害怕,用脑稍久便会感到十分疲惫,严重者甚至一用脑或翻书阅读就会感到头痛、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多梦,还表现出消化不良。焦虑易于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长期持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环境不良,精神创伤或负性情绪体验以及身体性疾病等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成为本症状的主要原因。

(四)躯体症状

这指的是大学生躯体症状表现,包括了头晕、心慌、胸闷、憋气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听力、嗅觉等感官功能的下降症状。这些是心理亚健康的显性表现。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

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看到国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功能性和结构性调整,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健康、高效的发展。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变迁的预期是乐观的:首先,是社会财富与资源的配置会变得公平,重拳反腐后的权贵携款外逃、公务员抛售住房等都让我们解读出好的信号;其次,是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将会逐步缩小,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很多产业也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中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东部;第三,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的创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力量,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人民能更好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我们要指导大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通过疏导教育,克服心理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

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逆反心理严重,因此说服和引导更为必要。通过积极热情的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克服亚健康问题的不良心理反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将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与他们交朋友,经常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彼此交换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理解,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运动调理

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院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放松疲惫的精神状态。因此,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密切团队协作,勇于拼博进取,改善适应能力,激发活力潜能。

四、结束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与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影响因素,要科学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关爱学生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样问题,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篇9

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的研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的内容之一,而数据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品质和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劣。因此,我们对数据结构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1 基础数据结构

1.1 个体情况基础数据

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族病史、既往病史、过敏史、婚育情况、嗜好(抽烟、喝酒、其他嗜好)以及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经济状况等。

1.2 症状数据

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并制定轻、中、重三级或多级程度评定标准。

1.2.1 躯体症状表现

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1.2.2 精神心理症状表现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1.2.3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

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频率降低、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地处理好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1.3 体检数据

1.3.1 现代医学检查数据

重点是排除各类疾病,尤其是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1.3.1.1 体检

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眼、耳、鼻、咽喉、口腔五官科常规检查;发育及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肺及呼吸道、心血管、腹部肝脾、神经系统等内科常规检查;皮肤、淋巴结、甲状腺、乳房、脊柱、四肢等外科常规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宫体、附件、涂片等妇科常规检查。

1.3.1.2 物理检查

心电图、X线胸透、B超、前列腺(男)、乳腺(女)等。

1.3.1.3 体液微观筛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蛋白代谢、糖代谢、脂代谢、血尿酸(UA)测定,水与电解质等血液代谢性指标检查;肝脏功能相关酶、胰腺功能相关酶等酶学及其他蛋白分析;肌酐、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二氧化碳结合率等为指标的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心肌酶

谱及标志物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1.3.2 中医“四诊”数据 可多个选项。

1.3.2.1 望诊

①望神:包括眼神(目光明亮还是晦暗、目珠运动是否灵活、视物清晰还是模糊)、神情(神志清楚还是模糊、思维有序还是混乱、反应灵敏还是迟钝、表情丰富还是淡漠)、气色、体态、有神、少神、失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目无光彩、眼球呆滞)、神乱(神志不宁、精神抑郁、精神狂躁、意识障碍);②望形:包括强、弱、胖、瘦;③望态:包括动静姿态、异常动作;④望头面:包括头形、动态、头发、面肿、腮肿、面脱、口眼喎斜、面容、面部颜色(主色、客色、病色);⑤望五官:咽喉、颈项、躯体、肢体、皮肤、排出物;⑥望舌:包括舌神(荣、枯)、舌色(淡红、淡白、红、绛、紫、青)、舌形(老、嫩、胖大、肿胀、瘦薄、点刺、裂纹、齿痕)、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舌下络脉、苔质(厚苔、薄苔、润苔、燥苔、腻苔、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有根苔、无根苔)、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

1.3.2.2 闻诊

听呼吸、语声和语言;嗅气味(口气、鼻气、体气、汗气、痰涕之气、呕吐物之气、排泄物之气)。

1.3.2.3 问诊

①问寒热:是否发烧、恶风、畏寒、恶寒、潮热、自觉发热体温。②问汗:是否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头汗、半身无汗、手足心汗、心胸汗多、及周围汗多等。③问疼痛:包括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酸痛、掣痛、空痛;疼痛的部位:包括头痛(整个头部、前额连眉棱骨、后枕痛连项背、头颞或一侧头痛、巅顶痛)、胸痛(胸前“虚里”部憋痛或痛彻臂内、胸膺部位闷痛或伴咳喘)、胁痛、脘痛、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肌肉痛、筋脉痛、关节痛)、周身疼痛。④问头身胸腹不适: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疲劳。⑤问耳目与睡眠:是否耳鸣、听力减退、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是否失眠或嗜睡。⑥问饮食:是否口渴多饮、渴不多饮、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⑦问口味:包括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口粘腻。⑧问二便:是否便秘、泄泻、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排便感异常(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气坠)、尿量增多、尿量减少、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⑨问妇女: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崩漏、月经过少、闭经、经色或经质异常、痛经、带下色白、黄带、赤白带、五色带、带下量多、带下气味异常。问男子:包括阳痿、阳强、遗精、。⑩问情绪:包括抑郁、高涨、焦虑、恐惧、烦躁。

1.3.2.4 脉诊

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大脉、细脉、微脉、散脉、虚脉、实脉、滑脉、涩脉、长脉、短脉、弦脉、芤脉、紧脉、缓脉、革脉、牢脉、弱脉、濡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疾脉、真脏脉。

转贴于

1.4 辨识数据

亚健康状态辨识的前提原则:任何一个症状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可能导致该表现的疾病[1]。

1.4.1 症状程度评定数据

基于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对其症状程度的客观评价。①疲劳状况评定:主要为疲劳评定量表(FAI)和疲劳问卷(FS)数据。②疼痛状况评定:通过“长海痛尺”测评获得的数据[2]。③焦虑状况评定:主要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数据。④抑郁状况评定:主要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数据。⑤睡眠质量状况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获得的数据。⑥生活质量状况评定: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获得的数据。

1.4.2 体质类型判定数据

采用参考文献[3]研究成果,将人体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以及对各类体质相对应的解释[3]。

1.4.3 中医证候诊断数据

①肝气郁结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②肝郁脾虚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

③心脾两虚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④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⑤肺脾气虚证: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⑥脾虚湿阻证: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⑦肝郁化火证: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满闷,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⑧痰热内扰证: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⑨其他证型。

1.5 干预数据

1.5.1 非药物干预法

健康教育、戒烟限酒、睡眠调理、心理调适(语言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神静志法、全德养性法、情趣易性法、交往活动法)、饮食调摄(饮食有节、全面均衡、饮食卫生)、娱乐保健(音乐疗法、放风筝、垂钓、对弈、书法、旅游等)、运动健身(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以及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包括干预机理、方法、效果、饮食配方、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

1.5.2 药物干预法

①纯中药:中成药、汤药、外用药,包括处方、剂量、用法、效果、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②药膳:膳食种类及用量、中药处方和剂量,包括用法、效果、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

1.5.3 其他

亚健康科普教育、预防知识以及研究动态等。

2 数据选择依据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1 个体情况基础数据是探索亚健康状态引发原因的重要依据

亚健康的流行特点及不同人群亚健康发生因素是亚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人群亚健康预防及干预的基础。目前,对亚健康区域性发生率、年龄特点、性别特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尚待深入,但身心不适应所反映出来的种种亚健康症状则与婚育情况、嗜好、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因此,个体情况基础数据是其他各项数据的前提数据。

2.2 症状数据是亚健康状态的基本构成要素

亚健康正是由于临床出现一系列的躯体或心理不适而被认识和定义的,亚健康人群反映出的症状数据是中医辨识与干预的基础。

2.3 体检数据是对症状数据性质的确认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通过现代检测仪器或方法,用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中医“四诊”数据则来源于应用中医特有的思维与技术手段,所挖掘与提取到的有关潜病态和欲病态的信息,是亚健康辨识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检数据是中医辨识与干预的依据。

2.4 辨识数据是对上述各项数据定性、定量、定位的综合评估

量表的应用克服了主试和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干扰,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对亚健康定性、定量评估的误差。体质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上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其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因素与亚健康具有明显相关性[4-5],体质辨识数据对形成亚健康准确的辨识结论、制定完整的中医干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证候诊断数据更是对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体检数据的抽象与概括,是制定中医干预方案的前提与支撑。

2.5 干预数据是形成辨识结论后的应对措施

辨“证”与论治、诊断与治疗对应相关,辨识数据与干预数据同样如此,缺一不可。

3 按本数据结构设计建成的数据库具有的功能及应用预期

在研究基础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并进一步构建一体化亚健康中医干预基础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3.1 服务功能

便于医院或体检中心记录亚健康中医干预的全过程;便于亚健康个体自我保健;便于科研人员了解亚健康中医干预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比较、评价亚健康各类型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

3.2 管理功能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平台,便捷地掌握国内各医院或某医院开展亚健康中医干预工作的全貌,并实现相关数据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3.3 功能

可通过亚健康一体化服务平台,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内容进行展示和,如进行亚健康基本常识、预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3.4 实现数据的共建与共享

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推广应用后,医院或体检中心依据症状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辨识,依据统一的辨识标准形成辨识结论,并将所产生的电子档案(病历)包括干预措施储存于数据库中,不断充实数据;亚健康个体亦可按同样步骤进行自我辨识,形成辨识结论,并在数据库中查找到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4 讨论

4.1 关于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本数据结构系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中有关亚健康的术语、定义、范畴、分类、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判定标准、综合评定流程等规范,确定亚健康中医干预的基础数据范围;中医“四诊”数据、中医体质分类则分别采用了《中医诊断学》[6]和《中医体质学》[3]中相关标准与规范。因此,基础数据及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程度较高,按本数据结构建成的数据库易于推广应用,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由于亚健康基础数据种类较多,我们还将采用元数据规则定义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基础数据加以管理,以适应基础数据类型变化,如对基础数据或其分类的增加、减少、删除、调整,达到亚健康基础数据整体系统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可调性。

4.2 关于数据的关联性

本数据结构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指标体系,数据间相互关联。只有通过多数据的综合辨识,尤其是对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定性、定量、定位的准确评估,才可能避免误诊,采取或选用恰当的干预手段,取得最佳效果。就数据本身而言,如何实现对亚健康涵盖范围、症状、证候、干预方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关联分析,同样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2] 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7.

[3] 王 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篇10

“办公室综合征”你有吗?

办公室综合征是什么?它有什么危险?可能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可是。它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办公室一族的健康。

长时间坐在狭窄的办公桌前不走动,血液循环减缓,它被凝固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如果长时间无法活动双脚,就会导致脚部深静脉出现血块,从而阻塞血管。一旦形成相当大的血栓(血凝块),并通过血管流入肺部,就会阻止氧气输入。大块的血凝块,可在4分钟内让人毙命,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该症状称为“办公室综合征”。由于血液循环差,心脏、大脑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久坐办公室的人往往有头疼、头晕、易疲乏、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并且伴有腰背痛、颈椎痛等身体不适,这些症状也被称为“办公室综合征”。

OL-族的应对措施

办公室个人空间相对狭小,想要大幅度剧烈活动似乎也不可能。因此,我们特别请来了上海FITNESS FIRST健身俱乐部的专职教练胡文明(James)先生.为久坐办公室的白领女性设计了这组健身操,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可怕的办公室综合征。还有利于爱美的女性保持健康苗条的身材哦。

1 大腿伸展

保持身体立直,并拢双膝。让脚跟慢慢靠近臀部,用手交叉去握另一侧的脚背。拉伸时要注意缓缓抬起脚踝,感觉到明显腿部拉伸感时保持6-8秒,可以扶住椅背保持身体稳定。

2 全身塑形

先将座椅调整到适当位置(视个人柔韧情况而定),保持前腿膝关节打开并朝前,后腿伸直。脚跟着地,脚尖微微内收,然后最大幅度伸展手臂,使得整个身体成一平面。注意先控制腿部动作,然后延展身体。

3 雕塑臀部

不想把臀部坐得扁扁,就要抽空多做这个动作。支撑腿自然朝前,用手按压膝关节,保持髋部打开。然后身体前倾,用胸部去靠近小腿。整套动作要缓慢,并始终保持背部挺直。

4 训练

篇11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41-02

Excessive Anxiety and Subhealthy

DENG Yang-yang,LI Rui,advisor:ZHENG Hong-x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o comprehend,one is in order to cognize category,that is thinking activity in physiology appearance,it means a thinking,thought,idea of consider,it is an outside objective thing in the person's spirit and mentally normal replication or the conversion;the other aspect is a motion category,it happens when a person is under stress state,it means excessive anxiety,exceeding the body's adaptability.Thinking is the center of seven emotions,the seven emotions is beginning thinking,and also ending it.The thinking is useful for judging of seven emotions. Excessive anxiety to retardation of Qi,then hurt Zangfu-organs cause psychosomatic disease in the end,this is same as modern medicine's subhealthy,the author indicates excessive anxiety can cause the subhealthy by the modern medical theory.

Keywords:excessive anxiety to retardation of Qi;Qi-movement;subhealthy

1 思的概念

1.1 认知范畴之思―因志而存变之思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处之思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属心主导下的神志活动的一部分。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谓:“古文‘思’字从‘囟’到‘心’,即以心火照脑髓之义。”料想也是说思是思考、思想之意,乃属机体的神志活动,发于心而印象于脑中的认知过程,将思字拆分释其意,看来也不乏科学的道理。

1.2情绪范畴之思―忧思伤心脾之思 笔者认为这是过极之思,即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有时可兼忧虑、焦虑、恐惧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药》:“思则意舍不宁”等等。

2思的中心地位

从思与七情的关系而言,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思而否定为怒,思而肯定为喜,思而担心为忧,思后无奈为悲,思而危险为恐,不及思索而为惊,可见即任何情绪变化都必须经“思”而变化[1]。

2.1思发于脾 五脏之本 《素问・刺法论》言:“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认为脾主思虑,有协助心君决定意志之功,而且志意周于万物,美曰“谏议之官”。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旁,为五脏之本,五脏精气皆由脾气生化,故脾气是思维活动产生的基础。林亿《新校正》曰:“思者脾也,四脏皆受成焉。”可见,从思与内脏的关系而言,思当与五脏都有关,但与脾脏关系更为密切。思的情绪变化以脾释之,符合于情志与五脏对应的发生学规律。所以,脾思的情绪变化可以影响各脏,各脏情绪变化亦可影响于脾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2.2思成于心 神明之主 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此说也深及古代文人所认同,如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荀子在《荀子・解蔽》云:“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 这些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活动的器官来认识的。《甲乙经》亦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之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就是“心神”,精神思维活动也不例外。心神不仅了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因此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而思成于心,又是其它情志产生的基础,故可见思无论从情志和脏腑关系来看,都处于中心地位。

3 思致病的机理

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当思虑过度之时,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伤及脏腑,《素问・经脉别论》谓:“生病起于过用”。

3.1思虑过度 影响气机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的运动形式。人体正是有了这种维持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才能摄入所需,排出所弃,气血才能化生和发挥作用,从而形体得以成长,神明得以发挥,生命也就得以发生发展。《内经》有云:“故气得上下,五脏安之,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当思虑之时,凝神敛志,即“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以供思虑活动之需要,故气聚而不行,谓“思则气结”。过度的思虑,心、神、正气势必长时地、严重地“存”、“归”、“不行”,以致气机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其结果必然是郁而不运、滞而不行,进而出现嗳气、呃逆等多种气机紊乱的病症,充分说明思虑过度致病,始之于气,基本的病理形态就是“气结”。

3.2 思虑过度 伤及脏腑 脾气郁结 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说“思伤脾,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腑胀满,四肢怠情,故曰,思则气结。”脾为土脏,运化水谷,升散精微。一旦思虑太过,气机郁结,而土忌壅塞,气结则水谷不能运化,精微不能升清,浊气不得下降,以致积滞中焦,而形体无气所滋,故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四肢乏力等症状。

心神损伤 《灵枢・百病始生》有:“忧思伤心”,《灵枢・口问》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可以看出,忧愁思虑,使心系急迫,心系的急迫使气道受约束,这种约束造成气机不通利,所以就长声叹息,以舒伸郁闷之气。《素问・五藏生成》曰:“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当发展严重之时,如《素问・痹论》所述:“气忧思,痹聚在心”,邪之气引起忧愁思虑的,是痹聚在心。更有甚者,《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在这里指出心脏因惊悸和过分思虑而伤神,神气被伤,心无主宰,时常流露出恐惧的神态,心气大伤,血不能营运周身,所以形消肉脱,皮毛憔悴,色泽晦暗,死于冬季。

其他脏腑对肝胆肾的影响:所思不遂,也可影响及肝肾,男子表现为阳痿、遗精、滑精,女性为白带增多或月经不调。如《素问・痿论》言:“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后世医家张景岳也提出“因郁而病”,“欲邪思,……损惟在肾”“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等等。明代医家刘纯在《玉机微义》也说:“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萎,为白,为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这说明思虑过度不仅仅是伤及脾脏,而是影响多脏腑发病的重要病因。

4 伤思与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2] 。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它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3]: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受惊吓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汗出、腰酸腿疼等;或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日久出现轻微发烧、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降低、全身无力,或肩膀酸痛、头痛头晕等等症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已成为21世纪医学关注的热点。

亚健康一词,相当于祖国医学所称“疾”或“未病”、“小病”,按中医学理论分析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过劳和情志内伤是引发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其中过劳包括劳神、劳力、房劳。情志内伤主要就是指七情致病。而思虑过度不但是过劳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又是情志为患的首要因素。前文分析了当思虑过度之时,可导致气机郁结,不但耗伤心神,暗耗阴血,也会影响脾气,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化精乏源,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这恰恰与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相似,故可以说亚健康的发生始之于伤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志失调,精神过于紧张,或长期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减弱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情绪状态与A型免疫球蛋白(S-IGA) 的分泌有直接关系,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S-IGA 的分泌并提高免疫反应水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S-IGA 的分泌,并降低免疫反应水平[4],不良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情绪低落,较严重者也可引起抑郁症状;长期焦虑、紧张、抑郁或睡眠障碍,高强度的工作缺乏适当的放松及休息,均可引起紧张性头痛。周英等[5]也认为负性情绪是引起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忧虑可明显削弱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和DNA基因修复功能,促使原癌基因转化,诱使肿瘤的发生,由此可见,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情绪的影响,而伤思是其最主要的病因。故在临床调理亚健康状态时,可从心脾入手,通过调节情志因素,使气机畅达,并且运用温脾补心之剂,来恢复机体由于思虑过度劳神的病理状态。

5结 语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伤思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概括为情志病因―七情学说,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时,就会影响气机,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情志的致病机理是极其复杂的,笔者从思论之,旨在强调其在七情致病的中心主导地位,以及伤思与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调节情志,防止亚健康发生。

参考文献

[1] 汤朝晖,王米渠.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5):2005-2006.

[2] 龚海洋,王琦. 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40-02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积极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安徽省教育厅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53%,实现就业人数19万,就业率超过2008年同期,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肯定这些举措成效的同时,作为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仍然要反思,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高校教育缺失的因素,特别是随着2010届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中国经济尚未完全回暖复苏时,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大原因

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加之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变更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于是在每届毕业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就业困难户群体,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原因,或者对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或者达不到招聘机构设立的硬性要求,或者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

对于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原本依据自身的条件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却因为本人或家庭的原因而不去就业。这一部分学生中既包括打算提升学历或到国外留学者,也包括眼高手低、反复跳槽者。招聘机构的硬性要求,包括户籍、年龄、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举个例子来说,从往年的单位招聘信息我们可以看出,75.5%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9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要求,80%以上表明了容貌姣好、气质较佳,这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的毕业生,是指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岗位,但因为其心理素质、性格、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特别是一些因自卑而唯唯诺诺、怯怯畏畏的大学生,往往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高校教育的五点缺失

我们可以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高校身负培养人才之重任,在这一问题上也难辞其咎。高校与招聘企业的关系,类似于供应商与购买者的关系,而大学生正是其中的商品,高校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做到适销对路,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滞销或积压。具体来说,高校在以下五个方面是存在着教育缺失的。

第一,招生宣传不到位。每年新生报到后都有将近2%的同学要求换专业,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没有很好的介绍专业设置、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的专业设置固守陈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位,有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过于求,有时又不对一些冷门、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及时进行招生计划调整,从而造成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尴尬情况。第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相悖。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后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技能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培养重心始终置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结合实践,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培养出一个个书呆子进入社会,显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第四,缺乏必要的心理培训。据相关数据显示,患亚健康心理疾病者,大学生最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深重的就业压力,他们不能够很好或很及时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教育,缺乏良好的心态,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毕业生应聘时的正常思维和决策判断。第五,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知之甚少,书生气十足,不善与人交流,因而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赏识自己。

三、高校应积极采取的五项应对措施

综合考虑上述原因。高校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弥补高校教育缺失环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高校招生宣传时要通过针对性的招生简章,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充分的宣传自己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并保证招生期间咨询电话的畅通无阻。第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具有前瞻性,要有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要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注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第三,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系合作强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第四,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通过召开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准备。第五,学校在加强专业课程培养的同时,可组织大学生选修创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社会关系等课程,举办模拟招聘、应聘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综合素质。

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户群体”也会越来越多,这不仅加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高校教育缺失问题,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最终解决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6).

篇13

健康管理就是通过有机地整合自身和医疗机构、保健机构、保险组织等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资源,为每一位加盟的社会成员即医疗保健服务消费者提供系统、连续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以最合理的费用支出得到最全面而有效的服务,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健康风险和医疗费用支出。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安全预测评估,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本文从健康管理的视角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使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内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预防和解决。

一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问题

1.脑卒中患者康复期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去限定,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甚至是在患病的急性期即已经开始实施康复护理措施,所以,在康复护理中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期分为急性期康复、恢复期康复和后遗症期康复。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康复中,存在不同的安全护理问题,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进行预见性的安全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会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或癫痫等,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医院及社会养老机构带来很大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出现的安全护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发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跌倒、坠床、走失、误吸、皮肤受损,特别是吞咽障碍,如:吞咽障碍患者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以及抑郁、社会隔绝等负性社会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王玉华提出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存在用药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见性和联动性的管理措施,以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用药风险认知和依从性,促进居家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用药。同时,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服老、不想依赖别人、不容易接受别人意见、固执己见的心理特征,在自身躯体功能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不寻求帮助,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意外等不良事件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加强呼吸道、坠床与跌倒和烫伤等安全隐患问题的预见性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健康管理理念

1.健康管理的概念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曾经提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和公共预防医学专家黄建始在《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在南京医科大学徐文君的研究中将健康管理视为符合当今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一种健康管理理念,全面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健康管理效果。其内容包括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危险因素的分析、监测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干预,实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之目的。

2.健康管理的对象

健康管理理念不仅仅限于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同时还包括亚健康人群及健康人群,而且针对不同人群都有相应明确的健康管理目标,如:以保持健康状态的健康人群的管理、以疾病预警为目的的亚健康人群的管理、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目的的高危人群的管理、以缓解病情为目的的已患病人群的管理。

那么作为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他们当然属于已患病人群,在健康管理理念中对已患病人群治疗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参与自身健康改善。不仅需要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全面改善,更是要监控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穆荣红等的研究中曾经提及社区居家脑卒中患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服药和遵医行为。由此不难看出,运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服药安全护理的管理可以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服药安全的风险水平。

3.健康管理理念在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的实施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