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难点

高中化学难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5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化学难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高中化学学科具有实验性、实用性、基础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基本化学用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二是基本技能,包括基础化学理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科学态度,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发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开展多样的教学,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在化学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让学生在探索化学的道路上不停前进,更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还应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亲自做化学试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科学探究的科研素养,我们不仅要把前沿的、先进的化学思想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把握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历史中感悟,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化学学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可偏颇地只看到学生的学业成绩。

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我认为化解化学教学难点总体原则就是化繁为简、由易到难,把抽象、晦涩难懂的化学规律、概念定义、化学原理通过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吸收、消化。下面我谈谈在解决化学教学难点时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创设探索情境,化解教学难点

任何难题的化解都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分析、思考、探索,需具备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为培养学生这种积极向前、自主探索的科研态度,我们需要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心智水平和心理规律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需要克服学习难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顺利达到课程要求的认知目标。

如在讲授《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这部分教学难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给学生演示“番茄原电池”的趣味科学实验,并提问:音乐卡发声原理是什么的呢?然后给学生时间相互讨论、提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讨论后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电流的通过是音乐卡发出声音的原因,但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用茄子或黄瓜替换番茄是否可行?那如果用稀硫酸代替番茄不更好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拓展开了。他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很快就建立起了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的概念,此时,我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评价,则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高了,真正体验到了化学是那么有趣、那么实用,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

二、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化解难点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的,通过设计合理的先行组织者,在新旧知识间穿针引线,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以旧知引出新知,以旧知指导新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掌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建立恰当的先行组织者,是打开化解教学难点之门的又一把钥匙。

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碰撞理论”时,由于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此类抽象的化学理论,很难理解。此时可以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这样一个先行组织者――投篮,关于篮球运动,大家都很熟悉,也能深刻体会影响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力度,一个是方向控制,此二者是决定命中率的关键,不可或缺。从此处入手,逐渐引导、引伸、迁移到化学反应的本质,自然引出活化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碰撞理论”概念,完美实现知识的同化、迁移,把一个复杂、抽象的化学现象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点得到顺利化解。

三、实验是化学难点教学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构成了化学知识教学的感性材料,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一个个化学实验器材,默默地为学生再现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实验中化学教师应该让位于“量筒老师”、“烧杯老师”、“试管老师”,让它们尽情地“说话”。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认真观察,主动猜想,再进行验证,完整地体验化学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从而化解教学难点于无形之中。

四、循序渐进,分散教学难点

化学知识体系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化学教材也是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编导的,具有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新的认知和思维特征。我们应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把一个大的教学难点进行合理分解,把其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难点,然后像上楼梯一样,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一点一点地化解,并最终突破大的教学难点。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39-01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部分可谓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同学都存在不能准确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以及无法准确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状态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化学平衡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化学反应移动方向以及平衡状态判断两个难点,使用适当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提升教学质量。

1 化学反应平衡教学难点及常用判断方法

在高中化学平衡的判断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不能熟练的掌握判断方法,在进行判断时使用方法错乱,在应用相应原理时不能全面考虑应用条件。高中阶段的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勒夏特列原理、碰撞理论以及浓度熵规则,这三种方法的概念在课本中有详细的介绍,下面举一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三种方法化学平衡的判断。

例1 在体积密闭的容器中,正在发生N2(g)+3H2(g)?葑2NH3(g),待此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在密闭容器中通入部分氢气,此时,容器中的反应该如移动,各化学物质的浓度如何变化?

首先,我们利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当加入氢气时,反应必然朝着减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所以,此时反应向着正方向移动,容器体积不变氢气反应必然消耗一定的氮气,因此,N2(g)浓度减小,反应生成了部分NH3(g),因此,NH3(g)浓度增加,虽然反应朝着减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但是不能将加入的氢气完全反应掉,因此,H2(g)浓度增加。勒夏特列原理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平衡判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用也最为频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此种方法的教学,从定义、使用条件以及判断方法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准确判断。浓度熵原理的应用频率仅次于勒夏特列原理,此种方法适用于表象不明显,但是存在数据或者可判断数据变化的化学平衡类题目,例如,存在一个反应aA+bB?葑cC+dD,当反应到达平衡状态的时候,可知存在常数K=〔C〕c〔D〕d/〔A〕a〔B〕b ,此常数保持不变,此时反应处在平衡状态。浓度熵的表达式为Q=〔C〕c〔D〕d/〔A〕a〔B〕b,当化学反应条件或者化学物质的量增加或者减少时,Q的值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QK时,反应就向逆方向移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浓度熵属于定量的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活用,用于定性的判断。

碰撞理论也较为常用,主要是通过定性判断反应两方的碰撞频率,通过碰撞的频率来判断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以本题为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部分氢气,导致氢气与氮气、氨气的碰撞频率增加,但是氢气与氨气不发生反应,因此,反应朝着生成氨气的方向移动,并且还可以判断出,反应到达平衡时,可逆反应的速率大于原反应速率。

2 高中化学平衡判断教学策略

化学反应平衡的判断虽然复杂,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寻找化学平衡类题目的规律,根据题目中的标志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准确而快速的判定,例如遇到某题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学生立刻想到勒夏特列原理,出现较多的数据,且前后数据发生变化,考虑使用浓度熵原理;遇到化学反应平衡速率变化时,立刻想到利用碰撞理论。在学校考试或者高考中,化学平衡类题目并非上例那样简单,需要学生将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灵活判断。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敦促学生养成严谨的习惯,在读题时将重要的条件作出标记,判断之前认真思考是否符合应用条件等,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2 在某温度时,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存在X、Y、Z三种气体,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当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其他的条件不发生改变,改变反应的温度,其中Y气体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那么根据以上条件,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图1 图2

该反应的方程式为:X(g)+3Y(g)?圳2Z(g),且H>0。

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提升环境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X的转化率降低。

篇3

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一些电解质在熔化和水溶液中电离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比如,NaHSO4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NaHSO4在溶液中时:NaHSO4=Na++HSO4-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比如,CaCO3难溶于水但是强电解质,CH3COOH易溶于水但是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比如,NH3、CO2通入水后,水溶液导电,但是NH3、CO2都是非电解质,之所以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通入水后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和H2CO3。

6.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的溶度有关。

二、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高考是高校面向社会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其命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的题型与学生们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其考察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审题的能力,能否挖掘隐含条件直接决定了这类题目的得分与否。(1)有些题目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2)有些题目要求不能共存,但是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环境的酸碱性(PH值、酸碱指示剂、加入金属冒出气泡等)、溶液的颜色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正误判定。(1)书写。要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写、拆、删、查几步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一些常见的方程式掌握,然后抓住酸式盐的几个典型题例,把过量问题彻底解决;(2)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质量、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4.离子推断、除杂和检验。离子反应的运用,做这类题目需要把握反应机理、认真审题。

三、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电解质问题频繁出现于高考试题中,常考常错,令老师和同学们深感头疼。其实,仔细看起来,其考查不外乎两大块:(1)概念;(2)离子。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没有窍门可供选择,只需要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关键是第二板块内容,离子问题,对于离子问题的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了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1)离子共存;(2)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3)离子除杂和鉴别;(4)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析离子问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比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在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再比如,离子除杂问题,一定要注意是逐一除去还是无限制的除去。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紧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只要能发生离子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凡是能供大量共存的,一定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自会很容易解决。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问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我们可以首先检查方程式两次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让每一道题都是精品,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总结解题方法,并得到解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锋.离子问题解析策略.高校招生,2007,(2).

篇4

等效平衡问题涵盖知识丰富、考查方式灵活,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甚高,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近年的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等效平衡的考查都有所升温,题型的衍变更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使许多学生谈“等效平衡”色变,因信心不足而导致丢分。

对于等效平衡学习这一难点的突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解题思路的引导,为学生提炼出解答等效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应用中从心理上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最终做到能从容应对。

一、等效平衡内涵的教学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恒T、恒V或恒T、恒P),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反应物用量,达到平衡时各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都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在等效平衡内涵的教学中,学生对等效平衡中“百分含量相同”的理解往往会与化学平衡状态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混淆,因而教师要强调这里的“等效”是“比例相等”,从而让学生对概念的抽象描述有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着重分析等效平衡问题中的几种常见题型,并对其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从而逐步解决等效平衡学习的问题。

二、解决等效平衡问题的“”

在日常的教学中,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针对等效平衡中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总结了解题思路的“”:“一模一样、比例相同”,让学生在学习中分析,分析中总结提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1.“一模一样”

“一模一样”是指在等效平衡问题中,使用极限转换法后,同一可逆反应的各相同组分的物质的量与初始状态“一模一样”,即完全相等。这一思路常用于恒T、恒V条件下的非等体积反应。如:N+3H?葑2NH的等效平衡问题。

2.“比例相同”

“比例相同”是指在等效平衡问题中,使用极限转换法后,同一可逆反应的各组分之比与初始状态各对应相同组分之比相等。这一思路适用于恒T、恒V条件下的等体积反应,如:H+I?葑2HI的等效平衡问题;还适用于恒T、恒P条件下的等体积或非等体积反应,如:N+3H?葑2NH、H+I?葑2HI的等效平衡问题。

三、“”解法应用

例1.在密闭容器中,加入3mol A和1mol B,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葑2C(g)+D(g),达平衡时,测得C的浓度为w mol/L,若保持容器中压强和温度不变,重新按下列配比作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仍然为w mol/L的是()。

A.6mol A+2mol B

B.1.5mol A+0.5mol B+1mol C+0.5mol D

C.3mol A+1mol B+2mol C+1mol D

D.2mol C+1mol D

解析:该题属常见等效平衡问题。基本思路是:(1)非等体积可逆反应,利用“极限转化”原则,把四组配比物的物质的量按照方程式的计量数化归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只要加入量“一模一样”,就属于等效平衡。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断,B、D符合要求。

例2.(2007四川高考)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2 mol HO(g),发生反应CO+HO(g)?葑CO+H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子大于x的是()。

A.0.5mol CO+2mol HO(g)+1mol CO+1mol H

B.1mol CO+1mol HO(g)+1mol CO +1mol H

C.0.5mol CO+1.5mol HO(g)+0.4mol CO+0.4molH

D.0.5mol CO+1.5mol HO(g)+0.5molCO+0.5mol H

解析:等体积可逆反应的等效平衡问题。基本思路:(1)利用“极限转化”原则,把四组用量配比按照方程式的计量数化归为反应物的量;(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只要初始加入量成比例,满足“比例相同”就属于等效平衡。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断A等效平衡,其他配比不等效;(3)要满足题目条件,使CO的体积分子大于x,只需在满足等效的基础上增加CO的物质的量,从而得出答案B。

变式:(2008年高考全国Ⅱ)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g)+H(g)?葑CO(g)+HO (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篇5

二、连线甲醛的氧化反应

甲醛结构的特殊性,注意其产物并非甲酸,而是二氧化碳和水。另外,乙烯加成为醇或卤代烃,又可将烃和衍生物连成一串,将烃及其衍生物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小结:①能与特殊试剂反应的官能团或有机物,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②反应条件决定的反应类型,如氯气(光照)———烷基取代,铜(加热)———醇的氧化反应,溴的四氯化碳———加成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卤代烃的水解,氢氧化钠醇溶液———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等。③官能团的消除。通过消去反应等消除卤素原子、醇羧基,通过加成反应或催化氧化反应等消除醛基等。④官能团的引入。如双键的引入方法: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会生成双键化合物,醇的催化氧化生成醛或酮等含碳氧化键的化合物等。再如卤原子的引入方法:烃与卤素单质取代反应,不饱和烃与卤化氢或卤素单质的加成反应,醇与卤化氢的取代反应等等。⑤官能团的衍变。

三、建网

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但规律性很强。在复习中,通过横向、纵向的知识梳理,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高考复习中以结构为主线,做到“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凌乱的知识结成网,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获得较高的复习质量和效率。

四、精练

有机化学复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题加以巩固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味盲目地搞“题海大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要选择符合考试说明又具有典型性的试题,坚决放弃偏题怪题。还要从做题中善于总结,及时查缺补漏。如:用式量为43的烷基取代甲苯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所得芳香烃产物的数目为():A.3、B.4、C.5、D.6.【考点直击】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苯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又考查了根据式量求烃基的方法。【解题思路】式量为43的烷基为C3H7—,包括正丙基(CH3CH2CH2—)和异丙基[(CH3)2CH—],分别在甲苯苯环的邻、间、对位上取代,共有6种。烃及烃基的推算,通常将式量除以12(即C原子的式量),所得的商即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本题涉及的是烷基(C3H7—),防止只注意正丙基(CH3CH2CH2—),而忽略了异丙基[(CH3)2CH—]的存在。答案: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