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硬件的作用

计算机硬件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10:3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计算机硬件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的作用

篇1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与科研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当前民众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充分实现对计算机发展中的软硬件设备完善、计算机性能和水平的提升、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研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网络技术及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各行业的全面进步。自上世界90年代,我国已经加入互联网中,并逐渐实现了开放的中国公共互联网网络,实现了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正因为互联网能够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和机会,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展开科研工作的核心技术。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成熟的趋势,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实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1]。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应用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协调,从而实现更加透明化的网络资源整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的软件,虽然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却在计算机的整体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充分利用软件与硬件的作用,以便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使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流畅。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在计算机中,主要是指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打印共享局域网、邮件服务器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共享、网络存储共享、资源备份、设备共享等,在通常情况下,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如:教育类资源的共享、专业文献的共享、应用文书的共享等,这些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中的作用来实现的[3]。因此,网络技术对于资源共享来说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若是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只能是单纯的机器,并没有存在的真正意义。

2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存在,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如今社会的人们来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经过不断地发现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切实说明了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1)具有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软件许可中,我国通常采用的是人工管理的方式,手动定期开放和关闭,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要,但是与我国当前全天开放的状态相违背,从原来的定期开放和关闭逐渐变成了任意时间开放,这样很容易对网络以及机器的使用造成影响,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去管理,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使用,还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对于软件版本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空间上和认知上的差异,很多人使用的软件版本都存在着不同,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工作站放到同一地区,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仅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还浪费了很多人力,且容易导致机器的损伤。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来说,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4]。面对上述问题,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用户只有在具有软件许可证的条件下才能对软件加以使用,这不仅是对软件自身的一种保障,同时也能够对计算机以及软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给予一定保障。当计算机中的软件许可证被释放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软件进行使用。就目前计算机系统发展中的常用性软件而言,通常会将办公软件安装在以往的计算机服务器上,因此在用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过程中,会占用较多的CPU,在数据的处理速度上也较慢,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实施其他的操作,将会导致CPU内存占用过多,而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获取相关信息的知识。就整体效率而言,这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处理方式。而在利用软件网络通行证自动化管理模式后,能够充分降低计算机使用中的CPU内存占用量,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减少计算机系统处理相关数据的时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各项资源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共享,最终形成比较全面和快速的计算机资源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实现更加高效的工作[5]。2)具有强化软件安装的作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通常会在计算机中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而在通常的办公条件下,一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经常会占用内存,导致计算机硬件内存经常被占用,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占用着用户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此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在计算机系统发展中,对软件的使用能够充分实现自动化的选择。在计算机网络安装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软件安装环境的强化,能够从不同程度上降低计算机使用中,其硬件运转时资源的占有空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运转时,其资源产生的诸多资源压力,提升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性能和水平。用户只需要在相对应的网络系统上登录,就可以对服务器实施自动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软硬件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对用户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备份和管理,以防止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避免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困扰。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为用户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在当下人人都需要计算机的时代,网络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此外,在传统的软件安装选择方式上,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计算机上的资源丰富程度来进行选择和安装,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在资源不是非常丰富的时代,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后,软件的安装已经不再需要用户自己进行选择,相反,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实现软件的自主选择和安装。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不会造成数据的拥挤现象,在内存的占用上也提升了许多,计算机的运行效率有效提升[7]。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软件的费用相对较高,有的甚至要比硬件设施的成本还要高,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成本,而瘦客户机的应用则不需要进行软件的购买和安装,该机器会主动分析网络软件以及硬件资源的丰富性,并以此为基础自动为客户安装需要的软件,这样,在基层软件的共享工程中,可以为用户节约很大一部分开支。3)具有内外资源共享、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计算机中,所使用的外部设备主要是一些单挂机来对整个服务器或是工作站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在运行的过程中负担较大,不仅会影响计算机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就是将计算机中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有效结合,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后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中,通过软件的开发历程,进行相关模型的创建,实现了内外资源的共享,而这种内外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也促进了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发展[8]。如:最初的V模型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TDD,这些都是围绕着内外资源贡献而进行研发的,在这其中,相关研发人员在软件的开发和完善过程中将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自动转换,创建了合适的模型。因此,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此外,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还能够对外化磁盘实施网络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网路技术在计算机硬件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系统管理员直接对用户进行管理,实现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二,磁盘自动挂接,在用户需要相关资源时,计算机可以自动查找相关数据,并及时输出,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外化磁盘网络管理。这样的方式是如今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不仅仅是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9]。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机器的安全保护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很多资源还存在着容易被窃取的危险,软驱、光驱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而Windows瘦客户机的整体性能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这种机器的安全性能很高,在基层共享工程中主要应用于舞台艺术、应试节目、教育领域等,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在性能上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会替代老式的计算机。

3结束语

总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网络技术研发工作还在不断深化,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在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有效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前进的空间非常大。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会发挥出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试论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信息系统工程,2016,5(2):49.

[2]于童.网络技术应用下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7(4):75-76.

[3]付潇宇.浅析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11):182.

[4]范玉红.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9(8):27-28.

[5]任军,王子超.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3):235+237.

[6]宋晓鸣.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10):26.

[7]靳令征.论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5):46-48.

篇2

众所周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当前,在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等大背景下,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怎样设置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适应工作岗位的具有核心专业竞争力的学生呢?

 

一、课程定位分析

 

1. 课程定位

 

信息化社会下的检验人才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医学理论、动手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基本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是一名合格检验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定位为: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知识必须与够用,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使用意识的形成。

 

2. 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的能力在医学检验专业能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是检验专业的辅助工具,是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3. 课程作用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为今后岗位任职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储备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职称升级、认证考试所需。

 

二、课程开发与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所以该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如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本,设计思路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设计结合专业需求的典型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2. 设计方法

 

怎样形成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呢?利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划分出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最终教学项目。进而制定出培养检验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 课程体系

 

检验专业对信息技术能力需求,分为通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需求,因此将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1+X”模式的课程体系。

 

“1”即公共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网络基础、信息安全等构等,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完成,安排为第一、第二学期必修课。

 

“X”即专业发展模块,属于计算机高级应用范围,由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平面设计、医学信息检索、医学信息系统(LIS系统)这些课程实现。安排为第三、第四学期选修。

 

4.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

 

能力目标:较强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课程内容及项目、学时(总计64学时)

 

项目1:怎样选购电脑(6 学时);项目2:设置个性化电脑(2学时);项目3:文件的管理(4学时);项目4: Internet的使用(6学时);项目5:用Word撰写运动会报名通知(2学时):项目6:求职简历(4学时);项目7:制作检验设备使用说明书(4学时);项目8:毕业论文排版(4学时);项目9:制作病人通讯录(4学时);项目10:病人检验指标分析(4学时);项目11:病人复查通知单(4学时); 项目12:制作“检验知识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3:制作“生日贺卡”幻灯片(4学时),项目14:制作“内科护理学”讲座幻灯片;(4学时);项目15:安全使用计算机(4学时);项目16:综合练习(4学时)。

 

6.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他们习惯“流媒体”,喜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认知事物,存在学业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

 

7.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为了获取更多的上机实践时间,为了更好地实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获得最大化教学效果,采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结合行动导向,试用角色扮演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讲练结合教学、分层教学法等,采用声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愿学、乐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制作生日贺卡”这节课为例,教学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如下:①虚拟工作环境与工作职位,创建工作情境,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指导;③学生讲解或展示成果;④师生点评;⑤考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上机操作时间,实现了学生高效学习、教师轻松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质量保障举措

 

为了保障有效的教学,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教学资源

 

采用的教材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实用性、实践性,可教学也可自学,也可用于职业认证及等级考试,专业应用也可职业应用。结合“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极域电子教室,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计算机中心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开放,提供更多的自学便利。

 

2. 师资队伍

 

本校计算机教师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队伍,都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相关院校,他们吸收新知识快,动手能力强,与计算机学科特点相吻合。

 

3. 课程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计算机课程采用全程化、立体化、标准化的考核方法。全程化包括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是指课堂考勤、作业、上机实验的考核,标准化由国家等级考试来体现。

 

五、课程特色与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精准对接专业需求;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下的翻转课堂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资格认证考核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自编教材的项目及案例更符合专业及岗位的需求,具有相近性、实用性、实践性。

 

篇3

药品检验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要处理药品质量监督检验、国家药品标准的起草与修订、药品质量与药品检验方法的研究、新药审批等工作,涉及大量的药品信息[1]。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给药品检验机构的业务处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快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信息可统计和分析能力强等优点在药检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技术水平也逐日提高,药品检验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为药品监督执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对检验过程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将收集到的各类药品检验信息加以分析,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使监管者能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笔者经过多年药检部门的工作积累,认识到将药品检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加强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药品检验的效率,保障药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1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检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自1984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情报处(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信息处)成立起,情报处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药品检验信息化建设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中央、省级和地市级三级药品检验计算机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药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及信息技术硬件产品价格的下降,全国各省级和口岸药品检验及部分地市级药检机构都建成了局域网,逐步展开了业务和行政办公的网络化。以中检院为代表的部分药品检验机构建成了自己的网站,把对外宣传、检务公开和为客户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中检院综合管理系统、省级药品检验业务管理软件在各单位的业务和行政办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药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2]。此外,上海、广东和北京药品检验所业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了符合国家实验室认可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成为了全国药品检验系统的检验业务软件建设的排头兵[3]。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药品检验工作带来的效果

首先,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了药品检验的工作流程,增强了检验数据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有效地保证了检验信息长期保留的科学价值。以往,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只是简单的互相参考借鉴,随着IEC/ISO实验室认可准则的逐步推广,各级药品检验机构通过认可,符合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药品检验机构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检验数据更加科学有效。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加强对药品检验过程管理,提高检验工作效率。以笔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为例,高效液相色谱仪网络化管理就是很好的实例,此种管理模式提供对于仪器、用户、数据的强大管理能力,配合相应网络软件的使用,实时完整准确地保存试验用仪器的各类信息,确保各类数据的原始性和可追溯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直观的管理界面来完成相应的集中管理工作,检验人员可根据实际工作合理安排使用仪器,避免了以往仪器和人员的分散式管理及仪器使用安排不合理导致检验效率低下情况的发生。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药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检验工作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是各级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各级药品检验机构人员进行信息化意识的培训,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建设及能对药检工作带来哪些成效,要让相关人员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大意义。

3.2 地区之间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相对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已走在前列,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基层药品检验机构连联网都还存在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药品检验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政策到资金都有所倾斜,如2006年开始的中西部药品检验所发展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3.3 人力、财力不足

经费与人才严重制约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我国西部的广大欠发达地区,人力和财力的不足是导致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在加大投资,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把有限的资金和人才用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脚踏实地地把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做起来。

3.4 管理体系滞后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会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普遍比较零散,尤其是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合理使用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机的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在利用与借鉴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全国药品检验工作实践,建立一个符合药品检验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有力地开展药品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工作。

3.5 技术体系不健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均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规范,但这些规范具体到

各地区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很多行业和国外相关行业已有非常详尽的信息化技术体系资料。从技术的角度,这些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可以充分利用与借鉴。

4 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药品检验机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建设已是势在必行,这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到药品检验系统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在国内、外很多行业也经过了多年的成功应用,对于我国药品检验机构来说,计算机网络建设就是使用成熟的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引入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借鉴其成熟的管理软件,结合我国药品检验的实际情况开创我国药品检验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新局面。

篇4

工程项目监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工程建设的过程实行动态管理、量化和科学的系统管理和控制,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建设的实际现状(进度、质量、费用等)有无偏差,为监理工程师决策和指导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

工程项目监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网络,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要对各项工作流程和管理目标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也必须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是工程项目监理的基础,而这些数据的建立、维护、更新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

主要监理信息的分类

投资控制信息。投资控制信息是指与投资控制直接有关的信息,如各种估算指标、类似工程造价、物价指数、概算定额、预算定额、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合同价 、施工阶段的支付帐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费、人工费、运杂费等。

质量控制信息。如国家有关的质量政策及标准、项目建设标准、质量目标的分解结果、质量控制工作流程、质量控制工作制度、质量控制的风险分析、质量抽样检查的数据等。

进度控制信息。如施工定额、项目总进度计划、进度目标分解、进度控制工作流程、进度控制工作制度、进度控制的风险分析、某段时间的进度记录等。

合同管理信息。如经济合同、工程建设施工承包合同、物资设备供应合同、工程咨询合同、施工索赔等。

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投资控制。概算、预算、标底的调整;预算与概算的对比分析;标底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合同价与概算、预算、标底的对比分析;实行投资与概算、预算、合同价的动态比较;项目决策与概算、预算、合同价的对比分析;项目投资数据查询等。

进度控制。编制单代号或双代号网络计划;编制多级网络;工程实际进度统计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间动态比较;工程进度变化趋势预测;计划进度的调整;工程进度数据的查询等。

质量控制。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设计质量的鉴定记录、查询;材料、设备质量的验收记录、查询、统计;已完成工程质量的验收记录、查询、统计;项目实际质量与质量要求、质量标准的分析;安全事故处理记录、查询等。

合同管理。合同结构模式的提供和选用;合同文件、资料登录、修改、删除、查询、统计;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处理;合同执行情况报表;涉外合同外汇折算;经济法规库(国内、国外)查询等。

工程建设监理的信息管理是由工程建设监理信息系统完成的。它是以计算机为手段,以系统思想为依据,收集、传递、处理、分析、存储建设监理各类数据,产生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 .它的目标是实现信息的系统管理及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一般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是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使用及存储、产生信息,提供给监理各层次、各部门、各阶段,完成沟通作用。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帮助决策者利用知识、信息和模型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人-机交互式系统,主要完成借助知识库帮助、在数据库大量数据支持下,运用知识,特别是本专业有关各学科专家的经验,来进行推理,提出监理各层次,特别是高层决策时所需的决策方案及参考意见,相当于给监理公司一个智能性极强的大脑。

利用监理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监理

1.规范监理,减少监理人员操作误差监理作为一种行业,它主要是为业主的项目建设提供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实施于项目建设过程,体现在项目最终目标实现的程度之中, 因而是一种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产品。如何切实提高这种服务水平,使监理工作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软件发挥了很好的功能。

软件为监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操作框架。这种规范建立在现有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上,辅助用户减少工作中不应出现的偏差和疏漏。它不只简单地提供一些文本和信息,指示用户如何操作,而是把这种规范融入到使用过程中。以文档管理为例,软件为监理可能使用的各种文件设置了标准格式或表格,并可利用计算机判断用户填入数据的类型,尽可能地防止错误数据的填入。这实际上规范了用户对监理文件的正确用法,并使生成的文件由系统统一归档管理, 从而根本上防止了保管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难以查阅的现象。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既不希望这种规范和框架限制住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不希望它限制住不同公司的个性发展。在这点上软件也作了有益尝试,从文件代码到文件格式都允许用户进行改动,并引入自定义文档功能,使用户能在制订本公司文档标准时,在规范的系统支持下有很大弹性区域。

2.把握开发重点,简化监理工作繁琐事务软件把监理事务操作中最需要计算机处理或辅助管理的信息进行了全面归纳,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潜能,把人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前述的文档管理便是一例。还需值得一提的是质量评定模块,利用这个功能,监理工程师只要专注于收集数据,其它繁琐的数据统计和程序化的评定工作均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面对计算机的统计和评定结果,监理工程师也不处于被动状态 ,因为程序赋予他一定的修改权限,以适应特殊工程的评定。利用软件所节约的时间和人力,对监理公司来说就是一种效益;同时还可大幅度减少评定结果的误差率,对提高监理工作的质量水平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如果软件不体现监理业务与计算机功能的最佳结合,只是孤立地把各项事务电脑化,这样的软件就不是监理工程师的辅助工具了。软件开发者在这方面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路。如投资控制中的工程项目清单在初级版本中全部由用户自己输入,这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都有很大的工作量,使用也很不方便。究其根源,就是监理业务与计算机功能上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当前版本中一般都有“定额库维护”的“数据传输”功能,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带动了整个模块功能的使用。当然作为一个用心使用软件的用户,对软件还有更高的期望值,这种期望一般来说就是潜在的结合点。软件的升级和功能改进就是不断地寻找最佳结合点的过程。作为用户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较适用的软件,并进行不断地升级和功能改进。

3.增强处理功能,开拓监理软件设计新思路当前软件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事务,而不是简单地收集、汇总和显示信息。以工程项目监理软件SRIBS-2.2版中分项工程工序质量控制为例,该模块表现出软件设计的一个新思路。计算机在收集施工数据的基础上,便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当质量数据不符合有关验收规范和标准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提供可能的原因分析,并自动生成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档案卡;当进度不符合常规情况时,同样会提示生成质量问题档案卡。最终对每个分项工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施工档案,用户可以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检索与查询,从而初步具备了专家咨询系统的功能。这种功能有助于把监理人员从消耗在某些事物性工作上的精力有效地解放出来,专心于其它技术性工作或管理工作。

4.应用先进技术,推动计算机辅助监理软件把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手段应用于监理行业,丰富了监理的管理方法。当前软件中的通讯网络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远程通讯的新功能,使得工地上的文件和数据能及时上报监理公司本部。公司通过察看这些数据,不仅可监督具体项目是否按规范操作,而且能起到宏观调控公司运营的作用,从而对合理安排公司人员、设备等资源都可发挥作用。目前软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适应不同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管理功能,完善管理手段,对软件开发者来说都是新课题。

当前监理软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1.软件应用投入不足。由于许多单位的领导和项目决策者对监理软件认识的局限性和财力的限制,目前我国在监理软件应用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包括购买软硬件的投资、人员培训的投资都无法满足需要,加之使用软件所产生效益的滞后性和间接性,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2.缺乏先进适用的监理软件。单纯依靠购买国外的商品化软件,不仅费用昂贵,而且由于应用环境的差异,许多国外的优秀软件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而国内自行开发的一些商品化软件和专有系统,却由于在管理理论支持、开发团队构成方面的一些原因,无法满足大型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需要。可以说,目前国内性能先进并适合现有工程应用环境的监理软件并不多见。

3.缺乏良好的数据环境。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原本用来进行工程数据处理的软件却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数据支持。数据的缺乏、基层数据管理的混乱、项目参与各方数据传递过程的延迟等都是制约工程软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因素。

4.现有监理软件使用者的素质缺陷。目前我国工程监理人员普遍缺乏使用软件所必须的计算机和外语基础,同时对工程监理的基本方法和理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也影响了监理软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监理软件在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表现在许多公司不愿在软件上投资;第二个层次是有与没有的问题,表现在缺乏先进适用的优秀软件;第三个层次则是如何用好的问题,表现在已经安装软件的公司如何充分发挥软件功能的问题,在上述问题中,第一层次的问题随着现代监理理论在我国的普及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必将得到解决。较深层次的问题则涉及如何依托工程监理软件来构建高效率的工程监理信息系统的问题。它涉及到对工程监理信息系统的认识问题。工程监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不仅应具备一套先进适用的工程监理软件和性能可靠的硬件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一整套与先进的计算机工作手段想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工程监理组织体系。因此,解决困扰我国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层次的问题,必须提倡在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四轮驱动”——同时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的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体系。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信息管理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 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5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建设的基本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在原先的计算机原理、输入法训练、计算机辅助工具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与多媒体应用等新技能,实用性更强。在改革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技能,这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成为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辅更强,甚至成为各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

2.教师是精品课件制作的主力

教师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他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是精品课制作的主力和具体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改革重在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入门课,陈旧老化的黑板式教学,简单演示式的电子教案,已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工作要求。高新技术应用软件模块的引入及多方位与相关学科的链接,进一步地要求精品课件建设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几点体会

1.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制作

精品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组建了课件制作小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章节、模块分配给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一个课件量精确到每节课的45分钟,再将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课件制作小组进行各课件的“串接”,然后按教学计划,课件随机由代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后征求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意见,经过后期改进,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精品课件教学工具。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推出,课件制作小组在原精品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使精品课件始终与先进技术接轨。

2.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专业化链接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其他专业的辅助作用增强,成为其他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这就要求精品课件必须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链接,因此课件制作小组特别增加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的课件时,结合机加工专业的万向轴专业课教学,将万向轴的工作原理通过幻灯片制作并展示出来。再比如我们在制作“EXCEL电子表格”一节课件时,将财会专业的“数据统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计算化公式、统计报表结合赶来,深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3.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互动性

应用精品课件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精品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运用的学习工具。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精品课件的使用,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精品课件放到了校园网上,以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下载。同时,我们向学生们公布了课件制作小组的邮箱并开通BBS,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论坛供大家讨论交流。师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精品课件的更新与改进。

4.大胆尝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新的考试方法

引进了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按精品课件的章节及教学进度进行阶段化、模块化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节精品课件所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成题库。在每一个精品课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学分,按总学分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三、验证教学应用效果

篇6

我校原来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常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和初步的网络知识。由于课时较少而内容较多且繁杂,基础知识冗长过时,内容全面但无法深入讲解,与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要求和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勤较差,又由于考核规定学生以参加等级考试且通过为标准,基本不设课程过程中的考核,教师无法掌握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情况,从而使该课程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要改变以上问题就要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相关专业要求入手,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之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原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适用于学校的各个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 XP、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Internet应用等基本操作。熟练的处理各种文档、数据等。”新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学习和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类的基础课。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根据专业要求学习和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应用等相关基本操作。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在上述教学目的要求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应掌握的内容更加清晰,而且规定在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掌握本专业职业技能需要的各种文档、数据处理方法”。这就为不同专业根据特点有侧重面的教学提供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

原大纲的教学要求:

1、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习计算机编码、程序等基本概念。2、能够熟练的进行Windows文件操作3、能够熟练的处理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辑、表格处理等4、能够熟练使用Excel处理数据,计算、表格编辑、图表生成等。5、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6、能够使用IE、OE访问网页和处理邮件。

新的教学要求必须研究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再应用基于工作工程的理念组织教学模块。下面分别以幼儿师范和财会专业为例:

幼师专业:

考虑到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工作中主要应用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同时使用简单的文字编辑和表格处理,所以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教案的编写(文档处理);3、教学演示文档的制作(PPT使用),教学重点;4、教学素材的搜集(网络应用)5、班级学生数据处理(Excel使用);

财会专业:

基于同样的思想,财会专业突出数据处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微机的基本使用;2、财务报告的编写(文档处理);3、财务数据处理(Excel使用),教学重点;4、网络的简单使用(网络应用)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原大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在内容安排和要求上主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标准进行。主要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课堂讲授内容中以讲授和学员实习相结合。新教学内容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工作过程的模拟为前提,用实际案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过程考察和阶段目标完成为目的,使学生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工作情景,引导学员分析工作过程的环节,工作过程的操作动作,使学员体会学习如何应用和实践的策略性知识;注重在强调过程的教学中学生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交流,通过具体演练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财会专业财务数据处理模块中的一个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学设计过程:

1、任务的提出:创建一个表格,完成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

2、任务过程:

1)分别使用Word和Excel创建如图片“过程任务一”。

思考:⑴使用Word和Excel创建表格的异同;⑵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⑶使用Excel表格时的知识点。

2)回答问题:

(1)Excel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Excel表格编辑时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师讲授完再回答)

3、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设计:

1)对表格设计的方法,通过学生分别使用不同方法体会;2)Excel表格设计中对Excel界面的认识和使用3)表格编辑的方法,特别是Excel数值格式的设定对显示结果的影响等。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1、教师分别使用了什么方法?你认为有哪些知识点?2、重新完成任务,你使用了哪些方法?学会的哪些方法?3、尝试完成补充学习资料中“公式与函数”,总结自己的体会。

通过上述课程过程的设计,学生可以较好的完成任务,自主的学习相应知识,教师适时指导把重点和难点准确解决,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主,又不脱离教师的知识和进度掌握,教学效果较之传统的方法有比较直观的改进。

四、考核和评价

篇7

【摘要】本文以某商住楼项目为例,简单介绍应用算量软件CAD导图、工程构件依附等技巧,快速、准确地完成工程数量计算工作,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关键词 算量软件;应用技巧;招投标

0 引言

随着科学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型各异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工程量的计算变得越来越繁琐。于是广联达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对建筑工程造价人员来说,它的应用与操作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技能。下面简单探讨一下广联达钢筋抽样及图形算量软件的实际操作技巧。

1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工程,位于兰州市城东,建筑面积约12405m2,地上27层,地下2层,抗震等级为一级,现浇钢筋混凝土桩筏基础,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需计算出全部工程数量并完成汇总。

2 处理过程

2.1 钢筋算量软件CAD导图的应用

本工程结构形式不复杂,但由于一层为商业建筑,沿道路走向临街建设。软件算量过程中很难快速、准确地建立与主轴网有一定角度的斜轴网,而通过CAD导图这项功能则能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2.1.1 导入CAD文件

新建工程后(要先设置好计算规则、计算设置以及节点设置、楼层及各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在绘图界面当中,通过构件导航栏中打开“CAD识图”导航栏,按照导航栏的顺序依次进行操作即可。

2.1.2 导入轴网

在导航栏中选择“识别轴网”,然后选择提取轴线(Ctrl+鼠标左键选择,鼠标右键确认),提取轴标识(Ctrl+鼠标左键选择,鼠标右键确定),最后点击“识别轴线”,这样就可以把所有轴线识别过来了(见图1)。此功能可将工程中复杂的轴网进行组合识别,选择轴网组合和识别辅助轴线两个功能进行组合。对于连接处的轴线可以选择“识别辅助轴线”功能进行识别,做法同轴网识别,点击确认即可。

2.2 图形算量软件工程构件依附功能的使用

在GCL2008中为了提高画图速度提供了一种构件绘制方法,即在定义构件时,先建立主构件与依附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在绘制主构件时,将与其关联的构件一同绘制上去,绘制完成后,它们之间就不在有依附关系了,可以单独对各个图元进行编辑修改操作。

GCL2008支持依附构件功能的构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

具体操作方法举例说明:绘制墙体时,可将圈梁、保温层、压顶一同绘制上去。圈梁、保温层、压顶可依附墙体而绘制,墙体构件称为主构件,圈梁、保温层、压顶构件称为依附构件;在修改时,不可以附主墙构件进行修改。装饰工程中,先定义地面、踢脚、天棚、内墙面等构件属性,然后新建房间,在右上方点“添加依附构件”命令,构件类型中分别点需要添加的地面、踢脚、天棚、内墙面等构件便可(见图2)。

依附构件功能的利与弊:以房间绘制为例,优点在于依附构件可以提高我们的绘图速度,而且只在绘制过程当中创建依附关系,绘制好后就取消了这个依附关系,可以单独进行编辑。但缺点就是房间绘制后,墙面、地面、天棚即与房间失去关系,如果需要修改房间属性,使得修改依附构件的操作十分不便,容易遗漏丢失、工作难度加大。

3 总结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操作技巧,软件实用的技巧还有很多,这就要求造价人员要多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继而应用软件,在实际招投标算量应用中不断了解、掌握其功能会使你感到越用越方便,越用越灵活,同时还可挖掘出更多、更实用的价值,才能不断提高使用技能,真正实现建安工程造价计量的全面自动化,确保计算结果的高效性、准确性,并值得大范围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吴倩.广联达软件在房屋建筑工程计量中的操作与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3).

篇8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要税种,两税并行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平稳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两税并存中重复收税的问题日趋严峻,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开始试点运行营业税改增值税,2016年“营改增”全面覆盖。建筑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营改增”有利于规范建筑行业市场秩序,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减少建筑企业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但是“营改增”的出台,也将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提出“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方案,以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两税并行弊端与缺陷的逐渐现象,阻碍了市场经济结构的优化,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营改增”的出台有效的解决了营业税与增值税重复缴纳的问题,对于间接税制带来的转移价值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营改增”简化了企业的税收管理,减轻了税收对企业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两税并行使建筑企业的很多固定资产无法进行有效折扣,给建筑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作为一项特殊性与复杂性并存的行业,建筑企业势必推行“营改增”,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建筑企业重复纳税问题和无法折扣的窘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十分必要,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分析

“营改增”的出台加强了建筑企业的纳税压力,保障了建筑企业的利润,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总体效益。同时,“营改增”的实施对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收入核算、利润核算与现金流转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1.对成本核算的影响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过程中,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两税并行时期,建筑企业以价税合计额为支出成本标准,具体包括进项税款和实际成本两部分。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建筑企业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开具一定数额的进项税发票,增值税缴纳需要进项税发票与销项税相抵扣计算。根据所开具的进项税发票类型来判断抵扣额与购料的供应商是否为一般纳税人。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成本核算的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很多中小建筑企业在开具专用发票时门槛较高,销项税与进项税之间的差距越大;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建筑企业建设施工过程中,无法开具专用发票,造成企业在建设劳务人员、采购材料等方面的费用支出难以抵扣的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增加建筑企业的成本,阻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对收入核算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建筑企业税务缴纳主要是以工程的总营业额为标准,因此,工程造价、企业利润都是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的重要依据。而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建筑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划分为价外税。也就是说,在建筑企业缴纳增值税的过程中,除去增值税后的企业营业额成为纳税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建筑企业将面临增值税难以扣除的困境,导致建筑企业需缴纳税额增加,缩小建筑企业盈利空间,给建筑企业收入保障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对现金流与利润核算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核算。一般而言,企业现金流的增减情况与企业税负增减之间成反向相关。企业支出、收入及营业税具体情况决定企业总体利润。在建筑企业营业税征收过程中,企业相关的税金预缴制度会直接影响现金流。税金预缴制度是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预交应缴纳税款,并在建筑企业施工完成后进行统一的核算,目的在于确保施工顺利和营业额计算合理。但实际情况是通过施工项目进度来确定缴纳税款项目,这就使建筑企业纳税税额明显增加,导致企业现金流的减少。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建筑企业成本、收入以及营业税的变化程度都对利润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要求企业在建设项目施工结束确认收入后缴纳税款,使企业的税收更加准确,对于企业建设项目的稳定开展具有一定保障作用。

三、“营改增”背景下完善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针对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必要性及“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建筑企业会计核算:

1.提高企业营改增意识

在推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营改增”,充分把握“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意义,积极宣传,在企业内部全面树立“营改增”意识。在“营改增”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态势为依据,科学的评估“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方案,降低建筑企业成本,缓解“营改增”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压力。同时,建筑企业应该借助“营改增”的东风,充分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降低成本

建筑企业要想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挑战,需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从会计核算制度入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流程,保障建筑企业核算的有效运作,降低建筑企业的投入成本。在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会计核算自动化水平,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和效率,为建筑企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并且,还需要对建筑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管理,对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职能进行严格划分,提高会计核算的精确率,并以此作为纳税的依据和支撑。此外,结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建筑企业应该通过外包的形式来实现税额抵扣,具体可以将一些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现部分税额的抵扣,从而缓解建筑企业资金压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优化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在推行“营改增”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和方法,与时俱进,确保会计人员能够跟上“营改增”的步伐,及时掌握“营改增”改革下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人员核算业务处理能力,将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当然,建筑企业也需要优化运营流程以适应“营改增”改革的实践,将高新技术应用到会计核算中,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流程化,并建立财务资料一体化系统,保障建筑企业财务信息、增值税扣税凭证及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四、结论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完善了税制,解决了建筑企业重复纳税问题,提高了建筑企业的总体效益。同时,“营改增”的推行也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营改增意识,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最终让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中获益。

作者:夏小红 单位:成都泰博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华兰.“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其完善[J].财税金融,2016,19(7):56-5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47-02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2016年,我院与东莞宇龙酷派有限公司、东莞市捷联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酷吧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裕勤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重新构建了“岗位核心+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主要的构建方法如下。

一、获取企业主要业务范围与基本信息分析

通过企业实地参观、研发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座谈、与企业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通过表1可以了解单位主要工作业务范围、单位主要工作流程、5年内拟需相关职业岗位(群)及人才需求统计。表1是基于工学结合设计课程体系的起点,主要是根据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汇总分析得到具体的工作过程。

二、专业职业岗位(群)调查

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相关企业及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确定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了解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能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根据表1的获取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反映在表2中,这也是生成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

三、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

组织企业的工程师、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根据复杂程度整合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再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等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表1提供的工作任务和表2提供的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需求,最终确定对应的核心课程。

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为主线,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主要培养基本技能,学生主要学习专业群平台课程;第三、四学期主要培B专业核心技能,学生可从“Web前端开发课程包”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包”2个课程包中选择1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五学期主要进行技能拓展,扩大就业面,可从“UI设计包”和“软件测试包”2个课程包中选择1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六学期主要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积极就业,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构建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东莞市捷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实施职业岗位分析,构建基于课程包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精通、就业适应面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较好地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晓华.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1).

篇10

中图分类号:TN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44-01

一、引言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增加质检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是质检管理工作目前面临的重要内容,质检信息化、数字化已是质检事业的发展趋势。把计算机引入质检,使其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解决长期以来质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复杂、繁琐、不便进行动态管理、且统计查询效率极为低下,又容易出现错误等问题,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将计算机应用于质检管理工作中,使其进入了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高效之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质检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质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已十分广泛。而在我国,由于对质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落后。

二、计算机在质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数据收集。电子计算机数据收集分为人工收集数据和自动收集数据两种方式。人工数据收集是通过人工来收集数据,然后,由终端设备输入计算机中,经处理或直接为整个系统共享。自动数据收集是通过自动化仪表设备自动地采集相关的质量数据,并且自动地输入计算机中。

2.工序控制。电子计算机对工序(或过程)的控制系统通常有:直接数字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监督工序控制系统、计算机操作指导的工序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和计算机监督控制相结合的工序控制系统。

3.质量检验和分析。计算机用于质量分析时,其中预置有固定的计算程序与统一的计算方法,把质量数据输进去,就可以通过计算或绘图等进行统计质量分析。

4.质量仿真与研究。质量仿真就是用系统模型结合实际的环境或模拟的环境条件,或者是用实际的系统结合模拟的环境条件进行实验、分析和研究,进而寻找客观规律的方法。仿真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实际系统建立之前,求得与其相一致的结果。

三、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需求及对应要求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质检业务量大增,原来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系统应具有相当程度地自动化。

2.本着抽检分离及公平、公正原则,系统应设置相关管理权限,如检验科室不能了解样品相关企业的信息,业务部门不能了解样品检验数据及是否合格等。

3.为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需要,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4.质检机构投资大回收慢,系统投资不宜过多,软、硬件选型应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应具有良好的可继承性和可扩展性;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水平,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发展余地;产品成熟、可靠,最好有成功的应用经验;具有强大的汉字功能;能选用微型机则不选用工作站;具有良好的数据管理功能;只购所需模块;尽量减少选用种类,降低集成的难度;具有良好的图形界面;考虑现有资源的重用问题。

(二)方案设计

开发策略:与有技术、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单位联合开发。

开发模式:基于现状,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需要,有条件的可以升级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开发方法:采用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的混合法。

开发工具:选用Delphi,为编程人员提供了可视化开发环境,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高效优化的原代码编译器等。

四、系统配置

系统的软件配置: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NT,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通信、网络连接、应用程序服务等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QLServer System,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中文版,为应用系统提供操作平台,通过Sybase Open Client与服务器连接。

系统硬件选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硬件配置本着“投资少、有实效、兼顾一定先进性”的原则进行。在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设备。基本配置如下:服务器:2GHz以上双核CPU,8GB以上内存,500G以上容量SCSI硬盘两块(组成磁盘阵列,其中一块用于备份数据),LED显示器,DVD刻录机(用于数据备份及导出),不间断电源UPS;推荐使用品牌服务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客户端:2GHz以上CPU,4GM 内存,500G硬盘,LED显示器。

五、工作流程及系统功能

(一)工作流程

业务部门接收样品并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打印样品流转单据,与样品共同交付相关检验科室,检验科室检验完成后,输入检验数据并审核,由业务部门打印检验报告。签发检验报告后一个月,业务部门将该检验数据归档。

1.管理权限:工作人员使用专属加密盘登陆系统,拥有各自部门的相关管理权限。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检验数据不可见;各检验科室不能浏览其它检验科室的任务,且样品及企业信息中的生产单位、委托单位、商标等信息不可见。

2.记录功能:业务部门录入样品及企业信息、退回检验报告及检验科室输入、审核检验数据时,记录相关人员及时间(调用服务器系统时间,不受客户端影响);因数据输入错误,需将报告退回检验科室时,记录错误类型(业务室录入错误、检验室输入错误或无错误需再次打印报告)及报告退回前状态(合格、不合格或不予判定)。

3.查询功能:各部门可输入关键词查询相关权限内的信息,方式多种多样,如按日期查询、按检验科室查询、按状态(登记、检验、审核、打印、档案)查询、按是否合格查询等,档案状态信息因不能再次更改,设为全局共享信息,无权限限制。

(二)系统特点

1.先进性。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ybase SQL Server,前台开发工具选用使用方便且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系统操作平台选取Windows NT和Windows XP。从系统的平台到开发方式和工具都具有领先水平。

2.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磁盘阵列和DVD刻录机对数据库的备份有效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发生故障可迅速恢复。UPS能有效预防突发断电情况。

3.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具有DOS环境下开发所无法具有的界面优好的特性,良好的中文操作界面,统一的分类编码,方便、实用、操作简单、直观,为操作者提供了熟悉的中文对话环境,使操作者能很容易正确地操作。

4.硬、软件的开放性。系统从软硬平台到应用程序均采用开放结构,对用户今后系统升级和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5.自动化。输入样品名称,自动显示检验项目及检验费用;根据检验项目及类型,自动计算检验费用;自动生成样品编号;自动显示当前任务数量及检验合格率;自动打印样品流转单据;自动生成报告;自动生成统计报表;自动提示近期应检定设备。

篇11

将计算机软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结合起来需要企业承担较高的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开发一款经营管理决策软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实践,许多中小企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资本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尽管有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观念,但是受制于实际资本的局限性。

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的技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适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软件的数据能够记录公司全部进出业务的全部数据,能够为公司的领导提供决策的有力数据保证,从而为公司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常见的经营决策软件功能

企业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上,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数据整理导入等几个步骤来完成经营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运行工作。

企业内部PC机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XP、WIN-DOWS7为主,兼有小部分WINDOWS8。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为主。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则包括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2005、ORACLE11G、ORACLE10G等。

企业经营管理软件主要采用Java,Web语言开发完成,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是独立分开的,可以保证数据处理良好的稳定性。

经营管理系统软件测试主要采用了功能性测试、非功能性测试及系统测试三种方式。通过软件测试,可以获得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合同信息管理功能

合同信息管理功能主要统计并管理4种类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分包合同、总承包合同、总承包分包合同,统计信息包括合同的承担子部门、签约时间、合同服务阶段、所属行业、所属省区、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分包合同另外统计了所属主合同信息,总承包及监理合同则包括了项目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工期、违约责任、履约保函。同时,所有的合同扫描件电子资料均上传到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和下载。

2.财务信息管理功能

财务信息管理主要负责企业所有的项目收款,分包付款以及总承包项目的开支信息管理。这一部分主要需要财务人员对收费和付款、开支等财务信息实时录入,通过项目关联,使得每个项目的收费以及欠费状况一目了然,有利于清理历史没有收清款项的项目,并对项目的进展阶段得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总承包项目具有规模庞大,资金庞大,周期长,项目状况复杂等特点,对其进行开支管理,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整,有利于更高效的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节省开支提高盈利水平。

3.统计分析报表功能

统计分析报表模块主要针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数据来汇总统计分析,包括:技术服务项目的收费和分包付费汇总统计、净收入统计;总承包项目的收费及分包付费以及支出汇总统计;财务开具的项目相关收费发票的汇总统计等。

4.经营管理功能

经营系统管理平台主要通过人为手工干预系统数据和统计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对经营数据做出微调。产值划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子部门之间融合业务的微调。年初数据结转及经营项目结清模块用于处理跨年度的项目收费结算以及结清。

三、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计算机软件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计算机软件将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程序化,并且将每一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归纳分类,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同时,计算机软件相比较以往的手工操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仅能够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同时能够快捷地对企业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做到及时登记,归纳,汇总,反馈。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更快地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快地修正自身存在的漏洞或者错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2.完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过去,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通常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言堂”,这样的方法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弊大于利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经营管理决策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如今,企业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企业过去发生的各项业务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缩短决策到执行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进行经营决策。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软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决策贯彻情况,更好地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同时,倘若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漏洞和错误,也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弥补错误。

3.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数据

企业任何经营管理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具有价值,能够正确利用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信息对于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软件恰恰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相应的功能。计算机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与企业相关的各项经济业务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汇总集中,并由企业工作人员归纳总结,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帮助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决策。计算机软件在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处理经营管理信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好地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的建议

1.软件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经营实际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软件设计的初期,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类型。比如,针对外贸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外贸企业常见的销售产品分门别类,对外贸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金额能够实现动态汇率换算,再比如,针对物流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物流企业中的物流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并反馈,对物流物品的信息也需要做到定时定位跟踪,对仓储的内部使用也需要做到动态监管,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计算机软件必须尽可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2.软件程序界面尽可能简洁,降低企业培训人员操作软件成本

篇12

一、引言

在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浪潮下,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据了解,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高达数千亿元,仅湖南省省级范围内的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就可达到上百亿元抑或数百亿元。日益扩大的基金规模一方面增加了诸多的基金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提升了对基金的规范管理以及安全运营的要求。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而言,绝大部分企业不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的应用。针对上述情况,相关单位要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适当的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工作人员和人民的合法权益,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概况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借助金保工程网络这个媒介完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的落脚点是准确处理对工作人员和投保人员的财产安全工作。在处理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主要是:信息化利用体检同步进行的操作理念,借助二代身份证扫描将进行工作人员和投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录入计算机,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各种相关项目的监督和统计工作。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当下使用较为广泛的“客户端/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实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具备自己的服务器设备,每一个环节又通过自己的客户端进行各项工作,工作人员所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是在特定的网络内完成的,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使软件运行的流畅性有所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诸多数据访问控制方式混合多系统的访问协调控制实现的。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一方面可以降低重复性操作;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各项工作事件的安装多是随情况变动的,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操作的重要性予以说明。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看上去是一项较为简单的工作,其实不然,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操作均较为复杂。各项工作的进行都需要同时达到相关规范和灵活性、简单性的要求。在确保详细调查的前提下,需要借助相关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各项工作和检查工作加以细分,形成比较严密且全面的工作流程。在对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参照数据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比较细致的划分,选择比较适合的处理办法对问题加以解决。

信息化管理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较为先进的工作事件数字模型,有效的确保工作的精度。第二,对信息的采集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完成。第三,真正实现了全文检索功能。第四,可以保证对数据的应用渠道是跨平台的。第五,在具体操作中实现了数字化,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所引起的差错以及疏漏。第六,财务审核工作的进行达到了各种监督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的紧密配合。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中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尽量简化操作。在财务管理窗口可以查阅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基金收入相关的信息,例如,参保单位的人数、人员异动,缴费基数等信息。第二,与基金支出有关的信息,例如,定点医院医疗总费用中应由基金支付的“统筹支付”、“大病互助支付”、“公务员补充支付”等费用,此外,还包括应由个人自付的“起付线部分”、“比例自付部分”等内容。财务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里采取较为简化方便的方式进行基金收入、支出核算。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基金的拨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出纳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窗口查阅流入出纳岗位的拨付清单,并能套打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电汇单、银行进账单等。网上银行开通后,银行票据就不用打印了,参保单位和个人可以足不出户地办理缴费和领取保险待遇。

(二)保证环境安全。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财务人员电算化上岗证书上岗,并在建立健全财务体系的前提下,对财务会计岗位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设置,遵照以岗定人,责、权、利细分的原则,制定各岗位责任制。此外,还需要安排专业计算机人员负责维护财务系统。出于保证计算机系统整体的安全运行,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专机专用,对硬件和软件做好充分的安全措施。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十分广泛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做到逻辑严密。在进行系统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逻辑严密。不可以单纯的因为操作方便而增加操作员工作的随意性,例如,在出现错误操作之后通过修改库存收据,可重复打印,没有手续随意做退款处理等,将会导致新的管理漏洞的出现。

(四)注重法制、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学习。确保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要一支精通专业知识、掌握政策法规、了解经营管理的财务队伍来支持。财务部门应该制定财务人员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对财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短期培训或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聘请院校教授和资深财务管理者,给财务人员“充电”,定期与外省同行开展财务管理交流,开阔财务人员视野,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规范化,降低由于人为操作造成的误差,有效的提升监督和统计工作的质量。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应用信息化管理,能够为企业创设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开设该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以学生为本,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标准。

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思想,就是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进行具体实践。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体现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通过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的用人单位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度,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动力,可以推动学生重视和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和应用提高的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

1.建立“职业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力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2.重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重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方面,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整教材文本

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的关系,要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使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从学生专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案例编入教材中,为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情景提供参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4.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应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公平地评价学生,为避免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加大应用能力的考核比例,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开放式的过程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1.结合不同专业实际,重构教学内容

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我们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对各专业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研,积极与各院系的专业老师们沟通,共同研讨课程改革问题,搜集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科学整合,教学中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专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形成新的课程学习内容。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载体明确、结构清晰,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教学理念,突出了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2.建构学习情境,革新教学模式

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每节课程的完成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即“任务描述——引出概念——任务实施——归纳分析”四步。

这种四步教学法的步骤是问题在先,理论在后,任务明确,特别是教学内容来自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在“任务实施”中让学生去观察、尝试、感受、体悟、总结、发现,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美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力。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不同的学习情境,我们由过去的“讲授法”转变为“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并将“启发示”、“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研究,使学生主动“卷入”到“做中学”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就这样,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突出高职特色,完善教材建设

要更新教学内容就需要有新的教材,我们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与习题集》,教材从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出发,以任务引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编排方式,教材的任务和案例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从中体现实际工作、生活中计算机的典型应用,每章开始有学习目标,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初步了解。每章末尾有本章小结,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内容体系的组织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要求,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5.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考核方式

为改变过去考核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将“过程考核”、“能力考核”等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建立了以“平时学习过程”为基础,以改革评价方式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加大实验课成绩比例,将学期成绩考核分为三部分即:学期成绩=平时成绩×50%+中期成绩×10%+期末成绩×40%=100分。

其中,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20%)、上机实验(50%)、课堂练习/回答问题(10%)、课后作业(20%)。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加强了过程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经过三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都做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学生座谈会、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方式表明,我们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切实可行,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改革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志群.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