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4 10:3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篇1

艺术教育是什么?相信没有哪位家长和教师对它感到陌生。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很多家庭都会把艺术教育纳入常规的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但大部分家长却仅仅把这项教育完全交给学校或者社会的校外培训机构,然后自己不认为需要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得到“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相信很多的家长甚至是学校或培训机构都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又或许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希望孩子可以在人前有炫耀的一技之长,可以考级等等;有的家长甚至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把孩子往培训班一放,自己便又可乐得轻松一下……;学校或艺术机构可能是想着能赚钱,用尽所有可用的方式去招生,并没有静下来仔细的去考虑“这些孩子在我们这里可以得到什么或是我们可以给到孩子什么”……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应该去思考“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其实并非我们用眼睛看到这些一幅幅的画,一段段舞蹈,并非我们用耳朵听到的每一首首歌曲,一段段音乐,其本身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也许我们家长只看到孩子画下“不知是啥”的涂鸦;也许只听到孩子稚嫩而简单的歌谣,但这个教育的过程会慢慢作用在孩子的思考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这种变化在孩子身上是一个漫长却扎根的时间来体现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原发过程”思维,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通过舞蹈、手工等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儿童的动作能力。[1]

 

一、艺术教育让孩子学会探索和表达

 

人类除了语言和肢体表情,还有何种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情绪?当然语言和肢体表情本身就是歌唱艺术和舞蹈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的起源。在我们是孩子的阶段,尤其是幼儿阶段,通常语言词汇缺乏,语言表达还部发达时,往往是他们想象力最发散思维的时期。因为他们往往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小脑袋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想法,他们对大千世界都感到好奇,都想亲自去探索探索。因此,绘画则是他们最原始的一种探索和表达的方式,俗称“涂鸦期”。在成人眼里,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是令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有点讨厌的,毕竟除了哪些我们成人看不懂的线条、点点圈圈外,他们还无处不当作他们的创作区,也许家里那套很昂贵的真皮沙发也会变成孩子的创作灵感。但家长不能忽略这是孩子的另一种表达,他们也许通过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图案,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很高兴,或者他们想到了那天飘在花园空中的肥皂泡泡,甚至孩子自己也许也不清楚画的意思,但画面却能传达给大人们一些有趣的信息。

 

二、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匈牙利是一个儿童艺术教育走在前沿的国度,特别是音乐类的艺术教育。我曾经参与过布达佩斯一个很普通的社区艺术中心在周末举办的“为小朋友而设的音乐剧”。于是我以为是跟平常看音乐剧演出一样,演员在舞台,观众在座位的模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与小朋友紧密非舞台式的互动模式。故事情景大概是一个美丽的村落里所有的村民都被魔咒沉睡,然后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唤醒每一个演员扮演的角色,并最后一起解除魔咒的“老掉牙套路”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参与的小朋友们用舞蹈、歌声、律动、语言等艺术形式,而且是即兴的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创意来融入整个表演当中。这个活动让我感触非常深刻?不禁思考:儿童的艺术教育该如何进行?艺术教育中什么最重要?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艺术潜力,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应从儿童世界的特点入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2]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艺术教育的课程,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材料和媒介,演化成不同的表达方式:涂鸦、手工、戏剧表演、舞蹈等,并通过这个过程形成对新的事物表达和相处印象,然后赋予崭新的意义,这是一件很神奇的过程。也是我们称作“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艺术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生活的美好

 

有人说: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对个人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极大的丰富,使人们从繁重奔波的劳动生活中走出来,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毕竟在人生漫漫的日子中,能享受精神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充实的,美好的。艺术的诞生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极致之美,人类的历史中留下的著名艺术品中,无论是一幅画,一件雕塑,还是一份乐谱,一段影像都是艺术教育带给人类的意义存在。学习艺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欣赏艺术作品,学会艺术创作,更能使孩子得到高层次的精神陶冶和对美的长远追求。

 

如果每一个家长和艺术教师都能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个需要时间去孕育的过程,可能就不会急功近利了。我们不仅听过一个家长打击孩子的声音“你画的一点都不像。”“为什么学了三年钢琴还不能考五级?”“动作有点难看”……其实孩子他们被扼杀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天赋了,更重要的是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在放弃教育,自然你也会错过很多孩子的秘密和分享,更谈不上对他的帮助和塑造。

 

四、家庭在孩子艺术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以上说了许多关于艺术教育带给孩子的各种意义后,应该能表明一名艺术教师的我们,或者一名孩子的家长的我们应意识到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在指导我们的孩子时,要将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的灌输给孩子,除了自然到达的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某种目的。家长也要掌握一些恰当的艺术教育方法,在家庭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建立轻松互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满兴趣地探索艺术,感受艺术,学习艺术。然后,在引导的艺术教育过程中,用沟通、鼓励描述、刺激想象的方法,密切关注孩子内心的变化,注重培养他们自信的人格和流畅的表达能力;不断的扩张新的情景让他展开更多的想象。在某些环节,家庭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往往能形成互补和互动的作用。学校里的集体课程,教师会通过统一的课题和要求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在群体学习艺术,孩子除了学习本身,也能领悟到集体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如儿童合唱团中,孩子能从和声中享受到独自歌唱无法到达的美好音效,从中得到对团队合作的正确概念建立;相对校园,家庭的艺术教育是能弥补某些集体课程中的刻板和单一化。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是一对一地观察,能根据孩子的感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孩子在学校学会画一朵花,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画出更多不同的花,各种颜色、各种形状不同的花,甚至还有各种情绪和各种故事情节的花。而且家长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倾听孩子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分享。家长与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增强沟通、启发思考、建立平等观念,这是一个与学校不同的教育过程。

 

篇2

绪言幼儿时期是艺术素养启蒙、培养的关键期,而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孩子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然而艺术修养不是孩子天生的,它需要在艺术欣赏和才艺学习中逐渐培养和锻炼起来。基于幼儿教育的音乐实践教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使人与群体更加融洽,对于下一代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孩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孩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幼儿艺术素养培养中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概况

(一)充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

教学上,现在注重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育,而在课堂设置上,对儿童的艺术素养培养也更加重视,注重孩子全面发展。音乐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重视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孩子在学习中能受到熏陶,这一点不仅得到家长、幼儿园、教师,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注重老师的才艺,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而且不仅在儿童节等重大节庆日有活动,平日里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有比赛,有才艺展示,为孩子才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扎实了幼儿教育的基础发展。除此之外,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意识,多学习参加一些艺术类鉴赏活动,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对幼儿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音乐天才的挖掘

在幼儿教育的培养中,不仅注重对幼儿音乐的教育与普及,更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注重音乐天才儿童的挖掘。这对于具有音乐特长的孩子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提升,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重视天才儿童的挖掘,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不断观察,给孩子多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中多设置小活动,喜欢这类活动,然后积极地主动参与,只有在具体的音乐课堂实践中,孩子的积极参与才会对孩子能力的发掘提供可能,注重潜能的发展,对孩子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而老师鼓励孩子们多去接触音乐,主动学习乐器,也是提升的主要途径,孩子的音乐天赋会在接触中不断显露和提升。

(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审美教育

学习期间,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注重音乐舞蹈相结合式的审美教学,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加强他们自身协调能力,动作感知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对孩子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许多幼儿园的活动中,会发现孩子跳舞的活动很多,孩子们注重学习舞蹈,通过学习不断强化、锻炼自己对于节奏等方面的掌握,这也是对平时音乐学习的一次检验,给孩子提供舞台和锻炼机会,也符合音乐自身的体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幼儿艺术素养培养的音乐教学实践创新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音乐趣味教学

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就必须注重音乐趣味教学,比如让孩子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表演,这样课堂活动具有丰富性。老师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具,在教学中不仅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设置游戏,比如简单歌曲的歌词接龙,表演小才艺,我是歌唱家等比赛,即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注重孩子们在发展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注重挖掘其潜力。趣味教学也是最新倡导的科学教学理念,活动中,老师弹琴大家唱,你表演我伴奏等活动,充分也展现了孩子们创造力,以及对活动的参与意识。孩子们的能力自然在不断地提高。对于音乐教学,更有了发自肺腑的喜爱,因此,擅长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趣味课堂,是适合幼儿发展的课堂实践模式,理应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

(二)音乐教材的丰富与完善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实践结果,不可否认地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为音乐教材极其有限,适合幼儿传唱的歌曲少,这点已经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从教育部门、学校、教育者都在积极改变这一不足,音乐教材也全面丰富起来,有适合儿童演唱和表演的各类教材。而且对于幼儿乐器的启蒙也日渐重视,不尽去听,组织相关表演,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许多幼儿园带动孩子们学习吹口琴,或其它简单易学的乐器,这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材料,对于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良好的开端,其发展也是孩子享之不尽的财富。随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日渐完善,人们对教育,尤其是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里面也蕴藏着重要的商机,进一步做好了市场上的准备,好的教材与市场运营接轨,使更多孩子接触并学习,扩大优秀教材的受众,它就不仅局限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也为父母,或其他平台培养孩子艺术素养,提供广阔平台。

(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幼儿教育在迅速发展,而对于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现在的幼儿音乐教学,不仅局限在教孩子唱、跳,而是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更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接受方式,更加科学和人性化。诸如在教学中,贯穿着孩子游戏的环节,寓教于乐,孩子们轻松愉快的接受。除了讲授的方式,主要变为参与式的方式,通过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孩子们的表演、鉴赏,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通过观看音乐剧、舞蹈剧、视频等多种方式,通过音乐实践增加孩子们对于音乐的积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鼓励孩子们多唱,保留其天真活泼的天性,一些集体歌曲孩子们耳熟能详,有些教育者针对孩子们的特点,不断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孩子们唱歌学习,编制简单易学、欢快的英文歌曲,孩子们在学习中拓宽了对歌曲的认识,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直接提高英文素养。对于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课堂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尝试把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生动趣味的形象游戏教学,而学生也是在游戏中热情积极的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会表现出异常兴奋与出乎想象的表演能力。且平时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的通过音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因此,结合幼儿的接受特点,要突破以往的纯知识技能,向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的平台发展。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音乐游戏教学的理念与原则,式教学的一大创新,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而游戏也只是教学的手段。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等,并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日常音乐教学中游戏大致分为七类:歌唱活动中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游戏;打击乐活动中音乐游戏;综合性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节奏教学中音乐游戏;学习音乐知识中音乐游戏,识谱教学中音乐游戏。

(五)基于多数幼儿的音乐启蒙活动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让幼儿演唱歌曲、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等,可以说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与刺激,使得幼儿的情感激发更为直接和强烈。对幼儿智力的启迪和促进,能够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创新思维潜能。而基于多数幼儿的音乐启蒙活动,不仅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而且对于孩子们对生活的品鉴与领悟力。也会明显上升。从长远而言,一向伴有孩子们喜欢的兴趣爱好,绝对是孩子们精神上享用不尽之财富,通过音乐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以及感动,更好地学会生活,学会领悟生命的意义,这是符合教学目标的。

三、结语

基于幼儿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学研究,是对幼儿音乐发展的重要启蒙,许多孩子发现有音乐上的天赋,并予以训练,而在教学中,对于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中,对孩子天赋的重视与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可以说我们在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地区上的差异,有些地方幼儿的艺术训练、音乐教学方面经费的不足,对于幼儿音乐的教学与发展是不利的,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音乐教学必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出适合幼儿音乐素养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并丰富教学实践。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必将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得到质的提高与飞跃,对于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艺术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在于审美,脱离了审美的艺术,便失去了其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因此,在进行少儿艺术教育时,首先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而缺乏审美本质的少儿艺术教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存在较片面的理解,重视其对人的德、智功能的开发、促进作用,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与审美价值,习惯以德育与智育的角度,让艺术教育规范化,并以此来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最终导致少儿艺术教育非艺术化,只能以其附属价值来证明少儿艺术教育的成功。

(二)少儿艺术教育专业化

少儿艺术教育是少儿综合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包含基本艺术素养教育。而在当前我国少儿艺术教育中,其形式整体表现为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院校在进行少儿艺术教育时,以传授艺术理论与技能为主要目的,开展专业化教学,忽视了少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出求全、求高、超纲、超量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以艺术知识与技能为教学重点,将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少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让艺术教学过程直接变为简单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过程,教学枯燥乏味,最终让少儿产生厌倦心理,抵触艺术学习。

(三)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

少儿是开展少儿艺术教育的对象,只有结合少儿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实现对少儿的艺术教育。解放孩子的天空,是开展少儿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但是,当前我国少儿艺术教育并没有以促进少儿的身心发展为教育目标,而是以少儿作为成人艺术文化的传递者,让少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偏离本质,甚至本末倒置。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成人化,与少儿实际生活差异大,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往往偏于艰涩难懂,让少儿无法产生共鸣;在教育方式成人化,照搬成人教学观念,以教师教导、少儿模仿为主,形成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少儿的天真,禁锢了少儿的思维,最终将少儿塑造成与成人一致的“小大人”。

(四)少儿艺术教育时装化

少儿艺术教育能提升少儿的感性素质,激发少儿的创造力与开阔思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少儿艺术教育逐渐呈现出时装化的现象。一些学校与幼儿园将少儿艺术教育作为装点门面、突显少儿素质教育的时装饰品。在校领导检查与家长参观时,开展少儿艺术教育,让教学内容看上去丰富多彩,但实质上缺乏内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五)少儿艺术教育尖子化

成功的少儿艺术教育,应包含全体少儿,以提高全体少儿的艺术素养为教育目标,让每位少儿都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与少儿艺术教育者,错误地认为,少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出少数艺术尖子与个别艺术家,导致少儿艺术教育尖子化。

(六)少儿艺术教育庸俗化

培养少儿的基本艺术素养是进行少儿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但在实际中,少儿艺术教育不断被庸俗化,部分人将少儿艺术教育当作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一些家长希望借助少儿艺术教育为孩子的升学增加优势,通过“特长”确保孩子顺利进入名校学习。少儿艺术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少儿艺术素养直接转变为培养特长生,失去了少儿艺术教育的原本意义。一些学校与教师同样为了提高学校与班级升学率,评选为优秀学校或优秀班级,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少儿艺术教育,并参加艺术水平考级,通过特长证书加分,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并以此为学校招生招牌,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选择本校就读。同时,一些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思想,希望通过少儿艺术教育,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以光宗耀祖。为此,将大量资金与孩子的玩耍时间全部用于艺术特长学习,让孩子身心疲惫。

二、改善少儿艺术教育异化现象的建议

(一)转变艺术教育理念

真正的艺术教育表现为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少儿的艺术审美为教育目标,而非单纯的育德、育智。因此,在少儿艺术教育中,首先必须转变学校、教师、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艺术审美,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得领悟,艺术审美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德育、智育的效果。

(二)优化艺术教育手段

在少儿艺术教育中,需要进行艺术教育手段的优化,以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为教学的核心环节,避免直接呈列出艺术创作方式与手法的教学方式,以让学生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让艺术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情境教学、联想教学以及互动教学的方式,提升少儿艺术教育的水平。

篇4

1 幼儿美术活动教学评价创新的实际意义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就实际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平板,以供教学决策参考的教学活动。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通常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忽视了幼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绘本美术教学活动与传统活动相比,更具故事性和情节性,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创造和艺术的感受,促进学生在美术艺术范围中健康成长。针对幼儿绘本美术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创新,提升幼儿艺术综合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型幼儿绘本美术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分析

2.1 创新展览注解式评价分析

绘本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将幼儿美术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详细地表现出作品内涵和幼儿的创作过程。这种评价形式从根本上对传统模式做出了改变,具体评价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2.1.1 创作故事展览评价

绘本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在展览孩子美术作品的同时,通过文字叙述和孩子创作过程照片,还原幼儿在创作时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行为,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直观地表现在展览中。

幼儿对创作的理解,往往会产生新奇的观点,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就是幼儿重新认识事物的过程,将其记录下来,对促进幼儿教学发展还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以《妈妈抱抱我》这一绘本进行美术创作。有一个孩子为了还原妈妈抱她的动作,主动找到教师还原了这一动作,并不断思索这一动作的绘画要点,以期更好地表现出这一动作中蕴含的母子之情。该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时而闭目回想刚才的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美术创作之中。教师通过相机全程记录了这一过程,在展览中引发了教师和家长的深刻反思和共鸣。

记录孩子创作过程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摄像、照相、文字叙述、录音等。教师在记录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打扰到孩子的思路,尽量保持在自然状态下完成记录,文字叙述部分可在后期完成。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和创作过程,从积极、包容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创作思路,努力发现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放大。创作故事展览评价将孩子的创作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就应该注意到这些内容背后的含义,从孩子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艺术探索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科学地评价孩子行为,从而提升对孩子的而了解程度。

第二,记录内容应围绕绘本创作进行。不同的学生在针对同一绘本内容开展美术创作时,会产生不同的创作灵感,幼儿美术教育也提倡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充分了解绘本内容,可迅速抓住学生的非常规思想;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三,对于幼儿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可以从幼儿行为中大致了解幼儿思维。

2.1.2 注释型评价

幼儿在进行创作时,其创作思路通常不会太复杂,教师可通过沟通,辅助学生使用一句话对创作进行诠释。使用一句话对其美术创作进行诠释,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内诠释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思想。

2.2 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分析

在传统教育评价中,学生和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忽略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就是将家长引入教育评价活动中,以学生作品作为交流媒介,建立起以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模式。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的具体操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由幼儿园组织幼儿美术作品家长评价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中欣赏并评价孩子的作品;第二,由孩子将作品带给父母欣赏,并自述创作思路和过程,由家长进行书面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可有效拉近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间的距离,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需求,了解孩子思想。

幼儿园将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集中展现在幼儿园大厅中,邀请孩子家长到幼儿园中评价孩子的作品,展厅两侧均有相应的留言册用以记录家长的评价。每一位家长在浏览完作品之后都需要在留言册中留下对孩子作品的评价,也可以对其他作品进行评价。

在家长评价过程中,由于多数家长并不是专业人员,且不擅长表达对孩子的赞赏,教师应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主要以鼓励、赞赏为主,以提高孩子的创作信心。

为将创新互动延展是评价的影响最大化,幼儿园应在活动前与各位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确定参加人数和活动大致流程,并相应提醒家长孩子作品的大致方向和评价基本内容等。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家长应经常关注此类平台上的信息,以完成与教师的良性互动。

2.3 创新档案分段式评价分析

记录幼儿美术创作历程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儿童美术创作档案可按时间详细收集幼儿作品、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内容,通过该档案,教师可直观观察到幼儿的成长变化。在幼儿毕业时,教会可将这一档案送给学生,也是给学生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如开展创新档案评价工作,教师应重点控制一下几点内容:

2.3.1 作品的实际对应性

幼儿美术作品档案是针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收集的档案,教师在进行收集整理时,应注意作品的对应性,包括学生、时间、绘本内容、创作内容、教师评语等,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通过这样的实际对应关系,可直观地观察到孩子在哪次绘画活动中表现最好、受哪本绘本影响最大等信息。

2.3.2正面科学的评价

篇5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慢慢步入人们的视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绘画,它小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大到培养孩子看待问题、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并不只是单纯地要将孩子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上进心,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创造力就像培育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校园的环境具有心理同化、行为规范及导向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策略。除了教学硬件设备作为物质保证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精神环境,这格外重要。

7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的表现力主要在于感觉能力的发展。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无用的。这时人的发展是处于动物性的发展阶段,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觉、欲望等类似于动物的特性支配着人的身体。人这时有参与生活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此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以全人教育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要以艺术设计启蒙,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单元制全科教学,秉承创意创新,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结合认知与表达、观察与体验、写作与分析、造型与欣赏、发现与创新等,激发少儿的创新思维。

一、1~2年级

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随着课堂的开始马上集中,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导入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来导入,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罗菲尔的创造性与心理论指出,7~9岁的儿童处于图示期,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课程内容时可以多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使他们能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可以对图形进行分解和归类整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与体验是孩子创造性思维迸发的基础。这方面的积累是灵感的来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二、3~4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完善,他们对事物具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看似与他们无甚关联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问题和主题等,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能扩充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同时,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使学生尝试绘画。教师可以设立“美术课堂画廊”,帮助学生产生绘画的动机与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首先由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感想,之后其他学生欣赏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手、脑、眼三者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与相隔久远的艺术建立联系。通过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传记、作品的背景信息等一系列方式,使这些久远的图像和思想呈现意义。

篇6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主席雅真·德洛尔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教育走向未来,就要从培养这四个“学会”做起,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幼儿时期的“养成教育”则是诸多方面教育的核心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前奏,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始发站和必由之路。

一、教育在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上产生

兴趣是幼儿启蒙教育的最好老师,由兴趣而产生的追求影响他们的一生。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小环境到大天地,缤纷的色彩、美妙的音响、丰富的形象对他们的刺激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他们的各种感官会最大程度地接纳它们。这时,由于他们对某一种或几种信息好奇,便产生了探究的极大兴趣。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而这种关注的状态正是教育产生的良好契机。

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一种知识体系是在人缺乏兴趣、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是输入知识、消化知识最强大、最活跃的力量源泉。兴趣可使达尔文把甲虫放在嘴里,可使舍勒冒着危险去尝氢氰酸,可使爱因斯坦一边弹钢琴一边研究相对论……没有最初的兴趣,就不可能发展成为执着的追求,有了满腔热情才会有高度自觉性和强烈主动性,才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永不懈怠的探索精神,才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爱迪生就是由于对母鸡下蛋的兴趣而被撵出校门,是他母亲发现了他的天性,使之成为伟大发明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怀着极大兴趣,把实验当“玩意儿”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拥有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对于他们来说,游戏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的“发生器”。因此,游戏应是幼儿快乐的学习过程,而学习则是“求知的游戏”。实际上,在幼儿现实需求的兴趣中已具有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教育者要努力去发现和满足幼儿的迫切需求,帮助幼儿强化一生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基因,以及教育所希望幼儿获得的情感态度和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应留心幼儿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需要,努力寻求幼儿这些真实意图和内在需求,在出现逆行为时要特别在满足其需求基础上引导幼儿自由发展。因此,开发幼儿现实需求中已有的和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将教育目标中幼儿必须学习的价值和经验转化为幼儿需求,则是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玩出意义、玩出价值,兴趣是桥梁。兴趣有自发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要培养的,特别在幼儿脑力迅速发展阶段,大虽信息的刺激会激起他们各种感官的不同反应,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精巧的制作会吸引孩子们尽情地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这种选择性的倾向给教育目标提供了导向的途径,教师要对各类活动进行筛选。从激发兴趣开始,调动孩子内在发展需求,培养一定专注能力在集体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交际能力。这种既有规则又有自主性的游戏,使孩子们的潜质得到全方位拓展。

二、幼儿行为的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归智商,80%归情商。若把智商比作潜在的智慧能量,那情商则是激发这种潜能的原子核。爱因斯坦说:“最杰出的创造肯定不是当一个人不愉快时做出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非固定资产,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弹性。”

孩子在舒适、顺利的环境中生长,意志情感方面脆弱,自控力随之下降,此乃精神“缺钙”。父母的信任、老师的激励是最好的“补钙产品”,教师满怀笑意的目光、亲切温柔的抚摸、充满赞赏的话语则是孩子成功的“推进剂”。接纳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独特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建立好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则是他们的情感教练。在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中,由兴趣而产生合乎教育目标的许多良好行为正是他们的闪光点,而保护这些闪光点,使它能生成“链”,进而连成“片”,不仅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奠基石般作用,而且作为教育行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也是无法估量的。另外,要卓有成效地塑造幼儿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重视那些闪光点多、表现突出的孩子,更要关注那些闪光点少甚至没有的孩子。要不断寻求、挖掘并培植这样孩子的闪光点,使之闪光点不断增多、面不断扩大,这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为了一切孩子”和“为了孩子的一切”。要不断强化这种教育过程,给予不同孩子以适合他们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教师要因人而异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体系,给予不同儿童针对性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要看到并鼓励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同样的表扬,教师也要因人而异,力戒空泛,而且思想要正确。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差家庭的孩子较内向,更需要较多表扬。表扬要给予足够信息,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取得什么成功和进步,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以便达到道德提升的层次,、另外,表扬要分时段,间隙表扬形成的行为牢圊得。在上述教育基础上,再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内容,这是实现幼儿教育工作总体目标的可靠保证。教学环境通常称为“隐性课程”。因为环境是“无声教材”,是通过幼儿感官潜移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物质环境对幼儿发展是静态、潜在的,心理环境则是更主动积极的,教师营造了充满关爱、鼓励,同时也强调规则与纪律支持性、秩序性并具的心理环境,幼儿的责任感、合作、相互支持、帮助等积极行为品质得到促进,以温情代纪律则营造单纯性支持心理环境。幼儿建立安全感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探究活动的基本前提。爱和安全感需要是幼儿最基本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他人态度如何以及能否满足对爱和安全感需要。

三、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艺术教育以其独有的多元性、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新性特点被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从人的大脑发育过程来看,4岁~8岁是脑力形成的黄金时期,是主动接受各种信息的最佳时期,其间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生理系统看,对智力影响最大的便是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而提供视听信息源的最好载体当然是音乐和美术了。动听的旋律、悦目的图画、生动的造型、优美的舞蹈,对这些渴求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吸引力之大无法比拟。艺术形象的可见、可闻、可感、可触,使孩子们接受的信息多元、广泛、丰富、综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强激素一样的刺激效应。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小时候都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艺术使其产生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执着追求并作为精神伴侣而影响他们一生。广阔的艺术世界给孩子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绘画的造型给想像插上了翅膀,音乐的即兴给创造提供了舞台,让孩子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里,孩子们初步认识了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多彩。

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寓教于趣的形象性、寓教于乐的情感性、发展思维的自由性对人从生理到心理进行全方位的输入,通过“兴趣”之桥,“以趣激学,以趣促学”,艺术情感渗透与催化孩子们产生对理想追求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又通过外在干预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律令,使许多强制的目标体系变为一种自觉选择。

快乐是艺术教育的前奏,求异思想是艺术教育的特性。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并不事先规定怎样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怎样做,让孩子的天性放射出灿烂的光彩,孩子感受着多声部声音的和谐,多层次色彩的和谐,多韵律动作的和谐,体验着一目多行、一耳多音、一心多用的乐趣,享受与他人合作、与自然对话、与心灵交融的愉悦。教师真诚情感的阳光哺育着这些可爱的花朵,艺术的甘霖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自由驰骋,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极大拓展,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增强,在人生的海洋里永远张开着艺术风帆。

四、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

篇7

白雪飞舞的寒冬,老师把自己的围巾给学生围上,这份温暖学生也许会贮藏一辈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鼓励孩子去勇敢拼搏、战胜自己;在寒风连绵的春雨中,老师为孩子买板蓝根抵御腮腺炎。一切都源于爱,一切又成就爱。当老师对孩子体贴入微,孩子们怎能不爱老师?怎能不把这份沉甸甸的爱化作好好学习的动力?当孩子对老师的点滴付出做出回应,老师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忙碌了一上午后,我稍稍活动了一下筋骨,妞妞看到后给我搬来小椅子,说:“老师,让我给你敲敲背,我妈妈累的时候,我也帮她敲背的。”柔软的小手这边敲敲,那边敲敲,顿时我疲倦的感觉完全消除了。看着妞妞温柔的笑脸,幸福的感觉在我心底荡漾开来。自由活动的时候,悠悠走了过来,说:“这个给你。”说着她把喜洋洋贴纸贴到了我额上。幼儿间只有好朋友才赠送贴纸,我十分荣幸获得了孩子的“奖品”,孩子将我视作他们的一员,把我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孩子的爱单纯而直接。

二、完美需要细节关注

书中,老师们聆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子的内心,欣赏每一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们的坚强后盾,鼓励、支持着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有了精神支柱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开学前夕,老师给每位孩子都写了一段鼓励他们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每年小班开学我也会做一些前期的工作,仔细地查看报名表上的名字,把所有孩子的名字提前记住,这样开学第一天我就能叫出孩子的名字。当我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小名,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完美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是老师的“期待效应”。

开学后小梦蝶第一天在园吃饭时对我们非常抗拒,不吃饭的同时大吵、大叫,在教室里乱跑:“我已经很饱了,我不要吃。”我耐着性子跟她讲道理,哄她、喂她,也只是喂进了一小口。中午,我和来园接孩子的梦蝶妈妈说了孩子的在园用餐情况,梦蝶妈妈表示梦蝶在家吃饭都要追着她跑,我建议梦蝶妈妈和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餐习惯。第三天我和梦蝶边搭积木边聊天,向她提出了要求:“小梦蝶,今天搭积木玩得开心吗?”“开心。”孩子回答道。“那今天中午吃饭,如果你让老师喂,我还做你的好朋友跟你一起玩,好吗?”她笑眯眯地同意了。很显然,小梦蝶对老师不再抗拒,中午吃饭也乖乖让我喂饭,比前两天好多了。我及时跟梦蝶妈妈交流了情况,告诉她孩子进步了,孩子妈妈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第四天、第五天,慢慢地只要我喂,梦蝶都能大口大口地吃饭,于是我开始用小苹果激励她自己吃饭。一个月后开新生家长会介绍孩子的用餐情况时,我特意选了小梦蝶中午用餐的照片,梦蝶妈妈看到孩子大口吃饭的照片时哈哈大笑。照片比一切话语都有说服力,她觉得还是老师本领大。从她的眼光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信任。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对我们的工作都特别支持。

三、完美需要不断创新

做完美的践行者需要不断地创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书中百合班的老师利用各种节日帮助孩子丰富知识、感受快乐,他们还自己创设了很多有意义的节日。我班的特色是撕贴画。撕贴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技能,撕纸使幼儿动脑动手,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班级的主题墙、走廊、梁柱上都是孩子们的撕贴作品。浓浓的艺术气息在教室里蔓延着,尽情展现了班级的风采。孩子们对每周一次的撕贴游戏期待不已,爱上了撕贴游戏,爱上了艺术。

篇8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二、科学坚持惩罚教育的原则

(一)真爱的原则

其实大多幼儿晓得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会产生接受惩戒的准备,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当然对孩子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也不是心理上的歧视和虐待,而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师对幼儿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面对稚嫩与童真的幼儿,惩罚应与爱、鼓励、信任同时出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惩罚教育”甚至比赏识教育更尊重孩子的自信。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罚,当然是种艺术。因为爱,所以包容;因为爱,所以我们有责任。

(二)适时的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开始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里,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惩罚教育过后更要有相应的说服教育,打一巴掌还要学会抚摸三下,必须让孩子知道是因为自己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不好而受罚,但仍是好孩子,父母老师仍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如对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要告诉他“你可以在纸上画”,并及时为他提供纸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墙上挂块小黑板供孩子涂抹。然而我们也不可否定的是在发现幼儿犯错的那一刻,往往是教师和家长最愤怒、最不冷静的时刻。许多未经思考,过分的违心之语会脱口而出,这不仅会伤害幼小稚弱的心灵,还会让他产生抵制心理。一些孩子自尊受到伤害或因此学会说谎,甚至学会阳奉阴违。有时不妨把孩子的过失记在心里,在适当的场合给予教育或多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找一个机会,使他们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不那样做是否会更好,进而让幼儿心服口服。

(三)适度的原则

只有在下面四种情况才考虑施与惩罚:1.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2.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3.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4.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对幼儿实施惩罚时,要考虑受他的接受程度,把握好轻重。轻了起不到教育作用,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更加麻木,还有损教师的威信和形象;重了,孩子容易伤自尊心,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惩罚的对象要有典型性,起到给其他幼儿的震慑教育作用,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惩罚幼儿应罚之有度,适可而止。惩罚的开始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用过量或过重的体力劳动来惩罚幼儿,更不能用歧视、侮辱、恐吓性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三、恰当运用惩罚教育的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惩罚更有效

幼儿的心理是敏感的,只要老师多爱他们一点点,多关心他们一点点,他们会回报同样的爱,他们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幼儿园是我家,老师是妈妈”吗?只要我们能与幼儿建立起这样的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当他犯了错误,老师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制止,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加以改正。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岁以下的孩子接近教师和家长不想他们接近的“”时,说“不好”常产生不了效果,这时可转移其注意力,对他说“快过来,看这个”,年龄稍大些了,可以通过语言批评、皱眉、减少买玩具、停讲故事、暂时隔离等对其进行惩罚,到了学龄期,则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写信或便条、取消他喜欢的活动、保持沉默、打手势或竖小指等进行惩罚。

篇9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篇10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美术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来因材施教。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队伍有待壮大,很多学校就配有一个美术教师,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只能是其他文化课教师兼职教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的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导致美术教育的理论滞后发展。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中,老师通常最为关注的是对学生绘画技巧的传授,而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是陈旧落后的。教师用很多固定的、模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临摹大师的画作,画得像就大肆鼓励表扬,画得不像就批评。教师不懂得欣赏幼儿画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美。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和禁锢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幼儿会越来越受传统绘画模式的禁锢,不会去主动发现美,表现美、影响孩子天性的解放。

2.过分注重作品的完成结果,作品评价片面化

教师在传统的美术授课过程中,步骤非常的单一。教师一般会拿出一幅作品,进行简单的技巧讲解,然后让孩子去临摹。教师只要看着孩子能够把画作完整地呈现出来,就觉得授课是成功的。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唤起,对艺术能力的开发。而且教师对幼儿画作的评价也是大同小异,用画得好,画得不好,画得像不像等语言来评价。不能对具体的画作以及画作中呈现的幼儿绘画能力进行深度的评价。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画作,但是老师因为各种原因就叫停了,打断了学生绘画的连贯性思维。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艺术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要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幼儿学习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必要求孩子必须要按事物本身的形态特点来描绘,可以运用多种绘画素材来鼓励孩子绘画。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绘画对象,多样的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还可以让孩子从手工制作、音乐欣赏、文学欣赏中,感受艺术气息,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行一动。经常到野外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观察各种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静态和动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表扬

每一个孩子的思想,个性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也是不同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也存在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保护好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多多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行动特征和兴趣爱好,注重观察幼儿的整个绘画过程,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积极引导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孩子们的各种涂鸦,并进行适当的巧妙点评。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的评价原则,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抹杀孩子的创造力,要多多鼓励孩子讲解自己的画作,带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情看待孩子的作品。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信心,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3.努力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幼儿这个阶段正是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喜欢各种鲜艳明亮的色彩,奇形怪状的形态。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教育。让孩子们多多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跟不同性格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通过人物模拟、故事创作、手工剪纸、魔术表演等很多的小游戏和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触摸形态各异的物品,孩子们的想象力会飞起来。此外,老师的授课要做到开心快乐,这样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

篇11

一、兴趣先行,学得自然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力求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对一样事物的兴趣就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动力。不管什么教育都应该让孩子首先提起兴趣来,这样才能学得进,学得精。无论是语言的引导,还是环境的渲染,无一例外都是培养儿童对语言教育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兴趣的促进下,去耳濡目染,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语言教育就是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共同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去投入,去享受学习。多方重视,训练到位,让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收获,在实践中得到经验,更好促进对儿童的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这不仅仅在于“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以情动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儿童,在彼此间有更多信任,更多沟通,用真情和耐心互相学习,互相成长。

兴趣的培养,说简单不简单,说难倒也不难。就在于充分利用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和争胜心。孩子天生喜欢引人瞩目,从小他们就会用哭泣、喊叫来吸引他人注意力。而现在的语言学习就是给了他们一种新的方式去吸引人,得到别人的赞美。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孩子对语言艺术的思想就从“我要学”变成“我喜欢”。

“我喜欢”是一种自然意识,来自人性,又简单又无敌。引导孩子喜欢语言,喜欢文字,喜欢表达,喜欢表演正是让他们一步步接受语言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能够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也许他们不懂得幽默,但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滑稽,滑稽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让孩子感受滑稽,然后渐渐循序延伸到语言,让孩子懂得幽默的意义。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一直保持着对语言、对文字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落后。

二、全员互动,学得自在

1、教师对儿童的语言引导要符合儿童的特性

在语言艺术的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扮演一个多面的角色,既要严肃又要活泼,既要睿智又要单纯。严肃和睿智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活泼和单纯却是和孩子们交流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师在孩子面前又是长者又是朋友。融汇学识渊博,贯通幽默风趣。无论是讲课还是日常时候和孩子们交流时,教师都应该有意将成语、熟语、歇后语甚至寓言小故事融合在一起,在平时就对孩子建立良好、文明,更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语言环境。让儿童自然而然在生活中除了知道、了解语言知识,更在平时能够熟练运用,脱口而出。

并且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的形象是更多权威的、标准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以教师的言行作为规范。教师的鼓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给他们鼓舞的巨大力量,而教师的批评也会让孩子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在儿童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在内心里预演,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用百分百的耐心去教育孩子,用百分百的爱心去关爱孩子。

2、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儿童交流――同龄人相互感染

孩子在和同龄人相处的时候,对语言的应用最为自然。在这个时候,他们注重的不是模仿,而是表达。与同龄人相处的语言过程,就是用语言来讲出自己的内心,表现自己的个人,让自己更好融入集体和玩伴的经历。如果说前面和教师的交流是语言的“输入”,那么,和同伴的交流就更偏重于语言的“输出”了。只有“输入”和“输出”共同运转,才能代表儿童真正能够讲“听”、“说”应用自如。

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去交流,在嬉戏玩闹中互相感染,能够让儿童更加有群体意识。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对任何一个人在现今、在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一味的封闭学习很少能真正培养社会的骄子。因此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羞涩的孩子,教师应该更为关注,鼓励他们多和周围同学、朋友一起交往,尽量避免“孤立”情况的出现。

引导孩子和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有趣的团体游戏来串联孩子的关系,接鼓传花,猜谜语,成语接龙等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之间穿针引线,让他们彼此更为贴心。

给孩子上课的教材教案中也应该强调朋友的意义,以及礼貌待人,关爱他人的观念,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兼爱”的观念,对身边亲近的人抱有一颗柔软而包容的心,从小做一个善良的人。

3、书话结合――让孩子自己推荐课余书籍

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线索,串联起儿童课内课外的读写生活。但是怎么让每个儿童去乐于翻阅这些书呢?现在的家长过于忙碌,很少挤出时间陪儿童看书,于是政府推荐的书目成为他们购买的首选。这些书通常是儿童并不乐意看的,却常常会被放到图书角中。

怎么选出儿童喜欢的书?当然是让儿童自己来推荐。每周让轮流让一个孩子进行自己的好书推荐,不求讲得精细,而是要求推荐出真正他们喜闻乐见的书籍。上一周被推荐的书,在下一周由同学来进行简短的点评。每个月评出“好书之星”让孩子们自己为了小小荣誉,为了得到大家认同而去认真看书,为了选出大家都喜欢的书而去看更多的书籍,这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读书理由。

这样大家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愿意去表达、展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周围的人,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让他们了解到分享的喜悦。

语言艺术不仅是孩子的一种特长,更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一种特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学得开心,学得丰富。在语言艺术的教育中需要总结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尊重”。“爱”和“尊重”一起引导孩子的天真,发扬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快快乐乐,这就是作为教师的意义。

【作者简介】

宋 莺(1979.1-)女,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省金华市青少年宫,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语言表演.

(上接第157页)

[4] 黄健, 杨大慧.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03.

篇12

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是一种无声的情感语言。舞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开启心智、磨练意志,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代替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幼童舞蹈是色彩斑斓、天真无邪的,是幼童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方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都把舞蹈教学设为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所认可,具体表现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幼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童舞蹈是培养幼童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幼儿舞蹈比较纯真,大多是歌舞式的,一般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教育性。幼儿歌舞《捡到一分钱》,告诉孩子们捡到的东西不可归为己有,要交还他人,这种拾金不昧的道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记,甚至有些孩子还会监督家长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幼儿舞蹈《山里娃》,讲述的是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后来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帮助,背上新书包走进课堂的故事。这是引导孩子要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类似的幼童歌舞有很多,诸如《奥运加油》《学习雷锋好榜样》《拔萝卜》《黑猫警长》等,这些歌舞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下,相信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受到无形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形式胜过说教性的课堂教学,且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二、舞蹈教学有助于提高幼童的智力

幼童天性喜欢模仿,善于观察,急于了解外界事物,无论地上的小草、树木、动物还是天上的小鸟都能带给孩子很大的乐趣。幼童舞蹈非常符合孩子的这种天性,能提高其注意力、想象力、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习舞蹈时要给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和创作自由,使他们善于表现自己。比如舞蹈《数鸭子》,在学习前,教师可带孩子观察一下真实的鸭子或观看录像光盘,给孩子们讲解鸭子的习性和特点,并让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学学小鸭子的形象。无论孩子学得怎样,老师都要给予鼓励。舞蹈《小兔子乖乖》,可让孩子们在观察小兔子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节奏自由地蹦跳。

三、舞蹈教学有助于锻炼幼童身体的协调能力、灵活性

1.加快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跳舞能促进孩子骨骼、肌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能够增强食欲,加大肺活量,使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

2.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舞蹈可提高孩子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随着音乐节奏训练其协调性,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通过一些伸展、提拉等动作,可增强孩子的身体柔韧性。另外,舞蹈训练还可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性。

3.有利于良好的气质、风度的培养。舞蹈训练能使一些孩子改掉驼背、端肩等不良习惯。优雅的舞姿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四、舞蹈教学有助于提升幼童审美能力

幼童舞蹈大多是表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舞蹈都会透过伴奏音乐的歌词、旋律还有舞姿变化等来展现它的美,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审视大自然,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幼儿舞蹈通过不同的人体动作、表情、姿态,展示了不同的事物美、生活美。儿歌舞蹈《娃哈哈》中唱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孩子们从歌词和舞蹈中能感受到祖国像花园一样美丽,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它、保护它。儿歌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孩子们能通过歌词和舞蹈联想到小船、波浪、白塔、绿树、红墙、红领巾、阳光和凉爽的风构成的美丽画面,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得以美化和净化,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幼童舞蹈教学和成人舞蹈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孩子们的体质、理解力和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幼童舞蹈教学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教习。下面几点是幼童舞蹈教习易入的误区,需要特别引起注意。1.只教习特长生而非普及教育。舞蹈教学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好处的,而且舞蹈是幼童们喜爱且积极参与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接受舞蹈教育的权利,而只重视舞蹈特长生的发展。2.只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幼童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训练不当或过度易发生弯曲或变形。如一些难度较高的大叉、侧空翻、下腰等动作,不要为难孩子,更何况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同。我们让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并非都要把他们培养成舞蹈家,而是有利于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3.只片面追求考级或获奖等荣誉,忽视孩子们审美情趣的培养。有一些家长和老师功利心较重,片面追求获奖或高等级,逼迫孩子学习高难度舞蹈,他们极少考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需要。幼童舞蹈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情感、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如果我们片面追求考级或获奖,就会背离幼童舞蹈教育的初衷。

以上几点是幼童舞蹈的学习意义和注意事项,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幼童舞蹈学习的益处,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界应多培养一些高素质、高水准的幼童舞蹈教师,全面倡导幼童舞蹈素质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做出努力。

篇13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开始,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和素质的培养,幼儿园在当今社会中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大,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也成为现阶段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关于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与应用方面,本文结合了幼儿教学应用的五大领域对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与应用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使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幼儿园玩教具的概述

随着幼儿园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必备课程之一,玩教具的创作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和修养。

二、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

幼儿园玩教具的设计要按照五大领域的教学应用来进行,并且要充分结合幼儿园孩子的自身特点,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要顺应幼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玩教具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通过幼儿教师与孩子的动手协作进行玩教具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从小教育孩子的协作意识和创作能力,使孩子全面发展。

1.幼儿园玩教具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幼儿园玩教具创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进行幼儿玩教具的创作活动,通过自制玩教具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自制幼儿园玩教具质量差,可玩的时间较短,多数用来观赏

目前,幼儿园里的玩教具大多数是由幼儿教师布置给幼儿园孩子的家庭作业,由家长和孩子进行制作,然后到幼儿园之后进行评选并表扬,孩子和家长在进行玩教具的制作时,过于追求玩教具的美观而忽略了其实用性和耐用性,这种做法导致的最大缺点就是玩教具在幼儿园中只能用于观赏,一动就坏,一碰就破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样的玩教具在幼儿园里已经失去了玩具的意义。

(2)幼儿教师只注重玩教具的创作而忽视在创作过程中与孩子的互动

在玩教具的创作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幼儿教师为了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完成玩教具的创作,往往将自己的玩教具的创作思维在无形之中强加给孩子,使孩子在玩教具的创作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失去玩教具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总而言之,幼儿玩教具的创作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例如幼儿玩教具缺乏普遍性、年龄界限区分不明显等等。

2.幼儿园玩教具创作的主要特点

(1)便于教学,具有教学性

幼儿园玩教具的最终目的是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教育,所以幼儿园玩教具要具有教学意义且要方便教学,而且要按照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玩教具的创作。

(2)种类齐全,便于操作

幼儿园玩教具的种类多,要包含各个方面,使孩子对不同的领域进行认知和学习,开发孩子的全方位潜能。

(3)制作简单

由于幼儿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待培养,所以,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要由简到难,一点点开发孩子的创作能力,并且保证不失去孩子的本性。

(4)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

玩教具的制作是用来供给孩子玩乐的,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且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可利用的素材进行玩教具的创作,使玩教具能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创作。

三、幼儿园玩教具的应用

幼儿园玩教具的制作是教师针对幼儿园孩子的自身特点进行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训练,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协作能力,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适当提点,不能过分依赖教师,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新鲜事物,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幼儿园玩教具的创作,以不同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学,使孩子对所学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而且,在玩教具的创作过程当中还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艳荣,成少钧,王利娟.农村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及效用的现状调查[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吴群英.农村幼儿园玩教具的开发与管理[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3]于美洋.自制玩教具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