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05: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肺栓塞的预防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PTE的易患因素
肺栓塞是由血栓、气栓、脂肪、瘤栓或羊水等栓塞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2]。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3],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诱因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创伤骨折后激活了DVT形成的3要素。王乐民[3]提出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为:(1)外伤、烧伤、术后、长期卧床;(2)肥胖;(3)充血性心功能不全;(4)恶性肿瘤;(5)妊娠;(6)经常口服避孕药者;(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8)深静脉血栓形成;(9)静脉瓣功能不全合并的静脉曲张;(10)既往肺栓塞病史。别有学者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可引起肺栓塞[4]。
程显声[5]报道127例急性PTE,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7例,阳性率占60.6%,长期卧床49例,占38.6%,肥胖症28例,占22.0%,骨折15例,占11.8%,原有慢性肺疾病11例,占8.7%,其中,最常见的易患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吕厚山[6]报道833例患者行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获得随访的409例中,有2例老年女性发生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于术后第7、11 d死亡。姚长海[7]报道5例骨科手术后肺栓塞,年龄40~78岁,5例均为肥胖体质,2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脑血栓病史。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1例,右肱骨肿瘤切除术及多发骨折内固定术各1例。5例中3例诊断及时,行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2例抢救无效死亡。国内外文献均见报道术后患者首次离床时突然倒下而猝死,也有排便后站立起来时发生猝死,这是由于下肢肌肉的运动将卧床血流瘀滞产生的血栓送回了肺动脉。堵塞了肺主动脉或肺动脉干的分叉部使向肺回流的血液中断,导致机体血液循环的连续性中断,堵塞肺动脉30 s以上患者处于休克,数分钟内死亡。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死亡率升高的原因[2]为:(1)外科手术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其中包括局部动静脉损伤;(2)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泵功能作用消失,血流缓慢;(3)手术创伤的修复,凝血功能增强,但过强的凝血功能导致矛盾转化,血栓生成增加,血栓随静脉回流至肺动脉;(4)可能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促进因子;(5)医师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不强,对此病的理解不深或未能给予医师充分诊断时间;(6)术后溶栓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7)需多学科的密切配合。
2 PTE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PTE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应熟悉其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及易患因素综合分析,并作相应检查,从而减少PTE的误诊和漏诊,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伍燕兵、杨嫒华[8]将临床表现归纳为:(1)呼吸困难及气促: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症状,约80%~90%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程度与栓塞面积有关;(2)胸痛: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和心绞痛样胸痛,胸膜炎性胸痛发生率约为40%~70%,提示栓塞部位靠近外周,预后可能较好,心绞痛样胸痛的发生率约为4%~12%,体循环低血压、冠状动脉痉挛,右心室张力增高等因素引起冠脉血流减少,加之低氧血症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是引起心绞痛样胸痛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3)晕厥:是由于心输出量突然下降造成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可以是PTE唯一首发症状,多合并呼吸困难和气促,往往为大块栓子栓塞、死亡率高达40%,其中部分患者可猝死;(4)因呼吸困难和剧烈胸痛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惊恐和濒死感,发生率约为55%,大面积PTE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5)咳血:多于栓塞后24 h出现,主要反映局部肺泡血性渗出,早期为鲜红色,数日后可变为暗红色,占11%~30%;(6)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痰;(7)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多于栓塞后立即出现,发生率30%~40%;(8)发热:因出血坏死物质吸收或继发感染等因素约43%患者出现发热。结合体检患侧呼吸运动减低,膈肌上抬,肺下界上移,肺底活动度减少,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细湿罗音和哮鸣音;(9)可有下肢水肿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体征等有助于诊断。翟振国等[9]提出对怀疑本病者宜尽快进行血气分析,拍胸部X线片,做心电图,常规行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对PTE诊断的敏感性达92%~100%,其对急性PTE有较大的排除诊断价值,若其含量低于500 μg/L,可基本上除外急性PTE。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建议临床上常规采用。超声心动图在PTE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PTE症状发生初期常被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起到提示和筛查作用,通过右心系统血栓和周围静脉血栓直接提示PTE,诊断可以迅速得到结果并可在床旁进行,对于提高PTE诊断和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胸X线片常常是首选的初筛检查手段。肺梗塞特征性X线片表现为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肺不张或膨胀不全,肺动脉高压征象、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或伴截断征,肺动脉段膨隆以及右心室扩大征,患侧横膈抬高,可见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征等,仅凭X线胸片不能确诊或排除PTE,但在提供疑似PTE线索和除外其它疾病方面,X线胸片具有重要作用。戴汝平等[10]指出肺动脉造影目前仍为PTE诊断的“金标准”,它不仅是诊断过程,同时也是介入治疗的重要步骤,如机械消融或溶栓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但大约有6%并发症,0.5%的死亡率,对于急性PTE,病人处于紧急状态下,此项检查难以实行,而且碘过敏者、重度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均为禁忌证,应用受到限制。胸部CT可直接证明血栓的存在。PTE的CT诊断主要依靠CT肺动脉造影(CTPA),包括螺旋CTPA和电子束CTPA。属无创性检查,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做CTPA检查,因其可以直接显示主肺动脉及肺段血管管腔,对腔内血栓部位,形态,范围,血栓与管壁关系及内腔受损状况清楚显示。可鉴别胸肺疾病,电子束CT可以评价右心室功能,评价肺动脉血流灌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是PTE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同时可行双下肢深静脉显影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存在[11]。
3 PTE的治疗
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脱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11],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7]。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可使纤维蛋白溶解局限于血栓部位,而不至于出现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程显声[5]将127例急性PTE患者分为3组,A组低分子量肝素和尿激酶联合用药70例,B组尿激酶溶栓治疗31例,C组低分子肝素抗凝26例。结果A组有效率为90%,其中2例发生轻度鼻出血和牙龈出血,B组有效率为77.4%,1例发生轻度咯血,C组有效率为61.5%,2例发生轻度出血,证实联合应用尿激酶溶栓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郝东升[11]报道12例骨科围手术期急性致死性肺栓塞病例。9例进行了溶栓及抗凝治疗,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静脉推注,然后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4例给予尿激酶溶栓,1例于肺动脉造影后行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溶栓结束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小于对照组2倍时,开始抗凝治疗。其中抢救成功7例,2例死亡,另3例心跳呼吸骤停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致死性PTE的基本方法,可迅速溶解部分和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少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从而消除对左心室舒张的影响,临床症状改善快,并发症少,并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张学彬、吕维富[12]报道5例肺栓塞采用经皮介入碎栓,联合局部灌注尿激酶加全身溶栓及抗凝治疗大面积肺栓塞,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均获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未见肺栓塞复发。王乐民[13]报道6例手术后发生的急性肺栓塞,采用肺动脉造影经皮导管导丝碎栓治疗,证实其肺动脉内有大块状血栓栓塞,经碎栓治疗后5例患者痊愈,使血流动力学迅速得到改善,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顾建平等[14]报道应用Amplatz血栓消融器治疗31例髂股静脉血栓,7例肺动脉栓塞,8例髂股动脉血栓。结果31例髂股静脉血栓中22例下肢肿痛减轻,7例肺动脉栓塞缺氧症状明显改善,8例髂股动脉血栓下肢疼痛明显减轻,46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说明该方法对动静脉血栓和急性肺栓塞安全有效。特别是对存在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5]。另有学者[16]报道采用肺动脉切开取栓和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可使患者肺动脉压下降20~40 mmHg(1 KPa=7.5 mmHg),使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采用开胸肺动脉栓子切除术是治疗急性PTE的重要手段,但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且国内仅少数医院能完成手术[17]。
4 PTE的预防
DVT形成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轻者造成下肢肿胀,重者使下肢溃烂、坏死。少数可能造成致死性PTE。因此,对骨科高危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预防措施主要有物理方法、药物、下腔静脉滤器等。其中物理方法包括术后早期活动、弹力袜、间断充气加压袜、足底静脉泵。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苷、华法令、肝素、低分子肝素[18]。陈东峰[19]报道术后10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麻醉开始时即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效果好,安全性高。邱贵兴等[20]对120例髋膝关节手术后患者进行了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DVT形成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可以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学者认为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机械性预防措施可以提高疗效[21],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DVT优于逐级加压弹力袜,特别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更能预防下肢近端DVT的发生[22]。
周汝明等[23]对17例下肢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4例经腘静脉对血栓进行抽吸,13例经患侧足背静脉对血栓进行溶栓治疗。结果17例滤器置入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抽吸治疗组有2例出现血栓脱落,溶栓治疗组4例血栓部分脱落,未发生肺梗塞,证实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预防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梗塞。丁锐[24]报道29例下肢DVT患者6例手术治疗,采用股静脉切开,Fogarty导管近心端静脉取栓,远心端用驱血带驱出股静脉以远静脉内血栓,23例行非手术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聚、穿减压袜等。仅1例患肺梗塞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认为对下肢DVT的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邱贵兴等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的专家建议[25]指出基本预防措施为:(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的静脉周围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3)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足、趾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4)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机械预防措施如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后,可选择术前12 h或术后12~24 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d,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应注意掌握禁忌证,建议权衡药物的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决定开始用药时机,如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选用机械性预防措施。
总之,对DVT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预防措施,有高出血危险的患者应慎用药物预防措施,以机械预防措施为主,辅以基本预防措施[25]。
【参考文献】
[1] 谢万木,王 辰.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思路与治疗策略[J].新医学,2005,36(9):547-548.
[2] Hill SL, Holtzman GI, Martin D,et al.The origin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i in acute venous thrombosis[J].J Surg(Am),1997,173:485-489.
[3] 王乐民,魏 林.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0-75.
[4] 王 雨,王爱民.与骨水泥相关的肺栓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8):615-616.
[5] 程显声,何建国,高明哲,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6-10.
[6] 吕厚山,袁燕林,寇伯龙.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2):710-713.
[7] 姚长海,侯树勋,文仲光,等.骨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30-33.
[8] 伍燕兵,杨媛华,王 辰.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260-261.
[9] 翟振国,伍燕兵,王 辰.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8):703-704.
[10]戴汝平,曹 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X线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524-525.
[11]郝东升,尹芸生,王 东,等.骨科围手术期急性致死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183-186.
[12]张学彬,吕维富,孙一兵,等.经皮介入碎栓及溶栓治疗大面积肺栓塞[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1):39-42.
[13]王乐民,魏 林,孙政育,等.术后发生重症肺栓塞的急诊导管及导丝碎栓治疗[J].上海医学,2003,26(11):834-835.
[14]顾建平,何 旭,陈 亮.Amplatz血栓消融器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727-731.
[15]柳志红,赵彦芬,陈白屏,等.Amplatz血栓消融器治疗大块肺栓塞的临床应用[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657-660.
[16]任 华,苏丕雄,顾 松,等.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10(3):171-173.
[17]苏丕雄,顾 松,任 华,等.肺血栓栓塞症的外科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107-1108.
[18]曾忠支,金才益,刘海鹰.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7):489-490.
[19]陈东峰,余楠生,卢伟杰,等.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23-826.
[20]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822.
[21]Geerts WH,Pineo GF,Heit JA,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3):338-400.
[22]Silbersack Y,Taute BM,Hein W,et al.Prevention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J].J Bone Joint Surg(Br),2004,86:809-81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oracotomy patients.Method:A total of 19 case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 without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oracotomy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were implemented.Result: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older than 50 years,merge cardiopulmonary disease,intraoperatve blood s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were associated with open thoracic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50 years [OR=69.115,95%CI(2.687,69.115)],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200 mL[OR=27.943,95%CI(1.505,27.943)],merge DVT formation [OR=75.908,95%CI(2.374,75.908)],lung cancer [OR=32.282,95%CI(1.420,32.282)],postoperative bed time>3 d [OR=17.709,95%CI(1.095,17.709)] we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Conclusion:Age >50 years,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200 mL,merge DVT formation,lung cancer and postoperative bed time >3 d are risk factors for thoracotomy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Key words】 Thoracotomy; Pulmonary embolism; Risk factors
First-author’s address:Chongzuo People’s Hospital,Chongzuo 532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0
一、一般处理与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对高度疑诊或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可适当使用镇静、止痛、镇咳等相应的对症治疗。
2.采用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对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但血压正常者,可使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若出现血压下降,可增大剂量或使用其他血管加压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对于液体负荷疗法需持谨慎态度,一般所予负荷量限于500毫升之内。
二、肺栓塞的溶栓、抗凝治疗
1.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对于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若无禁忌证可以进行溶栓;对于血压和右室运动均正常的病例不推荐进行溶栓。溶栓治疗宜高度个体化。溶栓的时间一般定为14天以内。溶栓应尽可能在肺血栓栓塞症确诊的前提下慎重进行。对有溶栓指征的病例宜尽早开始溶栓。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用药前应充分评估出血的危险性,必要时应配血,做好输血准备。溶栓前宜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以便溶栓中取血监测,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常用的溶栓药物
有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一旦疑诊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应即进行抗凝干预治疗。临床上存在肺血栓栓塞症中度或高度可能性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前应即给予抗凝治疗。对于疑诊为大面积肺栓塞的患者,如果希望达到快速扭转病情的效果应考虑使用普通肝素作为初始负荷量;在急诊肺栓塞患者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可能更受欢迎,不仅因为其有效性和较少的副作用,而且相对于住院患者来说,不需要进行血液学监测。以低分子肝素作为初始治疗,继之口服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化比率达到2.0~3.0。口服抗凝药只有在肺血栓栓塞症被明确证实后方可开始使用。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前应测定基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常规(含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常用抗凝药物主要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一般认为,抗血小板药物的抗凝作用尚不能满足肺血栓栓塞症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要求。
三、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还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经静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为防止下肢深静脉大块血栓再次脱落阻塞肺动脉,可于下腔静脉安装滤器。
四、肺栓塞的预防
肺栓塞的最重要预防是针对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积极医治脚部感染(包括脚癣)和防治静脉曲张等。一旦发生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应卧床休息,下肢减少活动,同时应用抗生素和抗凝剂。
手术和创伤后应减少卧床时间,鼓励早日下床活动,如需长期卧床者应定期做下肢主动和被动性活动,以减轻血液停滞。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除积极治疗心肺基础疾病外,亦应减少卧床,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证据时可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长途乘车、乘机者,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称为“经济舱综合征”。特别是乘机时,因狭小的腿部活动空间和长时间不活动、机舱内因低湿度造成的脱水,以及高空所致的低氧血症作用等因素也会增加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风险。有专家认为:“航空旅行和外科手术在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方面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
对于手术前后进行航空旅行者。应做好下列预防(1)饮用大量的水。推荐每飞行1小时,需饮用500毫升水。(2)避免脱水因素,如饮用含大量咖啡因和酒精饮料。(3)进行座位上运动。尽可能多地起立和在机舱内走动。(4)穿宽松的服装,避免使用外科用压迫性绷带。以防血栓形成。怀疑有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者可做下肢阻抗容积图、血管超声多普勒、放射性核素或常规静脉造影等,以便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对重点高危人群,包括普通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的疾病如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等,神经外科的创伤、急性脊髓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肿瘤、长期卧床、严重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的患者,也即对存在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相应预防措施:(1)机械预防措施:包括加压弹力袜、间歇序贯充气泵和下腔静脉滤器;(2)药物预防措施:包括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叶中布满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血管,这是肺正常工作的基础。当病人手术后或其他原因造成长期卧床,很容易使静脉血滞留于下肢,形成小血栓,这种情况称为下肢深静脉栓塞。在起床的第一时间,如血栓从静脉壁上脱落,跟着血液流入肺动脉,使肺动脉或其分支发生]塞,即肺栓塞,造成肺动脉的血液突然中断。此时,肺动脉及支气管强烈收缩,导致肺组织缺血,不能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病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重者可在短期内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低血压休克,甚至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骨折后引起肺栓塞的原因
老年骨折病人是肺栓塞的多发人群。由于骨折常常伴有血管损伤和出血,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很容易形成血栓。骨折后增加了骨骼中的脂肪进入血液的机会,易形成脂肪栓。无论是血栓还是脂肪栓,均有机会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栓塞。
除骨折病人外,凡是血液流速缓慢、静脉壁受损、血黏度高、血脂异常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肺栓塞。譬如做过胸部手术、慢性心衰、慢性呼吸道疾病、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乘飞机等交通工具、长期操作电脑以及长期卧床者,都是肺栓塞的多发人群。
肺栓塞的治疗及预防
肺栓塞是临床重症,大面积肺栓塞倘若抢救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因此,老年人因骨折长期卧床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应想到发生肺栓塞的可能,并立即就医。
一、治疗措施
1.吸氧,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2.有急性循环衰竭时,应用血管活性物质;
3.病情严重时应用溶栓药物,不严重时应用抗凝药物,为了防止复发,抗凝药物必须坚持应用3~6个月。
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给予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相关预防措施以及合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减少肺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我科2008年7月~2012年9月共施行手术312例,发生DVT 8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8~82岁,中位年龄65岁;高血压脑出血6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新修订外科常见疾病诊断标准[2]。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5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所有患者既往史、创伤史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预防措施
2.1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
2.2减少血液凝滞 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3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热敷穿刺处2次/d。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④每4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⑤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⑥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3.2抗凝疗法及溶栓的护理[3~6] ①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药物剂量;②注意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观察有无加重脑出血或其它出血倾向,如神志、瞳孔等。应每15~30 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观察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嗜睡或昏迷;观察有无呼吸、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观察有无剧烈头疼或喷射状的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观察胃液、尿液、大便的颜色;同时还要注意牙龈及皮肤粘膜、眼结膜、注射部位的出血情况。如出血加重应及时处理。
3.3功能锻炼 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让患者下床活动,先站立然后慢慢行走,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4 讨论
结合本组资料,作者认为引起本组DVT的原因可能有:①手术:DVT多发生于手术或创伤后[7],本组8例均于手术后发生DVT;②肢体瘫痪及长期卧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而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减少,造成血液回流影响。本组7/8例发生于瘫痪肢体,说明瘫痪肢体是DVT的重要诱因;③高龄: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退变和(或)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④止血、脱水剂的应用:脑出血患者为了止血、减低颅内压而使用止血芳酸、甘露醇等对血管刺激的药物,易使管壁粗糙;加上脱水剂的应用易造成机体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⑤心率慢:本组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造成血流缓慢,血液淤积;⑥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组病例血栓多发生于左侧肢体,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总动脉和左髂内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压有关[8]。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术后给予合理预后措施和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减少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09-510.
[2]叶舜宾.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4.
[3]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70.
[4]施桌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J].中医正骨,2008,5:71-72.
[5]金妍英,徐国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全科医生临床与教育,2007,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