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养成。所谓“养成”,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学校的教育是重点,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篇2

宣传部

项 目 负 责 人:

篇3

一、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

农村未成年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文化和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根据要求,首先要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创建一批农村未成年人学习、活动阵地。我们要以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基地为抓手,切实实施“春泥计划”,广泛开展省关工委提出的“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后吴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祠堂,建设了青少年活动基地,基地内加强了“五室”(关工委办公室、未成年人办公室、图书室、电脑室、会议培训室)的建设。各行政村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改造,创建青少年活动基地。在基地的基础上,整合全村各类可利用场所,广泛地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要把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二、加强农村关工委组织建设

农村的老村长、老支书、老党员、老教师、老妇联主任、老民兵连长、老转复退伍军人、返乡离退休人员和老科技人员的居住地。发挥这些老年人的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科技优势、时空优势,是培养教育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一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农村党支部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农村关工委组织是最基层的关工委组织,大量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要落实在村级关工委来开展,加强村级关工委班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而如何建设好村级的关工委组织,使其发挥作用是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希望各镇街区都能拿出自己的经验来。

三、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的建设

市关工委目前有7支工作队伍,有些镇街区关工委也建有工作队伍,并且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最近市关工委青少年摄影工作站开展了组织延伸的尝试,现有5个镇街区也已经建立了摄影工作站,从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最近,还要做好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队伍的建立工作,关工委组织建立工作队伍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大特色,工作队伍的延伸,又是值得探索的工作,各镇街区关工委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村级关工委在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支负责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策划、组织、帮扶、助教的辅导员队伍,并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实施“春泥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村干部、“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能工巧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党团员等各类人员的作用。

四、加强工作制度的建设

篇4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只有充分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才能起到良好保障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漫长的工作,这就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为实际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代的青少年在国家的观念上还有高度的保持,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趋于理性。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教育方面还要能进一步的提高[1]。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只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重视。

再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教学的方法上没有科学化的呈现。实际思想道德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空洞说教比较多,在感情的触动上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和学生之间的公平沟通没有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封闭式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比较少,没有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中缺少生命体验性的活动等[2]。这些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有着诸多不利。

另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没有和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有的传统道德已经不合时宜。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和家庭的自己社会的等进行形程整体合力[3]。这些层面的因素就造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低。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实施

为能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主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对教学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想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注重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学习,让青少年能够对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及本质等有详细全面的认识,并要能够使其能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方面能够有所体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青少年的价值观正确树立,在对思想价值的判别能力上不断提高。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优化,能方便青少年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第二,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引导。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加强,注重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够注重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类型多样化呈现,注重通过活动现场的体验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4]。在实践性方面能鲜明的突出,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工作上要能加强,注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

第三,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并能和时代需求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将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在教学的内容上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的教育要加强,能够科学化的引导嘘声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处理方法实施。

第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民主理念的教育层面要能加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注重对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学的内容方面不断强化,并要能够和现代化的建设相适应,在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容的教学方面加强重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实际教学的方法上能注重创新性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从理论上提供教学的思路以及方法,为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晓丽.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

篇5

微博这一概念译自于英文单词 micro - blogging,是 Web2.0 时代产生的一种可以即时消息的微型博客,简称微博,又被网民昵称为“围脖”。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渠道在自己的微博上 140 个字符以内的信息,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微博的功能是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来和更新最新动态信息。微博因其使用的便捷性、价格的便宜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青少年也逐渐步入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二、微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微博的使用与推广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充分体现青少年在其中的主体性地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主要采取书面和面对面口头教育,这种思想道德教育手段虽然加强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这种仅靠口头和课堂教育的方式,难免会让青少年倍感无聊,效果欠佳。传统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当代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诉求。

(二)微媒体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获得渠道越来越多。其中微媒体的广泛应用更加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微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可以使教育者通过微博、微信、微群体等信息平台获取资源,从而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微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快速、便捷和高效的特征,微媒体的这些特征决定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除此之外,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面,教育者不仅可以了解本地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地区民族传统等相关资源,还可以获取国内外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资料和信息。微媒体的应用,转变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使教育者和青少年在这一信息平台实现平等交流。

(三)微媒体促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率提升,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微媒体得到广泛应用后很快介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一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那种僵硬的灌输方式,开始采用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促使青少年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去独立学习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传播效率。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效率提升后,青少年不需要死记教条按照书本行事,可以通过微媒体学习相关知识。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微媒体指导青少年有效甄别微媒体传播的信息,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促进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青少年具备适应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能力。

三、微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微博的信息门槛低,所以微博具有草根性,任何人注册微博号好都可以信息,因此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微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微博中的负面信息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减弱。

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客观的认知能力,对事情的判断很多还停留在表层。在微博的交流中,信息的门槛低,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身处其中更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腐蚀,失去理性而陷入道德危机。此外,微博上虚假信息遍布,青少年并未深入接触社会对事件的认识不够透彻,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从而干扰其价值观,不利于其成长。“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旦思想道德受到腐蚀,将后患无穷。

(二)对微博的过度依赖“微博控”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者青少年的价值观。“微博控”们非常依赖微博,他们没日没夜地上微博,吃饭前要拍照发微博“秀”饭菜;旅游时要拍风景发微博“秀”景色;睡觉前要发心情跟粉丝们“道晚安”。这样长时间的将经历都花费在微博上,产生了严重的攀比心理,价值观扭曲,产生心理问题。

(三)对微博的过度依赖导致青少年将时间过多用在微博上,会产生网络社交障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这种障碍使青少年在现实社会和人际交往中产生逃避的心理。在现在的日常生活或者聚会中,我们经常看见有些青少年不与人沟通,无论走路、吃饭还是上课都对着手机上网,把自己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很难进行沟通和思想道德教育。

四、消除微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相关部门大力净化微博客环境。加大对微博客网站的监管力度为青少年使用微博网站,净化网络环境。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发表不良信息的微博客用户采取坚决删除乃至封号的措施。北京市 2011 年 12 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提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这些为净化微博信息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现实参考。

(二)教育者正确引导青少年,规范对微博的使用。微博客资源、信息的多样性及获取的简易性,教育者必须培养青少年的辨证思维能力,强化获取信息的辨别能力。这就要求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微博客时,应首先让教育者正确使用微博客,其次才能教导、指引青少年正确使用微博客。教育者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微博客,也是教育者了解青少年心理变化的最佳时机,可以及时对青少年在博客反映出的问题提出教育的措施,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教育者探索出使用微博进行思想教育的新方式。教育者充分使用博客的正面影响,消弱负面影响,只有青少年教育者有了一套独到的教育方式,才能保证其健康成长。教育者可以教育青少年在自觉防范微博客负面影响同时,也要注重自己应承担的网络责任,认清只有自己不传播、不发表、不浏览不良微博客信息,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没有污染的微博客环境。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普及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各种因素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同时对青少年的思想信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形成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财物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聚合。作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网络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1.网络文化的自由性。“自由是网络之魂”。网络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地理位置的远或近,经济收入的多与少、教育水平的高或低,随时随地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因此网络世界绝对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民主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所处的环境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是一个模拟的空间,这样网民就不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现实世界中的“常人”了。网络空间,是与我们平时生活于其中的物理空间相区别又自身独立的新的空间存在形态。它是通过数字符号0与1的形式――“比特”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从而把信息数字化了。现实生活中网民的相貌、身材、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被“屏蔽”了,使得网民及其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因而卡西尔说:“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网络使“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里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

3.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上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二是网上信息传递的快速性。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使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成为可能,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是一种资源,是支持民主的大梁,但是当信息为集权所控制时民主也就被削弱了。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突破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4.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型的网络,这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世界上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御非法入侵者外,其他所有的网站则无一例外地对每一位网民开放。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就成为可能。网络上的每一种文化产品和信息资源,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尽情享用。相隔千里之外的读者可以同时翻阅同一本书的同一页,也可以阅读同一则新闻并同时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写在同一个版页之上。

二、网络文化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既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挑战之一,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不良干扰。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网络文化多元内容的广泛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把大门打开了,好的东西进来了,一些坏的东西也会进来,敌对势力也会趁机做文章,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我们施加影响和进行渗透。”因此,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占领网络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新领域,以遏制多元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挑战之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学生交际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化。参与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活动是青少年学生逐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的出现虽然使每一个人能够同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扩大了交际范围,但是这种互联网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电脑这一“中介”,是一种“人――机――人”的交往形式,所以并非是现实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具有“去社会化”的特点,使交往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消失了,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因为,这种交流方式是通过机器符号实现的,缺乏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的沟通,这势必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弱化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交往的能力,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

3.挑战之三,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道德人格缺失。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对网民在这一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相反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的特点屏蔽了计算机前的脆弱的个体,必然会降低舆论及道德规范的作用,必然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青少年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网民群体,虽然属于网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形成之中,网络中“黄”、“毒”、“假”、“黑”、“诈”等网络腐朽现象极易吞噬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4.挑战之四,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速多变的文化,每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尚未具备科学分析鉴别能力的青少年,面对思想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舆论的多元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他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常常被信息的新、奇、特、异所吸引,价值取向也随着信息的千变万化而飘忽不定;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他们往往来不及进行理性思考就已全盘接受或陷入无从选择的困惑之中,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共存局面,这无疑会对他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的确立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畸变和冲突。

5.挑战之五,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降低、学业和身心受到影响。网络世界信息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图像化。信息高度图像化的倾向往往会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忽视了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的作用,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下降。网络世界的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很快而且更新也十分频繁,青少年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的虚拟世界中陷入了非理性的状态,影响到自身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三、加强网络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网络文化视阈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1.对策之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不仅应当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应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巩固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网络文化的核心,构建网络文化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文化、各种思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人们通过比较、分析和鉴别,自觉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缩小其空间和影响力”。这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在当今时代,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网络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2.对策之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网络传播技术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地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青少年,改变过去那种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敬的教育局面,使青少年由“让我听”转变为“我要听”。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和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既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应能力,真正成为适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3.对策之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整体道德水平和道德索质的提升是预防和解决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键和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才能彻底有效地得到抵制。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以说公约的为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对策之四,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制化,实行“依法治网”。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网络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管理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所致。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加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其次,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对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当好“把关人”,把有害的信息进行过滤,从源头上净化网络。最后,要对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周围的网吧加以严格管理和规范,还青少年一个健康、向上、安全的绿色网络环境。

5.对策之五,与时俱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熟悉和了解网络文化的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道德工作者较少有人关注“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做什么”,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网络时代,培养一支既懂思想道德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思想道德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善于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业务素质。使其既有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最后,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开拓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时解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才能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1.1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潜伏着思想工作的危机

这几年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重智轻德。高考指挥棒操纵一切,由于片面要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扭曲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切为了高分,甚至连思想政治课也不得不为升学“捞分”服务,品德评语为了升学遮遮掩掩,使学生的品德考核流于形式。尤其到了初三毕业班,为了升学考试,一切让路,出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断裂层,这就必然潜伏着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危机。所以中学德育工作这几年来尽快努力改革,然而由于方向不准,干扰太大,地位不稳,其收效不大。现实教育我们,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

1.2家庭教育的负面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只寄希望于学校老师;有的家长偏重于智力投资,对子女成长期望较高,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娇宠;家长的思想政治倾向给子女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反映了家长的思想。故有的学生在思想目标的追求上,希望成才立业,然而光有职业理想,缺乏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有的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注重自身的存在,脱离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行为上,希望受人尊重,不愿循规蹈矩;有的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向往现代化美好生活,然而往往脱离国情,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只希望别人理解关心自己,而很少去理解关心别人。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1.3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剖析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如何全面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需要站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做深入的剖析。在现在的中学生的头脑中,对于我国的国情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国情和国史教育,也缺少必要的革命传统和马列主义教育。形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着幼稚的青少年学生,使之产生盲目崇拜。这个深刻而现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2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2.1在教育的内容上忽视了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

这几年来,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根本建设,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主线,甚至一度出现企图以品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传统教育否定多,而继承发扬少。@几年来较多的是抓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而不是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就事论事教育多,而系统理论灌输少,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没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上的基本建设。

2.2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和偏离的倾向

在教育途径上,知与行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在教育工作上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复说教多,行为训练少,这往往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行知脱节,实践能力差。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了渗透疏导,而又否定了必要的灌输;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注意生动活泼而放低教育要求;强调自我完善而放松了互相督促。

3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加强道德规范的训练,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学校实行品德教育的依据,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中,要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培养现代人的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学习雷锋等方面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3.2加强基本政治观念的教育

政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灵魂,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必须把坚持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特别抓好学生的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必须上升到社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3.3从学生不同层次思想基础出发,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德育工作要改变一刀切,一般化的毛病,就必须坚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的要求和内容上要有坡度、分层次。对于思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骨干还要在德育上更上一层楼,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他们更好成长。

篇8

关键词 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转型为城市,市民的素质需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尤其社区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其思想道德水平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社区青少年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焦点议题。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努力找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工作实际和社区青少年特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举办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联合学校和家庭、利用多样化教育手段这三大方面分析提高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举办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优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

在社区内,举办各类活动,有助于优化社区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助于提高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那么,应该举办什么活动呢?应该如何举办活动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各类节日为主题、以社区青少年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开展多种活动。

1.以节日为活动主题,举办社区活动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可以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了形成教育发展特色,社区可以以节日为活动主题,举办社区活动,让社区青少年通过参与活动,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在活动举办前期,社区应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通知、广播等方式,做好节日活动宣传工作。同时,在社区内做好公开评比栏,内容包括社区青少年参加活动的情况、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出社区优秀青少年。例如,“七一”建党节,组织社区青少年外出参观图片展。如果社区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以党的生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丰富社区青少年活动;又如“八一”建军节,可以请当地有名的军官给社区青少年做报告会,讲解有关军人的故事。当然,在举办这些活动时,要注意以渗透为主,而非理论式灌输;在语言上,要注重艺术性,确保观点有效传递。通过举办这些特色活动,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正面熏陶,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2.以社区为活动阵地,开展多元活动

单一的活动不足以强化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应以社区为活动主阵地,开展多元活动,促进社区青少年良好发展。例如,开展社区小型家庭趣味活动会、举办各类比赛,如棋类、绘画类、歌舞类等有益于社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比赛、举办创意生活活动等。通过举办多种社区活动,学生的才能、潜力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公平评比,社区青少年的认可需求得到满足。而这些都能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此外,社区内也有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社区可以发动“关注老人,爱心传播”活动,引导社区青少年利用周末、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帮助老人。例如,可以帮社区老人干卫生,让老人住得舒服;可以与社区老人主动进行交谈,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可以请社区老人讲以前的革命故事,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再一次洗礼。社区青少年每参与一次活动,都会在社区内的公开栏公布,让社区内的人看到青少年的表现,以刺激他们更为主动的参与各类活动。最后,在社区青少年开学前,还可以举办公民道德知识擂台赛。擂台赛的形式分必答、抢答、选择题三种形式。实践证明,通过举办擂台赛,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在举办擂台赛时,还可以设计即兴演讲环节,以“活”化现场氛围。

二、积极联合社区学校家庭,提高社区青少年道德水平

单纯依靠社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行不通的。即使在短时间内有成效,但终究会因势单力薄而收效甚微。基于此,社区应积极联合学校、家庭,形成强有力的教育阵地。首先,要突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效果如何与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学校应改革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一味地以灌输为主,而应引进经典、鲜活的案例,与青少年形成互动关系。同时,多展开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所学习的知识有用武之地。而教师自身,应做好示范作用,以正面事例感染青少年。在社区,可以开展第二课堂,补充学校教育;还可以在社区内设立图书馆,请社区内的老人做管理员,督促青少年完成作业或者给予指导。其次,重视与家庭联合。利用社区公开栏,宣传家长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在社区内举办家长交流活动,分享教育经验,指出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出原因、对策。最后,社区内要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运作机制,确保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形成合力之后,很容易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利用多样化思想教育手段,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觉悟

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手段。在对社区青少年展开思想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利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觉悟。

1.实施榜样教育,促进社区青少年学习

所谓榜样教育,就是利用他人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出色成就等来影响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利用榜样,社区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很容易促进社区青少年行为的改变。例如,以社区内的离退休党员的先进事迹作为榜样教育材料,做好榜样教育。可以把这些离退休党员的事迹制作成宣传报形式,摆在社区明显位置,促进社区青少年主动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笔者认为,以社区内的离退休干部的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可以让社区青少年更为直接地了解他们,让他们认为这些先进事迹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

2.实施说服教育,促进社区青少年觉悟

所谓说服教育,主要是以事实、道理等为内容,告诉社区青少年应该如何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社区青少年正处于性格急速发展时期,强硬地进行说服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社区工作者在展开说服教育时,应注意方法。例如,可以集合社区青少年到社区多媒体室,播放思想道德教育视频,让学生看视频、知内容,然后探讨,再进行思想道德内容渗透;又如可以请社区离退休干部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与宽容教育。离退休干部一般亲和力都非常强,在展开说服教育上具有天然优势。当然,不是请社区离退休干部一味地说教,而是可以以互动形式展开,然后再组织语言,告诉社区青少年这样做的理由。

总之,对社区青少年展开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讲究艺术性与科学性。面对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的趋势,社区工作者应找出原因,提出可行性强的提高社区青少年道德水平的途径。只有结合多方力量,如社区、家庭、学校、国家,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才会上升一个档次,才能获得更深刻地体验与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勃.社区青少年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篇9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篇11

作者简介:张泰来(1972-),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副教授。(湖南 岳阳 414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EEA10038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JK011BDY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27-02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论坛、手机短信、网络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与喜爱。以当前传播最受关注的新媒体形态之一的微博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为72.3%。①开放、互动且信息混杂的虚拟新媒体环境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常规学习方式,并给予其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以极大的影响,也严峻地拷问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及其效果。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模式转型

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教育首先是一种涉及受教育个体多种心理因素的内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过程,既需要受教育个体对外界“灌输”的思想道德规范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理解和记忆,也需要将其内化为一种自省、自律的自觉思维,从而形成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这种思想的成长和道德的建构同时也应该是一种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过程,在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从而建构起二者之间的一种理解和协作的积极关系。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则是一种的单向度的侧重机械“灌输”的封闭性的信息传播,教育者以理性说教的方式将相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的倾向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呈现给尚处于思想成长和道德型塑阶段的受教育者,在忽略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思想倾向等的情况下企图通过直接“灌输”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思想疏导和道德培养的目的。这种单靠讲课、谈话和报告式的填鸭式教育的集中性、机械性、强制性和缺乏受教育者相关信息反馈与循环的单向度教育模式极大地消解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这种缺乏创新的、近乎“真空”的封闭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同学校“正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间横亘着一道阻隔和损毁教育效果的“鸿沟”。

根据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J. Tichenor)的“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在现代信息社会,接触媒介多的人比接触媒介少的人具有更快地获取更多信息的优势,随着信息的流动加速与增加,两者之间的知识格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上个体的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②要打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单纯教育主体对相关信息内容的“垄断”式传播,畅通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流通的渠道,使抽象、刻板的传统思想道德说教鲜活起来,富于生活性、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渗透力与影响力,建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才是缩小和弥补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知沟”和“信息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开放式模型不仅要求教育过程突破校园的限制延伸到课外,突破教育者的主体权威地位而还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意味着教育工具和教育媒介由单一的书本、文件等向多媒体多介质的扩展。由于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交互性特点,通过新媒体,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是受众。新媒体中,“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控制权”。③“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新媒体事实上已经为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克服封闭性缺陷提供了充分的补偿与延展的机会及条件。新媒体因可交互和可搜索等特性,成为传播知识的最好地大众媒介。④这无疑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知沟”缩小,也有利于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个体之间以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开放、民主和平等的交流信息与沟通思想的对话和互动。因此,正视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和青少年新媒体阅读与新媒体交往行为的日常化,动员新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与潜力,为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建构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将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化被动为主动: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方式转换

新媒体不仅具有开放和民主的革命性传播优势,更为网民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新媒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出对象,也为对象生产出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指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当新媒体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带来现实的巨大影响之时,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主体的“把关人”角色便在新媒体使用者主体性彰显和诠释中被极大地消解,青少年群体作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的受众,对新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掌握着相对的控制大权,他们可以对网上病毒式传播的信息进行自由的选择、过滤、改制、解释和传播,其作为被动受众的自我意识被即时、鲜明地凸现出来,历史性地获得了保护自身独立和尊严的手段。正如英国文化批评学家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指出的,“网络的文本生产具有双重性,即传播首次打破了从传者发出到受者接受的直线行为模式,传受之间的隔阂蜕变为一个自由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⑤以网络、微博、博客等为主要形态的新媒体一度成为青少年最受欢迎、最体现自我的互动乐园,其“我”的生命表现和对自身全面本质的占有在新媒体上愉快地绽放着,其自主性和自我性通过自己对新媒体中对象性关系的管理而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自身受规制的被动现状形成一种无形的抵制、排斥与厌倦。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信息传输方式相对于青少年受教育个体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这种单向、直线式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兼顾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质,受教育者基本处于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端,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使其形成对思想道德知识的主动消化和内化的教育目标。从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理性来看,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发展的动力体系是多元化的,其中受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又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两大主体性因素。当前的新媒体环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但这种虚拟性只不过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产物,在拓展环境边界和延伸人的活动方式的同时,仍然表现为通过符号对真实生活复制和再现,因而也是一种真实的镜像和虚拟的现实,虚拟环境中的虚拟交往往往可以在不考虑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下而顺利进行,主体的主体性可以以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难以体会的民主和平等的姿态出现。新的新媒体环境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延伸,且这种环境前所未有地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其极大的主动性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因而,顺应德育环境的变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尊重青少年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将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新的局面。

三、变抵制为利用: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载体变迁

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载体单一、“千人一面”的大众传播活动,教育者充当着权威的把关人,对流向受教育者的信息预先进行严格的把关、筛选、过滤,甚至按照特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进行修改和控制,从信源上可以确保德育内容的“绿色传播”,但这种把关式德育缺少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与要素之间的系统分析与考虑,教育活动和内容缺乏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其信息传播速度、内容的丰富多元和形式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无法与新媒体的强大信息优势和传播效率相比。当新媒体作为数字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事物以信息的海量、混杂、粗糙性及传播的虚拟、隐匿和分散性而出现并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培育形成渗透和合围之时,青少年对网络等新媒体的依赖乃至上瘾以及教育者的谈“网”色变两种态度便一直处于较量和博弈之中,引发了人们之于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潜在的消极影响的关注、反思、批判与抵制。

显见的是新媒体之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如双刃剑。新媒体通过快捷、直接乃至无处不在的传播途径,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倾向以各种兼融的形式在网上广泛地扩散、传播和渗透,形成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和各种娱乐信息、专业信息甚至是诋毁和排斥思想道德教育的垃圾信息并存的尴尬局面,使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化,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面临难度和挑战。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使新媒体流通的信息内容缺乏自觉的思想道德主导性,极易造成青少年的主体性消解和价值成长方向迷失,并可能由此引发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问题。新媒体受众的互动不仅仅是通过新媒体自己的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表现为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而且还通过微博直播、QQ及MSN等联系、论坛讨论和及时传呼等,表现为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作为传播的中心和节点而存在,新媒体此时“只是为受众视听提供平台”。⑥新媒体之于受众仅仅只是其互动与交往的途径、渠道和载体,因而是可以被适度控制并合理利用的。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开辟新媒体德育模拟社区、开发新媒体德育论坛等,以此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渠道、延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空间和丰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并同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密切协作与合流。因此,正视新媒体的存在,增加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向新媒体的渗透,探索新媒体德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发展创造条件,将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丰富和教育效果的改善。

四、从冲突走向合作:新媒体环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长与道德建构的理念革新

冲突与合作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个体之间的一对矛盾关系。冲突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基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的建构而对外部信息简单强制性输灌的一种否定与抵触行为。合作则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特质因势利导,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而建构起的二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互动的人际传播关系。人的思想的成长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既同外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也与个体的积极参与及主动内化行为紧密相连。在新媒体环境的裹挟和强力冲击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及时卸下强制性权威说教的教育架势和直线式硬性灌输的教育理念,理性考量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系列影响因子,合理挖掘利用新媒体之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资源,变教育者主体地位为主导角色,变受教育者受动角色为主体地位,建构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的一种和谐的人际传播关系和内向传播关系,在交流和沟通中化解矛盾和冲突,在互动、内省中走向理解和合作。

冲突止于交流,合作源于互动。教育哲学家杜威曾指出,“思想道德教育同存在的事实密切相关,这种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结果。⑦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也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构起来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善的传授是一种唤起而不是教导”。⑧青少年对新媒体环境中个人意见观点自由表达的平台和个人形象虚拟建构的功能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热衷和认同,但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虚拟的、娱乐化、感官化、商业化、功利化甚至极端主义和诚信缺失的信息,也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面临污染和侵蚀的危险。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和把关性的角色作用,将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主动向新媒体拓展和延伸,利用定向建构的微博、博客、网站、E-mail、QQ、MSN(即时消息软件)、社区、论坛等丰富多元的德育平台,引导青少年进行适时新媒体交流和互动,这不仅符合青少年对体验式、参与式、娱乐性的时尚新媒体学习互动的兴趣与需求,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德育感知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适度弱化教育者说教的权威,利于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以合作的方式同教育者和其他新媒体德育主体交流感情、表达意见和沟通思想。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转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思维和逻辑理念,化解德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一切矛盾和冲突,发展一种合作交流的德育学习新范式,重构教育者新媒体德育把关人的角色,对青少年接触的新媒体信息进行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的道德评判与分析,通过与青少年的合作交流适时监控和把握其思想动态,帮助青少年从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中分离出虚伪、歪曲等有害的成分,整合和还原一个真实、客观和公正的现实世界,从而引导青少年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调查显示:微博渐成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主渠道[N].人民日报,2011-09-13.

②P.J.Tichenor.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of Knowledg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4):158-160.

③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④葛进平.浙江农村大学生大众传媒接触及其影响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⑤[英]斯图尔特・霍尔,徐亮.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旨实践[M].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8.

⑥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3.

⑦[美]杜威(Dewey,J).民主・经验・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⑧[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1.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蒋青.新媒体征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篇12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教育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因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理想教育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如同送他一个人生的太阳。只有区分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理想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高中学生已从少年迈向青年,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强烈,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志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展开,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另外,高中学生喜欢实实在在的能唤起激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活动,我们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多开展社会考察、演讲辩论等富于理性的活动。还有,每个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三、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敢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篇13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76-02

近几年来,各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并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缺少有关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报导。笔者作为一名遵义籍教育工作者,希望遵义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结合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基础上,提出强化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策,使之成为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1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出现良莠不齐的态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蚀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信息乘虚而入,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的灵魂。因此,社会生活中屡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个别青少年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委屈和打击,有的行为失范,出现暴力倾向,欺侮同学等。此类现象触目惊心,家长担心,教育工作者痛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缓,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2 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让红色文化资源占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以红色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遗迹、事件和人物等内容体系;第三,科学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第四,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利用精神、精神教育学生,使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认识。

2)汇编遵义革命传统教材,形成红色地方课程资源读本。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遵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通过查阅党史资料,访谈革命前辈,汇集资料图片,组织编写地方教材“遵义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内容以扬宏精神和精神等作为主线,以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事迹作为主要内容,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青少年为建设家乡而勤奋学习为目的,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优秀品德,继承先烈优良革命传统。

3)在青少年社会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让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展览,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生活,重温红色历史,还可开设“红色网站”,出红色文化专栏,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营造“红色书香校园”,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以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4)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遵义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基地比较多,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便利条件,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育基地10余个。可利用纪念日,在中小学生入队、入团和入党时,组织青少年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使遵义的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产生深远影响,留下深刻烙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教育作用。考虑到青少年安全和经济性原则,各地的中小学就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在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工夫,各校要成立专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解员、辅导员队伍,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