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5 09: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篇1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新药研发;药物经济学;应用研究

药物经济学已经在医学上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考虑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把药学的经济价值考虑在其中。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研制新的药品,新药研究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怎样把控这种风险,是目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对药物经济学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加强制药企业对研发资源的使用率,使制药企业的生产率和投资的回报率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新药研发的现状

目前,新药研发市场的前景很好,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现实问题。首先,新药的研发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研发的过程比较漫长,并且还不能保证研发的结果是否能够成功,大量的数据显示,新研发的药物上市率非常的低,5个临床研究的化合物最后只有一个得到最终的审批。同时,在新药的研发中投资巨大,但得到的回报相对来说要少很多。

2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2.1提供研发项目的选择

在药物经济学的指导下,在新药研发上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在新药的研发中必须要考虑研发资源的优化性,要提高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和分配效率,药物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确研究的方向,对哪一行的药物进行研发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临床实验的投资巨大,如果研发的项目不能够迎合市场的需要,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用药物经济学做指导,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动态,研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药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新药研发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资金的浪费。

2.2及时终止不合理药品的开发

药物经济学及时的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失败以及亏损做总结,对一些不合理的药品研发项目及时的终止,降低研发的消耗成本。大量研究调查的数据表明,在中途停止对药品的研发能够节省大量的研究成本,并且还能够为制药企业提供分析报告,为下一个研发项目提供参考和意见。

2.3为新药研发提供经济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结果不仅能为医院提供可靠的药物价值,还能为患者提供可靠的价值参考依据。对购买者而言,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药物的功效以及成本价值,能够提高药物的市场销售率,使新研发的药物在市场上能够有一定的保障。这是由于药物经济学能够将所有获得药物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的数据,不仅使制药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利益最大化,还能使购买者的及时掌握药品的相关信息,促进新药开发市场的发展。

2.4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研发新药物不仅仅是指研发出具有新的治疗效果或是更好的治疗作用的药物,而且还能同时降低药物的成本,为新药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使用率,还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在研发药物过程中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

3.1临床实验模型

临床实验模型是对药物作用、病程和实验者间的差异利用一组数学的关系的技术来进行合成和分析,对概率的应用参数进行描述[1]。

3.2投资评估

投资评估除了对药物经济学设计的投资方案进行评估,还能够对对临床实验中的增量收益进行相应的评估,提出了药物的可用性以及安全性,对药物的最后成本与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3.3阈值的分析

阈值分析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来了解所研发新药物的一些基本信息,阈值的简单分析主要包括两种分析的方法,一种是描绘标准成本曲线,一种是标准质量调整生命年曲线,这两种分析的方法作用是用来描述研制的新药与已经上市的药物之间的参数,对上市药物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数值以及更加准确合理的经济学模型[2]。

4结语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药物经济学在制药企业中必须受到重视,运用药物经济学的理论更好的去指导新药的研发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提倡在新药的研发中运用药物经济学的知识,提高制药企业的药品研发质量,节约在新药研发中的经济成本,为新药开发的有效性提供保障。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应用指南,为我国新药开发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扶柏柯 晋纪红 单位: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

篇3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进展,亦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作者仅就药物经济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的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1]。从宏观层面上讲,药物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无限性与药物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规律的,是为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从微观层面讲,药物经济学是医院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

2 药物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药物经济学一语由Townsend于1986年首次提出。1991年Bootman等人编写了第一本药物经济学专著-----药物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of Pharma coeconomics》),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目前,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药物经济研究准则、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丰硕成果。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大约只有10几年时间。1993年,张钧等在《中国药房》期刊上,发表了《药物经济学概论及在我国运用的几点设想》[2],揭开了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序幕。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标志着药物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诞生,也为改革开放形势下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随着药物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实际应用,药物经济学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已经和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国家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制订基本药物目录时需要依靠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物价部门在制定药品价格时要参考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新药的研制和开发要提交有关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医疗保险部门在规定药品报销范围时也离不开药物经济学的支持。值得提出的是,各级医院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药物经济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 指导制订医院用药目录 医院用药目录,是经过一定程序的筛选批准购入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所有诊断、治疗、预防药物的总名称目录。是药物药品进入医院的通行证。在制订药品目录时,应该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指标:一是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最优的特点,即与其他药品相比,是不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药物经济学的引进和应用可以满足上述要件,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分析评价,以效益与成本之间的比值关系来决定药物的取舍,将那些效益高、成本低的药物遴选进医院药品目录中来。

3.2 指导制定医院药品处方集 医院药品处方集是医院制定的处方规范及临床药物使用指南。它向医生具体说明某药品在临床上的效果如何,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其内容一般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剂量、药品疗效及毒副作用等。国家卫生部在《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根据本机构性质、功能、任务,制定药品处方集”。其目的就是指导医生规范用药,帮助医生优选药物。但过去许多医院的处方集没有列入药物经济学内容,缺少经济学的描述和评价,如果把药物经济学评价写入处方集,就赋予了医院处方集新的内涵,使其具有了可比,医生可根据比较结果,在同类药品中选出那些疗效确切、价格适宜、副作用小的药品用于临床,既可节约医疗成本又能提高医疗质量。

3.3 辅助新药研究开发 医院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阵地,卫生技术人员是新药研发的生力军,医院制剂及长期应用的协定处方是新药研发的“火花”与源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新药研发又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国外研制新药平均每个品种要耗费12年时间,大约需花费2.5亿-3.5亿美元[3],经济学问题贯穿始终。因此,医院在进行新药研发时,要对拟开发新药前景进行药物经济学预测,从原料来源、工艺流程、市场前景及经济价值进行分析,以避免新药研发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失误及社会资源的损失,从而使新药研发更加科学、合理、经济。

3.4 指导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手段,是经“以患者为中心”和医院评审之后,我国医院管理的又一次浪潮[4]。临床路径可提供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形成高效率、高质量、合理收费的医疗服务氛围,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医疗、护理措施按既定流程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路径管理是医院管理史上的创新,药物经济学将在这一尝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玉.国家基本药物遴选药物经济学.卫生经济学,2009(2):80.

篇4

1 药品费用增长和解决的方法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强、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不合理用药以及患者过于依赖西医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付费方和需求方(患者)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药物利用评价、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等[1-3]。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2 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如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患者等。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是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决定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宝,开发费用相对较少,且安全稳定性好,因此,我国应加强中药的研究和生产。

2.2 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我国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的比较少。该《目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比较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2.3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2.4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2.5 帮助患者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患者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慢性病等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对中医中药的治疗费扩大报销范围,使人们改变过于依赖西医的观念。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患者这方面的需求。

3 结语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我国应从现在开始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篇5

据统计,由于各种事故,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夺去近两千条人命。施工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同时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非常迫切地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建筑安全的原因。 1、一般均衡论对建筑安全的分析

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论一直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占统治地位,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般均衡论,既多个产品市场在价格引导下的同时出清的理论,无论在宏观经济学还是在微观经济学中都是基础的理论,在建筑安全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从时间上分析,建筑安全利益一般经历负担期―――微利期 持续强利期 利益萎缩期 无利期的阶段循环。

从建筑安全的作用对象上看,建筑安全的目的首先是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第二是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以及保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核工业污染,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增大。从经济的着眼点看,建筑安全具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避免与减少事故的经济损耗和损失;二是,维护生产力与保障社会经济财富增值的双重功能和作用。

最适建筑安全:建筑安全系统的功能与社会经济水平的统一,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统一,在有限的经济和科技能力的状况下,获得尽可能大的建筑安全性。人们对建筑安全度的要求是尽可能地提高以使建筑安全投资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大的投资额。但考虑到建筑安全是“功能产品”:具有建筑安全条件、健康保障减损和免害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事故与建筑安全的独特性。

3、对策论在建筑安全理论方面的分析

由于对策论的推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对策论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进入当今主流经济学的钥匙和必经途径。1994年三位对策论专家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都能看到用对策论重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并且对策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用著名经济学家克雷普斯(Kreps.D.)的话来说,没有掌握对策论的经济学家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而只能在当代经济学殿堂的大门外徘徊。

从经济学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由于对策论对经济行为从效用最大化拓展到效用均衡化,经济对策论在刻画人的行为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精确性,远远超过了其他方法。这就正好抓住了经济系统研究最关键问题的本质,该学科用于研究经济问题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现实世界,建筑企业在对建筑安全投入进行决策时存在的问题会更加严重。通常不仅是两个建筑公司的竞争,而是更多的家建筑公司之间的竞争,从而更难达成合作协议,仍然难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时唯一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外力的干涉,建立专门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在表1左上角均衡下,建筑企业可以获得与非建筑安全世界同样的利润。

4、政府经济学在建筑安全方面的分析

政府决定一经形成,就有强制贯彻的效力,也就是说必然影响现实的经济。于是政府决定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效率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不可能像上述抽象模型那样去决策,而是要分析现实的机制,看他是否大体符合效率原则,是否可以进行某种改进。

对实际的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发生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但是这种损失的转移,使事故的成本不进入企业的利润损失核算中。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对建筑安全投资的决策,在仅仅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则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的积极性是有限的,并常常处于亏欠的状态。

5、结论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建筑安全,其不再仅仅是死不死人、伤不伤人的问题,而是转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关注每个劳动者的职业建筑安全健康上来。劳动者不但要求生命的保障,还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安全生产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有规律性,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使其市场与现场的关系更加紧密,从决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论。

参考文献:

[1]威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本文对我国在药品政策制定过程中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应用药物经济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药品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及早应用药物经济学提出意见与建议。本文所研究的药品政策是指所有与药品相关的政策。

应用现状及其原因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率先应用于药品政策中的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目前,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结论用于指导本国药品政策的制定,也即药物经济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发挥着日益广泛而深远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在研究的规范性及指导实践等方面远不及其他很多国家。仅在2001年7月17日国家计委印发的《化学药品单独定价申报评审指标体系(试行)》中将“药品单独定价水平的合理性”解释为:

(1) 申请单独定价药品与对照药品的疗效价格比的合理性;

(2)企业应提供高质量申请单独定价药品所增加的成本与患者因使用该药品所增加的收益比的合理性中,看到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政策中应用的些许痕迹,但这些痕迹也仅仅停留于字面,实践中并未得以实施。直到目前,药物经济学在有关的政策中一直尚未得到应用。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1.对新兴学科缺乏快速认知和反应能力

药物经济学有着广泛的作用和重要的应用价值。越是在宏观层面应用,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越能得到发挥。然而,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成功应用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已经或正在日益广泛地应用药物经济学的今天,在我国的有关政策中却依然寻不到药物经济学的踪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与之相关的部门对新兴学科缺乏敏锐的认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而这种快速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缺乏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机构或部门缺乏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指导各项政策的制定的压力与动力,其结果势必严重影响新兴学科应有作用的发挥,最终导致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落后。

2.对药物经济学应用于药品政策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药品的经济性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却不尽相同。虽然,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重视和应用药物经济学,但是我国有关部门对药品经济性的重视程度却迟迟没有应有的提升。甚至存在着疲于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无暇顾及药品的经济性的事实及相应的认识,也即存在只重安全性和有效性、轻视经济性的认识。认识不到位,政策上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

3. 政策理念偏重限制而疏于引导

政策至少应具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约束、限制与规范作用;一方面是引导、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综观我国的药品政策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政策基于对已发生问题的防范及对未来实践的规范。这表明我国的药品政策制定理念偏重于对实践的限制与规范而疏于面向未来的引导,从而使得药品政策更多地表现为被动防范,而缺少积极的引导。这种政策理念的弊端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缓慢时期尚表现不明显,但在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无疑将造成所制定的政策相对滞后、缺乏应有的超前性、不能发挥应有的多方位作用的后果。

在这种政策理念下,药品政策的制定必然主要指向药品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限制与约束,而对药品的经济性缺乏必要的重视与引导。

4. 药物经济学本身的理论与方法有待成熟与完善

药物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其自身理论及方法尚不十分成熟,客观上需要人们在“用中学”,在用中发展之、完善之。我国的政策惯例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避开欠成熟的内容,在政策制定方面的总体基调依然表现为但求稳妥而不求开拓创新。在这种氛围下,药物经济学势必难以被应用于药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5. 药品经济性的责任部门不明确

承担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职责的部门毫无疑问地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但是承担确保药品经济性职责的部门却不明确。对此,目前主要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一种则认为应属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负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经济性的责任部门不明确,势必导致有关的政策对药品的经济性缺乏必要的考虑和要求,进而导致药物经济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

对策与建议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在只有对新兴学科保持敏锐的认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只有伴随新兴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地将其理论应用于政策并指导实践,才能与时俱进地使现代科学与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在所制定的政策中体现出足够的引导成分,才能使政策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药物经济学是处于发展、完善中的新兴学科,其最大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应用性强。对于这样的学科,客观上需要我们在“干中学”、在“用中学”,也即在对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之、完善之,如果一味地等待其发展、完善之后再尝试应用,则势必既延缓了其发展、完善的进程,也极大地延缓了其发挥应有作用的时间。

鉴于以上对我国药品政策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现状、原因及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笔者对如何促进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政策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责任部门,提出相应要求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对事物进行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意识仍然存在,表现为对客观上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和分别负责的事物要么互相推委、谁也不想管理和负责,要么各不相让、只想独自管理而不进行必要的合作。其后果之一,必然是客观上需要多个部门责任部门分别负责和管理的新生事物无人问津、无人管理。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及新生事物会不断涌现,作为各级政府部门,除了已经明确的具体职责外,还必须承担起与时俱进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应尽的新的职责,能够及时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应用新科学、新技术以及负责管理与自身职责相关的新生事物,并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只有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这一职责,才能促使其对相关的新生事物、新兴学科、新技术等保持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其政策理念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行为结果才可能真正保持与时俱进。

药品的经济性要求,体现在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流通及使用等全过程、多环节,但是最主要、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新药评审和药品报销管理方面,因此,最主要的责任部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社会劳动与保障部门,应分别在新药评审、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及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的遴选等方面的政策中对药品的经济性提出具体要求和标准,以保证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及早制订和颁布我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准则

不规范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所得结论不足以作为制定药品政策的依据和参考,药物经济学评价准则是使药物经济学评价得以规范的基础和前提。药物经济学处于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之中,其评价准则也必然是随之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建议及早制订和颁布符合我国国情,且为方向性的、较为粗略的、最为基本的、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准则。

3.找准切入点,逐步拓展应用面

参考国外的应用实践,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从药品报销环节和新药审批环节入手,开展、推动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政策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在原有可报销药品的遴选标准上增加药品经济性指标,对可报销药品进行重新遴选;在现行的审批新药的标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增加对药品经济性方面的要求。

篇7

李斯特(List,F.1789-1846)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保护贸易论倡导者,其经济思想直接影响了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对李斯特经济思想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的保护贸易的思想,可以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处理开放和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系起到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来源

李斯特经济思想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国当时的经济状况

英国古典经济学在李斯特生活的时代达到顶峰,在欧洲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德国经济学家将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当作是唯一的真理,深信自由贸易是使德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国状态的最优选择。而当时的真实情况却是:1815年欧洲恢复和平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封锁政策期间积压的大量工业品开始向欧洲倾销。德国实际上处于内部分割的状态。由于缺乏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对内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无法实行统一的御外关税。李斯特“从自己祖国的实际需要,特别是1815年后德意志工场手工业的艰难处境出发”,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教导人们“对某一特定国家来说,在特定的世界形势下,如何通过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来获得幸福和文明”。他指责斯密以及其后的经济学家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性,始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利益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完全没有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他主张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二)美国的贸易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李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观点。美国经济生活的实际加强了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李斯特流亡美国其间正值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升级之时,他不但亲眼看到了美国新兴工业在保护政策庇佑下的蓬勃发展,而且亲身参与了关于美国是否应该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笔战。1827年,李斯特以致美国一个工业家联合会主席的十二封公开信的形式发表了《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亚当·斯密地自由贸易信条。

(三)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晚期正是欧洲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时期,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抵抗外国的竞争,普遍实行高额进口税率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对工业原料则不加限制,甚至以优惠税率鼓励输人。同时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商品的厂商发放奖金或者补助金,以鼓励商品的扩大再生产和输出。这些措施都体现在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思想中了,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补充和改进。

二、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内容

(一)国民经济学说

李斯特把经济学划分为“私人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而且又把后者分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或者“万民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李斯特认为政治经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国民经济学”,即教导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以及研究如何使某一国家在当前形势下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明和力量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正确了解各国当前的利益和特有环境,指导他们摆脱落后状态。只有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根据本国的国情以及它所处的国际形势,通过适当的保护制度,使国家成长为一个工业强国,才能为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条件。国民经济学不脱离具体的国情抽象地谈论和教条地坚持某个原则,如国际贸易的自由和限制,是随着国家不同发展程度和时期而变化的。

(二)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认为只有两个国家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大致处于相等的水平时,才能从自由贸易中双赢。否则,自由贸易只对先进国家有利,落后国家必须采取保护关税政策才能发展“幼稚”的民族工业。如果国家在新兴工业创建初期不予以保护,脆弱的幼稚工业在强大的外国竞争压力下必然夭折,本国的民族工业将无法建立起来。李斯特主张贸易保护,但并不是反对任何的自由贸易,他认为保护政策是受本国具体情况决定的历史性政策,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李斯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农业、工业、社会、政治和内政上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仍然以农产品与原料向国外交换工业品,那么它在这些方面发展程度越高,得到的利益将会越少。在比它先进的工业国对它的优势竞争中,它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而这类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可以把自己建成工业国家,从而在文化、物质、繁荣和政治力量各方面达到高度发展,只是由于还存在着一个比它们先进的工业国家的竞争力量,使它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处于这样情况下的国家应当采取保护政策,这样有利于建立并发展本国工业,从而最终实现工业化。李斯特强调对工业的保护力度不应该一样,应当特别注意的只是那些最重要的部门,即生产最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部门和对国家独立自主有着重大意义的部门。其它的部门可以适当让其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三)生产力学说

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为个人或者社会生产力意义上的那种生产力,而是“国家生产力”,它是由一国的科一学技术、国民个人素养、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自然资源及现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构成的。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比财富重要得多:“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国家财富并不在于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产力的占有,正同一个渔夫的财富不再与占有了多少条鱼,而在于不断地捕鱼以满足他的需要的那种能力和手段”。李斯特用十分简洁的隐喻对比了交换价值与生产力,不仅用生产力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作为财富的交换价值,而且使生产力概念上升到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

三、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影响

(一)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奠定基础

李斯特认为个人力量与国家力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正如国家离不开个人一样,个人也离不开国家的力量。如果没有诸如国家的独立、安全、政治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支持,就决不会有个人力量的充分发挥的外部环境,也不会有国家的工商业的繁荣。同时,由于存在着私人力量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国防、治安以及其它公共品的提供,只有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才能完成。所以国家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实际上也肯定了国家干预的重要作用。虽然他的保护主义只是当时德国实现工业化的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抛掉保护主义这根拐杖,实现自由贸易。但是,在市场的力量不足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时,或者说市场失灵时,他主张的还是国家干预。更何况,李斯特定义的生产力里还包括制度的因素,这更离不开国家的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分析方法使李斯特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这种方法非常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据此来考察和检验经济学的前提,并且十分注意理论与历史经验,演绎与归纳,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说史的结合。他考察了英国成长为工业化强国的历程,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英国的强大与贸易保护的作用分不开。他还将经济按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五个阶段,并指出在相应阶段应该采取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历史性策略。这些成为李斯特采用的历史分析方法的鲜明例证。这与“李嘉图恶习”直接相对,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三)给制度学派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学说史上,他最先把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看待的,强调在其它各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政治修明、道德品质良好的国家和一个缺少开明政治、道德精神的国家,其生产力水平是截然不同的。这无疑为制度学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四)是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他是第一个站在弱势民族的立场上展开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的经济学家,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他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若干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的途径。比如主张关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利益,具有进步性,因而成为后来发展经济学的来源之一。

(五)生产力概念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视野。

李斯特第一次真正把生产力概念引人经济学,并且作为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他认为在长期内提高生产力比短期内的财富的增长重要得多,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放弃短期的物质利益也是值得的。他用动态的生产力概念置换了静态的财富,把动态分析引人到了成本—收益分析模型之中。他的生产力理论包含了私人与社会的成本—收益、短期与长期的收益的区分的思想,从而大大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视野。

李斯特的思想不仅影响力德国崛起,也影响了日本的崛起。深入研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应该会对我国的崛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张乐.从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看李斯特的经济思想[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篇8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官僚主义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 mary s.morgan,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③ 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两门独立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但是两者在形成、发展、创新及演进的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管理学被引入我国之初就与经济学产生了混淆,其定位和发展一直受到经济学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学泛化”现象,经济学在企业、咨询机构和政府智库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与“经济学泛化”相对应的是“管理学弱化”的现实。作为专门研究各种组织管理问题的管理学,不仅在理论成果方面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实践方面远没有经济学家活跃。相对来说,作为一门学科,管理学是尴尬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人们对管理学的认识偏颇有很大关联。

二、认识上的偏颇及其原因

从学科起源来看,管理学与经济学有着共同的经典――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开创管理学科学研究,管理学与经济学从此分立,各自发展。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且作为成熟学科,管理学出现的时间晚于经济学,所以为了获得学科合法性,管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依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模糊了自己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边界。久而久之,人们对于管理学的认识出现偏颇。

1.认识偏颇一:管理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管理学与经济学都是以资源的经济效率和节约为研究宗旨,这就决定了管理学与经济学紧密相连是必然的。作为学科理论基础之一,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了多种分析方法与研究路径。因此,管理学吸收、借鉴了大量的经济学知识,其发展受到特定时期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越来越依赖经济学,自身学科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的构建缓慢,同时又脱离了管理实践,陷入价值困境。与此同时,随着边缘学科研究的兴起,经济学对管理学的渗透更加明显。

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学在我国长期居于从属地位。199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管理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从此管理学正式从经济学科中分离出来,和经济学成为两个不同的、平行的学科。但是直到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都与经济学院具有较高相似性。管理学无形之中仍然处于经济学分支的地位。

学科借鉴主要诉求是在方法论上有所发展,突破学科壁垒,它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助于管理学披上合法的外衣。经济学的借鉴丰富了管理学领域的知识,但是如果长期依赖经济学及其他学科,始终将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学科基础,那么管理学将无法形成自己的框架和研究范式,也就无法保持独立的学科价值。

2.认识偏颇二:管理学的研究场域无限大

随着边缘学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大都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双重性。在这种情境下,管理学理论研究大大突破了应有的边界,研究目标偏移,学科泛化和空洞化不可避免。

法约尔最早给出了管理活动的边界,他将管理活动从企业的其他五项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中分离出来,从管理职能上给出明确界定(“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种界定方法得到了学术领域认可。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科的时候出现混乱,将宏观经济、商业、营销等都纳入管理学院,而且很多管理学者也将管理活动之外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学者提出管理学是没有边界的,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泛化,将管理学的研究场域无限扩大。

无论是将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还是无限扩大管理学的研究场域,管理学的发展都会逐渐失去“硬核”(核心范畴),学科范式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更趋混乱与缓慢,发展前景堪忧。

2011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提出“建立现代中国管理学”的“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重大管理理论创新”。要实现自身创新,管理学首先就必须与经济学区别开来,回到自己的学科场域,回归注重实践的研究方法,找回自己的独特价值。基于此,我们应当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异质性出发,对管理学进行再认识。

三、管理学的再认识

1.管理学应坚守自己的研究场域或者“硬核”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场域是不同的,两者有不同的“硬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即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而管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管理行为;经济学研究以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而管理学研究以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以对企业问题的研究为例,经济学是从整体上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来考察的,而管理学在研究企业时,则从管理细节开始。

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是组织、目标、人、协调、效率与效果,因此管理学研究也应当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来划定研究边界。也就是说战略、领导、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创新等是管理学边界内的子领域;而金融、财务、会计、营销等子领域则明显不应在管理学场域之内。该管理学场域界定已在美国管理学界得到承认并持续良性运行,值得我们借鉴。

实际上,明确管理学的研究场域重点在于厘清学科基本假设和基本问题。有了确定的研究场域,即使研究主题相对较为宽泛,也不会导致管理学学整体弱化,失去自己的“硬核”。

2.管理学的研究应注重人文性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也是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前提。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更为复杂,“经济人”“社会人”“观念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相继提出。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从大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出发展开分析,其人性假设偏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既分析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也分析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其人性假设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假定人是社会人、复杂人。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决定了研究方法偏向于客观描述与分析,力求形成公理体系和系统的原理定律,如果管理学也受到经济学的过多影响,那么管理学研究就会忽略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人”的主观性与复杂性被遮蔽,管理学的研究将会出现重大偏差。

行为学也是管理学的重要学科基础,随着行为科学研究发现,情感、需求等人文因素在人的行为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学的研究也应当注重人文性,关注人文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

3.管理学研究应提高实践相关性

管理学被认为具有艺术属性,这说明管理活动的成功除了需要管理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必须依靠在实践中获得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所以说,管理学是不能脱离实践的。

经济学很早就走出了经验总结的阶段,其分析与论证向精密科学靠拢,从系统假设出发,形成一套逻辑体系。因此,经济学以演绎法为主,从一般到个别,先在逻辑或理论上构建预期的模式,然后观察和检验该模式是否确实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管理人员主要凭经验来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基本上处于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因此,管理学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到一般,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提炼出一种共同模式,可以说管理学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

管理学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社会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实践当中,理论成果需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因为对“学科合法性”的过分强调而依赖从经济学引进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反而会失去“实践合法性”,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对于管理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因此,管理学研究必须提高实践相关性,从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思想,使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结论

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在中国是年轻的、不够成熟的,梳理出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有一定的难度,并由此造成管理学弱化的现象。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管理学与经济学具有异质性,经济学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而非全部,适当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管理学发展,但经济学并非是万能钥匙。严格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学与管理学能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条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不能割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能够使二者在学科之林中繁荣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模糊两学科的区别,只有严格区别才能使得两学科各自独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从而形成互补互相借鉴之势。

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5.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J].管理学报,2013(4):471.

[3]郭重庆.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J].管理学报,2011(08):1733-1736.

篇10

费用,药品

控制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drug costs He Zhigao,Chen Jie,Dept.

of Research o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0032

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drug cost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is in dire need of solution.

The study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The paper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research methods,application

steps and functions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Cost,Drug 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转贴于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转贴于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7.12.131

1 药物经济学概述

药物经济学是以经济卫生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的经济类学科,它是将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和分析技术,与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从而发展而来的科研成果,一般被用在评价某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劣,同种病的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得出的疗效与费用的比值,在研究某种特定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或效果、效用,考察某种疾病的最优治疗方案或者当提出新的医疗卫生政策时,它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为治疗某种疾病提出最科学的治疗方案,使医疗机构用药的标准由过去的简单的有效、安全向安全、高效、合理方向转变,用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具体内容是:医疗用药要对症临床要求,效果明显;所使用的药品价格要保证患者能够购买,更要维持后续的市场供应,保证患者能够买到;治疗所使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剂量、用药次数要明确;药品质量要确保安全有效。[2]

药物经济学一般分为三种研究方法[3]:一是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二是实际临床试验研究;三是观察性研究。由于能够有效地去除药物经济学中的一些偏倚,药物经济学研究中一般都使用随机临床试验。效果指标的确定要对照不同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案间治疗目的的不同、可测量程度、可测量性。[4]

2 国内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药物经济学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民在就医用药上的支出增长迅速,已经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据统计,药品收入占国内医院的收入的一半。[5]人们就医的费用偏高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大因素。因此,医疗机构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药物经济学将其一些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转而应用于医药方面,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节省医疗费用。药物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应该扩大到与医疗卫生系统关系密切的所有部门,政府的卫生管理系统、医院的供货方、医疗保险行业、医生药师及患者等,药物经济学已经被相关研究者得到充分重视。[6]

目前,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还很不规范,在评估某治疗方案的医药成本和疗效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规范的统计分析方法。而当前对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治疗方案的评价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对于在宏观药品政策中的应用较少,而对于在《基本药物目录》评审中的应用就更少。[7]国内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只有基本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依赖医嘱与处方售出药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会改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提高,但医疗市场的竞争实际很激烈,所以医疗机构尽量使自己进行治疗的成本在患者能够支付的能力内,而且疗效要好。为满足人们就医需求,就要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药剂人员必须注重药品质量意识和药品费用意识。

3 药物经济学对医院药事管理的作用

3.1 遴选新药及制定基本用药目录

我国的医药行业一般都是同一种药物有多个企业生产,药品价格不同,有高有低。政府针对这种现象,纠正药品流通领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实施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定价、降价等措施。医院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动,对药品的遴选要求更加严格,在遴选药物时,尽可能选择安全、有效、成本低、效果好的药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对想要购买的药品货比三家,遴选出疗效肯定、质量稳定、价格适中、应用方便的药品纳入本院的基本用药目录。将性价比更高、疗效更好的药品开具给患者,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3.2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制订诊疗方案

根据药物经济成本效用分析,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专业的诊疗方案。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劣,治疗效果好,成本消耗大不算优,成本低,效果不好也没意义,主要应在成本与效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时,要评价此治疗方案的效果和成本的综合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

目前,各地医疗费用大幅提高。根据政策要求,医院在用药时,要运用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尽量将价格低、疗效好的药物纳入本院基本用药目录,控制药费的增长过快,医生自觉规范用药。为医院药事委员会鼓励使用疗效好、价格低、副作用低的药品,规范药品处方管理,效果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避免不必要的大处方、防止滥用药等。

3.3 指导患者用药,节省治疗费用

随着人们防治疾病意识越来越高,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再绝对。几年前,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意识低,对疾病认识也少,患病时第一选择就是医院,医生提供的意见和诊断决定患者今后的治疗,而随着如今新医改的进行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患病时可能不会选择直接就医,可能会选择去药房自行购买药品治疗,患者会了解很多药品,从中选择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必要去医院进行就医时,人们会选择口碑更好、设施更先进、医务人员更专业的医院进行就医治疗。

医院要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要采购的药品在社会上进行招标,挑选合适的医药企业供货,防止药品虚高定价;大力发展临床药学,药师参与到临床中去,指导医师用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用药,节省医药资源。

3.4 指导新药的研发与生产

随着新医改的进行,人们对医药健康意识的提高,药品也不再主要由医院销售给患者,药品的销售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药品虽然有特殊性,但也属于商品,它的需求受药品疗效和药品的成本影响。[8]因此,致力于药品研发生产的医院部门,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原来基础上研制出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大力发展院内制剂,将一些疗效好、价格低、成本低的制剂推荐给需要购买的患者,增大医院利润空间。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好坏,决定是否生产这种药品,决定是否调整现有药品的价格。[9]

4 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就是以低药品费用达到高治愈率。但并不能单纯地降低药品费用或使用便宜药品,而是要临床治疗和药品管理等多方面协调配合。医院主管院长和药事委员会要继续深化医院药事管理,将医药服务与药事管理相互融合。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医疗方案时,临床药师要参与建议,确保患者用药准确、有效、安全;大力发展临床药学,药师与患者面对面,指导患者服用药品方法、说明药品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对服用药品的患者及时进行反馈,一方面给临床提供服药参考资料,另一方面临床也能提供更好的医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洁.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冯茂青.药物经济学研究[M].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78.

[3]郭爱新,刘柄波,徐东霞.医疗机构药物经济学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1):105.

[4]姚宏.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4.

[5]路海光,徐丹.发挥药物经济学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141-142.

[6]董飚.论药物经济学及其在医疗机构药费控制中的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1(3):36.

[7]虞哲敏.国内药物经学研究概述[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5):133.

[8]陈娟.国产与合资二甲双呱片治疗II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0):1529.

篇1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大学生们不能再一味地只关心技术了,我们同学学计算机也不能只顾对着电脑屏幕,埋头在编程、符号、数据中。在中国这个讲究传统礼仪的国度中成长的大学生,多了解一点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未来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作者结合自己大学毕业以后的成长经历,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一些解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大家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同学们多做一些关于职业、生活的思考。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侧重于与物质资源,而不是精神层面问题处理方式的研究。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的是让大家在与他人(包括朋友与合作伙伴)打交道时,能够慢慢适应或是习惯于不以道德的观点而是以互利的角度去预测、判断对方的立场和可能做出的反应。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理性地看待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长远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最终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走向,但对于具体的交易行为,当时的供求关系面对价格的影响会更直接。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经济学理论可能比马克思经济学更有益于我们解释和应对个人面临的经济问题。

预备概念

在开始介绍经济学的原理之前,首先介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三个层面以及马斯洛的需用层次理论。

需要(NEEDS)是缺少某种东西的感觉,如饥渴、劳累、孤独等。

要求(WANTS)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特定形式或途径,如渴了可以喝水,可乐、汤等。

需求(DEMANDS)是有购买力支撑的要求。

请注意,以上三个层面中的需要是人类通行的本能要求,而要求则会因文化环境与个人消费习惯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要求还会特别地受到年龄与生活圈子的影响。当然无论个人有什么样的要求与欲望,满足与否最终要受到购买力的限制,商家会比任何人都关注这一点。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才能构成目标市场。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商家的目的永远都是刺激消费对象关注和识别个人的需要,引导客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维持和扩大对商家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商家应当主要关注那些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的要求,因为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这些消费者。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在组织激励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依次发生,低层的需求满足后,高层的更为强烈。这五种需求分别如下所示。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先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社会归属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等的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其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经济学的假设

经济学的假设之一:人是利已的。即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目的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然这种需求不仅限于物质利益,而是包括了马斯洛理论所提及的各种需求。无数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在利已动机的刺激下使经济活动的结果趋向于最有效。这个现象被亚当・斯密解释为“看不见的手”在促使社会福利的改进。

经济学的假设之二: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是理性的。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应当是为了满足利已的目的,而不会选择从事不利于自己的决策。在作者看来,这个假设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达到利已的目的,而不是去关注过程。实际上大多时候人往往是不够理性,或是说不理智的,女性的消费者更是如此。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介绍

说明:

1.1. 以下关于经济学原理的资料来源是:《经济学原理》 (上、下册),作者曼昆(美),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联合出版。

2.2. 关于经济学原理的解读部分系作者本人的思考与观察,其中部分实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但在此也借用经济学的原理加以了解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选择)关系。人们时时面临交替或选择关系的本质是对稀缺资源(包括时间、精力与物质)的争夺或是分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选择题不胜枚举,比如:

考大学时,选择北大还是清华、报文科还是理科、学经济还是习法律……

毕业时,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在国内读还是出国念……

周末要选择做家务还是出去,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还是SHOPPING等等。

考虑到可行性,针对同一需要,不同的人可选择的范围是不同的,既与个人的偏好有关,更受个人财力状况的制约。比如累的时候,穷人可能会小睡一会儿,富人则可能选择做一个按摩。一般而言,富人的选择兼顾多种需要的满足,比如,富人购买一部宝马汽车,就包括了马斯洛理论提及的前四种需要。在商业活动中,消费者与供应商互为稀缺资源,供应商要争夺消费者的金钱,消费者则是在诸多厂家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基于这个判断,作者在此大胆做出一个预言,就是五年内北大清华会面向社会打出广告去招生。这样判断意思不是说五年内北大清华招不到学生了,而是北大和清华之间要互相争夺最优秀的考生。

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选择的成本,增加选择的机会。比如,企业实行股份制并进而上市就降低了投资的门槛和风险;如果允许大学生转学或转系就可以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等等。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是因为人的能力与时间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资本性的生产要素。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篇13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 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 左右来源于药品, 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 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 ,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 ] ,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 ,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 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 定义: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 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 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 最小成本分析(co stm in im izat 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co st effect iveness analysis, CEA ) , 成本效用分析(co st u t ility analysis, CUA ) 和成本效益分析(co st benef it analysis, CBA )。

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h t tp: ??w ww 1hi1381net)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 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 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 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 sted life years,QAL 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 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 个步骤来完成: (1) 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 确立研究的观点; (3) 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 (4) 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结果的货币价值; (6) 资源的区分; (7) 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 (8) 决策分析; (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 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 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 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 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 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 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 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 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五)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 知之甚少, 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 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