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5 09: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篇1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

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三方网络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供给方通过提供一定存量资产的使用权给予需求方而得到一定的收入。需求方由于得到一定时间范围内供给方资产的使用权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是两者之间的连接者,收取成功交易双方的交易额的一定比例为佣金。

共享经济主要分为六大类:住宿共享、交通共享、物流共享、个人服务共享、闲置物品共享、社区商超共享。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当中的交通共享,同时本文讨论的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和供给方是属同一主体。

二、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

(一)征收押金

如果你想使用共享单车,首先你需要在其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注册,交付押金后方可使用。当你使用完毕后,可选择退回押金。但是,退回押金后就不能再次使用,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则需重新缴纳押金。当然,你也可以一直将押金存放在共享单车的账号中,以后使用则只需交纳当次的使用费用即可。据了解,摩拜的押金是299元,ofo的押金是99元。为什么摩拜单车的押金比ofo高出整整两倍呢?

实际上,高额押金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之一。而摩拜单车的商业模式尤为注重押金缴纳的环节。根据摩拜官方的说法,2016年摩拜推出的轻骑版“mobike lite”每辆造价达1000元。可见,相对于市场上普通的自行车的三四百元,摩拜的造价较高。另外,共享单车为了扩大市场,必须大规模地投入自行车,如果某个品牌的共享单车的数量不够多,消费者不能随时随地使用,那么它最终肯定会被其它竞争对手所取代。而摩拜单车就巧妙地运用了高额的押金来扩大规模。首先聚集一定的资金,在中关村投入几百辆自行车。投放自行车后,收取消费者的押金,占用押金的时间价值,继续投资更多的自行车,扩大规模(投入的数量和范围),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自行车的单位造价,也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当然,这其中也运用了融资部分的资金。

不仅仅是摩拜,其它的共享单车也会或多或少地占用消费者的现金,使得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发生r间趋于一致,以便进一步地发展。只是由于摩拜的造价较其他共享单车高,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所以其征收的押金比其它共享单车要高。

(二)前期推广,免费使用,以便形成消费者黏性

ofo面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校师生。ofo共享计划从2015年6月在北大推出后一直向外扩张,现已覆盖全国43个城市,累计用户高达3000万。它的成功和前期的推广关系密切。ofo每在一个城市扩张,前期推广的时候是免费或低价使用,当形成消费者黏性的时候,再逐步提价。就拿广东广州的投放而言,ofo前期推广,消费者注册即可第一次免费使用以及拿到一个5元的自行车使用红包,且其前期的计价方式与使用路程和时间相关。对于高校师生而言,使用ofo一般是上下学的时候,路程和时间较短,即使付费也不过是一两毛钱。同时,使用后可以分享获得红包,红包是不同程度的折扣券。如此低价的方式,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注册使用。当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黏性后,ofo开始悄悄地以改变计价方式来提价。由原来0.01元/分钟加上0.04元/公里的计价方式改为0.5元/时。咋一看好像变化不大,但是对于高校师生上下学的短途短时间使用而言,其由原来的一两毛升至5毛。由于习惯了该种消费模式,且升价后价格仍然不高,故ofo并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由此形成顾客黏性。

(三)扫码解锁+支付+上锁

共享单车使用方式是:扫码或者输入车牌号后获得密码,利用密码解锁,使用后在APP或者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后支付费用,上锁后便可离开。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共享单车的使用操作是极其便利的,不存在操作困难等问题。同时,随用随停的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提高了自行车的流通率,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在一席中演讲曾说到,摩拜用15天的时间点亮了一座城市。共享单车就是通过高速的流通率来获得利润。

三、现阶段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572;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73-02

基于移动hpp和智能硬件开发技术,“共享单车”近两年来在大城市异军突起,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出行服务。人们借助互联网,为短途出行找到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租用价格低廉、无桩借还车模式等为城市人提供了良好的出行体验。

笔者从一开始对摩拜单车/ofo(简称“小黄车”)并不感冒,到短途出行基本离不开共享单车,只经历了短短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相信很多在校大学生也感同身受。无可否认,这种即租即用、停放方便的单车出行拥有巨大的便利性。这个点子(共享单车)并不是没有人想到过,甚至有很多人在出行或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时都会冒出“有辆即租即用的自行车该多好啊”这种想法,但是大部分人随即也就忘掉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和ofo的创始人戴威却把想法变为了现实。

一、摩拜单车和“小黄车”的兴起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曾在多家知名媒体担任记者,可谓资深媒体人,却奋不顾身地去开创了共享单车帝国,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个不可思议的转变,在传统的小富即安的思维中,放弃当前的一切去创新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冒险。

胡玮炜的成功来源于她的性格和执行力,她在演讲中曾说如果有一个想法不去施行她会很难受,所以她一定要去完成它。在古时候这叫做天命所在,而现在它早已被默认为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她的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动机来源于她在拉斯维加斯参加的一次汽车展览会,与其说她抓住了行业的风标,不如说她抓住了每一个来自路人包括自己的心声。胡玮炜的成功还在于她的坚持和敢做。胡玮炜并不是商科出身,但是她从事的新闻行业塑造了她的阅读习惯,并积累了极大的阅读量,相当宽广的知识面和诸多社会经历积累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让她有能力也有胆量去创业。她的思路和想法都能很准确地抓住要点,决策和计划能恰到好处,同样也离不开这些条件。

而ofo的创始人戴威更像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一开始创建的ofo并不是―个共享单车而是骑游平台,戴威凭借过硬的实力和敏锐的嗅觉,以及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客户资源成就了“小黄车”的辉煌。

二、摩拜单车和“小黄车”运营思路之异同

摩拜单车和“小黄车”拥有相似的发展目标和不同的发展思路。而他们的发展核心,同样是“便利”两个字,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给人们的短途出行提供方便。而单纯地就便利性来说,无疑,“小黄车”更胜一筹,即开即用,车身轻便,即放即停,小黄车最大的特点是其鲜艳的颜色和简易的租车方式(用微信关注公众号即可)。

笔者个人先接触的是小黄车,之后才是摩拜单车,人们的主管感受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因此,用惯了小黄车的我,曾经一度很抵触摩拜单车,包括其先付299元押金的模式和实名的信用制度,以及其停放位置的规定和扣除信用的约束,让我这个被小黄车“惯坏”的人非常不适应,小黄车极度自由的使用方式和以信任为基础运营模式让人感到一种被人信任的感觉,包括其手动终结骑行时间,主动报修即可获得单笔免费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设置和套餐优惠。所以我一直很认真地遵守着小黄车的使用规范和守则,同时唾弃那些把小黄车上锁纳为己用或是钻空子占小便宜的群体。然而事实上道德观念上的唾弃是最没有用的一种手段,小黄车的数量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锐减,从刚开始的随处可见到后来整个宿舍区包括教学区几乎找不到一辆就可见一斑,武汉大学计算机大楼旁边停着的一排又一排的坏掉小黄车更是触目惊心。大概在小黄车推行的一个学期之后,第一批小黄车就几乎被破坏殆尽,共享单车项目低价位、高成本、高销量的定位使小黄车苦不堪言,甚至不确定每一辆小黄车在促销推广计划的大背景下是否拿到了与初始成本相同的毛利润,而后期的公关费用、运输费用和损耗维修费用等其他费用应该是稳赔不赚的。几乎可以认定,小黄车的第一轮实验,也就是在高校的推广至少是不成功的(此处没有具体数据支持,笔者推算,每辆小黄车大概每天被租用3次,服役时间为两个月且期间不需要维修)。

三、共享单的不同经营模式之思考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面临着这样五个问题:一是你所针对的目标用户群体和市场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点?二是你所针对的这个市场和群体是否足够大?如果只是一个小群体,比如整个社区需要理发的人,那么你并不是在创业,而是在当一个理发师糊口。三是你所开创的这个模式会动谁的利益,与谁有利益冲突和竞争?如果对方是个大集团你是否能抗住这个阻力去完成你的创业?四是你的模式是否容易被抄袭或者复制?如果被别人套用过来你是否有你的方法保持你的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五是你靠什么盈利?你用什么方法回报投资你的人?你用什么方法得到你所需要的利益?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其中最难回答的其实是第五个问题,每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业者基本都会把前四个问题回答好,而最后一个问题却大多模糊对待,包括已经相对成功的创业者,比如小米、滴滴打车,等等,他们的需求、市场等都十分新颖且有发展前途,但是在盈利方面却并不能十分清晰地回答出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目标,算是半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商业模式的优点在于他们有清晰的定位和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能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吸引大量客户并锁定固定的用户群体,缺点是初期的盈利和财政捉襟见肘,如果有相似的大财团复制这种创意和模式,在没有充足的资金的支持下,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几乎是注定失败的结局。

与“小黄车”相比,摩拜单车在这一点做得堪称完美,即“押金投资+按时收费”模式,这种运营模式是它强于“小黄车”的地方,“小黄车”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但是摩拜单车才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那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和自我定位都是它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摩拜单车也有它的缺点,车身过重(某同学反映:开起来像坦克)、押金返还不及时、座椅等不能调整,等等。但是瑕不掩瑜,在巨大的数量和良好的车身质量以及不错的用户体验的冲击下,它几乎统一了共享单车市场,在大部分用户心目中成为了共享单车的代名词。但是与其他市场不同的是,共享单车这一市场并太不讲究情怀,人们关心的只有是否方便和便宜,摩拜单车过早地投放了大量“不完美”的单车在各个城市包括景点,却没有做好后期治理工作。新闻爆出的“武汉东湖绿道摩拜单车被推到水沟”事件即暴露了共享单车的后期管理问题。管理和规划方面如果全部交给用户不仅做不到井井有条,反而会降低用户体验,如果交给景区工作人员和城市管理部门则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共享单车公司进退两难。某种程度而言,摩拜单车似乎并不是很了解这块市场的特性,而一味地想要成为主导,有些操之过急了。

篇3

大佬观点:共享经济意味着什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龚焱:共享经济会成为主流,现在只是刚拉开序幕

要适用共享经济模式依据三个标准。

其一,是否能重构体验的颠覆。这种颠覆并非对原有业务的体验进行改良或放大,而是革命性地产生变化。“不是比原有体验好10%或者50%,而是比原有体验好5倍、10倍。”

其二,是否能重构商业价值。整个共享经济的大前提,是建立在碎片化时间以及闲置资产。共享经济模式,是否能够真正释放碎片化时间的价值,是否真正能够释放闲置资产价值是关键。

其三,是否能重构连接。连接的方式以及连接的成本、连接本身的三个纬度上能够彻底重构。

自媒体人魏武挥:共享经济可以像专业服务一样有效率

大规模业余化在内容生产中,是一种共享经济:用户a把ta知道的东西分享给b,这场大体成功的实验证明了一点:个体对个体的服务,其实是可以有效率的。O2O很大一部分就是共享经济。它是生产工具的下放,是个体生产供给能力的释放,一如UGC释放了信息内容领域一样。

受到冲击的,是所谓的专业机构。专业机构的所谓专业,无非是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垄断,从而导致专业者不得不云集它那里,再导致这个机构的服务是专业的罢了。

易到用车CEO周航:共享经济将重构商业模式

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让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去购买自己可以负担的产品,这让很多人过上好生活,但是也带来巨大的问题,使用率底下。

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如此吗?不需要,因为存量的资源已经足够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共享可以让更多的人过上好生活。怎么才能共享?互联网可以把供给和需求都很方便建立起连接,让这种连接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被激活,同时到底谁是用户,谁是服务者,谁是资源,谁是需求,这个边界开始变得异常模糊。整个行业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甚至重构,一些新的行业开始产生。

然后我觉得共享这件事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它更不是一个乌托邦,共享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一面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商业模式,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有巨大的能量,它会产生很多的伟大的公司,世界也将因此而不同。

美澳居创始人吴波:O2O的核心是共享经济

所谓的原生态O2O核心是分享经济,怎样用移动技术、移动互联网把服务者或所谓“手工艺者”直接对接消费者。

共享经济背景下,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信息时,想真正长远活下去,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对接和靠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来挣钱。一定是靠产生新的价值才能挣得应得的利润。

为什么互联网会对传统行业冲击特别大,因为规则改变了。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创业还都是消费额都比较少,频次相对高的,还没有接触到国民经济很重大的大方向,都是一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从长远看,大家已经可以看出其对主体经济的影响是势不可当。

连尚网络创始人陈大年:共享经济实现了使用权和所有权剥离

共享经济,就是把冗余的资源转变为生产力。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有效分配资源,达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共享经济实现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剥离,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剥离。正是这两个突破性的思维转变,让冗余资源释放出巨大的价值。

股权众筹的成功也让我意识到,在经济资源上,未来企业的融资也可以“共享”,消费者也可以是投资者,投资者也可以是创业者。“共享”的模式,让众多分散的用户瞬间成为了我们的合伙人。

概念:当我们谈共享经济时,在谈什么?

实际上谈及共享经济就一定会涉及几个关键词:剩余、需求、匹配,之所以能够共享是因为有剩余和需求的存在,而之所以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经济,一定是因为二者可以批量的匹配,为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解决方案,否则也就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

——品途网作者、自媒体人互联网里鱼儿

现状:共享经济会像网购一样重造大众消费习惯

共享经济的现状有点像15年前网络购物开始起步时的情况。起先,人们担心网购不安全,但只要经历过一次满意的网购,比如亚马逊,人们就会觉得从那买是安全可靠的。类似地,只要人们第一次用Airbnb或者各种租车服务,他们就会乐意尝试别的服务。在过去,在网上做事情的新方式并没有完全取代旧的方式,但它却经常能改变他们。就像网上购物的出现使得沃尔玛和特易购超市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策略一样,基于网络的分享行为同样会改变运输、旅游、设备租聘甚至更多的行业。

——经济学人

案例:Uber、Airbnb、滴滴快的何玩转共享经济模式?

在共享经济领域,Uber和Airbnb是祖师爷级的行业标杆,二者几乎是共享经济模式在现实世界的代名词,但致力于打造全新出行模式的滴滴快的同样也算一个共享经济模式的典范,而且这可能是中国国内共享经济实践中最为成功的代表。

有意思的是,品途网小编觉得,尽管这三个经典案例都可以成为共享经济模式的旗帜,但它们彼此之间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气质。比如Uber,一直是一个颠覆者的形象,激进而猛烈,与监管者似乎也总是矛盾重重。不知这是否与其创始人“坎坷“的创业经历有关?比如Airbnb,则显得安静很多,似乎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干掉了传统酒店和旅馆,悄悄地成长为一个巨人,有关它的争议也似乎更少,不知这与其创始人一直看重的情怀是否相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滴滴快的,中国味道很浓,带着霸气,也带着霸道,总是有着精密的筹谋,步步为营地拓展,每一步都像都筹良久,水到渠成。与Uber和Airbnb相比,滴滴快的显得更现实和更有针对性。这是表面感受,至于它们令人称道的商业模式,请看以下内容。

1、Uber共享经济模式

Uber模式就本质而言是C2C共享经济下的产物。以最简单最优雅的方式,使豪华轿车和司机互联网化。它没有重新开发一个市场,而是在已有的市场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冲击甚至可以是颠覆性的:(1)一切以用户为中心;(2)工程师的助力;(3)提供个性定制化服务。

当Uber作为一家公司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之后,开始走上从1到N的过程的时候,必须从一个“平台化的公司”转变为一个“公司化的平台”。按照消费者及其生活方式的要求,对供应者及其供应链进行管理的平台。

——自媒体人steelb2b

2、Airbnb共享经济模式

Airbnb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但Airbnb并不只是脚踩“分享经济”的关键词而已,它就像是一个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儿:它有一套打通房东和租客之间原本信息不对称的机制,用技术手段去掉了酒店业最重的租赁地产、管理和推广酒店品牌以及工作人员的雇佣成本,让他们得以毫不费力地扩张到世界各地;而且注重设计、个性化当地体验又刚好切合了最近几年的个人旅行的潮流。

——媒体人王杰夫崔绮雯

3、滴滴快的共享经济模式

我们在推每一个新业务的时候,不管是巴士,不管是代驾、顺风车、拼车等等,我们都在想这是不是偏离了原来的主题,我们是不是在解决原来想做的事情,是不是要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在出行领域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滴滴今天要做的事情,在高峰时期,把社会上不同的运力,巴士、出租车,甚至是私家车,来统到运力这个盘子里,承接大家的需求。所以这是共享,只求享用,不求拥有,共享模式解决了出行“潮汐”问题。它还解决了出行什么问题?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比如道路资源的配置,通过共享、拼车,一辆车承载多人,才不会出现整个城市交通瘫痪问题。还解决资源运用效率的问题。是我们想通过共享经济来解决出行的一个手段。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

质疑:共享经济只是尚未戳破的商业泡沫

有观察家批评道,现在的创业不少是2VC模式。如果这个描述是准确的,那么“共享经济”这个概念中还存在着类似的机会。然而,冷静地说,高频且刚需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高频或刚需的机会也快没有了。

在今天,创业表现出“赶风”倾向,我们已经看到了团购、O2O行业中大量的前车之鉴。很多创业者未能清楚地考虑自己的意愿、愿景和能力,甚至没有想清楚创业究竟为什么这些最为基本的问题,在所谓的“风口”面前迷失了自己。因此,他们最好问问自己,“三年后,我还能‘活’下来吗?”

——自媒体海尔模式交流

方法:打造共享经济模式的商业体有几步?

1、有供应源再开始。许多创业者认为确定或创造强健的需求才是第一要素,其实培养一个稳定的供应源也是同等重要的;

2、广泛筛选与培训。分享经济的意识形态看似包容甚广,且对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非所有人提供的资源都适用于你的生意,而且,就算他们不是你的员工,也代表了你的脸面,因此培训至关重要;

3、建立信任。好的评价和打分对获得消费者信任和开发潜在客户同样重要,与供给方建立信任也很关键;

4、简化支付方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减少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以及困难,必须自动化,你要尽可能地简化一切程序。

5、关注品牌建设。本质上来说,一个成功服务肯定会为它的用户配备内置的社区用以沟通交流。聪明的创业者会利用这种功能更多吸引眼球的内容,为自己的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媒体人、专栏作者Paula Andruss

未来:共享经济下一步,从P2P到B2B

尽管目前的共享经济是由P2P市场所统治,但是B2B分享经济的企业数量正在稳定增长,而且未来这一数字肯定会不断增加。简化企业共享资源,使他们更快地运行;减少繁文缛节,让他们用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方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目前P2P经济是基于信任。像Uber和DogVacay这样的公司他们允许我们做的事情,在五年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他们之所以现在兴起,是因为用户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App应用排名,甚至是评论去分享信息。

对于B2B分享者来说,他们的基础并不直接是基于信任的,而是质量和用户体验。任何人都可以为某项服务进行一次性买单,但是如果用户对服务质量不满意的话,那么业务就无法持续下去。质量,也意味着便捷度提升,速度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以及用户满意度的提升。

篇4

借助《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平台,音乐和电视能否实现双赢?

好声音的多赢

恒大音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宋柯也在关注《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公司灿星制作公司总裁田明找到了宋柯,邀请恒大参与好声音学员的唱片制作。对于田明来说,他要赚的不止节目广告,他更想运作后续的东西――选手的经纪。

在灿星之前,田明在东方卫视待了将近20年。2011年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新闻集团就星空电视业务达成战略并购,成立了星空华文传媒,田明担任星空华文CEO,兼旗下灿星制作公司总裁。

第一年推出《中国好声音》,田明和灿星做得很不容易。买下“The Voice”版权后,寻找播出平台就经历了几番周折,开播前一个月,原定的冠名商宝洁突然宣布放弃冠名。要不是浙江卫视很快找来了加多宝,好声音恐怕真的就会像田明说的那样,“即使裸奔我们也要上”。但即使找到了冠名商,节目的制作也困难重重,因为新节目缺乏推广和吸引力,灿星去全国各地寻找候选人时遭到冷遇。

根据灿星公司的安排,第二季的制作会从今年春天开始。“我们在节目模式、评委阵容、操作运营上已经很娴熟了,第二季唯一要变的是使之更精致,推出艺术含量更高的音乐。”在田明看来,第二季好声音,将比第一季更有吸引力。

但田明说自己这几天很焦虑,并且焦虑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初筹备好声音的时候。“我现在手上已经有了好声音,但要真正做出好作品,必须要打好我手上的几张牌。”

田明所说的牌,就是他对做好声音选手的经纪业务的规划。他深谙一点:要快。

不久前,灿星制作的母公司星空华文成立了一个叫做“梦响强音”的经纪公司,来负责此前签约的好声音学员的经纪事务。根据田明提供的数据,梦响强音旗下已有超过30名好声音学员的经纪合约。

按照田明的计划,他要用创作费分成的方式签约一批国内顶尖的音乐制作人,来负责好声音学员今后的音乐作品制作。除了版权收入,这些音乐制作人还将依据学员之后发展所获得的收益,与灿星分成。

这与灿星和浙江卫视在好声音节目上的合作方式类似――灿星承担节目所有的制作费,承诺在收视率达到全国平均2%的条件下,与浙江卫视进行广告分成。“这能够把制作人的创作能量都激发出来,而我要做的,就是圈定中国每年能出好歌的制作人,赌他们成功的概率。”

对于学员个体,田明已经开始为他们制定发展路线。他给吴莫愁制定了一套国际化的路线:“我们在和Lady Gaga的团队联系,看他们能否让吴莫愁整体形象更上一层楼,并让吴莫愁与Lady Gaga的师弟Greyson Chance合唱单曲。吴莫愁还会和艾薇儿合唱,去海外打榜。”而编曲能力不错的金志文,将会拥有自己的创作工作室;梁博的未来则会是校园摇滚歌手。

至于与制作人分成的收入来源,田明的想法与目前唱片工业的做法类似,即从演唱会等现场音乐和数字音乐上去挖掘价值――这是目前音乐工业中来钱最快的两种方式。

而要组建起能够运营现场音乐和数字音乐的团队,田明采用了一套他从好声音节目制作中找到的方法――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我们并没有想要打造偶像,我们想要的是用他们的作品来打市场。”田明清楚的是,他不能像传统选秀节目那样依靠粉丝经济,但如果像传统的唱片公司那样几年磨一个歌手也不是他的方向。

因此,在第一季好声音还没有进入总决赛的时候,这批学员已经被拉去澳门做了第一场全国巡演,此外,他们还要参加电影、电视的主题曲演唱,签下一些代言合同。同时,他们还源源不断地接到商演的邀请,人气最旺的几个人出场费已经达到了每场30万元,以至于好声音方面不得不帮他们推掉一部分演出,将每个歌手每月的演出控制在20场左右。

去年11月4日,《中国好声音》派出了平安、张赫宣和金池参加了央视《直通春晚》的首场比赛,在以推送选秀栏目为单位的排行榜上,他们代表的《中国好声音》高居榜首。

“快”似乎是大家都在追求的节奏,灿星制作有了自己的王牌,浙江卫视蹿升为收视最火爆的地方卫视,学员通过短短的几期节目就获得了极高的人气。而对于广告商来说,要迅速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好声音也成了一个最有效率的选择。

所有人都看到了好声音给加多宝带去的远超6000万元冠名费的价值――这个凉茶品牌在去年夏天进行了更名,如果不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记住加多宝这个新名字,就很有可能失去经营多年的市场,而现在没有人会不记得《中国好声音》的冠名商。

因为有了第一季的成功,《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广告招标成绩卓著,10多亿的广告收入让其他节目艳羡不已。

不过,第二季一定会更好吗?好声音的势头究竟能不能够延续?电视和音乐能嫁接成功吗?

电视榨取音乐的价值

有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工业与音乐工业,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勉强组合在一起,收获的东西表面光鲜,实则乏善可陈。

篇5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与创造性。针对这三大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积极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并完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理论课程体系,完善以创业为导向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实行“一年级创业意识培养、二年级创业实践导向、三年级创业知识渗透、四年级创业平台搭建”等“四位一体”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一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目的。学生一进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创业论坛、企业家传记阅读、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见习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2.二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进入二年级,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含相应的实验及实践课)与此同时,按照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定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训。每位学生由一位校内导师和外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而每位导师(包括校内和外聘)指导的学生限制在10人左右。外聘校外导师从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导师侧重于加强实践与所需的理论知识的交融及结合。

 

3.三年级主要是充实学生创业知识。在创业实习基地实训之后,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主干课。与此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训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以及通识课,并辅以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充实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4.四年级主要是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校及学院筹资设立创业基金,资助创业设计大赛优胜者进行创业;开办校内创业园区,让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入驻;建设校外创业基地,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创业。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继续选修专业选修课及通识课。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实施“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可概括为:以试点开始,积累经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首先,在一年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选拔成绩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标准班级,以之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可在工商管理类某一专业所有班级再行试点,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可以在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全面实施。

 

(三)二年级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考核

 

1.考核方法:学校制定学生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计划、目标,并设置相应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考核方法。

 

2.考核内容:根据事先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外聘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校内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精神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3.考核方式:采用学生书面总结、口头自述与校内导师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定期(以月为考核周期)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考核。学生根据每一阶段的实训计划、目标,提出自己实训中的心得体会及其困惑,校内导师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总结每一阶段的实训经验并解决学生相应的困惑,为三四年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外聘导师的考核成绩,确定学生的每一阶段创业实训成绩,给予创业实习实训学分。

 

二、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决因素。“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导师的引进与培养。首先请师德佳、业务强、育人有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融入优秀教学团队。其次,定期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就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力求提高青年教师在钻研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演示和操作能力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对骨干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专业教师到创业第一线兼职或者直接参与创办企业实践。第四,通过导入培训和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其适应课程改革及专业培养的要求。

 

二是,多渠道外聘实践实训导师。多渠道积极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学校学生实践实训导师,直接参与学生创业指导,甚至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不过需注意:首先,外聘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其次,定期举行外聘导师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研讨会,以提高实践实训导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第三,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专业实践实训导师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业意识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强调以创业冒险精神为核心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并结合新创企业特性与已有企业特征而形成基于创业导向的具体课程内容,在实现培育学生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创新交革等企业家能力的同时,教授学生应付不同实践需求的特定技能。其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思路为:基于”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一年级打基础、培养创业意识,二三年级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提高创业技能、充实创业知识,四年级开展创业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据“一般技能、商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三大模块来构建并完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旨在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创业实验环节的教学。在现有实验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强化创业实验(案例)教学。一方面注重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及主持形式的多样化。在案例教学中除由任课老师直接主持课堂讨论外,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邀请学生主持案例课堂讨论,或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角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案例讨论。另一方面创立新型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如按照“个人完成案例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小组发言代表参加班集体讨论——讨论意见返回小组——讨论意见返回个人——案例讨论最终成果”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这样可大大增强学生创业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进行自我创业设计。

 

其次,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在创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按照班级、学院、学校等三个层次,举行创业设计大赛,并在学院、学校分别设立创业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三层次获奖的同学。基本思路为:学生们以团队(3-5名同学)形式进行创业方案设计,由创业导师进行辅导,由企业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审,最后由知名企业家对获评优秀的几个创业方案进行公开答辩与点评。具体做法是:首先以班为单位举行班级创业设计大赛,选出优胜团队参;其次,各个班级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班级参加学院创业设计大赛;最后,各个学院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学院参加学校创业设计大赛。

 

第三,举办具有特色的“创业论坛”。每年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在学院为在校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教育活动月”,与大学生们一起分享创业征途中的酸甜苦辣;向大学生们传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心得;为大学生们指点创业中的困惑迷津;评价大学生们创业方案的优劣得失;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第四,加大力度建设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立足于本省市,面向全国,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四)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篇6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英语语言与商务实务相结合的综合叉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视实践教学,以商务为中心进行语言的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体验职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转化为职业能力。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众所周知,商务英语专业是一个传统而又新型的专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大大提高,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多学生表示,由于学历层次不高,英语、商务知识有限,又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有一定局限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鉴于此,我们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探讨。

1.对我校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对我校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和考证培训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已工作的学生和在校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与考证培训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认为不合理和不太合理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理论性课程太多而实践性课程太少、课程安排比较杂。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增设同专业相关的课程技能培训、外贸英语、物流、报关、报检等课程及相关技能证书的考证。

2.对部分企业的调研

课题组设计了《企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表》,开展了对上海的国有、民营和外资等企业国际商务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的调研。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前商务英语类人才的现状与问题、企业对商务英语类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企业对商务英语类人才考证培训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等。

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0份,在被调查的10家企业中,国企1家,占10%;民营企业5家,占50%;外资企业2家,占20%;港澳台1家,占10%。

(1)企业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看法(如下表)

多数企业表示出对目前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不满,认为该专业毕业生仅有书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难以胜任较高级的工作。而且很少企业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本科生强,这说明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管在理论素质还是实际工作能力上都与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表)

(3)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着重掌握和强化的知识

全部10家企业都认为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有8家企业希望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一些。有几家企业要求其从事商务秘书岗位的员工除了要熟悉外贸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产品的知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对员工的口语及读、写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而这几个方面正是我们高校教学较为薄弱的环节。

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两个调查得到的结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做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重视实践教学,以商务为中心进行语言的训练,从理论走向实践,又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体验职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转化为职业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的设想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商务、外贸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语言应用技能型人才,即能把语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和行动方案,把设计和方案转化为商品、服务、管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遵循理论知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着重致力于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逐步推行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教学工作室

1.职业氛围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因此,“职业氛围”的基本含义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人们特定工作部门或工作环节的有特色的、个体化的气氛。

它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实践基本条件,是职业氛围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二,融入职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营造职业氛围的关键。第三,职业品质,是职业氛围的精神内核。第四,管理制度规范,为营造职业氛围提供保障。

2.模块化教学工作室。(如下图)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教学工作室] [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商务专业技能模块] [其他商务技能和职业素质]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普通话二级甲等(含以上)证书]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外贸工作室] [商务翻译工作室] [会展] [校内外专家讲座] [商务礼仪]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和现状来看,按模块选择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切实可行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时除了必须具备: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含以上证书、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设计,选择至少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进入工作室学习。诸如商务翻译工作室,主要涉及口译、笔译的教学和实践;外贸工作室,主要涉及报关、报检、单证、外销、货代、电子商务以及导游等的实践。

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基础课后,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进入相应模块的工作室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与能力模块课程相结合,培养自己的专业应用技能。

(二)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模块化教学工作室的具体措施

1.时间的安排

(1)商务英语基础知识技能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在这一时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商务英语的整体认识,建立起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完成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等级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证。

(2)商务专业技能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二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商务英语基础知识之后,在商务英语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涉及商务英语能力的课程,例如口译、笔译的教学和实践;报关、报检、单证、外销、货代、电子商务等的教学和实践。

(3)其他商务技能与职业素质教育模块。这一阶段主要是三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各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的商务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商务单项技能,在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安排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要大力调整工作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能培训课程纳入工作室教学计划中,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现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的有效对接。例如在外贸工作室中,可以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外贸单证》课程以及单证模拟实训中;将国际贸易业务员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及外贸模拟实训中;将报关员的考试内容融合到《报关实务》课程中;在商务翻译工作室,可以将全国外语翻译(口译)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到《商务英语口译》的课程中;将商务英语口语考试融入《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中。

3.具体措施

(1)从物质上提供高仿真的工作环境。工作室的建设兼容了电脑教学、语言实验、多媒体制作、电子阅览(包括上网浏览)和外贸英语模拟实训“五合一”功能室,工作室应具备多媒体教学、网页设计、企业网建设、EDI通信、电子商务操作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工作室的配备要能够使学生进行商务谈判,实践接待客户、文秘办公等工作内容。同时,还应仿照外贸公司设置专门的样品陈列区,用以模拟会展活动和产品介绍等工作内容。

(2)从教学内容上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项目任务。工作室的建设以真实存在的公司和企业的运作为切入点,建立与实际业务运作连接的企业运作环境,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真实的商务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借助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商务运作方式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3)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模块化教学工作室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一方面我们力求营造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企业员工的角色,另一方面它也无法脱离其教学环境的本质。因此,如何使虚实一体化,提高工作室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可以在工作室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计划、对工作场所物品的分类处理、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使工作氛围的车间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能力培养、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实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工作室教学的探索,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比较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达到更佳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以及完善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之松.高职院校职业氛围的营造[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28-04

[作者简介]郑明秀(1994-)女,汉,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研发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投入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2005―200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值仅为14%,美国为24%,日本为34%,而德国高达6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式”增长,随着资源约束的趋紧,如何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其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的创新实力。据统计,2005―2007年,上海规模以上的研发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91%、1096%、1173%,虽然研发企业的占比逐年增长,但只有平均1086%的企业进行了研发投入。基于以上事实,本文运用2005―2007年上海市工业企业的42341个数据,根据数据可得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倾向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最早研究企业特征和市场特征与研发关系的是熊彼得与阿罗。在此框架之下,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如Zoltan JAcs(1987);Michael Peneder、Martin Woerter(2014);Gabriele Pellegrinoa(2014);聂辉华(2008);李洪亚(2014),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使用的数据以及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国外学者Julian Baumann(2016)运用德国中小企业的数据,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创新以及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从参与到研发的概率较低,却有更高的研发密度;Andrea-Conte・Marco Vivarelli(2014)通过对来自意大利CIS数据库超过3000个数据的研究发现,不管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研发投入都是培养创新的重要方式,且研发投入对于创新的影响在大企业中更显著;José García-Quevedo(2014)指出不同企业和市场的特征在企业的不同年龄对于创新的影响相同。我国学者成力为、戴小勇(2012)通过对中国30万个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企业规模、年龄正显著影响研发投入总量。聂辉华(2008)发现企业的创新与市场规模呈倒U型。

二、数据的来源、处理及描述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均来自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上海企业数据,按照毛德P(2013)和孙晓华(2014)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具体数据处理步骤为:剔除研究开发费用为负值的数据;剔除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出货值、销售产值中任意一项为0或者是负值的数据;剔除从业人员均值小于等于8的数据;剔除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数据。剔除的数据样本占总样本的比重为094%,不影响数据的代表性。在进行筛选后,得到的样本数为42341个(注:以2005年为基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了平减,平减指数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二)变量的选取和描述

被解释变量。企业研发投入:rd,为二值被解释变量,选取数据库中“研究开发费”数据代表,如果企业的研究开发费大于0,那么rd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从而将上海的企业分为研发企业和非研发企业。

解释变量。出口企业:exp,为虚拟变量,Melitz(2003)认为企业存在异质性问题,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够进行进出口贸易,而研发投入是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控股state为虚拟变量,数据库包括描述各企业的控股情况的数据,因此将国有控股企业取值为1,其余类型的企业取值为0。企业规模lnsize为企业资产总量的对数,熊彼得认为,规模大的企业更有研发投入的倾向且更具有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检验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倾向之间关系。

控制变量。年龄:lnage为企业年龄的对数;资本劳动:lnkl表示资本密度,为固定资产净值与企业从业人员均值之比的对数;资产负债率:dar为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各变量的统计数据见表1。

三、实证模型及结果分析

(一)实证模型

本文采用的估计模型为:

rdit为是否进行研发投入的二值变量,X为解释变量,Z为控制变量,晃常数项,β和θ为估计参数,ε为白噪声。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Probit回归方法对 ①式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1)(2)列为Probit回归得到的系数,(3)(4)列为边际效应系数,其中,第(3)列是对应于第(1)列的边际效应系数,第(4)列是对应于第(2)列的边际效应系数。第(1)列控制了年份、行业和常数项,而第(2)列没有控制这三个变量。直观上,与没有控制年份、行业、常数项的系数相比,控制之后系数变得更加合理与稳健了。

在第(3)列中,得到是否出口系数为00224,在第(4)列该系数为00728,系数都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控制了年份、行业和常数项后,该系数变动明显更加稳健。因此,面临国际市场上更强烈的竞争,出口企业若想要生存并获得利润,必须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产权为国有state系数在第(3)列为00871,在第(4)列为0205,较第(3)列大012,两次估计得到的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表明上海市国有控股企业相对于其他性质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概率显著较高,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较其他企业的国家创新财政补贴力度更强。

企业规模变量lnsize的系数在第(3)列为00530,系数为正,而第(4)列该边际效应系数为-0011,系数为负。考虑到遗漏变量及稳健性的问题,第(3)列估计得到的结果更有可信度。企业规模系数变量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进行研发投入的概率越高。大企业比小企业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的优势,存在规模经济的优势,因此更具有创新能力。本文的结果支持了熊彼得的假说,企业研发存在规模依赖。

此外,在控制了年份、行业和常数后,企业的年龄边际效应不显著,但是符号为正,与不控制这些因素得到的符号为负的系数相比较更合理。Gabriele Pellegrinoa(2014)认为成熟的企业比年轻的企业更支持R&D的投入,企业随着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研发投入,证实了研发投入的“年龄依赖”。Lnkl为人均资本密度的对数,该系数为-0007,而且该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本密度越强的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概率越低。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企业更多依赖要素投入带来利润。资产负债率dar,两列的估计符号都为负且非常显著,第(3)列中的dar系数为-00317,这意味着资产负债率越高进行研发的概率越低。张杰、芦哲(2012)的研究表明资金流动性约束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本文的实证结果与此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首先,进行Probit逐年估计;其次,采用最小二乘的方式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前三列为Probit估计得到的边际效应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到,估计的结果与表2中采用面板数据得到的结果符号相一致,且统计显著度和边际效应的系数大小相差不大。说明2005―2007年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不一一进行解释。

第(4)列为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用传统的OLS进行二值因变量估计会造成估计的有偏和不一致。从系数可知,用OLS估计的结果系数虽然和Probit估计的边际效应系数符号一致,但是其系数偏大。其中,国家控股的系数比估计得到的结果系数大一倍,其余变量偏大超过01。这说明本文选取的Probit估计方法很好地控制了联立性偏误问题,较为稳健。

五、结论及建议

第一,出口企业更具有研发倾向。因此,应继续支持“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出口规模,利用外需刺激出口企业的研发热情。

第二,国有控股企业较其他企业的研发倾向更高。因此,政府应通过相应政策,提高其他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引导国有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第三,规模大的企业更有研发投入倾向,研发的生产率却较低。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该努力壮大自身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优势,摆脱进入研发需要“沉没成本”的困境。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研发投入密度高、效率高的优势。大企业应该着重提高研发投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洪亚R&D、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2005―2007[J]世界经济文汇,2014(3):98-120

[2]聂辉华,谭松涛,王宇锋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2008(7):57-66

[3]Gabriele Pellegrinoa,Mariacristina Piva Do Innovative Inputs Lead to Different Innovative Outputs in Mature and Young Firms? [J]Economia -Quaderno,2014(97)

[4]Michael Peneder,Martin WoerterCompetition, R&D and Innovation: Testing the Inverted-U in a Simultaneous System[J]Evol Econ,2014(24):653-687

[5]Zoltan JAcs and David B Audretsch,Innovation,Market Structure,and Firm Siz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7,NovVol69 No4:567-574

[6]Julian Baumann,Alexander SKritikosThe link between R&D,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Are Micro Firms Different?[J]Research Policy,2016(45):1263-1274

[7]Andrea Conte・Marco VivarelliSucceeding in Innovation:Key Insights on the Role of R&D and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 Drawn from Company Data[J]Empir Econ,2014(47):1317-1340

[8]José García-Quevedo,Gabriele Pellegrino,Marco VivarelliR&D Drivers and Age: Are Young Firms Different?[J]Research Policy,2014(43):1544C1556

[9]成力椋戴小勇研发投入分布特征与研发投资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我国30万个工业企业面板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2(8):152-165

篇8

近年来,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于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与开展程度仍然不足,导致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基本条件,切实推动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职业人才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实际从事本专业基本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创业素质的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较差。

2、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亟待进行改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以及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创业教育中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能力以及技术性较强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授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的经历,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缺少对教学支撑的相关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方经济。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学科的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理论传授以及理念普及而不重视实际创业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机进行结合,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进行定位

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非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得创业教育行之有效则必须将创业素质的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改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兴趣

校园氛围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能够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对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能对于学生的创业进行积极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学校要能够通过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安排和联系更多和更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气氛。

篇9

当今社会中,人才培养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提高科学研究,促进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发展新型人才,便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本人以工商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说明搞笑的工商管理专业中产学研合作实行应用对于培养新型人才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概述

产学研相结合即字面意思,将生产单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理结合,共同合作产品生产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具体内容不仅包括对于新型科研成果的具体转化和对于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包括对于科研人才的专业培养。对于不同高校社会定位等级不同,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项进行主体合作,但是,在高校中其定位虽然不同,但是其主要目的却都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型人才,即是利用产学研结合进行的规范性教育,这便是社会对于各高校性质、任务的硬性定位,但是若从高校自身角度出发,便将其过程称之为“学研产合作”即是先学习,然后进行研究。最终才是生产的模式。根据国际人才培养专业部门对于产学研结合项目即称之为合作教育。

从本质上来讲,产学研合作教育目的及时为新型社会培养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在较深以上来说,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即是指:高效利用有效可行途径在保证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培养出其能够以较快速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重点,利用校内学习环境、研究教育环境和社会单位环境三种不同的环境模式及教师来源,采取校园内教学与学生参加工作实践经验进行合理的结合,来进行适合各种不同环境的人群,使之成为适合多环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之成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社会性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一)国家政府方面。为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其政策的引导性,一次推进产学研模式的结合,促进其三者的合作机制。从根本上来说,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发展来源动力是市场需求,但实际上,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发展并不是单靠市场需求的带动,其发展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对其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同时,更在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中,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其为协调、参与、支持、规范、管理、服务等职能起到了较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二)工商管理专业方面。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建成,离不开课堂中工商管理课程内容的重度深化和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的重度加强。随着现代化经济模式的不断改变,社会性应用人才需求高度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将基础知识的培养能力加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更能够专一多能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志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在课程教学设置上应加强必修与主修、跨专业选修学科、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展各自兴趣爱好、学习潜力和特长创造出一定的条件。

(三)学校企业联合办学方面。为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的结合,学校和相关企业应进行联合办学。根据国内高等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从“课堂教育传授”教育转变过渡到“实践工作能力”教育,并最终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必要的将学校和企业单位相结合,进行联合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并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能够有效的摆脱学校脱离社会群体的现状,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创造范围将对其人人力资源的适应能力空间起到直接影响作用,产学研的结合,不仅是为拓展教学空间发展的有效可行途径,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任何一切可利用资源,将工商管理教育机构和相关的企业单位的距离拉近,并由此保持了产品产业与教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为促进“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深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当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特征,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仍能够接触企业单位,并且在校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基本特性,使之熟悉企业。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工作重点即是在学校内外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学校联合企业共同设计关于学生的培养计划,开拓出学生的创新培养计划。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只有与高校所在地的大型企业单位进行相应的合作,才能实现将校内外产学研教学基地作为承担学生学习、实践的基地、教师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平台,进而为社会创造出新兴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内发展并不完善,但是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却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这就迫使相关高校应以保持积极态度来全面认识和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教育,只有不断发展、探索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途径和模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经济竞争中创造出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1).

篇10

一、引言

随着科技革新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共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978年美国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首次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但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才最先在欧美国家流行起来。近几年,共享经济逐渐走进中国,滴滴、ofo共享单车等企业的出现便是顺应经济潮流而生,但是ofo及此类企业的商业模式却一直被外界所诟病,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只一味地烧钱,若有一天不再受资本的追捧,企业如何依靠自己活下去?因此,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处速发展时期,ofo、摩拜、小等层出不穷,在此以ofo为研究对象。ofo共享单车起初是北京大学几个学生的创业项目,现已发展成一家创业公司,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ofo已经完成多轮融资。2016年10月,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的C轮融资;2017年3月1日,ofo宣布完成4.5亿美元的D轮融资,成为共享单车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共享单车能成为资本的宠儿是因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资本而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据IBM商业研究所和哈佛商学院克利斯坦森教授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基本的运营方法,包括: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及核心资源和流程。

(一)用户价值定义

用户价值定义是为目标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渠道的某种组合,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ofo从校园到城市超过150万辆单车为4亿人次提供过出行服务,但ofo并不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一个共享平台将单车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给需求者,需求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及提高单车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

(二)利润公式

利润公式主要包括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等方面。

成本结构:ofo的固定成本主要是单车的生产投放成本,不同于摩拜自主研发的方式,ofo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未升级前一辆单车的成本为200多元,升级后也仅有300元左右,理论上属于轻资产运营。变动成本主要为车辆丢失、损坏及运营管理费用。

收入来源:这是ofo商业模式中不太清晰的一部分。ofo改变之前复杂的计费标准,现行计费规则为师生0.5元/小时,非师生1元/小时,校内两元封顶,校外不封顶。从表面看,ofo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分时租赁的租金,但就算其日订单量能达到两百万次,日租金也仅有一百多万,却要承担超过150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丢失损耗及管理费用,所以租金里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除了租金还有押金。ofo的押金为99元,从2015年6月至今,ofo的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押金的数额可想而知。ofo可实现即时退还押金,但由于用户黏性不会所有人同时申请退押金,因此仍会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平台上。虽然ofo强调会对押金进行专款专项保存,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却仍在继续烧钱,当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之后,押金会否被动用,我们不得而知。

(三)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充当的角色。按设想,ofo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有车的人将车拿出来分享并取得平台上其他车辆的使用权,用户只需支付小额费用便可使用平台上的车,即C2B2C的模式。但走出校园后ofo有90%的车辆为自营,仅有10%的车辆来自共享,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B2C的模式,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角色还是生产者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平台。

(四)核心资源和流程

核心资源和流程是企业将所需的各类有形及无形资源整合的生产及运营流程,在此主要指单车的管理流程。管理中的难点一方面是“潮汐效应”,指一个地点一车难求而在另一个地点停满了车却无人使用的现象,但该问题会随着用户养成习惯,企业采集到大量数据之后被解决;另一方面是有人对单车进行私占和恶意破坏的问题,在对此方面还没有明确法律约束的今天暂时还无法解决该问题。除此之外,破坏密码锁、乱停乱放、贴虚假二维码等都是共享单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三、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影响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和科技。

利益相关者在此主要指投资者、客户及当地社区。首先是投资者,共享单车能进入市场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企业开启疯狂烧钱模式也正因为其背后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撑,故投资者是改变共享单车烧钱圈地却不注重盈利模式现状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次是客户,即单车的用户,各个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一直加大投放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抢人,因此对客户用车需求及用车习惯的研究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是当地社区,共享单车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势必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如传统的公交、出租车行业,如何安顿好这些人,如何合理地切分“最后一公里”这块蛋糕,不仅是企业也是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投资者和客户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为社区创造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利益相关者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如此,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共享单车想要走更远,想要使商业模式运转更灵活,科技创新尤为必要。在单车上安装灵敏的定位装置降低单车丢失率、将密码锁设计得更难以破解、APP使用更为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科技也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四、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是押金方面要切实保障用户的利益,要在法律上加强对公众用车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减少单车私占、恶意破坏等事件的发生,还要对单车停放占用车位的问题进行规范。

企业方面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工作,二是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思考什么才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关键,ofo的日订单量早已突破百万,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平台上活跃,有人有现金流,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例如发展社交功能,做电商,接广告等,而疯狂烧钱模式带来的则是低价竞争和对商业模式的破坏。

对公众而言,使用单车的是我们,破坏单车的也是我们,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理应对共享单车加以爱惜。规范自我行为,自觉遵守用车规则是对共享单车起码的尊重。

五、结语

社会在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虽然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仍处于抢占市场的时期,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秉持着环保和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也会在创新中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6-29(022).

[2] 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总第265期,2015(12).

篇11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篇12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73-04

一、相关文献述评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为持续达到其主要目标而确立并运用相关运营机制,并对运营机制进行拓展,综合利用全部相关策略,创造顾客价值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新型经营方式。刁玉柱(2010)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战略分析、要素利用、价值创造及系统整合等四大视角归纳总结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认为战略分析与选择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与逻样起点,技术、知识及组织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价值链的升级转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逻辑,企业系统间的因果联系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理①。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动力与路径关系的研究。Yao Weifeng(2007)等人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起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企业通过抓住技术革新和市场变迁的发展机遇,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加新的利润来源,就可以产生新的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为顾客和自身创造价值。Fumio Kodama(2004)等人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认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块化制造技术的变化推动了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③。二是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方向的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Amit等人(2001)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和欧洲59家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认为高效率、互补性、目标一致性和新颖性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④;Miles(2006)认为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是推动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方向。三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Linde和Cantrel借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挖掘型、调整型、扩展型、全新型,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⑥。Mark等三位著名学者(2008)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原因,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分别明确了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则描述了如何实现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⑦。

共同物流是一种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共同利用,物流设施与设备共同运作和物流体系共同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多个分散的物流参与方形成合作联盟,共同提高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对共同物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运输省和相关学者对共同配送的研究。荣朝和(2001)介绍了欧洲共同运输政策,并对我国的相关运输体制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⑧。黄福华、周敏(2007)等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农产品共同物流、中小企业共同物流、城市共同物流体系,以及中部地区零售企业的共同物流问题⑨。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基于企业资源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共同物流的两种运作模式:物流联盟和物流虚拟企业。王圣云等(2012)采用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重点探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物流一经济网络及其空间组织战略⑩。

二、技术变迁引发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变革的机理

1 新一代技术变迁趋势

能够引致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一代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态势,获取竞争优势。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使得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使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各种复杂信息实时沟通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技术企图解析人类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的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智能化,从而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比例和操作失误,明显改善共同物流合作的工作效率。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技术。在物联网时代,各种复杂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实现共享,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都可以实时监控整个运作过程。

2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的变化

物流服务是共同物流商业模式的支撑点。是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与服务客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载体,当物流服务越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盈利能力就越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客户可以实时掌握货品运动轨迹,便于企业收集客户需求;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技术处理的可能;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与智能处理,能够实时地应对客户需求的各种变化。共同物流服务体不仅通过提供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能够提供有价信息、知识服务、产品构想等虚拟产品,形成一体化的集成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共同物流联盟利用云计算强大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深化多样化的扩展需求,最终实现数据结点越多,资源组合可行性越多,可能开发的新型服务类型越多;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的物流服务服务边际成本不断降低。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增值产品扩大收入:通过对客户知识的运用,深度预测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趋势,开发出引导客户需求的新型服务,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3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合作形式的变化

在新技术变迁中。共同物流联盟的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变得更加透明,信息共享成本迅速降低,能够实现共同物流各成员企业合作形式的变革。在最终客户需求的导引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从“效率优先”向“智能优先”转变。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竞争对抗”向“合作联盟”形式转变,各成员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价值链的节点网络,通过满足最终用户需求,获得合作联盟收益。

4 技术变迁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的客户需求变化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困难,知识共享与传播的难度非常大。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协同,能够更好地发掘、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在新技术支持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对客户需求管理进行创新,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方向发展,新技术实现了客户与共同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化,大大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客户对服务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未来将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求服务的结果,并且要求服务过程的体验。基本需求满足后,在服务之上所附加的个性价值、愉悦体验和精神满足成为客户需求的终点。未来,在新技术支持下,客户能够迅速学习各种新知识,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知识增长和自身价值提升有可能成为服务重点。

三、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设计

当前。我国共同物流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技术快速变迁的驱动下,共同物流的商业模式要素正在发生变化,共同物流联盟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将从自身价值转变为客户价值,由此将引导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合作形式、需求发生变化,在此情景下,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必须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应对,积极探索符合技术变迁背景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1 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创新路径

共同物流服务是围绕最终客户的物流需求,多个参与主体联合开展相关业务,实现客户在全供应链上的价值。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1)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现有的物流企业一般采用“单打独斗”的运作形式,和其他物流企业是单纯的竞争关系,由于实力单薄,加上缺乏现代技术支持,无法提供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在新技术支持下,供应链的各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从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交付客户手中的所有物流过程都能够置于共同物流各参与主体的监控之下,从而共同物流联盟能够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由于合作信息更加透明,共同物流参与主体的合作伙伴型业务关系有建立的可能,促进全供应链的协调。成为无缝链接的一体化过程。(2)完善信息服务内涵与范围。共同物流服务的各参与主体由于面向多个客户服务,能够及时收集掌握大量行业内一手数据,通过对相关海量信息的全面收集、深入挖掘、科学分析和智能化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得出各服务行业内的相关经验数据。共同物流合作企业可以凭借其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产品销售与库存信息、用户反馈信息等,为生产经营企业的决策提供服务。(3)完整的全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中小企业虽然有大的融资市场。但由于单个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共同物流服务联合多个参与主体,可以共同完成供应链的全程物流服务,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实现了全程监控,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提供“物流金融”业务。此举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给共同物流参与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4)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物流服务具备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特点,在技术变迁推动下,技术密集特点将不断增强,劳动密集特点将削弱。在新技术支撑下,共同物流服务要求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运筹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物流专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与之相配套。未来,共同物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它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为客户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最优物流解决方案上。与此同时,共同物流还将综合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服务,提升客户技能,实现高层次价值满足。

通过积极引导共同物流各参与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依靠新技术实现物流效率提升,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沿着共同物流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信息服务、全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知识发现与知识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内容。

2 共同物流合作方式创新路径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9-0055-04

一、引言

商业模式创新是个人或企业创业中最具经济潜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戴尔公司、西南航空公司、雅虎等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行创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是创业活动中风险最大、成功率最低的一种形式,一旦失败,对企业或个人造成的影响是致命性的。例如,曾经在美国食品零售行业风光一时的Webvan公司就因推出了在互联网上出售鲜活商品和易腐烂食品的新商业模式后却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1] 那么,为什么商业模式创新会是一种如此“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活动呢?

所谓商业模式,虽然在理论界和实践界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但都认为它与价值链紧密相关。[2] 例如,Rappa认为,商业模式规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他进一步指出,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公司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3] Powell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4] Dubosson等人也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及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5] 而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组成的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Schweizer指出,对价值链进行重构能够提供创造新商业模式的机会。[6] 这种重构主要是通过对构成价值链和价值星系的各价值模块进行有意义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的。[7] 因此,新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势必与现有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而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也势必与采用现有商业模式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来。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探讨为什么有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够获得成功,而有的则会失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创业现象,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经济基础,还取决于它所面对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社会化的制度结构要求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能够符合处于这个制度系统之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期望和认知,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而这就需要企业具备组织的合法性。[8] 对于研究创业的学者来说,合法性对创业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他们认为,合法性对于创业企业乃至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稀缺而又十分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够使企业接近(Access to)和动员(Mobilize)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因此可以这样说,组织合法性是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获取所需经济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组织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合法性的概念来源于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这一学派试图解释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的趋同性问题”,即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各种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越来越相似。[8] 他们提出的解释逻辑就是所谓的“合法性”机制。简单地说,合法性机制就是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9] 合法性机制强调的是,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而且受到制度环境(特别是社会的共享观念)的制约和规范。而所谓“组织的合法性”,就是指在特定的信念、规范和价值观等社会化建构的系统内对组织的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共享观念和假定。[10] 在这里,合法性是被社会化建构的,反映的是组织的行动与社会公众的观念相一致;因此,如果组织的行动是与社会公众的共享观念高度相一致的话,那么它就具备极高程度的合法性,反之亦然。

组织的合法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合法性(Cognitive Legitimacy),另一种是社会政治合法性(Sociopolitical Legitimacy)。[11] 认知合法性反映的是有关组织及其行动的知识和信息在公众中的扩散。Hannan和Freeman指出,当组织的行动已为人们普遍熟悉、并且具备了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之后,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12] 如果一类新产品、一个新企业或者一种新商业模式已经被社会所广为接受的话,那么它就具有最大程度的认知合法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关个人计算机的知识的扩散。由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量运用到个人计算机,因此对它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都非常熟悉,这就使得制造和销售个人计算机的(新创)企业具有很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而社会政治合法性反映的则是组织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消费者等以及社会公众根据现有的法律和规范对组织及其行为作出是正确的、合适的、可以接受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与认知合法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以“广为接受”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的是符合人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后者强调的则是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活动虽然不符合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其评价也很差(也即是说该项活动不具备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这些活动却可能是人们所熟悉的、对其有清晰了解的(也即是说该项活动具备了认知合法性)。因此,对于采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两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获取合法性资源的主要策略

虽然合法性来源于组织所处的社会系统对它的认同和接受,但是企业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主动地获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策略有三种,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

1. 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Feldman和March指出,当社会公众对企业不熟悉、很难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的时候,企业可以利用一些象征性活动(Symbolic Actions)表明其与既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一致。[13] 它的目的就是通过隐喻和类推(Metaphor and Analogy)使得新生事物能够被理解,从而实现由不被人熟悉到广为熟悉的这样一个转变。[14] 这种行为能够产生秩序和客观性,因为它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形成了可供参考的证据,并且赋予该证据以社会真实性。[15] Lounsbury和Glynn认为,这对于创业企业的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非常重要,通过它企业可以逐步被外部利益相关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并最终获得组织的合法性。[16]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对企业的描述性介绍、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17] 基于此,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要拓展企业新的商业内涵可以包括对新商业模式的介绍、新商业模式所要追求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企业为达成目标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的活动等。Lounsbury和Glynn建议,为了建立合法性的身份,企业在推广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1)内容要真实,能够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兴趣、期望和想法形成共鸣;(2)要突出企业所具备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3)要宣传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念是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16]

2. 慈善捐赠。所谓慈善捐赠,是指企业自愿将人财物赠送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行为。[18] 也许有人会问,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本身资源就很匮乏的情况下企业还要将一部分资源捐赠出去,这种做法会不会得不偿失?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李海舰和原磊认为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本质是将有限的有形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声誉和地位等无形资源,然后利用无形资源再去获得更多的有形资源的这样一个过程,是企业实现永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真正体现了“欲要取之,必先与之”的精髓。[19] 钟宏武认为,慈善捐赠能够发挥四种作用:(1)合法保护――企业通过捐赠购买利益相关者的“伤害权”, 提高组织的合法性, 减少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 维持企业正常运行;(2)伤害保险――慈善捐赠将形成积极的道德资本, 当企业经营活动伤害到利益相关者时, 道德资本能降低受害者制裁/报复企业的强度, 并减少企业关系资产的损失;(3)间接增值――慈善捐赠可以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来间接提升企业绩效;(4)直接增值――精心设计的战略性慈善捐赠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直接提升企业绩效。[18] 由此可见,企业进行慈善捐赠利远大于弊,对于急需得到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更是如此。通过慈善捐赠活动,企业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对新的商业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社会公众当中树立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富有爱心和正义感的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具备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但是要牢记的一点就是,企业在进行捐赠的活动中应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形式。

3. 结盟。对于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来说,它还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合法性,这种有效的策略就是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结成联盟。 Dacin等人在调查企业加入战略联盟的动因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想要通过联盟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合法性资源,尤其是当这个企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其他企业所未曾采用过的时候。[20] 为什么结盟能够使企业获得合法性呢?因为结盟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和符号,可以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具有合法性身份的信息。例如,当一个企业与主管它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该企业的行为会遵守主管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从而赋予其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地位。又如,当一个企业与一些知名的社团组织结成联盟之后,典型的如国内许多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奥运活动、全面了解奥运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将该企业也作为奥运内容的一部分加以熟悉和了解,无形中提升了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赋予了其较高程度的认知合法性地位。国外许多学者都发现,新创企业或新商业模式与政府、行业协会、供应商、有声望的同行企业或消费者群体结成联盟不仅有利于获得合法性地位,还有利于增加存活的机会、实现快速成长。[20] 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在运用结盟策略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应注意,结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的,因此企业要根据对不同合法性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盟伙伴,而不是越多越好。

四、结论

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在本质上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星系进行重构的过程,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与原有的商业模式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机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被借鉴到新的生产经营运作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只能采取创造环境这种最为主动的战略来积极地获取认知和社会政治合法性。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运用演示企业新的商业内涵、慈善捐赠和结盟这三种策略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和关键利益相关者传达有关新商业模式的基本信息,向他们宣扬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是符合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这样一种理念,从而使得新的商业模式和采用它的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具备合法性的身份。

[参考文献]

[1]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高闯,关鑫.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J]. 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3]Michael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2004,(1).

[4]Thomas Powe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9).

[5]Magaly Dubosson, Alexander Osterwalder, and Yves Pigneur. E - 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J]. 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2,44(1).

[6]Lars Schweizer. Concept and Evolution of Business Models[J].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2005,31(2).

[7]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8]P. J. DiMaggio and W.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48).

[9]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十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M. C. Suchman. 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3).

[11]H. E. Aldrich and C. M. Fiol. Fools rush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4).

[12]M. T. Hannan and J. H. Freeman. Where do organizational forms come from?[M]. Sociological Forum, 1986,1(1).

[13]Feldman, M. S., and J. G. March. Information in organizations as signal and symbol[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1,(26).

[14]G. R. Salancik and H. Leblebici. Variety and form in organizing transactions: A generative grammar of organization[A]. In N. DiTomaso(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Vol. 6,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8.

[15]H. Ra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putation: Certification contests, legitimation, and the survival of organizations in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Winter Special Issue, (15).

[16]M. Lounsbury and M. A. Glynn.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Stories, legitima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17]C.M.Fiol. A semiotic analysis of corporate language: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joint venturin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9,(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