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7 10:18: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图书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信息化实现技术方案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建设四部分内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建设是基础。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包括信息网络构建、服务器和客户机配置、数据资源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信息增长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配备的设备设施要保证先进性。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硬件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公用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统一信息存储的格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信息来源,形成企业员工管理支撑系统。在技术实现上,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方便地使用公共信息平台,考虑建设基于B/S模式信息平台,员工只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地下载、查阅信息资源。将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管理层,表示层应用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业务逻辑层统一部署在基于J2EE的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全部存放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统一进行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由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要从企业的网络环境、硬件和软件系统等各方面来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包括硬件防火墙、数据加密、数据备份防灾、病毒防护、统一用户认证等安全措施。业务应用系统是服务于电力企业各项业务办理的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数据。在对业务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库、决策支持系统,为公司管理层提供重要决策信息,为员工提供业务指导。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尤其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现阶段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转变,传统形态的纸质资源向着规模化的方向转变,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创建、存储和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端,这就需要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全面的知识整合。做好图书馆的知识整合工作,需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为高校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共享,提供良好的知识。图书馆知识整合能够为读者创造获取知识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人们在对知识进行获取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济的兴起阶段、知识需求的高涨阶段以及知识技术的保障阶段。第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通过知识的整合,能够对各种层次的知识进行重新的组合和类聚,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全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高校图书馆知识的整合工作,能够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方面的异构性进行有效的消除,还能够为图书馆员的日常活动提供良好保障,这样能够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整合工作还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渐提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图书馆业务各个方面出现的数字统计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且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交流活动,逐渐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1]。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需求与构成分析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全面有效的知识整合工作之前,需要对图书馆已经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需要不断补充的资源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业务部门的通用知识资源以及专家、教授和学生们的特殊知识资源等,同时还需要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知识资源的存储方式、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察。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的构成情况进行全面掌握,能够对整个高校知识库的内容进行划分,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这就为后续进行知识库的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对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进行探讨,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增强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运作效率[2]。
(二)规划和设计相应的知识分类标准
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做好相应的资源构成和需求分析工作之后,需要对涉及到的知识类别进行细化、分类,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通用的资源分类标准当成基准,同时还需要参考高校图书馆知识的分布规划情况、高校图书馆知识体系以及学校的学科设置情况等。在对高校图书馆知识分类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效识别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性化。这项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最终的知识整合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三)规划和开发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
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开发,是当前对高校图书馆知识进行整合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在实施的时候,需要重点把握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关系。想要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通用性,需要积极使用一些大众化的软件功能,并不需要每个部门均使用一些专门的特定性功能,而是需要对这些软件功能表现效果进行相应的设置。而在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个性化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对相应的知识库系统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这样能够针对各个部门、岗位、读者之间的需求进行有效满足。充分结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关系,能够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推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的良好共享效果[4]。
(四)设立查询和维护图书馆知识库的知识主管
高校图书馆中需要设立相应的知识主管,这样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行,对知识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知识主管主要负责的工作和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主管需要对高校图书馆的通用知识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并针对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进行掌握,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图书馆受众的知识需求情况[5]。第二,知识主管需要为创建图书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而努力,高校图书馆需要一个经验互享、创新氛围较为浓厚、学习气氛较为良好、合作过程充满信任和热情的良好环境,这其中就需要知识主管的不断努力,知识主管能够及时了解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读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从而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步骤改进高校图书馆的现有工作情况。知识主管能够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知识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存储,这样对于读者快速查找到自身需要的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第三,知识主管需要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的工作,满足高校图书馆受众的一些个性化需求。同时积极接收读者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样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现代知识管理和创新。
(五)积极建立和应用知识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
积极建立起知识交流平台,能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开发,有效使用该平台,能够让读者们获取到更多更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知识,这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中,积极创建其良好的学习协作组织,能够对读者和馆员的专业技能、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分享和展现。当前高校图书馆积极鼓励图书馆管理员不断学习知识,通常是通过开展学术性讲座的形式和发表一些论文的形式进行的。同时图书馆管理员还能够自行进行有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一些论坛和网上课程上进行学习,这样能够和其他学员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积极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通过建立和积极使用知识交流平台,这种自主学习方法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管理员们的日常学习通过这个交流平台能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在知识交流平台上,管理员们能够积极应用其在线留言系统,对于一些读者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较难的问题还能够将其存储在数据库系统之中,为读者们提供反复查询的机会和条件。
(六)有效建立起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和参考咨询的服务机制具有较多的联系和契合点,这两者都是为了积极推进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因而可以有效建立起基于知识管理的参考咨询服务机制,这样能够有效发挥两者的作用,并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图书馆将知识服务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这样就不能够对知识管理的工作有所忽视,而是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把知识管理的思想有效贯穿到现代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当中,并对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们的业务能力进行有效的利用,针对知识的隐性资源进行充分的显性化,这对于有效实现高校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能够积极推进现代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U285文献标识码: A
1岩土力学的研究现状
岩土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力学和地学相结合的一个基础学科。过去,工程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往往多凭经验解决,但工程实践表明,单凭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工程规模和工程的复杂性,从而在工程设计中预测岩土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使工程具有尽可能的经济性,这些巨大的工程建设问题,大大促进了岩土力学的发展。
岩土力学试验是岩土力学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实验室岩土力学参数的测定、现场岩体的原位试验及监测技术、岩体构造的测定等。随着试验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提高,岩土力学的试验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常规的单轴拉伸、岩体弱面直剪试验、岩土应力应变破坏全过程试验和岩土流变等.
岩土损伤力学研究的重点是建立损伤变量和损伤扩展之间的本构关系,自从扫描电镜技术引入岩土损伤研究以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许江[1]等采用带有加载装置的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砂岩在不同加载阶段的损伤裂纹分析;孙钧等[2]采用带有微型加载装置的扫描电镜对岩土的微损伤扩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岩体损伤力学的发展。另外,杨更社等[3]在岩土损伤CT识别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分形几何由于可以很好地描述岩土力学中的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在岩土力学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2数字图像技术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1传统研究趋势的转变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建立在均匀介质假设基础上的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研究转向岩石内部细观和微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岩石断面的数字图像包含了我们所关注的大量岩石细观信息,其处理技术也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近20 年来,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简称 DIP)作为一种材料细观空间结构及几何形态的精确量测和数字表述手段快速地被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土和岩体的细观结构定量分析中[4]。特别是其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为人们全面认识岩石的非均匀性、内部结构特征、各组分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细观力学特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2.2数字图像技术在研究岩土力学方面的优越性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细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精确测量和数字表述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土、岩石及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定量分析中。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进行的岩石细观力学研究是对岩石力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数字图像量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无损量测技术,克服了接触量测容易对测量体造成扰动、破坏以及测量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并且可以进行局部变形量测以及动态量测。
3 结论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建立在均匀介质假设基础上的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研究转向岩石内部细观和微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岩石断面的数字图像包含了我们所关注的大量岩石细观信息,其处理技术也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外发表的有关DIP 应用于岩石内部结构定量分析及细观力学计算的研究成果表明,DIP 具有传统测量和分析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数字图像量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无损量测技术,克服了接触量测容易对测量体造成扰动、破坏以及测量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并且可以进行局部变形量测以及动态量测,这些都是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完成的。
(2)DIP 成功地表征了岩石的非均匀性,使我们可以方便、直观地研究岩石的不同矿物及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可以将岩石的岩性划分得更为具体,这将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数字图像处理为岩石内部细观介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形进行精确测量和数值表述提供了可行途径,这意味着在理论上可以突破将岩石当作均匀介质的传统假设,从而深化对岩石宏观力学行为的本质认识。岩土工程的建设给岩土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课题,为解决重大岩土工程面临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 许江,刘婧,程立朝等.压剪应力条件下砂岩双面剪切细观开裂扩展演化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4):649-657.
[2] 孙钧.岩土力学在我国的若干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1999,11(1):1-5.
[3] 杨更社.岩土损伤特性的CT识别[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1):48-5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2013年7月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为行化疗于2013年8月26日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外科医师在手术室局部麻醉下行经右侧锁骨下静脉TIVAP植入术,术程顺利。患者植入的是三向瓣膜植入式输液港,型号为7.0 For。术后拍片显示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患者应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CHOP)化疗方案,使用该输液港顺利做完2个周期化疗,于2013年10月26日患者为行第3周期化疗入科,入科时患者一般状态好,P 78次/min,R 16次/min,BP 120/80 mmHg。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2013年10月27日,护士使用无损伤蝶翼针穿刺后回抽见暗红色血液,遵医嘱给予患者输注常规液体750 ml,过程顺利,患者未诉任何不适。次日患者保持双臂抱头的姿势约30 min,在核磁室做完腹部核磁后返回病房。护士给予常规连接输液器,输液前回抽见鲜红色血液,冲管无阻力,护士给予常规输注液体,2 h后患者输注康莱特注射液时主诉右侧颈部胀痛,此时已输入约600 ml液体。护士观察患者右侧颈部略有肿胀,皮肤压痛明显,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未见血,使用20 ml注射器缓慢推注生理盐水阻力大,且患者主诉胀痛明显,护士立即停止推注生理盐水,报告主管医师急查胸部正位X线显示导管落入右心房。
2处理过程
急请外科手术医师及心内科主任会诊。急诊在局麻下外科医师将患者的输液港底座取出,心内科主任在介入室以Seldinger法穿刺股静脉成功后置入8F血管鞘,经鞘置入回收长鞘及三叶草式抓捕器,在X线透视下打开抓捕器,捕获断管,将其缓慢拖至回收鞘内取出[2]。术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患者未诉特殊不适。
3原因分析
输液港留置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红肿、抽回血困难、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纤维蛋白鞘形成、血栓形成、导管夹闭综合征、导管脱落或断裂(是极为罕见的并发症)[3]。输液港有连接器专门供加强导管与输液港结合的装置,该患者导管断裂的位置恰巧就在连接器固定的上段,且有一小段导管留在底座上,固排除了导管脱落和暴力冲管的原因。输液港底座取出后经分析,患者是严重的瘢痕体质,医师在取底座期间发现底座和连接器部分与瘢痕剥离的非常困难,瘢痕部分对导管的牵拉力很大,再加上患者采用双臂抱头的姿势坚持了约30 min做腹部核磁,加大了导管的牵拉力,最终使导管裂开,但没有全部断开。患者回到病房后护士在输液前能抽到回血,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当患者输入约600 ml的液体时导管彻底断裂。
4预防性护理
4.1确保导管位置正常与通畅对留置输液港超过1年的患者入科时要常规拍X线胸片确认导管位置。在使用输液港时一旦出现推注不畅或抽不到回血,需行X线胸片或B超检查定位确定导管在血管内方可使用。护士在给药时避免使用10 ml以下注射器注药,以免造成暴力冲管。
4.2科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进行输液港相关知识培训详细制定输液港使用及维护流程,从评估、物品准备、消毒、穿刺、固定、用药、冲管、封管、采血、更换敷料、拔针、宣教整个详细的流程指引, 并要求全科护士按照流程指引进行规范操作[4]。
4.3做好患者院内及院外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留置输液港期间可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但应避免使用带管侧手臂做剧烈外展、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牵拉运动。尤其是有瘢痕体质的患者尤其要引起重视。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观察有无胸痛、胸闷、肢体麻木、颈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为留置输液港患者发放输液港维护手册,并附有患者植入日期、部位、具体使用指南、注意事项及科室电话号码,便于患者在其他医疗场所使用[5]。更重要的是为患者建立档案,加强输液港的专业化护理,并在今后的临床使用中不断修正。
5小结
输液港导管断裂是输液港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通过对此例断管的处理,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我们对输液港的临床维护。专业护士应掌握输液港各类并发症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对于特殊体质的患者,对输液港的维护应更加重视,特别是植入输液港侧肢体不要大幅度牵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提高输液港在临床的使用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Edward T,Nelson BA,Molly E,et al.A survey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ry fellows evaluating their use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the placement of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13,206(6):1034-1040.
[2]刘学强,郭平凡,张金池,等.15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取出经验[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2012,9(7):508-511.
[3]张望,张艳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护理及并发症[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05-307.
[4]柯娜,李妙苗.持续质量改进在植入式输液港维护中的应用[C].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2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2012.
1 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它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将门禁、校园卡、图书标签、标签转换装置、自助借还机、移动盘点平台和馆员工作站系统软件融合为一体,实现了迄今最便捷的图书管理自助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简化读者借还书手续,缩短了图书流通周期,提高图书借阅率,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能。
(2)利用移动盘点平台为图书馆提供全新盘点模式,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图书盘点及错架图书整理效率。
(3)图书定位使读者方便快捷查找错架图书,挖掘出潜在图书资源,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
(4)安全门禁系统支持离线与在线工作模式,未借出图书通过门禁时,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报警,防止图书被带出图书馆,防盗技术更强,系统更安全、可靠。(如表1所示)
2 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保障
随着图书馆长期的文献积累,无限增长的馆藏文献和有限的图书馆馆舍面积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无法适应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要求的一门式管理模式。图书馆首先对原有图书馆馆舍进行了大规模地改造工程,图书馆的原有建筑是框架结构,大开间、大跨度,改造工程只需要将原来各个独立书库、阅览室的隔墙打开,将其合并形成开放式的借阅。
2.1 图书馆馆舍的改造与利用
由于农大图书馆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式图书馆,随着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猛增,教师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图书馆读者群数量同时随之增多,而图书馆馆舍面积维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大的改观,使得图书馆借阅环境和阅览空间紧张,同时对门厅进行改造,安装了RFID项目的安全门禁系统及电子大屏幕,充分利用图书馆有限的馆舍面积,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同时改善了图书馆愉悦的学习环境、温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为RFID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
2.2 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的调整
2.2.1 首先对改造后的图书馆馆藏文献进行馆藏结构调整
图书馆馆员对各个时代的文献资源进行甄别,部分脱离时展的旧观念、旧知识、旧技术以及部分老化、破损、低借阅率的图书文献进行剔旧处理。调整初期遵循图书馆文献剔旧工作的原则和规律,从该馆整体馆藏文献的针对性、完整性、系统性、未来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本着藏以致用,高效服务,发挥馆藏功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原则,以及保持该馆馆藏文献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馆藏的专业性与任务相一致的原则,对原有馆藏文献保留了各个时期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作,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增强藏书活力和利用率,节约藏书空间,保证馆藏文献有效地反映最新知识和科技成果。
农大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具有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馆藏文献特色。在长期的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中,突出与学校专业发展相适应的馆藏文献的收藏;有超前服务的藏书思想,对于一些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的领域以及专业拓展的书籍,图书馆馆员要有能力做出判断,在藏书剔旧过程中,对于非专业性图书的剔除从宽处置,一般普及性图书及发展较快的应用科学图书,保存期可以短些,而对于专业性图书的剔除要从严处置,避免造成文献的流失。并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该馆文献剔旧工作统一的标准执行,如,内容陈旧,不宜久藏的图书;复本量过多,长期压架无人利用的图书;破损的、质量低劣的图书;专业不对口的图书,图书馆馆员根据该馆读者需求、馆藏特色对部分图书进行剔旧,同时设置密集书库。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做下架处理,移至密集书库,并在自动化系统中,标明此书在密集库,以供少数读者查阅。这样既保留了馆藏资源,又使得馆藏资源不流失。优化了馆藏结构。
2.2.2 对剔旧后的图书文献资源进行数据结构调整,以适应图书馆RFID技术的应用
对于原有图书馆馆藏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按照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要求,图书馆将实行开放式、一门式服务,根据改造后图书馆馆舍的实际情况,对原图书馆各书库、阅览室的图书、期刊文献资源进行调整、合并,按照大类分别放置,保存了原有工具书库,将其与过期期刊合并存放成为综合借阅室,而现刊则根据图书按照大类归属于各个书库,形成了以第一和第二自然科学借阅室,以及第一和第二社会科学借阅室和综合借阅室为基础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满足了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借阅模式的需求。
山东农业大学选用的是远望谷集团公司的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必须通过标签转换系统将RFID唯一识别信息与图书唯一条形码信息实施绑定,并将RFID技术与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ILAS)挂接,实现对图书、读者详细信息的访问,从而将RFID技术集成到现有图书馆管理(ILAS)系统中,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ILAS)的无缝链接。因此,图书馆需将调整合并后的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对缺失书标的图书补贴书标,有利于顺架工作的开展,将完成调整的图书由原来的馆藏地点转换到新的馆藏地点,即转馆藏,对每一本图示进行夹芯片(RFID电子标签)工作,并通过标签转换装置将数据信息转换到芯片(RFID电子标签)上,就是转数据,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图书馆原有的条形码借阅模式改为图书芯片借阅模式,为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 图书馆实施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