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7 10:18: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殖医学是研究我们人类生殖相关问题的学科,辅助生殖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而超声诊疗技术作为现代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生殖医学专业领域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辅助生殖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学科,尚未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目前的教学方式仍在不断探索当中,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及不足之处。本文旨在对所在医院的生殖专业研究生的超声带教期间进行积极教学探索,并认真了解听取了学生的反馈意见,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生殖医学的特点
生殖是我们人类生存得以延续的永恒主题,生殖医学,则是研究人类生殖相关医学问题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生殖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涉及妇产科、生殖内分泌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多个学科,同时它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自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尽管生殖医学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 bryo transfer,IVF-ET)技术为核心的辅助生殖技术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生殖医学是妇产科学的一个分支,其面对的患者群体及诊断和治疗方式与妇产科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的临床带教应该具有其特殊的带教方式和特殊的侧重培养方向。
2 超声诊疗技术对生殖医学专业的医生的重要
随着超声医学的高速发展,目前超声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随着生殖医学的飞速发展,对于超声诊疗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助生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卵子、、受精卵、胚胎的操作处理来治疗不孕不育的技术,主要的操作流程包括了药物的控制性超排卵、获取卵子、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等步骤。整个辅助生殖技术的过程中,均需要超声辅助监测,包括卵泡数量、大小、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等,这些结果将决定临床促排卵给药的时间及剂量,而超声监测下胚胎移植可以显著提高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同时,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珠孕的双胎率、颈项透明层异常率高,早期胎儿超声筛查能够焦躁、有效的发现异常儿及高危儿。而超声诊疗还可以发现宫腔内病变、评价输卵管通畅性、评估子宫内膜的容收性及卵巢储备功能等,所以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具备生殖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对超声诊疗技术的理论、实践知识有所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医疗水平,更好的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3 临床实践的困难
3.1生殖专业的医学生对超声诊疗的重视程度 临床医生对于辅助诊疗技术的重视远不如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很多医生潜意识里认为,辅助检查仅仅是服务于临床,医生只需要会读报告,会诊断,会开药就能够胜任,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临床医生掌握辅助诊疗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超声诊疗技术对于生殖医学专业的临床医生显得更为重要。在研究生实习期间,是一名生殖专业医学生像生殖专业医生转变的过程,它不但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临床工作经历,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专业的价值观和具有独特风格的临床工作方式。而研究生实习期间对于超声诊疗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则对于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受益匪浅。
3.2临床实践的问题 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造成极大的困难,来诊患者多为女性,检查部位均为需要保护的隐私部位,所以很多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学,且根据目前的医疗法规,研究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使得研究生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所欠缺,对于一些诊疗常规的操作流程不甚熟练。虽然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为众多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希望,增进了他们的家庭幸福和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同时对于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对于生殖医学的伦理,还有患者的隐私、社会公益原则等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对于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受到生殖医学学科涉及面广泛的影响,生殖中心的各个岗位是根据不孕、不育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流程来设置的,岗位较多,包括不孕症门诊、辅助生殖B超室、手术室、胚胎实验室和档案室等等,研究生均需要在以上岗位进行轮转学习,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整个治疗的流程,但是临床实习的时间有限,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可能的传授最大量、最优化的知识是带教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医学研究生自身的挑战除了学科压力大、知识面广之外,还有很多客观存在的因素影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要求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执业医师考试成为了研究生研一甚至研二的重中之重,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和准备考试,而本来就很少的临床实习时间进一步被挤压,深入临床工作、接触患者、临床实践的时间进一步减少。
女生的医学影像学好就业如下:
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磁共振、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来源:文章屋网 )
中欧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项目正式上线
本刊讯(《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凌 寒) “拟建立的心血管专科医师准入标准以五大类心血管影像中的超声心动图为起点,并已将其设定为心血管专科医师必备的重要和基本培训点。因此,在广大心血管临床医生中开展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普及超声心动图知识,就显得格外具有前瞻性的、极大的教育意义。”10月17日,中欧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项目在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举办期间宣布上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讲到,“换言之,心血管专科医师准入标准要求心血管专科医师必须具备超声心动图基本操作和结果判读两项基本技能。”
据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Iliceto教授介绍,在国外,超声心动图隶属于心内科,所有的心内科医生都需经过专门的超声心动图培训,不仅具备分析心脏超声图像的能力,且具有亲自动手操作技能。但在国内相当数量的医院,常由超声科医生来完成该项检查,导致心内科医生不了解超声心动图基本知识,无法准确理解与判断超声心动图报告;超声科医生由于缺乏临床专业知识,很难客观契合需求而提供临床所需的必要信息。因此,培养具备心脏超声基本技能的心内科医生,让超声心动图回归心内科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否准确解读超声心动图,已经成为衡量成果的关键。
据悉,2012年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SE)也一直努力推进超声心动图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在此背景下,由香港李氏大药厂发起并全程赞助的、由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欧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项目,将更好地帮助临床心血管专科医师学习和具备超声心动图基本操作和结果判读两项基本技能。
据了解,在这个项目中,帕多瓦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将共同合作,约请22位中国和欧洲的知名专家,把欧洲成熟的超声心动图继续教育课程介绍给广大中国临床心血管医生。这个继续教育项目将是国内首个大型超声心动图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并创新性地将课程搬到了网络上,以使国内心血管医生足不出户便能够学习到欧洲及中国顶尖专家的课程。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及超声医学乃至多学科发展趋势及前沿知识,目光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以上三点既是当代临床医师岗位提出的基本需求,也是本次教改的目标。
2已有的教改方法和模式
如何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近20年来国内外医学高校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纯理论教学,重视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等多方面的临床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新的教学法百花齐放,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另外以为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是在PBL基础上形成的“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针对临床医学教学,也受到广泛认同并推广。其他还有“讲座式”教学法,给医学生一种“同行”的心境,聆听本专业学者、学科带头人等讲座式教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深度。
考核方式改革: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一种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自1994年起,我国的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中。这种考评方法是对传统临床综合考试的发展,在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中应用。优点是客观、公正、真实、可操作性强。经过改良后的临床多站考试法也开始在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应用。
3改革初期的具体做法
3.1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考核方式的更新,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基本的源动力,也是本次教改实施的基础。方法:一是采取讲座式教学法。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1~2次超声诊断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讲座。二是教学方法改进。采取优势互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PBL教学、CBL教学法等均可以尝试,但首要目标是获得学生的认可。计划做部分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结果,在部分课时实施,逐步推广。
3.2改革考试模式
借鉴OSCE的方法,对于超声诊断学结业考评方式从一站一卷考完结束调整为分阶段考核,调整试卷考点范围,考后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进行综合评估。整体步骤共计包括5个阶段:①超声检查技术;②超声基础应用;③临床相关科目,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与相应章节同步考核;④超声笔试;⑤考试后的试卷自我分析与教师讲解。前两部分包括笔试与上机操作;3、4部分同在传统的结课后笔试中完成,以上机操作为主。每一阶段分数按照不同百分比计入最终结业考核成绩。
4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PBL、CBL等新的教学方法比例的增多,导致传统授课学时明显减少。部分没能很好地学习基础和临床理论的学生,在新教学方法中理论基础明显不足,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新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从基本知识到学习思路,都不足以跟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步伐。而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比如CBL,以问题为中心,往往讨论的过程所涉及的知识从深度到广度都较传统授课丰富的多,一旦落后,则出现积重难返的现象。相比传统授课模式,落后的同学比例偏高。
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浓,导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很显然,不是每个章节、每个系统的疾病,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新的教学模式特点中,包含大量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专科教师一般仅为一人,且多为教学医院中超声科的医师兼职教师。在繁重的科内日常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诊疗任务完成之余,兼职超声教学,导致对同学课后学习的情况监督与沟通均不满意。从而出现新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后退的情况。
5对策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