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8 14:47: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2-01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通过开展科学探究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课程能力培养的核心,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有完好的实验材料,同时这些材料的搜集和运用易受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二是对于某些生理性实验,并不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计划
在每学期初,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对该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做好统筹安排,将实验的课题和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详细列在本学期教学计划表中,并及时采集、培养或浸制有关材料。同时,准备的材料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对于学生较为熟悉和常见的材料,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采集,这不仅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2.精心设计生物实验的程序
概括而言,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备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探究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例如,为什么要做这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生物知识和技能等等,以便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备学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来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备教法是指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水平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分析和推理,并最终获得结论。
3.做好预备实验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具体来说,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先动手进行实验,以便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还可以预见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使学生的实验能够按要求顺利完成,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了解探究实验活动
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的探究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实践活动。实验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判断、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培养
科学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过去的教学,着重于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学会使用解剖器具、掌握动植物解剖,学会使用量筒、烧杯、展翅板、捕虫网等器具,学会配置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酒精等试剂。现在的生物课程标准更加要求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技能训练。新教材设置了多个技能训练栏目,如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测量和计算、观察、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等。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侧重体验和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会观察、记录、设计、分析、推理,学会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掌握各个探究实验活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探究实验活动都有其共同的要求,如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记录数据,交流讨论等,但每一项的探究活动目标都有其侧重点。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重点是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解读;探究空气质量,重在取样和检测;动物的绕道取食,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等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更好地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示范验证式实验
传统的实验,着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其优势在于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体验。其实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主要包括:解读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法步骤熟悉仪器的使用实施操作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生物新课程标准也设置了多个传统的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可通过传统的生物实验,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2.自主探究式实验
学生平时通过观察,会提出不少的问题,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例如:
(1)材料、方法的改进实验。如探究种子萌发时,制作种子萌发各阶段的小标本;鸡的绕道取食实验,可用家里的金鱼、巴西龟、宠物狗来代替;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用紫色的外表皮或紫鸭跖草代替无色透明的内表皮,省却染色,效果也十分明显等等。
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经过两年的摸索我觉得把“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之一。其次,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和讨论,这些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也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在具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学校或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并没有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或把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的推于课外,有的甚至连教材已有的活动就一句话概括。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于今天我们探讨活动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由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而生物课堂活动教学的种类包括:游戏类、制作类、调查类、探究实验类。那么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几种或更多生动的课堂活动方式,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化呢?经过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课前准备活动善于让学生动手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所以,课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果课前的准备工作全由老师一个人包办,然后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讲这个探究实验,学生会感到茫然。相反如果课前布置学生亲自去捕捉鼠妇的游戏,学生在捕捉鼠妇过程中就会有比较感兴趣的愿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学生更愿意去做他们能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重可以发现鼠妇的生活环境,这样比老师单纯的口述更有意义。
二、课前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有做这个活动:设计“生态瓶”.如果就只给学生说要设计这个活动,以学生的意识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可能学生课后也无从下手而使这个活动无效,所以教师可以做一些适当补充,如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活动涉及哪些材料、注意事项等加以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瓶”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中重视教材已有活动
人类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新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学生对声音、动画或实际动手操作更容易使课本知识形象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去发现生物学的价值。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调查校园内的植物”这一节活动课,有很多学校出于老师或学校其他方面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把学生真正带到校园亲身去调查有多少植物,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科,我觉得既然教材已经设计好了的活动,为什么我们不加以利用呢?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喜欢生物,还可培养学生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老师,我是不是脑组织中比别人少一团物理细胞,如电学、力学、光学,我是一团乱麻!怎么办?”这是一位全校英语拼词大赛冠军得主,语文功底雄厚,学习态度极端正的女生常问我的一个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学习品质优秀但学习物理一筹莫展的孩子,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性别差异,分析问题成因,提升女生学习力,以帮助每个学生平衡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注重特长的发展,注意各种智能的配合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遵循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保障每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获得最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男女生不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心理、生理、兴趣爱好和行为表现上都存在着差异。科学教学中如果我们仍进行“无性别”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构产生不利影响,物理学习中女生则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充分了解女生的性格、心理差异,分析其特点,偏重从女生学习物理的优劣势出发,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指导女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因此,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是教师全面提升女生物理学习力的重点之一。
本文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笔者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采用了能有效缩小差异,使女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激发兴趣策略、情景教学策略、图形教学策略、构建模型策略、发散思维策略等来弱化感性知觉能力,提升理性思维维度;充分了解和尊重女生学习中的前概念,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提升理性思维品质,强调手脑并用,实践出真理;激发女生学习动机,多种方法齐头并进,来提升女生的物理学习力。
二、男女生学习力差异分析
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机能的不同,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男女生因生理结构的差异而表现出某些性格、心理特质或是行为表现方面的差异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1.男女生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在感知觉方面,男生立体视觉感较强,具有较强的视觉空间想象能力;女生的感受性较高,空间建构力较弱,因此男生分析物体运动的空间表象力优于女生。在记忆方面,男生倾向于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记忆持久而深入;女生则偏重于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短时记忆量大而快,但遗忘的速度也快。在注意力方面,男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物,偏好探究物体内部构造的奥秘;女生注意力多定向具体的人和物,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并能很快顺应这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受主观情感喜好的影响。在思维品质上,男生偏向于抽象思维类型,擅长推理演绎、归纳,主要依靠概念进行判断,思维的灵活性好,理解力较强;女生偏重类比和联想,富于想象力,偏向于形象思维类型,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理解力较差。
2.男女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1)兴趣方面
男生对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感兴趣,喜欢改装甚至拆卸安装,物理学习中擅长动手实践,勇于探索,乐于解构,有较高的创造性。女生则对非生命的物体感兴趣,对之缺乏进行探究的动机,所以动手能力较差。
(2)性格特征方面
随着青春期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女生易产生依赖、焦虑、烦躁、闭锁等心理,对物理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疑难的、综合性应用较强的问题难于理出头绪,不敢大胆提问以求得及时解惑,往往停留在不求甚解、模棱两可的状态,造成物理知识掌握不扎实,缺漏较多。
三、提升女生物理学习力的策略
1.关注差异,扬长避短,在情景教学中激发女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男生更喜欢动手实践,而女生更喜欢“看”演示,这反映出女生更喜欢形象思维。女生的思维见长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机械记忆能力强,而抽象思维和动态思维弱。而物理较多地通过定量地研究物理规律、物理概念,依靠数学方法推理和图象描述物理规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而这恰恰是女生的弱点,是导致男女生物理学习力分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女生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其优点,在教学中针对女生的优缺点进行教学,通过情景教学策略、图形教学策略扬长避短,逐渐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笔者在听取两堂同课异构课――电荷与电流,深有感触。在帮助学生建构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时,体现了学生生成问题――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景教学策略迎刃而解的妙处。现将过程呈现如下:
(教师甲)
设疑:摩擦真的能生电吗?
解惑:展示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结构图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质子数就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电荷一般不会转移),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由于电子得到的束缚力小、易转移,于是发生如下情景(教师举例板书):
结论:摩擦生电原因是电子转移。
笔者观察课堂气氛沉闷,只有几个男生跟上老师的节奏不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询问了一组12位同学,6位男生说不难可以理解,6位女生则一脸茫然,一知半解。
(教师乙)
设疑:摩擦起电的原因?
出示下面的阅读材料,学生自学。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物体可以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质子数就决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电荷一般不会转移),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物质分子( )原子核( )_________( )不能电?摇( )_________
(1)为什么一般物体不带电?_________________(学生解答)
教具图形教学(学生板演):
说明:吸盘表示正电荷,吸盘表示负电荷。
(2)摩擦起电__________(有或没有)创造新的电荷,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板演图形分析:
结论:摩擦起电原因是电子转移。
笔者观察发现:教师乙的课堂学生积极踊跃,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知识难点建构非常到位,尤其是女生,积极上台板演,掌握情况与男生不相上下。分析两堂课教师甲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呈现原子结构图,将得失电子的特性告知学生,直接画出原子结构简图来构筑电子得失,将知识点以灌输的形式告知学生,既没有对学生已有概念的了解,也没有给予学生时间去思考和深度挖掘,而以抽象的方式将该知识点交给学生,对于抽象思维薄弱的女生而言,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状态。教师乙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通过情景教学、图形教学来搭建桥梁,将知识点以层层递进,一步一台阶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拾阶而上,通过图形这种倾向女生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大大激发了女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巧设情境,因势利导,在知识碰撞中帮助女生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前,由于生活经验往往对该概念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概念建构的本质是转化。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而偏向于感性思维的女生,在学习物理抽象理论时更易受生活经验及事物表象所干扰。对于注重事物感受的女生来说,这些感受在她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经验,并为他们解释有关科学现象提供了“可信赖”的错误依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走近学生去了解、分析,并恰当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地在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以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如学气压这一知识点时,有关大气压的存在,有很多生活实例,教师运用时也得心应手,如覆杯实验、吸盘、滴管等。但笔者发现,女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缺乏动手和实践,往往顾此失彼。笔者在一份资料中学得一“魔瓶”实验,发现效果不错。
第一步,准备一只空饮料瓶,在瓶身中部用针戳一个小洞。
第二步,将空饮料瓶灌满水,同学看到一边灌水,一边的小孔在往外漏水。(瓶子是漏的)
第三步,盖上瓶盖漏水的瓶子马上不漏了!(学生一阵惊讶)
提出问题:是什么堵住了漏洞?
该魔术巧妙利用学生的先决认知――瓶子有洞,漏水。然后在没有补漏的状态下,漏洞被空气堵住了,有意识地构建知识碰撞来帮助女生建立科学概念,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再者,探究饮料究竟是吸入口中还是被大气压压入口中?笔者也巧妙设置了对比实验来排解生活经验及事物表象的干扰,两位学生同时当堂演示,进行对比后一目了然,说明饮料不是靠“吸力”吸入口中的,与生活经验相矛盾。再设疑: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呢?进行以下实验:
通过右图实验对比,相当于在女生头脑中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用实验事实去碰撞女生原来根深蒂固的生活经验,在“碰撞”火花中激发理性思维维度。又如,在建构热传递――热对流这一知识体系时,笔者也巧妙地利用了“沸水不能养鱼”这一“可信赖”的学生生活经验,演绎了一出“沸水游鱼”小实验(如图):
第一步:在大试管中加水,液面接近试管高度三分之二,然后将小金鱼放入大试管,注意小金鱼的头朝下。
第二步:将大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微微向上倾斜。
第三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几分钟后,观察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底部的小金鱼安然无恙。
通过该实验巧妙建构了两个物理原理,对流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进一步探究,在回行管中装满水,若要使管内水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应该在哪个位置加热?
以上案例均用强有力的实验事实动摇并女生以感受为前提的错误前概念,并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将不正确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3.因材施教,优化教学,通过经典错题训练培养女生的发散思维
由于女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在理解物理概念时易发生困难,教学时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手段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示例: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0.2A和4V,求通过R2的电流是_________A,R2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V,R1的电阻是_________Ω。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类电学常规题,男生在解答中思路明显较女生清晰,且方法多样。而女生求解过程往往烦琐且不得要领,方法单一,于是笔者尝试着改变评价的方式,不单单要求学生解答出结果而是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力争引导男女学生思维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
解析:总结得出四种解法:(1)常规解法;(2)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解题;(3)利用串联电路中分压规律;(4)利用串联电路电阻规律求解。
对每个小组的解答进行适当的点评之际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才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巩固了知识,又通过小组互评训练了女生思维。
在教学中可编制“套题”“类题”“变式题”,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剖析,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示例:将图1中某一电阻改为滑动变阻器变型为图2
变式题1:当图2为“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_______不变。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2:当图2为“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_______不变。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3:如图2为测量某电阻R的阻值时。
(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__端。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变式题4: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R符号改为灯泡),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特。
(1)在闭合开关前,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____________端位置。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
通过一题多变意在唤醒女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女生对某一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通过这一类型问题的相似解法,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手脑并用,积极参与,在实验体验中提升女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女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她们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了被人笑话。因此,背公式、定理她们在行,一旦要做实验,她们多是自觉靠后,把动手机会让给别人。往往是男生主动做而女生主动看。为了促使女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必须要求其亲自动手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使她们在亲自动手中不知不觉地接近“物理”,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如在学完大气压后学生完成以下习题时,让人出乎意料。
如图,把充满水的啤酒瓶倒立在水中,然后抓住瓶底慢慢向上提,在瓶口离开水面之前,瓶内露出水面的部分将( )
A.充满水 B.有水,但不满
C.酒瓶中无水 D.瓶内外水面始终保持相平
本以为一道对学生而言轻而易举的题目,想不到却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任教学生55名男同学全部做对,50名女同学只有20人做对,女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力只有40%,于是笔者对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男同学普遍是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中了解这一事实,在大气压知识落实中掌握了现象的本质原理。而女同学尽管不少在平日生活洗漱中感受过此事实,却鲜少于用知识体系去解答。这恰恰体现了男生在物理学习中动手能力强且乐于探索,女生对非生命的物体不感兴趣,缺乏对之进行探究的、动机的性别差异。于是在第二天课间,笔者特意带领全体女生到实验室,运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各种器皿进行一场“大气压应用我发现”的比赛,让女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妙处。
同时,笔者在物理解题中注重培养学生见题画图分析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多利用图形、图象、框图进行辅助分析,有梯度地降低教学节奏,增加教学层次,给理性思维建构缓慢的女生搭起思维的小台阶,使她们顺势而上,以此来促进学生知识面的螺旋式上升。
四、反思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经典原则之一,差异教学正是遵循这一教学规律而产生,它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但在现有的教育中,我们不可能将男女生完全划开界限分类教学,也难以利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来关注个体女生。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女生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异教学,而对个体女生的个别研究以及对应学习策略的指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院结合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生物制剂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生物制品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与课程内容融合,重新组合,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技能知识,由原来的被动模仿到现在的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我院以五个典型产品生产为代表,每个产品生产设置多个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均由四个模块组成,即第一步:必备知识;第二步:做计划;第三步:实施;第四步:评价反馈。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与它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实训室,师生双方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个特点:①教师一体化;②教材一体化;③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④学习主客体一体化;⑤教学手段一体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1)通过校企合作,设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者在对多家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定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向,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根据药厂实际生产情况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
(2)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按学生的理解情况分为自学、讲解和练习三部分,然后将讲解部分依据药厂工作流程进行细分,分为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3)根据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对掌握和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按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融合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原则是从简单的基础技能到较复杂的综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应有聘请的专家参与。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进行,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正确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
(3)采用小组拼图法、卡片询问法及引导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能相互纠正错误,给出意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采用模拟演习法,学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情境,自我设计工作方案,认识和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验方法的优缺点,组成小组实施工作方案,并学会总结不足。
3.强化能力考核,重视技能培养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来约束学生,学生的成绩通过平时表现、技能操作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等方面来体现,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保证成绩的真实性。
虽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标准。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63-02
有效教学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就初中生物课程学习而言,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具有这样的两点含义:第一是从学习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形成相应的生物素养;第二是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说,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习,感觉到生物现象有趣,感受到探究生物的乐趣。相对而言,后一点对于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这样的理解为基础,笔者以“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为题开展了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初衷
对上述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两点含义,我们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之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第一点含义实际上是在知识层面上对有效教学的要求,是传统的教学衡量的一个重点。从新课程教学理念来看,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重视知识的生成而忽略了学习主体即学生的感受。因此,应该补充第二点含义并将之与第一点含义结合起来。形成初中生物教学是否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即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能否在主动、愿意、乐意的状态下学习,并能否收获知识和形成能力。
本着这一思想,我们提出将初中生物实验趣味化,通过趣味性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从而达成有效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回过头来看,觉得这个想法还是符合实际的。一方面,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在认识上还不太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上;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实验具有自身的特点,涉及青蛙、鱼这些动物的解剖等。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而有些诸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实验学生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显微镜使用上,忽略了实验内容。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实际上是两个,一是增强初中生物实验的趣味性;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有效。
二、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进行课例反思,反思的内容是实验前对教材涉及的实验进行评估,看哪些实验能够进行怎样的趣味化改造;在学生有兴趣参与并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哪些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之所以强调这一策略,是因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对于部分简单的实验而言,让学生尝试去发现实验的乐趣能更有效地推进有效教学。
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我们可以以绿叶和光作为两个实验因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绿叶,寻找光源;可以用生物学史上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的证明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通过方法的运用来感受实验的趣味。比如教师可以跟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植株、在不同的温度下完成的实验是否具有说服力,实验中关键要控制哪些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与思考,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个实验重在对照,认识到只有使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在相同温度下,分别处于有光和无光的状态下,得出的结论才是具有说服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实验前的直接兴趣,又有实验设计中的间接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在积极思维中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挖掘生物实验内在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从而达成有效教学。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单纯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直接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一长就发现这样的策略有局限性,因为这还难以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物学习中。学生容易满足于实验“好玩”。但却感受不到实验“有用”,因此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又进一步尝试去寻找生物实验内在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来推动他们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上面所说的“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其内在的兴趣点在于检验有无淀粉产生时要运用转换的思想,寻找可以显示淀粉存在的方法,来解决肉眼无法判断有无淀粉产生的问题。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学生的思维也被充分激活了,学习效果非常好。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感受就是,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建构的,因此对于缺少课后巩固的生物学习来说,必须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注意点
综合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可得出运用趣味性实验促进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有两个应注意的地方。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十五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1 教师角色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2 设疑教学法的特点及过程
2.1 符合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众所周知,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相对于历史等人文类学科,初中生物并不大受学生欢迎。然而初中生物所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疑教学法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把注意力从书本上转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从而学习到相关知识。
2.2 符合初中生物的教学对象特点。初中生物的教学对象大致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奇的事物,讨厌被强迫学习。因此,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合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设疑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枯燥的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2.3 符合教学规律及新课程要求。新课程思想要求,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注重学生把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的能力,而设疑教学法无疑能满足这个要求。同样客观教学规律也告诉我们,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设疑教学法,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惑!探究的心态,是非常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
3 师生互动有助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4 情感调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相关联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陕时,就容易通过感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5 设计演示实验,创设宽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
(1)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中,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动手,将以前单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变成学生实践的乐园,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共同学习,让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一起研究生物学科。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和研究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在实验中得出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行研究,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距离的同时还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3)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生物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从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日常的实验中,学习到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学科本身的使用价值。
2.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实验探索型。所谓的实验探索型就是从实验着手,教师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
(2)情景创设型。教师针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包括许多环节,比如列举出背景资料,延伸对知识的阐述,提出相关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学生研究活动等。
(3)调查研究型。所谓调查研究型,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需要,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的方向,然后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再进行一定的实验与讨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社会课题型。教师针对学过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社会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初中生物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在进行生物教学中,随着大量的课题研究的进行,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下面就利用我们曾经研究的“糖尿病”进行举例。
目的:对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研究掌握,对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步骤:①对有关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学习;②对糖尿病的诊断进行了解;③调查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④总结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以及医学界对其治疗手段的研究。
研究结果: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①肾性糖尿。由于某些肾病引起的肾小管对于糖的吸收机能降低。②病理性糖尿。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尿多、体重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危害:容易导致血栓、糖尿病高渗昏迷以及高血脂等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必须控制饮食方法。
学生们通过对糖尿病的研究性学习,对糖尿病以及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做出了总结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治疗糖尿病的建议。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课堂中更加认真,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在研究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海芬.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东西南北・教育,2011(11).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内或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在最近这四年,我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方案简介
1.名称
调查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
2.方案背景
珠海八中坐落在美丽的板樟山下,它是珠海市区的唯一一个山脉,是市区的“肺”。每年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上山观察植物,经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猪笼草,并发现最近这几年猪笼草数量锐减。在觉得很可惜的同时,我和学生都生出了疑问:板樟山上的猪笼草数量为什么会锐减呢?我和学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板樟山猪笼草生存的状况和探寻它数量锐减的原因。
3.方案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和和资料搜索,探究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从而寻找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措施,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研究人员
初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共8人。
5.方案内容
6.活动成果
(1)完成《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初探》报告,并在学校科技节上作为优秀科技论文展出。
(2)完成在学校生物园培植栽种猪笼草的尝试。
(3)研究报告参加珠海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又获得当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7.学生的收获
(1)更深入了解了美丽而神奇的昆虫“猎手”――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价值。
(2)了解了造成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懂得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激发了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体验了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选择的活动课题好
主题的确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感兴趣的、身边的和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提前做好计划、方案和相关准备
由于开展这项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分3次),还要调查访问部分村民,安全问题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详见下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在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侧重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4.注意保存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收集的资料,及时总结,使活动成果更具推广性、示范性
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叮嘱学生把上山寻找猪笼草的一系列过程拍成照片和录像资料储存起来,保证活动资料的完善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5.注重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但需要教师对学生上报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和充分的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这需要大量师资力量和时间的保证。
2.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开展生物小课题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在现阶段,生物教师也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性教学给初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一、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知识创新所需要的是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归根到底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打开人的视野,铸就人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则是教育改革的亮点。
2.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和社会实际;教育质量低下,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则是这一重大举措中一个关键的、有很大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3.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需要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
4.活跃初中生物课堂的需要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改革初中生物课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若干建议
1.加强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按教材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的同时,适当改进设计为低成本实验;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突出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综合培养。提倡生物实验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设计一组实验材料的多种实验方案,如以“鼠妇”、“草履虫”为实验材料,设计连续实验方案。进一步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信念。
2.善于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和创设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如在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播放视频: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蛙声一片,让学生联想到辛弃疾的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紧接着老师问: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自然而然的把问题引入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
(2)创设故事情境。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家的故事往往是科学探究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知识,但学生对科学家的探究态度探究精神探究过程却不是很清楚,因此,创设一定的科学家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血液循环”时,很重要的一位科学家就是英国的哈维,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源于对下雨后小路积水流向的思考,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教育事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
3.围绕问题引导探究合作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要对各小组进行适时的指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顺利进行实验,而且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督促和奖励,学生为了给老师好印象而更加认真积极。如在探究鸟卵的结构时,一开始老师就设置了两个疑问:鸡蛋容易碎吗?鸡蛋上有孔吗?然后,每个学生通过用手握鸡蛋,从而得出结论:卵壳不易碎,对内部结构有保护作用。小组成员经过思考讨论:把鸡蛋放入水中看是否冒气泡,验证鸡蛋上是否有气泡。
4.利用社会实践丰富的课程资源
应该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课题研究中广泛利用了社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无形的课程资源。例如,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运动行为探究;生物圈保护;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空气质量与健康;合理营养的食谱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等。如社区垃圾处理情况调查与建议(学生假期作业记录本);观看、记录、整理《科技博览》信息(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记录)等。
5.交流结果,体验探究乐趣
“表达和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是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相互倾听,尊重和赞赏别人的观点;学会平等地看待每个小组的成果;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三、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改善了学习态度,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快乐。当然,初中生物课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逐渐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角色的转变,同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等特点,充分发掘生物学的趣味性,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相应的探究性实验、科技制作、研究科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除此之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学生自主研究相关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教师从旁进行指导,也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题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角色,由“教书匠”转变成“引导者”,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中,主要就是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体会,进而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伸肘与屈肘”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应的肘关节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先让学生观察相关模型与图片,并且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可以一边进行实验一边分析,之后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激发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演示上肢,并且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尺骨等部位,之后对各个部位的作用予以相应的说明,让学生认真观察,进而深刻理解伸肘与屈肘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可以自主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含量,进而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细胞结构、基因工程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相应动植物的细胞图片等,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细胞结构,并且对其进行深刻的记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认真学习,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的把握,不要太过依赖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此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关注于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而有效促进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8
现在的课程标准,可谓是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历经生物教学也有几个年头,尝到了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
一、转变教师角色
课程新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完成实验、进行独立技术操作、探讨一些新学科问题并完成相关的学习报告、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拓展性学习方式等多项课题学习任务,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课堂互动
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受到了高度关注。“师生互动”的出发点是要对的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和培养。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不应该直接予以回答,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予以点拨,对于学生中好的做法和思路应予以展示和分享,对于学生间共存的疑问,我们教师再集体教授。例如,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内容时,课前,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探究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联系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互相就自己所设计的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就学生讨论的情况,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学生没有涉及的地方,再适当地予以补充和延伸,尽可能实现教材、自然、生活环境立体式的融合。最后再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实现知识的自我提炼和梳理,将本堂课所学与原有的知识表象有机的融合。
三、加强情感熏陶
直接影响认知水平往往是情感在作祟。人在高兴时,就容易通过接受外界信息,人在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见而不入眼”“听而不入耳”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上。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是有目的地有效地促进人发展的事业,所以研究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是我们事业的需要。通过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学校赢得更好的声誉。研究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是现实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回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课题研究。
一、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试图从教学生命性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生命性的生物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策略,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
课题研究主要是探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策略,告别以往的枯燥的、沉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
1.分析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原因,认真反思,针对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实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构建并完善“问题导引、合作探究、分层指导、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检测与评估方式,彻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使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扭转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发展,忽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的不良现象。
3.探索有效备课机制与有效教学策略,如有效教学板书、有效教学提问、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语言、有效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反馈的形成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措施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为先导。加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效教学理论,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继续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
2.强化舆论宣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舆论宣传,采取动员、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威海市教研中心相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保宣传的效果,强化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让教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参与这项研究活动。
3.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开展问卷调查,查找无效教学环节,并统计数据,整理调查报告,进行学情分析,抓住几个中心环节,如:关于课堂导入、课堂设问及评价、多媒体教学、课堂小结等,深刻反思和改进。有效探究课堂设问及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互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信心。
4.有效备课。深入研究了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融于备课和教学中,并在习题设置中对应用能力提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以求在教学上有所突破。立足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对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科学素养。从不同角度入手,分别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审题和解题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好。
5.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为此,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评课,评出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和改进建议,在课堂上借鉴运用,通过再上、再听、再评、再研、再修改,使同备课组教师在反复讲、听、评、研讨活动中,打造不同课型的精品课,使老师也在听、评、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打造有效课堂。同时树立反思的意识,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
6.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要不断培养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快速把握新课程理念,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期间,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或评奖,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
总之,开展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特点,明确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采取必要的研究措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查找无效教学环节与反思,有效备课,开辟新路;开展实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