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47: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质量体系知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质量体系知识培训

篇1

(一)粮食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及职工教育情况

1.行业机构和人员总量缩减。2006年至2010年,随着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粮食行业总体呈现机构总量、系统职工总数递减趋势。2.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近两年,全行业大专以上学历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61%,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充分说明提高粮食行业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业务能力任务艰巨。3.职工参训类别多种多样,培训内容参差不齐。这两年,河北省粮食行业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其中政治理论培训班、公务人员培训班、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等。从数据看,政治理论培训班次较多,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较少。各类从业人员中,公务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参训率较高,而管理人员及工人参训率较低。4.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广。从2006年起,河北省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开始实施,2006年9月23-24日,河北省举办了首次粮食行业特有工种粮油保管员国家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工作。随后近十年内,各级粮食部门逐步提高了职业技能参训意识。通过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术培训,向省内粮食企业等诸多单位输送了大批技能合格的中高级粮油保管员、质量检验员,进一步优化了河北省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结构,提高了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建设存在问题

1.培训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河北省作为全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4个实施试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粮食局的安排部署,组建了专门的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及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河北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培训机构与参训企业职责界定不明确、运行体制不顺等问题。随着各地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粮企从业人员锐减,非国有粮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民营和个体粮油加工增长较快。在这个背景下,对非国家粮企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摆在面前,均需要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职能进行明确界定。2.培训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受到培训资金、培训师资以及各部门单位的参培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培训机制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直接面向基层和一线的培训活动不多;同时培训方式及培训渠道受限较多,不能有效地为广大粮食行业干部职工提供深层次、新理念、高水准的理论培训和指导。3.培训评估有待进一步改进。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有其特殊性,粮食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也有其特殊性。因此,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应该面向粮食工作实际和基层,及时了解粮食行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比如近年来粮食加工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比较缓慢,缺乏科学的评估。培训机构如何做到把职业培训同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职工可以学以致用,是培训的目的。4.培训经费有待进一步保障。近年来,河北省粮食行业公务员参训率最高,其次是技术人员,广大企业职工参训率较低,尤其是非国有粮企人员参训率更低。事实说明,一方面缺乏有效提高粮食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水平的管控机制;另一方面,培训机构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开展适应对路、推广普及的教育项目。

二、河北省粮食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展望及思考

从总大体来看,河北省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取得了一些成绩,走过了一段比较曲折的发展道路。从长远说,发展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必须端正指导思想,必须为粮食行业工作服务,必须建立一个能主动适应粮食工作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树立起粮食行业科学的教育培训发展观

新时期粮食行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要高度认识和把握全行业职业培训工作,树立起粮食行业科学的教育培训发展观,以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发展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1.树立粮食行业现代人才观。树立现代人才观,主要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如何把国粮局人才规划纲要在粮食行业得以贯彻实施,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确保人才规模稳步增长;二是在粮食行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竞争优势;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针对粮食行业人才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水平相对弱的情况,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选人用人应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粮食行业,并加强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使其在粮食行业发挥带头作用。2.树立粮食行业职业学习观。要实现现代职业学习手段多样化。首先,继续发挥粮食行业传统教育培训手段。完善在职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培训机构设置,粮食行业传统教育培训具有不可替代性,考虑在职进修学习掌握粮油知识,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其次,发展粮食行业现代远程教育,满足全行业人员职业培训需求,并根据变化情况不断加以调整,把粮食行业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目前,大环境为粮食行业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一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二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成熟运用为系统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和经验;三是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从制度上保证了粮食行业远程教育的生源。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网络,为广大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术职工提供信息及咨询服务,可以起到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及的效果。3.把握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定位与方向。粮食行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坚持“工学结合”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突出应职能力培养,强化操作技能实训为目标,注重产、学、研三方的有效结合,在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人才供需和科研转化的沟通平台,使行业教育培训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做服务。

(二)持续有效地做好粮食行业教育培训的建设和管理

1.构建一套粮食行业科学规范运行的师资培训体系。有效的粮食行业师资培训体系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确立、拟定实施方案、科学评价改进等内容的完整的运行系统。一是师资培训需求分析,必须依据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需要,紧紧围绕实现从业人员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展开。二是在确定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制定出一个周期内的培训实施方案,对师资培训进行整体策划与设计。三是建立粮食行业师资人才信息库。有关部门做好基础性工作,可以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技能人才绝招绝技和技术创新成果。2.宣传普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05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局联合颁布了粮油保管员等7个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同时,国家组织编写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粮油竞价交易员等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陆续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粮食行业国家职业标准推广及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的使用,就要重视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与管理,是对粮食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粮食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3.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直接决定了受训人员在从业单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师资,面向行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使其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上,要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学习内容,实行订单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在培训目的上,提高受训者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篇2

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对策、科学技术对策、教育培训对策)之一,在铁路改革发展的背景下,职工整体素质与铁路科学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职教部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比以往更强调培训服务质量,尽快适应新时期铁路的发展要求。

一、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培训在培训模式、内容、方法上无法满足对岗位作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表现在职工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了解不足,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强,甚至现有技能水平与岗位标准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培训需求分析不透彻,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对象、师资力量双向缺员,难以落实培训计划;三是培训手段落后,重理论轻实作问题突出;四是培训质量评价体系未落实,达不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二、提高职工培训质量的对策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岗位履职能力。岗位履职能力提升是企业和职工对培训的共同要求:企业通过培训获得高素质的职工,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有了更强的智力保证;职工通过培训提升本岗位任职资格,为自身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因此,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是促进岗位履职能力的提升。高质量的培训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保证体系才能实现。

1.落实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近年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机构改革的力度加大,相应的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又未及时跟上,是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要从三方面入手提高学技练功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建设,把培训与职工竞争上岗、待遇报酬挂钩,形成培训提升能力,上岗靠能力,报酬靠业绩的良性循环,调动职工主动学习、认真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调研和培训管理的力度,着力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受训职工能够学以致用,激发职工的学习动力。三是努力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待遇和积极性,建全职教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准入、选聘、考核、奖励机制,把培训工作做大做强。

2.落实效果评价机制

质量是培训的生命线,培训质量的高低可以用培训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估去落实。一是认真开展教学效果检查和质量评估。对脱产培训班必须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不断改进培训工作。二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重点从培训管理、质量保障和基础工作等方面,对职工培训作综合评价。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细化培训目标,不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培训质量。还要深入学员培训后从事的作业岗位,了解作业能力提升幅度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改进、完善培训方案的依据,使后续的培训更适于培训需求的满足。

3.落实培训保障体系

培训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要使培训增加活力,就要有人、财、物的支撑。提高培训质量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的工作主要靠师资来完成,师资队伍是培训的中坚,提高师资的水平,就是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职教部门永远追求的目标。一是针对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不断地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二是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专职教师技术业务水平。可以选送部分教师进入有关院校进修或参加第二学历的深造。可以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到有关车间班组加强现场调研,可以去先进培训机构考察培训,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院校、相关工厂、公司的资深专家来校组织专题教师的培训。三是从健全激励机制、强化职能建设等方面,尽可能调动广大教师学技练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的深化和教学改革的落实,激发教师“开足马力,勤奋耕耘”,让教师深切体会到取得成就的喜悦,用收入分配机制的灵活杠杆橇动教师的积极回应。

3.2加大培训教材开发力度

培训教材和考试题库的建设必须以基层一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岗位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为重点,按模块化教学进行。一是教材开发以满足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主,贴近现场,适度超前,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题库的内容要确保质量,根据现场工作实际,及时进行补充,保证与现场作业要求同步。要突出核心业务,重点突出,难点适中,完全满足现场培训考试的需要。三是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和仿真教学课件,实现教材的丰富多样,增强生动性和趣味性。

3.3加强职工培训基地建设

职工培训基地是保证职工培训的重要平台,要从适应铁路科学发展对职工素质新要求的战略高度,加快培训基地建设。要严格按照铁道部、路局关于现代化培训基地的建设要求,立足于现场,配备好专业实训设施,强化师资建设,树立品牌教师并打造精品课程,改善培训设施,使用先进的培训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设基地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强制度管理,努力打造一个与铁路发展同步、与路局要求同步、与现场需求同步、具有一流培训质量的现代化培训基地。根据培训的实际需要,基地加大实作演练设施建设的力度,用科技手段突出实作技能训练,要让学员深切体会在基地培训是一种待遇和机遇,激发不竭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篇3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员工素质的优劣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手段的企业培训,对提高企业全员素质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江西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分公司)立足于创新培训模式,全面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江西分公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回顾以往的全员培训管理,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旧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因此,江西分公司以ISO10015标准为指南,按照需求分析─策划设计─提供培训─效果评估─过程控制,通过四个过程五个环节实现培训体系程序化运行,不断改进、创新培训方式,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培训项目质量的考核评估,确保全员、全过程培训的顺利开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

一、注重需求调查,增强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2010年初,江西分公司培训中心依据《江西分公司2009-2013年人力资源规划》,以需求分析为切入点,制定了《2010年度江西分公司全员培训计划》,确定了年度培训思路:一是以新的培训理念为导向,提高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二是根据各类人员培训的不同需求,创新培训思维,改进培训方法,优化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切实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做好领导干部人员培训,提升技能人员队伍素质;四是加强督促指导,积极配合做好课程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升培训管理水平。

以前曾有这样的情况,费尽心思组织的培训,参培人员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培训效果差,培训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问题出在哪儿呢?从影响培训效果实施的因素来看,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真正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没有找准真正的培训需求,造成“训”与“学”脱节,客观上浪费了培训资源。在分析了诸多因素之后,我们积极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细化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以班组长培训为例,2010年江西分公司为进一步加强班组长的综合能力,提高和改善班组长队伍业务素质,组织开展班组长强化系列培训。为了做实培训工作,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班组长的胜任能力予以分析,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基础,填写《班组长基本信息调查表》,让班组长对自我进行认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全面了解主要生产岗位班组长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班组长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班组建设、标准化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最期望提高的能力有应变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打破了培训无的放矢、泛泛而谈的填鸭式培训,改为深入、系统的专业专项培训,并且将培训和班组建设、安全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专门针对班组长解决问题能力的修炼为目标进行案例分析、经验互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创新培训模式,走出去联合办学,请进来借人育才

在培训中,为切实避免培训与需求脱节,江西分公司在做好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培训特色。在坚持开展常规培训为主的同时,开展流动式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培训,与兄弟单位、大中专院校(职业学院)、咨询公司等采取“联合培训”,建立人才技术经验交流平台,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出去,借地育才。采取联合办学、异地培训的方式,2010年与黄河水电公司、河南分公司、贵州金元等企业联合举办了四期企业管理和党校培训班,共选派五十九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后备干部参加培训集中学习,既提高了广大学员的理论素养,又加强了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友情,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请进来,借人育才。强化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有关方面专家,邀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知名人士授课。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包括沙盘推演、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开展典型案例教学。

三、注重以人为本,推职业生涯规划,促员工职业化成长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在体现“以人为本,人企合一”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搭建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之目标的过程中,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视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江西分公司的职业生涯管理利用SWOT态势、职业锚定位分析法,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企业职业机会和威胁,以倡导职业化意识—打造职业化平台—培育职业化能力—完善职业化待遇—实现职业化发展为主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化管理链。以设置职业发展通道,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不同的岗位等级,打造员工职业化平台,以尊重员工的选择,通过培育职业能力,完善职业待遇,实现职业发展,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2009年江西分公司系统各单位基于对本企业各类员工职业成长的分析,立足人才培养,帮助员工量身定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本岗位任职要求,以及后一步达到所从事工作领域一定的专业水平,为江西分公司各项工作业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梯队人才保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对企业入职的每位员工,首先,拟定阶段性发展规划。从明确学习目标、培训目标、职业目标、晋升目标四个方面入手,进行阶段目标细化分解。其次,制定年度培训滚动计划。结合阶段目标细化分解,根据近细远粗的原则依次滚动展开,每五年制定一套对应的个性化培训计划。最后,按需施培,严把入口关口。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谋求员工个人发展,留住优秀人才,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强化团队意识,帮助角色转变,突出技能实操集训

新进员工培训是江西分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年重点进行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使公司的“新鲜血液”对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概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中心改进培训方式,一改以往新员工集中在本单位跟班实习的方法,把分公司系统电力相关专业的新进大学生统一安排至火电及水电检修进行生产见习,在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技能实操训练。具体做法是:将新员工培训分成岗前培训、专业基础授课、专业综合训练、现场见习四个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有步骤、分阶段制订和执行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课堂由教室变成培训基地,让新进员工在技能培训基地接受更为直观的指导培训,极大提升了新员工机械专业、电气专业等基础技能知识,激发了员工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避免了纯粹为学习而学习的枯燥感,使新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真正为新进员工融入企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五、实行闭环管理,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这是一个闭环的流程,要使培训有效,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篇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5-01

在电网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不契合的现象直接导致培训实际效果差。通过全方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培训项目要求,开展多维度的培训评估反馈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电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内容是否适用于培训对象。以往的培训内容设计侧重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选择,忽视了针对培训对象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分析。为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工作经历、技能水平、技能等级、学历、专业、职业资格等进行多维度的调研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培训研讨会、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和分析职业生涯发展等多种形式了解电网企业生产技能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立足生产技能岗位需求,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要立足生产技能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岗位需求贯穿在电网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立足生产一线详细梳理、分析。一线的职业经理人(班组长、作业组长)是基层生产作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熟悉生产业务流程,了解一线员工的技能需求,掌握所在班组的人员情况,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要对象。但过去在做培训需求调研时,多半侧重于培训对象而忽视了一线的职业经理人。为此,在培训需求调研中,应立足生产技能业务需求,扩大培训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从而形成更能适应于生产一线需要的培训内容。

2.采用偏差分析方法,提高培训需求的准确性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偏差分析法,以分职业种类的《培训规范》为标准,详细调研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培训对象量身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最终形成培训项目,准确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采取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的效率

采取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以省公司为单位,对收集到的培训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增大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任务量。为了有效提高培训需求的工作效率,针对培训需求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设计不同项目的培训组织策划提供支撑和依据,信息化工具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培训需求分析效率,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二、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训项目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培训模块和培训内容,在技能培训的策划中重点加大对技能实操的演练与实训,培训策划要突出技能实训的安全防范、关键步骤、动作要领等关键点,保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完整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策划方案还应确定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课程、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策划中要注意发挥生产现场班组长和技术骨干、技能专家、兼职培训师的作用,让培训项目的内容、形式等更好地服务培训对象。

三、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培训项目质量的大幅提升

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使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等前期环节最终落实到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甑选的培训对象要符合培训策划的项目外,更要注重培训教师的选择,技能培训师资的选择对生产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作流程等环节,因此,对培训实施机构除了要求实训设备与现场尽可能一致外(也可依靠仿真设备或软件模拟),在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合理、覆盖面广、常态备用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以确保生产技能培训取得实际效果。安徽公司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使用上,采取“一上一下”方式培训锻炼师资队伍。“一上”是指邀请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让他们言传身教,传授长期积累的现场工艺经验和实践心得体会;“一下”是指有序组织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定期下派到生产现场培养锻炼,让其掌握生产现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场工作流程。通过“一上一下”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培训师队伍的建设。

四、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提高培训效果

篇5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构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被称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专科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专科医师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包含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医学毕业生要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经过严格的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卫生厅(局)、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直辖市)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市)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市)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人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人,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过程评价子系统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62-03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1]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 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 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2] 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3]

2 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4]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 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是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5]培训学员出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 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立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出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

二 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 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6]

1 培训前的目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上的基本要求。

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重要工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制定培训目标与模式既要针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使培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自主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 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手段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日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日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 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 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培训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7]

5 培训支持系统

各级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资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应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结合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条件,对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删除、合并、扩展以完成本模块的真实任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和学校各个要素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该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忠生,郭述平.构建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41.

[2] 何克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58-163.

[3]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9.

[4]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8.

篇7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Www.133229.COM《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篇8

2010年至2012年,一共发生安全事故7宗,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每年的责任事故率、责任死亡率、责任伤人率均控制在省级考核标准以下。具体情况如下: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车辆数221辆,总行驶里程53.29百万公里,年度责任事故率0.03宗/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47宗/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0.04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0.26人/百万车公里;责任受伤率0.04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56人/百万车公里。

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车辆数238辆,总行驶里程55.42百万公里,年度责任事故率0.03宗/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47宗/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0.01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0.29人/百万车公里;责任受伤率0.05人/百万车公里,低于省考核指标1.55人/百万车公里。

篇9

一、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贯彻国际标准(简称“贯标”)能否成功,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管理层要把贯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变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结果”,将贯标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地“用”标准,进而到“发展”标准的转变。

二、审核队伍的精心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应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

(一)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

公司应从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元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员作为审核员。

(二)审核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审核能力

审核员必须经过IRIS标准的培训,且通过考试取得内部审核员资质证书,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审核技巧的培训、沟通技巧、IRIS检查表等培训,同时还应参加计量管理、SPC、项目管理、风险管理、RAMS/LCC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赋予内审员相当的权限,充分调动内部审核员积极性和主动性

①建立审核员激励措施,给予审核人员一定报酬,调动审核员积极性。②给予管理内部审核员的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确保需要审核时可随时调动内部审核员,不受本职工作的影响,以便审核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③对内部审核员进行绩效管理。在每次审核结束后对审核员的审核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级。

三、优化审核过程,改善审核方式,建立数据库,减少审核不符合重复发生

(一)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过程。改变以往内部审核的方式,增加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重点采用过程审核方式。

(二)利用数据分析,通过专项审核和指导,减少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重复发现的不符合。①首先对审核的发现的问题建立数据库,进行分类汇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查找体系存在的充分不符合。②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纠正预防措施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填写的纠正措施不到位的给予指导,将各类问题的纠正预防措施输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共享。③跟踪不符合项整改情况,确认该区域类似不符合全部整改完成,并将整改情况推广到公司其他单位,直至公司内部所有类似不符合整改到位。

四、加强内部审核的后续跟踪

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才能推动企业业务运作的规范化,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平台,更好地拓展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开展质量内部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促使有关职能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实现质量/服务的改进。因此,审核组对审核报告所揭示的问题,要加强后续的跟踪,对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汇总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实施情况再验证,从而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作及时提供监督和指导,为质量体系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

五、结束语

内部审核是组织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司应每年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坚持实施内部审核,已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IRIS标准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否的有效实施和保持。

参考文献

[1]何桢.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马林.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白玉、李文库.我国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7(第1期):27.

[4]国际铁路行业标准(IRISRev02.1),欧洲铁路联盟,2013.

(作者单位: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

程君茹(1978-),女,汉族,陕西韩城人,本科,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质量管理。

篇10

【关键词】护理质量;护士长;业务培训;考核;职责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45-02

Quality of care and nurse responsibilitiesZHANG Zai-fangJilin rock city hospital ICU 132300

【Abstract】The article from strengthen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e responsibilities importance sets out,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of head nurses and nursing quality,on the basis of this,introduces the increasing business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approach,finally explain perfect nursing quality system strategy. It is concluded tha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nurses must from set out,strengthen their own learning,drive other nursing staff,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ursing quality system,only in this way,can we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care.

【Key words】Quality of care;Nurses;Professional training;Assessment;Responsibility近年来,医院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提升,增强护理质量,这对于医院的管理非常关键。所谓护理质量就是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有关服务及技术操纵时的效果。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护理形象。另外,护士长在医院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在进行护理工作中,必须起到带头作用,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肩负起整个护理工作的检查、管理,指导等工作,还有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管理,起到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整个护理工作的水平,才能让患者放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恢复[1]。因此,本文从加强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职责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护士长与护理质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增加业务培训和考核的办法,最后讲解了完善护理质量体系的策略。最后得出: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必须从护士长出发,加强自身学习,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并建立护理质量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1.护士长与护理质量的关系

1.1护士长的表率作用。护士长在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想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护士长必须做好表率作用,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充满热情,做好每个人的护理职责。为此,护士长不但要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做好表率,还要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相关的知识,热爱本职工作,待患者如亲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医院的护理工作。

1.2协助所有护理人员提升护理质量的管理意识。现如今,医院护理中,很多护士都认为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方面自然有管理人员,和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护理质量方面的管理工作是应该全员参与的,只要每个护理人员都养成这种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因此,作为护士长必须加强和护士的沟通,让每一个护士树立起正确的方面的管理观念,尽心尽责工作,使每个人的本领都能得到充实的表现。

1.3完善管理体制。要想完善管理体制,护士长就要做好协调工作,发掘每一个护士的特长,合理分配好每个人的工作,让其有充足的发挥余地[2]。另外,还要培养护士的质量意识,工作中一定注重质量方面的管理,使护士自觉的用护理方面的管理体制和标准来约束其护理操纵质量,把护理方面的管理体制落实到每个人。2.增加业务培训和考核的办法

为了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必须对护士长以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这样更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

2.1制定培训筹划。对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筹划的制定,激励护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可以通过自修、函授等方法进行学习,并选送部分表现优秀的护士继续进修深造,用更多的新技术及新业务为科室的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平时,护士长要加强培训课程的制定,定期进行培训。

2.2加强考核。考核也是对护理人员的一种督促。通过相关知识的考核,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约束,不断地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操纵及基本理论水平。3.完善护理质量体系的策略

要想晚上护理质量体系,必须从以下三点着手:实行三级护理质量体系;突出关键点;加强护理质量反馈的控制。

3.1实行三级护理质量体系。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中,可以让护士长作为三级护理质量控制,这样有层次性,方便管理。这样护士长可以进行监督,并针对有难题的一、二级体系进行考核。另外,护士长每天都要检查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保证质量体系的持续发展。

3.2突出关键点。在进行护理质量体系构建中,一定要注重各个环节,并要突出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护理质量。比如:对技术及业务水平不够熟练的新护士,要增强指导、培训,准时发现难题,准时纠正,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3.3加强护理质量反馈的控制。为了提升护理质量,必须加强护理质量反馈控制。而护理质量反馈要从患者反馈,护士长自查反馈以及护理部反馈来进行。对于患者反馈,就要求定期对患者进行调查,制定患者反馈卡,通过反馈卡可以了解患者的意见。对于护士长自查反馈,就是要求护士长作好记录,记录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3]。护理部反馈则是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并引以为戒,护士长应制订相应的预防对策;防止本病区出现类似失误。4.总结

为此,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必须从护士长出发,加强自身学习,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并建立护理质量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3-02

进入21世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应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每个实验室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使生物安全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的重点。下面根据“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展开进行研讨供同行参考。

1 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保证是通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评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和保证国家标准实施的关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更好的、更实际的方式指导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实际上,质量体系包含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而言,硬件部分是指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软件条件是指通过与硬件资源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职责和接口,指定检验工作的程序及检验依据方法,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的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实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是质检机构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适应性。

2 质量体系的建立

2.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是质检和机构达到用户要求的意图和策略,目标是实现方针的具体要求,方针是目标的框架,目标是方针的细化。

2.2 质量要素分析:

质量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对检验报告形成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要分别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要素分为管理要求11个要素(组织、管理体系、文件控制)检测和/或校准分包,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技术要求8个要素(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1]。考励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面向社会的检测工作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对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每个业务环节涉及到的要素和相关要求,明确哪些要求在哪个环节控制。一些涉及较少的要素即可简化。

2.3 建立质量体系结构:

明确质量体系结构单元、设几个科室,每个科室设几个岗位。一般来说,疾控机构至少设立10科1室,业务科(职能科7个)、检验科、技管科、后勤科、中心办公室。根据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把质量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绘制职能分配图。

2.4 撰写质量体系文件: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检机构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必备的规章和规定,也是实验室各种工作的适时质量监控的记录和保证。一般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四个层次。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中,较低层次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较为实用。

质量手册:质量手册一般对质量体系各要素做原则性描述,包括实验室拟提供的服务范围,实验室管理层对实验室服务标准的声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规定对质量体系有影响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对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承诺等。还应明确各种活动的行动准则及具体程序。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一个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疾控中心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与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一般不涉及纯技术性的细节,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每个操作者,每一件仪器设备运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并以文件化形式加以确认,以保证每一次操作设备的运行规范有效,目的是保证质量,并适时记录加以保证。实验室可以制定两方面的作业指导书:检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分为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两大类。记录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能完整地反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状况,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记录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此外也可以是文字等其他形式。原始记录中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再现检验过程。注重记录的实施和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涉及较多的是技术记录。

3 质量体系的运行

一个已经建立的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工作环境,是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就是“无米之炊”。二是领导重视;三是全员参与;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五是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促进质量体系不断改进[2]。

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是:凡是影响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和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予以纠正,以防止问题再发生。

4 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应加强各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的合作落实[3]。

4.1 实验室人员配备和职业技术能力培训:

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验人员。各类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有明确界定,包括任职条件和上岗条件。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能上岗。

对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实验室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应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对检测样品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每年年初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提出培训计划,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试考核、组织技术交流会,外出学习回来传授相关知识。对新分配、新公招、新调入、转岗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在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能力比对试验等过程中发现严重不合格的人员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应组织其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达到了规定要求方可继续从事检验工作。

实验室应切实保证检验人员的培训,使知识与技能不断的得到更新。制定完善的各类人员培训计划,记录执行情况,评价培训效果。

4.2 样品处置:

样品处置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为:例: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最新食品安全检验方法及生产规范》等样品必须根据要求,按照适用、有效的抽样标准确定抽样方案,保证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抽样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抽样依据、抽样时间、地点及人员、质量等级水平。抽样必须由至少2人进行,其中包括检测人员。抽样人员应保证抽取样品的客观性、代表性。抽样必须按规定相应的样品确认手续,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抽样工作的有关记录是检测原始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完整、正确的全部有效信息,归档保存。

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理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样品进行验收,确认样品记录是否完整和检测的适宜性。对所有样品张贴唯一性标识。不同样品通过编号予以区分识别。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用“未检”、“在检”、“已检”标签加以标识。对受理的样品妥善保管。样品管理诸环节应有必要的工作记录,并归档保存。定期对样品贮存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控,并加以记录,保证样品的安全储存。

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应保留1个月。特殊样品的保存期和处置应按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样品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3个月。

4.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流转、维护、维修、报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大型精密仪器或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都必须制定操作规程。所有的仪器设备要得到正常的维护。主要仪器设备需专人维护,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岗位。容量器、水分仪、天平等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检定期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正常可靠、检验结果准确有效。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4 检测和校准方法:

实验室应执行现行有效的检验方法标准对样品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检验人员按有关检验细则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进行操作,并认真、全面、真实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

检验过程中发现停电、停水或其他异常现象,使检验工作中断的、检验员应对有关的检验数据的有效性作分析和判断,判断能否在恢复供电,供水后继续检测。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停电、停水或其它异常现象的记录,并分析其不构成影响的依据。

4.5 现场检验质量检测:

技管科要承担验收样品的责任,必须到现场进行检测。为了保证现场检测的质量,必须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人员、设备、样品等实施有效控制。现场环境条件应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工作需要对到现场进行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提前做好准备,确定相关的检验人员、试剂、仪器设备。现场检测前,对检测所处的环境条件要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所需环境条件后,方可进行检测,并将当时的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记录应作到整洁、清晰、完整。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仪器设备、材料等送回放置好。

4.6 检验原始记录与检验报告:

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使报出的检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全部数据应是第一手资料,是拟定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执行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法的具体体现,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客观证据,同时也反映了检验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原始记录的记录、校核、更改及移交,应符合有关规定。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物,必须保证其数据准确、可靠;结论正确、严密。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均应合理。检验报告应采取法定计量单位,信息全面。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报告的有效性发生疑问时,应调查核实并提出意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负责跟踪验证。

5 结论和建议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项要素的内容都很重要,其他诸如还有积极参加能力验证与对比试验、注意保密、实验室安全、文件控制、量值溯源、申诉和投诉、设施和环境条件等方面,都是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4]。本文仅涉及到实验室主要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家规定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运行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验室尚属少数。因此,各级各疾控中心实验室应充分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视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这些工作,使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只有实验室工作质量提高了,检验人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检验人员的能力提升了检验水平就得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就能保证为社会和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2(5).

篇12

第一部分:二ooo年以来我站计量认证工作回顾

一、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为了使质量体系保持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践,使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以适应变化的管理制度。200*年,国家了“二合一”《评审准则》,为了应新《评审准则》的要求,我们对原质量体系管理框架进行了改进,重新编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我们认真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环境样品、标准物质的管理,严格执行记录及报告审核程序、新项目评审程序、例外情况申请程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程序等。200*年7月,我们顺利通过了省计量认证“二合一”监督评审。

二是抓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改进。200*年,我站外培内审员3名,内聘质量监督员2名,分别负责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检查工作。从20*年开始,我们每年对质量体系进行一次全面(4个部门13个要素)的内部审核。3年来,我站共审核出18个不符合项,没有严重不合格项。内审和外审中查出的不符合项都进行了纠正,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每年初,站负责人组织一次管理评审,根据上年底的内审情况及改进措施实施情况,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质量管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是及时修订体系文件,确保其现行有效。当组织机构、人员变更和标准、方法、仪器等更新时,我们均按体系文件管理要求,及时修订体系文件。三年间,我们共修订体系文件9次,换版1次。2005年12月,由于站组织机构的变更,我们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进行了改版(2006版),并重新编制了作业指导书。

通过上述工作,我站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中组织、策划、指导、监督和评价的功能逐渐显现,较好地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质量。五年来,从未出现任何质量事故。

二、业务培训工作

我站十分重视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年底进行总结。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全体职工中宣贯质量体系文件和《评审准则》,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和掌握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二是组织监测人员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本行业和省内技术培训和交流,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新标准、新方法和新技术。3年来共完成了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技术规范、化验员基础知识、环境科技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学习任务。通过上述培训,使我站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三、仪器设备及计量器具管理工作

一是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档案资料完备。我站有仪器设备购置、校准、监督检查、回场检查、维护保养、人员培训、计量器具周检、设备报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档案资料齐全,且将监测仪器的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及自校规程汇编成册,方便监测人员使用。

二是注重仪器的更新换代,不断提升监测能力。2002年初购置了全天候大气自动监测仪(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一氧化碳4套监测仪),实现了大气连续监测;为了适应室内空气监测的需要,新增了氡监测仪、甲醛、氨测定仪等;增添了较为先进的离子色谱、红外测油仪、723分光光度计等一批仪器,并加强对新进仪器的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保障了监测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是重点做好量值溯源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每年制定并实施计量器具周检计划,确保计量器具合格;注重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并认真做好维护记录,确保所有在用仪器正常。坚持对全站仪器设备实行三级检查制度(自检、设备员检、设备领导小组检),大型检查每半年一次,年终对优秀设备管理者进行奖励,这些办法使设备管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基础技术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体系运行各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力求严谨,注重实效。就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置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重要岗位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

二是根据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认真审定监测能力,在不改变原有监测能力范围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监测项目(从2000年的97项增加到2006年的131项);

三是对各类环保标准进行仔细校对,在用标准全部受控;

四是规范档案资料,将档案分为计量认证管理文件、技术依据、监测报告等3种类型,便于资源利用和严格管理;

五是加强对监测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求责任人限期改正;

六是强化实验室管理,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的卫生保洁、安全措施每周检查一次,配置了干湿温度计,实验室每台仪器均重新标识。

第二部分今后的工作打算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我站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将坚定贯彻执行“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质量方针,坚持把质量保证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本次复查验收会后,我们将严格按照评审组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本站质量体系,整改存在的问题,使该体系的运行更好地为我站的各项工作服务;

二是坚持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质量体系运行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活动,切实加强纠正措施的落实,改善质量体系运行水平,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是组织全体职工积级参与到体系的运行中来,增强建立良好实验室的信心和机制,树立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以确保公正;

四是加强监测队伍自身建设。认真制定、实施学习培训计划,组织本站人员积极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监测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计量法、“二合一”准则的学习,努力提高全体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篇13

ISO9000认证在提高产品知名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方面越来越为社会所共知。但我国中小企业ISO9000认证的步伐远远慢于大型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较低,管理水平提高也较有限,因此,分析中小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完整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指导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很有必要。中小型企业很多属于家族式管理,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屡见不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通过不断的质量管理创新、循环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完善,使企业能够提高市场竞争综合能力,获得最佳效益。

二、中小企业在实施ISO9000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ISO9000认证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企业领导对贯标在认识上存在误差,在初期寻求体系认证时时常常表现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待取得证书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不用再管,若贯标得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又会泄气怠慢,对质量体系持续运行带来困难;将质量管理认证看作是行政性检查,对认证工作采取习惯性的应付态度。

(2)对质量管理工作投入不足。行动是人的观念的具体体现,对质量管理观念落伍,认为ISO9000质量体系对中小企业而言贯标在时间、精力、成本上的耗费大于所得的收益,也就导致了对质量管理工作投入的不足。而中小企业往往又是将销售等看做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于贯标这样的事项却采取“放权”,任由下属全权负责或者交由咨询公司“一手包办”,从专业咨询公司的付费到内部质量管理相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机械购置等能省则省,使得健全的质量体系难以顺利推行。

(3)员工素质不能满足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员工质量意识不强,素质及工作能力不够,培训工作跟不上,也就使得质量体系认证的作用大打折扣。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管,由于他们自身素质的限制,首先将企业的近期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战略思考。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一些员工统计基础差,组织运行能力低,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体系系统设计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一些企业在质量认证体系和文件制定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设计复杂,与实际脱节,导致基层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完不成、做不到,不满情绪日渐积压。

(5)在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的选取上认识不足。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将拿证作为质量认证的结果,因此贯标时间长短、咨询价格成为首要关注因素,忽视咨询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在质量;将质量认证全部要求咨询公司包办,导致贯标与实施各行其道。

三、中小企业在实施ISO9000认证过程中须采取的对策

(1)提高管理者对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的认识。作为全球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标准,ISO9001系列标准是企业追求质量旅程的起点。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推行这套标准来加强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领导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有了领导的重视,才能有资源的保证,顺利开展工作。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其对企业的作用。只有企业的领导者认识提高,才能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学习和应用ISO9004标准,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中小企业往往将获得认证证书作为首要目标,所以在认证过程中主要学习和研究ISO9001标准,而忽视了具体介绍质量管理的ISO9004标准。ISO9004标准比ISO9001标准多增加了很多管理内容,例如在质量成本、市场调研、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方法和要求。同时还需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综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管理。质量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履行各自职责,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各个环节都协调有效地运作。基于此,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学习班、知识讲座等对广大员工进行培训,为企业质量认证和运行提供保证及中坚力量。

(4)制定适合企业需要的质量体系。ISO9000的基本要求是“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整体运行最为熟知,因此,管理者应当亲自参与贯标工作,明确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控制质量体系文件的繁简程度,按照企业实际,比照选定的体系要素,对现有程序化得规章制度等进行删除或增补。这样做既节省投入,同时又保留了中小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制定了切合企业实际的质量体系。

(5)慎重选择咨询及认证机构。资源短缺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单纯靠自身很难完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和实施,因此,专业的咨询机构成为了中小企业的常见选择。在进行咨询公司的选择时,首先要考察咨询机构的规模大小及背景、咨询人员能力素质、咨询经验丰富程度等,其次在贯标过程中,企业与咨询公司应以事项达成为主,咨询公司为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