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研讨活动

语文研讨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研讨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研讨活动

篇1

一、聚焦课堂谈教学

1、参与面广,效果良好。

年级

教 学 内 容

教师

一年级

《影子》

一年级

《比尾巴》

二年级

《从现在开始》

二年级

《风娃娃》

三年级

《古诗两首》

四年级

《古诗两首》

五年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六年级

《跑进家来的松鼠》

六年级

《我的舞台》

本次研讨课活动,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提前准备、积极备课、勇于参与,运用新型教学设备来设计课型。教师们不仅听课积极性高,而且评课时也是一针见血地进行指导和纠正,给授课教师提出宝贵的课堂教学建议。

2.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担心的问题。在多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自主阅读”模式。“自主阅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正确确立阅读教学的目标、方式,把重“理解”的教学转变为重学生阅读的教学;把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自主的“学”;把单一的问答式教学结构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和自动式教学结构,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实现阅读课教学效益的提高。 本次活动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很好地彰显了这一特色。

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以文本为依托进行训练,以达到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这在我们这次的活动中体现很明显,如: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合作能力、抓关键词阅读文本的能力、评价能力等等。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根据学段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是难能可贵,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下面仅以“朗读”举例说明。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朱作仁教授曾经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次活动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抓关键词句(重点词语)来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到位。如:龙娣、王希玲、张玉带、柯湘等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4.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张老师的“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师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陈老师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王老师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5、听评课扎实有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为了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更好融合,以评促教,教学相长。本次活动学校在研讨课完毕后,还在组内安排了互动式评课活动。上课教师谈上课思路,教法学法,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畅所欲言,既肯定执教老师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使听课、评课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学段特点体现不够明显

在本次研讨课活动中,因为对于新课标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到位,因此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根据自己本年级的学段特点来合理备课,在课堂中出现了问题过难,学生冷场或是问题过易,学生没有思考的难度等不足。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质疑的层次感,难易度要适中,将想问的问题用最佳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能力有所掌握。

篇2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篇3

一、活动内容:

(一)4位全国最为顶尖的著名特级教师闪亮登场,各上2节示范课,各围绕示范课开1堂精彩学术讲座。(示范课共8节,学术讲座4场。按姓氏笔画为序)。

1 于永正:四年级作文示范课2节;讲座:作文教学新实践。

2 支玉恒:六年级阅读示范课2节;讲座:语文课改新思考。

3 王崧舟:高年级阅读示范课2节;讲座:诗意语文新境界。

4 孙双金:五年级诗歌示范课2节;讲座:情智语文新探索。

(二)优秀青年新锐上研讨课2节,由名师作专题点评。

1 何捷: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知名作文教学专家,五年级游戏作文创新课1节。

2 吕云萍: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校长,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探究课1节。

二、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8~30日。28日全天报到。

三、报到地点:福建省厦门市(具体地点待收到回执后再具体通知)。

四、与会对象:小学语文教师、校长、教研员。

五、活动报名:

1 以报名回执为准,额满为止,最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31日。

2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坑内路23号,邮编361003)412室邵巧治老师。电话:0592-2665094(办),邵老师:0592-8934092,肖老师:0592-8634613。

六、活动费用:

1 收取会务资料费每人250元(含29、30日两个中餐);

2 住宿费每人每天约65元、80元、110元。与会代表食宿、交通等旅差费用回原单位报销(与会代表交通等安全事项自己注意,自己负责)。

厦门市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五日

篇4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粱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人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瑛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人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人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

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一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

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其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箕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套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速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备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

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果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采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鲧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篇5

一、绘图解说式

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像,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

比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我要求同学画一画赵州桥、卢沟桥, 在学习情景交融的古代诗歌时,我也让同学画一画所感悟的画面,并在班中说一说,议一议,这样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画中说中自然而然、活活泼泼地体会了。

二、网络阅读式

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

例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一次,有位同学准备的资料达7页之多,简述时还对成果“依依不舍”。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三、课堂活动式

1、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笔者自创,据实验,在诸如记忆文学常识方面“功效”显著)如:记忆刘义庆――《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

2、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3、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枚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

4、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四、工艺制作式

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比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五、成果展示式

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极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

比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篇6

中图分类号:V233文献标识码: A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运用最广、用量最大的的自动灭火系统,因其可靠性高、实用性强、造价低廉,在大量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建筑中不断出现,但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更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结合笔者近年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与大家进行以下探讨。

一、喷头方面存在的问题

1、喷头选型不正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6.1.6条规定公共娱乐场所、中庭环廊、医院、疗养院的病房及治疗区域等宜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应使用快速反应喷头的单位却选用标准喷头代替快速响应喷头,这就致使发生火灾时,喷头动作时间延长,系统对初起火灾的扑救及控制能力减弱,群死群伤重大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一般不吊顶,多采用上喷并应采用直立型喷头;而地上部分多吊顶,多采用下喷并应采用下垂型喷头,这两种喷头外观基本一致,但参数有区别,绝大多数施工单位用直立型代替下垂型喷头,直接影响灭火效果。

2、擅自扩大集热挡水板使用范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施规范》第7.1.7条规定:“货架内喷头上方有孔洞、缝隙,应在喷头的上方设置集热挡水板。”显然是针对货架喷头布置提出的,但实际施工过程中集热板的使用场合远超规范规定的范围,误认为集热挡水板可作为解决喷头安装位置困难的捷径,一旦火灾发生,烟气上升,不易进入集热挡水板范围,甚至无可能进入该范围,因此降低感温元件动作灵敏度,延误喷头响应时间,使系统不能对初期火灾进行有效的扑救及控制,违反了规范初衷,属于常识性错误。

二、末端试水存在的问题

1、末端试水装置未设置在末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6.5.1条规定:“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应设末端试水装置,其他防火分区、楼层均应设直径为25mm的试水阀,末端试水装置和试水阀应便于操作,且应有足够排水能力的排水设施。”一些单位不按照规范要求将末端试水设置在最不利点,而是为了排水方便,随意更改末端试水位置;更有甚者不将末端试水设置在报警阀组所管楼层最高层,仅选择任意楼层,导致在监督检查中无法真实检测系统最不利点的流量和压力。

2、末端试水装置未设置排水设施。部分单位为了美观需求,将压力表及控制阀设置在吊顶内或其它不便操作位置,且不设排水设施,导致不能进行放水试验;部分单位简单认为末端试水不常进行,仅在检查时临时拉个软管,导致水花四溅、满屋水渍;一些单位的末端装置位置较隐蔽,检查时难以找到,建议在各楼层消防平面图上标明末端试水装置位置;一些单位确实没有排水条件,最不利点远离卫生间、排水管道,建议将排水管通过吊顶或顶板引至最近的排水管道、污水池处。

三、施工方面存在问题

1、擅自变更设计。一些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擅自降低施工标准或者将图纸擅自变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11.0.5条规定:“消防控制室(盘)应能显示消防水箱水位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反馈信号”。在实际验收中发现绝大部分单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只能靠系统管理人员的定期现场检查,但定期巡查水箱水位却往往不能落实,这样就导致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用水量可能不足,贻误灭火时机。

2、擅自降低施工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第5.2.2条规定:“喷头安装时,不得对喷头进行拆装、改动,并严禁给喷头附加任何装饰性涂层。”但验收过程中发现一些喷头的感温元件被水泥砂浆、涂料、油漆等附着,喷头灵敏度直接降低,甚至不能开启。另外,规范要求压力开关的报警和控制线路应穿金属管埋入墙体;如为明敷,应在金属管外涂防火涂料。但部分施工单位未按要求敷设线路,甚至未将压力开关信号线敷设至喷淋泵控制柜的控制线路,导致压力开关不能联动消防水泵。

四、局部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

1、擅自降低施工标准。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12.0.2条,局部应用系统应采用快速响应喷头,但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施工成本,用普通喷头代替快速响应喷头。两种喷头的公称动作温度相同,如果执法人员检查不细致,单位就可能蒙混过关,致使发生火灾喷头不能快速响应,违背了规范初衷。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局部应用系统主供水管道采用DN80、DN65甚至DN50供水管,过小的供水管径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且影响局部应用系统灭火功能的正常发挥。

2、擅自取消局部应用系统的部件。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12.0.5条的规定,当采用K=80喷头且总数不超过20只,或采用K=115喷头且总数不超过12只的的局部应用系统可不设报警阀组。部分单位不管有多少个喷头都不设置报警阀组。再者根据规范要求,局部应用系统应设报警控制装置、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及信号阀组等组件,输出启动水泵控制信号功能,但实际工程中有的局部应用系统大部分辅助装置设置不齐全,有的甚至全部将辅助设施全部取消,致使局部应用系统存在较大缺陷,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报警,延误人员疏散及灭火扑救。

五、其它部分存在的问题

1、消防水泵房设置不符合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6.4条的要求单独建造的消防水泵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水泵房设置在地下时,其疏散门应靠近安全出口,消防水泵房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且应与其它部位隔开。水泵房作为自动喷水灭火的心脏,其安全可靠性十分重要,但部分单位忽略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应靠近安全出口的要求,且部分水泵房与其它房间、通道没有采取严格分隔措施或者擅自将甲级防火门变更为普通门,严重威胁消防水泵的安全运行。

2、消防水泵设置不符合要求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10.2.3条规定:“系统的供水泵、稳压泵,应采用自灌式吸水方式。”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单位擅自变更图纸致使一些消防水泵房为地上式而消防水池在地下,消防泵的吸水方式为充水式吸水方式,难以保证消防泵在发生火灾时能及时启动供水,严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3、管网连接不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8.0.3条规定:“镀锌钢管应采用沟槽式连接件(卡箍)、丝扣或法兰连接。报警阀前采用内壁不防腐钢管时,可焊接连接。”验收中发现一些单位对镀锌钢管也进行焊接连接。焊接直接破坏了镀锌管的镀锌层,加速了管道腐蚀,并有部分单位未在管网穿越墙体或楼板时加设套管或者套管与管道之间采用不燃材料填塞密实,导致管道易破坏,火灾发生时易串火。

参考文献

[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_50084-2001(2005版)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1-2005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篇7

春风送暖,春雨绵绵,为扎实践行市教育局提出的“四课竞赛”活动,推进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新课堂的深入实施,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4月19日,xx小学“立足课改实践 优化教学行为”语文专题教研活动如期举行。学校特别邀请了市教育局教研室、城区督学责任区、阳三石街道办事处城南中心校领导、兄弟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以及学生家长代表,参加此次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与会专家、老师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为了把这次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活动之初,语文组全体教师就作好了充分准备。分年段备课组从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定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讨。本次教研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及专家讲座,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展示了真实的教研过程。首先由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邓勉老师对展示的三节教学研讨课进行说课,就教学设计意图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接着三位低、中、高年段的语文老师,针对“低年级随文识字”“中年级生本课堂”“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分别上了教学研讨课,三位老师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点拨、鼓舞、激励下,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课堂气氛活跃,小组活动有序,言语生成精彩。听课后,来宾们欣赏了xx小学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下午,进行了评课和专家讲座。

在下午的研讨中,各位领导、老师都紧密围绕研讨主题很有见地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充满理性思考和现场感的专业表达精彩纷呈,研讨气氛达到了,每一个老师都酣畅淋漓地经历了一次深度研讨的高峰体验。随后,市教育局教研室陈运林老师对《如何听课评课》做出了实质性的指导,并与上午的课例相结合,在场的每一位都受益匪浅。最后陈老师还对我校语文教师提出了建议:要多读书、要有底蕴,在教学中要做到“粗中有细”。

本次教研活动开展井然有序,集中展示了大家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团队活力,语文组教师明确了教学方向,了解了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相信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们将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激起更多教学智慧的火花,学校教研活动定会再上新的台阶。

篇8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七)主要活动安排

在新的学年里,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1.各样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2.各中学要继续组织初一、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用好新教材,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这个起点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3.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1.各校语文组要组织教师特别近年来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学习语文教学常规,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个重要环节,并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使实施常规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而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促使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3.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语文读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辟阅读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素养全面。

4.继续开展"四个一"的语文活动。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关于课改工作,为保证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评价"的研究、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实验"真正成为自己的事。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落实课题研究,不断完善课题方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1.初三年级:

(1)发动全体语文教师研究分析中考走向,以中考要求指导初三语文教学工作。

(2)组织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使中考语文复习有序进行。

2.高三年级:

(1)关注高考动态,加强校际交流,为高考复习备考做好前站工作。

(2)结合四、五月份的两次模拟考试,做好相关的阅卷、分析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各样要继续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先进教研组的示范作用,使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实在有效。

2.学校对新上岗教师要为其配好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使其能尽快成长。

3.开展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力量,为搞好语文教学献计献策。

4 .继续加强与初中语文联系组的交流活动。

七、主要活动安排:

1.初中写作教学课题研讨活动。(3月、5月各一次)

篇9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使语文教师夯实基础,积淀内涵。重视结对帮扶工作,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交流,研究,互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重视课题研究的内涵发展,围绕课题按照"问题,设想,尝试,总结,反思"的研究过程展开,关注在研究中理论的提升,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努力构建学校群体教科研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教科研力量,实现向重质量,重实践和重整合的转变。

组织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校本语文教研交流互动研讨;示范校开放活动;优秀课例专题研讨交流;校本课程展示研讨等各类教学语文教研活动。让广大语文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校本教科研的实效性。

篇1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随着语文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师们开始觉得仅在操作层面打转还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寻。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基于“跳出语文看语文”的眼界,我们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和实施语文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这里向各校特别推荐的教育哲学及有关教育的专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中庸》(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作品)、《教育哲学导论》、《有效教学方法》。

本学期仍要继续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课标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的一言一行中。

1、各校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大背景,加强学校语文教研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信息,激活思想,探讨实施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联系教学实践寻求解决方法,深入推进“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2、引导鼓励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剖析教学中的得失,及时总结,积极撰写“优秀教学案例”、“案例评析”、“课改故事”等,使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反思的实践者”。我们将组织一批选题新、教学实践性强、质量高的文章,参加市小语会、青语会论文评选,力争获得好成绩。

二、以实施课程标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常规也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抓。要把识字和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常规切实抓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学期教研室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本学期要进一步深化备课改革,真正提高备课的效益和质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自我体验和感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本学期我们将配合区文教局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让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一步与华师大课程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专题研讨、课例评析等形式,宣传课程改革理念,着力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2、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重心是评价语文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何与时俱进地制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本学期,教研室将召开“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促使各校切实转变评价观念。语文学科将召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改革方案,逐步实施,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3、继续抓好写字教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小学生必备的技能,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真正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重视低年级,还要重视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切切实实让钟楼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手好字,使写字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进一步重视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教学的研究。

不仅是中年级,要加强对各个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要在重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同时要加强背诵、加强积累。本学期区教研室将继续对各学校进行朗读情况抽测。

5、加强作文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体现“讲平凡、求真实、重积累”的原则。重视《新文笔》的投稿工作,鼓励学校办校刊、班报等,把这些作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举措。准确把握各年段的习作要求,不随意拔高要求,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悟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努力让作文教学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以各项活动为契机,促进教师素质在多元动态发展中提高。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教研室将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他们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1、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以此为契机,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研读、苦练语文教学内功、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基本素质。

2、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常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各校要借此机会,加强研究,物色人选,力争赛出好成绩,推动全区阅读教学改革。

3、十一月参加钟楼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5、积极参加省小语会举行的全省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6、继续做好小语会工作,组织会员认真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十二月举行的市青语会、小语会的学术研讨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份

全区各年级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征集《新文笔》稿件

2.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2004年小语会参评论文区内预选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一月份

1.参加全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2.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二月份

1、朗读情况抽测

篇11

1、精心确立研修主题

为制定比较科学有意义的研修主题,学期初,我们教研中心组成员多次协商讨论,群策群力出几个认为比较可行的研训主题,在教研大组内与老师们交流,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本学期的研训主题。但考虑到“学生课堂学习常规”所涉面很广,点很细,我们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又在各小组内积极讨论,最后通过中心组成员的整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常规加以落实。为此,我们确定:一、二年级侧重关注学生“听、读”的学习常规;三、四年级侧重关注学生“说、写”的学习常规;五、六年级侧重关注学生“思、写”的学习常规。

2、有序开展研修活动

本学期的主题研修活动分三个阶段(学习思辨——实践研讨(一)——实践研讨(二)),每次活动,我们努力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强化研讨、反思、总结,使研修活动力求达到高效。

学习思辨阶段:

在确定了研训主题之后,我们马上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人手一份集中学习宁波市的《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并由杨雨老师组织,对这份材料做了比较详尽地讲解与说明。接着小组分散重温《语文课程标准》,组内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学习搜集的相关材料,撰写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由年级备课组长汇总,整理出本年段的“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初稿,教研大组长综合完成《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常规细则》(讨论稿),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观察表。通过这一阶段的讨论、交流、学习活动,教师们明白了“听、说、读、写、思”这些常规所包涵的细则,了解了培养这些良好学习常规的一些策略、途径,在理论层面上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实践研讨(一):

本学期主题研训的实践研讨(一)这一环节,我们整合了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和在我校举行的“奉化市领雁工程带徒活动”,充分运用课堂观察表,通过跟帖、集中评课等方式扎实地开展实践研讨(一)活动。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根据自己所在年段有选择地聆听了以上这些老师的常规课堂,关注了这些教师对学生学习常规的指导情况,并就本年段的研训主题以网上跟贴的形式进行了评课,3月30日,我们全体语文大组的老师又与骨干班的学员一起,就这些家常课堂的有效性以及课堂学习常规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交流,代表年段做了主题式评课。

在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活动中,杨老师与俞老师率先代表高低段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常规是否良好,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对此进行了有效地指导、点拨。接下来,又有邬敏敏等6位老师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也积极地在网上进行了跟贴评课,探讨良好的“听、说、读、写、思”习惯应包涵哪些常规细则,以及如何培养以上常规的策略与途径等等,从操作策略层面上对本次研训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篇12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美国教育家加涅所言,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那么,如何组织语文教研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是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管理工作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近两年来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86—02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简介:钟鹤童(1978—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吉林省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整体规划,有序进展

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活动的整体规划要科学有序,找准真问题是教研活动的基础和起点。笔者根据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语文学科团队的特点制订了每学年的教研主题内容,让每学年的主题教研都围绕着既定的主题展开,力求阶段研究结束后,能够形成相关的研究策略,即把教研当做科研来做。

二、科学组织,流程清晰

教研活动的组织要科学有效,而开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的关键就是要抓准要解决的问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惑并且提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的起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要组织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关键是要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研讨主题。为此,一方面,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笔者设计了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活动组织流程:理论学习——组内教研——初步展示——评课研讨——反思学习(观摩引领)——指导改进——集中展示——总结提升。

(一)理论学习

作为学科主任就要有学科前沿的引领意识。笔者先后为老师们推荐了近期语文教学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代表着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为了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崔峦)、《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夏丏尊)、《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吴忠豪)。文章共享在“小语沙龙”群中,老师们积极下载,认真学习。通过学习,逐步确立教研方向——明确2011版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二)组内教研

组织各个备课组积极开展组内教研活动,活动之前,先行培训。例如,备课组长引路课之前,笔者和李莉教授对备课组长进行培训;然后,我们再深入各个备课组进行分段培训;最后,由青年教师在年级组内上研讨课。

(三)初步展示

在组内教研的基础上,骨干教师以研究课的形式初步展示组内研究内容。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听课。

(四)评课研讨

这是教研活动的核心环节。由笔者牵头,配合李莉教授的指导,对骨干教师的研究课进行点评与小结。指出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鼓励固然重要,但否定亦不可或缺。我们语文课堂的现状是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把握不够准确,课堂上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太多,特别是很多语文课被上成了对人文内涵深刻挖掘的思品课,或是将知识体系满堂灌的科学课。薄雅珊和李立超两位教师勇于承担高段的研讨任务,在课后评课研讨中笔者予以鼓励,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研讨中,充分地让参与的教师们发表意见,性格直率的隋红娟老师的一句 “主任,你说课这么上不行,我们大家都能接受,可是,你说我们得怎么上”, 将研讨推到了最关键点上。

这就达到了评课研讨的目的。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就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样。教师需要主动对问题形成探究意识,这也是探究科学教学方法的动机,教师们需要这样的动机,而不是被被动地牵制。

(五)反思学习(观摩引领)

在评课研讨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给大家提出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即明确2011版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努力尝试分两步走:1.观摩视频。2013年5月,每年一度的全国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活动推出了三节具有代表性的观摩课,供全国的特级教师代表学习研讨。笔者利用了半天的时间,组织教师观看观摩课视频《猴子种果树》、《船长》,更重要的是,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由笔者来进行微格讲解,帮助老师们分析观摩课执教教师的设计内容及意图。结束后,有的老师很感兴趣,问我什么时候还进行这样的培训,还有的老师主动找我,要另外一节观摩课的视频。2.推出文章。活动结束后,我抓住契机,推荐关键性文章供老师们学习,鼓励老师们认真阅读,老师们开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反思与批判,特别是几位年龄稍大的教师,感触颇深。

这样的反思尤为重要,这是一次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哪怕是对老师们只有小小触动也是有收获的。每位教师的领悟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指望齐头并进,但是,要力求改进。

(六)指导改进

为了指导老师们对教学做出改进,使培训更到位,我在研讨结束之前,对老师们承诺,我将和薄雅珊、李立超、宋军三位老师捆绑在一起,认真研究后,再次给大家呈现(高段)《群英降马》和(中段)《老海龟的悲剧》这两节课。我鼓励三位老师推翻教案,重新思考,将学习收获融入到新的教学设计中来,我从整体到微观逐步逐句指导三位老师设计教案,这一过程历时三周。为了给全体教师呈现“究竟怎样行”的课例,我们经过了深思熟虑,几次修改教案。最终,三位老师充满信心,准备“再上”《群英降马》和《老海龟的悲剧》。

(七)集中展示

这一环节就是在用具体课例回答老师们心中的那个疑问。薄雅珊、李立超两位老师分别上《群英降马》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宋军老师重上第二课时。从这三节课中,听课老师们能够有所收获,能够明确本次教研活动力求传递给老师们的观念。特别是这三位教师,有了这样的一次宝贵的磨课经历,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八)总结提升

教研活动不能止于几节观摩课,总结提升的环节尤为重要。这是在操作层面上提升认识的环节,老师们更渴望的是明确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在课后评课的过程中,我结合参加国培的学习经历,为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总结性培训,在三节展示课的基础上归纳了中高段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第一板块:激发兴趣,预习汇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第三板块:聚焦主题,深入研讨。 第四板块:阶段小结,语用迁移。

一次好的教研活动,要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的,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缺失,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解决目标问题;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这是对教研组织者的考验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11).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1-02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年了,新课改由最初开展得如火如荼到逐渐冷却再到如今似乎是一片沉寂。2010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时至今日,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怎样?于是,笔者近期以语文课程为例对河南省X市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1 调查范围、对象和方式

调查的范围为河南省X市的四区八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含县级市及县以下的乡镇、村),调查对象为在岗的语文教师。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调查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样本主要兼顾市区、县城、乡镇学校的差异,在X市的市区、县城、乡镇共采集20所中小学校,向20所学校发放语文教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80.33%

在241名样本中,初中教师112人,占48.48%;小学教师119人,占51.52%;其中X市区学校教师49人,县城教师102人,乡镇教师90人;他们平均年龄为35.3岁,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9岁。总体看,语文教师年龄段成常态分布: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占多数,25岁以下的新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少数。就理论而言青年和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应该是课程改革前进的有利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2.1.1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情况

对新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是课改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它是教师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凭据,也理应作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依据。因此,调查语文教师对于《课标》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于是在问卷中设计了“您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的题目。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1分析,城市教师选择A项的占35.63%,乡镇教师占50%,可以发现:乡镇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态度总体表现得更为认真、积极;但总体而言,语文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的情况很不乐观,课改进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大部分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课标》,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致看过;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还有少数教师没有阅读过《课标》。

2.1.2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认可度)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或者说认可度,也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那么教师进行多年的课改的态度如何呢?在问卷中问“若能自主选择,您愿意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吗?”

从表2的数据分析,无论城乡都有超过60%的语文教师愿意选择“从事课程与教学改革”,并且乡镇教师选择此项的更多,说明乡镇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可是,城乡教师选择A、C两项的总数都分别超过三分之一,教师中近三分之一对课改不那么积极,有一部分表现出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显然这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2语文教师教改实践活动情况

2.2.1学校语文教改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

语文教师从课改通识培训(专家讲座、报告、讲授的形式)了解到的是课改新理念和目标,但宏观的理念并不能转化为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而学校通过定期的教改研讨活动,可以让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实际的探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教改实施方案,以及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研讨更赋予了教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教师通过有的放矢的研讨活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向沿着良性发展的方向,教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从上面表3看出城乡学校教师的选项基本持平:无论城乡学校选择A和B之和超过60%,说明学校每学期能经常或定期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选择C和D之和超过三分之一,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很少或基本不开展语文教改研讨活动。

再从表4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情况,发现城乡学校的情况类似,都是不足一半的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非常遗憾的是通过B、C的选择看出近60%语文教师平日上课还是课改之前的传统教法,并未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2.2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情况

阅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最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

然而,调查得知教师往往还是重视课内阅读教学,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见下表5的调查数据。

表5:城乡学校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频率情况表

从表中看出,语文教师检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无论城乡,能经常检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老师占少数,多数老师是偶尔检查指导一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检查、指导的也占一小部分。看出城市学校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稍好于乡镇学校,通过与学校老师和学生接触了解到,跟农村学校的学生们缺乏图书资源有关。

3 结语及思考

在X市中小学的一段时间的问卷调查和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交流,大致可以了解X市的语文教学改革情况:

3.1语文教师大部分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

从主观愿望而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语文教师大部分(超过60%)特别是乡村教师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非常愿意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很想在课程改革中提升自己的素质,想改变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局面。可是,教师在课改培训中得到的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理念的指导,对课改的精神还是表层的了解。而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课改培训,好多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认真地研读过就可见一斑。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像是生活在世外桃源,对课改理念和精神几乎不了解。

3.2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

大部分学校虽然能开展教改研讨活动,但是通过深入地观察了解,发现许多教改研讨活动多流于形式。老师参与的多是听观摩课、上公开课及评课的过程中,个别学校会有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普遍反映在学校的所谓教改活动中收获很小,更谈不上自己在素质上的真正提升。因为缺乏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改研讨活动,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专业指导,没有推动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去不断地学习与阅读的活动,那么,课改的理念和精神使得教师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中就得不到深入地理解和具体地掌握运用。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教改研讨活动,结果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只能束之高阁。

3.3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学校的教师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都相差甚远,虽然城市学校的情况稍好些,但是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认为课改理念多半不合实际,只有在上级听课时才组织一节“课改课”;虽然有部分教师课改新理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实施效果不佳而不得不“阳奉阴违”。

纵观语文课改十多年,最初的课改培训声势浩大,课改的理念也令人精神振奋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改的声势也渐次衰退,有着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为什么如此?除了大家一致认同的当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外,应该还有其他重要的瓶颈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那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得到一线教师普遍的认同和理解,尤其课改培训离一线教师太远,没有后续课改跟踪调研和对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再完美的课改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阁。由于没有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作用,没有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进步的课程改革自然是走不远的。只有自上而下没有深入到一线教师内心的课改往往让人认为只是走形式,所以导致一线教师用自己的形式再来对付上级的形式主义。

因此,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自下而上的推动,通过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多多“送教下乡”,也就是开展切切实实的田野教育研究,在中小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激发他们追求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行动,这样通过影响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而达到影响整个教育的效果,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逐渐有完美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