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8 16:1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篇1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抓住这一灵魂,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标这一要求,我们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备图----读图----说图----导图----填图----绘图”。

备图:教师备课要准备好图。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图、挂图、地图册、模型或教师板图板画等进行选择和制作教学用图;其次是在用图时间、讲解知识点及如何引导读图等方面作好安排。

读图:教师应将学生观察能力和注意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首先要弄明白地图反映的主要内容、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基本内容;其次是弄清图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等情况。

说图:说图是学生运地图用语言来形象地表述地理事物。动眼、动口、动脑集中参与,并经过地理思维用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图与文的转换。因此说地图是培养地理思维的最好方式。说图不仅要说出应思考理解的内容(概念、形状、分布和特点等),还要说出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内在联系性(规律、原理、成因等),而且要在地图上善于分析、发现新的地理问题,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导图:导图的过程就是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有目的有层次地分析,将“死”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活”的地理信息。教师要边启边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还可放开,巧妙诱导,激发学生大胆假设与猜想,再辅之以严密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同时导图语言要简洁准确,适时板书,有的放矢,以简驭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填图:填图既包括对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把握,也包括其变式出来的填空、选择与读图分析。填图的方式应多样,或地图册,或填充图册,或板图,或测试卷,其功能类似于目标检测,很具挑战性。这对于地理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学习更有兴趣、更有动力,对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在填图中会发现不足,会重返读图,查漏补缺。因此作好填图训练,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及其动手实践的能力。

绘图:绘图要求不必太高,或描其轮廓,或草图勾勒其大概。然后按要求将图中地理事物“对号入座”。绘图是实现文字向图形转化,是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绘制一定数量的地图,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记忆痕,强化记忆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能力。

二、把好“动脉”――地理活动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其认知水平重在感知,因此地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多设计适应学生需求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来做、动手来画、动手来拼、动身来演,使全身心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感悟。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听课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的每一节地理课,老师不是带领学生走进学习知识的课堂,而应该把地理课设计成一个个的活动,并利用艺术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旅游、去探险、去体验。让这条大“动脉”科学地有节奏地搏动起来,可以巧妙地对地理教学三维目标有效地优化整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联系“脊髓”――地理生活

地理新课程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即“学习有用的地理学”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倡导“处处留意皆地理,地理就在你身边”。同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使学生能产生满足感觉和自豪感觉,提升求知欲望。

地理生活即是地理课堂的“脊髓”,有了“脊髓”,大“动脉”里的“血液”才会鲜活。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活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 更好地落实中学地理教学三维目标。

四、组装“大脑”――地理试题

地理试题就像人的“大脑”,可以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的反馈。怎样组装这一大脑?重庆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张指出,地理试题的设计要做到:

1、找准切入点

我们的试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这样才让我们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2、抓住关键点

我们的试题一是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二是要抓住知识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这样才有利于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活情感点

我们的试题要充满亲和力。试题语言要亲切、优美,情景材料要活泼,地理图像要清晰、美观,要有艺术感染力,还要充分挖掘地理科学价值。我们可以用趣闻、漫画载情,用地理故事引情,诗歌、谚语表情・・・・・・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爱国热情。

篇2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

《主要气候类型》一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较多的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本条“标准”,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中涉及到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三,对每种气候类型,学生只要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的景观特点等。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教材,在“正文”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气候分布图。在“活动”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景观图,新加坡、孟买、巴马科、喀土穆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并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填表,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差异。在“阅读”部分呈现了“地球之肺”“热带草原的干湿季”两段短文。教材主要揭示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为学生学会分析地理图表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确定好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义务教育地理,知识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中国地貌概况、世界地貌概况、家乡地貌概况,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的相互关系。技能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理读图技能、地理信息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中的基础知识应包括: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景观。基本技能应包括: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气类型的分布,利用景观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中的信息,描述气候特征。

一位教师制定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该表述不全面、要求不具体,不具备可测性。可描述为:①记住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②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③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表。

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句,要有行为的主体(学生)、行为的条件、行为的结果。指向要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如“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行为条件),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行为结果)。”

2.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指向认知的内容和结果,后者主要指认知的思维程序,如地理概念“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方法与过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 ①通过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初步学会归纳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②通过对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学会归纳某一气候类型气温年变化、降水量季节变的特点。

篇3

相比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活动,学生在对应过程中的思考和互动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学生在构建认知时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工作.

例如对《磁体与磁场》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些情况: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对磁体和磁场有过认识,另外学生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有关磁体的感性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勾起有关指南针和磁铁等物品的回忆,切入学习主题:为什么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为什么偏偏是指向南北的?有没有接触过磁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一系列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让每个同学能畅所欲言.当然学生的已有认知是肤浅且离散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始认知的系统性探索和建构.磁铁为什么叫吸铁石?磁铁和指南针都是磁体,那么磁体有什么特性?两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路由“已知”导向“未知”,开启了知识探究的预热模式.

2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在实验中发现新知

兴趣是最能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喜好特点,思考有效激起他们兴趣的手段.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

例如,有关“磁体”的概念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器材,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认知磁体的概念和性质.这一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的构建过程,培养相应的自学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呢?笔者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实验的组织有不同的形式,效果也大相径庭,具体来讲,有下述三种方案.

2.1方案一:全封闭式

教师领着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做,一边讲解相关概念.这一做法完全背离新课改有关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彻底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被动地进行操作和接收,基本进程相当机械,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僵化,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

2.2方案二:全开放式

教师让学生全方位自主操作:利用器材能做哪些实验?怎样操作?怎样探索?有什么发现?所有的实验思路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组织.这一做法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也是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错误教学方式,因为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相关实验探究方法正处于形成阶段.课堂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安排下无可适从,实验操作目标意识缺失,效果不好.

2.3方案三:半开放式

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水平,设计活动单(表1),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结合上述活动单的阅读,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总结,最后逐步形成“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等概念和规律的认知.活动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实验探究方法尚未成熟的前提下的一种适当引导.这种引导将实验操作和学生的积极思维相融合,让抽象的物理概念以更为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在机械识记中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这样引导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式教育,活动单将实验探究的构建思路有序呈现出来,长久下去,相关研究脉络将深刻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使得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能逐渐自我构建实验,探究规律,因此这是一种良性干预.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更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所在,进而设计教学方案.例如,磁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场”的概念,学生因其抽象而在认知上很不适应,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难点突破.

3.1感性认知,导入概念

抽象模糊的概念,仅靠言语无法说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信息.这能有效匹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体验逐步进展到理性认知,以此作为学习难点的突破口.演示实验:磁体接近一枚被棉线拴住的大头针,大头针受到吸引而悬在半空;在中间用薄木板挡住,磁体的影响并未消失.什么原因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以形象化的语言对概念进行导入:“这种情况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拉着大头针,这只手的主人是谁?”磁场的概念成功引入.

3.2恰当类比,有效迁移

类比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处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类比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像上述内容中将磁场类比为磁体伸出的一只手,也可以和其他知识相类比,以实现点化疑难,拓展思路的效果.简言之,就是用学生熟悉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场”的存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这样举例:“我对学生很严厉,课间当我的脚步声传到教室时,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这说明我对所处的环境辐射出一种‘场’,什么场?”学生笑答:“气场.”一个形象化的类比让学生认识到磁场的概念.

篇4

一、引言

初中地理在整体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在实际中并不受到重视,很多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上,忽视了地理教学。但此种情况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得到了改善,素质教育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注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逐渐地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改革问题也暴露于出来,因此,如何解决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就成为了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内容层次不清

在素质教育下,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素质培养,这样的要求与以往单一型的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有着较大的出入,因此,以往的地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规划等都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求不相符。在以往的教学内容分配中,教师基本上是按照统一标准来进行的,并没有对内容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不同智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处于同一层次,学习好的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又会因为难度较高而掌握不了知识,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定位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确定教学目标,在有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目标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与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符。在定位目标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中考取得高分而服务,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此,不同的定位目标就给教育改革的实行增加了难度,进而影响了改革的推行速度。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进行评价是比较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价工作,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但就目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而且评价目标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程度开展的,所以说,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体现层次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此改革阶段,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同时教学也应有层次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加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内容的比例,同时还应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视觉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这一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基本都可以知道,当学生解决了此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知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吗?”这一问题稍有难度,可以满足中等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会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可以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在这样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知识,而且教师在对气候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可以针对最后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乱砍伐树木等人类一些不好的行为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然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维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鸦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来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视域下正在逐渐地被淘汰,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体验式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事物分布,能够掌握地理环境的规律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入地理世界,接受地理素养教育。

(三)丰富评价机制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对评价机制进行丰富,教师应将学生对地理概念、人文特征等内容的理解程度列入评价指标中,同时还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此来促使评价机制更加健全,评价效果更加良好。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做好改革工作,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来促使地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将逐渐成为教改的主阵地,而具备良好操作性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成为了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促进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笔者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初中地理教学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将地理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建立起个性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

所谓智能是指文化环境或社会环境下判断和评价个体解决难题能力、生产创产品能力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与逻辑相关的数理智能,具体指个体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第二,与言语相关的语言智能,特指个体理解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身体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能力的运用,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身体的良好控制、根据具体事件做出准确身体反应和合理运用身体进行情感表达;第四,与音乐相关的节奏智能,指人体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第五,与视觉相关的空间智能,指个体记忆能力、空间关系辨别能力;第六,人际交往智能,主要是指个体体现出的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据别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做出有关反映。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相关性分析

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有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每一条目标进行详细分解,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教学目标,从而发现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为了深入探析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相关性,笔者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中国的疆域》为例,按照《中国的疆域》一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对中国疆域图进行学习和辨别,将我国主要岛屿、海峡、邻国等标注在我国疆域空白图上。根据此教学目标,可将课程标准分解为熟练运用中国疆域图和通过疆域图辨别相应位置,此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

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笔者针对“可以利用地图对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进行讲解”的教学目标,从培养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等方面,根据湘教版地理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针对地理教材提供的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活动题和相关文字说明等内容,学生应以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作为学习重点,通过对此图的学习,掌握中国位置,并总结中国位置特点。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地理教学启示

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和知识对其以后的生活和生存具有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能再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重视相应学科学习。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个体智力情况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此阶段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但在其认知过程中仍以具体思维为主的现状。比如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麦哲伦环球航,或通过小知识竞赛形式,向学生询问麦哲伦航海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以及拓展其他实例来证明地球是球体。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其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可以制作我国行政区模板,开展我国行政区拼图游戏;通过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籍贯、家乡特征、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介绍个行政区名称来历、划分依据的课堂作业,实现学生语言智能的提升。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以其全新评价观、智力观和良好操作性的独特优势,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在促进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注重对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将学生空间智能发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