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1:06: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创新分论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新旧制度学派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关系的不同
理解
自从熊彼特( 1912) 提出“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论以来,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制度经济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理解。
以凡勃伦等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坚持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的观点,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动态因素。凡勃伦指出:物质环境( 技术) 决定制度,因而制度必须随着物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它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习惯方式。而这些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物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制度同过去的环境相适应,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天天都在变化的环境( 技术):制度具有保守的倾向,除非是出于环境的压迫而不得不改变,一般总是无限期地坚持下去。凡勃伦强调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但他并不否认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他认为,制度的创新一般会促进技术的进步,商业制度导致新技术的引进,导致新技术在私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基础上的
利用。
诺斯1973年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当然,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根据对交易费用大小的权衡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也就是说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的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诺斯通过对经济史中两次经济革命的重新解读,对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只有制度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源泉,充分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革命的决定性作用,他强调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才能提高私人收益,产权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时都离不开有效的产权制度。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并不否认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影响,认为技术创新对改变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都有较大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技术和制度是由某些共同原因所决定的创新过程。
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视角分析
就竞争性市场制度视角而言,市场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纳尔逊十分强调市场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他认为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制度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它的多元化是对付技术创新内在不确定性的唯一有效办法。
我国学者柳卸林也指出,市场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自发地培育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自组织过程。他认为市场本身便是一个创新过程,它能够自动地使企业或个人甘冒创新风险,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市场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国防工业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防工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把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实行军民融合,就是要建立军品与民品生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自成体系, 条块分割”的局面, 实现市场功能和计划功能的有机统一。军民融合,要求非军事专用的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把眼光转向更为广泛的市场,民用企业也可以更多地进入国防工业领域,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展开公平竞争。这就要求在国防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必须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科研生产领域,扩大军品市场的竞争范围和程度。竞争压力的增强和追求利润的动机会促使形成一个竞争性的环境, 大大提高创新的效率,从而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此外,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法人地位所带来的追求利润动机,还将促使其更多地将可以转为民用的技术通过自我发展或技术转让的方式应用到民用领域,而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蓬勃兴起,它们机制灵活、起点较高、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将其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国防工业领域,及时有效地为军工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弥补军事装备技术出现的断层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扩散,使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军民融合有助于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乃至整个国内产业界的技术创新。
三、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视角的分析
以激励性产权制度视角而论,激励机制的形成,依赖于产权制度的安排。技术创新通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系统,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供给或建立新的企业组织,这一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与创新有关的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离不开激励。正如布罗姆利所说: “任何一个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由此鼓励发明、创新和勤奋以及对别人的信赖并与别人进行合作。”产权制度之所以最能够给创新者以刺激,在于它直接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所有关系。因此,有关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之间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为激励创新主体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目前, 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主体资源总量不足且结构单一,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由国家投资并所有, 军工企业、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和个人仅仅是国防科技创新的直接生产者,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产权结构由一元结构向多元结构演进,可以充分调动各级投资者与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国防科技创新资源植根于整个社会。成功实施军民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不断调整国防工业企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明晰责权问题,把军工科研生产单位转变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军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提高国防工业的总体效益。国家依靠国防科学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国防科技的军民融合程度,这需要促进国防科技成果在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的交易和应用。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成本较高,国防科技面临较大的外部性。科斯认为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初始的产权界定就会影响交易效率,也就是说明晰的产权界定可以降低外部性和交易成本。因此,包括有形资产产权、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在内的产权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将给我国军工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根本而持久的激励,从而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市场困境和制度障碍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的,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军民融合不仅需要军民技术、经济兼容,也意味着体制兼容。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军事科技资源、军事科研活动相关制度安排与民用科技资源、民用科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如产权制度、配置机制、价格机制、科研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因此,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是一项涉及多因子、多目标、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第一,背景的复杂性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首先面临着制度层面的路径依赖。军事科技资源开发中的军民融合涉及到军队科研单位、民间科研单位以及政府的方方面面,相关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成为构建军民相容的制度安排的主要障碍。首先是军事科研单位由于在科研设备、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沉积成本和互补效应,军事科研活动更愿意在原有基础上投入人力与物力,而不愿改变让民用企业参与其中破坏原有的状态与平衡。其次是民间科研单位在市场体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民用科研单位未必能够迅速树立起军事科研的保密意识、质量意识、时间意识、服务意识。再次是政府在军事科技资源的军民融合上政府发挥着制度供给、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势必要求改变原有的决策方式、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
第二,主体的多元性
军民融合不仅涉及微观层面的军民科研单位,还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军队,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导致在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选择上以及在制度的运行上难以协调一致,可能面临着较高的制度寻找成本、设计成本以及实施运行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军民制度相容的实质是彼此体制、管理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制度趋同,同时涉及军队和地方现行科研资源运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适问题,即军队应借鉴、利用民间较为灵活高效的科技资源的开发、配置与使用制度,民用企业应能适应军事科研对保密、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军民融合不仅需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与调适,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需要修改或废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一些新的法律法规。
总之,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融合就是要打破军民分割的技术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融合的状况及其效率取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的效率。因此,军民融合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更是一个制度范畴,它涉及一系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它们的实施机制耦合而成的制度体系的变革。军民融合之所以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与军民有机联结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制度结构的变革能够推动技术
创新。
参考文献:
[1]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载[美]R. 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J].上海:三联书店,1991.
[2]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道格拉斯·诺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作为快递业,参加京交会能有何收获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电商与快递的深度融合
作为国际性的交易会,参展企业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国际上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等信息,以期把握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当然,对于有志于进军国际市场而且已经迈出国际步伐的企业,也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契机。
本届京交会安排了诸多的主题论坛及会议,如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平行分论坛、联合国服务采购推介洽谈会、中国快递行业发展大会、中国快递OTO商务洽谈会以及一些国别日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中国快递行业发展大会和中国快递OTO商务洽谈会。
在中国快递行业发展大会上,举行了中国快递服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EMS)与上海亿贝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实现战略合作;百世汇通与雅玛多(中国)运输有限公司实现战略合作;中国快递企业与广州荣邦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就《银联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战略合作;中国邮政、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天猫)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天猫开展自提服务实现合作;EMS与天猫就开展全面货到付款服务实现合作;顺丰速运与天猫就开展预约配送服务实现合作。
此次签约,对于快递服务的纵深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涉及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合作,有利于扩大快递行业与电子商务行业和金融行业等合作成果,实现强强联合,共谋发展,进一步提升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社会成本,便捷百姓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首届京交会上,9家快递企业和天猫实现标的为50亿元的战略合作,双方在2012 年“双十一”创造了10天内达到近2亿件包裹的处理量,日处理量突破3000万件。实际服务规模超过100亿元。今年京交会上,原有的9+1模式进一步扩容,合作企业进一步增多,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内容进一步加深,签约标的更是达到了200亿元。
如何做大快递“蛋糕”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各方的演讲。先看看DHL企业公共政策部副总裁兼主管卡斯顿·赫斯,他在演讲中认为,亚太地区是全球贸易的重心,占全部贸易的32%(2015年), 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7.4%,到2015年,预计全球40%以上的贸易来自环绕亚洲的三个三角区域。而谈到欧洲的趋势,他认为增长率一般,邮件、快递和包裹(CEP)收入呈现下降趋势。欧洲快递协会主席吉普·莫德斯在演讲中认为,变革是永恒的主题。他认为,欧盟委员会不断尝试消除欧盟内外的贸易壁垒,这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并对快递行业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还认为,三个要素:客户、客户、还是客户。一是快递运营商学会聆听客户,从而明白客户的真正需求;二是与客户建立清晰、明确的交流是极为重要的;三是在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满足相关要求的物流服务更受客户青睐。
国内快递企业如EMS、顺丰、申通、圆通和韵达、中通等企业也做了演讲。纵观全部的论点,大家一致认为,除了网络、品牌等之外,人才、科技、服务和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每个快递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如顺丰提出,将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中高端B2C市场,开出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方案”的药方以解决电子商务配送中的弊病。值得一提的是顺丰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方面,截至目前顺丰已经推出了系统对接、虚拟地址、客服专线、代收货款、电子运单、夜间派送、自动结算和安全监控等多项服务。
申通快递则认为,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有五个化,即平台更加虚拟化、支付全面网络化、信息传输电子化、服务更加专业化、发展趋于国际化。同时,申通快递还提出了快递公司面临新的技术和管理升级的五个化,即营销精准化、快递智能化、终端移动化、能力多样化和人才专业化。圆通速递在演讲中打出了“时效、创新、体验”的主题牌,并提出了以客户体验为导向,以承诺服务为目标,以诚信经营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服务理念。
韵达快递则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重点从人才、科技和创新三方面打造韵达快递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各地建门店、设仓储,发力最后一公里服务。科技应用方面,韵达快递将在全网络特别是北上广等枢纽分拣中心,引进和应用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化分拣流水线,全面实现快件的标准化分拣,促进企业的规范化操作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此外,韵达快递将继续推进管理、业务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在保持地面运输优势以及包舱的基础上,结合业务定位和产品分类,进行包机运作,向中高端拓展和延伸。
无论是签约还是演讲,快递企业通过参加京交会给自己一个拓展视野的机会,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光鲜背后的难言
这种交流更多地体现在业务层面,于5月31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快递服务OTO商务洽谈会”可谓名副其实。除EMS外,参展企业依次登台,展示各自的服务优势,阐述各方观点,以期达成合作。
在洽谈会中,顺丰主要着眼于国际业务,遵循“先优后劣”的原则,并强调,顺丰对网络服务区域范围的开通,是建立在客户需求建议的数据积累观测基础上,进行调研评估其开通的必要性。2010年至今累计的客户需求排名前七位的国家区域为: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泰国、越南、法国、德国。顺丰认为,欧美市场的市场成熟度高,进入门槛高,但亚洲国家的地缘与中国临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市场成熟度普遍不高,市场空间相对较大,故作为首先开拓的区域。从2010年开始,顺丰速运开通了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美国主要州的收派服务。
申通、圆通、韵达则主要从服务电商发展角度介绍了各自的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圆通新龙的动向,易通电商物流平台、客户端系统、移动客户端自助系统、仓配一体服务构成了圆通服务电商的新利器。特别是仓配一体服务方面,圆通全国现有仓储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日处理订单能力25万单,由原IBM技术团队开发的专业WMS系统,来自大型电商企业和专业仓储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运营团队有效整合圆通速递资源,提供高性价比的配送服务。韵达快递强调,韵达拥有诸如联想、复星等强大的投资财团,以强化仓配一体化机制、会员制营销模式、仓储管理及科技发展为依托,构建的庞大网络平台同社会优势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创新,构建物流大平台,开辟发展新领域。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缘起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认同和实施一种新的学习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我国研究性的学习最早见于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是指“普通高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1]。它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提出来的,并且作为必修课列入高中教学计划。大学教育不应该像中学教育那样把学习作为唯一的任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把科学看作尚未穷尽、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并不舍地探求”[2]。大学教学的本质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平台研究”(项目编号XJKO11BGD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423000湘南学院 党委办(陈莹花);423000湘南学院 思政部(龙井仁、李思颖)
握、占有和交流的基础之上的,让大学生通过研究来进行学习。大学生学习的本质是研究,让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旨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雅斯贝尔斯提出,“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潘懋元先生也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初中等学校教学过程不同的一个基本特点。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与教育其他阶段的教学过程相区别的教学原则。
2003年,国家教育部以“质量工程”为龙头,开始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随后也纷纷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重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但精品课程主要展示的是教师的讲授内容,大多像教学表演,鲜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就较难吸引公众的眼球。
2004年,教育部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现代高校教学改革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立足于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让大学生确立新的双向、主动、探索、研讨式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方式,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始引起重视,一些高校开始着手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2007年至2010年,我国许多重点大学开展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出了基础学科实验基地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式等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闯出了新路子,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质的提高。这些实践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存在缺陷与弊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学生系统学习的陋习,不太关注学习方法,不重视大学生用有效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深入,参与度不高。许多地方院校受传统教学习惯影响以及教学资源、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仍然采用灌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粉笔加讲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活、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推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任重道远。
2010年以后,数字信息技术,网络传输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快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搜索引擎方便学习者快捷获取信息,先进通讯工具为知识传播、共享提供空间,网络聊天工具支持学习者“在交流中学习”。许多大学生掌握了网络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查阅资料,能从非正规学习中获得大量信息,课堂已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同时大学教师也可运用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赋予大学生崭新的学习形式。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开放、交互、共享为特征,要求大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但学习技术先进,且学习方法高超,学习效果优良。高校应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大学生使用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把网络传递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与交流。
现在,我国许多大学不但从实践上推行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而且从理论上概括总结这种学习方式。有学者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真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探索性,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方法”[3];有的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理念,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不是某一门课或某一学习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战略。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它体现在大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课外项目研究中,学习过程侧重探究未知事物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
综合专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我们认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重大变革,体现了研究与教学统一的思想,这种学习是大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也是大学生由学习科学知识向发现客观真理转变的过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提倡知识能力并重,崇尚整体全面发展,强调学科理论实践实证,注重人格完善的学习。可以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未知事物,达到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把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即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究未知事物进行研究和学习,并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第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念是,使大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学会研究、追求真理,鼓励大学生用“研究”方式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他们全面发展;第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问题、课题或专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项目开展研究和学习,养成科研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五,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类型或方式。根据大学生从事学习的渠道与途径,可分为“专门性学习”与“渗透性学习”两种。“专门性学习”是通过设置“研究性课程”来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渗透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强调师生互动,凸显研究创新。根据研讨项目是否有固定答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半开放式准探究学习”和“全开放式真研究学习”。前者一般是规定一定的程序让学生去发现早已存在于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后者是要求学生对开放型项目进行分析创新,找到未知答案,或要求学生去发现、寻找有关结论。根据探究材料不同,还可以分为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发现和界定问题,提出理论假设,搜集资料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性涉及对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其主要方式是“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和“行动参与”等。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中,学生主要依赖教师获得知识。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前,升学是他们的学习目的,在应试教育中,接受性学习方式发挥了重大作用,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忽略了。其实,探究有利于学以致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只有亲身探究才能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才会拥有真正属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无论任何教育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在大学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因为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7万人,10年间增长了460.4%。研究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1080人发展到2007年的418592人,年均增幅为15.64%,其中,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002人,年均增幅23.41%,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2012年我国研究生数达584416人。现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众多顶尖名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在校大学生的急剧膨胀,导致高校师资力量严重欠缺、学生宿舍严重不足、教学设施捉襟见肘、教学管理制度缺位,评价体系滞后,人才培养质量降低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能在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在教学上形成新特色,在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闯出新路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需采用大班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要特别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强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由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高标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倡知行统一、“多闻”、“多见”,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世界一流大学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提升人才质量的突破口,特别重视实践、实习、实训,精心引导学生考察、调查及撰写报告。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需吸取传统经验并与国际接轨,注重学习,突出实践。高校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考察人才规格,注重德才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要求,适应国内外社会发展新趋势,开放灵活科学办学,使培养的人才素质好、有特长、拿得出、用得上。很显然,实践性教育、研究性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校只有构建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体系,把研究性学习注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突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措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教育及大学生的学习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不如说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人才需求不如说是经验的需求。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在选拔聘用人才的时候特别注重行业体验,都要求应聘者气质佳、素质好、用得上。而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级、考证、考试,争取评先、评优、评奖,他们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浅,职业素养缺乏,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可能与职业要求相脱节,难以适应从业需要,用人单位就会拒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社会阅历、职业素养、工作经验虽然需要积累,但并不是什么难以获得的东西,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打造。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专业要求、行业特点,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以课程为主线、应用型实践性适用性强的教学体系,把调查研究、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科技创新等融入教学计划中,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办学思路抓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拓展大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
4.大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经过中等教育的锤炼已拥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再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洗礼将会掌握宽厚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生虽然还存在冲动、感性等心理因素,但他们思想活跃、观察仔细、记忆力好、创造欲强。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完善个性,他们敢说敢干敢闯、思维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控制能力,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机会和指导,他们就有能力选择项目、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完成研究。高校要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这些潜能,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勤动手,重实践,多做实事。这样,大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技能,保持健康心态,锻炼提高自己。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现途径
1.强化自主学习
高校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为国育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客观上要求克服传统教育弊端,强化研究性学习,让大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工艺品,教学采用“填鸭式”,接受性学习是主要方式,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听课记录,鲜有自主表达机会。现在尚有人认为“研究”属于专家的事,大学生没有研究能力,没有必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这种教育观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谈不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需在制度层面保障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建立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大学生学习自由。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发展,保证他们自觉利用学习资源,自愿选择专业,自由决定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以记忆理解知识为基础,倡导自主式学习。强化大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领悟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高校要特别重视教师的积极引领。在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要遵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研究、探讨、实验、调查、观察,引导他们积极学习、自主研究,锻炼他们,培养他们,尊重他们。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开拓眼界、创新知识。大学生要主动学习,不拘泥教材书本,不迷信专家权威,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萌发创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2.崇尚开放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变成强化训练、死记硬背的工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很少交流,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种状况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滋长他们的厌学心理,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代大学生必须抛弃这种学习,弘扬符合研究性学习要求的开放合作学习。
开放合作学习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与封闭式学习相对立的学习方式。它平台广泛、方式多样,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开放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挣脱僵化的教条,用开阔的思维分析问题,凭开拓性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教师授课前,大学生必须自主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运用现代媒体多方了解相关信息,带着问题参与教师的教学,主动地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外,还要求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信息,完成课题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等。开放合作学习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鼓励大学生向社会学、向他人学,“不耻下问”、“不拘一格”、互帮互学。开放合作学习有利于大学生取长补短、豁然开朗,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认同感,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正如洪堡所说:“人的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充实和繁荣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离开与他人的协作,将会一事无成”[4]。
3.精心引领学生
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扮演好引领角色。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强调实践经验与研究能力。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科学学习,指导他们开展研究,训练他们多种技能与能力。仅把教学目标限定为传授知识、不关心学生个性发展、认为学生没有研究能力、科研只能依靠教师等观念,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目标,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背离。有的大学人才培养之所以缺乏创新力与发展力,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研究性学习氛围,缺乏教师的精心引领。诚然大学生的研究水平或研究成果不太可能达到专家的高度,但他们热心科研、渴望学习,如果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大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拥有研究能力,大学生就会成为创新人才。
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好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愉快地、探究性地学习。在引领学生中,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尊重和充满自信。要想方设法激励大学生,欣赏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根据情境调整教学策略,理性监控教学过程,帮助大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科学理解知识,顺利探究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精心引领学生,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适当,能使大学生“迷途知返”或“豁然开朗”,大大提高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效果。《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就是说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不要牵制、压抑学生。引导学生,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轻松愉快;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益线索,引领他们把握主旨、处理信息,与他们一起学习探究,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激励学生辩证思考,以启发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思想。
4.践行教学研究观
高校的教学与研究紧密相连,互相促进。教学是对研究成果的认识和运用,科研为教学提供丰富内容。大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手段,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涵盖师生相长、互相学习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观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研究观中,“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研究、创新过程,它启发师生产生新思想,引领师生创造新成果”[5]。这种新型教学研究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注入研究性元素,大力培植学生的研究习惯、兴趣、能力,形成研究氛围。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要让知识授受活动转变成师生共同合作的探索活动,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激发大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指导他们设计课题、完成研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要以课程核心内容和前沿内容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让大学生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支持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深入探索。
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用活“讨论”法,创新讲授法。在教学研究观看来,“讨论”本身就是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形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巧设问题,采用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观点和思想,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思维训练。教师要努力创新讲授法,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有的放矢”,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感染力强,还要注意穿插课堂提问、讨论,多与学生交流。5.善用科学思维
落实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大学生摒弃以往应试教育形成的“接受式”学习陋习,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品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善用科学思维,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有研究的“问题”,掌握“研究”的方法,具有“研究”的思维技巧。
科学思维不是发散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的简单综合,是它们的有机结合与创新,它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借鉴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特别注重创新的新型思维。科学思维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简单线性思维,它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全面、发展、联系地分析研究问题,尽可能使结论或判断客观公正。简单地说,科学思维就是奠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并经常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大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注重调查研究,以科学世界观作指导,运用发散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批判性思维技巧,能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修正自己的论点,会全面地学习理论、客观分析项目、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在注入科学思维的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需要坚忍不拔地执着追求,理性地设计方案、提出假设、判断前提和进行逻辑推理,不仅要学会思考问题,而且要更好地思考问题,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城.略论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7).
[2]张立娟.理念视域中的大学之“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