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29 11:06: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篇1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篇2

(一)自卑型:他们平时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二)放任型:他们平时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学习成绩差。

(三)戒备型:他们平时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

(四)狂躁型:他们平时言行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五)少年老成型:他们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幼小的心灵早巳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往往说话、办事与年龄不相称,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总体上,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分手后依然要象以前一样关爱孩子

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初现感情破裂而无法继续一起走下去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适当的机会,两人心平气和,或单方家长以一种比较轻松方式将这个决定告诉孩子,并说明父母的分开并不意味着停止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始终是父母心中的宝贝。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孤独和不幸的。浓浓的爱意和亲情可以减少家庭的破碎所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离异的夫妻双方心中都有结,大都不能像朋友一样交往,有的家长见丫面不分场合随时发生口角,甚至当孩子面说对方的坏话。这样,就变本加厉的加重了孩子内心的阴影,这会改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导致孩子疏远父母。所以,在孩子面前美化两人关系很有必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可是他们还是好朋友。孩子应该是父母共同拥有,不是哪一方拥有抚养权就归属哪一方的所有。因此,无论父亲或母亲,虽然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都应该尽量多抽空多陪陪孩子谈心聊天。这样可以促进与孩子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谈天教育孩于一些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的爱心。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善恶,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人才会拥有许多朋友,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不会孤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不一定不幸,只要有家长的爱心给予、有良好的教育方式,那么你的孩子同样会拥有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的幸福。

三、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中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伴。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四、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化解孩子思想上的死结

年少的单亲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家庭的余宗不同,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五、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孩子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六、科学的教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1-02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由于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其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也呈现出畸形的状态。从教育的角度看,良好的教育会给这些生活在特殊环境的孩子以良好的引导,否则,容易产生性格方面的缺陷,甚至成为双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这是越来越多教师发出的感叹,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无论贫富贵贱,归根结底是一种残缺式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的坍塌、家庭职能的削弱,往往对其子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伤害。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亲或者母亲角色的缺失,使他们较之来自双亲家庭的学生来说在成绩、行为、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差异。通常,单亲家庭的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弱,很敏感。他们的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愿意老师和同学问及家事,不愿意家长去学校见老师。他们对于老师的批评通常不会直接出言顶撞,也不会主动的诉说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他们既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现状。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不过度依赖他人,但从感情上极度的渴望亲情和温暖。由于单亲家庭是一种残缺式的家庭,单亲家庭的教育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许多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由于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管教,使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逐渐对道德规范的正确认识产生了偏离,或者是明知是错误也要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他们时常浪迹在网吧、游戏厅、歌厅,甚至深夜不归。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容易受到社会消极的评价和影响,为家长和老师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1.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然而,单亲家庭的教育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家庭环境的复杂性,使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因而,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较差的教育环境之中。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家庭的破裂,相当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切肤之痛使他们无法自拔,便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了孩子,要么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要么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管理,没有尽到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其放任自流。相反,也有一部分父母由于失去配偶后将全部的情感都倾注于孩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方法上走向了极端,其结果必然导致孩子的个性的完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

2.社会带来的舆论压力。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的学生仍然被视为另类,在同学之中仍然被认为是特殊分子。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偏见,直接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社会轻视,常常有一些人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甚至刻意地歪曲事实。他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说他们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这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很自然的给单亲家庭的学生内心投下了阴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加自卑、更加忧郁、更加孤独、更难与人相处,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不良的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正常的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单亲家庭的父母应注重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强烈。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正确的教育方式,粗暴的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沉重的负担。然而,单亲家庭的家长因为不能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其子女往往会感到非常的担心和内疚,所以很多家长会比较极端的在其他方面过多的补偿孩子。也有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婚姻的失败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对其子女要求过高,希望其出人头地。这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由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普遍比较孤僻,单亲家庭的父母更要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生活,注意与他们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增进双方的感情。同时,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地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既重视硬件设施,也要重视软件建设。

2.教师应给予的更多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内心往往比较孤僻并且比较脆弱。这就需要教师的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这种关心和呵护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发自教师内心的一种热情,并且这种热情也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如果教师的热情并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表面功夫,敷衍了事,往往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使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应该对班级的情况全面的了解,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的学生多数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教师不要轻易的打击他们,要用心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同时不能失去耐性。单亲家庭的学生,本来拥有的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家庭的爱,家庭的不幸更易导致他们的自卑,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在行为表现上采取极端的方式。他们更多疑易怒,更容易和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他们厌恶学习,自暴自弃,常遭孤立。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头疼的。然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接受和对待他们,更多的从生活中、学习中去关心和鼓励他们。

3.社会的歧视观念应得到转变。在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认为夫妻应该白头偕老,离婚对于家庭来说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也有很多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的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价值观念会受到影响和扭曲,甚至素质低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在这种带有有色眼镜的背景下生活,会因为家庭的不完整感到羞耻和自卑,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所以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会对老师、同学隐瞒父母离婚的事实,极力地隐瞒家里的状况。单亲家庭的子女并不仅仅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更是社会的一份子,全社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社会要营造一种积极的舆论氛围,使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再受到舆论的压力和困扰。社会应该积极地宣传和引导,鼓励大家给予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包容,使单亲家庭的学生也能在相对宽松、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只有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相对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来看待自己、并且适应了单亲家庭生活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来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林曼峰.论中学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谢朝艳.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及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4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家庭归属感是指个体对家庭这一组织的认同和关联程度。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家庭归属感包括生活依托,安全温暖,感激自豪,责任承诺四个维度。单亲家庭是指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者未婚所形成,有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和分居式单亲家庭之分。龚高昌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具有如下特点:①单亲家庭年限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以3年为间隔,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归属感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U”特点。单亲家庭原因类型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低,丧偶式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最高,其次是未婚式,离异式最低;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存在显著的单亲家庭结构类型差异,单亲母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显著高于单亲父亲家庭。②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家庭归属感高分端和低分端人数分布最多,都显著多余双亲家庭。家庭归属感低的中小学生,也是那些逆反心理强,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弱的学生,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归属感,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正常家庭教育子女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小孩既需要母亲的呵护,也少不了父亲的关爱,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现实情况是单亲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又如何提高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家庭归属感呢?

一、播下爱的种子,为孩子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乏的是爱的安全感,怕爸爸(妈妈)都不要他(她),怕被人欺负而没人为他(她)撑腰。“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时刻担心母爱(父爱)随他(她)而去。因此,单亲的父母更需要呵护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多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让他(她)们时时刻刻体验爸(妈)的爱。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另一方,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她)永远是爸(妈)的孩子,爸(妈)永远会爱着他(她)。

而对于许多单亲家庭来说,家庭气氛的营造却是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单亲父亲(母亲)要么因为工作、生意、人际交往等原因,无暇照顾、关心、教育孩子,造成父子(母子)之间交流少,家庭气氛淡漠;要么父亲(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唯恐对孩子关心不够,过于疼爱孩子,竭其所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可这种过于饱和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是正能量,可能造成孩子精神负担过重,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逆反。

因此,单亲爸爸妈妈们,不能把孩子当成累赘,也不要把孩子看做唯一的希望。多沟通、多交流、多一起做喜欢的事情,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播下爱的种子,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家庭气氛。

二、别把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归因于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出现,固然是不幸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单亲家庭负面的一面,看不到正面的一面。家庭是给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单亲家庭却成为了他们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原因。许多单亲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经常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确的思想。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要是有他爸(妈)在多好”“他爸(妈)怎么狠心丢下他呢”“要是他爸(妈)在,怎么会成这样呢”“孩子现在的这样子,都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原因”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蒙上消极的阴影。殊不知,对于许多离婚家庭来说,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许会更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一定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一样的温馨安全。其实,就像许多正常家庭,爸爸或妈妈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也是非常少,单亲家庭其实也只是心灵上的不同。

三、忘掉过去,更不要把以往的恩怨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

这一点是特别针对于离婚单亲家庭来说的。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希望孩子与另一方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躲避对方。有的有意识地贬得对方,说对方的坏话,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责任心,不要你和妈妈”“你千万不要学你爸(妈)的样”之类的话。殊不知,尽管孩子是由你抚养,但他(她)不属于你一个人,他(她)需要的父亲和母亲,他(她)希望自己并不比其他(她)孩子少什么。

失去安全感是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打击。因此,离婚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她)永远不会失去父爱或母爱。只有有了安全感,才会有家庭归属感。让他(她)感受到虽然他(她)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他(她)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她)不必担心什么。但现实是,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因为这需要和一个曾经带给过你创伤的一个人的合作、协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小孩最大的财富,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不仅仅是大人的事,也是孩子的事情。因此,离婚不仅是父母的决定,也要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她)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四、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是培养单亲家庭孩子家庭归属感的最佳途径。同甘共苦,相依为命,共同支撑破碎的家庭。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固然可惜,但不能因此就格外地娇惯他(她),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面对家庭的各种困难。困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是孩子难得的一份经历,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家庭负有重要的责任,使他(她)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

[2]Gaochang Gong.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4,8:449-454

[3]Schlesinger, B.One-Parent Families: Knows and unknowns.Social Science,1980,55(1):25-28

篇5

2.1 家庭生活

2.2 学校生活

3 优化单亲家庭幼儿教育的对策

3.1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2 协同父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 关注幼儿的人际交往

3.4 帮助幼儿融入班集体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已日益普遍,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问题也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单亲家庭幼儿成长得很好。作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切实地从以上几方面关注孩子的身体和 心灵的健康成长,让单亲家庭孩子的童年没有缺憾,让孩子的性格形成步入正轨,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篇6

1.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说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业上缺少辅导”。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难以保证,有的染上了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出现了行为偏差或性格扭曲,这些统称为留守儿童问题。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只要家长、监护人(即孩子的代管人)和班主任齐抓共管,定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目前多数农民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于是农民工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然不放在心上。班主任平时只能见到孩子的监护人,班主任在平时的家访中要让监护人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责任。如果是祖辈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孙辈不能溺爱,要在生活和学习上严格管理;如果是亲友监护,一定叮嘱他们对孩子要“视如己出”,倍加呵护,一旦出了问题就“出力不讨好”了。班主任还要抓住农民工回家过年这一难得的机会进行家访,让身为父母的农民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叮嘱他们平时加强与监护人及孩子的联系,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写信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状况等,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这种“遥控”的方式使得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思想行为等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除了督促家长及监护人尽职尽责外,班主任还应该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此外,班主任最好建立关于留守儿童的三份档案:一是个人档案,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二是监护人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如何管教孩子等;三是父母档案,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的联系沟通情况等。围绕三份档案常观察、常家访、常谈心。

通过上述做法基本上保证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和学校关爱的环境之中,以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2.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子女。有统计显示,单亲家庭子女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和心理疾病发生率。单亲家庭的子女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身心发育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调控,有的情绪低落、自尊心不足、行为猥琐;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好斗和富有攻击性。有人认识到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弊端,就借助于重组家庭来解决,但事与愿违。对单身父母来讲,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于孩子来讲,有的认为继父或继母取代了父亲或母亲的位置,才造成了父母离异,于是诱发了悲哀、愤怒甚至反叛心理。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后的孩子更加感到孤单、寂寞和无助。因为此时的家长比原先单亲家庭时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少了。

怎样才能克服单亲家庭子女的孤单、寂寞、悲哀、愤怒、反叛等不良情绪呢?应该做到两点:

篇7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Students' Education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YONG Zhimei

(Yangzhou Tangwang Middle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ivorce rate of increase, and the frequency of accidents, more and more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iving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was put on the agenda. In conjunction with years' work experience, focuses primarily on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e child's personality type, and how to effectively seize the child'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ive education in order to truly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 warm and happy; develop courage; good atmosphere; develop self-confidence; capacity-building; call

1 问题的提出

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类学生往往易冲动好幻想,经常逃学, 对生活、学习玩世不恭,给学校带来了较多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理论基础

《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3 分析问题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呢?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 父亲是孩子心中的太阳,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享受着母爱浇灌和父爱呵护的孩子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生活在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像一棵营养不良的小草,脆弱而又敏感,时刻有一种自卑感伴随左右。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寡言少语,敏感多疑,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认为一定是别人因为他们是没人要的孩子而欺负他。他们不愿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家庭和双亲。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男主人或女主人亲生的,没有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自然就缺少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密感。 如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忽略孩子的这一种感受,忙于生计,或者被表面上的假象所迷惑。如继母在父亲面前对他表现的特别亲热与关心,而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对他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刁难。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里没有自己的朋友,内心异常孤单,无人可以倾诉,独来独往,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

茫然失措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信和远大目标,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能确立生活的远大目标,树立必胜的信心并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去奋斗。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足够的信心,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茫然不知所错 。

逆反和破罐破摔型。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认定:在别人眼中,我是最差的, 他可能就会有破罐破摔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反正你们认为我不学好了,我就这样了。同时过分的严厉和过于溺爱也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

4 解决问题

那么,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出现的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孩子所信赖的“老班”,该怎样展开我们的教育活动,给这些绝望的心灵注入希望的甘泉呢?

第一,与家长共同努力,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快乐的生活环境 。作为班主任,有时候还要充当家长的临时协调员,客串红娘等角色。如有时我要把家长从外地请回来,跟他谈谈他的孩子目前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提醒他多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俩人之间因为种种原因达不成妥协,这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讲明无论发生什么事,抚养教育孩子都是他们的义务。甚至有时,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的成长出发,劝告那些还处于单身状态的家长重归于好。在学校里,在班级里,作为班主任更是把单亲学生当作需要细心呵护的瓷器,在班上开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号召大家都来帮助他们,给他们关心,给他们爱,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作为班主任还应该经常与他们谈心,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的自信。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应在平时多观察他们一言一行,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后辅导学习,多举办“我能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 ,多样形式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 让孩子尽可能在班级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从而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第三,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在给孩子赞扬的同时,也要有意的让他们接受挫折的锻炼。人的一生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单亲孩子可能会比正常家庭里的孩子要遭受更多的磨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正确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正确的接受失败,积极的去生活去学习。

第四,培养孩子树立高度责任感。 科学家分析证实: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思维定势。应该从小就鼓励并指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育他们勇敢的承担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平常的学校生活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完成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家庭生活中,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孩子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完成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同时,及时的给他们微笑和鼓励,号召全班向他们学习。从而让他们明白每一个人都必须充当一定的社会的角色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

第五,号召全社会一起来关注单亲家庭的教育,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谈不上家庭对他们的严厉要求,在精神上找不到寄托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目光瞄向社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是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在学校里呆上六天不抵在社会上呆上一天。关于这一点,已有很多惨痛的教训, 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齐抓共管,才能有一定的实效。

5 效果

笔者把自己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教的单亲学生中,没有一个走上犯罪道路,绝大部分同学考上了高一级学校,有的甚至考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深深的感到:单亲学生的学校教育真是太重要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6 结束语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艳阳,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皓月,给他温暖和慈爱。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都比离婚父母本身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

可是,孩子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你。请伸出你的温暖的双手,用你火热的心去关爱他们吧!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篇10

所谓“单亲家庭”又叫“不完全家庭”或“残破型家庭”。是指丧偶、离异、父母不双全的家庭,亦指子女与父母或租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4】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淡化,加之封建意识残余作怪,就会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其中离婚是诸多社会问题的其中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中,全国出现了110多万对离婚者;“”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离婚人数达到180多万对;第三次离婚是在90年代初。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攀升的势头。

一、单亲家庭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单亲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几类: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或失地农民,多属这一类;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当,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基于上述几类不同的情况,单亲子女的心理特点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自立自强型。这种类型的单亲子女,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因为突发伤病造成单亲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其家庭结构变化多是由父母离异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别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同时还伴随着对老师和同学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

三、应采取的措施

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照顾爱护都往往顾此失彼。这些孩子普遍认为,他们失去家庭温暖。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让他们感到温暖,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对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建立家长联系卡,这样才可以实现共同管理目标。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2】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时常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间。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2】

4、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的疏导迁移和沟通,使学生在适当时机极限催化最佳时机心态异化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最佳选择的自我内化方法,使学生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是孩子生存的第一环境,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是孩子赖以生活、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气氛又是衡量家庭环境的主要标志。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单亲家庭子女的父母要重视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果必须外出务工,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管理孩子,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2、重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父母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家教能力和水平。【1】

3、良好的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保证。学校和教师经常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三)社会方面

过渡语……

1、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2、多看、多听、多做,动员全社会,让大家都认识到这一代学生的教育问题,净化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

3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鼓励其融入社会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互相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四)加强学生层面的教育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味地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抓住每个学生学习的渴望激发他们学习得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单亲学生更应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力量,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欢乐、幽默、风趣的小天地,让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传授基本的自理技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为此,教师应特别传授他们一些自理技能,以使他们自立时能少走弯路,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如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

4、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会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害。对此,教师应该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现实,一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以德为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德育进行改革。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德育所影响的人也将在社会中生活。教育者在德育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树立发展性德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德育过程中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成功感、幸福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人生点拨,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唯有如此,小学的德育才能收到实效,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才是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

总之,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当联手,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本质属性,关心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和体现。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关心爱护好单亲家庭的子女,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只要我们对单亲孩子付出更多科学理智的爱心,这些孩子就一定能够顺利成材,成为有理想、有报复、意志坚强、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5:146-158

篇11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认识、情绪、情感、学业、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全家庭的孩子存在较大差异[1]。这给社会带来了不少压力。据国家青少年犯罪调查组证实,青少年犯罪有不少比例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离家出走、流浪、自杀等事例中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通过对我院354名学生的调查,我发现有29名学生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占学生总数的8.19%。在这29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思想道德和学习成绩优秀;有6名学生成绩一般,不善交流,性格内向;有21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常旷课、逃学或者迷恋上网。

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道德方面与完整家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探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情感薄弱。

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缺位,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家庭亲情和温暖缺失,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他们往往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以至于萎靡不振、破罐破摔[2]。部分单亲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生活中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多疑、戒备心强,听不进别人的劝导,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从而容易形成情绪的强烈波动导致情感上格外脆弱。单亲大学生受其家庭的心理创伤,在情感方面一般会表现出痛苦、自责、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冷漠、逃避等心理特点。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他们在群体活动中的交往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必然会对单亲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3]。

2.心理逆反。

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的孩子,从心底里有一种被抛弃的屈辱感,部分大学生表现为对社会有对抗情绪,难以与人合作,由此产生种种心理障碍。这种认知失调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很容易诱发各类心理问题,形成各种人格障碍,包括型的人格,甚至导致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尤其是第三者插足而造成家庭离异的。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往往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3.行为偏激。

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单亲大学生对社会、集体、他人,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也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家庭的打击和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容易远离集体,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激。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对父母的憎恨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仇视身边的人,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报复心理,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因而吵架、斗殴等社会不良现象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

4.心态消极。

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郁郁寡欢,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和谐的经历,单亲大学生大多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有烦恼自我承受,不能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表现为任性、自私、无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征。有些单亲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烦恼无从发泄,遇到问题缺乏信心,往往选择自暴自弃或自我发泄。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我们教师应关注以下对策。

1.给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点温暖。

单亲孩子的爱的天平是失衡的。他们心中非常渴望爱。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经历过一段郁闷伤心,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的时期之后,通常会进入一个极度渴望被关注的阶段,尤其是在步入新的大学生活的阶段。我们要用爱心去陶冶,使他们领略人世间的可贵情感,在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在学习上耐心地加以辅导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还是有人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如学生的生日,春节,中秋节等,我们给学生送去温暖的话语,节日的惊喜和特别的帮助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立心理咨询投送箱和单亲学生档案。

倾吐、发泄是心理的需要。我们要给学生一些倾吐、发泄的驿站。可以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建立心理咨询投送箱既可以帮学生切实解决心理困惑,又可以免去他们当面叙述的尴尬,使他们畅所欲言,打开心结。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深入调查单亲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摸清单亲大学生的家庭状况有助于对学生的深入教育。我们可通过一些表格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家庭状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平时观察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深入谈话,主动与亲人联系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再将了解的情况记录下来,建立比较完善的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而为下一步开展帮扶工作打下基础。在进行帮扶教育时,要重视方式方法,兼顾学生敏感的自尊心。

3.用肯定、尊重和集体生活点亮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我们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对单亲家庭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向师性”,关注学生主体,又要懂得学生的独立性,在民主型教育与管理中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还要为单亲学生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创造条件,通过集体活动的合作,让单亲学生积极参与,在合作中得到帮助,满往需要[4]。单亲家庭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而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即使没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如可安排他们为班级同学发送信件、布置联欢会场地等,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对他们的需要,体现他们的价值,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出生活的自信,在活动中体现其价值[5]。

4.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勇于承担责任。

由于这些学生生活中缺少亲情,周围的亲人都容易把他们当成弱势群体,在生活中对他们过于宠溺、过多娇惯,对他们应该做好而没有及时按质按量完成的任务加以人为的“包容”,这会让他们形成惰性和依赖性[6]。而且,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对社会、对家庭不可能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对自己也没有正确全面的评价,同正常家庭学生相比,他们往往更加缺少辨析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有意让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和参与班级和家庭的某些决策,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责任感,甚至有意给他们创设勇于承担责任的事务,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他们尽到自己的力量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和勇敢承担责任时,及时地给予他们微笑和鼓励,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5.社会重视,家庭关注,全方位共同努力。

单亲家庭的学生,多数心理会发生种种异常,喜怒无常、悲观失望、心理压抑、易发怒、烦躁、固执己见、敏感而离群,甚至行为上表现出极端的现象。因此,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应负起教育责任,家庭,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综上所述,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是任重而道远的“爱心工程”,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注意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辅导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7]。每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这项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帮助这些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度过人生的低谷,迎接高处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聚焦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华就业网,2004.6,2009.10.

[3]刘刚,齐宪磊,李守仁.浅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94-95.

[4]徐晶.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的模式构建――交往实践[J].新西部,2008,(18):148-149.

篇12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58-02

一、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现状

单亲家庭指的是父亲和子女或母亲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生存组织(破损的核心家庭),即单亲家庭是由于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其孩子组成的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女的自由选择。而由于离婚案件的增多,单亲家庭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单亲家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也成了单亲子女的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家庭环境的急骤变化远远超过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甚至给子女一生带来精神创伤。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而心理失衡又导致不少单亲子女走上犯罪道路,致使单亲子女犯罪率高。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5%以上。

因此,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许多家庭对此不知所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指导或辅的机构组织。对我们思想品德教育者而言这更是一个亟待用心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单亲家庭子女的品德教育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决对策。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表现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孩子的品德、行为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忧郁型:多数单亲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喜欢独处,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自己孤独的城堡里。

第二,散漫型:处于无教育和无监管能力的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其行为往往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经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第三,多疑型: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学生和重组家庭的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信任,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

第四,霸道型:由祖辈哺养,或因过度溺爱,或因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由于缺少管教,或过度被溺爱,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自我为中心主义心理强,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意识淡薄。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单亲父母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许多夫妻在离婚后,双方出于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对孩子的抚养责任相互推诿,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虽然将孩子的抚养权争于名下,但因忙于工作、交际等而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爱。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坏人接触走向犯罪。

(2)单亲家庭对子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有的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使得许多离异家庭子女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容易走向犯罪;有的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或生活压力而工作倍加勤奋,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顾不上教管孩子,这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有思想压抑和行为退缩的表现;有的单亲家庭不顾子女的实际学习能力,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

(3)家长不良言行对子女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离异家庭的家长,由于本身形象欠佳或有不良嗜好,赌博成性、或作风不检点、或脾气暴躁,动辄打人骂人。其言行极易成为孩子们消极模仿的对象,从而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和品行。

2.学校方面原因

(1)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一般多注重整体的管理而忽视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以致后来有些孩子因为在家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温暖,便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产生厌恶。

(2)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每个中小学校开有思想品德课程,但课程大多是为了应试而忽视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思想疏通、心理辅导和品德教育。要么等到学生出了问题,违反班纪校规,学校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一般化的品德教育。

3.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上,人们认为离婚父母都是有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也与正常孩子不同,常常只强调它的负面影响,觉得单亲家庭就是有缺陷、有问题,认为它们是“不完整家庭”、“不成功家庭”、“问题家庭”、“残缺家庭”、“破裂家庭”等,这给单亲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痛苦。

(2)不良社会传媒环境的影响。缺少完整家庭温暖和父母细心管理的单亲子女,更难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腐蚀感染,最终在不良文化的诱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误入偷窃、打架、赌博、行骗、抢劫等犯罪歧途。

三、对单亲家庭子女思想及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起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优化思想、品德、行为教育体系,共同促进单亲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庭内部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采取健康积极的教育方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单亲家长为了孩子幸福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关系是必要的选择。首先,单亲家长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来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尽力给子女健康和完整的爱,这其中包括调动亲戚朋友同事中的性别资源来弥补角色缺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温暖。其次,家长要树立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并以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沟通,既不能过分严厉又不能过于溺爱,把他(她)当作普通孩子,给以健康积极的教育,与其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使家庭关系融洽和谐。

(二)学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给予单亲子女更多的关爱

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单亲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借助强大的社会力量,通过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与竞争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老师要加强单亲子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培养单亲子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不管在潜意识中还是在日常行为表现中都不要把单亲家庭子女特殊化,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也应正常,应做到因事而异,而不是因人而异。身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育者——思想品德老师及班主任,更应采取各种方法,如个别谈话法,心理沟通法,加强对单亲子女的心理疏导,在思想上和品德上给予引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要一视同仁,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因为在单亲家庭别人才给他关注,防止其敏感心理。又要个别对待,使其能感受到老师、同学对其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能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的温暖。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这些孩子多接触有意义、有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四)社会应以正常化的观念对待单亲家庭,并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单亲家庭的态度应该逐渐宽容、理性,正常化,而不能将单亲家庭界定为“破碎家庭”、“非成功家庭”。对于单亲家庭的观念应正常化。除此之外,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应规范社会舆论,净化传媒内容,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单亲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五)单亲子女自身也应坚强面对现实,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形成自己的良好人格,与同学建立良好友谊关系

引导单亲子女多与朋友或老师交流,以消除内心的孤独。走出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特长、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多和朋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强化自信,淡化自卑,转移注意力,面对单亲的现实,从而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重新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单亲家庭孩子的幸福成长,必须同时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形成保障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的良性环境。但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作用的发挥必须要引导单亲子女自身观念的转变,能正确看待单亲家庭的事实,理解父母的难处,以平和的心态重新积极地面对生活,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洁,庄晓薪.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王祖侠,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科学教育论坛,2005,(17).

篇13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他们自己,在单亲家庭别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选择跟随父母),不要因各种理由来拒绝、伤害孩子的决策,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的情绪更加消极、自卑、羞愧、哀伤、焦虑、愤怒等。单亲家庭的父母应针对夫妻双方所给孩子带来的利弊,通过协商、妥协安置好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不要因夫妻的一时之气,把孩子作为遏制对方的武器,强行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利,让其成为父母婚姻的牺牲品,这样不但坑害了孩子,也给社会造成了危害。

如因夫妻感情不和而导致离婚,双方就因争执孩子归为己有,吵闹不休,而可怜巴巴的孩子因爸爸经常外出,与妈妈生活的时间长一点,所以几次要求爸爸放过自己跟妈妈一起生活,而这位爸爸放不下自己的尊严,不顾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已被受伤的心灵,逼着孩子与自己一起生活,然而,一幕不该发生的悲剧摆在他们的面前,孩子因经不起痛苦而结束了年仅八岁的生命。故此,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要因自己的一时冲动或某种决定,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让孩子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而感到心灵的满足。

二、弥补受伤心灵,享受爱的亲情

单亲家庭的孩子虽失去了父母一方的照顾,但孩子与父母的亲人关系仍然存在,孩子并未因为家庭破损而减少对父母的亲情渴望。社会科学研究显示,父母离婚的孩子,比父(母)过世的情况更糟。父(母)过世的孩子为失去爱自己的人而伤心,但是父(母)离开的孩子会感到焦虑、恐惧,他们会自责:“我做错了什么?”在单亲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失去联络的情况较为普遍,原因可能是双方激发的矛盾太深、相互间距离太远或后续的婚姻的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孩子心灵的缺损,那么怎样弥补单亲家庭孩子心灵的缺损呢?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感觉搁在一旁,尽量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虽家庭缺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要因大人所造的离异来压抑对孩子的爱,并放手让孩子与对方的沟通、联系,正确地面对给孩子幼小心灵带来的创伤,尽可能地汲取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及养育孩子的知识,了解孩子的需要,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紧紧把握住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是多余的,父母虽分开,但父母都有一颗爱我的心,有了父母的爱,孩子自然也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拥有自豪和骄傲!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单亲家庭的父母因种种原因虽存在着许多烦恼,但作为家长,不要把这些不愉快带给孩子、迁怒孩子,要放开心态来为孩子营造一种愉快、宽松、融洽的家庭氛围,并主动与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作客、聚会,并多为孩子提供与家庭其他成员及外界交流的机会,哪怕心情再坏、工作再忙,每天也要忙里偷闲陪孩子说几句话,聊一聊,分享彼此的心情,让孩子感到温暖和亲近。在此基础上,利用节假日,多让孩子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外出游玩,扩大孩子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填补孩子内心的空虚,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逐步形成一个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健康的心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