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7:09: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2如何加强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
2.1方案审核方案审核是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审核是工程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工作。在方案审核进行的时候,主要工作是要针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一个全局的审核。2.2对设计方案经济需求的分析设计方案的好坏,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方面,也体现了在经济效益上,只有经济效益高的设计方案才是值得考虑和选择的方案。因为,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要做好经济需求分析工作。①成本问题:设计方案要同时考虑到建筑的外观、实用性和功能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在目标的成本范围内,要注意选择最好的设计方案。比如,建筑外墙的装饰材料,不同价格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不同的玻璃幕墙的成本不一样,它们的外观和性能也是不一样的,要综合考虑。②整体效益:第一点中提到的要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问题,但是如果一味的削减成本,却没有考虑整体的效益,也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下降。因为如果过度的节省开支,材料的质量和施工的质量都没办法保证。比如,建筑楼层之间的楼板厚度决定楼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只考虑要节省开支,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或者直接使用低质量的材料,都会对建筑的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建筑安全性。2.3施工图的审核施工图审核的前提是设计方和施工方在确定了设计图的相关事宜之后,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的设计要求,制定出详尽的施工方案图纸,施工方案图纸直接影响后期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和全面的审核,尽量确保施工图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施工图纸的审核,首先要确保施工图纸符合设计方的要求,避免偏离最初的预期;其次,要审核施工图纸中的各项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指出,并修正。2.4图纸的会审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所谓的图纸的会审,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施工之前,进行专家会审,会审的参与人员除了一些专业人员,还要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参加。图纸会审的主要目的和效果是可以通过会审这个模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中使用各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分析、找出图纸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尽量的避免图纸中的问题影响建筑工程后期的施工,例如,针对消防设施,如果发现了设置的位置不符合建筑的整体功能,在会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集众家之所长,分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修正原图纸的消防建设方案。2.5设计的变更建筑设计方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在工程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发现了设计的方案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就要进行设计变更。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当设计不够科学,或者设计的材料需要变动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设计变更的进行需要设计部门对其进行分析和审核,综合考虑设计变更之后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方案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设计的变更的前提是要确保设计单位和业主之间的意见一致。双方一般考虑最多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容易出现分歧。因此,要尽量避免设计额的更改,而这就需要在前期有效地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和合理性。
3设计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树立设计工作的核心。任何一项设计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核心,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而言,这个核心单位的功能就是要从下项目能、设计进度、设计质量、项目造价等各个方面向业主负责,所有的专项设计单位都必须服从于核心设计单位的管理,同时核心设计单位要负责各个专项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负责各个专项设计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协调,负责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筑工程在具体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应当组织各个职能部门进入相关工作,才能保证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充分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使世界方案尽可能地符合物业、营运、市场销售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尽量减少在施工开始之后的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③设计方案的修改。不同的单位对于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时候在设计单位与业主之间会因为修改图纸而发生纠纷,因此,加强设计管理的力度尤为必要:要求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图纸或者方案的修改;设计方案的深度加工交给工程项目的总包方负责,能够密切结合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设计与实际施工脱节的现象。
引言
如何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经过2008年楼市低迷对各地产企业的冲击,“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的观念逐渐形成共识。房地产开发是个系统工程,环节很多,而项目的成本控制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一直以来,结算成本超“成本目标”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造成超标的原因很多,但忽视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做好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而其重中之重就在设计阶段。
1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开发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设计是项目开发的龙头,当一份施工图付诸于施工时,也就基本决定了工程的本质和项目投资的基础。虽然实际的建安成本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但70%~80%的项目成本是在设计确定时已经形成了,见图1.1。
图1.1 项目成本形成及发生的关系
工程设计质量的高低、设备的选型、材料的选用、设计指标的选择等因素都对工程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工程在成本上是否合理,是浪费还是节约,在设计阶段已经大体定型。现实中,施工过程发生的现场签证和设计修改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设计深度不高、考虑不足、设计文件粗糙等问题造成的。因此,在没有开工之前,必须把好设计关。设计不当造成的无效成本和过剩成本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也会给施工阶段的费用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成本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核算型、控制型、价值创造型,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事后、事中、事前控制的思想。显然运用事前控制思想的“价值创造型”是最为先进、最为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它体现了管理的“重心前移”,对减少无效成本、提升房地产产品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充分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设计阶段是项目即将实施而未实施的阶段,在该阶段充分控制好投资,可以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修改,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成本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不但重要,而且行之有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部分房地产的成本管理习惯于把成本控制主要精力放在招投标、施工过程、审价结算等建设实施阶段,这样做尽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佳,超成本目标的现象仍较普遍。成本人员对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基本能得心应手,但在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以及成本控制方法都还非常欠缺,与行业先进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际意义在于通过事前参与,达到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升产品价值的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型主动成本管理。
2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传统方法
从项目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各个阶段,设计对成本影响的可能性约为70%~80%,所以在项目完成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不确定因素最多,设计质量的好坏、功能是否满足要求都影响到开发项目的一次性投入的多少。传统的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理论经历了科学与实践的论证,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基础、有效的方法。
2.1 价值工程
同一个项目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也对应不同的工程造价,而运用价值工程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价值工程以提高项目价值为中心,并将功能分析作为其研究的重点。价值工程不单纯追求降低成本,也不是片面提高功能,而是力求正确处理好功能和成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功能和成本的最佳比值。运用这一手段,就可以通过功能细化,把多余的功能去掉,对造价高的功能进行实施重点控制,把工程成本降下来。
2.2 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限额和钢筋、砼等含量限额进行设计,并且设计的建设项目使用功能不能减少,技术标准不能降低,工程规模也不得消减。限额设计也就是在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达到使用功能和规模最大化。
目前很多公司已执行限额设计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执行钢筋、砼、铝合金型材等含量指标。并要求限额设计指标应作为设计任务书的技术要求之一。
2.3 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是在经验设计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设计方法、理论及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设计质量,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3 房地产标杆企业在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3.1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工作原则
3.1.1 客户价值最大化
选择客户认可价值与支付代价差值最大的方案与部品;结合成本收益,综合考虑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从中长期看不降低常规产品和技术时的项目利润率。
3.1.2 方案优化
各阶段设计和单项设计中,都应持续地开展方案优化;同时还要考虑物业维护成本、客户使用成本;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
3.1.3 动态测算、及时反馈
设计各阶段及时准确测算成本,根据项目成本水平调整设计以满足公司的经营要求。
3.1.4 设计单位的配合
作好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工作,取得设计单位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配合,在设计合同中明确提出成本控制的工作配合和技术经济指标要求,考虑设置奖罚措施。
3.2 成本控制方面的关键因素
3.2.1 设计管理
(1)提高全员成本意识。部门间密切协作;明确结构工程师职责。
(2)加强对设计公司的管理与协调。利用合同措施、作好与设计人员的沟通、落实奖罚措施、开展设计公司间的交流与竞争。
(3)建立管理流程与制度。完善甲方设计标准、坚持设计全过程优化、建立专家会议评审制度、内部审核制度化。
3.2.2 技术管理
(1)建筑方案的选择。结构设计从方案入手,可对项目总体成本进行较大的优化。
(2)结构方案的选择。结构形式和桩基形式选择经过论证。
(3)结构计算数据的审核。结构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是计算书的审核。包括核对电算输入、输出信息,比如抗震分类、抗震等级、场地类别、设防烈度、基本风压、各类荷载数值等。
(4)细部做法的控制与审核。细部做法的要求及做法控制对造价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包括:Ⅲ级钢的应用(可以降低含钢量)、合理归并结构构件数量、细部大样图的规范等。
3.2.3 关注事项
(1)成本优化与设计合理周期的确定。结构成本监控过程分阶段控制要求设计周期尤其是扩初、施工图设计周期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多方案比较,才能保证设计成果准确、安全、经济。
(2)结构含钢量限额不是唯一的经济指标。如果过分单一强调含钢量,存在降低结构质量的风险,并对体型规则要求过高。建议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可行的含钢量目标。
3.3 标杆企业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方法
3.3.1 产品标准化
设计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带动建筑材料设备的标准化,从而有利于通过集团战略采购的方式,降低成本。根据统计,万科85%的标准化产品实施成本领先的战略。可见,设计标准化可以直接提升公司的成本竞争力。
3.3.2 客户敏感点分析
无论是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工作原则,还是客户敏感点分析,都是通过成本分配方面的适当的调整,提升投资价值。客户重点关注的地方重点投入,关注度不高的地方可以仅做基本配置,“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功能过剩,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龙湖注重样板示范区,并单独对示范区进行价值分配的做法,就是在样板区进行“不平衡报价”,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多个项目的景观成本数据统计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硬质景观面积增大,对造价的提升非常明显。通过面积关系、成本比例关系对比,得出结论:最有效的成本优化途径是控制硬景比例。
对硬景和软景的造价组成分别进一步细分发现,硬景成本中石材费用所占比例平均为66%,软景成本中大乔木费用所占比例平均为64%,因此景观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在石材、大乔木。
4 提升设计阶段成本管理能力建议
4.1 落实限额设计
建议通过设立奖惩办法,通过考核落实情况,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把限额设计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降低成本,不让限额设计流于形式。
4.2 审图制度标准化
在快节奏开发的形式下,审图工作流程应该标准化,工序化。通过引入“设计缺陷评审控制图/表”实现快餐式的审图工作。这种做法是先建立“设计缺陷评审控制图/表”。总结列举审图工作中通常的关注点,各关键点可以划分成“功能缺陷”、“感官缺陷”、“交楼索赔”三大类。审图过程采用地毯式轰炸的方法,一一排查。等所有关注审核点全部排查完毕后,基本动作才算完成,进入汇总整理环节。
随着审图经验的不断积累,“设计缺陷评审控制图”将得到不断完善,审图工作的效率也会逐步提高,让审图工作不再无从下手,实现良性循环。
5 加强成本专题研究与学习,持续优化成本
成本专题研究,可以强化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能够实现成本优化的“重点专业地带”值得去研究。
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房地产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点、关键环节。成本控制对设计人员而言是任务,对成本人员而言应该前置而持续。只有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才能实现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即达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最佳点。真正做到设计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基础工程的重视且在投资上加大比重的趋势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快。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建设,在受重视的前提下,因施工过程繁琐复杂,而且我国在过程项目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对工程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严格,工程运作不合规范诸多因素,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处于困扰中,建设水平得不到提升,与众多的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施工中因技术欠缺和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了工程质量不过关,且安全事故重重上演。
二、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尚处在发展时期,工程施工中的各方面的技术应用,以及工艺处理,材料和装备的选用都在极尽取得成就,以备良好的发展。水利工程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项目投资的性质和来源渠道不同,项目法人也会因所要担任项目的重要性而不相同,多数情况下,项目法人是从项目建设地的水利部门调出人员来担任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任务。项目法人主要是经由现场管理机构派出,且相关的职责是做好施工现场的水电以及通讯问题,以及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现场居民的拆迁赔偿,相关的征地以及移民安置。项目法人要做好各方签订合同的工作,同时要依照合同进行管理,确保工程的合同管理有效性。水利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不受限于投资和质量等的相关管理控制的。而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实施管理工作过程,诸多环节的紧密相连,而且管理中不得出现闪失,否则后果损失严重。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要涉及到工程的施工方法,机械运作,材料以及人力和资金等方面的要素,这些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管理有效才能使施工过程顺利且保障生产安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人员杂,机器材料堆积,场地环境因施工中的需求常常变动频繁,工种多立体作业,安全事故会因为管理不周而时常发生,从事施工操作的人,会因为工程中的客观因素而身陷危险,同时也会由于施工人员的自身失误而导致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极其必要,重点是安全管理。
三、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方面的问题
就工程的本质性问题而言,工程质量的好坏是关键,而引起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有:材料的选用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选,建材产品质量的不合格直接导致水利工程质量上的问题,质量上不过关则影响水利工程竣工后的安全和效用。其次是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最重要的是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在水利工程质量上的监督不到位,竣工验收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有些工程并没有办理相关的法定建设手续,而开始开工建设,相应的建设程序也不符合法定要求,导致了工程建设中问题不断却不予以处理。把关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是工程的验收,而相关的一些质量监督部门执法不力,监督不严,使竣工验收蒙混过关,从而导致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二)安全管理的问题
水利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安全管理中的项目法人配备不合理,安全机构设置存有的问题,在相关安全技术的投资不足以及安全技术标准不合理,相关的安全监测设备以及仪器出现各种问题。
(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对相关的其他部门依赖心强,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对自身担负的管理职责认识不足,多数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具有管理者该具备的工程类知识和相关的管理才能。有些项目管理者有工程上的技术素养,却对工程管理中涉及的质量、成本、以及施工进度方面的控制缺乏了解,而有些管理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却没有相关施工技术方面的经验,也相应地缺乏工程造价类的知识,并不能够对此很好地进行控制,因此说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四)目标管理不明确
水利工程中存在目标管理不明确的状况,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不谨慎对待,成本控制松懈不到位,造价的控制也不能酌情处置,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不注重具体环节的质量是否过关,而只对结果做含糊判断概括。质量监督的工作不到位,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是否真正过关。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凭自身的经验来管理,而不注重科学管理。施工的进度也不按照原本合同中规定的来进行,而是只照施工现行进度,施工的随意性较大,施工工艺缺乏严谨的科学技术,施工进度也不按照原计划进行,而且整体的控制没有系统性可言。施工管理的目标制定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使得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困难颇多,从而致使整体的施工管理不合理也缺乏规范性。
四、施工技术管理策略
(一)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管理人员的全方面素质要提高,包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工程中的业务素质,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要具备且到位,而且理论性知识也需要有一定深度,施工现场的施工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只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及时应对和解决遇到的诸多困难。
(二)工程服务意识的加强
水利工程施工时属于服务行业,项目经理要认识到施工中的一切行为都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各方的权益要合法维护。
(三)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合同中的规定明确了各项约定的准确执行方法,所以施工程序要按合同中的规范来实行,甲乙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责任都要获悉,且具体明确,以友好协商的态度来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四)科学控制成本
水利施工单位要合理地进行编制成本定额,结合施工中实际的运行所需成本,依据国家预算定额来进行编制,从而作为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性文件。
(五)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需要监督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只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有效建立才能使具体的施工安全有章可依,建立相关的施工公布制度以及不良行为的档案库,对各方建设单位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处分,并建档记载进行公布。
结语
在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过程中施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加强管理执行力度,结合企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加大管理,制定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工程建设单位的服务技术水平,只有在不断的进取,才能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永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史钱钧.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133.
[2]聂相田,郜军艳.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监理人员配置标准及验证[J].水电能源科学,2012(08):112-115.
[3]王云奇,肖福辉.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的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142.
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安全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上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下滑趋势,对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从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这种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管理失范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失范问题探索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极其表现。失范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据涂尔干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指人们在呈现出夸张化文化建设目标中逐渐失去了对规范趋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实际目标的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手段极力获取未获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体意识发生改变和社会结构出现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所带有的非道德取向变化导致公共生活出现一定的危机,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和紊乱现象,个人的目标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最终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稳定情况的急剧恶化,行为规范的应有效力丧失,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病态发展征兆。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结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员懒惰怠工,本应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现断链;其二,渎职失责,推卸本应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在工作中,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损失,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其三,权钱交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四,两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阳奉阴违,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
2.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当前我国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行政意识较差。受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心理的影响,一些政府组织成员自身行政意识较差,对法制建设相对忽视,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经认识到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行政体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识观念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主观思想对行政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产生,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政府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现阶段,在我国行政机构的建设中,由于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职能之间的职责和职权发生分离或重合现象,造成公共部门存在内部竞争和推诿责任现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的出现。第三,政绩评估工作不够合理。尽管当前我国政绩评估共合作已经开始实施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但是受到政绩评估工作复杂性的影响,评估体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产生。第四,权力的监督和执行规范性较差。由于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存在单一发展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和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公共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够的参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产生,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对策
1.培育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会公共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体性精神风貌,是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诺。现阶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机,亟需在社会建设中培育和构筑一种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对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这一精神的构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责任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具体指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则指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或者行使正义的自由裁量权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责任代表着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态度;创新表现为与时俱进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实践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够通过适当的自我教育、社会舆论、组织强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励个体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为自觉,最大限度的克服行为失范现象,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信任危机,就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要构建一个健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开始逐步打造能够真正兼顾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体系,进而建成能够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辅助作用的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应该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原则,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应该符合社会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自觉维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亲近民众、为民众服务、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
3.对公共管理决策进行优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社会风险与信任危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响关系,即社会风险的影响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机也必然越大,社会大众的社会信任感则必然受到不良影响而逐渐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提升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规避社会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决策机制建设,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加以制定和贯彻落实之前,应该对国情和民情进行具体的考察,尽量听取社会上不同阶层对社会对本次决策的建议和要求等,进一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适用性,保证公共决策的制定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也应该发挥相关专家在决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获取系统,切实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避决策风险。其次,坚持预防原则。任何政治决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决策评估工作的重视,明确决策执行后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并针对风险做好评预防和应对方案,维护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当事人参与决策体系。一般情况下,公共管理决策的制定必然关系到一定的公共群体,甚至在维护某些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社会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参与者的意见,保证各个方面参与者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最大限度的降低民众对决策的抵触心理,促使管理决策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提升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存在相应的公共管理失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所以为了规避社会信任危机,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实际质量,进而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完善社会公共信任体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欣,覃凤阳,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与社会信任危机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关键词:工程施工 机械设备管理
一、目前国内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现代化建设规模的空前高涨。仅国家的“十五“规划,在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建筑、电力通讯及环保行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点投资多达20000万亿元左右。这些工程都是关系国计民生、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不仅需要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更需要他们使用好、管理好建设施工的有力武器—工程机械。集成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绿色环保的工程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基本保障,更是施工企业实力的一种体现。
目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投入的施工设备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施工企业自购,对外租用的设备很少。每个工程中投入的施工设备数量多、种类杂,旧设备技术状况老化,故障多,可靠性差;新设备技术含量高,操作、维修技术要求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施工对于设备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环保的客观要求。
二、国内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结合近几年本人在施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的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项目经理部中设备管理人员少,配置不合理,且人员综合素质差,缺少精通技术、懂管理的人员。
2.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管理者、操作者职责、权力和义务不清晰,不明确。
3.操作、维修人员技术素质低。
4.设备技术资料、档案不系统,管理混乱。
5.消耗品、易损配件配备不合理,不能满足施工需求。
6.管理层对设备管理重视不够,只重生产进度和施工质量,忽视设备管理。
三、项目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无论从领导到工人,每一个人都知道施工设备技术状况的好坏对于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影响有多大,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施工设备,如重型起重机、盾构等常成为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的关键环节。要想真正管理好施工设备,保证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节能配置与管理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导致了能源紧缺现状的日益突显。在国务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工程建设能耗,一直在我国社会总能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路工程建设业的高速发展,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如果不能做好这些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工作,不但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无谓损耗,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为更好地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效益的实现,也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中的能耗,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合理配置
在公路工程项目中,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不仅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对于降低工程建设能耗,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1机械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
2.1.1节能环保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具备先进、节能、环保的特点。一方面,应尽量配置先进的机械设备,以保证设备的高效低耗、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保证设备的停机时间少、出勤率高;另一方面,要求所配置的机械设备应对环境的污染低,如具有废气净化装置、噪声小等特点,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2.1.2适应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能够适应公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和施工作业内容,真正做到合理施工与绿色施工。例如,能够适应当地软土地质、场地大小、运输距离、工程规模等,以力求机械设备运行的高效与耐用。
2.1.3经济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能尽量满足购置费用低、周期费用低、作业消耗成本低的要求,从而有效降低单位工程造价,实现工程效益的提升。
2.1.4配套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都应达到整机性能优良,各工序之间能相互配套等施工要求。例如,公路工程运输作业中翻斗车的运输能力,应与挖掘机的挖掘能力相匹配,从而使得在流水化作业中,各机械设备彼此间的工作能力能相互保持平衡,以此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
2.2机械设备配置的具体方法
为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时的高效、节能与环保,就必须合理确定各种设备的配置量。首先,应确定施工中主导设备的配置量,主导设备是指在公路工程某施工环节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机械设备,它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以及整套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其次是确定好配套设备的数量,要求做到能够合理搭配和准备配套机械,使配套设备与主导设备之间的工作饱和度,以及工作效率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
3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优化管理
公路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主要分为土石方机械、运输机械、路面机械、养护机械、辅助机械等12大类,并包括了搅拌机、装载机、运输车、布料机、挖掘机、压路机、拉毛养生机、洒水机、切缝机等在内的上千种各种类型的设备。为确保这些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效、节能与环保,除应当做好的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外,还应当做好设备的统筹调度与优化管理等工作,从而确保各类设备都能发挥出最佳的使用功能来,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的同时,又能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节能性与环保性。
3.1贯彻机械设备节能管理制度
3.1.1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
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的详细规定,并充分结合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施工方式、设备类型等因素,按照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健全设备燃料能耗的原始记录和能耗台账,建立节能技术措施档案、燃料能耗指标档案等技术性文件,以此来实现对公路工程中各类机械设备能耗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持续跟踪调查,进而实现对机械设备燃料能耗情况的有效控制。
3.1.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节能环保工作的有效性与持续改进,还应当建立起以设备节能管理为中心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并配置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例如,在机械设备中加装台式能耗计时器;在燃料发放时实行“内部油票制”,以严格控制油耗的计量与统计工作;在运输设备的调度管理中,实行“运输车辆调度通知单”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与降耗。
3.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改造
3.2.1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
重点耗能设备,是指公路工程中所有机械设备的装机容量>120kW的施工机械,如大型装载机、运输车、挖掘机、压路机等,这类机械设备的耗能量巨大,应重点作为进行节能控制与管理的对象。对于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一方面应做好使用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该设备的能耗水平、经济性及先进性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如果是超过国家规定能耗限制指标的设备,应限制其购进、租赁和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合理组织与调度等工作,以尽量减少该类设备的非生产性运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实现能耗的降低。
3.2.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
除重点耗能设备以外,其他普通机械设备也应做好相应的节能环保管理与改造工作。例如,应经常性的开展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以确保这些机械设备都具有的良好技术指标和运行状态;通过合理地组织与调度施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对旧有设备中节能指标、环保指标不合格的零部件,应积极进行改造或更换,对于不能改造的设备应予以及时地淘汰;在维护、检查过程中,当发现设备存在漏油、漏水等对周围环境存在危害的问题时,应迅速查找原因并予以排除,以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扩大化。
4总结
基于节能环保的视域下,就如何做好公路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管理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面对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紧缺的现状,更应当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为实现公路工程建设能耗的降低,实现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少,也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工程项目效益、质量的提高,以及进度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彩虹.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合理配置及方法[J].山西建筑,2012,(10).
【关键词】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
我国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现状是处于传统的模式中,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公路工程成本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的取决于机械设备的效率高低。如果能够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确保设备的效率,那么就可以降低公路工程的成本,同时也可以保证公路的质量。
1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公路工程中,水平也普遍较低,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工程人员应该找到其中的不足,从思想上提高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意识,积极地采取有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对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1.1机械设备管理的不合理性
由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非常分散,使得无法集中管理,而且施工环境也非常恶劣,这就会导致机械设备的损坏加重,工程的成本增加。负责生产管理的相关人员和负责机械管理的人员没有很好地交流,导致研发与生产的脱节,机械管理人员一般不会出现在施工现场,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磨损情况不能很好地了解,不利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另外,机械设备具有时效性,不同的工程需要不同的机械设备,如果原有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有些单位对已经损坏了的机械设备,不愿意花费钱去维修,这使得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1.2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无法保证
首先,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方面存在制度缺失,而且也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维修与保养计划,一味地要求机器工作而不管机器的好坏,这就很有可能使得机器直接报废。而且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持续时间比较长,机械设备处于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如果没有相应的保养工作,那将会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很大的损失。一般来讲,在某一个工程完工之后,会有另一个工程项目立刻开始,这使得机械设备无法得到很好的保养,降低其寿命。其次,某些施工单位会让一些非专业人士负责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他们的维修大多是凭借以往经验进行,有可能使得机械设备的真正问题无法被找到,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工单位高层领导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只重视利润与工程进度,认为设备只要能用就行,不愿意在维修与保养这上面花大价钱,这都将无法保障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
2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措施
公路工程有着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恶劣等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必须要经久耐用,而且还得保持高效率工作。然而,机械设备总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不可能无限使用的,但是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定期进行保养,而且一旦发生故障能够及时进行维修,是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的,这对公路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2.1提高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首先,要有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维修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对机械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地统计,然后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和以往的经验判断机器是否出现了故障以及具体是什么故障,然后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其次,要将机械设备的工作状况与负责人员的薪金挂钩,如果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使得机器出现故障,那么就要扣除一部分薪金,从而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对于一些受损比较严重的机械设备要毫不犹豫地更换新机器,避免延误工期和施工质量差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公路工程施工具有重大的意义。
2.2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首先,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机器故障,这就要求维修人员要有很强的现场维修能力,如果能利用最短的时间把设备维修好,或者可以把设备修的完好如初,这对于公路施工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其次,因为现场维修的种种限制,不可能完全把设备修好,所以要在当日工作计划完成之后立刻对其进行二次修理,确保维修达到要求,不影响设备的继续使用。最后同样重要的是,维修人员要具有先进的理念,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故障,使机器的效率低下。如果利用先进的维修理念,就可以极大地减少机器出现故障的几率,提高机器的经济性。坚持被动维修与主动保养相结合,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
2.3做好机械的安全检测工作
在所有的生产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在对于机械的管理工作中也要注意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对于一些特种设备,和工作人员的人身还有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比一般的生产设备存在更大的潜在危险,而特种设备就是属于危险性比较大的设备,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操作的本人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都造成伤害,可能还会造成公共设施等机械设备的财产损失。所以在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对机械进行定期检查以及巡回检测等,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机械事故的发生,进而保证机械的生产安全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可以大大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虽然,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保证施工单位有专业的维修人员与先进的维修理念,坚持被动维修与主动保养相结合,就可以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公路工程的顺利完工。
作者:李天伟 单位: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明贵.浅谈如何加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叶其英,吴建国.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
[3]李益锐.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J].科技视界,2015,(24)
[4]方振营.试论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配置及维护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5]郝二树.浅析装载机液压系统泄漏及防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4)
[6]张昭武.浅谈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J].广东建材.2006(09)
[7]张磊.浅析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及管理[J].装备制造技术.2012(05)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析该课程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2014届及2015届园林技术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其中从事施工、预算及资料工作的约占51%,从事植物生产与应用技术的约占16%,从事园林设计工作的约占10%,从事其他工作的约占23%。同时对滁州市绿生园林、金戈园林、泰然园林等5家园林公司进行岗位情况调查,其中企业员工有近60%从事施工及相关工作,从事工程资料、设计的人员占13%,从事工程预结算的人员占8.8%。因此,该课程设计改革根据职业需求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学生毕业后胜任园林施工、预结算及资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按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将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开设,共计114学时,其中园林施工技术部分50学时,管理部分24学时,园林工程预结算部分40学时曰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部分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园林工程预结算在大三上学期开设。
2.1园林工程技术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技术知识对应职业岗位为施工员,园林企业要求园林工程施工员应具备园林施工图识读基础,掌握主要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曰熟悉主要分部分项工作的质量要求[4]。将园林工程技术部分教学目标确立为院淤学会园林工程施工图识别,学会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大样图等掌握施工工法及材料要求曰于能依据施工图进行测量放线,并对相应工料机进行分析曰盂掌握主要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及施工注意事项曰榆掌握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2园林工程预算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预算部分课程开发改革由传统教学转变为野基于职业需求冶开发,课程体系以职业需要为导向,遵循企业造价员、预算员从事岗位需求为原则,能独立编制园林投标文件和工程竣工结算书为教学目标。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思路院淤工作任务是园林公司预算员所需要编制经济性文件,且具有代表性及普遍性曰于项目教学过程要符合实际工作流程,如熟读招标文件,并研究招标清单-施工图识读-分部分项清单组价-措施项目组价-其他项目组价-规费、税金组价-费率调整-人、材、机单价调整-检查、项目实施过程和企业职业完全对接曰盂预算部分教学内容中强化了工程造价软件为载体教学,也是符合当前企业造价工作要求。
2.3园林工程项目管理部分教学项目设计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是园林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施工企业授权的项目经理部,通过有效方法对施工全过程及对各生产要素所进行的决策、计划。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92-02
[Abstract]Organization Structrue for Design Management is Analyzed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tionManagement Theory.and Key Points in Diffrent Phase of Design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Design Management;Civil Engineering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公路建设质量的好坏往往是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联的,因而社会各界也一直广泛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勘察设计的质量。设计阶段作为重要的阶段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若是发现公路设计阶段出现质量问题,即使施工质量再好,最终的公路工程产品质量也不会合格。但是,现今人们对公路工程质量关注的侧重点还没有放在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上。
一、我国公路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公路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①就公路建设的程序而言,还存在不合法之处,没有加强工程项目的监控,此外在设计方案的调整方面任意进行也没有经过论证,这些都会对勘察设计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就勘察设计单位的职工来说,有部分人员的责任心严重欠缺,缺乏质量意识。
③就设计单位的水平而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整体上的提升,有不少公路设计欠缺明显的特色,缺乏项目针对性,还有对于公路项目不能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因而技术方案的选择就不能遵循整体较优原则,也不能保证其可行性,这样就不能对项目投资加以限制,也不能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
④对于提高勘查设计的质量来说,项目经济效益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公路设计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①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技术经营室是公路设计中的一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和运行质量体系,策划和指导项目设计质量活动等。技术室的负责人通常都从事过公路设计这方面的工作,在公路设计实践方面也就不少的经验,很了解设计的生产流程以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可以进行监督指导。因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技术负责人欠缺系统的管理培训,而且在自身条件方面也存在局限,所以,对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就难以深入地进行,难以深入探讨深层次原因。在对质量的监管上常常会浮于表面,却没有在实质意义上有所突破。
②设计人员的力量和水平有所欠缺,迫切需要提升专业技能
分析设计人员的构成,发现专业路桥设计室人员多是毕业于正规院校相应专业,其中有一部分也取得了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有些人员资格较老,其责任心一般比较强,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设计经验十分丰富,然而这种人员却相对较为欠缺,具有比较大的工作量;从业人员中的年轻人很多,他们上进好学且具有高学历,然而实际的设计经验比较欠缺,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很多小问题;公路设计人员没能进行明确的分工。
③公路项目的设计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相脱节[1]
部分专业设计人员欠缺质量意识,没能明确工程目标,对设计工作的指导也无法依据具体计划;没能严格执行图纸校审制度,没有全面地记录校审,也无法将设计质量的现状真实地反映出来,无法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地剖析,无法实现对设计目的的动态控制。设计质量的管理工作对于定量检查和考核比较欠缺,缺少设计产品的量化指标,同时有很多的定性质量评价,很少可以进行准确考核,无法实现与专业室及个人设计绩效的有效结合[2]。因此,造成了一些设计人员对设计项目数量和进度片面地追求,进而对设计质量有所忽视。
二、公路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1、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
工程的设计质量会受到设计者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质量责任意识对于公路设计单位员工是责无旁贷的,不管在何处岗位,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都是一样的。设计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路设计的质量。所以,设计单位应该重视员工培训,通过激励措施和奖励考核等办法,来帮助员工不断学习新的内容,继而促使其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可以采用“传帮带”模式[3],通过岗位技能培训的开展来不管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聘用的教师为那些有着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发挥其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带头作用,帮助年轻员工尽早熟悉公路设计流程和要求,从而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2、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的设计单位以职能式组织结构为主。这种组织结构能够将职能部门的专业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单位领导者可以减轻自身负担;但是会对集中决策和指挥产生一定的阻碍。就设计单位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角度来说,采用矩阵式结构来进行各项目的划分。项目负责人主要是为了实现项目设计质量的提升,负责人被赋予了特定责任,相应也有特定的权利,这就可以将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项目资源的投入,将设计、审核等层次的资源分配好,综合分配好多层次的资源,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以便使工程设计质量得到保障。
3、对设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严格地执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公路设计质量的可控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使作业流程得到规范,使各专业设计要求更加明确;质量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相应质量跟踪检查和记录制度的建立,从而促使设计工作各环节都做好合理到位。因此,一定要对各项设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从而使设计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对设计质量进行持续地改进。
结束语:
公路建设项目需要较大的投资额,其存在比较复杂的技术,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公路工程建设的首要工作是勘察设计,就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而言,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公路工程设计单位要尽可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积极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对之前的工程实践要及时地总结,对诸多方面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推动公路工程建设朝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的完整的记录,其中包括文字、图纸、影像以及图表等十分具有价值的资料,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的最直观的反映,对整个施工过程和以后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资料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技术资料的管理。
一、施工技术管理资料的重要作用
1.1.为建设工程的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由于不同的原因,一些建筑工程在交付使用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对工程进行检测和维修的工作,以便能够延长工程的使用期限,这时技术资料就能够为维修提供一些直观的依据,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提高了维修的工作效率。
1.2.施工技术资料能够直接反映出工程质量
技术资料见证了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的整个过程,对于工程是否按照合同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安全系数、环保以及耐久性能等方面都有一个直观的反映,对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起到监督的作用。
1.3.施工技术资料能够侧面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工程施工开始,所有的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文件以及材料形成了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资料,它与建设工程是同步的,是由建设单位提供的一项反映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的重要文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能够体现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常见问题
2.1.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实况
建设工程施工的技术资料没有通过合理的现场检验,而是在施工结束后直接做出来,不进行相应的取样、试验,这种方式做出来的技术资料难以反映出工程施工的质量,更起不到对工程质量监督的作用。
2.2.普遍存在一人代签多份的现象
我们在对建设工程施工的技术资料进行检查时,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施工企业在签字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本应该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分别签字的,竟然全由一人代签,这样的技术资料就难以保持其真实性,不利于日后出现问题时责任的追究。
2.3.资料利用率低
在进行工程施工资料的查找时,大多数人宁愿对以前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口头了解,而忽略了档案的查阅功能,这就使得技术资料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档案的记载准确性较高,对于资料的了解作用更大。
2.4.人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交流
对于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管理与技术方面并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是目前对于技术资料的管理,大都是分工却不合作,负责人之间不进行应有的交流,无法同步于施工现场的真实进度,导致最后产生的技术资料缺乏统一性,不利于日后的参考查阅。
三、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改进措施
3.1.及时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和记录
技术资料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所以对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必须要与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可以在建设工程动工的第一天起,派专门的人员对技术资料进行全程的管理,整理收集各种的质保资料,对于分项分部的各项质量评定进行及时的记录工作,保持技术资料与施工进度的同步性,内容保持连续性。
3.2.确保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资料并不是与施工的进度保持一致的,这就很难保证技术资料的真实性,无法起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作用,面临这种情况施工企业要实时保持技术资料管理的真实性,在对技术资料签字的时候,必须保证是负责人本人签字,这样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根据技术资料进行追究,避免造成责任无从追究的情况,有利于对事故的处理工作。
3.3.保持施工技术资料的完整性
只有保持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完整性,才能客观全面的对施工质量进行反映,任意一项的缺乏就有可能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施工单位在进行技术资料的整理时一定要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对比较容易忽略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对于进行分包的一些项目,施工单位要及时向分包单位进行技术资料的收集,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确保安全无误。
四、结论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想要满足建筑业越来越高的需要,就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正确面对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完善企业对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确保技术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前施工阶段之中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最终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整个产品形成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总的来讲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各个阶段之中,施工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投资的控制,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应当从以上几个环节着手,真正意义上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和妥善的措施,保证管理的协调性和妥善性,加强对细节部位的把控,并且加强对其中影响因素的重点分析,以更好的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水准和效益的持续改进,为更好的增强管理的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1.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对于项目效益的实现和项目核心标准的完善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较高程度的重视,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当前施工阶段之中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项目最终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施工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重点和各个环节的核心原则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施工的核心环节等进行了集中性的探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发展,真正意义上为实现新时期的建设事业新标准而奠定坚实基础条件。
2 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常见管理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施工意识,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施工流程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并且随着施工任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民用建筑施工队伍中,一些施工队伍为了追赶工期,并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只能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工作,导致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2施工材料管理混乱
施工材料时民用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民用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材料逐渐的呈多样化方向发展,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种类、数量越来越多,如果缺乏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势必会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程。但是,在民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材料通常都是随意摆放,暂时用不上的材料被随意乱丢乱放,这样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还会增加工程施工和管理成本。
2.3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民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质量管理,但是许多民用建筑施工企业并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质量问题频有发生,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
2.4安全管理意识缺失
许多施工单位都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例如,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摆放相应的警示标志,导致施工人员在没有安全提示下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没有佩带必要的安全设备,再加上施工现场缺乏管理,导致安全事故频有发生,不仅会降低工程施工质量,还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安全措施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是企业效益的保证。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等,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以此保障生产安全!但是,在实际施工现场管理中,安全意识不强,往往是重生产,轻安全,只要进度,不要安全; 在人员配备方面,只有施工技术人员,不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监管缺失,安全措施费用变成了企业的预期利润,安全保障经费没有保。
3 应对民用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民用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民用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以及施工成本等。因此,应该采取科学的实施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并实现建筑施工的现代化,对于保证民用建筑施工安全、有序进行,以及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民用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用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想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帮助施工人员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其二,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展开,做好施工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管理人员当中创建明确的管理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其三,在各个施工阶段施工之前,做好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并且只有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施工人员才能从事相关的施工工作,制定持证上岗的制度,以此保证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
3.2加强施工材料与设备管理
民用建筑施工材料与设备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采购施工材料和设备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等进行调查,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高、供货能力强的供应商;其次,当材料和设备进场之前,供应商需要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证、合格证以及其他相关证明,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查,将样品提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允许材料和设备进场;其三,做好材料和设备的储存管理,在进行材料和设备储存时,应该根据民用建筑施工进程,对材料和器材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跟上施工进度,同时做好防潮、防水、防鼠、防盗等工作;其四,制定施工材料和设备发放、回收工作,做好施工材料发放工作,能够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做好建筑废料的回收工作,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与丢失,能够有效的节约工程成本;其五,记录并核对建筑材料使用状况,为以后的材料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由于民用建筑施工环节众多,导致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并且一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追赶工期肆意加快施工进程,都导致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工程质量事故上报制度、工程质量统计制度、施工现场质量检验制度、施工控制制度、施工现场会议制度、施工技术复核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此外,建筑工程监理单位承担着监督和管理工程施工的责任,应该派遣专职监理控制人员到达施工现场,认真的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工作和监理工作,当一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分项工程,应该限令施工单位进行调整,直至满足相关的质量要求。同时,应该创建集体监督责任制度,以此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执法监督的强制性、全面性、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提高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3.4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首先,建筑施工单位领导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并形成安全管理意识,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并指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此保证施工单位制定的所有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够贯彻落实到实处;其次,应该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所有的施工人员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施工,通过规范其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保证施工安全;再者,创建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如果发现安全问题,必须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如果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应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样能够提高相关负责人的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施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民用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建筑施工领导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民用建筑施工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进而建造出质量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并促进我国民用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经伟 . 民用建筑施工的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J]. 现代装饰(理论),201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