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7:09: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创新感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疼痛是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常见症状,本研究应用对照观察的方法,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吉安县人民医院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正确理解并回答问卷内容;纳入患者145例,年龄39~75岁,平均年龄(53.8±5.3)岁,男92例,女53例。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将患者分为干预组73例与对照组72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史及病情等一般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四肢骨折并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干预组于术后当天(一般术后2~6小时)由经培训的专科护士和经管医师共同指导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认知行为疗法包含“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认知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患者对自身疼痛的负面认识,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控制感。而行为疗法的依据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1]。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信仰、期望和应对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重点在于改变患者了解可能加剧疼痛的环境因素,并且指导他们改变这些因素(如调节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和运动)。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
1.2.2支持心理疗法(supportivepsycho therapy)支持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心理治疗方法。支持心理疗法是医护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采取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说服、消除疑虑、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知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心理压力,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2.3操作行为疗法(operant behavioral therapy ,OBT)操作行为疗法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是Skinner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作中探索到的一种现象。纯粹的操作式条件反射范式假设:当强化维持的时候,行为的频率增加;当没有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行为的频率降低。操作行为疗法理论在慢性痛的应用首先由Fordyce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创。Fordyce的方法关注于通过调节明显的疼痛行为来改变功能。与之相一致,操作行为疗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出需要进行调节的疼痛行为;找到出现在这些行为之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刺激;确定针对这些行为的强化刺激与处罚方式。目标在于移除疼痛行为的强化因素,并且提供对好的行为的奖赏。在操作行为疗法的早期,要求患者、配偶及家庭成员集中学习操作行为疗法的模型,并忽视疼痛行为(如抱怨、休息等),用言语夸奖或者患者喜欢的其他奖赏方式强化其正(如坚持运动、锻炼及自信的表情等)。
1.2.4健康教育主要针对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疾病的治疗过程进行合理的讲解,告知患者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程度和应对办法。
1.2.5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当天6小时后,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疼痛指标。疼痛评估采用形象化模拟计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估法是采用0~10cm标尺,分为10个等级,0表示不痛,10表示极痛,让患者自身测定疼痛的等级,记录疼痛的程度,轻度<3,中度3~6,重度>6。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过归纳整理后,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见表格。表格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疼痛评分均下降,但是干预组疼痛评分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的比较(x±s,分)
3讨论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把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2]。因此,疼痛是人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的理性因素、情感因素和生理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3.1对疼痛的认识与治疗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在劳动、生活、战争等情况下受到创伤,或由于疾病,或受到自然灾害、野兽侵袭等原因而感到疼痛。当时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迷信和宗教的影响,认为疼痛是触怒上帝后所受到的惩罚,疼痛(Pai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oena”,即由惩罚衍生而来。所以人们求助于神佛、巫医和牧师等人员。后来在生活中经过各种活动发现在伤口上涂上某种草药可以止痛,进食某些植物也可以解除疼痛。例如,在古埃及用大麻、曼陀罗草根等止痛。进入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各种化学合成药物的增多,如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的出现,使疼痛治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61年Bonica与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开设疼痛治疗中心,1962年日本山村秀夫开建了私人疼痛治疗诊所[3]。1975年第一本疼痛治疗杂志“Pain”在荷兰出版发行,主要刊载疼痛的性质、机理和治疗方面的论文。
3.2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不但使患者饱受精神的痛苦(影响工作、生活、休息),而且对全身各系统产生影响。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体内的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如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全身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疼痛引起的神经体液反应,如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导致水、钠潴留,使肺间质水含量增加,导致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异常,结果使患者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持续性或剧烈性疼痛可抑制免疫系统,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受抑制。总之,由于疼痛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各种激素分泌量增加,特别是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更加敏感,使患者处于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中[4]。
3.3疼痛临床治疗的进展
疼痛治疗学家经过解剖生理学的研究,逐步对疼痛有了比较客观的科学性认识。从疼痛的感知、痛觉与反应,疼痛的传导与中枢,疼痛的机理学说各方面,逐步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这些进展给疼痛治疗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疼痛治疗从较早的用草药、针炙、冷冻、按摩等治疗方法发展到用化学合成或提炼的药物。目前临床治疗的方法有针炙、按摩、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外科手术、心理治疗等。
3.4心理干预对疼痛治疗有效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界对疼痛的心理学治疗越来越重视,目前认为最佳的疼痛治疗方案应针对疼痛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传统的疼痛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将起到更好的作用。本组病例研究证实,在疼痛期间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操作行为疗法;健康教育;家庭支持等方法可减轻术后痛觉的感知程度。笔者认为,术后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应对术后疼痛阈值,增强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1]Turk DC.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patients[J].Reg Anesth Pain Med,2003,28(6):573-579.
非常感谢清华聘我做兼职教授,为我创造了一个走进清华,近距离考察、学习的机会。
2017年是我第三次参加这个
>> 北京印刷学院聘请中印所所长陈彦、副所长褚庭亮任兼职教授 周末兼职教授传统文化 关于聘任兼职教研员的几点思考 清华教授的“纸枷锁” 杨振宁的几点感想 教授“鱼跃冲顶球”技术的感想 清华教授:去了日本才知道的 关于作文的几点感想 关于做好民办高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陈锡喜\鲁品越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许智明:获聘中国石油大学兼职教授 陈昕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 江苏紫琅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企业老总当兼职教授 中政大聘世界冠军为兼职教授引争议 我社常务副社长受聘山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清华教授何以绝食 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几点感想 新闻现场报道的几点感想 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几点感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这些学生在本科时期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在人生最宝贵的22~28岁期间,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就是完成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这样的科研活动就意味着科技创造。每个历史阶段都会出现一批著名企业,但随着科技发展、世迁,这样的公司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学生组成的创新军团则是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也是教育和企业的不同,世界上不管多么显赫的公司总有老化的一天,而高校的学生则是永远年轻、热情,永远充满创新精神的。我认为这就是清华的财富,也是清华成功的根本。
他们毕业时,都已成长为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知识的优秀青年W者。其中有一部分人会留校,就可以申请国家重大前沿项目和课题,加入到清华的传帮带过程中,与老教师们一起继续培养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导师加上最优秀的研究生,只要是这种组合,就可抓住重大科研课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努力,取得尖端的重大科研成果。
由清华我还联想到其他高校。其实,任何高校都具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创新军团,这是每一所高校的财富,值得大家重视。
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写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术前沿、接触现代实验设备、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训练,可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里的研究前沿,搜集资料并提炼出研究观点,激发其研究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1]。我校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学制为4 年。在两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1 重视论文选题,拓展选题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比较2009 届和2010 届的毕业生的选题方向,2009 届毕业生所选择的题目多数都和临床微生物检验有关,其他方向诸如临床生化检验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很少涉及。而2010 届学生的选题范围就比较广泛,涉及了检验学的各个方向,有些选题方向甚至涉及了当今发展的前沿。另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中,让学生选取科研课题的小部分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科研能力。比如,2010 届就有2 名学生参加了其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
2 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提高教师素质
检验专业作为小专业,学生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实施了本科学生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副高以上职称以及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临床教师担任,每名导师指导学生3~4 名。
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加强导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让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逐步提高,从而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快速提升。
3 院系合一的教学指导模式
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检验专业在硬件教学改革的同时,“软件”的改革也在同步的实施。根据检验学的特点,我专业采用了院系结合的教学指导模式,检验专业的教师将医院临床工作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就有目的性的介绍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从实习开始就定期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讲座,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转贴于
4 规范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流程[2],由二级学院负责监督并保证流程规范严格执行。根据本科论文写作特点,对论文流程进行结构化设计,将具体流程划分为选题、开题、实验、论文书写、指导教师评阅、定稿、打印装订、答辩评审等阶段,并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具体的质量标准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
提高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以重视、提升大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为平台和突破口,是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3]。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其中毕业论文工作必须抓好。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据悉,“多工位自动管件抛光系统”成功应用后,所需工人可由原来的6名,大幅度地减少到1名,而生产效率却由原来的2000件/天,提升到4000件/天,产品合格率也由原来的95%提高到99.9%。这就是科技创新的效果。“多工位自动管件抛光系统”集管件粗抛、细抛、精抛、打蜡、上光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能够完全替代人工作业。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力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更能大幅度地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且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自动缠带拧管一体机”项目,具有系统自主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维护量小、易于管理等优点,尤其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极具广阔的推广与应用前景。
有专家称:“多工位自动管件抛光系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不锈钢、卫浴、工艺品、阀门等行业,它的成功研制,不但改变了我国传统人工抛光操作的落后局面,而且能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变进口为出口,这样就为相关行业大幅降低采购成本铺平了道路,最重要的是,“多工位自动管件抛光系统”的成功推出,也意味着引领了我国抛光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看到山普公司的研发成果,极大地强化了我对山普公司创新实力的理解。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山普公司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时光。五年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山普公司勇于做大做强太阳能配件产业,敢于投资先进装备制造业,这样的选择彰显了山普公司与众不同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表明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山普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一位企业家在参加了山普公司在济南举行的“莱州山普管件制造有限公司科技成果鉴定会”后,对山普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烟科所具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五十年所庆在即;纵观这半个世纪的XX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的发展史,也折射出XX烟草的发展。几十年来,烟科所在促进XX烟草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烟科所的一名普通员工,在此讲讲我对单位工作的感想和期望。
烟科所从事的工作以向烟草公司提供实用技术和技术服务为主,关系到XX烟草的可持续发展,是XX烟草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目前,省烟科所从事科技活动主要在烟草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涉及种子技术、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烘烤调制技术、烟草种植和品质区划及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几个方面。
在新的烟草发展形势下,我国烟草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烟草发展和进步的严重制约。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决,烟科所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受旧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科研实力和成果水平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烟科所科研工作的发展。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烟科所科研考核体系改革的制度和规定,对提高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将发挥积极性作用。我和全所职工一样,对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的英明决策坚决支持,坚决执行。
为改善科研、生活条件,省局公司领导和所领导对烟科所给予了优厚政策,投入了大量资金。科研经费的投资额度连年增加,完善了各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的办公条件和车辆使用条件大为改善,职工收入明显提高。
为学习世界烟草生产国的烟草生产先进技术,仅2004年一年就派出58人次出国学习,使广大科技人员找准了差距,明确了奋斗目标。
10 月 16 日,当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之后,我所即召开了有关从事航天测控研究的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刘爱民所长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非常令人振奋。十五所作为参研单位,在整个发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值得为此骄傲自豪。同时也向参研人员表示祝贺!刚刚从发射现场回来的马泉林书记说,本次到发射现场,没有了以前担心和紧张情绪,反而感到轻松和自豪。从参加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水下运载火箭,到今天的载人飞船,我所已形成了良好的军工光荣传统,正如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讲??十五所的服务态度最好,机器也无任何问题。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研成果产品化工作。总设计师张如辰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了,这里有我们的功劳,有我们的贡献,更有我们的光荣。 94 年底,我们承担了载人航天的测控任务,先后有 100 多位科研人员参研,研制开发了近 200 种板子、 100 多台件控制台、近 300 台显示屏和 20 套地面支持计算机系统,历时四年,是我所承担测控项目以来最大的一项任务。在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参研人员齐心协力,攻关拼搏,使我所研制的地面测控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雪明副所长、王洁副书记和所长助理高扬也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座谈会,几乎每个与会人员都抒发了自己的兴奋与豪迈之情。从事了一辈子航天测控研究的老一代科研人员对新一代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表示要传好接力棒;继往开来的年轻一代纷纷表示,要发扬老一代科研人员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大力协作的精神,不断创新,再创辉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35
1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人员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校数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由于是新办专业,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指导经验还较不够。因此,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性有待增强。
2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
对于数学专业学生来说,要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在关注社会需求和我校数学专业实际情况及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基础上,我们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索与实践。
2.1 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
课题组以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成员,组建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团队;以“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2.2 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步培养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不但时间较短,而且受到就业、考研等影响,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本课题组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也希望更多地了解“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的做法是:在低年级,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讲座、小论文习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在高年级,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推荐、导师择优挑选的原则,安排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一些科研实践活动,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导师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特长,导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
2.3 制定自学方案,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要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仅用已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需要自学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新知识。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后,指出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学的计划与方案,定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毕业论文所需的新知识。
2.4 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的积累,只有对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的做法是:根据毕业论文和课题,导师告诉学生该研究方向需要检索哪些文献,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刊物,并传授其检索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2.5 研读最新文献,确保问题新颖性
研读最新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文献,才能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将自己的最新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换获得的文献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2.6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创新的源泉。课题组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献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 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掌握好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表述数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的做法是:以小论文习作、数学建模竞赛为途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其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与升华;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152-154.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践教育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1 开放性实验教学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匮乏,实验的仪器设备等并未相应增加,导致实验课中配套台件数缺乏,师资力量无法跟上。而现今,实验教学内容较以前更加成熟、系统,仅靠计划实验学时,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技能。
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时间与场地的开放,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与资源利用率。该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类型多为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指导者,从实验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查询、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调试、实际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不但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发展性教学原则,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
实验项目的开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准确设立实验项目达到培养目的。
如在力学类实验中,笔者所在实验室开出的“桁架内力分布测定”实验项目中,各种结构组件可组成许多不同实验类型的实验对象,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是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也是可多样的,由此便有效地解决了所谓的“资源不足”瓶颈问题,使学生采用多方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的结构力学实验,鼓励主动性地采用新观点和新技术。还先后开出“桥梁模型应力应变”、“特殊构件应力测试”等多个综合性创新实验项目,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这些项目内容源于课程又高于课程,工程背景广泛,有着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充分利用科技项目
实行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纵、横向课题研究,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学习的领域,学习邻近学科的知识;对本学科领域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充分认识本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发展前景,明确研究目标。对自己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透彻的了解,知道自己该学习和该掌握哪些知识。树立起明确的研究目标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就会增强。在科研实践中,老师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研究结果归纳、论文写作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全过程的尝试与摸索,学生将慢慢体会到哪些方法是科学的,哪些方法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在不断的积累和启发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能力。
4 充分发挥基地、科技竞赛
高校各种基地是实践教育的最有利的资源,如国家实验室、培训中心、与企业联办的研究中心等,这些基地都有较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条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还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级组织举办多项科技竞赛,例如,建筑模型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大型科技竞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不少好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仍需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牢固竖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项目(2015JGA363)“‘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研究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2-02
引言
200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以实验室为依托,以典型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作为教学单元,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科研过程,以助力学生形成跨系统、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大思维[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工程技术探究”新型通识课,形成融合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新的工程技术拓展项目。国外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不仅参与企业培训还参与科研项目。
2013年,我校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此,2015年在我校特聘教授傅水根的提议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首次开出“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该课程以不同学科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起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我校理工科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及人文素养,同时文科学生也能从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探究中,了解现代制造业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性科学技术,使得学科之间“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跨专业科研探究”将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互通互融,不仅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本科教学改革方向,还将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升级[2]。
1.课程建设
2015春,征集单元课程,汇总专家评审,从16个部门61位教师的76个单元项目中择优选出30个课程单元,其内容涵盖了文、理、工各学科,涉及基础人文科学、科研项目探究和前沿科技等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中80%为教授、副教授,保证了单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操作探究性单元占有量达23%,有利于培养工程素养。2015春季末,开展了关于“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的内涵、上课形式、作业内容和子项目结题等事项的课程建设研讨会,现场邀请三名教师试讲,专家们给予点评和指导,为课程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进展
“跨专业科研探究”于2015秋季学期正式开课,课程开展基本顺利,并且从学生的作业及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出本课程起到了激发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形式呈现多样性:传统教室授课、实验操作、上机训练、模拟场景等形式(图1-图4);教学内容具有跨越性:海洋专业、化工专业、资源环境专业、机械专业及传统文化等;作业形式非固定性:求真性小论文、产品(粗盐、陶瓷等)、单元日志和课程感想等。
3.课程开展的若干思考
为深入了解本课程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了“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兴趣度调查,共收回问卷67份。其调查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如表1:
整理调查数据,分析:选课以理工科学生居多;选课考虑了自身专业发展、未来创新创业等要求。而在秋季学期的选课中,文科生占人数的2/3,此时学生选课以满足学分要求为主导,相对不如大一首次选课较多考录专业和兴趣爱好;工科单元选择率高,易懂且体现新科技发展的单元选择率高。本调查结果可用于指导课程的单元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3.1课程的优化
跟踪课程进展,总结有:部分单元内容过于简单化;基于科研项目的单元课程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难理解、课时不足导致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等[3]。
优化方案:
(1)不断构建新型的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单元,不断引入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最后形成一个处于扩展中的以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教学单元库。
(2)贯彻讲授与实验、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原则,讨论式、交互式和探究式融合的教学方法,讲授各单元所要明确“探究”的知识、方法或者合作素养等。
(3)各单元教师独立提出合适的单元教学时间(上限8个学时),以所选单元的累积学时数替代以单元数规定学生的学分。例如,以32个学时划定2个学分,不再固定以16个单元划定2个学分。同时教师自主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
(4)结合单元内容布置必要的作业,作业避免单调、无用。
(5)深化跨院系科研资源课程的教学管理改革,实现教学管理模式的个体化、无纸化、现代化。
3.2管理系统的搭建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使复杂的课程安排工作简易化。高校课程管理及安排更多的借助教学管理系统,然而对于“跨专业科研探究”这样一门安排上更加复杂化的课程,相应管理系统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复杂性:学生人数多,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课程单元选择的多样性,需统计各单元学生数;同一实验性单元课,限定人数需明确分组;单元教师调课几率大,管理者依调整实时通知学生。此外,本课程应得到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给予时间和管理上的特殊照顾。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部门,应该逐步完善硬件条件:配备独立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基础性的实验室等,实验中的耗材问题也应依照选课学生数及时购置。
总结
“跨专业科研探究”课程融合了文理工科的特色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辐射我校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大面积学生。整合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室资源和科研项目资源,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促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拓普各专业新型知识进展状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专业定向,及时做出恰当的人生定位;也将增强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此外,本课的顺利开展要求在课程单元设置、师资保障、软硬件资源配置上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要完善并健全选课-课程安排-交流-评价的课程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傅水根,卢达熔,汤彬.创建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促进本科研究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3):48-49.
[2]卢达熔,汤彬,黄乐,傅水根等.挖掘科研积累,丰富教学资源为本科服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实习是结合某一门课程而进行的。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结合课堂教学写实习的感想、见闻、体会,完成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就算完成实习。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死,条条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另外,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实验实习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
1.2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一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 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二是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批改都要详细安排,个别教师怕麻烦避重就轻,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
1.3 教师创新精神欠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
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以致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教师创新意识不足,很难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专职实验(习)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力军。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验能力要求不高。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多,而实验技术人员相应机会较少,长期把实验技术队伍视作“教辅”的观念根深蒂固,把一些不能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低学历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导致学历结构极不合理,总体素质较差,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1.4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
毕业实习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一时期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人才交流会等各种就业活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放松了要求,降低了门槛。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减少了毕业实习的时间,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2.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2政策引导,科研创新与毕业实习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议实行学科制,在学科内尝试由导师――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创新小组,形成研究梯队,产、学、研结合,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创新小组,并把部分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提前完成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较好地解决了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2.3教学改革,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教高〔2011〕6号)和(教高函〔2012〕2号)文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全国性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本文结合笔者指导交叉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探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及感想,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多学科交叉是教育新常态的必然需求
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是人才的发展,而学科的交叉有利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正是新时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为己任,使学生尽可能的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材料与力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大工程背景下学科交叉的典范,郑州大学微纳成型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郑州大学工科领域力学、工程、材料等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中心以交叉学科为背景,注重实践创新,提供力学、材料、制造、数值模拟等领域全方位的交叉学科训练机会,在锻炼大学生的同时,着重提高动手能力,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教育的发展应该注重能力的提升,素质教育已经历了多年的长足发展,讲究质量,注重内涵的新常态教育已经越来越提上日程。要以更高水平,更要要求,更宽阔视野去面对新常态下的教育问题。转变模式、优化结构、发挥优势、创新驱动已成为教育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学科交叉的框架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主动成为创新的参与者,让学生在项目的进行中有充分的自由度。
二、交叉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反思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本质上是一次大学生能力的蜕变,一次升华,真正将课本上,教科书式的内容以一种可视化、可体验的方式为大学生所接受。笔者所指导的是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大学生,开展的是力学与材料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充分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知识充分融入课题,多次组织跨学科的交叉思维碰撞交流。笔者认为,这是一次交叉学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尝试,同时也是学校在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在指导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值得反思,以期能更好指导项目顺利进行。
(一)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交叉科学的创新性实验对于单学科背景的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付出较多经历补充所需学科知识。郑州大学在该方面早作安排,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导向,提前安排大学生进行相关课程和材料的预先学习,从最初的文献查找,图书查阅,文献检索的技能入手,让大学生尽快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尽快融入交叉学科的研究中。
(二)如何高效开展训练活动?
时间管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时间的合理安排存在误区,尤其对于交叉学科训练的大学生,在时间的合理安排布局上需要定期指导。这本身也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工科教师通常担负一定的科研任务,在教学之余的时间还要分配硕博士研究生指导,因而如何安排足够精力给大学生提高能力需要慎重思考,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三)如何检验训练成果?
交叉学科的复杂性使得成果的检验具有一定难度,不能以单一学科的标准去验证所获得的成果,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与研究生相比缺少的是足够多的科研实践投入。但是大学生富有激情和想象力,所以在对最终成果的判定方面应该结合多方面的标准,而不能仅仅以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作为判断。笔者建议组成交叉学科评定委员会对项目完成结果进行判定,这一点可以参考大学的教授委员会或者学术委员会。
(四)如何将效果最大化?
综合性大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平台,同时也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摇篮。然而近年来大学越来越被冠以象牙塔的称谓,突显了大学的封闭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的社会性也应该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大学应该兼容并包,并且积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心是河南省首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机构,较早的与美国、法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在博士、硕士、本科等多等次的人才培养方面都有所建树。项目中大学生通过与交叉学科的国际化导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充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个培养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新常态下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导师、学生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主动性,助力项目的顺利开展,以期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量,为确保师资力量雄厚招收大量的青年才俊教师到教学与科研的岗位中来。年轻教师的加入为教师专业注入了鲜活血液,但因许多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或者从其他的事业单位引进过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便参加过短期的教师岗前培训但还是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和科研的能力无法短期内投入教师这个角色。如何使青年教师短期内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急切解决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方面的成长,使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信誉。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学习优越,成绩喜人,做国家之栋梁所以要求老师必须达到博士硕士的学位且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子及更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思维,接收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能快速转变为学生能理解的模式传授学生,方便学生快速的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快速的运用学习。不仅如此青年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德智协调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或者高强压下都能镇定对待,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学会的东西。这些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内部自身的努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
2 教师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是对专业发展的一个意识理念、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共鸣、对自我的效能感、对自我的成就感的一个发展历程,是对自我、专业的认知、专业的感想的结合[1]。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就是对自我在教师行业的一个认识,认识自身的价值及自身为教师行业付出的坚定理念的一个过程。对于刚从事教学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将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理论及资料传授给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清晰地表达,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改正完善,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规划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来达到对职业的成就。高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做出探究还需要对教育及专业方面的科研做出研究。教育科研有助于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正确的认识自身,合理的制订自身在教学行业的成长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进自身对专业的深入研究,深入专业的研究也能对自身在教学行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
协同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资源或者个体,一同合作完成某一个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就是指两者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对知识及技能的一个充分利用,通过对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的成果来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教师专业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对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及质量达到一个提升。协同就是质量上的一个提高。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内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互补关系,教学对科研有促进的作用,而科研对教学起到支撑的作用,两者互惠互利。
3.1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其研究对象及方式成果均不相同[2]。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主要是将知识组织好运用到教学方法上,通过知识的理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兴趣,感染学生学习氛围。而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进行探究进行创新,这个除了需要教师有一定扎实的理念及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对待问题认真、多角度看问题,敢于有解决问题的精神[3]。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孕育人才而定,高校为教师创造了环境,如失去了教学这个理念,高校也将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有了高校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认真教学,通过以教学为中心,带动科研发展,将创新通过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不断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来丰富教学课堂,充实教学环境。所以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更能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率。
3.2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还需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也是属于科研的范围,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创新、思考领悟。教学的研究可以帮忙教师转变传统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接受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好学、好问、好思考的理念观。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教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有显著的成效。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的研究能够更加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自身自觉的投入科学研究,自觉将研究陈果投入到教学中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关系中的问题
4.1 依据自身情况,稳步发展
市场的经济拉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色彩变得越加浓厚。高校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这行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面对社会外力、科研、教学等多方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应结合市场需要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达到一定物质的条件下踏实研究,如果初步没有经验没有把握独立完成的话可以先参与到别的研究上,通过有经验的领导带领下,慢慢逐步熟悉了解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技巧。经验丰富之后再独立出来自己研究课题。所以在教学与科研中要勤奋勤钻研,对工作保持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步步稳步发展。
4.2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协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是知识的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自己领域创新必须抓住创新的脚步[6],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用自身的教学质量结合创新的科研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就能整体拉高本班级的学习成绩,加大本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有效的促进了育人这一目标。
5 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注入的新生力量,是活跃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来结合社会对教师这行业的要求发展,在教育期间下意识的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关系来促进学习的发展,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在整个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贯穿,让每个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共同达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将知识和教学方案创新,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增加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未来注入高质量人才,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30.
[2] 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校本研究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几年,至今仍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校本研究就是本校确定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研究。要想推进校本研究,就要理清教学情况,把握课改方向,求真务实,不断创新。通过这几年的总结研究,我认为要做好校本研究,应该从以下这几点做起:
一、办好研训班,抓好研讨课
研训班是由学校领导、各处室负责人、教研骨干组成的研讨训练班,是校本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播种机,是领头人,是冲锋者。研训班可每月举行一次活动,采用全新的参与模式,注意研讨与培训的结合。研讨内容可分两个方面:一是谈心得、谈感想、谈困惑、分析案例、商讨对策;二是研讨下阶段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举行活动时可邀请各级教研机构的专业人员、实验基地学校和兄弟单位的有识之士参加。
研讨课也是校本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课堂教学是推进校本研究的主渠道。研讨课由授课教师结合当前课改进程、班级情况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专题,然后集体研讨,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由教师授课。课后,大家就勃学实际情况和原先的想法进行反思总结,从而继续改进完善。这样,一个教师上课,多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检验,有利于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课题研究,建设师资队伍
推进校本研究必须以提高老师的科研素质为前提,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教育需要的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校本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研究课题,争取做到人人有课题,借课题带科研。
1.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带动教师,教师带动学生,上下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把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资料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并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激励教师,鼓励学生。
2.完善课题管理制度。每个课题都要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课题成果都要进行评议,并选出质量较高的参加校级科研成果评选。学校组成评审组,对所有课题成果进行评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态度、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成果都应纳入考核评选范围,从而促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科研在教研中获得延伸,教研在科研中获得提升。
3.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选出一些组内成员对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引导教师在思考和探索中互助合作,建立与区教研组和学科带头人的密切联系,请他们直接参与教研组的讨论,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
三、搭建技术平台,加大研究力度
1.剖析比较。比如:为了更真实细致、全方位地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可把一节课的学生活动全程录像,在研究中反复切换,定位解剖,这种化动为静的教学方式为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可把学校教师的授课过程刻录下来与名师上课的光盘反复比较,展开讨论,取长补短。
2.模拟示范。在计算机教室开展校本教研,运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交互方式简述教学问题。教研中会为了同一细节的不同处理效果争论不休,计算机则可当场虚拟各种方式的教学效果,一目了然。